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为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游戏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发展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维果茨基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认知和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掌握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实践社会文化规则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2.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解决各种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游戏与情感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机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4.游戏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扩展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游戏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游戏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儿童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游戏。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一种关于游戏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它通过考察游戏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相互关系,揭示游戏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游戏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研究内容与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形式,不仅是娱乐和消遣的手段,更是社会交往和身份表达的重要平台。
游戏能够促进社交互动,增强人们的情感连接和沟通能力。
通过游戏,人们能够建立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满足感。
最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关注游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游戏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也推动了历史变革的进程。
游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力量。
例如,游戏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促进了快速发展的体育运动,同时也通过模拟、虚拟和创新等方式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理解游戏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揭示游戏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游戏的潜力。
在实际应用层面,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为游戏设计、游戏教育以及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一种研究游戏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它通过探讨游戏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揭示了游戏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游戏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推动游戏的创新、应用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第一章测试1.幼儿园的“娃娃家”游戏属于()A:表演游戏B:结构游戏C:角色游戏D:智力游戏答案:C2.幼儿反复打桌子,在房间里跑来电去,在椅子上摇来摇去,这类游戏属于()。
A:规则性游戏B:结构性游戏C:机能性游戏D:象征性游戏答案:C3.()是游戏本质属性的表现。
A:非生产性B:强制性C:自主性D:社会性答案:C4.()是学前期幼儿的典型游戏。
A:象征性游戏B:规则性游戏C:结构性游戏D:合作性游戏答案:A5.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规则性游戏B:个人游戏C:创造新游戏D:表演游戏答案:A6.幼儿利用积木、积塑、橡皮泥、竹木制品或者金属配件材料等进行游戏,或者用沙、泥、雪等材料进行的游戏,这类游戏称为()。
A:角色游戏B:智力游戏C:结构游戏D:表演游戏答案:C7.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会以物代物,一根小小的冰糕棍,幼儿可以想象成吃饭的筷子、喝汤的勺子、炒菜的铲子等,这体验了角色游戏的()特点。
A:模仿性B:创造性C:主动性D:假想性答案:D8.3岁前幼儿一般不能进行()。
A:动作游戏B:合作游戏C:平行游戏D:独自游戏答案:B9.在游戏中,幼儿总能通过不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游戏内容和方式方法,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游戏让幼儿获得了()内部心理体验。
A:幽默感体验B:胜任感体验C:兴趣性体验D:自主性体验答案:B10.游戏有助于锻炼幼儿顽强的意志。
()A:错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生活预备说也叫预演说或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___。
答案:2.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派的代表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_,他认为:游戏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游戏的本质是_。
答案:3.游戏的元交际理论认为游戏是信息的交流和理解的过程,___是游戏的根本特性。
答案:4.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儿童愿望的满足。
()A:错B:对答案:B5.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
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
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
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
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
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 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
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一、名词解释1.情景转变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2.非特意化玩具指游戏功能相对不确定结构性程度相对较低游戏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使用它们的玩具。
例如建构性玩具。
摘自《学前游戏论》3.特意化玩具指功能确定而且玩具本身包含肯定的玩法或游戏规则结构性程度较高的玩具。
例如表征性玩具、教育性玩具、运动性玩具等。
摘自《学前游戏论》4.游戏性体验儿童作为游戏的主体在游戏中总会产生对于这种活动的主观感受或内部的心理体验它影响着儿童对于游戏的态度和评价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就是游戏性体验。
5.表演游戏是幼儿依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制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
6.象征性游戏是一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各种游戏形式。
摘自《学前游戏论》7.结构游戏也成建构游戏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8.感觉运动游戏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9.规则游戏指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进行的、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
摘自《学前游戏论》10.恩物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依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明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地初步训练。
11.游戏场地的空间密度: 包含游戏人口密度和游戏材料密度两局部。
它表现为儿童活动空间的大小并且影响到儿童所能获得的游戏材料玩具的数量也最终影响到儿童的具体游戏行为及儿童之间的关系。
12.学前游戏评价按照肯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对教育过程中的游戏活动的效果以及游戏的质量和开展水平所进行的价值推断过程。
13.教育游戏化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游戏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研究对象是游戏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
