谷歌中国发展历程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94.68 KB
- 文档页数:9
搜索引擎发展历程搜索引擎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技术突破和演进。
早期的搜索引擎主要是基于全文检索技术,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引擎会从海量数据中匹配出相关的网页结果。
1990年代初,最早的搜索引擎出现了,例如Excite和Infoseek。
当时的搜索引擎主要依赖人工编辑来整理和分类网页信息。
然而,由于互联网规模膨胀迅猛,这种人工编辑的方式很快变得不够高效和可扩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1996年谷歌搜索引擎诞生了。
谷歌的创新之处是引入了PageRank算法,通过分析网页间的链接关系来评估网页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这一算法大大提升了搜索结果的质量,并很快使得谷歌成为领先的搜索引擎。
为了提供更精准的搜索结果,搜索引擎开始采用语义分析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理解用户的意图,而不仅仅是匹配关键词。
例如,当用户搜索"天气"时,搜索引擎会返回天气预报结果,而不仅仅是包含"天气"关键词的网页。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移动搜索成为搜索引擎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搜索引擎需要考虑到用户的位置信息、设备特性和网络环境等因素,以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搜索结果。
同时,移动搜索引擎还需要在有限的屏幕空间和低带宽环境下展示结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搜索引擎也开始引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
通过分析用户的搜索历史和行为,搜索引擎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搜索结果。
此外,搜索引擎还可以通过自动推荐、自动补全等功能提供更便捷、智能的搜索体验。
总的来说,搜索引擎发展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提升搜索质量的过程。
从最早的全文检索到引入链接分析、语义分析、移动搜索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搜索引擎不断演进,以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谷歌云计算的发展历程
谷歌云计算于2008年正式进入市场,开始提供云计算服务。
最初,谷歌云计算主要针对开发者和企业用户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包括虚拟服务器、存储、数据库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谷歌不断扩大其云计算业务,并推出了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2010年,谷歌推出了App Engine,该服务允
许开发者构建和托管Web应用程序。
2012年,谷歌推出了谷
歌云存储,提供可扩展的对象存储解决方案。
2014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Compute Engine,允许用户在虚
拟机上运行应用程序。
同年,谷歌还推出了Container Engine,提供容器化应用程序的托管服务。
2015年,谷歌推出了Cloud Bigtable,提供高可扩展性的NoSQL数据库服务。
2018年,谷歌通过收购Elasticsearch服务商Elastic让其云计
算业务得到了增强。
谷歌还推出了Anthos,一个跨云平台的
应用程序管理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在不同的云上部署和管理应用程序。
2019年,谷歌推出了Cloud Run,一项完全托管的服务器无关
的计算平台,支持使用任何语言和框架构建和运行容器化的Web应用程序。
随着谷歌云计算持续创新和不断推出新产品,其在云计算市场的地位也在不断增强。
谷歌云计算在提供安全、可靠、高性能
的云计算服务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客户提供更好的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计算机行业分析报告一、定义:计算机行业是以研制、生产、销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提供计算机相关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领域。
该行业涵盖了各种计算机及其配件,以及计算机软件、IT服务、通讯设备和互联网服务等。
二、分类特点:计算机行业根据不同的技术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1.硬件领域分为计算机、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智能硬件等。
2.软件领域分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游戏软件、服务软件等。
3.IT服务领域包括系统集成、咨询、外包、运维等。
4.通讯设备领域包括固网、移动通讯设备等。
5.互联网服务领域包括电商、在线旅游、社交、游戏、支付等。
三、产业链:计算机行业的产业链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应用四个方面。
硬件是产业链的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设备。
软件为硬件提供应用程序和软件工具。
服务主要包括IT维护、技术支持和系统集成等。
应用则是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最终使用场景。
四、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中期,掀起了计算机制造业的第一次浪潮。
60年代,IBM生产的System /360开发出新一代计算机的概念。
70年代,微型计算机随着Intel公司推出的MCS-4芯片问世,计算机进入了微处理器时代。
