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习题集
- 格式:doc
- 大小:6.47 MB
- 文档页数:137
第5课开辟新航路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关于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但《马可·波罗行纪》对新航路的开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表现在()A.介绍世界地理知识B.介绍航海技术C.提出了地圆学说D.增强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波罗行纪》记述了作者在东方和中国的见闻,“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本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2.1498年5月20日,一支欧洲船队航行到印度南部大商港卡里库特,从而开辟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率领这支船队进行航行活动的航海家是()A.迪亚士B.麦哲伦C.达·伽马D.哥伦布·伽马开辟的。
3.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无心插柳”是指()A.发现了美洲新大陆B.成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C.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D.使西班牙控制了整个美洲地区,结果他却到达了美洲,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A.代议制的确立B.新航路的开辟C.蒸汽机的改良D.海外市场的建立,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向大西洋沿岸,故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关键第一步是新航路的开辟,B项正确。
5.导学号3422401116世纪的西班牙人抱怨说:“今天买一磅羊肉的钱相当于过去整只羊。
”与此同时,荷兰人写道:“他们(指西班牙、葡萄牙)或许有遥远的领地,但我们有他们的翅膀(指船只)。
”这些材料共同说明了()A.封建地主地位上升B.欧洲发生“价格革命”C.美洲大陆已经发现D.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造成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升,即“价格革命”。
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故选B项。
6.据统计,1500~1620年,欧洲的物价平均涨了300%~400%。
欧洲的下列阶层中,在物价上涨中遭受打击最大的是()A.城市商人B.天主教士C.封建贵族D.知识分子,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贵族备受打击,日趋衰落和分化。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套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汉农书《氾胜之书》中载:“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之,勿令有块以待时……”这里所说的耕作工具主要是( )解析:《汜胜之书》是对西汉时期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
由所学知识可知,铁犁是西汉时主要的耕作工具,再结合材料可得出D项正确。
其他三项是夏商周时期的农具,且与材料不符。
答案:D2.(2015·南京高一期中考试)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B.曹魏C.唐朝D.北宋解析:由“水激轮转”“众筒”“绝胜人力”可知,该灌溉工具以水流带动转轮上的竹筒打水。
由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唐朝的筒车,故答案为C项。
答案:C3.(2015·扬州高一期中考试)著名史学家王家范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农耕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一般是指其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A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其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破产,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C项错误;简单的劳动工具只是小农经济组织生产的最基本的需求,并非仅仅限于简单的工具,故D项错误。
答案:B4耕作方式时间(天) 面积(担田)锄耕 1 1木牛 1 4牛耕 1 14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解析:表格中的数据表明,采用牛耕技术,耕作效率大为提高,这说明牛耕是中国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故答案为C项。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后篇巩固提升1.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重要现象是()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A项错误;城市化进程开始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之一,B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项错误;资本在全球扩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表现,D项错误。
2.据统计,1700年,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到1851年降为16%。
这一现象说明()A.社会动乱造成了人口减少B.圈地运动促使农民流亡C.经济发展推动英国城市化D.对外扩张带来大量移民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相对比较安定,A项错误;圈地运动促使农民破产进入城市而不是流亡,B 项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城市化进程,故C项正确;D项与题干中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无关,故错误。
3.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这些在欧美国家的出现,说明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贫富差距逐渐消除”,故B项排除;C项错在“开始”,故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工人福利”,故D项排除。
4.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
以上材料表明()A.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B.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工业水平正向促进城市化率,而不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况,而不是奴隶贸易的影响,B项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况,当时欧洲国家工业水平提高,同时城市化率也不断上升,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小,城市化率非常低,故D项正确。
第一单元练习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2.下图呈现的是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其中涉及动力革新的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左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4.一句俗谚:种田种得全,只要买点盐!反映了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形式的特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2011年5月25日,汕头市南澳海域的明代沉船“南澳Ⅰ号”再度打捞出大批文物。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在“南澳Ⅰ号”上最有可能发现的文物是()A.工艺精湛的青铜鼎B.精美华丽的丝绸C.清新素雅的青花瓷器D.图案丰富的粉彩瓷器6.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全部销往海外B.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质量普遍不高D.主要满足官府需要7.某同学对明朝中叶以后的民营手工业进行专题研究。
以下可能成为其首选素材的是() A.高转筒车B.素纱单衣C.秘色瓷D.花楼机8.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
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
这种情况说明了()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9.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国的乌氏倮、巴寡妇清以及蜀之卓氏等,都有僮(奴隶)千人,富“拟于人君”。
战国时期一些拥有雄厚资财的巨商得以出现的有利条件包括()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③交通便利,货币统一④政府实行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10.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16世纪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烟草等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这是由哪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B.新航路的开辟C.世界市场的形成D.贸易中心的转移2.(原创)清朝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材料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康熙年间B.乾隆年间C.嘉庆年间D.道光年间3.(原创)成书于1621年的《群芳谱》载:“茎如蒿,高四五尺,叶如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数二三十实。
缚作架,最堪观。
来自西番,故名。
”据此推断当时传入我国的果蔬是( )A.马铃薯B.番茄C.辣椒D.南瓜4.(原创)中国传统本草学一向认为辛辣食物或辛辣味有“除六腑寒冷”的功效。
《清稗类钞》记载:“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
”下列关于辣椒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原产于南美洲的阿根廷B.16世纪传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C.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D.传入中国后,流行于山东、山西地区5.(原创)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
”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题组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6.(2020辽宁沈阳实验中学高一期中)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在18世纪初的英国,人们只能依靠肌肉、风力和水力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动力;早期的磨坊用水力,而夏季的干旱或冬季的严寒就会威胁到这一动力源。
上述问题在英国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得益于()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B.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C.火车的发明D.工厂制的确立,从根本上实现了动力的革新。
