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2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近代音乐理论发展趋势研究一、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至19世纪后半叶,当时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传统文化体系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音乐理论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试图与国际接轨并拓展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1.新清乐派(1890年代初-1910年代)新清乐派是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开端阶段,代表人物有谢希贤、顾这铭等。
他们致力于将西方音乐理论引入中国,倡导改良传统音乐,并提倡作曲与演奏的规范化。
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主要还是以古典音乐学习和西方音乐理论为主。
2.新声学派(1920年代-1930年代)3.六十年代以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音乐理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音乐理论开始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尝试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同时,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理论家与音乐人才。
四、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主要发展趋势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吸取现代音乐的理论与技术,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音乐作品。
传统音乐对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继续挖掘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精髓,以丰富和完善音乐理论体系。
2.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在国际音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音乐的本土文化特色,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中国音乐理论与国际接轨,开阔音乐思维的视野。
3.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与综合化的发展。
音乐理论研究领域涉及音乐学、音乐教育、作曲、音乐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各个领域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音乐理论研究体系。
不同学科间的综合研究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
四、结语中国近代音乐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过程,它受到了文化、社会、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在悠久的中华历史中,中国传统音乐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美学价值,自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喜爱。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特色,从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文化。
第一阶段:古代音乐发展阶段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采用的是原始乐器制作和演奏。
在商周时期,音乐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方面的制度也已初步建立,如设立官方音乐部门与建立礼仪乐曲系统等。
唐代作为中国乐坛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音乐表演形态多种多样,诗歌与音乐相融合,阮籍《咏鹅》、刘长卿的《鹿柴》等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乐曲形式也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阶段:近代音乐发展阶段在近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音乐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西方的音乐文化渐入中国,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带向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中国的音乐界也开始逐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接触,西方音乐元素开始渗透到中国的音乐中,音乐形式也逐渐现代化。
第三阶段:当代音乐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文化完美融合。
相对于传统的表演方式,当代音乐的宏观概念更为开放,形式更加多样化,表现力大为提高,且更容易被接受。
现代化的音乐设备和先进的录制技术使得当代音乐更具生命力,且对于传统音乐进行精细加工后也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听众的需求。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掘了其所独具的美学品位,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现今的中国传统音乐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从表演形式、艺术水平还是受众群体,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这些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历程的最大成果。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近现代音乐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音乐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迅猛的变革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主要流派的演变以及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与流派演变。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近现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也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基础。
在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谭盾、冼星海、聂耳等。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流派的演变在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个音乐流派。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流派及其演变:1. 中国交响乐: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最早的中国交响乐作品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随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
例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中国交响乐中广为人知的代表作之一。
2. 中国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近现代音乐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各个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呈现出多样丰富的民族风情。
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郭兰英就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3. 中国摇滚乐:中国摇滚乐的发展起步较晚,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摇滚乐歌曲多讲述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代表性乐队如罗大佑的“飞云乐团”和唐朝乐队,他们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三、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的变革,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1. 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音乐家与西方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
通过与西方音乐家的合作,中国音乐家学习了西方音乐的先进技术与理论,拓宽了音乐的发展视野。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主要特点一·传统音乐的新发展1.封建“雅乐”和民间俗乐的“雅部”不断衰落2.一些反映当时斗争生活的新民歌随着政治形势的不断发展而产生3.大量农村的民间艺人进入城市,使得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形成许多对后来颇有影响的新剧种和新曲种。
二·近代西洋文化的传入1.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从20世纪初,产生了“学堂乐歌”2.学堂乐歌的传播使西洋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和表现手法,在一般民众中广泛的扎根下来,为后来“五四”新音乐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群众歌咏的产生和发展1.在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下,群众歌咏活动在人民音乐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各类声乐体裁得到发展。