80年代以来,计算机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五、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设备进口管理暂行办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
六、经济环境:计算机行业的经济环境近年来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近几年,IT产业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有力的环境。
七、社会环境:在消费热潮的驱动下,互联网和追求高科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社会环境对计算机行业的影响是从国家政策到个人消费量的影响。
八、技术环境: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在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计算机还是移动设备,硬件设备逐渐向功能多、性能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中国和国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现状和主要成果1.中国在AI 领域的政策支持、科研投入和技术突破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在学术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号主义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些世界级的成果。
同时,中国也赶上了神经网络研究的热潮,逐步发展到今天世界第二的位置。
1986年,中国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著名的“863计划”。
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人工智能跌入低谷的转折时刻,“863-306”主题通过持续投入,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接口、智能应用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进入国际高技术前沿的计算机人才,也成为曙光、汉王、中科星图、科大讯飞、寒武纪等一大批高技术公司的源头。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在这一时期开始重视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如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和活力。
以下是一些国内著名的人工智能公司及其研究成果:科大讯飞: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并取得巨大突破的公司之一,以其极强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赢得了广大市场的认可。
科大讯飞依托自身的语音技术优势,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能够应用于教育、医疗、智能音箱等领域的产品,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还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无人车、商用服务、家庭语音助手和太空机器人等领域的战略布局,不断扩展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其应用。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与阿里云、天猫精灵等企业的合作,推动了人工智能在家庭语音助手、城市交通和智能家居等领域中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这一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阶段一:起步阶段(1955年-2005年)中国于1955年启动了第一批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之后也陆续开展了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
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成为国内最早的一家培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的高校之一。
此后,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83年,清华大学在图像处理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1994年国防科工委实验室也取得了自主研制的卫星图像处理成果。
此外,中国还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用于推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重要领域的研究。
阶段二:发展阶段(2006年-2016年)在2006年,中国的模式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
2010年,AlphaGo等围棋程序的研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2012年,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兴起,人工智能研究也步入深度学习时代。
2015年,谷歌公司发布了TensorFlow,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更加高度的智能化时代。
而在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重要进展。
谷歌旗下的AlphaGo击败了人类职业棋手李世石,成为了业界的一大里程碑。
阶段三:加速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领域也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时期。