这一学派认为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
一、定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
游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理论框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游戏的本质和作用。
1.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的产生和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每个时代的游戏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反过来,游戏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2.游戏规则和文化意义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参与者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游戏。
这些规则不仅仅是游戏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
游戏的规则、方式、目的等方面都与当时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
3.游戏和社会教育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通过游戏,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合作、竞争、沟通、决策等。
4.游戏和社会文化变革游戏也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游戏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新型游戏,就是与当代的科技、文化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产物。
三、启示和意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游戏的理论框架,它强调游戏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为我们探索游戏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意义。
同时,这一理论也强调了游戏的社会教育作用,游戏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游戏教育也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
2023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填空题】根据________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对儿童和行为的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九个方面。
2.【问答题】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3.【问答题】名词解释:亲子游戏4.【单选题】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提出的。
A.贝特森B.伯莱因C.亨特D.埃利斯5.【问答题】简述游戏的外部可观察行为因素。
6.【多选题】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可以分为()A.主题构造B.模拟构造C.命题构造D.自由构造7.【单选题】在游戏主体(幼儿)对游戏过程自主控制的程度上要弱于其他的创造性游戏是()A.规则游戏B.表演游戏C.结构游戏D.角色游戏8.【多选题】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有()A.玩具和材料B.大众媒体C.游戏场地D.游戏时间9.【多选题】下列属于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的有()A.表情B.动作C.言语D.动机和体验10.【填空题】以自身为影响媒介的策略所讲的是指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方式。
一般有以下三种指导方式或策略:平行游戏策略、__________、领导游戏策略。
11.【填空题】弗洛伊德认为,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12.【填空题】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________提出的。
13.【单选题】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布鲁纳D.布卢姆14.【多选题】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有()A.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B.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C.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D.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15.【单选题】弗洛伊德认为,______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A.宣泄B.强迫重复C.冲动D.游戏16.【问答题】什么是游戏的宣泄说?17.【问答题】什么是游戏情节?儿童游戏情节可以分为几类?18.【多选题】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游戏的发展价值有()A.游戏使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B.游戏调节了人格发展的阶段冲突,并掌握冲突中的情感危机C.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D.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19.【多选题】婴儿是学前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游戏之于婴儿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A.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B.体验了初步的交往关系,有助于社会性的发展C.玩游戏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坚持性,有助于意志力的发展D.联结了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有助于个性的发展20.【问答题】幼儿园游戏环境第2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的功能有()A.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B.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C.严格控制儿童游戏的开展功能D.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2.【填空题】_________是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Social-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简称社运学派,是一种重要的游戏理论学派,建立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旨在研究游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对游戏在教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的潜力进行探索。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和俄国教育学家佩尔索谢瓦(Alexandr Petrovich Peshkovsky)等。
社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人类学习、发展和社交的重要途径之一、游戏通过参与、体验和互动,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其认知、情感、社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游戏还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提供乐趣和挑战,激发个体的兴趣和动机。
维果茨基是社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游戏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近似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和“教学情境中的游戏化”理念上。
近似发展区是指孩子在一些特定时期能够完成项任务的最大范围,而教学情境中的游戏化则是指将学习内容和课堂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呈现,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佩尔索谢瓦则提出了游戏的三个重要特征:自愿性、目的性和规则性。
自愿性是指游戏参与者的自主选择参与游戏,目的性是指游戏参与者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规则性是指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和约束。
佩尔索谢瓦进一步强调,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具有教育和社会化功能的活动。
他提出了游戏与教育的融合理念,认为通过游戏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个体的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
社运学派的游戏理论还强调了游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承。
