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含义与礼仪修养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礼仪,是“礼”和“仪”两个词的合成词,它们虽有联系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礼仪?它的核心是什么?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一起来看看吧。
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篇1礼的含义“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
“礼”的含义,按辞海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
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如典礼、婚礼、丧礼。
(3)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4)指礼物。
如送礼、礼品、礼单。
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
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
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
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礼貌的含义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
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
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
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
个人礼仪修养是什么修养是个人魅力的基础,其它一切吸引人的长处均来源与此,那么个人礼仪修养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个人礼仪修养是什么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个人礼仪修养是什么一、“礼”字的含义(一)古代含义1.会意。
从示,从豊( lǐ)。
“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
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2.“示”,《说文》:“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天显现岀某种征象,预示岀吉凶,用来告示人们。
)(“示”的上部象天,下面的“小”原是三垂,代表日月星。
凡“示”字旁的汉字,往往与天地祖宗鬼神有关,如祸福神祖祭祀祥等等。
)3.“豊”,象形字,象古人祭祀时用的祭器。
)4.《说文》是这样解释繁体“礼”字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履行,用以事奉神灵获得福祉。
)以礼祭拜神灵,必须恭恭敬敬,并有庄重的仪式。
(二) 现代含义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
丧(sāng)~。
典~。
2. 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
~治。
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
~遇。
~赞。
~尚往来。
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
~金。
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二、中国的传统礼仪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一)古代政治礼仪1.祭天2.祭地3.宗庙之祭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5.相见礼6.军礼(二)古代生活礼仪1.诞生礼2.成年礼3.飨燕饮食礼仪4.宾礼5.五祀6.傩仪社交礼仪1、讲究仪表与衣帽整洁,面、手、衣、履要洁净。
关于礼仪的说法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
以下是关于礼仪的一些常见说法:
1. 礼仪的目的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礼仪规则的存在有助于人们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礼仪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水平:遵循礼仪规则的人通常被认为有良好的修养和教养,能够体现出自己的素质和教育背景。
3. 礼仪提升了社交场合的氛围:在正式的社交场合中,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可以让整个场合更加庄重、和谐,增加活动的仪式感。
4. 礼仪有助于减少冲突和误解:礼仪规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意图和信息,减少争吵和误解的发生。
5. 礼仪反映社会文化和价值观: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反映了该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遵循礼仪规则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6. 礼仪是一个人的形象代表:一个人在社交中的仪态和行为能够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影响到个人形象的塑造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总而言之,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还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社会意识。
礼仪含义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在职场中,礼仪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
那么,礼仪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本文将探讨礼仪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在不同方面的应用。
第一部分:礼仪的定义和概念礼仪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的典籍中,它源于对人类社会互动规范的理解。
通俗的说,礼仪是指一种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在不同场合中应该如何表现和相处。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规定,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社会交往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相互交流和理解,避免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具体来说,礼仪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加互信,提升社交能力。
在职场中,良好的礼仪可以增强专业形象,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第三部分:不同场合中的礼仪规范不同场合对礼仪的要求有所不同。
在正式的宴会上,人们应该遵循严格的餐桌礼仪,例如使用正确的餐具、懂得如何应对不同食物等。