2017年,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深度人工智能顶会获得了超过100篇的论文发表。
同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世界领先水平。
此后,国内企业也加速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中。
例如,华为公司成立了AI实验室,腾讯公司开展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不断进步,不断推出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篇一、引言芯片,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自诞生以来就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最初的半导体器件到如今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创新与变革的历史。
本报告将概述芯片发展的历史,分析其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并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二、芯片发展的早期阶段1. 晶体管的诞生(1947年)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沃尔特·布拉顿和威廉·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这是芯片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晶体管的出现,使得计算机体积缩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
2. 半导体产业的形成(1950年代)随着晶体管技术的不断成熟,半导体产业开始形成。
1952年,德州仪器(TI)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块晶体管收音机,标志着半导体产业正式起步。
3. 芯片的出现(1960年代)19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逐渐成熟,芯片开始广泛应用。
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被誉为“芯片之父”。
三、芯片发展的中期阶段1. 4位和8位微处理器(1970年代)1970年代,英特尔(Intel)和摩托罗拉(Motorola)等公司推出4位和8位微处理器,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
这一时期,芯片技术从分立元件向集成电路方向发展。
2. 32位微处理器(1980年代)1980年代,英特尔推出80286、80386等32位微处理器,使得计算机性能大幅提升。
这一时期,芯片技术从8位向32位发展。
3. 多核处理器(2000年代)2000年代,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进步,多核处理器开始出现。
英特尔、AMD等公司推出多核处理器,使得计算机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芯片发展的近期阶段1. 3D芯片技术(2010年代)2010年代,芯片制造工艺进入3D时代。
英特尔、三星等公司推出3D芯片技术,使得芯片密度和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2. AI芯片(2010年代至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芯片应运而生。
谷歌云计算的发展历程谷歌云计算(Google Cloud)是谷歌公司推出的云计算服务平台,提供了一系列的云服务,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人工智能等。
谷歌云计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谷歌公司成立之初。
谷歌云计算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谷歌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通过构建庞大的搜索引擎基础设施来处理海量的搜索请求。
谷歌在数据存储和分布式计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形成了自己的云基础设施。
2008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App Engine(GAE),这是谷歌云计算的第一个产品,也是一个基于云的平台即服务(PaaS)解决方案。
通过GAE,开发者可以在谷歌的基础设施上构建和运行自己的应用程序,无需关注底层的基础设施细节。
这是谷歌在云计算领域的首次尝试,标志着谷歌正式进入云计算市场。
随着GAE的推出,谷歌开始创建自己的全球性数据中心网络,以提供更好的云服务。
2010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Compute Engine(GCE),这是一个基于云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解决方案,允许用户在谷歌的虚拟机上运行自己的应用程序。
GCE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谷歌云计算的产品线。
2014年,谷歌推出了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这是谷歌云计算的完整解决方案,包括计算、存储、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服务。
GCP结合了GAE和GCE的优点,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云服务。
随着GCP的推出,谷歌成为了云计算领域的一大竞争者,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等云服务提供商展开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谷歌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优势开始发挥作用,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云服务。