2.20世纪30年代后,群众性的进步音乐在整个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
四·两种音乐文化的并存和发展1.中国的新音乐不断迅速发展。
2.中国传统音乐和中国新音乐相互影响,不停地向前演变。
近代音乐发展中的城乡关系问题(民间艺术商品化带来的影响)一·正面影响1.城市经济为这些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条件2.相互的竞争和交流,提高了民间艺人的技艺,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3.推动了各地区各种艺术体裁之间的交流融合4.民间艺术和人民生活相结合,相互影响5.受到城市生活的影响,民间戏曲及说唱音乐逐步女演员的产生二·负面影响1.民间艺术逐渐成为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商品2.民间音乐中的封建主义糟粕同资产季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和小市民低级庸俗的趣味结为一体。
3.在艺术表演上更加华而不实,肤浅庸俗。
三·总之进入到城市的民间艺术体裁,都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器乐在近代的传承与延续1.清中叶后,民族器乐的合奏形式如河北的“吹歌”和山东等地的“鼓吹”,华中的“八音”等,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合奏曲目,如《百鸟朝凤》《三六》《放驴》等2.清末戏曲音乐的广泛发展,使得这时期的民族器乐增添了一些新的形式,如“吹歌”中的“咔戏”,王玉峰的“三仙弹戏”等都是当时利用器乐来模仿戏曲演唱所形成的新品种3.在器乐独奏领域,这一时期出现了各有特色的个人流派古琴:张孔山,王露等琵琶:曹安和,吴梦飞他们对保存、整理和发展古琴、琵琶等传统遗产方面,做出了贡献4.张鹤《琴学入门》,杨宗稷《琴学丛书》等,对继承和发扬民族器乐传统有着积极的意义5.辛亥革命后产生的一些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的社团,如天韵社,清平集,文明雅集等,他们的奢谈活动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建立与发展1.辛亥革命以来,普通学校教育的普及,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建立的新型音乐社团,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简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及其历史特点摘要:音乐往往能够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需要。
在中国近现代时期,中国的音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从社会时代背景下把音乐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简述每个阶段对应的现代音乐发展及其特点。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及特点第一阶段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可以追溯到1898年新式学堂的开办到“五四”运动爆发前。
随着鸦片战争被迫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后,中国一些有志之士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客观条件下也对音乐的发展有一些有利的影响。
出现了西方音乐基本乐理的介绍,记谱法等新音乐。
第二阶段新音乐的初步发展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代专业音乐家,歌曲创作也由以曲填词变为依词作曲。
这一阶段的作品,诗与旋律完美结合,歌曲旋律的起伏与节奏来源于歌词,但又不同于歌词。
第三阶段以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心的全面提高阶段,这一时期的专业音乐创作大多集中在声乐领域并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
作品的艺术价值很高,传唱度很高,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第四阶段以民主解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背景相对复杂,有三种不同的政权统治局面,因此也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音乐文化现象,这一时期音乐仍以声乐为主,但器乐创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传统封建统治下的宫廷音乐因其社会背景的改变,也因此而衰落,在被动条件下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
对应第一阶段时期的音乐因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新”。
以学堂乐歌为主,随着学堂乐歌的传播,更多的西方知识也被人所接受,从多方面体现出了新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巨大区别。
第二阶段时期,由于普通教育的发展和城市革命斗争的影响,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常以诗为词作曲,旋律优美,诗词婉转,很有出现了许多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第三阶段的杰出音乐配合着当时极具挑战的时代背景,全民性的歌咏活动表现出来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也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论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引言艺术歌曲是一种以歌曲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的音乐形式。
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代中国的音乐风貌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演唱特点及其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
一、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艺术歌曲主要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歌曲的形式多样,包括古典音乐、民歌以及戏剧音乐等。
随着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艺术歌曲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成为宣传革命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注重歌词的内容,歌曲的表达形式更加热情和奔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使艺术歌曲的风格和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传统的宣传性歌曲到更加注重个体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歌曲,中国艺术歌曲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二、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强调情感表达,通过音乐和歌词传递出歌手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悲伤、快乐还是爱情,歌手都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
2. 技巧要求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音乐技巧要求较高。
艺术歌曲的音域广泛,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程掌握和音色变化能力。
饱满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准确的音准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是艺术歌曲演唱的核心要素。
3. 语言表达艺术歌曲在歌词的选择和表达上有独特的要求。
歌词通常是以文学性强的词句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演唱者需要准确理解歌词的含义,通过声音的方式来准确传达出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4. 舞台表演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往往伴随着舞台表演。
演唱者通过舞台形象的塑造、舞蹈和舞美等元素来增强艺术歌曲的表现力。
舞台表演的细节处理和情感的展示也是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一环。
三、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音乐史1中国近代音乐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话题。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进口的音乐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中国音乐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文将从清朝末期开始,梳理一下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发展历程。
清末音乐清末音乐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开端,这一时期的音乐有明显的民间特色,常被用于庆祝节日或家庭宴会。
清末音乐以琵琶、二胡、板胡等民间乐器为主,这些乐器弹奏起来沉重、华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民族特色。