游戏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游戏可以反映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同时也能够传承和保持历史文化中的经验和智慧。
因此,游戏设计和实施应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注重游戏中的文化意涵和历史继承。
2024年自考-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游戏指导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第1卷一.单选题(共20题)1.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 ________提出的。
A.贝特森B.伯莱因C.亨特D.埃利斯2.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 1925年出版_____的一书中,他不仅介绍了当时国外的儿童游戏理论,还提出了自己对于游戏的看法。
A.《活教育理论与实施》B. 《儿童心理之研究》C.《儿童心理学》D.《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3.下列关于“游戏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B.有助于儿童发展的同伴关系C.有助于儿童恢复紧张的情绪D.有助于儿童去自我中心4.游戏的觉醒理论是由 ________提出的。
A.贝特森B.伯莱因C.亨特D.艾里康宁A.贝特森B.伯莱因C.亨特D.埃利斯6.下列不属于形象玩具的是()A.动物玩具B.棋类玩具C.交通玩具D.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7.弗洛伊德认为,【】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A.宣泄B.强迫重复C.冲动D.游戏8.角色游戏的准备是游戏指导的前奏。
其核心是()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B.提供适合的场所、设备及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C.游戏情境的创设D.帮助幼儿选择适合的游戏主题9.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A.欧文B.福禄培尔C.蒙台梭利D.皮亚杰10.幼儿在经过无意建构阶段之后,在3~5岁左右,建构游戏进入的阶段是()。
A.萌芽阶段B.模拟建构C.自由建构D.想象建构11.幼儿独自玩耍,不与其他幼儿交谈,玩着相同或相近的玩具,这是()。
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合作游戏D.协同游戏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3.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A.拉察鲁斯B.格鲁斯C.席勒和斯宾塞D.阿普利登14.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A.皮亚杰B.维果茨基C.布鲁纳D.布卢姆15.在幼儿园常见的游戏分类中,【】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游戏类型,贯穿于幼儿园各个年龄阶段。
第三章 第四节 (图片制作:《儿童游戏》教学团队)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讲人:南京 邱学青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研究背景:研究心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儿童游戏 •主要观点:•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对游戏的发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停滞不前•游戏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培养儿童参加未来劳动活动维果斯基的游戏学说儿童游戏的起源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促进思维发展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为选游戏主动书写为选游戏主动书写维果斯基:游戏促进思维发展词物体词假想物象征词指代分离实物游戏列昂节夫:游戏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起源: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游戏本质:动机是活动过程本身,是活动主导形式主导活动:其发展与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系, 那些准备使儿童过渡到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的心理过程都在其中得到发展;列昂节夫:游戏特点注重行为过程本身接触到实物世界的所有行动•游戏行为产生更广阔的成人的世界有所行动•游戏行为永远是概括行为儿童的动机不是形容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实现怎样对待物件的行动,即实现概括的行为埃里康宁:儿童角色游戏价值 角色游戏: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的主要对象游戏起源:与社会生活相关,而非内部天赋本质决定非个体自发出现,因社会需要而出现游戏诱因:掌握未来使用工具所必须的一般能力玩具: 教儿童正确使用方法,满足想参加成人活动愿望埃里康宁:角色游戏主题儿童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游戏主题来源于儿童生活模仿再造实物 再造成人间关系 成人与儿童关系个性形成是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儿童---社会现象个性 个性形成,游戏是两系统的统一 儿童---社会成人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贡献:研究成果应用于游戏实际活动,以游戏组织一日活动,构成有机整体的活动 游戏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可直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局限:过于强调教师的“导演”作用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与自主。
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观点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致力于深入探索游戏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尤其强调风格、结构、内容的研究与分析。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游戏理论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考察和比较游戏的历史内涵和象征系统,强调社会文化的研究和探究。
首先,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强调游戏作为文化网络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游戏与文化系统、社会历史背景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表达和传播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
通过游戏的文化特质,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揭示并道出游戏的某种含义,探究游戏及其背后的社会意涵。
此外,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也着重研究作为客体意义载体的游戏语言系统。
它注意游戏里的文字语言、视觉内容和物化素材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更大意义上的关系。
同时,它也将历史意义下的素材保护到游戏中研究,以明确游戏作为客体意义载体的意义,从而深入分析它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以及它的文化价值阐释。
总的来说,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是一种全面而综合性的游戏研究理论,它非常强调游戏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致力于深入探究它在历史内涵、象征系统以及语言系统等方面的意义。
只有从综合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出发,才能深入挖掘游戏的内涵、增加其文化含义,实现真正的玩家体验。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
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
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
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
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
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在苏联国内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他的同伴和学生列昂节夫和鲁里亚等为发展这一学派仍继续坚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形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参与这个学派的成员的一切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活动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就形成了与西方心理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关于游戏的活动理论。
活动游戏理论反对西方的游戏生物学理论,否定游戏本能论。