2015年,谷歌推出了TensorFlow,这是一个开源的人工智能框架,用于构建和训练深度学习模型。
2016年,谷歌推出了BigQuery,这是一个高性能大数据分析平台,可帮助用户快速分析海量数据。
2017年,谷歌推出了Cloud AutoML,这是一个自动化机器学习平台,可帮助用户构建和部署自己的机器学习模型。
关于Google的发展历程(2008-09-16 16:14:23)转载标签:分类:营销管理杂谈Google搜索项目是由二名斯坦福大学的理学博士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1996年早期建立的,他们开发了一个对网站之间的关系做精确分析为基础的搜寻引擎,他的使用结果上胜于当时使用的基本搜索技术。
当时项目被称作BackRub因为系统需要检查backlinks(反向链接)去估计站点的重要性。
由于深信得到从其他高相关网站得到最多链接的网页一定是最有关的页面,Page和Brin决定把这作为他们研究的一部分进行测试,这为他们的搜寻引擎打下了基础。
他们正式在1998年9月7日在位于加州Menlo Park的朋友的车库里建立了谷歌公司。
在稍后搬到“Googleplex”之前的1999年二月,公司先搬进了加州的帕罗奥多大学街165号办公,那里是很多著名的硅谷新建立技术公司荟萃的地方。
Google搜索引擎以它简单,干净的页面设计和最有关的搜寻结果赢得了因特网使用者。
广告被以关键字的形式出售,以便他们只对感兴趣是最终使用者出现,而且,为了要使页面设计不变而且快速,广告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的。
这种以关键字卖广告概念本来是Overture 开发的(即原来的)。
当大部份的网络公司倒下时,Google则一直安静地在稳步发展着并开始盈利。
2001年9月,Google的网页评级机制PageRank被授予了美国专利。
专利正式地被颁发给斯坦福大学,Lawrence Page作为发明人列于文件中。
2003年2月,Google接管了Blogger的所有者Pyra实验室,一个主导Weblog网络服务的先锋。
似乎这与Google的使命矛盾。
然而,这实际上巩固了公司从blog发布改善Google 新闻搜索的速度和其搜索相关性的能力。
2004年初的一个最高峰时期,通过它的网站及其客户网站如雅虎,美国在线和CNN,Google处理了万维网上的80%的搜寻请求。
一、萌芽与酝酿期 (1997-1999 年)1998 年 2 月,由焦点科技营运的中国制造网(英文版 )在南京上线。
1998 年 12 月,阿里巴巴正式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99 年 3 月其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在我国杭州创立,同年 6 月在开曼群岛注册阿里巴巴公司。
1999 年 8 月,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
1999 年 6 月,《数字化经济》一书在 8848 首发,成为中国网上首发图书第一例。
1999 年 9 月 6 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推出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成就大型报告会。
1999 年 9 月,招商银行领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成立了由网上公司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及网上商城为中心的网络银行服务系统,并经央行同意成为国内首家展开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1999 年 12 月,建设银行在京宣告推出网上支付业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网银的国有银行。
1999 年,中国网库推出“中国网络黄页”,并在全国各地开通了地方114 网,并以各地 114 网为基础为公司供给网络信息化应用等全套服务。
二、冰冻与调整期 (2000-2002 年)2000 年新年、春节前后的旺季,中国 B2C电子商务迎来的第一个节日网购销售顶峰。
2000 年 4 月,于 1992 年景立的慧聪国际推出了慧聪商务网,即此刻的慧聪网。
一。
"2000 年 6 月 21 日,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
2000 年 12 月,阿里巴巴在前一年10 月获高盛等 500 万天使投资的基础上,获日本软银等境外财团结合投资2500 万美元,由此开始确立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王国的基础。
2001 年 7 月 9 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告《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方法》。
三、复苏与回暖期 (2003-2005 年)2003 年 5 月,“非典”给电子商务带来了不测的发展机会,各B2003 年 5 月,阿里巴巴公司投资 1 亿人民币成立淘宝网,进军C2C;随后几年内,渐改变国内 C2C市场格局,而网购理念与网民网购花费习惯也进一步获得普及。
关于Google重返中国的策略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20111713310007 黄山,20111713310043 植柏摘要:谷歌中国在2010年宣布其搜索产品退出中国市场并关闭了中国大陆的服务器,3年后,Google执行董事长施密特动作频频,大有重返中国市场之意。
但是谷歌退出中国已有四年之久,市场份额也早已萎缩至忽略不计,加之之前退出中国大陆时与相关方面闹得很不愉快,谷歌究竟该如何重返这世界最大市场?本文就Google如何重返中国市场作出简要分析并提出一点浅见。
关键词:谷歌中文搜索,重返,中国市场Google在2000年9月12日,在增加简体及繁体中文版本,开始提供全球中文服务。
2006年4月12日时任谷歌全球CEO的施密特在北京宣布Google的中文名字“谷歌”,也代表谷歌正式进入中国。
2010年3月23日,谷歌因为种种原因退出中国市场,关闭了中国大陆的服务器。
2012年9月21日谷歌关闭了“本土化产品标杆”——谷歌音乐搜索。
谷歌在中国大陆的搜索产品全面退出,只保留了和两个服务器继续支持中文简体和繁体的搜索。
2013年1月11日,Google执行董事长施密特访问中国北京极客公园创新大会,提出“谷歌重返中国只是技术问题”。
