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定位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13
我国的11个国家级新区作者:张恒会来源:《地理教育》2015年第04期上海浦东新区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
天津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重庆两江新区依托重庆及周边省份,服务西南、辐射中西部。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央赋予重庆两江新区五大功能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目标:舟山群岛新区将建成中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中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中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中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
甘肃兰州新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带动甘肃及周边地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我国向西开放。
广东广州南沙新区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陕西西咸新区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千米。
国家级新区发展问题研究[摘要]国家级城市新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在统筹发展和先行先试上承载着探索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使命。
大连金普新区是2014年批复的四个国家级新区之一,其担负着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任务。
未来新区建设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金普新区;发展战略;机制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086-03一、大连金普新区发展现状及特点(一)现状金普新区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南部,范围包括大连市金州区全部行政区域和普兰店市部分地区,总面积约22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58万。
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对内是东北地区海陆联运中心,通过哈大运输大通道和东北东部铁路连通整个东北地区;对外是东北亚国际航线的要冲,是我国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海空门户,也是与东北亚国家经贸往来和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
2013年,金普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82.2亿元,位列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居全国十个国家级新区第三位(见图1)。
国务院对金普新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老工业基地转变发展方式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
”这些都表明了金普新区在大连乃至东北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从获批至今,新区通过加快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园区成功经验,促进区域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
目前,新区在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总值、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贸易等方面在大连地区都占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见表1)。
(二)特点1.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国家级新区的主导产业选择规律主要有两点:或者抢占产业制高点,将高端制造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区域的主导产业;或者重视产业集群发展,将园区化集约式发展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利器”,以集群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完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功能,实现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发展。
国家级新区及战略意义A、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目前共有11个国家级新区:1992年10月上海浦东新区成立、1994年3月天津滨海新区成立、2010年6月重庆两江新区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成立、2012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成立、2012年9月广东南沙新区成立。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和贵州贵安新区、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大连金普新区、2014年10月2日四川天府新区成立。
1、上海浦东;2、天津滨海;3、重庆两江;4、浙江舟山;5、甘肃兰州;6、广州南沙;7、陕西西咸;8、贵州贵安;9、青岛西海岸;10、大连金普;11、四川天府。
国家“十二.五”规划粤港澳经济合作的三大平台是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
一、上海浦东新区1.新区概况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范围包括黄浦江以东到长江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南面与奉贤区、闵行区接壤,西面与徐汇、卢湾、黄浦、虹口、杨浦、宝山6区隔黄浦江相望,北面与崇明县隔长江相望。
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开发浦东”的决策,浦东新区的城区面貌变化很大。
浦东国际机场在新区东临海部建成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划入浦东新区。
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
2.地理位置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全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其中原浦东新区532.75平方公里,原南汇区677.56平方公里),人口268.6万人(其中原浦东新区194.29万人,原南汇区74.31万人)。
国家级新区的发展与再认识李湛;桂海滨【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级新区设立的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的区域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和国家政策支持情况,对国家级新区进行了重新认识,并总结了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现实矛盾和发展困惑,进一步提出了国家级新区的功能使命和发展路径.【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1页(P5-15)【关键词】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战略定位;发展新空间【作者】李湛;桂海滨【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国家级新区(简称为“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国务院对新区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同时批复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
新区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
1992年我国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至2016年底,国务院在18个省(市)共批复设立了18个国家级新区,其中12个为近3年批复设立。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特殊经济区发展的最新阶段,新区的规划面积小则近500平方公里,大则超过2000平方公里。
国家级新区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每个国家级新区都应有其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不同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
近几年来,国家加速批复众多国家级新区,其战略意图何在,与经济转型发展关系如何,能否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产生应有的作用,尚未有一致的认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新区的诞生,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现实矛盾和发展困惑逐渐显现。
