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6.97 MB
- 文档页数:85
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工法1.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地下连续墙开挖技术起源于欧洲。
它是根据打井和石油钻井使用泥浆和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1950年在意大利米兰首先采用了护壁泥浆地下连续墙施工,20世纪50~60年代该项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及前苏联得到推广,成为地下工程和深基础施工中有效的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地下连续墙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其中以日本在此技术上最为发达,已经累计建成了15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地下连续墙的最大开挖深度为140m,最薄的地下连续墙厚度为20cm。
1958年,我国水电部门首先在青岛丹子口水库用此技术修建了水坝防渗墙,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先后应用了此项技术。
地下连续墙已经并且正在代替很多传统的施工方法,而被用于基础工程的很多方面。
在它的初期阶段,基本上都是用作防渗墙或临时挡土墙。
通过开发使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作深基坑围护结构。
1.2工艺原理用专用设备沿着基础或拟建地下构筑物周边采用泥浆护壁开挖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与深度的沟槽,在槽内设置钢筋笼,采用导管法灌注混凝土,筑成一单元墙段,依次顺序施工,以某种接头方法连接成的地下混凝土连续墙,形成防渗、挡土围护结构。
2.工艺工法特点2.1优点2.1.1施工时振动小,噪音低,适用于城市施工。
2.1.2墙体刚度大,用于基坑开挖时,可承受较大的土压力。
2.1.3自身防渗性能好。
2.1.4可以紧贴原有建筑物施工。
2.1.5适用范围广。
2.2缺点2.2.1施工工艺复杂、精度要求高。
2.2.2环境污染大。
3 适用范围地下连续墙具有结构刚度大、整体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好的特点,可作为永久性的挡土挡水和承重结构,在软弱的冲积层、中硬地层、密实的砂砾层以及岩石的地基中都可使用。
可紧靠已有建筑物施工,施工时基本无噪音、无震动,对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影响较小;能建造各种深度(10~50m)、宽度(45~120cm)和形状的地下墙。
地基的类型较多,按受力特点分,有刚性基础和非刚性基础;按材料分,有砖基础、石基础、混凝土基础和刚筋混凝土基础;按构造形式分,有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及桩基础等;大体就这些!天然地基:自然状态下即可满足承担基础全部荷载要求,不需要人工处理的地基。
天然地基土分为四大类: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
关于地基的种类及其具体做法?基础的分类按使用的材料分为:灰土基础、砖基础、毛石基础、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
按埋置深度可分为:浅基础、深基础。
埋置深度不超过5M者称为浅基础,大于5M者称为深基础。
按受力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满堂基础和桩基础。
条形基础:当建筑物采用砖墙承重时,墙下基础常连续设置,形成通长的条形基础刚性基础:是指抗压强度较高,而抗弯和抗拉强度较低的材料建造的基础。
所用材料有混凝土、砖、毛石、灰土、三合土等,一般可用于六层及其以下的民用建筑和墙承重的轻型厂房。
柔性基础:用抗拉和抗弯强度都很高的材料建造的基础称为柔性基础。
一般用钢筋混凝土制作。
这种基础适用于上部结构荷载比较大、地基比较柔软、用刚性基础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
独立基础:当建筑物上部为框架结构或单独柱子时,常采用独立基础;若柱子为预制时,则采用杯形基础形式。
满堂基础:当上部结构传下的荷载很大、地基承载力很低、独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要求时,常将这个建筑物的下部做成整块钢筋混凝土基础,成为满堂基础。
按构造又分为伐形基础和箱形基础两种。
伐形基础:是埋在地下的连片基础,适用于有地下室或地基承载力较低、上部传来的荷载较大的情况。
箱形基础:当伐形基础埋深较大,并设有地下室时,为了增加基础的刚度,将地下室的底板、顶板和墙浇制成整体箱形基础。
箱形的内部空间构成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刚度,多用于高层建筑。
桩基础:当建造比较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时,若地基的软弱土层较厚,采用浅埋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强度和变形要求,常采用桩基。
重力式桥台施工工艺工法1 前言1.1 工艺工法概况桥台位于桥梁两端,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并和路堤相衔接的建筑物。
其功能除传递桥梁上部结构的荷载到基础外。
