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流程和处理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971.00 KB
- 文档页数:38
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流程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常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阻塞。
当暴露于致敏物质或过敏原后,气道炎症反应加剧,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多,导致气道狭窄和呼气流量受限。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患者症状恶化、呼吸困难加重、与日常治疗相比需要额外治疗的一种表现。
病情评估和治疗流程对于及时控制哮喘急性发作至关重要。
病情评估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关键步骤,通过评估可以确定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评估内容包括症状、肺功能、生命体征和预测性指标。
1.症状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气喘、胸闷和咳嗽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根据症状是否干扰日常生活活动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2.肺功能评估:通过测量峰流量表(PEF)或肺功能检查确定气道阻塞的程度。
根据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划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3.生命体征评估: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等指标,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4. 预测性指标评估:包括气流阻力(Respiratory rate)、意识状态(Mental status)、呼出气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血压(Blood pressure)、年龄(Age)等因素的综合评估,可用于预测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预后。
治疗流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性指标确定,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紧急治疗:主要包括辅助通气、补液和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对于重症哮喘发作,需要进行紧急呼吸道扩张,如吸氧、行气道湿化和给予快速作用β2受体激动药(如雾化吸入沙丁胺醇)。
同时,纠正低血氧、酸中毒和脱水等情况。
2.控制性治疗:在紧急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主要包括给予系统性糖皮质激素和快速作用的β2受体激动药。
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静脉给药或口服给药,起到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β受体激动药可以通过吸入或静脉给药,降低气道阻力,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哮喘治疗方案第1篇哮喘治疗方案一、背景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
本方案旨在为哮喘患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减轻症状、控制发作、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目标1. 缓解哮喘症状,降低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2. 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降低发作严重程度。
3. 降低哮喘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4.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长期控制药物: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为主,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调整药物剂量。
(2)缓解药物: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吸入剂,用于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
(3)其他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茶碱类药物、抗IgE单克隆抗体等。
2. 非药物治疗(1)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哮喘防治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草烟雾等刺激性气体。
(3)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锻炼,提高呼吸效率。
(4)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3. 病情监测(1)症状监测:记录每日症状,评估哮喘控制水平。
(2)肺功能监测: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阻塞程度。
(3)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制定针对性的避免措施。
四、治疗方案的实施与调整1. 初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初始治疗方案。
治疗1-3个月后,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2. 慢性哮喘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定期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急性发作患者:立即给予缓解药物,必要时就诊于医院,给予静脉药物治疗。
五、患者教育与管理1.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哮喘防治知识,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2. 定期随访:建立患者档案,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医院内重症哮喘患者的紧急救治,包括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危重状态及哮喘急性发作等。
二、目的1. 尽早解除患者喘憋症状,恢复正常呼吸。
2.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三、应急预案流程1. 病情评估(1)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评估憋喘症状。
(2)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3)观察呼吸频率、节奏、深浅度,听诊肺部呼吸音是否对称,哮鸣音是否减轻。
(4)观察神志、精神状态、皮肤粘膜颜色及末梢循环状态。
2. 病情处理(1)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持续吸氧。
(2)遵医嘱给予气道吸入雾化剂或高流量氧气雾化治疗。
(3)静脉应用解痉平喘药物及激素类药物。
(4)监测血气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特殊情况处理(1)有指征时配合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2)如有心衰,减少补液量,监测血清电解质,及时补充纠正。
(3)如有感染,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4. 心理护理(1)安慰患者,消除恐惧心理。
(2)指导患者进行呼吸放松训练。
(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其需求。
5. 健康教育(1)告知患者哮喘的病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2)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
(3)告知患者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6. 护理记录(1)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及护理措施。
(2)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化。
