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 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美学概论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美学概念的介绍和美学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的分析,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学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然后,分析了美学的定义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接下来,论述了美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以及它们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最后,本文探讨了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关注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
本文将介绍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观点,深入探讨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1. 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关注美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美的定义。
此后,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涉及到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美的价值等问题。
2. 美学的定义和相关学科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的学科,包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判和解读。
与其他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相比,美学关注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以及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验。
3. 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在美学领域中,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被认为是两个核心概念。
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在观赏艺术品或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和体验。
它涉及到感觉、感知、情感和思维等多个层面。
审美价值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涉及到作品的美感、创意、技巧和表现等方面。
4. 美学在艺术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美学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欣赏和批评上。
艺术家通过运用美学原理和技巧创作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通过审美经验来感受艺术家的创意和情感表达。
美学还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美食、时尚、建筑等,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
5. 美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在当代社会,美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首先,美学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帮助人们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美学概论期末作业我心中的美一说到美,大家立马都会有一种感觉,某某比较美,比较漂亮。
其实,我们所说的美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外表上的外在美。
而其实,美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
美应该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
外在美,它包括外表美和仪表美。
内在美则是指人的心灵美、人格美、精神美、包括思想、品德、学识、修养等,它同样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提高。
要展现美的人生,首先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如果说外在美是人的静态物质的形象外观,动态美是人的动态物质活动的感性现实,那么内在美则是前两者的心理基础和内在依据。
曾经问过我的一个朋友,问他什么是美?是不是长的漂亮就叫美,长的不漂亮就叫不美?他说他是这样理解美的:“外在美是一种美,但是还有一种更重要内在美,如果完美是一百分的话,那外在美占40分,内在美占60分。
”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想望。
我门不可能选择自己的性别,因为上天已经给你安排好了一切。
我们不可能选择自己的外貌,高矮胖瘦。
可以这么说外在美是天生的,不是我们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而内在美却是你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努力而来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人人都会说,也都知道说:“内在美”比“外在美”好.可是如果你面临选择,必须从中选一时,你是否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内在美”呢?我想我还要选内在美.我个人认为人应该具有内在美。
只是追求外表华丽而内心空虚的人是可悲的。
整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习惯享受,计较个人得失,贪污腐败,行贿受贿,任人唯亲,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人是可耻的;即使他的容貌英俊美丽,也难以掩盖心灵的丑恶,逃不脱正义的指责。
如果喜欢美,那就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来,用知识武装头脑,以“八荣八耻”为准绳,做一个心灵美,外表也美的人吧!我觉得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美,是人的思想、品德、情操、性格等心理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我觉得内在美最重要,外表是天生的,它能代表什么呢?最多说明你的基因组合的还不错。