2013年6月6日,施密特在股东大会上宣称“谷歌不会重返中国市场”,因为“持续不断提供审查报告并且监控用户这类事情,是谷歌无法接受的,也是其不愿向中国市场投入更多资源的原因”。
然而就在2013年6月9日,斯诺登事件曝光,全球哗然。
且不说这赤裸裸地“打脸”行为对Google形象有什么影响。
Google亚太区总裁Daniel Alegre就曾表示“Google正快马加鞭,为其新的计划做准备”,因为Google发现“公司无法承担缺席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的代价”。
即使是高傲的谢尔盖·布林也不得不在巨大的市场和高额的商业利润面前转回身子,毕竟到2013年中国网民总数已增长至5.6亿。
2018年谷歌Google分析报告2018年6月目录一、Alphabet (5)1、Google业务板块 (5)2、发展历程 (7)3、收入及利润 (8)4、对研发高度重视 (9)二、从mobile first到AI first (10)1、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高光舞台 (10)2、全球最领先的AI生态 (13)(1)TPU (13)(2)Google云 (16)(3)TensorFlow (17)(4)应用 (19)(5)waymo (19)三、广告业务带来充沛现金流 (24)1、自有流量业务现金流稳定 (24)(1)搜索业务移动端成核心成长动力 (25)(2)Youtube业务进入成熟期 (26)2、Google联盟 (27)四、移动端:从软件到硬件,实现万物互联 (29)1、软件:android移动端市占率超80% (29)2、硬件:万物互联 (32)(1)手机&笔记本 (33)(2)家用与娱乐产品 (34)①Googlehome (34)②GoogleWifi (35)③Nest智能控温家族 (36)④Nest家用安防监控家族 (37)⑤Nest Cam摄像头 (37)(3)VR产品 (38)五、资本运作补强业务线 (39)作为全球市值第三大的科技公司(也是全球市值第三大的公司),谷歌无疑扮演着引领科技创新的角色,在以云+AI 为驱动核心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公司战略由“mobile first”转向“AI first”,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成为公司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杀手锏。
“mobile first”转向“AI first”,科技航母调整战略。
科技行业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快速迭代总会淘汰和成就一批企业,谷歌正在新一代科技浪潮中奋进。
从Mobile First 转变为AI First,我们看到谷歌的AI 业务生态已经全面建立:TPU,TensorFlow,基于TPU 的云服务,应用端的Waymo,google助手,以及系列智能硬件。
中国信息导航的发展历程中国信息导航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人们对于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信息导航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首先,国内出现了一些最早的信息导航网站,如新浪、搜狐、腾讯等。
这些网站提供门户服务,并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包括新闻、娱乐、财经、体育等。
然后,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和发展,中国的信息导航迈入了新的阶段。
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提供了更为准确、方便的信息搜索和导航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
随后,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信息导航的发展。
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分享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公众号、好友分享等途径获取个性化的信息导航服务。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信息导航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互联网公司借助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精准的信息导航服务。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智能化的信息导航体验。
总的来说,在中国信息导航的发展历程中,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是推动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的信息导航将会进一步发展壮大。
继续回答你的问题。
在中国信息导航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一些特色的发展方向和形式。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方面:1. 地图导航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地图导航应用成为人们出行和导航的重要工具。
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地图导航应用提供了实时路况、公交换乘、周边搜索等功能,方便用户实现高效导航。
2. 垂直领域导航网站:除了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中国还出现了许多垂直领域导航网站,如豆瓣、知乎等。
这些网站提供特定领域的信息导航和社交互动平台,满足用户对于深度和专业化信息的需求。
3. 移动支付和O2O导航: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O2O(线上到线下)服务也迅速发展。