四、应急预案执行1. 护理人员应熟悉本预案,提高应对重症哮喘的能力。
2. 发现重症哮喘患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 按照预案流程进行救治,确保患者安全。
4. 如遇特殊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五、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重症哮喘应急预案培训。
2. 开展重症哮喘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预案修订1. 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2. 定期评估预案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
通过以上应急预案流程,旨在提高重症哮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一、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3)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符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期是指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症状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吸器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所致。
哮喘急性发作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4级。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糖、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脂、心肌酶、B型钠酸肽(3)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4)血气分析(5)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6)肺功能(7)吸入组过敏原、食物不耐受试验(8)痰涂片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痰培养(2)肺CT(3)乙肝、丙肝、艾滋病检查(4)呼吸道病原学检测(5)军团菌抗体(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哮喘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哮喘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以指导医疗人员在面对哮喘急性发作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救治,降低病发症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2. 适用范围本预案与处理流程适用于所有医疗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医疗助理等,以及所有哮喘患者。
3. 哮喘定义哮喘,又称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可逆性气道阻塞为特点。
哮喘的症状包括咳嗽、喘息、胸闷和呼吸困难。
4. 应急预案4.1 急性发作期1. 立即呼叫急救人员或送医院。
2. 评估患者病情,包括意识状态、呼吸困难程度、心率、血压等。
3. 给予患者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
4. 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氧流量。
5.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考虑给予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
6.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2 稳定期1.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2. 定期评估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掌握哮喘发作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4. 鼓励患者参加哮喘管理培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5. 处理流程5.1 急性发作期1. 立即呼叫急救人员或送医院。
2. 给予患者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
3. 给予患者吸氧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氧流量。
4. 如果患者病情严重,考虑给予口服或静脉糖皮质激素。
5. 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2 稳定期1.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长期治疗方案。
2. 定期评估患者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掌握哮喘发作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4. 鼓励患者参加哮喘管理培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6. 注意事项1.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尽快使用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评估及处理
支气管哮喘(哮喘)急性发作可对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并消耗
了额外的医疗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是哮喘致残和致死
的重要原因。
我国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在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断与处理上,尚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
症状急剧加重,伴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通常需要
改变治疗药物。
诱发因素诱发因素是指能诱发哮喘患者急性发作、加重哮喘症状的因素。
多种诱发因素有季节性特点,与呼吸道感染、过敏原吸入及天气
变化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哮喘急性发作是下呼吸道对环境暴露的过度反应,慢性气道
炎症基础上的气道炎症急性加重是急性发作的核心,同时气流阻塞和
气道反应性加重。
治疗目标急性发作依病情轻重分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四个等级,其总体治疗目标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支气管痉挛和改善缺氧,恢
复肺功能,预防进一步恶化或再次发作,防治并发症。
治疗药物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和激素,对经
各种常规药物治疗气喘症状仍未缓解者,可酌情选用非常规的治疗药物。
预后哮喘急性发作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不一,其转归和预后也有很大差别。
大多数表现为短暂、轻微的发作,可自行或在治疗后恢复至相对良好的发作前状态。
文件名称:支气管哮喘诊疗规范文件编号: XSY-C2-08 页码/页数:1/6主管部门:医务部修订年限:每年一次发行日期:2013/2/20 已修订次数:0次最近修订日期:2013/2/20 版次:1版1.目的1.1为使本院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的诊疗标准、流程一致,有利于本院医务人员充分了解遵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质量,制订本规范。
2.范围2.1凡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断、治疗均适用。
3.定义无4.职责无5.标准5.1概述:5.1.1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5.1.2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5.1.3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5.2诊断要点:5.2.1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 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 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急性重症哮喘抢救预案急救预案一、前言急性重症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抢救和救治,制定一份全面可行的急性重症哮喘抢救预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根据相关标准和指南,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急性重症哮喘的急救预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急性重症哮喘的初步评估1. 患者呼吸困难是否明显?2. 嘴唇、指甲床是否出现紫绀?3. 语音是否含糊不清?4. 至于外部同事,请您列表出所需的医疗器械和药物名称。