大学生美学论文大学生美学论文美学是对美的研究与探索,它涉及到人类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穿越人类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认为是一门深邃而复杂的学科。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群,有着无限的美学想象空间和实践创意,他们如何理解与应用美学理论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
一、美学概述美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最初被定义为“标准、规格和评价美的学问”,而后又演变成为对于“美、艺术、审美情趣和意象的哲学研究”。
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创作原则、审美标准,另外也提出了美的分类、艺术作品的构成等问题。
从种类来说,可以分为艺术美学、自然美学、伦理美学和批评美学等。
二、大学生美学思考1、认识美学理论的重要性大学生依据自身的课程和生活经验,可以通过对于美学概念的探索,了解人类对于美的看法。
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应用美学理论解析和深入研究当代的文化现象和艺术作品。
比方说,在观赏电影或者听音乐等艺术领域时,利用所学的美学理论,深入挖掘其细节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价值。
2、创意实践中的美学应用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创作来验证美学理论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设计作品时,颜色、比例、形状等都与美学紧密相连。
此外,漫画、平面设计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尝试运用美学理论,探索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各类美学创新。
3、对于文化语境的理解和重塑美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本质和形式也会受制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大学生可以通过美学理论对于文化语境进行解读和重塑。
比如,对于西方经典艺术的研究,可以结合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历史演变等因素,探索出更多的人类美学精髓和文化内涵。
三、结语以往人们对于美学的了解往往是因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与感受,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应用美学理论早已跨越了艺术领域,扩大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必须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勇气,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美的认识和应用,建立自己的美学观和审美标准。
美学论文范文摘要,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代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关键词,美学;当代艺术;审美观念;艺术形式;美学价值。
一、引言。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认识。
在当代社会,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与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
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二、当代艺术的审美观念。
在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变化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而当代艺术则更加强调对于审美经验的拓展和反思。
例如,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通过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来实现审美价值。
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
当代艺术的艺术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前卫性的特点。
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中依然存在,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数字艺术等。
这些新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得艺术作品更加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
这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四、当代艺术的美学价值。
当代艺术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于美的理解和表达上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传统的美学价值强调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而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于美的多重解读和理解。
例如,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并不追求传统意义上的美感,而是通过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来实现审美价值。
这种美学价值的变化,使得当代艺术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特点。
五、结论。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艺术在审美观念、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为美学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对于当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有所启发和帮助。
美学原理论文篇一:美学原理论文《美学概论》读书报告一,电影之美电影技术是在物理学、光学、化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1895年12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园丁浇水》等,虽然这些影片的内容十分简单,但却使人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活动人物,使人们大为惊叹。
可见电影的历史也就刚过百年,是一门最年轻的艺术。
它从黑白默片(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由于电影综合和吸取了各种艺术的特长,能以银幕形象广泛地反映生活,吸引观众,它又是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的艺术。
正如列宁所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最重要的便是电影”。