目录一、案例背景--------------------------------------------------------2二、关于谷歌的SWOT分析---------------------------------------------2三、关于谷歌的PEST分析---------------------------------------------2四、谷歌中国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3五、谷歌退出中国的原因分析------------------------------------------7六、小结------------------------------------------------------------10小组分工:陈志远:整体调度协调,整合组员资料,PPT及分析报告的制作林戈玉:案例背景,SWOT分析马宗佑:PEST分析李锡顺:谷歌中国行尹家兴:谷歌退出中国的原因分析,小结一、案例背景谷歌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亦是全球最有价值品牌之一,创造了每天数十亿次页面访问,8年获得1700亿美元市值等一系列互联网的奇迹,源于创新和具有责任感的公司文化。
随着谷歌不断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以及拓宽其海外市场,其经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
2006年4月12日,Google公司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在北京宣布该公司的全球中文名字为“谷歌”,意味着谷歌中国正式成立,中国的搜索引擎服务市场将不再是只有百度一家独大。
二、关于谷歌的SWOT分析三、关于谷歌的PEST分析(一)政治法律环境:1、中国政府积极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外商创造和谐的投资环境;而且近年来中国的市场在演变,政策在变化,向市场经济转变。
尤其政府在制度建设,比如商业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方面执行度和透明度有所加强,提升中国的投资环境。
政府还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将保护知识产权提高为国家战略,维护外商企业在华利益。
2、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政策:a、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b、中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c、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政府给予减税等优惠政策。
3、中国在2001年11月10日获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二)经济环境:1、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拓展空间广阔,百度搜索还未占据全部市场,谷歌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有能力进入中国市场。
2、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对谷歌而言是块肥缺,谷歌不会舍弃。
3、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电脑普及率也在增加,为搜索市场创造大量机会。
(三)社会文化环境:1、人口规模: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6年我国网民人数达亿人。
市场潜力大。
2、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多喜欢上网搜索信息,社会趋向网络化。
3、教育水平: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
(四)技术环境:1、宽带普及率:工信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普及宽带应用,发展宽带的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三网融合、互联网等创新应用,使宽带应用和宽带网络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电脑和手机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查询信息,这些都是我国科技发展带来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降低,提高了质量。
四、谷歌中国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谷歌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艰难起步---快速发展---黯然离去”三个阶段。
(一)艰难起步阶段2006年9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显示,%的中国用户最优先选择百度为其提供搜索服务;与此同时,谷歌的首选率仅为%。
艾瑞中国于2006初公布的“搜索引擎用户使用页面搜索引擎的月度访问次数”的数据表明,在2006年12月份,百度的月度访问次数高达%,而谷歌则有%。
由此可见,对谷歌而言,在其进入中国之初市场占有率大大低于百度的,而百度作为中国的搜索引擎“老大”,在与谷歌的竞争上一开始就处于优势地位。
由此造成了谷歌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发展状态不佳的局面,因而说谷歌中国的发展开始是处于艰难发展的阶段的。
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从谷歌自身来看,中文搜索质量不佳是主要因素。
从中文搜索的历史来看,谷歌中文搜索虽然最早在2000年上线,但在进入中国之前,谷歌美国总部只有一个五六人的小团队负责中文搜索,服务器在美国,使用全球统一网址。
而其他几个搜索引擎公司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很大的团队,它们更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法律。
在谷歌进入中国之前,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个名叫“我知道你不知道”的搞笑视频,大意是对尚未进入中国的谷歌的一种冷嘲热讽。
它在暗示,一个外国公司不可能做好中文搜索。
其实这不是空穴来风,在谷歌中文搜索2000年上线的时候,出现了一个严重的技术问题,谷歌中文总是把握不好“分词”的问题。
