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转变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转变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同时出现新的误区: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敢过多的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教师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感到无所适从,任其所为,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把握,内容的选择,进程的控制,结果的评价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实施新课标,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转变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具有角色身份的确定性、地位与任务的非对称性、双方互存的依赖性、交往过程的非功利性及师生情谊的久远性等基本特征。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不仅影响到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而且从根本上关系到育人等既定目标的达成。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近年来,在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后,基础教育领域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成了学生的“尾巴”,致使一些地方教学质量滑坡。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强调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角意

识,动摇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教师的丰导作用。所谓主导,就是引导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就教师的主导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性、指导性和参与性等方面。所谓导向性,就是教师要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导航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自始至终有序有效地进行,而不至于放任自流。所谓指导性,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给予方法上的科学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主要包括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以及亲自主持如集中讲授、答疑解难等重要的教学活动等。所谓参与性,就是以平等的身份,有计划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某些学习任务,如参与学习小组的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实习,定期开展面对面实时交互教学等。

所谓主体,哲学上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而我们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疑是指要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学生。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贯穿于集中面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完成作业等学习的各个环节上。自主性主要是指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自我主体意识,主动性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创造性——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索钻研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这种自主性的最高体现。

二、教师是平等和谐关系的倡导者。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

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因此建立授奖者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课改最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倡导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转变角色,由过去课堂的权威和中心人物转变为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师生之间应该是朋友关系,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对话,而是朋友般地平等地讨论问题。

教师可以经常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或直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去。在参与中也可自我表露,例如在《正确认识自我》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找缺点、谈感受,学生谈自己感受前,老师也可说说自己的感受。“今天,我和大家一样发现了自身的许多缺点与不足,心里确实有些一些不自然,不舒畅,这些给了我很大的压力,现在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努力改正缺点,弥补不足,更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做你们的好朋友,相信大家都有克服缺点与不足的决心和信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改正缺点而努力吧!在学生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可信,同时营造了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要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蕴藏着积极的思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相信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随意当

众批评学生,对那些处于弱势的学生更要尊重,在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多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谈话,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现在上课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了也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着急,不必为出洋相而脸红,更不必为活动中失败而烦恼,整个活动过程都是那么民主和谐。”同时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

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是教师主导的实质性内容和中心环节。指导是更为具体的引导,教师对学生引导得好不好主要看对学生指导得怎样。教师指导学生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按照素质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从而学会做人。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教学,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过程和方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即由指导转为“非指导”,由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境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应“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指导的要求、内容、方法、程度应有所不同,对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指导应有所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百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牛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者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充分说明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性。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而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起关键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的目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索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经济越来越依赖那些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系统方式能够很好地凭直觉掌握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数学头脑并且能用数学方法解决各种困难,他们还必须具有在别人还在迷惑不解之际变看出问题的端倪的能力,必须具有赶在竞争对手前面开发新产品、新服务项目和解决新问题的创造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必须具有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与人相处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未来能够适应各种新的挑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这种人在整个生涯中,还得有继续学习的要求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还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