电影之所以是最最重要的,首先就在于它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行审美娱乐和教育;其次,电影是最接近生活、反映生活的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刻、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语言联结成统一体。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视觉形象。
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不是静止的,而是富有动作性的,是不断运动着的。
电影一定要求有戏剧冲突,电影故事一定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戏剧法则。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电影是近似戏剧的。
但电影又不是戏剧。
戏剧由于受舞台的限制,它反映生活的能力是有局限性的、不自由的;电影由于不受舞台的限制和时间、空间的约束,反映生活则比戏剧自由得多、广阔得多。
电影是通过一个一个的镜头来反映生活。
这种镜头可以是特写,可以是全景,可以是事物发展的一瞬间,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等,这就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美的表现力。
镜头的推、拉、摇以及“化入”、“化出”等具体运用,使电影极其细微地深入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更富有感人魅力。
如一个成功的特写镜头,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把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充分表现出来,再加以巧妙的烘托和明朗而有力的动作,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是戏剧在反映生活时所无法比拟的。
1、简述奥斯卡奖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的别称。
我所理解的美学概论内容摘要: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本文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来分析作者对审美的看法。
关键词:审美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只是站在一个人们普遍所处的深度去看待,上升到美学这一概念,又该怎么理解它呢?作为当代大学生又该怎么看待美学,认识美学呢?当我走入尹老师的课堂以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关于美,关于人生的态度,也关于身上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我的思想走出了一个深潭,走入了一片新的田野。
威·布来克说:“富有生机就是美”。
无论我坐在这个课堂里听课,还是当我走出教室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始终记得这句话。
有位哲人说过,当人们异口同声地称赞某个对象很“美”时,他们说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每个人的心理感受都有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而且同一个人的心理感受,也总是处于不间断的变化过程之中。
更何况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用以判断对象的价值标准不同,面对同一对象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将它放到整个审美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的差异,甚至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持的价值标准的不同。
我们在观照一片清淡平和的风景时产生的怡然自如的愉悦固然总是被美学家们称之为“美感”,然而我们在剧院里观赏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时心灵有可能经受到的巨大震撼也可以称之为“美感”吗?我们在阅读《呼啸山庄》时的复杂心情,应该不应该也称之为“美感”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又应该怎么看待美,树立怎么样的美学观点呢?审美是我们主观上的一种活动,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也就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家园。
俞伯牙于荒野鼓琴,钟子期似樵夫却闻之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曰美;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欧阳修似醉翁却观之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曰美;斯水之神名曰甄姬,魏文帝似得之谓“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曰美。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关键词:强烈推荐,美学,范例,原理,精选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简介: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内容: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范文一论文题目:基于梵高美学原理的城市道路铺装设计摘要:美国着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编撰的《梵高传》,主要撰写了梵高的传奇一生。
该书对于梵高的前期、中期以及中后期的艺术创作背景、身边的人物关系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梵高对艺术的执着、热爱,画作中充斥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崇拜,最后也说明了艺术应该更多地关心现实问题,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
通过阅读《梵高传》,了解熟悉梵高的一生,解剖他的画作内涵,从而指导环境设计。
关键词:《梵高传》;艺术;自然崇拜;服务社会;从小,梵高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就不陌生,应该说对于所有学生都不陌生,他是历史教科书里"印象派"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
我们提起梵高,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他的《向日葵》《星空》以及他割掉一只耳朵的自画像。
当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梵高传》这本讲述梵高传奇一生的人物传记,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看完已经有段时间了,这本书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想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梵高。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早年,他并没有显示出很多的艺术天分,而是一直在打杂,直到27岁,才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仅仅十年,他就创作了将近两千多幅画作。
