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的十大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3
宜兴紫砂与广西坭兴陶的区别作者:鲍斌杰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06期摘要:坭兴陶堪称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饮誉中外。
坭兴陶与紫砂器各有自己的特色,坭兴陶的敲击声清脆,而宜兴紫砂器的敲击声较暗哑,这是区别坭兴陶与紫砂器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紫砂壶;制作;广西坭兴陶1 前言宜兴紫砂壶与广西坭兴壶,两者都是陶器,强度比一般陶器大得多,硬度低于瓷器。
但耐冷热急变性能好,两者都具有越用越漂亮的特点。
与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饮誉海内外。
那么紫砂壶和坭兴陶同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们两者在制作上或者工艺上又有何异同呢?2 宜兴紫砂壶的特色宜兴紫砂壶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热的特性。
总的来说,紫砂陶有五大特点:第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且长久抚摩手感非常好;第二,紫砂茶壶具有双气孔结构,能吸收茶味,使用一段时间后,就是往空壶里注入沸水亦留有茶香;第三,便于洗涤,日久不用,难免异味,可用开水泡烫2~3遍,然后倒去冷水,再泡茶原味不变;第四,冷热急变适应性强。
寒冬腊月注入沸水,不因温度急变而胀裂,而且砂质传热缓慢,无论提、抚、握、拿均不烫手。
当年苏东坡用紫砂陶提梁壶烹茶,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也决非偶然。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制品外部不施釉,经1100~1200℃氧化气氛烧成,其质感自然平和。
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等基本色系。
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泽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区别。
在紫砂练泥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具有可塑性好、坯体强度高,以及坯体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优点。
为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紫砂壶的特点有什么名壶紫砂壶的特点有什么名壶紫砂壶在拍卖市场行情看涨,是具有收藏的“古董”,名家大师的作品往往一壶难求,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紫砂壶的特点及保养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紫砂壶的特点1、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即使是盛暑时节,所泡之茶仍不易馊。
由于泡茶日久,茶素慢慢渗入陶质中去,如果只泡清水,也有一股清清的茶香。
2、紫砂壶从选泥、制作成壶坯等关键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细。
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泽取胜,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书画诗文纹案都要用粉质颜料加填于轮廓中。
这种自然本色和着色方式是紫砂陶 >壶的一个显著特点。
3、在造型上,虽然每个制壶名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但大体上还是可以分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种类型。
4、紫砂壶形态淳朴、色泽古雅、质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经人手抚摩后越显出其古雅光亮。
紫砂壶的材质特点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稳定性差,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
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综合分析,紫砂泥属于粒土--石英云母系,颇类制瓷原料的特点,因此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为多种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团山泥则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
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矿形琐碎,需经手工挑选。
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
”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各种泥料的紫砂壶(非常详细)紫茄泥:紫茄泥产于宜兴丁山台西(紫糟青、本色紫茄泥)。
此泥雍容华贵,气质高雅,藏紫轻红,清秀温润,为泥中极品。
泥性:紫茄泥黏性佳,磁性较高,含铁量高,提炼不易,乾湿控制不易。
烧制时易起皱,易变形,窑温烧足易呈养化铁熔点。
烧成后色泽神秘高贵,散发特殊紫砂质感,光洁而气蕴;充分表现砂壶表面肌理,及光线折射变化,动人心弦。
淋变色率高,逼热恰当合理,适茶性佳,传神而率真,不败茶、不矫揉,平实亲和,品茗佳友,壶中之君子也。
适合泡绿茶、红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青灰泥藏青灰泥,为明末清初广为流传之泥料;近年来开採量少,故成品甚稀;呈深紫灰色调,因满佈颗粒,触感特殊,玩家喜呼“鲨鱼皮”,是甚为难觅之特优级泥矿。