进一步明确国家级新区的功能使命和发展路径,对国家级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国家级新区的发展历程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时间与国家宏观政策的演变息息相关,新区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家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呈现。
自1992年浦东新区获批设立后,到2006年滨海新区、2010年两江新区、2011年舟山群岛新区成立,再到2014年至今接连设立12个国家级新区,出现了井喷式的密集批复。
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发展状况研究——以河北省范围内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为例 张 娟1 孟 姣2 徐俊辉1 赵伟丽3(1.石家庄市统计局,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石家庄高新区经济发展局,河北 石家庄 050035;3.石家庄市第六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051)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功能区不断演变、发展,成为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也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做出了杰出表率。
目前,新区和开发区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重点从河北省范围内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入手,以省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以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与国内其他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其自身发展的优劣势。
同时,对省内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最后,对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研究将为持续深化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经济发展理论,助力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城市功能区;瞪羚企业;辐射水平;石家庄;唐山;保定;承德;秦皇岛;邯郸;雄安新区基金项目:河北省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发展状况研究”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21)09.0043-10一、研究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历经数年的城市功能区发展,顺应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时代需求,先后经历了1984年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九十年代末大城市地区新城规划、新世纪以来国家级新区设立等一系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作为地方乃至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经过时间的历练形成了独特的运行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城市功能区1.0时代——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下发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也就是著名的[中发〔1984〕13号文],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这些城市放宽政策,扩大地方权限,并允许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强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实力。
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2018-10-17国内各类国家级经济区域梳理自我国批准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大经济特区以来,国内陆续出现了众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区域,这些国家级经济区域在不同的时间点成立,具有不同的名称、级别和规模,同时享受不同的优惠政策。
国家级经济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地,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基于不同的定位和目标,创建了国家级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开发区等多种经济区域,下面对上述经济区域进行分类梳理。
一、国家级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其实质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经济特区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当前,国内有7大经济特区,具体名单如下:序号经济特区名称所在地批准时间1 深圳经济特区广东1980年8月2 珠海经济特区广东1980年8月3 厦门经济特区福建1980年10月4 汕头经济特区广东1981年10月5 海南经济特区海南1988年4月6 喀什经济特区新疆2010年5月7 霍尔果斯经济特区新疆2014年6月二、国家级新区国家级新区属于副省级行政单位,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批,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在各地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前言国家级新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具有一定规划和建设管理权限的重要区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家级新区密集调整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功能区组建,普遍加快建设进程,促进了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本文旨在对国家级新区发展战略进行研究。
第二章国家级新区的定义和目的国家级新区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国家级新区旨在改革创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和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建设和发展国家级新区是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进行综合体制试点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性举措。
第三章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现状截至目前,国家级新区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综合性和特色产业开发区,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企业,实现了经济增长和质量的提升。
在建设中探索了以产业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产业升级的新路子,不断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国家级新区还推进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第四章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战略国家级新区的发展战略应当围绕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两个方向展开。
招商引资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的关键。
未来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应将投资者定位为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内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资本家以及这些企业和资本家所背后的产业集群和金融机构,把新区打造成有利于企业家和资本家在比较全面的方面进行竞争的投资空间。
产业升级是推动国家级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动力。
应该发挥国家级新区的集聚效应,调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行业内先进企业、领军企业在新区设立总部,开展技术研究、技术转移和高层次人才培训等工作,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
第五章建设国家级新区的重要性新区建设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增长的一项长远战略性工程。