在商务会议中,人们需要注意言行举止,注重交流技巧和表达方式。
而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礼貌用语和身体语言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部分: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差异由于不同文化的背景和传统习俗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中的礼仪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人们在正式场合中习惯握手并向对方问好;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鞠躬。
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礼仪规范是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第五部分:培养良好礼仪的方法良好的礼仪是可以培养和改善的。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注意细节,如穿着得体、保持良好的站姿、遵守社交礼仪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有关礼仪的书籍或参加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
最后,反思和接受他人的建议也是培养良好礼仪的有效方法。
结论: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习俗的延续。
尊重他人、关注细节、适应不同文化的礼仪规范,将有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社交和职场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现代礼仪的含义是什么礼仪是现代社会做人做事必备的基本功,是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指数。
在西方社会把礼仪视为人生成功第一课。
那么现代礼仪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参考!一、礼仪的定义和内涵礼仪是人们在交往活动过程当中,为了让交往的对象非常认可你、非常接受你,在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
古话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古时候的女子是为喜欢自己的人来梳妆打扮,现在,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跟人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希望别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希望别人感觉到你是一个有修养、有气质的人,所以你会在很多方面来关注自己,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一个非常好的形象。
我想要重点解释一下的是关于“约定俗成”这四个字,礼仪都是一些细节的东西,但是这样一些细节的东西并不是说你如果没有按照这么做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怎么样,其实不是,就拿握手礼来讲,这是我们现在见面最常用的见面礼,人类的握手礼应该可以说从史前时期就有了,现在是伸出右手跟人握手,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部落和部落之间经常可能为了食物而打斗,当一个部落的人和另外一个部落的人碰到以后,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右手,会伸出一个手出来击掌,表示我手里没有武器,表示友好,慢慢演变成现在用右边跟别人握手。
如果你现在真的用左手跟人家握手,别人也不会说把你抓起来,说你犯法了,没有,但是别人会觉得怪怪的,别人心里会觉得这个人连一点起码的礼数都不懂。
既然是约定俗成,最初开始具有一种任意性,但是一旦大家共同认可之后就具有一种强制性。
语言也是约定俗成的。
礼仪由三个方面构成:礼貌+礼节+仪式。
礼貌,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常用到的。
比如早上来到学校碰到老师说一声“老师,早上好!”,碰到同学,说一声“早上好!”,这是礼貌。
教师节来了,跟你的老师发个信息,表示节日的问候,父亲母亲生日了,发条信息向父亲母亲问个好,祝父亲母亲生日快乐,这是礼节。
礼仪的定义篇一:礼仪的起源、礼仪的概念与礼仪的种类礼仪的起源、礼仪的概念与礼仪的种类二、礼仪的概念1、什么是礼仪?从广义的角度讲,礼仪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的言行规范和待人接物的标志,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的总称。
从狭义的角度讲,礼仪指的是国家、政府机构或人民团体在一种正式活动和一定环境中采取的行为语言等规范,是指在较大或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重、尊重、重视等所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是社会交往中在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循的礼貌、礼节要求,一般通过集体的规范仪式和程序行为来表示。
汉字中的”礼”,”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许慎《说文解字》)最初的意思是敬神,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礼”逐渐被引伸为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敬爱之意。
礼仪是表示礼节和仪式。
而”礼仪”中”礼”字就是表示敬意、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
”仪”是指仪容、仪表和举止,是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和情操。
”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
2、礼仪与礼貌、礼节、仪式。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言语动作应具有的相互表示谦虚恭敬、友好得体的气度和风范和行为准则。
礼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致意、问候、哀悼、慰问等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和规范,是礼貌在语言、行为、仪态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个体礼貌行为。
仪式是指在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如发奖仪式、签字仪式、开幕式等。
这些都在礼仪的范畴之内。
三、礼仪的种类有不少人认为礼仪很简单,只是见面问个好,离别道声再见而已。
这种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礼仪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无处不在。
概括起来看礼仪有以下几类:个人礼仪: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首先应该从个人礼仪开始。
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到方面的礼仪要求。
古代礼仪的四种含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有以下四种含义:
1.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向天地神灵奉献祭品来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交场合的行为等方面。
2. 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它强调人们在行为上应该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以体现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培养出诚实、正直、宽容、谦虚等良好的品德。
3. 礼仪也是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
在古代社会,礼仪规范了人们的行为举止,使社会秩序更加井然有序。
例如,在官场中,礼仪规定了官员的品级、服饰、仪仗等方面的细节,从而维护了官场的等级制度和秩序。
4. 礼仪还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它通过各种仪式、礼节和习俗,传递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例如,中国传统婚礼中的拜堂、敬茶等仪式,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的礼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了解和传承古代礼仪,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礼礼貌礼节礼仪的基本含义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它涉及到人际交往、社会互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礼、礼貌、礼节以及礼仪这四个关键词出发,深入探讨礼仪的基本含义,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礼仪。
一、礼的含义礼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与利益平衡而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表明了对他人的尊重、重视和友善态度,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的具体表现方式会有所差异,但其核心价值始终是相通的。
二、礼貌的意义礼貌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注重仪容仪表以及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益等,都是表达社交礼貌的具体行为。
礼貌不仅可以提升个人形象,还能打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人际交往更加顺畅和愉快。
三、礼节的内涵礼节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人们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仪式、规矩和约定,以确保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合乎规范、得体得当。
遵守礼节能够显示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让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
四、礼仪的重要性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和价值观,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和尊重的具体表现。
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
此外,礼仪也是跨国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共存。
五、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学起就开始,家庭和学校都有着重要的责任。
家庭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意识。
此外,个人也要注重自我修养,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仪差异,以更好地适应多元社会。
六、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在现代社会,礼仪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无论是商务场合、日常社交还是公共场所,都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原则。
例如,在商务交往中,懂得如何正确认识、使用和传递形象能够帮助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礼让、守时和尊重他人等规矩,能够让人际交往更加和谐。
1.礼仪的概念: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2.礼仪的特点2.1. 礼仪具有普遍认同性特点所谓认同性是全社会的约定俗成,是全社会共同认可、普遍遵守的准则。
一般来说,礼仪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特征。
但我们也看到不少礼仪是全世界通用的,具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等,大体是世界通用的。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主要源于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经济的共同性必然导致礼仪的变化。
比如现代经济的快节奏、高效率,使现代礼仪向简洁、务实方向发展。
共同的文化涵育了共同的礼仪。
礼仪的普遍认同性表明社会中的规范和准则,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在全社会中通用。
2.2. 礼仪具有规范性特点所谓规范性,主要是指它对具体的交际行为具有规范性和制约性。
这种规范性本身所反映的实质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对他人的态度。
无论是具体言行还是具体的姿态,均可反映出行为主体的包括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和外在的行为标准。
2.3. 礼仪具有广泛性特点所谓广泛性特点,主要是指礼仪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被人们广泛认同。
礼仪无处不在,礼仪无时不在。
2.4. 礼仪具有沿习性特点所谓礼仪的沿习性特点,是指礼仪形成本身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是在风俗和传统变化中形成的行为规范。
礼仪的概念和含义礼仪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规范,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下面将从礼仪的概念、礼仪的历史演变以及礼仪的重要性等方面来探讨礼仪的概念和含义。
一、礼仪的概念礼仪,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需遵循的一种规范和规则。
它是人类文明发展演变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品质素养的体现。
二、礼仪的历史演变礼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起源。
在古代社会,礼仪是统治阶级巩固统治地位的象征。
例如中国的封建社会,礼仪是贵族统治的象征,用于彰显社会等级和身份地位。