美学论文篇一:美学小论文题目:什么事是美学?基于你已经形成的理解,加以必要的思考和梳理,尽可能充分地描述一下自己沉思的过程和业已形成的结论。
答:以我之拙见,我认为要回答什么是美学。
首先,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美。
美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花鸟鱼虫之美,大到日月星空之美。
更有广义上的社会、人性之美。
美食人类周围世界重要的构成。
,“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所以,美是一种人类对感官的感受。
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有了这样的审美感受。
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
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
如今,对于美的渴望,现代人更是乐此不疲地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和时尚。
然而对于一个领域的探究,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美学就是这样一个由古至今都在不断探索发现的科学领域。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事物的审视,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是人类对实现对世界感性直观的领悟和本体把握的现实载体,审美是一种最具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基本人类形态。
人类对美的感性直观与反思萌发了人类最初的求知寄托与心灵表达。
学习美学,可以让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从原来对事物区分的空洞无知、肤浅乏味,到后来对事物内在深层涵义的提炼和领悟,有很大的帮助。
篇二:美学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的“天人合一”思想摘要:“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在社会中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这一点深刻影响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本文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希望可以为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天人合一美学和谐统一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很好体现,这既是中国古代建筑融于自然、体现自然之美的例证,也表现中国古代人们尊重自然、寻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美学概论课程论文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美学家们倾向于从哲学角度来建构美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对于大众审美实践的关注,使美学这门人文学科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成为无源之水。
要走出困境,美学家们就需要理论与实践兼顾,将理论美学和生活美学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理论美学;审美实践;生活美学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美学热”退潮以后,关于美学理论创新的话题层出不穷。
有关于美学学科基础的反思,也有关于美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更有关于美学学科体系的反思,最终在90年代演化成为轰轰烈烈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
这些反思和论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在“理论美学”的范围内展开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学理价值,但是由于这些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远离了大众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实践概念还是生命概念以及生存概念都与大众的美好生活相去甚远,因而我们的美学就不能深入到大众生活之中,不能成为关于大众美好生活的学问。
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相应的审美意识有所觉醒,这正是美学学科大有作为的时候。
基于此,我们呼唤一种立足于建构大众美好生活的美学,一种从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研究广泛存在的生活美学。
一、理论关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当代困境美学作为一门自律的学科的诞生源于德国美学家鲍姆加通《美学》一书的出版。
在美学发展史上,《美学》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己开始执掌门户,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问题。
鲍姆加通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相应地应该有三门不同的学科来加以研究。
研究“知”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的学科是伦理学,剩下的“情”也应该有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鲍姆加通把研究“情”的学科定义为美学。
在《美学》的开篇中就谈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比是低级的认识能力,但这种较低级的认识能力也必须有专门的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否则感性认识就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中国美学概论范文
中国美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广阔的话题,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
观念以及其文化的智慧。
从古代历史文献到当代艺术实践,中国美学一直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美学可以从古代哲学思想的视角来探讨,这些思想也被称为中国
的“传统美学”,其中包括儒家、道家和佛家的观念,以及墨家的思想。
在这些思想中,共同的观念是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中的“生机”有一
种次第的统一性和发展,可以说它们的美学观念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