建设国家级新区,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国家级新区领导体制研究本文从国家层面和新区内部两个层面对国家级新区的领导体制进行了论述,进而将现有国家级新区的领导体制分为四类:“直辖市+行政区”型、“直辖市+管委会”型、“部省联席会议+地方政府”型以及“发改委牵头+部省联席会议+地方政府”型等,分别研究其主要特点和代表性的新区,最后指出国家级新区的领导体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适应新区自身条件的体制安排将发挥出巨大的制度生产力。
标签:国家级新区;领导体制;类型体制机制作为上层建筑,是国家级新区高效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框架性决定因素。
不适应或顺应国家级新区发展的体制设计很可能阻碍其发展,反之如果根据新区的发展条件、阶段、环境特点做出了合理的体制安排,则体制将发挥巨大的制度生产力。
国家级新区不同于普通的城市新区,国家级新区承担国家层面的战略使命,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探索和实施适合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开发体制是国家级新区履行其战略使命的重要保障。
国家级新区实质是一项特殊管理权,其优势来源于特殊管理权所带来的一系列稀缺的利好点和优惠政策。
集中的领导权限是新区内各个开发主体形成合的关键,因此,国家级新区领导机构大都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和权限,以保障新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国家级新区领导体制概述国家级新区的领导体制从国家层面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国家级新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批复设立、开发建设、发展目标和总体定位均有国务院统一规划审核。
第二,通过“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宏观层面实现了国家对国家级新区的统一领导、部署,增进各部委与新区所在省份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国家级新区对上述资源的整合。
由国家相关部委直接参与国家级新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直接体现了从国家层面对“国家级新区”的直接领导。
第三,南沙新区有别于此前的国家级新区,是唯一获得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级新区,建立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东省、广州市等各方参加的组织协调机制。
中国的国家级新区(截止2012.10)上海浦东新区获批时间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
天津滨海新区获批时间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开发开放出现新的局面。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重庆两江新区获批时间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央赋予重庆两江新区五大功能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发展目标:两江新区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
到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超过1600亿;到2015年,超过3200亿;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聚集、生态宜居,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新区,GDP达到64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重庆工业”、“再造一个重庆经济”。
我国国家级新区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体现了新区建设的中心目标。
笔者从新区总体方案文本中提取新区综合战略定位,并将其划分为核心功能、区域定位、模式创新、产业与、生态与人文共五个方面。
核心功能是新区天然独特、难以模仿,并在战略定位中处于最高优先级、最顶层的内容,代表着新区的国家战略核心定位。
区域定位是新区在相关地域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区的区域功能定位;模式创新是新区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体现了新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产业与科技是新区重点发展产业或产业布局及科研创新方面的措施,是新区的发展和支撑;生态与人文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与其关联密切的旅游业,体现了新区的发展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方面内容既相对独立也存在交叉,未计人某一方面的内容代表该方面未被重视,并不一定代表该方面缺失。
(一)核心功能的独特性与定位缺失新区根据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环境条件,界定自身核心功能,核心功能代表了新区的独特性及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如果核心功能定位缺失,新区就极有可能面临定位不清、同质化以及无序竞争问题。
早期的浦东新区定位为四个国际中心,滨海新区定位为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两江新区定位为长江上游的商贸、金融、科技创新中心,舟山群岛新区则定位为中国大宗商品贸易物流中心。
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南沙新区、西咸新区、西海岸新区分别定位为世界先进水平的服务枢纽、西北能源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深海远洋开发保障基地。
从时间序列上观察,新区核心功能定位从早期的国际中心逐渐转变为国家中心、地区中心或专项基地。
兰州新区、贵安新区、金普新区、天府新区湘江新区、江北新区、福州新区、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都存在核心功能定位缺失问题。
核心功能定位缺失也可以理解为,新区最重要的功能逐步转变为区域定位,体现了新区定位不清。
新区辨识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其具有可替代性,新区的国家战略地位降低。
(二)区域定位的开放性和区域中心性区域定位在核心功能定位清晰的新区战略定位中处于第二序列,在核心功能定位缺失的新区中处于第一序列。
中国20年设6个国家级新区作者: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12年第11期10月10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公开介绍了《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今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规划》,标志着南沙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自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我国已设立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以及广州南沙新区共6个国家级新区。
1、上海浦东新区获批时间:1992年10月11日;2005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定位及目标:围绕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在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和枢纽功能、服务功能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开放和谐的生态区。
2、天津滨海新区获批时间:2006年5月26日,《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中国第二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这一《方案》,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开发开放出现新的局面。
定位及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3、重庆两江新区获批时间: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同意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的批复》,批准设立重庆两江新区。
2010年6月1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
定位及目标: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国务院批复,中央赋予重庆两江新区五大功能定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
考察报告:关于赴上海等地学习调研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从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截至目前,我国批复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已达到18个。
实践表明,国家级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着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
当前,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努力建设国家级新区是我市的首要任务。