三、抢救措施1. 给氧在急性重症哮喘的抢救中,给氧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给予高流量氧气,以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2. 镇静和纠正酸中毒患者在呼吸困难状态下,常常伴有焦虑和紧张,因此可以通过镇静剂的使用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同时,哮喘发作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酸中毒现象,可通过纠正二氧化碳潴留来改善酸中毒状态。
3. 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是治疗急性重症哮喘的关键药物之一。
可使用快速作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溴铵)等药物,通过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症状。
4. 抗炎治疗急性重症哮喘中,常伴有气道炎症的存在。
因此,抗炎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减轻气道炎症,缓解症状。
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如布地奈德)。
5. 机械通气在急性重症哮喘病情严重、呼吸困难明显、呼吸功能明显受损时,可考虑采用机械通气治疗。
机械通气可以通过正压通气的方式,提供足够的气体交换,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四、急救预防措施1. 预防与控制哮喘诱因为了避免急性重症哮喘的发生,应尽量避免接触哮喘的诱因。
例如,避免与过敏原接触、避免吸烟等。
2. 定期复查和随访对于已经发生急性重症哮喘的患者来说,定期复查和随访非常重要。
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在随访过程中,还可以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预防措施进行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
五、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流程1. 应急呼叫发现急性重症哮喘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可通过电话应急呼叫告知医护人员,并提供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症状。
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断和治疗哮鸣音散在,呼气相末期响亮,弥漫响亮,弥漫减弱,乃至无脉率<~ >脉率变慢或不规则奇脉无,<可有,~常有,> 无,提示呼吸肌疲劳使用β激动剂后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或<或作用时间<(吸空气,) 正常≥<<≤〉(吸空气)>~ ≤降低简要回答哮喘急性发作的分级,结合你所接触的病例谈谈这种分级的优劣。
(二)高危因素对于具有哮喘相关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给予高度重视,这些患者应当尽早到医疗机构就诊。
高危患者包括:()曾经有过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濒于致死性哮喘的病史;()在过去年中因为哮喘而住院或急诊;()正在使用或最近刚刚停用口服激素;()目前未使用吸入激素;()过分依赖速效β受体激动剂,特别是每月使用沙丁胺醇(或等效药物)超过支的患者;()有心理疾病或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使用镇静剂;()有对哮喘治疗计划不依从的历史。
(三)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取决于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治疗方案以预防再次急性发作.。
轻度和部分中度急性发作治疗轻度和部分中度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在家庭或社区中治疗。
家庭或社区中的治疗措施主要为重复吸入速效β受体激动剂,在第小时每吸入~喷.随后根据治疗反应,轻度急性发作可调整为每~ 时~喷,中度急性发作每~时~喷。
如果对吸入β受体激动剂反应良好(呼吸困难显著缓解,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且疗效维持~ ),通常不需要使用其他的药物。
如果治疗反应不完全,尤其是在控制性治疗的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发作,应口服激素(泼尼松龙~或等效剂量的其他激素),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部分中度和所有重度急性发作的治疗部分中度和所有重度急性发作的患者均应去急诊室或医院治疗.除氧疗外,应重复使用速效β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有压力定量气雾剂的储雾器给药,也可通过射流雾化装置给药。
推荐在初始治疗时间断(每)或连续雾化给药,随后根据需要间断给药(每次).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常规静脉使用β受体激动剂。
急性重症哮喘抢救预案急救预案急性重症哮喘是一种严重的哮喘病情,可能导致呼吸严重受限,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建立一份完整的急性重症哮喘抢救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急性重症哮喘的抢救预案,以期提供实用的指导,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类紧急情况。
一、抢救前准备1. 确保抢救环境:保持抢救环境的通风,并确保医护人员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抢救。
2. 资源准备:准备好必备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包括呼吸机、氧气输送设备、心电监护仪等。
3. 人员安排:确保有足够的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二、患者评估与处理1. 评估病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呼吸频率、血压、心率以及使用辅助呼吸肌等方式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
2. 氧疗:立即给予吸氧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理的氧流量和氧浓度。
3. SABA治疗:立即给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吸入治疗。
推荐剂量为每20分钟重复一次,重症患者可持续雾化吸入。
4. 胃肠道减压:对有腹胀、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尽快进行胃肠道减压。
5. 静脉通道建立:尽快建立静脉通道,以备可能需要的用药。
三、抢救治疗1. 快速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根据患者对初始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SABA的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2. 气道管理:当患者哮喘急性发作持续不缓解时,考虑进行气管插管或其他气道管理措施,以保证气道通畅。
3.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考虑添加泛素类、抗胆碱能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以缓解病情。
4.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对于重症患者,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确保足够的通气量和氧合。
5. 特殊情况处理:对于出现休克、心脏骤停等特殊情况的抢救,应据情况采取相应的紧急处理措施。
四、抢救后处理与监测1. 监测和评估:抢救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进行呼吸功能评估、血气分析等监测。
2. 持续氧疗和吸入治疗:抢救后患者仍需持续氧疗和吸入治疗,以维持呼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