艺术实践中结合了物质和精神的审美。
中国美学不仅体现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而且也影响了许多当代的艺
术实践。
近现代的美学思想反映了新的艺术理念,如以“中国新文学运动”为代表的“新文艺复兴”,以及“现代性”的形式。
也可以说,近现代中
国的艺术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和价值观的更新。
中国美学也有其博大精深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被称为“中国审美”,是一种以审美态度来观察世界的思想,它有规律地反映出中国人的情感和
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中国文化的精神性核心。
以上是中国美学的概述,中国美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
形态,在世界的文化审美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庄子?骈拇》马的本性是吃草饮水,翘足而陆。
美学概论论文引言美学概论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的学科。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本文将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美的标准以及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
美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丽,也包括对美的内在体验的理解和表达。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客观美与主观美美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来理解。
客观美是指客观存在的、与任何个体的主管或情感无关的美。
而主观美则是指个体基于个人的经验、情感和文化背景来判断和感受的美。
2. 审美经验美学研究的核心是审美经验,即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美的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审美经验涉及到感知、情感、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
3. 美的标准美学研究也关注美的标准的建立和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不同的美的标准,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人们对美的评价和欣赏。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由特定时代和文化所确定的,这些标准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美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对于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人的完美身体和美的比例上,而在现代社会,美更多地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的灵魂相联系。
尽管美的标准有所不同,但美的本质仍然是对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抽象理念。
三、美学对个人的影响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对个人的认知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增强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美学,个人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个人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理解美,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美的对象。
2. 增加生活乐趣美学的研究和欣赏可以增加个人生活的乐趣。
当个体能够体验到美的存在和价值时,生活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3. 提高创造力美学对于个人的创造力有着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美学和欣赏艺术作品,个人能够更好地启发灵感和创造力,创造出更加美丽和有价值的作品。
民艺之美:1、什么是皮影皮影戏也叫"皮影"、"灯影戏"、"土影戏"。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
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皮影、木偶、布袋戏,因为剧中人物均为演员所操纵,所以称傀儡戏。
陕西民间也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
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
一天太子器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在《汉武故事》中提到:洪武帝的夫人死后,武帝异常悲痛,有齐人少翁为夫人剪影,以灯光映出,取悦于武帝、到北宋形成影戏,宋代《梦粱录》中说"影戏分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已寓褒贬于其间者。
"可见宋代皮影已可表现人物的品德。
因靠灯光映现人物造型,所以又称"影子戏"。
影人均以平面制作;最初以纸刻制,后改用驴皮了,因此又俗称"驴皮影"。
据传,明代影戏由甘肃华亭传至河北琢州,称"涿州影",再传至滦州;称"滦州影",又至乐亭县,称"乐亭影"。
清末,因影戏与义和团有关,被诬为"悬灯匪",御令抄斩,故唐山一带的影戏班子多逃至东北,至今,辽宁皮影仍俗称"老唐影"。
由于驴皮影以唐山一带将中心,如今统称为冀东皮影了。
中国皮影戏已约有一千年的历史。
据说元代曾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
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较著名。
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2、杂技介绍:中国杂技,是深受广大群众热爱的一种艺术。
它直接创自于广大人民的劳动与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美学,整理,论文范文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优选范文一:论文题目: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摘要:作为一种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美学形态,分析美学曾经占据国外美学界主流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开始并未受到国内美学界的青睐。
历史地看,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析哲学的引进、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选择性地认识评析、多美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优选范文一:论文题目:分析美学在国内的传播与研究摘要:作为一种以概念分析为研究方法的美学形态,分析美学曾经占据国外美学界主流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开始并未受到国内美学界的青睐。