市委政研室遵照市委要求,研究起草《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建设XX新区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为完成此项工作任务,市委政研室调研组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模式各不相同的国家级新区,于2017年2月26日至3月7日,先后赴西安、长沙、南京、上海学习调研西咸新区、湘江新区、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和上海自贸区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
现将学习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一)陕西西咸新区。
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陕西省设立西咸新区。
这是全国第7个国家级新区,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咸阳市建成区之间,区域范围涉及西安、咸阳两市所辖7县(区)2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规划控制面积882平方公里。
2015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2亿元,人口约95.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69%。
建设西咸新区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引领大西北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打造向西开放重要枢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湖南湘江新区。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湖南湘江新区,成为全国第12个、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
新区面积490平方公里,人口135万,涵盖长沙市岳麓区、长沙高新区全境,以及望城区、宁乡县部分街道,拥有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等3个国家级园区和宁乡高新区、岳麓科技产业园等2个省级园区。
湖南湘江新区是推动长沙在更高起点上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Classification and Policy Guidance of State-Level
New Areas in China
作者: 魏中胤[1];沈山[1];沈正平[1]
作者机构: [1]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出版物刊名: 经济师
页码: 20-2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改革创新;政策导向
摘要:我国共设立了19家国家级新区。
国家级新区承担着探索改革与先行先试、辐射带动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使命。
通过对已设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的比较分析,将其分为改革开放先锋区、区域增长极核、特殊类型功能区三种类型,并从国家战略、区域布局、政策供给、体制机制等方面阐释我国国家级新区的改革创新导向。
西咸研究(第11期•总第99期)西咸研究院 2016年6月2日按:在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级新区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把握规律,规避风险,推动新区健康发展,是国家级新区尤其是2014年以后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为了借鉴其他新区的探索与做法,根据管委会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近期,西咸研究院组织力量对国家级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主要包括战略定位、主导产业、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
本刊将陆续刊发新区比较研究报告,供大家学习参考。
国家级新区战略定位比较——国家级新区比较研究①西咸研究院科研处国家级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以相关行政区、特殊功能区为基础,承担着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批复设立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17个新区。
本文依据国务院批复文件,对各新区的战略定位进行比较研究。
一、国务院批复中各新区的战略定位国务院设立新区的时间跨度大且密度不一。
1992年批复设立上海浦东新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务院没有批复设立新区。
2009年底,设立第二个国家级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2010至2012年批复设立4个新区,先后是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
2013年,新区批复工作暂停。
2014年1月起,新区批复工作提速,2014、2015年每年均设立5个新区,2016年已设立长春新区。
新区的设立与国家的发展形势密切相关,设立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设立国家级新区的三个阶段阶段 时间 国家形势 新区设立情况第一阶段 1992年至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南快北慢”格局。
国家设立了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两个新区,旨在赋予其引领我国新一轮大规模对外开放、推动沿海开放重点由南向北拓展的使命。
第二阶段 2010年至2013年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从东部率先发展逐步向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广州南沙新区先后设立,国家级新区呈现加快建设态势。
第三阶段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探索出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国务院先后批复了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福州新区、云南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等11个新区。
国务院在设立新区的批复文件中,从各阶段的形势出发,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新区逐个定位,根据新区自身特色,赋予各新区在不同区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不同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见附表)。
二、新区战略定位的内容通过对批复中的战略定位进行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国务院对新区做出的战略定位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区域性地位和作用、新区自身特色和重大战略任务。
(一)区域性地位和作用国务院在定位中首先强调新区应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如甘肃兰州新区要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贵州贵安新区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陕西西咸新区要建成“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重庆两江新区要建成“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等。
其次,将新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上升到国家层面。
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要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甘肃兰州新区要建成“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等。
再次,国务院在定位中强调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把新区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如上海浦东新区是“‘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重庆两江新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陕西西咸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等。
(二)新区自身特色基于新区的资源禀赋、区域地位和国家战略需要,国务院对新区的战略定位各有侧重,要求新区在开发开放中彰显自身特色。
比如,陕西西咸新区是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新区,哈尔滨新区是首个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都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福州新区的最大特色是两岸交流合作,湖南湘江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三)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在批复中赋予新区不同领域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求新区在新型城镇化、产业高端化、改革创新、区域合作、对外开放等方面探索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如上海浦东新区是“综合改革的试验区”,重庆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区”,广州南沙新区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陕西西咸新区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等。