泥性:泥性疏松不结,含铁量高,力特大,不易变型、塌陷,惟黏性不足,烧制中易现氧化铁熔点,石灰、跳砂、杂质较多挑泥须严格谨慎,烧窑温度特高。
烧成后双气孔结构明显,空气对流顺畅,简朴古雅,老味十足,别具明代紫砂原料气韵。
砂感重而不刮毛,色泽如紫似灰,沉重扎实不妥协,似硬汉风格,十分易于辨识。
适合泡红茶、绿茶、乌龙茶等。
底清底糟青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此泥做壶泡茶,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大红袍大红袍产于宜兴丁山庄山、黄岩心。
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大红袍泥料低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
宜兴紫砂壶的十大特点宜兴紫砂壶的十大特点1. “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群、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把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芬芳。
2. 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简单,不费周章。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涤去停渣”,即随泡随饮,事毕即清除茶渣,但现代人生活繁忙,将茶渣留于壶中数日亦是常事。
对此,清人吴骞记载了他的洗壶妙方﹕“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读者不妨一试。
3. 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
因为这种特性,所以它能汲取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
(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缘由)。
4. 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壶身光泽越加光润,而且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5. 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冷热急变性佳,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遽变而胀裂。
(壶身有暗伤者,另当别论。
)6. 紫砂砂质传热缓慢,执用时较不易烫手,且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砂锅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
此外,紫砂因传热慢,所以保温亦较持久,此点对于半发酵茶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特点。
7. 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协作以特别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削减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伸了茶汤变质的时光,有益人体健康。
2024年浅谈宜兴紫砂壶器型发展史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器型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手工技艺的精湛以及审美观念的变迁。
一、古朴纯真的初创期紫砂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宜兴陶工在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制作这种具有特殊泥料和造型的陶器。
初创期的紫砂壶器型较为简单,以实用为主,如“石瓢”、“仿古”等经典器型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
这些壶型线条流畅,形态古朴,充满了原始的自然之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模仿。
二、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到了明代,随着文人雅士对紫砂壶的青睐,紫砂壶的器型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的壶型更加注重装饰和意趣,如“供春”、“时大彬”等名师的作品,将诗词书画融入壶身,形成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艺术特色。
壶型设计也开始多样化,如“莲子”、“梅桩”等,这些壶型既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陶工们的精湛技艺。
三、繁花似锦的创新期清代是紫砂壶器型发展最为丰富的时期。
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各种创新器型层出不穷。
如“陈鸣远”的“束柴三友壶”,将松、竹、梅三种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陶工们高超的塑形能力。
同时,还有一些壶型如“南瓜壶”、“蟾蜍壶”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四、兼容并蓄的繁荣期进入现代,紫砂壶的器型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将西方艺术元素融入壶型设计中,如抽象线条、几何形状等,使得紫砂壶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紫砂壶的实用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如茶具套装、电磁炉专用壶等,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五、总结宜兴紫砂壶器型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陶瓷艺术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变迁史。