历史地看,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分析哲学的引进、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选择性地认识评析、多方面地展开研究四个阶段。
在此期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但相较于分析美学在国外的状况来说,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仍处于探索成长之中。
从美学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关注和研究分析美学对于本土美学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而重新梳理和反思国内分析美学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动国内分析美学研究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分析哲学;分析美学;美学史;美学译介;本土转化;20世纪以来,伴随着学界对国外美学思想和方法的引进与接受,分析美学逐渐在国内得到传播和研究。
尤其是21世纪近十年,分析美学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与分析美学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日渐增多。
然而,同国外的分析美学研究相比,国内的分析美学研究显然还存在深入发掘的空间。
因此,对于今后国内分析美学研究而言,回顾分析美学的引进和接受过程,梳理分析美学研究现状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分析美学研究总体概观回顾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可以按照学界对分析美学不同的重视程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初至1949年的分析哲学引进阶段、1950年至1978年的批判性地关注译介阶段、1979年至20世纪末的选择性地认识评析阶段、21世纪初至今的多方面地展开研究阶段(1) .(一) 20世纪初至1949年:分析哲学的引进从来源上说,分析哲学是分析美学生发的理论基础,因而,考察国内分析美学研究的发展,应当从对分析哲学的引进和介绍开始谈起,而这一阶段,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早期分析哲学的引进和接受,为分析美学在国内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背景。
让知识带有温度。
美学概论课程论文美学概论课程论文——实践美学内容自从上个世纪80年月末美学热退朝以后,关于美学创新论的话题层出不穷。
有关于美学学科基础的反思,也有关于美学思维方式的反思,终于在90年月演变成为轰轰烈烈的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争辩。
这些争辩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学学科的进展,但是因为它们都是在理论美学的范围内绽开的,虽然有着一定的学理价值,但是因为这些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远离了大众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实践概念还是生命概念以及生存概念都与大众的美妙生活相去甚远,因而我们的美学就不能深化到大众的生活,不能成为关于大众美妙生活的知识。
相反,随着社会的进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相应的审美意识有所觉醒,这正是美学学科大有作为的时候。
基于此,我们召唤一种立足于将殴打中美妙生活的美学,一种从理论的框架中走出来,讨论广泛存在的生活美学。
理论美学的进展历史揭示了美学作为一门自立的学科的可能性和必定性,但是因为“美学家只在美学史中讨生活,他们满足于按照已有的理论提出新的理论;满足于在规律自足中建立各种理论体系,其眼光始终只盯着书本,思想神因为观念王国,没有去关怀比观念、规律更为根本、更为丰盛生动的现实生活本身,没有去讨论身边正在发生着的大众审美事实。
”因而美学讨论就在规律、概念里兜圈子,美学家的这种自娱自乐的努力只能够满足自己的美学话语权而不能被广阔的群众所接受,广阔的群众不知道美学毕竟为何物,不理解美学与他们的美妙生活有什么关系,不了解美学的存在毕竟对自己有什么价值。
美学讨论远离了大众的倾向遭到了一些青年美学家的批判,这些批判确实击中了理论美学的要害,美学假如不走出纯粹的象牙塔就不能真正的被广阔群众所接受,而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假如与人们的现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生活无关痛痒、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不会有生命的活力。
因而美学走向大众,走向生活是其理论创新的一条新的途径。
我们将这种走出理论体系建构的走向大众生活的美学称为生活美学。
美学概论论文范文题目:浅谈“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名称班级2023年12月浅谈“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摘要:美是让人在精神和感官上感到愉悦的一种享受,即抽象又具体。
“美不自没因人而彰”出自柳宗元的《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它的重要观点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美不自没,因人而彰”主要包含3层含义:不同的个人或者群体,对于美的理解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对美的评价不同;美不会脱离于人而独立存在。
关键词:美,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审视美一、引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命题。
就我个人而言,美就是让人感觉到愉悦的一种精神和感官上的享受。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感受。
比如,一朵花很美,那么这朵花的美在概念上是抽象的,但感觉这朵花美的这种感受又是具体的。
集抽象和具体于一身的美,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大自然赠与给我们多彩的自然美,人类文明为我们创造缤纷多彩的人文美,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化的世界中。
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各样的美,就需要我们去审视,去不断的发现!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出处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说道:“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表面意思是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即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北京大学叶朗先生认为这句话涉及审美活动的本质的极其重要的命题,其“含意丰富而深刻,胜过了厚厚一大本美学著作”。