古代礼仪注重规定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规范,如宴会礼仪、婚丧礼俗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礼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沟通和合作的基础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礼仪更加注重个体的修养和社交技巧,以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合作能力。
三、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
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和准则,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和言谈举止。
遵守礼仪规则的人们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提升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其次,礼仪有助于促进人际交往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有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使人们更加自信、大方和得体。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礼让他人等礼仪行为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品质和修养。
通过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可以培养自己的美德和品质,提高个人素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具备良好礼仪修养的人能够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
最后,礼仪具有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精神的作用。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传统,这些礼仪传统代表了不同文化的精髓和传统。
通过传承和弘扬礼仪文化,能够培养和传播民族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礼仪作为一种规范和准则,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简述礼仪的四种含义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以下是礼仪的四种常见含义:
1. 礼貌: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例如,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2.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示尊重、问候、祝福等的惯用形式。
例如,握手、鞠躬、拥抱等礼节,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
3.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
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的仪表能够给他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因此良好的仪表是社交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仪式:是指在特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
如颁奖典礼、婚礼、葬礼等。
仪式体现了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重视,也可以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遵守礼仪规范,不仅有助于人们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礼仪的含义与礼仪修养礼仪对一个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随着WTO的加入,企业职能的转变,员工礼仪尤为重要。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一般而言,与"礼"相关的词最常见的有三个,既礼仪、礼节、礼貌。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视为一体,混合使用的。
其实,三者不能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礼貌,指人际交往中,通过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表示谦虚和恭敬。
它侧重与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
它于礼貌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无礼貌,就必然伴有具体的礼节。
礼仪,是指礼节、仪式的统称。
它是指人际交往中,自始自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自己,敬人的完整形式。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
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高于礼貌,礼节。
其内涵更深,更广。
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完整的过程。
礼仪可从下面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住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表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简言之,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所谓礼貌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交目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品质,意识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
第二节仪容要求一、发型头发是人体的制高点,在人与人交往中,占据很重要的关注地位。
所以要经常洗头,使头发不粘结,无头屑,无异味,通常至少三天洗一次。
男性不应留长头发,卷发,也不准剔光头。
基本上要求前不过额,后不及领口,两侧不遮挡耳朵。
女性则不应提倡留披肩发,最标准的发型应是前不遮眼,后不过肩。
留长头发者在工作岗位时,应事先盘束起来,使形象庄重。
不论男女职员都不准在头发上搞花样。
二、脸部与美容脸部是容貌的核心,必须保持干净。
要保持脸上无灰尘,做到勤洗脸,并注意眼角的分泌物。
尤其是清早上班之前,都应细心检查,并检查鼻孔内有无显眼的鼻涕或"鼻牛"。
在耳朵眼里,时常会有分泌物的堆积,应时常对之"清理"。
另外,口角周围沉积的唾液,实物残渣和牙缝之间,必须随时清除。
经常刷牙,维护口腔卫生,在工作日尽量不吃生蒜,生葱,韭菜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免得在工作或人交往时使接近自己的人感到不快。
三、手部的修饰作为职员,经常得出席各种社交场合,交住的人也比较多。
在与他人交住时,手部是最先,也是最常与人接触的部位,所以平时应注意修饰,保持手部的干净。
男同志不留指甲,不戴戒指、手链,女同志不抹颜色鲜艳的指甲油,并保持手部的滋润。
四、颈部的美化颈部也是人体最容易注意的部位,平时要和脸部一样注意保养,保持颈部皮肤的清洁。
给人以精干的感觉。
另外,职员在修饰仪容时还应注意一些场合,不要当众"表演"修饰过程,男同志不在女同志面前照镜子、剃胡须等,女士也不宜在外人面前梳理头发、化妆、照镜子,因为这些都是不文明、不庄重的表现。