从古朴纯真的初创期,到文人雅趣的兴盛期,再到繁花似锦的创新期和兼容并蓄的繁荣期,每一个阶段都凝聚了陶工们的智慧和汗水,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物我两忘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收稿日期] 22 [作者简介] 程柱生,男,茶学专业,高级经济师漫话宜兴紫砂壶程柱生(安徽省芜湖市,241001) 紫砂壶在所有壶类中是最上品的壶,而我国江苏宜兴所产的宜兴紫砂壶闻名遐迩,为众壶之首,赢得了“世间茶具之王”的美誉。
“简约其外,隽永其中”的宜兴紫砂壶由于质材特异,制工精良,造型巧雅,又融书画、篆刻、雕塑艺术为一体,实为我国乃至世界茶具中的瑰宝。
紫砂陶器始自宋代,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
根据史书记载,宜兴紫砂壶艺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宜兴湖汶山区金沙寺的僧人静智与学使的侍僮供春,而供春是紫砂壶艺的始创者。
江苏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一带所蕴藏的紫砂矿土,据考证成矿年代为古生代泥盆系,距今约有三亿五千万年左右。
这里的紫砂矿土主要是由高岭土、石英、水云母、赤铁矿等组成。
这种矿土的成品泥具有可塑性强、生坯强度大、干燥与烧成收缩率小等优点,因此是制作紫砂壶的理想优质材料。
紫砂矿土由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构成,统称“紫砂泥”。
据说要开采一千公斤陶土才能得到一公斤紫砂泥,“千里取一”,堪称泥中之金,难怪民间有“人间朱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之说,足见紫砂泥的珍贵。
由于本山绿泥和红泥产量稀少,所以常涂绘于紫砂壶表面作为化妆泥,以丰富茗壶的色泽。
制作紫砂壶绝非易事,先要将紫砂矿土(又称“生泥”)由生泥经过数年露天堆放,使其风化,再经人工精选和机械粉碎、筛选、加水练成块状,人工锤炼或真空炼泥机压炼,排除泥中空气,然后放置数月才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
从古至今,紫砂泥的配制都被视为是一项绝活,所谓“秘不相授,各有心法”全凭壶艺家各自坚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所配制的泥质都有独到之处,而历代壶艺名家都是配泥高手。
由于紫砂泥的配制不同,加之控制窖火温度的变化,就会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如朱紫砂、海棠红、葵黄、墨缘、黯肝、栗色、玉白、水碧、紫黑、冷金、豆青等。
将熟泥制成的砂壶坯胎送入窑中连续烧制6—10个小时且温度由低温(300℃—750℃)逐渐升至1200℃,再经3个小时的降温而成。
紫砂壶大师石泉简介
石泉,是中国著名的紫砂壶大师,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他的作品被
誉为“工艺美术的精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石泉的简介。
1. 石泉的成长经历
石泉出生在宜兴市的一个陶瓷世家,从小就对紫砂器感兴趣。
年轻时,他曾多次到宜兴的紫砂陶瓷厂工作,学习陶艺技巧。
在这里,石泉深
入了解并掌握了制造紫砂壶的技巧。
2. 石泉的艺术特点
石泉的紫砂壶以生动传神、造型新颖、精致细腻、质地厚重、香气持
久等特点著称。
他在制作紫砂壶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和哲理,
表现出他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3. 石泉的代表作
石泉的代表作品有“臭美壶”、“猛壶”、“鲤鱼跳龙门壶”等。
其中,“臭
美壶”是石泉的代表作之一,壶身造型似一支大葱,字面意思是指情趣、气氛的变幻,在中国文化中还有某种下流的意思,是对石泉艺术风格
的一种调侃。
4. 石泉的荣誉
石泉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陶瓷展览及比赛大奖,并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交流活动。
2011年,石泉获得“中国艺术与手
工艺金奖”,被誉为紫砂壶界的“大师级人物”。
5. 石泉的影响
石泉的作品和风格影响了一代紫砂壶手艺人。
他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
扬中国传统陶瓷文化,被誉为中国现代紫砂陶艺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之,石泉是一位杰出的紫砂壶艺术家,他的作品丰富多彩、多样化,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还体现了独具匠心的艺术
风格。
宜兴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和显微结构一、引言宜兴紫砂是宜兴日用陶瓷中的一枝奇葩,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品,它在祖国的陶瓷艺苑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关于宜兴紫砂陶的起源,近年考古工作标明,已可追溯到北宋中叶。
[1]宜兴是个具有五千余年生产历史的重要陶瓷产区[2]。
到了宋代,那儿的陶瓷工人已积存了丰富的生产经验。
当地蕴躲着丰富的原料〔甲泥〕,山区有充裕的燃料,加之社会上盛行斗茶习尚,促使日用陶瓷中的无釉陶器向紫砂陶开发,至明清时期工艺日臻完美,名匠辈出,独树一帜而驰誉中外。
宜兴紫砂陶使用一种紫砂泥,辅以洗炼新奇的造型,精湛的手工制作和装饰技艺,烧成后的茶具具有维持茶的色、香、味,不易变质发馊,耐冷热急变性好;花盆栽花不易烂根,有利植物生长等特点。
因此,陶器具有高度价值和有用价值。
