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直观性的原则2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20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它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的类型:(1)实物直观(观察实物、标本、参观、实验等); (2)模像直观(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影片等;本质因素更易显现) (3)语言直观(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效果取决于教师语言的质量)。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有:(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正确运用语言直观练习题: 1.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指导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那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乌申斯基指出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所以主张在教学中运用()。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3.教师运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等进行生动教学的直观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图像直观答案:A A B。
教育学原理教学原则课件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教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在教育学原理中,教学原则是一项重要内容,它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和方法,帮助他们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本课件将介绍教育学原理中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一、个体差异原则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背景、特点和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个体差异原则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二、激发学习动机原则学习动机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要素。
教师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激发学习动机原则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置有挑战性且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相关的学习任务,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使学生充满自信和动力去面对学习。
三、多样化教学原则多样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风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多样化教学原则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实验器材等,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四、主动参与原则主动参与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关键。
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互动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主动参与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问题导向原则问题导向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问题导向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评价导向原则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估,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评价导向原则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直观性原则及运用直观性原则是在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时,应当通过实物或教具材料,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
直观性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因为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概念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能使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注意:1.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幼儿园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参观、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是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
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班、不同要求选择的直观手段也有所不同,以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分析、比较、分类、归类及创造能力。
比如常识教育活动常常运用实物、标本、模型。
语言教育活动常常运用图片、玩具等。
要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则可运用小实验,放幻灯、录像等方法。
小班幼儿选用直观教具应注意色彩鲜艳、能发音、会动、重点突出的教具;大班幼儿则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
但不论采用哪种直观手段,都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能有效地形成幼儿清晰的表象。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结合教师运用直观手段时,应让幼儿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模、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要让幼儿由表及里,从多种角度去感知和摆弄,以及加深幼儿对事物及现象的较全面、正确而深刻的印象,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
3.运用直观手段特别要注意与教师语言指导和动作示范相结合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表象、概念。
同时要教会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有意识地形成幼儿的概念,发展幼儿抽象思维。
教育学直观性原则在教育学的广袤领域中,直观性原则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知识传递与学生学习的道路。
直观性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够直接感知所学的对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直观性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处于儿童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如同云雾般难以捉摸。
通过直观的呈现,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仿佛触手可及。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还能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后续的抽象思维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过程时,如果只是单纯地用语言描述,学生可能只能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模糊的概念。
但倘若教师能够带来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或者展示一段植物生长的视频,学生就能亲眼看到种子如何破土而出,如何长出叶子,如何开花结果。
这种直观的感受会让他们对植物生长的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使教学更加高效。
它能够帮助教师将复杂的知识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直观的教学手段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直观性原则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的展示、教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空间概念和数学公式。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的演示能让学生亲眼看到物理现象的发生,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
在语文教学中,图片、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感受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然而,要有效地运用直观性原则,教师需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直观的教学材料。
这些材料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直观材料和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