2.下图显示了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图中①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了()A.铁器时代B.蒸汽时代C.电气时代D.信息时代①点处于18世纪到19世纪之间,对应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根据资料记载,18世纪初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1/2。
这直接说明英国工业革命()A.引发了生产力的飞跃B.推动了城市化进程C.带来社会关系的变化D.促进经营理念革新,从“18世纪初”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急剧增加,再结合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史实,综合判断可知,材料直接说明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4.导学号342240161801~1861年,英国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他地区快近一倍。
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B.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C.外来移民的不断涌入D.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英国城市中工厂林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因此,英国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是工业革命的结果,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5.安德鲁·乌尔在1835年解释说:“工厂体系的原则……就是用‘机械科学’代替‘手工技术’,将工序分割至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以适应工人的分工和等级。
”这反映出工厂体系()A.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B.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C.有利于保障工人的权利D.改善了工人们的劳动环境,在工厂体系下,工人有着明确的分工,通过不同的工序协作完成生产,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精选试题汇总全册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高考精选试题汇总全册一、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09年全国卷二)13. 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9年上海卷)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09年江苏卷)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2408.1 1567.7 至道末年(997年) 60:402641.2 3874.0 天禧末年(1021年) 40:602021.3 5117.2 厢宁十年(1077年) 28:72?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 ,(?? ,(?? ,(??(09年广东卷B)3.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09年广东文基卷)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1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09年海南卷)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的因为( )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09年全国卷一)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1.现代汽车工业是从哪个国家率先起步的()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答案D解析1885年,德国人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各自独立发明汽车,宣告现代汽车工业起步,故D项正确。
2.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A.蒸汽机的发明B.内燃机的发明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D.“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于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包括内燃机的发明、专业分工和流水线生产等在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排除;D项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故排除。
3.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这些数据说明德国()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答案A解析由图表可以看出1901年、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三个时间点汽车业工人人数由1 773人到12 430人再到5万多人,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德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德国汽车的年产量由884辆到5 547辆再到2万辆,也呈直线上升趋势,说明工业化生产能力增强。
综上,可知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
仅仅就汽车产业来看,无法得出德国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的结论,故排除B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故排除D项。
4.《共和国记忆60年:编年纪事》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
从没有目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一、单选题1.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l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A. 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 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 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2.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直接目的是()A. 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B. 证明地圆学说C. 传播基督教D. 征服东方,掠夺财富3.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
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A.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B.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C.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D.金银贬值,封建地主地位下降4.萨拉丁是16世纪中期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市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断增长,但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意大利阻断了商路B. 美洲黄金的大量输入C. 政府进行对外战争D. 股份公司垄断了商品5.新航路开辟后,大批金银流入导致西班牙急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北欧的两倍,工资仅略落后于剧增的物价,而欧洲其它地区的工资却控制的很低。
对西班牙来说,这些变化使西班牙()A. 经济状况走向衰落B. 经济的竞争力减弱C. 封建制度迅速解体D. 资本原始积累增速6.亚当·斯密说:“发现美洲,……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
”文中发现美洲的历史人物是( )A. 麦哲伦B. 达·伽马C. 哥伦布D. 迪亚士7.道格拉·斯诺斯、罗伯斯·托马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说:150O年被历史学家普遍看作是中世纪社会和近代社会之间的分水岭。
这一新时代的最初两个世纪的历史非常重要,发生了一系列不同的事件。
“新时代的最初两个世纪”西方发生的“一系列不同事件”不包括()A.商业革命 B.殖民扩张C.世界市场形成 D.马克思主义诞生8.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单项选择题1.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2.“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下列对这一观点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阐述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其观点是正确的B.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但其结论是错误的C.折射出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影响D.反映了当前一部分国家人民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态度3.(2011年天津和平区一模)阅读下边“战后世界关税和贸易发展趋势图”,图中关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趋势最能反映出()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B.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C.各国关税壁垒森严D.世界贸易总额持续增长4.(2011年山东济宁质检)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
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
这种现象反映出()①跨国公司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发展中国家从全球化中获得了一定利益③国际经济新秩序基本形成④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5.(2010年广东湛江模拟)“当美国人用1万美元买下庞蒂克牌汽车时,3 000美元是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 750美元付给日本制造零件的厂商;700美元付给德国设计师;250美元付给广告商……”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的汽车生产离不开其他发达国家B.当今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全球化的趋势C.韩国工人的工资比较高D.美国汽车行业的利润在下降6.(2010年广东揭阳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B.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萧条状态C.西方政府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政策D.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同时加强7.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下列相关的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夏朝贵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B.夏朝已有了农业灌溉系统C.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井田制D.夏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分封制卑宫室”即轻视宫室的生活,“尽力乎沟洫”即大力兴修水利。
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诗经》载,西周时期“其镈斯赵,以薅荼蓼。