为了验证紫砂陶的有用功能,探究其科学原理,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宜兴紫砂工艺厂等单位,对宜兴陶土原料,紫砂陶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获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3][4][5]多年来,笔者也对紫砂陶进行了研究实验工作。
本文试应用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对宜兴紫砂的生产工艺、显微结构以及有用功能进行较具体的论述和分析。
但要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紫砂陶进行全面的科学总结,非笔者力所能及。
本文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获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紫砂陶这项传统技艺,更加发扬光大。
二、紫砂陶的生产工艺特点〔一〕原料特牲和制备工艺宜兴的陶土,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山区。
丁山、张渚、湖〔本字无法显示“氵+父〞〕、渚东为要紧产地。
上述地区古生代地层颇为发育,陶土即赋存于志留世、泥盆世、早石炭世等地层中[7]。
陶土的成因,均属内陆湖泊相及滨海湖沼相沉积矿床,通过外生沉积作用成矿。
宜兴陶土品种繁多,当地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白泥要紧含矿层为晚志留世茅山群〔S3〕、晚泥盆世五通群下段〔D〕和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及石炭系下统高丽山组〔C〕。
宜兴的紫砂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久远的烧陶历史。
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
近千年来,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到明代末期臻于成熟,此后历久不衰,于是在景德镇瓷都之外,并列一个陶都宜兴,产品畅销国内外。
宜兴紫砂早已成为很多人研究的课题。
(一)紫砂原料,是颗料较粗的陶土,它和景德镇、龙泉窑的瓷土同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但铁、硅量较高。
从颜色分主要有三种子:一种呈紫红色和浅紫色,称作"紫砂泥",肉眼可以见含有云母微料,烧成后为紫黑色或紫棕色;一种呈灰白色或灰绿色,称作"经泥",烧成后为浅灰色或灰黄色;还有一种呈红棕色,称作"经泥",烧成后为灰黑色。
这三种陶土,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都有蕴藏,紫砂尼最丰富,绿泥较为稀少。
根据宜兴陶瓷工业公司的研究,利用这些陶土来烧制器皿,有以下优点:一是紫砂原料经过澄淀、炼制,可塑性好,烧制过程中收缩率小,烧成范围大,产品不易变形。
二是紫砂成品有小于2%的吸水率,说明它的气孔率介于一般陶器和瓷器之间。
紫砂原料中存在大量团聚体,团聚体内部有闭口气孔。
烧成时,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它的周围又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气孔群,大部分属开口气孔,显气孔率约为5%。
这样质地的器皿,用来泡茶,色、香、味俱佳;用来栽花,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不易烂根。
三是泥料分子排列呈鳞片状结构,与一般陶瓷泥料的颗粒结构不同。
因此,紫砂成品冷热急变性好,热传导性低,用为茶具时,抚摸不烫的,寒冬季节沸水注入及火上煎烧都不易炸裂,优于一种般瓷器。
四是按照行家的说法,可烧成海棠红、朱紫砂、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闪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几十种颜色,全凭原料呈现的天然色泽,成为紫砂器高雅、质朴的装饰。
紫砂器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几大类,第类都有丰富的造型。
明清年代紫砂壶赏析学院:计算机(软件)学院姓名:史丽玉班级:软件工程JA V A10-03学号:32012年5月29日紫砂壶发展历史"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宜兴,战国时代称"荆溪",秦汉时置为"阳羡",晋时又改为"义兴",隋唐一直沿革"义兴"这个名称,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在太平兴国年间改"义兴"为"宜兴"。
宜兴制陶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考古对宜兴古窑发掘证实,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开始制陶,到了汉代则更大量生产日用陶器。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属陶器茶具的一种。
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
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
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
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
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
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
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紫砂茶具起始于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
