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31
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专题讲座(二)专题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阅读专栏2-1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着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敏过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着作。
主要着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心理学讲义》、《思维与语言》。
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思维等),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着特殊的作用。
(二)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维果斯基的⽂化⼀历史发展理论和⼼理发展观1.⽂化⼀历史发展理论⽂化⼀历史发展理论是维果斯基⼼理发展观的核⼼。
他将⼈的⼼理机能区分为低级⼼理机能和⾼级⼼理机能两类。
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发展则受社会⽂化⼀历史所制约。
⾼级⼼理机能具有问接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具。
在⼈的⼯具⽣产中凝结着⼈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化知识经验,这就使⼈类的⼼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物进化规律所制约,⽽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间接的“物质⽣产⼯具”导致在⼈类的⼼理上出现了精神⽣产⼯具,即符号、语⾔。
⼈类特有的符号、语⾔的出现,使⼈的⼼理发⽣质的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
因此,⼼理的实质就是社会⽂化历史通过语⾔符号的中介⽽不断内化的结果。
2.维果斯基的⼼理发展观所谓⼼理发展就是指:⼀个⼈的⼼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级⼼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他论述了⼉童⼼理机能从低级向⾼级发展的原因和指标。
就其原因⽽⾔:社会⽂化历史也是⼉童⼼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童⼼理的发展;运⽤符号这⼀中介环节使⼼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理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理结构。
低级⼼理机能转化到⾼级⼼理机能有4个标志:(1)⼼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即指主动性和有意性;(2)⼼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即指概括性、问接性的⾼级意识系统;(3)形成新质的⼼理结构,⼉童⼼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其⼼理发展⽔平越⾼;(4)⼼理活动的个性化。
3.⼼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境下,⼉童借助成⼈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在独⽴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这种差异就是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发展,是潜⼒的开发。
⼉童的这两个发展⽔平的动⼒状态是由教育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在发展的前⾯:环境和教育教学对⼉童⼼理发展具有促进作⽤,也决定着智⼒的发展,其决定作⽤表现在智⼒发展的内容、⽔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
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三、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⑴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⑵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⑶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⑷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⑶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及其社会文化发展理论概述通过近期河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河北教招时间分布比较分散,全年都有招聘,笔试科目一般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等,河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河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供考生备考学习。
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想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㈠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㈡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高级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心理工具(各种符号系统)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
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
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㈢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第六章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维果茨基认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是()A.科技研究B.历史研究C.人类遗传研究D.人类生理研究【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中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
1927年,维果茨基从批判人的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学观点出发,要求把历史研究作为建立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
2.维果茨基认为,一切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是()A.心理机能的起源B.心理机能的发展C.心理机能的范围D.心理机能的概念【解析】A3.维果茨基认为,我们应当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叫作儿童现实发展水平,第二种叫作()A.关键期B.转折期C.危机期D.最近发展区【解析】D4.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是()A.天赋B.科技发展C.遗传D.文化【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果茨基理论中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而文化自身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
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发展理论的指导思想是()A.精神分析学B.行为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遗传决定论【解析】C6.下列选项不属于心理工具的是()A.符号B.记号C.语言D.刀【解析】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心理工具的概念。
D项是具体的器械,属于物质工具。
7.人的心理的发展所受的的制约因素是()A.生理发展水平B.所受教育水平C.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D.遗传【解析】C8.维果茨基认为,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是由于使用了()A.心理工具B.物质工具C.语言D.逻辑思维【解析】A9.老师问:“除了家里的门,还有些什么门?”同学们纷纷说:“人家的门”“铁门”“天安门”“玻璃门”“冰箱门”“脑门等”。
这种思维属于()A.假概念B.复合型复合C.链状型复合D.弥漫型复合【解析】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合型复合的概念。
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了解不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特点心理学的历史与流派:了解不同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与特点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以及各个流派的发展与特点。
一、心理学的历史1. 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心理学的思想在古代就有所萌芽。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心灵和心智的观点,他认为心灵是人的本质,而意识和思维是由心灵所产生的。
此外,古印度的思想家们也对心灵和意识进行了探索,他们提出了“瑜伽”和“禅定”等有关心灵修行的概念。
2. 心理学的科学化心理学的科学化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德国的威廉·旧金山德尔和美国的威廉·詹姆斯分别被视为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威廉·旧金山德尔在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创了实验心理学这一研究领域。
而威廉·詹姆斯则主张研究个体的体验和感知,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的里程碑。
3. 不同学派的出现随着心理学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学派。
其中,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三个学派。
二、不同学派的发展与特点1.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主张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和伯福德·斯金纳。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环境刺激和反馈机制的影响,通过建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实验方法来研究动物和人类的行为。