第三节、职员的服饰要求一、穿戴选择的基本原则服饰是一种文化,它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性格爱好,体现民俗及社会风尚。
现代职员服饰的基本要求是:整洁朴素、庄重大方、适合场合。
二、男士着装的礼仪男性职员在工作场合或正式仪式上,西服是最佳选择,因为它是通用的办公服和礼服。
在穿戴搭配上应注意一些普通常识。
衬衣以白夜色或浅色为宜。
应穿黑色或褐色的皮鞋。
领带的选择应注意和西服颜色协调。
一般来说,领带的颜色应该比西服颜色浅一些或深一些。
在较为正式,庄重的场合,穿西服应系上领带,系领带也得注意讲究,不能在脖子上晃来晃去。
当穿上毛背心或V领毛衣时,领带应放在里面,衬衣衣袖的长度应稍长于西装衣袖的长度。
在非工作日或居家之中,着装可以随意,真正放松心情展现自我。
三、女士着装的礼仪女性职员在着装种类上的选择比较多,按季节与活动性质的不同可穿西装、民族服装、中式上衣、旗袍或连衣裙等,但不能袒胸露背或穿超短裙,也不宜穿绷紧和内衣过分暴露与外的衣服,穿短裙时必须穿丝袜,不论上衣裤子或裙子,都要记住系好每个扣子。
同时,上下身的颜色搭配一定要合适,协调花色和图案要简单、浅淡。
整体搭配整洁朴素,把自己打扮的清丽一些,增添自己的魅力。
四、各类饰物的佩带在景致着装后,还应利用帽子、眼睛、耳环、项链、戒指的饰物来衬托修饰自己,扬长避短,显出藏拙。
但饰物的选择及佩带应做到少而精,注意钢笔不要插在西服外衣兜,应插在西服内衣左兜。
男性职员一般以领带、帽子、皮带、领带夹、手表为装饰物,而女性职员则可以选择项链、胸花、戒指、耳环等。
第四节、行为举止礼仪一、坐姿企业职员的坐姿,应以端正、文雅、大方为准,这里强调一下,企业职员的坐姿方面的几点注意事宜。
后入座。
企业职员在就坐时,应让来宾、上司、长辈及女士先入座。
落座后应不应发出各种动作声言,女士应注意裙口前后是否得体。
半坐椅面。
坐在椅子上,切不可整个椅面坐满。
坐得时候,应上身挺直,半坐椅面,双手自然放于腿或桌上。
坐于静。
坐下之后,双手应静放与桌或腿上,不要做各种小动作。
腿放规矩。
女士坐下后,,双腿一定要并笼。
可以采取双腿垂直、斜放、内收等坐姿。
男士落座后,双脚可以分开,但不能"开幅"过大。
二、站姿“站如松”,我国从很古的时候就对站姿进行过规范。
企业职员在站立之时,也要像:松"一样,挺拔而庄重,既身体站直,挺胸收腹,双肩平直,平视前方。
另外,站立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站立端正。
端正的站姿。
给旁人的感觉是线条优雅,精神焕发,自然会来别人的注意,并产生好感。
2 、空手站立。
就是说站立时,双手应自然大方的置于身前,恭敬而立,具体做法是:两手搭在一起置于腹部,两手交叉抱于胸前,双手背在背后,或一手插入口袋,一手夹烟等姿势是作为一个企业职员所尽量避免的站姿。
3、双腿分立。
公众场合,尤其是社交场合企业职员的双腿在站立时要注意其分开的幅度,男士幅度以肩宽为宜。
而对于女士而言,站立时双腿则应并拢,这样更显得文雅、端庄。
4、双脚安稳。
职员在站立时,双脚要站得老实,不要动来动去。
像在公众场合把脚从鞋中拿出来,挠痒或一些别的事情,都是极不文雅的“犯规”之举。
三、步态步态即走路的姿态,企业职员走路时应利利索索,潇洒稳重,行进时应保持平稳,步伐匀称,不宜东张西望。
腰部放松挺直。
不要走八字步。
对于企业职员来讲应做到以下几点:1、行走要静。
在工作中应避免行动带响,有急事时,可以快走,尽量不要跑步前进,避免鞋底发出声音。
2、行走平稳。
行走时不能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摇头晃脑。
3、行走礼让。
行走时不抢道,应“礼让三分”。
四、其它动作姿态除坐立行的姿势外,还包括手势、头部等动作,手的一举一动,头部的前点后俯,都是传播表达信息、思想的特殊方式。
在与人交谈时,手势应规范,头部应轻点,用微妙的动作配合进行,另外,各种动作应尽量少用,动作幅度不要夸张、过大,否则会给人留下装腔作势、没有涵养的不良印象。
五、行为举止的各种禁忌⑴在众人之中,应力求避免从身体内发出的各种异常的声音。
咳嗽、打喷嚏、打哈欠等均应侧身掩面而为之。
⑵公共场合不得用手抓挠身体的任何部位。
文雅起见,最好不当众抓耳搔腮、挖耳鼻、揉眼搓泥垢,也不可随意剔牙、修剪指甲、梳理头发。
若身体不适非做不可,则应去洗手间完成。
⑶公共露面前,须把衣裤整理好。
尤其是出洗手间时,你的样子最好与进去时保持一样。
边走边扣扣子、边拉拉链、撩手甩水都是失礼的。
⑷参加正式活动前,不宜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等),以免因口腔异味而引起交往对象的不悦甚至反感。
⑸在公共场所里,高声谈笑、大呼小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应避免。
在人群集中的地方特别要求交谈者加倍地低声细语,声音的大小以不引起他人的注意为宜。
⑹对陌生人不要盯视或评头论足。
当他人作私人谈话时,不要接近之。
他人需要自己帮助时,要尽力而为。
见别人有不幸之事,不可有嘲笑、起哄之举动。
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人应致歉,得到别人的帮助应立即道谢。
⑺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最好不要吃东西,更不要出于友好而逼着在场的人非尝一尝你吃的东西不可,爱吃零食者,在公共场所为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一定要有所克制。
⑻感冒或其他传染病患者应避免参加各种公共场所的活动,以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
⑼对一切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则都应无条件地遵守与服从。
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烟头及其它废物。
非吐非扔不可,那就必须等找到污物桶后再行动。
⑽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趴在或坐在桌上,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躺在沙发里。
走路脚步要放轻,不要走得咚咚作响,遇到急事时,不要急不择路,慌张奔跑。
这些不利自己又有妨他人的行为举止,除令人望而生厌外,还从根本上与良好的个人礼仪相悖。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应等闲视之。
在行为举止的行、立、坐、手势等动作方面都有禁忌,但者比较好把握控制,而体内的各种声响则很难控制,比如:打嗝、打哈欠等,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减小影响,以下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打嗝。
打嗝很难避免控制,如若在公众场合出现这种事,可以暂时离开回避,听到他人发出类似的声音时,也不能表示出“在意”的神情,更不能笑。
·咳嗽、打喷嚏、吐痰的声音。
当感冒或呼吸不畅时,常出现咳嗽、打喷嚏、吐痰等情况,应及时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嘴巴或暂离开。
·进食声音。
进食时尤其是喝汤或吃面条时容易发出声音,还有咀嚼声等,都应尽量避免。
第六节汇报工作与听取汇报礼仪1、汇报工作时的礼仪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时的礼仪要求有:①遵守时间,不可失约。
应树立极强的恪守时间的观念,不要过早抵达,使上级准备未毕而难堪,也不要迟到,让上级等候过久。
②轻轻敲门,经允许后才能进门。
不可大大咧咧,破门而入。
即使门开着,也要用适当的方式告诉上级有人来了,以便上级及时调整体态、心理。
汇报时,要注意仪表、姿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文雅大方,彬彬有礼。
③汇报内容要实事求是,汇报口音要吐字清晰,语调、声音大小恰当。
有喜报喜,有忧报忧,语言精炼,条理清楚,不可“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歪曲或隐瞒事实真相。
④工作时如果上级不注意礼仪时,不可冲动,仍然要坚持以礼相待,也可以以身示范来暗示上级纠正错误,或者直言相陈,但得注意言辞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