一篇清华的分析说在搜索引擎里面,谷歌的精确度还是不错的,甚至领先其他中文搜索网站,但是分词做得不够好,原因就在于投入不够。
因为当时谷歌只有五位工作在美国的华人工程师,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做好这件事情。
当系统无法准确分词时,就会闹出很多笑话。
比如,用户输入“电脑”两个字,正常的情况是,页面左侧应出现“电脑”的搜索结果,右侧应该出现电脑产品广告,但因为分词的错误,可能会把“电脑”分成“电”和“脑”两个字,出现的结果和广告居然是关于“电话”和“脑白金”的,真令人啼笑皆非。
而即使分词正确也仍可能造成匹配的问题。
比如说,如果有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清华大学”,但搜索“清华”,这篇文章就出不来了。
但如果分词时把文章里的“清华大学”分成“清华/大学”,那么搜索“清华大学”又出不了结果了,在这样艰难的阶段,谷歌中国的策略是专心做好搜索业务。
那时,每天都有很多有关提高搜索质量的会议在清华科技园大厦召开,谷歌内部的监测系统每天都在对各家搜索引擎作出比较,他们评估搜索相关度、网页索引大小、即时更新能力和对垃圾网站的识别性。
为了衡量他们的进度,在李开复办公室外面有一个大牌子,上面可以看到当天的四个指标表现如何,以及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又如何。
谷歌研究了很久关于上面“清华大学”的问题,终于找到解决方案。
他们把中文的字当做语音,然后用语音识别的方法和统计语言模式来识别出所有可能的分词方法,那么匹配正确时,“清华”和“清华大学”就可能同时出来。
还有,他们有庞大的网络语料库,可以训练出一个非常巨大而精确的语言模型。
他们在搜索页面的每一个细节上钻研,在每一个可能的选择上进行测试。
当然,他们选择提高页面搜索质量,让谷歌“读懂中文”,也意味着谷歌中国要忍受产品很少的“批评”。
面对媒体的批评,面对外在的质疑,他们只有像一个坚持己见却暂时没有票房的电影导演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他们就像一个沉默的剑客一样在聒噪的环境中专注修炼内功。
2007年初,谷歌的“粉丝”终于认识到谷歌搜索的巨大进步,发出“谷歌中文搜索变好了”的声音,这种肯定很快便蔓延到整个互联网。
而谷歌搜索的市场份额在2007年、2008年的逐渐回升,正体现了网民最大程度的认可。
(二)快速发展阶段经过2006年一年的修炼,从2007年以后,谷歌中国鼓励员工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
于是员工开始利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
“20%时间”是一个来源于谷歌总部的“神奇的管理方式”。
所谓“20%时间”,就是员工可用80%的时间来做已经设定的项目,而另外20%的时间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想法、灵感来创造产品。
这是工程师们“百花齐放”的一年,谷歌中国陆续推出包括春运地图、灾区亲人搜索、物资地图、图书搜索、谷歌地图、热榜、导航、谷歌拼音、谷歌生活搜索、贺年短信搜索、论坛讨论搜索、中文版谷歌翻译、MP3音乐搜索等多款本地化产品。
其中,针对2008年雪灾造成交通中断问题的“春运地图”,针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区亲人搜索”、“物资地图”的影响尤为突出。
这些项目的推出,不仅使谷歌中国多了许多本土气息,增加了亲和力,也平复了媒体和用户关于谷歌中国“水土不服,不做创新,在产品方面鲜有建树,必将重蹈跨国公司注定要遭遇的滑铁卢魔咒”之类的质疑。
在这一年里,谷歌还通过入股、收购、结盟等方式来增加合作伙伴。
2007年1月4日,谷歌联手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搜索;6月11日,谷歌宣布结盟新浪搜索业务;8月,宣布与天涯合作推出“天涯问答”、“天涯来吧”;年底,谷歌中国收购……从电信运营商,到门户网站、中小网站,再到大众流行软件,谷歌在2007年通过资本并购、合作、结盟门户网站等形式来提升在华的综合实力,并形成在华的战略布局。
这一年,谷歌中国还在不断进行本土化的工作,比如谷歌2007年新发布的24项产品和服务里面,谷歌拼音输入法、热榜、生活搜索、265网站导航服务均是针对中国用户推出的服务。
另外,谷歌中国所有在中国推出的产品100%由本土团队决定,不需要美国批准,几乎像本土公司一样运营。
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谷歌依然在坚持提升搜索体验方面拼尽全力。
2007年,当时在谷歌的山景城总部,谷歌 CEO艾瑞克·施密特已经提出“整合搜索”。
当用户在搜索信息的时候,谷歌要“一次到位”地把所有相关内容都罗列出来,并且做出精准的排序。
这个概念的提出对搜索体验的提升不言而喻,这意味着用户可以体验到在谷歌搜索信息时,信息变得更多元化、更智能化和更个性化。
比如用户今天想了解招商银行的公司信息,在搜索框里键入“招商银行”这四个字,你会得到招商银行股票的走势图、它的股价和相关信息。
同样,在搜索框里键入“周杰伦”,下面就会自动出现“周董”的专辑、视频和新闻等等。
而且,这种新一代的搜索技术不仅能够处理“招商银行”、“周杰伦”这样的热门搜索词,许多冷门搜索词也一样可以实现多元化、一次到位的搜索效果。
据艾瑞中国的另一份调查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有%的用户最常使用谷歌搜索引擎。
该数据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
反映了谷歌影响力的提升。
2008年百度依托对中小企业广告主数量拓展,以及面向大企业广告主的品牌专区广告,市场营收份额相比2007年提升个百分点。
而谷歌中国通过完善其代理机制,吸引了更多东部沿海企业广告主,同时发挥全球化优势,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营销提供协助,营收占比比2007年则大幅增长6个百分点,市场份额由2006年的%增长到2008年的%,2009年的%。
(三)黯然离去阶段2010年,谷歌撤出中国市场的谣言四起,其发展又开始处于艰难的阶段。
到了2011年,其市场占有率已大为下跌,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10日,谷歌中国搜索引擎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到了%,如图所示由此可见,谷歌中国已经处于危机的边缘,其正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继续坚守中国市场,以图夺回失去的“阵地”;二.是选择黯然离去,放弃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