在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
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 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说明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
宜兴紫砂壶的十大特点
1. “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
2. 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费周章。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涤去停渣”,即随泡随饮,事毕即清除茶渣,但现代人生活繁忙,将茶渣留于壶中数日亦是常事。
对此,清人吴骞记载了他的洗壶妙方﹕“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读者不妨一试。
3. 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
由于这种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
(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
4. 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壶身光泽越加光润,而且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5. 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冷热急变性佳,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遽变而胀裂。
(壶身有暗伤者,另当别论。
)
6. 紫砂砂质传热缓慢,执用时较不易烫手,且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砂锅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
此外,紫砂因传热慢,所以保温亦较持久,此点对于半发酵茶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特点。
7. 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8.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过历代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加深了它的艺术性。
9. 紫砂泥的可塑性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10.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紫砂壶的泡养及使用
正确的养壶方法:
(一).泡茶之前先冲淋热水,泡茶之前,宜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可兼具去霉、消毒与暖壶三种功效。
(二).趁热擦拭壶身泡茶时,因水温极高,茶壶本身的毛细孔会略微扩张,水气会呈现在茶壶表面。
此时,可用一条干净的细棉巾,分别在第一泡、第二泡……的浸泡时间内,分几次把整个壶身拭遍,即可利用热水的温度,使壶身变得更加亮润。
(三).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水中,有些人在泡茶时,习惯在茶船内倒入沸水,以达保温的功效,然而这对养壶则无正面的功效,反而会在壶身留下不均匀的色泽。
(四).泡完茶后,倒掉茶渣,每次泡完茶后,应倒掉茶渣,用热水冲去残留在壶身的茶汤,以保持壶里壶外的清洁。
(五).壶内勿浸置茶汤,泡完茶后,务必把茶渣和茶汤都倒掉,用热水冲淋壶里壶外,然后倒掉水分。
应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六)、阴干时应打开壶盖,把茶壶冲淋干净后,应打开壶盖,放在通风易干之处,等到完全阴干后再妥善收存。
(七)、避免放在灰尘多之处,存放茶壶时,避免放在油烟、灰尘过多的地方,以免影响壶面的润泽感。
(八).避免用化学洗洁剂清洗,绝对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学洗洁剂刷洗陶壶,不仅会将壶内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会刷掉茶壶外表的光泽,所以应绝对避免。
紫砂壶的保养:
新壶购置回来,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再用清水洗净,加入茶叶泡上一壶(不饮用)放置12小时左右,然后倒出茶水内-- 外洗净后即可.如此后即可泡用.(此为简易开壶方法)
1.新壶随同冷水一起放入锅里煮沸约15分钟,然后加入茶叶至锅里,再点火煮沸15分钟,取出晾干后即可沏茶。
(此为传统方法)
2. 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
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 茶壶长期不用,应及时将茶渣倒出,以免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茶壶最忌沾上油污
4.我的感受茶壶最好一种茶叶养一把壶,这样就比较纯净。
另外,一直用一把壶也不是最好。
最好的养壶是泡了4-5天后,洗净搽干,放阴凉处,则可产生自然包浆。
紫砂茶叶罐的保养
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保养茶叶罐。
有以下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1.茶叶罐如果很干净,最好不要清洗,因为洗了如果不晒干,普洱就会发霉,影响茶叶的品质。
可以用干净的布搽拭后装上茶叶。
2.如果实在要清洗,那就可以用热水和冷水交替清洗,然后在太阳下晒几天,等冷透了再放茶叶。
3.如果是底槽青料等等的小罐,可以经常用手抚摸,用手汗滋养罐子。
因矿石品质优良,日久也可产生包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