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由此可见当时()A.铁制农具已得到普及B.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C.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D.水利灌溉系统十分发达,并使这些杂草腐烂在地里,这样就有利于五谷杂粮的生长。
把杂草变成肥料,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这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变草为肥,故选C项。
3.导学号34224000下面演进示意图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A.商业运输方式的变化B.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经济结构的变化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这可以直接用来论证我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变化,故选D项。
4.《无锡道中赋水车》中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了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龙骨水车(翻车)的工作情形。
灌溉工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5.(2018福建莆田九中月考)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农谚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并不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农谚有一定的科学可信性,故B项错误;农谚源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经验,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全册综合练习卷一、单选题1.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
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
这表明当时政府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2.“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者。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售农用》)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资本主义的萌芽B.商品经济的发展C.自然经济的衰亡D.官营手工业繁荣3.1933-1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A.关贸总协定B.亚太经合组织C.布雷顿森林体系D.世界银行4.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国争霸B.商业革命C.价格革命D.工业革命5.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6.国家统计局编写的《新中国50年》中记载,“1976年同1966年相比,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粮食产量仅增长9.7%,年平均增长不足1%。
工业增加值平均只增长7.6%,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说明A.党内严重的“左”倾错误导致了这一局面B.“文革”严重滞缓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C.“文革”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无任何成就D.“文革”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7.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双方领土一律向对方开放,双方的商船有驶往对方国家所有开放口岸、地方和领水的自由,双方商品在对方国家行销,税收与当地商品相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习题集第一单元综合试题一、选择题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宋朝时出现的利用水力推动的灌溉工具是( )A.翻车B.筒车C.高转筒车D.风力水车3.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 )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4.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中非常重视以家庭副业、树艺木果、饲养六畜为内容的庭院经济。
如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告诫子孙说,“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以蓄,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
……能守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庭院经济”( )A.有助于缓解古代农民的贫困B.适应了农产品市场化的需要C.立足于多种经营和自给自足D.是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5.《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6.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7.“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土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8.《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9.《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10.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B.汉朝、唐朝C.明朝、清朝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11.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写道:“估客无住著,有利身则行。
出门求伙伴,入户辞父兄。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这反映出( )①古代商人的生活具有不稳定性②唐代的商旅往来频繁③古代商人为了转贩求利而奔波④唐朝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2.《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是指( )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3.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戴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
这主要是因为( )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4.清政府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反映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的“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16.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A.趋利避害B.精耕细作C.量力而行D.扬长避短17.《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18.《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
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这反映出当时农村( )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19.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0.《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
”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21.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
以下各项,反映秦汉时期我国手工业较全面的一组是( )A.青瓷、丝路、水排、黄道婆B.青瓷、丝路、水排、用煤冶铁C.青瓷、丝路、灌钢、曲辕犁D.青瓷、水排、缂丝、海禁闭关2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但其后来被打破。
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和私营手工业的部分行业超越官营手工业,分别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明朝B.汉朝、唐朝C.明朝、清朝D.春秋战国时期、宋朝2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24.“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
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土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25.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重农抑商的政策二、非选择题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
——《礼记·王制》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镇油坊可二十家。
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辙募旁邑民为佣。
其就募者类赤身亡赖,或故髡钳而匿名逃罪者。
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千百为群,虽坊主人亦畏之。
——《嘉兴府志》卷十五(1)材料一体现了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时期手工业的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什么现象?简述其出现的原因。
答案:一、选择题答案及解析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神农氏“教民农作”反映原始农业的出现。
答案: C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曹魏时期。
B项是唐朝时期创制的,D项是明清时期出现的。
答案: C3、解析:都江堰是在公元前3世纪由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
答案: B4、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从材料“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说明“庭院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庭院经济”多种经营,既有农业也有手工业。
故本题应排除B项,选择C项。
“庭院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技术落后。
故排除A、D两项。
答案: C5、解析:材料“耕用牛犁,使用铁器”反映的是铁犁牛耕技术,根据所学,这一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答案: B6、解析:“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意思是田地不在于多,而在于是不是在田地上下大工夫。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类似。
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精耕细作,反对粗放型农业生产。
故选B项。
A、C、D三项均与材料意思相差很远。
答案: B7、解析:由“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而且土地兼并也表现出贫富分化,故本题答案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