还具有抵挡台后的填土压力、稳定桥头路基、使桥头线路和桥上线路可靠而平稳地连接的作用。
桥台一般是石砌或素混凝土结构,轻型桥台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依据桥梁跨径、桥台高度及地形条件的不同,重力式桥台有多种形式,主要分为有T形、U形、埋置式、耳墙式等。
1.2 工艺原理为了安全有效地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下部结构,采用现场浇筑或预制安装的方法,根据结构特点在承台顶面或扩大基础顶面施工桥台的台身、背墙、台帽等结构。
其工艺原理和桥墩、盖梁施工类似,即在桥台以下结构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桥台结构测量定位、混凝土界面处理、钢筋绑扎、模板制作安装、混凝土浇筑、拆模、养护等工序作业,按照设计要求完成桥台结构施工。
2 工艺工法特点重力式桥台也称实体桥台,主要靠自重来平衡背后的土压力,这种桥台具有较好的刚度、强度和较强的适应性,以及构造简单等优点。
3 适用范围重力式桥台,它主要靠自重来平衡外荷载,以保持自身的稳定性。
桥台台身多数由块石、片石混凝土或混凝土等圬工材料建造,并采用就地砌筑或浇筑的施工方法。
这种桥台构造简单,但台身较高时工程量较大,一般用于桥梁跨度较小的低矮桥台。
4 主要技术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J820)《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 1020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415)5 施工方法桥台由台身(前墙)、台帽、基础与两侧的翼墙组成。
先按设计要求准确放出基础平面尺寸位置,在做好排水及截水设施的情况下进行基坑开挖,防止大雨后积水对基坑造成浸泡;基础混凝土第一层采用满槽浇筑,第二层以上的采用组合钢模板按设计尺寸施工。
浇筑混凝土连续进行。
道路软土地基施工工艺图片软土地基处理(一)软土地基施工工艺流程图1 道路工程中软土地基处理工序流程图(二)施工规定1、表层处理法(1)挖砂沟堆载预压1)本工法适用于软土存在硬壳层、软土底部埋深普遍不超过3m、填高不大于6m的路段。
2)砂垫层及砂沟采用无杂物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大于3%,细度模数不小于2.7。
3)砂垫层应设置至坡脚外50~100cm ,两侧用30cm厚的粘土封层,坡脚位置处的泄水管入水口设置土工布包裹碎石反滤层。
4)施工宜采用先横向砂沟、后纵向砂沟,逐段开挖、逐段填筑的原则。
5)砂垫层及基底的压实度按不小于90%控制。
(2)砂垫层堆载预压1)本工法适用于软土直接裸露于地表且软土底部埋深普遍不超过3m、填高不大于6m的路段,或者软土底部埋深普遍不超过3m,但不适合换填处治的路段。
2)按设计要求,在清理的基底上铺筑符合要求的水稳定性材料,分层铺筑、压实。
并宽出路基边脚50~100cm ,两侧用30cm厚的粘土封层,坡脚位置处的泄水管入水口设置土工布包裹碎石反滤层。
3)砂垫层采用无杂质的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大于3%,细度模数不小于2.7。
施工中应避免砂受到污染,严重污染的应换料重填。
4)砂垫层及基底的压实度按不小于90%控制。
5)具体见图2砂垫层断面图和图3图砂垫层加土工布断面图。
图2 砂垫层断面图图3 图砂垫层加土工布断面图(3)反压护道1)施工前应对原地面进行清理。
2)反压护道应与路堤同时填筑,如分开填筑时,必须在路堤达到临界高度前筑好。
施工工艺要求与路堤填筑要求基本相同。
3)反压复道方施工示意图见4。
图4 反压护道施工示意图(4)土工合成材料1)土工合成材料技术、质量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土工合成材料在存放以及铺设过程中应避免长时间曝晒或暴露。
与土工合成材料直接接触的填料中严禁含强酸性、强碱性物质。
2)土工合成材料施工应符合以下规定①下承层应平整,摊铺时应拉直、平顺,紧贴下承层,不得扭曲、折皱。
格构柱施工工艺工法1 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格构柱是一种压弯性能较好的构件,作为梁或支撑构件的支点。
地铁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当基坑跨度较大时,内支撑挠度较大,影响基坑安全。
为了减小跨度,降低支撑挠度的影响,常在支撑中部附近增加格构柱作为立柱,将基坑内支撑横担于立柱之间的钢梁(连梁或系梁)上。
格构柱示意图见图1所示。
图1 格构柱示意图1.2工艺原理基坑开挖之前,在基坑内设置钢格构柱,通过钻机钻孔下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就是格构柱的基础,抗击偏心受力及其他侧向力,随着基坑开挖的进行露出格构柱,焊接纵连梁,通过U型筋等固定措施将支撑固定于纵连梁上,从而减小支撑的挠度变形,达到稳定支撑的目的。
2工艺工法特点该工法能够有效降低大跨度深基坑内支撑挠度变形,保证了基坑的稳定,并具有施工简单、施工速度快的特点。
3适用范围适用于围护结构跨度较大(一般超过20m)的深基坑内支撑工程,以减少支撑跨度,降低支撑挠度的影响,确保支撑稳定性。