2. 认知心理学学派认知心理学学派强调对思维和信息加工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到思维过程的驱动和调节。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尤金·古德曼。
认知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人类的感知、记忆、学习和决策等认知过程,强调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对行为的影响。
3.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强调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7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七章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列维戈茨基(1896-1934)是前苏联成立时期杰出的心理学家。
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重点研究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他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莫扎特。
他创立的文化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有关更多信息,请继续学习。
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的需要的手段和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初表现为一种外在形式,后来内化为一种内在心理形式。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心理发展观传统的心理维果茨基把人的心理功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功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功能。
通过阅读教科书,找出什么是低层次的心理功能?什么是高级心理功能?这两种心理功能的特点是什么?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与个体相比,高级心理功能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客观规律是,人独特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必须首先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能转移到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结构。
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舞台上有两次: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也就是说,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功能;第二是作为一种个体活动,作为一个孩子的内在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功能。
教材中列举了儿童指物和随意注意的发生和发展的例子,说明人际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观一、老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一)基本观点1、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2、强调无意识作用:早期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
后期的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a、本我(id、本能我)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b、自我(ego、现实我)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本能需要;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c、超我(super ego、道德我)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3、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二)弗氏的心理发展阶段说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唇期(0-1岁):力比多主要投放在口唇,这个阶段后期,“自我”开始出现②肛门期(1-3岁):刺激中心是肛门,卫生(大小便)训练很重要③(前)生殖器期(3-6岁):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用→“超我”开始发展[自居作用: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己同性的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⑤生殖期(青春期):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感情上以上各阶段中,若过于愉快或不愉快,都可能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
[固着: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百度百科)](三)评价1、优点①弗洛伊德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②揭示了心理发展中无意识的作用③重视早期经验2、缺点①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心理性欲推动的结果②认为先前经验完全决定着以后的发展③理论建立在精神病人之上,能否推广二、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一)基本观点人格发展渐成说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社会因素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
由于研究者对⼼理实质的见解不同,因⽽对于⼼理发展实质的理解存在分歧。
分歧的焦点是:个体的⼼理发展究竟是先天⽣理成熟的表现还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
围绕这⼀问题,出现了⼀些完全对⽴的观点,同时也有⼈试图调和对⽴观点⽽提出了折中的看法。
下⾯扼要列举⼏种有代表性的⼼理发展理论。
(⼀)个体⼼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该观点认为⼈类个体的⼼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然因素预先决定的,⼼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的或⽅向⽽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不能改变节律。
内发论观点⼜称⾃然成熟论、预成论、⽣物遗传决定论等。
以美国⼼理学家霍尔(G.S.Hall)、奥地利⼼理学家彪勒(K.Bühler)等为代表,从⽣物发展来看⼼理发展,将个体的⼼理发展过程视为复演物种进化的过程,⼼理发展是按预先形成了的⽣物学形式,即按遗传程序进⾏的,⼀两的遗传胜过⼀吨的教育(参见朱智贤,1980)。
⽐如,霍尔认为胎⼉的发展复演了动物进化的过程,⽽出⽣后的⼼理发展则复演了⼈类进化的过程。
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的⼼理发展的基本动⼒,是决定个⼈发展的永恒⼒量。
以马斯洛(A.H.Maslow)为代表的⼈本主义⼼理学家则认为,⼈的⼼理发展是⼈固有潜能的⾃我实现的结果。
⼈不是被浇铸、塑造或教育成⼈的,环境的作⽤最终只是容许或帮助他,使他⾃⼰的潜能现实化。
环境、⽂化等外界因素只是阳光、⾷物和⽔,但不是种⼦(马斯洛,1987)。
从上述观点来看,内发论认为⼼理发展与⽣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理发展是先天因素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
这就导致了以⽣理发展曲解⼼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理发展问题上的⼀种表现。
(⼆)个体⼼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理发展的⽔平与形式。
一、理论背景20世纪20年代,完成了十月革命的苏联人民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进人了经济建设阶段。
为了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便成了重要任务。
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控制学术研究.是苏联当时的特殊政治条件下的特殊方式。
事实上,20世纪20年代苏联心理学的处境,正是世界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危机的反映。
当时的心理学要么根本否认高级心理机能的存在,根本否认意识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要么就认为精神的内部力量只能用内省法才能加以研究。
心理学停留在研究低级心理过程的阶段上、把大量精力放在研究感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等方面.其结果必然陷入心理学生物学化的沼泽。
一个好端端的学科成了两半的拼盘,一半是对低级心理机能解释性的自然科学,一半是通过内省而产生的描述性的玄学。
其结果导致心理学完全脱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心理学变得毫无生机。
面对着这样的局团,维果茨基担负起了建立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的历史仟务,创建了后来被誉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体系。
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达维多大曾将维果茨基理论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因此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历史特点;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4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一发展过程离不开语言交流和人际交往过程;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曾经对人类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两方面作了出色的研究。
他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心理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
心理机能分为两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