认为儿童的游戏与动物游戏有着极大的区别,JL童游戏的产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儿童游戏的表现形式具有反映论的意义,儿童游戏的机制与高级心理机能相关。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活动游戏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心理机能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导活动的类型不同。
在学前期,游戏尤其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生物本能论活动游戏理论认为,不论是游戏的社会起源,还是游戏的个体发生,均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儿童游戏发展的动力乃是他们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以游戏是一种受到儿童在其生活与其受教育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的活动。
(三)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
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儿童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所以在一定的阶段上要教儿童做游戏。
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游戏本身的发展,取决于成人对游戏的指导。
三、维果茨苍的游戏学说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一)游戏的实质:庵望的满足维果茨基主张从考察游戏活动的诱因与动机开始分析游戏。
游戏的发生与个体儿童活动的诱因与动机的变化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有关。
他认为,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I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的时候,就发生了游戏。
3岁前孩子的典型的行为方式是想要一件东西就必须立即得到它,延迟满足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事。
一件东西如果不能立即得到,他们就会立即发脾气、躺在地上耍赖。
3岁以后,在儿童身上出现了不能立即满足的需要与愿望,如想跟一个驾驶员一样,去驾驶汽车,这些愿望在儿童身上持续的时间很长,不会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稍纵即逝。
同时,3岁前的那种立即满足愿望的倾向仍然存在。
于是,游戏就发生了。
因此,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二)游戏活动的属性:想象性情景和游戏的挽则孩子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种情境是把游戏从其他活动形式中区分开来的标志,表现在把一个东西迁移到另一个东西上,或者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它与导致游戏发生的情感诱因有关。
游戏的情感诱惑中已经自然地包含了想象情境的某些因素,不能立即得到满足的愿望只能以一种想象的、虚幻的方式实现。
JL童在游戏中创造了想象的情境,也同时创造了规则。
维果茨基认为,当游戏的想象部分逐渐消失以后,规则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部分。
如果没有规则和儿童对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
例如,当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为医生,就得服从医生这一职业的行为规则。
在游戏中,只有符合实际生活规则的行为才能被接受。
可见,在游戏的想象性情境中仍然留有现实生活的经验要素,并表现为游戏规则。
所以,哪里有想象的情境,哪里就有规则,规则来自于想象的情境。
游戏是处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
想象情境的内隐规则反映出游戏的纪律性,它是由孩子自己制定的,并且乐于执行的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是游戏乐趣的来源之一。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的发展,就是由明显的想象悄境与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明显的规则和隐蔽的想象情境所构成的游戏。
(三)游戏的价位: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
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在游戏中,儿童总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
I.游戏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逐步内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游戏使孩子学会了不仅按照对物体和情境的直接知觉和当时影响去行动,而且根据情境的意义去行动。
3岁前的孩子思维受具体的知觉情境的束缚。
进人学前期后,孩子还不能立即使思维脱离具休事物,他必须有一些其他东西作为支柱,来帮助他使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游戏提供了这种支柱。
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正是将意义同直接经验分离,当双腿跨在竹竿上玩骑马的游戏时,儿童已世得了“符号的间接作用”,即理解竹竿可以表示马的意义,物与物的意义开始分离。
这时,动作(骑)来自于观念而不是来自于物体。
当然,分离是逐步发展的,早期的替代物类似于他们所要替代的物体,随着发展,不太典型的物体替代品就日益成为可能,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相似,则越“符号化”,也即意味着思维的抽象化。
正是游戏使儿童的思维逐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心理机能就是这样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一个想象中的自己联系起来,既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则联系起来,心甘情愿地服从于来自现实生活的规则,并放弃直接的冲动,从而有助于愈志行动的发展。
儿宜最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之中,因此,游戏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不是在幼儿生活中占优势的活动形式,而是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形式。
游戏与发展的关系可以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相提并论,但是游戏为性质更为广阔的需要和意识的变化提供了背景。
游戏是发展的源泉。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出现在游戏中,并达到了学前期发展的最高水平。
四、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列昂节夫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儿童游戏的原因,论证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的理由,从而揭示了游戏的特点和游戏发展的规律。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列昂节夫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实物世界将越来越广阔,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表现为对这个广阔的实物世界的认识和掌握。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没有抽象的理性思维,不能进行抽象的静观活动。
他们的认识就通过用手操作物体〔及行为)表现出来.当及物行动的动机不在于结果,而只在于行为过程时,即为游戏。
在幼儿期,儿童及物活动的濡要进一步强烈,想做大人们正在做的事,但又限于自身的能力不能实现这样的行动,就只能在想象的活动形式中解决。
只有在游戏里,才可以用其他操作代替真实活动所要求的操作,用其他实物条件代替真实的实物条件,而且行为的内容保持不变。
这时,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更高阶段上成为了主导活动。
所谓主导活动是与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的活动,是不是主导活动与所用时间多少有关。
(二)游戏的特点列昂节夫揭示了游戏的几个特点:第一,游戏行为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不在活动结果。
比如儿童玩积木,是用各种方法去摆弄积木的过程,不在于要建成什么。
当内在动机不是要玩,而是要玩出点什么来时,游戏就不再是游戏。
第二,游戏过程的操作与行动,是真实的行动,它不是伪造的、幻想的,因为儿宜在游戏中想象的只是情境。
儿童不是在想象的情境下产生游戏行为,而是操作与行动不相符合时,才产生出想象的情境。
所以,游戏行动的条件造成了产生想象的必要,不是想象规定游戏行动。
第三,游戏行为是概括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不表现特殊事件,而是表现那些典型的、一般的事件,所以游戏才能够在假象情景中实现。
五、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艾里康宁是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游戏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一)角色游戏的起源从社会起源上来看,艾里康宁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处于原始的水平,劳动工具非常简单,儿童不经过专门训练就可直接参加成人的劳动,所以没有掌握工具的练习,更没有角色游戏。
在生产力发展的稍高级阶段,儿童需要专门准备,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工具。
训练从很小就开始,用小工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