三、新区战略定位的一般规律考虑到不同阶段的批复设立情况,综合比较各新区的战略定位,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带有规律性的做法: (一)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基础,对新区发展提出差异化要求国务院在战略定位中对新区提出的差异化要求与新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与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的方向一致,充分体现国家以新区为抓手应对区域发展非平衡性、促进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的意图。
如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广州南沙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四川天府新区要创新驱动发展、率先转型发展;甘肃兰州新区要“积极探索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贵州贵安新区要“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路子”。
(二)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重点,赋予新区相应的的战略任务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国家战略的调整,新区的战略任务也在不断演变。
第一阶段1992-2009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赋予新区引领我国新一轮大规模对外开放的使命,旨在支撑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且推动沿海开放重点由南向北拓展。
第二阶段2010-2013年设立重庆两江新区等4个新区,重点赋予新区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任务,旨在推动东部率先战略逐步转向“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2014年以来设立11个新区,主要赋予新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产业发展、区域合作、对外开放中的使命,同时布局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创新创业等试点,旨在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探索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三)赋予不同新区相同的战略任务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国家把新区作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各新区都被赋予多项国家战略任务。
同时,为有效防范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带来的风险,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和改革措施,不同的新区也被赋予相同的战略任务。
如新型城镇化主题涉及陕西西咸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湖南湘江新区、南京江北新区、云南滇中新区等新区,统筹城乡主题涉及重庆两江新区、大连金普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新区,内陆开放型经济主题涉及到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四川天府新区、湖南湘江新区等新区。
(四)新区的战略任务不断丰富完善新区的战略任务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拓展,多项试点工作在新区逐步叠加。
比如,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国务院从2013年开始先后赋予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福州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任务。
又如,陕西西咸新区自2014年以来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海绵城市综合试点、国家级航空城实验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
四、对西咸新区战略定位的再认识综合《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的批复》、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陕西西咸新区总体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西咸新区的战略定位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
(一)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设立西咸新区的初衷是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大西安。
2012年2月,《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西咸新区列入全国五个西部地区重点城市新区,明确提出将西咸新区打造成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和现代田园城市,肯定了西咸新区在区域格局中的核心地位。
2012年10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省市共建大西安、加快推进创新型区域建设的若干意见》,作出重要的区域战略部署,提出大西安的规划范围是西安市行政区域、咸阳市城区和西咸新区,制定了省市共建大西安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
西咸新区位于大西安的中心位置,是西安、咸阳两市拓展发展新空间、相互融合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必经之地,可以预计,渭河是未来现代化大西安的城中河,沣渭三角洲是大西安新中心的核心区域。
西咸新区地势平坦,腹地广阔,自然生态良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吸引大西安的产业、交通、科技、人才等要素资源集聚的天然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建成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
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应成为: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2、丝路经济带能源金融贸易中心;3、总部经济中心;4、全国科技创新中心;5、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西咸新区要抓住陕西省“十三五”时期推进大西安产业空间重组、公共服务重置、交通体系重构,疏解中心城区过密人口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对高端要素的聚集能力,融入大西安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
(二)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西咸新区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位置,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点区域。
开发建设西咸新区,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通过西咸经济圈辐射和带动关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增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综合实力,引领和带动大西北,助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重点依托西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积极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外向型服务贸易体系,打造西北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高地。
依托西工大无人机产业化基地、华晨汽车产业园、周陵工业园、建筑产业化基地等,发展新兴工业,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工业引擎。
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沣东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打造西部大开发的科技引擎。
依托周秦汉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探索大遗址保护、文化旅游、生态环保融合发展的新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引领西北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