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含义后人对这句话做过很多的解析,有许多见解。
对于这句话,个人觉得他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不同的个人或者群体,对于美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个人或者群体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意识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同。
同样是一片冬天的景象,在有些人看来,很美,给人一种静谧而纯洁的感觉:而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一片茫茫,萧条荒芜。
美学论文美学论文(精选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学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论文篇1【摘要】护理美学是由护理学和美学交叉组成的一门学科,该门学科渗透到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整合护理工作人员、患者及社会间的审美关系,让患者得到美学的护理及美的享受,进而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生理、心理满足,最终提高治疗效率,加速患者康复。
随着人文精神在医学界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医学界对护理的美学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的应用并推广护理美学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笔者现对我院护理美学应用情况进行如下总结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护理美学;医学;应用医学工作不但是一个治疗与被治疗的过程,还是一个维护和塑造人体美学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部位或一个器官的功能障碍均对人体美学存在极大损伤[1]。
患者来院治疗时,不但需求快速的治愈损伤的机能,更希望治疗工作可以从美学角度出发,以提高治疗满意度及疗效。
由此可知,临床工作中治疗疗效不仅表述为疾病的转归,还体现为人体美学的重现,这也是护理美学的根本出发点。
1、护理人员的审美修养美学教育事实上一直贯穿着整个护理教育工作中,但就实际临床需求而言,院校的美学教育仅能奠定护理人员的基础美学修养,而进一步的美学修养还需在工作中加以培养和升华[2]。
因此,相关医疗机构需将美学教育工作纳入到护理人员日期工作中,并通过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风貌以及职业行为等具体内容来表现,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美学鉴赏、表现以及创造能力吗,并反过来指导护理工作。
2、营造良好的护理环境美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形式美有对称、层次、和谐、多样、统一等多种表现方式。
这就要求医院环境布局、病房内部布局,甚至小到病床桌上的小物件布局均需从这些表现方式来合理布置。
今年选修了一门课,影视音乐鉴赏,说实在还是满欣赏那个老师的,很多片子虽只惊鸿点水般一掠放过,可却总能让我有所感念……比如这部滚滚红尘。
直到结尾最后五分钟,我才猛然想起自己是看过这个片子的,不知是那个电视台,恰恰好的就给我看了个结尾,林青霞望着那个憔悴的男人远去,虽然当时在她的眼前就有另一个男人,为她留下,温温吞吞的模样,一直对着她说没事的没事的我们一起等他回来。
于是她活了下来,唇角微微带着自嘲的神情,只那一双瞳仁里,却分明的盈满了痛憾。
我始终觉得台湾电影是有着一种印记的,经历过一段时期殖民文化的台湾人,骨子里有一种沉默的隐忍。
文化的传承,是多么微妙的东西,候孝贤,李安,蔡明亮,缓慢的长镜头摇曳着,并不煽情,却总有着突如其来的痛楚。
不过说来滚滚红尘却不同于那样的台湾电影——这个片子是煽情的,直白的浓冽的煽情,仿若那一方红巾下缠绵的情愫,无限哀怨无尽爱怜,嫣红的颜色在梦中缓缓弥漫,湿湿暧昧,不觉间浸润一生。
那个时代的中国是一片红尘滚滚的乱世,而在她们那些人的身上,又分明烙印着上一个时代最后的矜持和风华。
是最矛盾的一群人,徘徊在文字与现实的旧梦之中,枝头的白玉兰沾了血,韶华,韶华,离开了家庭之后,压抑太久的天性,竟舒展出那样的自由恣肆,骄傲爬上了眼角眉梢,却终究在见到那个人之后低下来,低下来,低到了尘埃里,却开出欢喜的花。
一双洁白莹润的足,她依托在他的鞋上,倚着黄昏,缓缓的起舞,小小的天台,仿若乱世孤岛,轻轻踮起足尖,让一点颓靡的胭脂,抹出最后的漫天嫣红。
不得不赞叹林青霞的美,面目栩然依然是琼瑶片女主角的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素白,眉眼里却分明浸染着骄傲和固执,看她的眼睛,才明白这世间真有人当得起那种形容,所谓一泓烟水里润湿的棋子呵,似近而远,似是而非。
张曼玉的表演有些似《青蛇》里的味道,天真无邪的样子,但雨夜里她来看望韶华的那一场戏,“良心被狗吃了,”抱着韶华的月凤笑啊笑,笑得那眉头微微拧了起来,一双总是阳光般明媚的眼,缓缓氤氲出水气朦胧。
笑着哭泣总是张曼玉最美的神色,每次看到这里,都会忍不住戚戚然。
韶华和月凤,两个一样可爱的女孩子,深深浅浅的笑,彼此都是聪慧的女子,虽然个性不同,却难得能够相知。
悲欢岁月,友情珍重,当她们和章能才一起走在早春的树林里,笑声回荡风中,幸福印映在眉梢眼角,那个男人,只希冀他们如果能一起晚生二十年——是的,他的爱是软弱的,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痛楚和离别成全了他们爱,有些感情,注定要苦难深重,寂寞无声。
韶华这样的女子,对于感情,可以付出很多,也必定要求更多,那些枯黄寂寞的少年时代里默默疯长的情感,如同枝头的白玉兰,饱满到了极处,只有用鲜血来实现最后的绽放。
章能才说,你没有披肩,我没有灵魂,确实,这个片子处处流露着刻意的煽情,但就这种直白浓烈的表达,也未尝不惊心动魄。
感想有些多,不想写成影片纲要,谁知不知不觉就写得如此杂乱了。
苦笑。
也记得自己最初听到滚滚红尘的时候,在妈妈的旧磁带里,闲暇的下午趴着听,一盘一盘放过去之后,却独独听到了这一首,还记得那是罗大佑和陈淑桦合唱的版本,幽凉的声音宛如夜色里的流水,那个时候的我多大?刚上初中吧……差不多就是那个年纪,找不到歌词,就反复听着听着把词记下来,学着唱,年少不知,并不懂得词里的意思,只觉得凄凉,那种错过不能挽留的心情,任何年纪,任何人都可以感受。
再一次想起这个歌却是高中时候,中午休息间歇,那个时候很喜欢和舒舒她们在教室里唱歌,有一次偶然就唱起了这首,我们温柔的班主任老师听到了,就微笑着让我们再唱一遍,再唱一遍,再唱一遍。
是那个时候恍然明白,这样的歌中,或许还寄托着一些人的青春记忆吧。
曲阑斜写《客途秋恨》的时候说到,缘和孽都是由歌而生。
心下戚然。
一首歌曲可以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而每次当滚滚红尘的调子幽幽响起,又有几人,可以透过那些烟尘往事的影子,看见各自寂寞离别的青春。
嗯,单就《滚滚红尘》这首歌,我听过三个版本,罗大佑版,陈淑桦版,合唱版。
自我生起,罗大佑似乎就已经是一个怀旧的符号了。
他的歌,总让我有一种听不到尽头的感觉……比起别的歌手,他的演绎常常让人觉得凄厉,比如这首歌,这个版本,就仿佛要哭出来一般,不忍多听。
陈淑桦的版本则是静默的慢板情歌,正如之前所描述的,幽凉的声音宛如月下流水,疏疏淡淡,说不清是天真还是沧桑的多情。
至于两人合唱的版本,笑,那是我最初听到的版本,也是最初打动我的版本,但现在那些磁带都已经损耗严重到不能听了,虽然我习惯统统都留着,可是也不得不说,我已经很多年再没有听到。
想来想去,贴歌,还是用陈淑桦的版本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