4主要引用标准4.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4.2《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4.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4.4《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81)4.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6年版)4.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4.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4.8《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4.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4.10《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5施工方法格构柱立柱采用槽钢或角钢与钢板等焊接而成,格构柱基础为钻孔灌注桩,桩顶面与基坑底同高,格构柱立柱插入钻孔桩钢筋笼内并与钢筋笼焊接,通过吊车吊放一并下放到孔内,浇筑混凝土,格构柱立柱锚固于钻孔灌注桩内。
基坑开挖过程中根据支撑位置,在格构柱立柱上焊接三角形钢板(牛腿)及钢梁(连梁或系梁),然后架设支撑,并通过2根U型螺栓(φ20钢筋)及三角形钢板将基坑内支撑固定于钢梁上。
常用的地基与基础处理(主要介绍预应力管桩与冲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沿海地区大部分是以丘陵地区为主,常见土层由表至内为:强风化红粘土、砂土;往下是中风化层,或有夹层岩石、孤石;再往下到达微风化岩层。
因此两三层的住宅或是荷载不大的建筑物可以选用天然地基,而不需要任何基础处理。
当然了这都是比较理想的地基条件了。
如果建筑物较高或是荷载较大,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不能满足建筑物的须要那就须要采用一些处理办法,桩、冲孔桩、挖孔桩,换填、深挖基坑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中型城市的建筑物都以中高层为主,甚至是超高层,天然地基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基础必须进行加强处理。
广东沿海地区城市在近几年常用的地基处理形式有:打(压)预制桩、冲孔桩、人工挖孔桩、钻孔桩、换填、强夯、深挖;不常用的有搅拌桩、钢板桩、沉管灌注桩、水泥桩、木桩等。
以下从工作实践中介绍几种常见的基础加强办法(以预制桩和冲孔桩为主)。
预制桩的应用预制桩的优点较多。
首先预制桩在现场施工的周期短,施工速度特别快,成品的预制桩运至工地马上可以打(压)施工,一台压桩机一天可以完成1500~2000米左右,打桩机一天也能完成800~1000米左右。
一个单位工程的桩基打完马上可以检验及试压,合格后马上可以进行其他工序的施工。
其次质量比较容易控制,桩身的加工是在生产厂里加工的,不受天气的影响,各种材料配比及养护容易控制;现场施工质量一样较好控制,只要土层内无孤石、夹层、其它坚硬杂物等及持力层岩石表面较平,压桩过程中就不宜产生断桩,只要不断桩,每根桩的承载力就在终压值(收锤时每阵锤的入土深度)上进行控制。
就是有个别碰到孤石或斜面岩石产生断桩,凭压桩时的平稳度、声音等现象也能判断出来。
再次是施工方便,在有居民区的地方可选用静压机压桩,在无居民区的位置打桩不用考虑发出的噪音,可以选择蒸汽锤打桩。
预制桩无论那种施工方法其在地基受力理论上是一样的。
短桩主要靠桩端承受上部荷载,可称为端承桩;长桩一般靠端部和摩擦力承重可称为端承摩擦桩。
深层搅拌桩施工工艺工法1 前言1.1工艺工法概况深层搅拌法是日本在70年代中期首创和开始采用,简称CMC工法。
我国于1977年末才进行深层搅拌机研制和室内外试验,并在工程中正式开始使用。
深层搅拌桩主要用于地铁车站基坑附近有重要建(构)筑物或重要管线位置的地层加固,通过搅拌桩加固被动区,土体强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法解决了附近建(构)筑物变形敏感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地基的整体承载力得以大幅提高。
深层搅拌桩按照加固材料状态分为浆体搅拌桩(水泥浆搅拌桩、水泥砂浆搅拌桩,桩长不宜大于18m)和粉体搅拌桩(桩长不宜大于15m),按施工机械叶片搅拌方向不同又可分为单向水泥土搅拌桩和多向水泥土搅拌桩。
处理深度较大、地基承载力要求较高市,宜采用多向水泥土搅拌桩或多向水泥砂浆搅拌桩。
这种施工方法在市政道路、基坑挡土止水帷幕、基坑重力式挡土墙、软土地区厂房基础等项目中成功地应用。
1.2工艺原理水泥加固土的原理是通过水泥水解、水化反应所生成的水泥水化物与土颗粒发生离子交换、团粒化作用、碳酸化反应以及硬凝反应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水稳定性的水泥加固土。
水泥加固土的强度取决于被加固土的性质(含水量、有机质及烧失量等)和加固所使用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等级、掺入量以及外加剂等。
加固土的抗压强度随着水泥掺入量的增大而增大,工程常用的水泥等级为42.5级以上,掺入比为12%~20%,水灰比0.43~0.55,其强度标准值宜取同配比的室内试块90天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平均值和现场成桩28天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一般可达0.5~3.0Mpa。
2 工艺工法特点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工艺合理,技术可靠,施工中无振动,噪音小,对环境无污染,由于它是就地搅拌加固地基,使软土不向侧向挤压,因此对邻近已有建筑物影响很小,加固效果良好,成本低。
经过多次的试验检测,证明用深层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基,提高地基承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经济合理的处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