同时,西方音乐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但是由于语言、宗教和文化差异的限制,这些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开始步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自由、民主和科学主义,这些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音乐。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中国音乐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蔡元培不仅致力于中西音乐的融合,还积极推广管弦乐队的演出,开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先河。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期间,以胡适、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广西方音乐,试图摆脱传统音乐的束缚。
他们认为西方音乐可以更好地体现人类情感和思想,是中国音乐应该借鉴的对象。
五四运动时期出现了一批新的音乐人才,他们接受过西方音乐的训练,创作出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音乐,与战争的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家们开始撰写反抗侵略的音乐作品,呼吁国人振奋精神,抵抗外敌侵略。
同时,一些爱国歌曲和军事歌曲也迅速流传,成为人们在战争中的共同支撑。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开始变得严肃、庄重,曲调和歌词中传递着战争的呼声和悲壮。
总结中国近代音乐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表现。
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中的启蒙作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训之后,于1901年颁布实行“变法新政”的决定。
于是,在国内译自日本的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
此外,从1902年后不断有人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学或兼学音乐(如萧友梅、高寿田、冯亚雄、陈从志、路黎元等人)。
至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教育当局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为“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中国近代音乐史回眸中国近代音乐史一中国近代音乐的传播与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优。
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
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
这种民族音乐民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此外,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出版也多了起来。
再次,西洋音乐传入中国时,当时一些要求效法欧美,富国强兵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倡导了这一运动,如梁启超、沈心工、李书同等。
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这些乐歌又不仅流传于学校,而且广泛影响到社会各界。
这些乐歌多借用外来曲调填词,也有少数根据本国曲调填词,还有少数创作曲调。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
而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这是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一、近现代音乐文化的特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是指从19世纪末期至今的音乐文化,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音乐文化也随之演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音乐文化的特点和特色也逐渐显现。
1.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音乐风格非常多样化,融合了西方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电子音乐、嘻哈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这些不同风格之间相互影响、交融,开放性也越来越高。
2.民族特色的强调与传承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中,强调了中国音乐的传统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这是中国音乐文化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成果。
3.音乐创作与科技紧密结合近现代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音乐创作与科技的结合非常密切,这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音乐、数字音乐等新的音乐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相结合,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创作也将更具特色和时代性。
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将在音乐创作中掀起一股新的创作热潮。
2.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音乐文化越来越开放,中外音乐交流的融合也越来越频繁,这也预示着中国音乐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传递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内涵,也将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3.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到来,音乐产业正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等发展。
未来,中国音乐市场的规模和盈利模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音乐的影响力和发展空间。
总之,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开放性、强调民族特色和技术紧密结合,其发展趋势则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相结合,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方面。
这些都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景。
中国近代歌曲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歌曲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期。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作曲技法逐渐传入,以李叔同、沈心工等为代表的音乐家创作出许多学校歌曲,这些歌曲题材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当时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宣扬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弘扬了爱国精神,为后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又出现了黄自、赵元任、青主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以中国诗歌为词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如《大江东去》《花非花》等,这些歌曲的产生为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歌曲形成了一种在作曲技法上更加带有中国音乐色彩,表达内容上更加反映中国现实,歌词上多选用中国古代诗词和近现代诗歌的音乐形态。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个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①传统音乐随社会变化而有相应调整,以求自身保存,主导地位下降。
②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文化的出现,产生了新音乐,不断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③社会政治变化,对音乐影响深刻,有过各种政权下不同政治色彩的音乐文化同时共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特点。
清末以来随西方音乐传入逐步建立的不同此前传统音乐的近代新音乐,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启蒙阶段,由1898年康梁上书开办新式学堂,至1919年“五四”前。
新音乐文化获得坚实基础,出现一批普通音乐的教育家。
②“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至二十年代末。
发展迅速,新型音乐教育机构建立,为专业音乐发展奠定基础,出现一批专业音乐家。
③三十年代,国立音专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演出,全国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贯穿这个时期。
大多是声乐作品,器乐较少。
造就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出现《黄河大合唱》具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④四十年代,中国处于沦陷区、国统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三种政权并存局面,音乐文化发展呈现不同色彩。
仍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创作明显提高。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创作里程碑式作品。
传统音乐的发展戏曲京剧等较大剧种已经定型。
一些优秀京剧艺术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原来艺术形式大胆改革,扩大了京剧的表现力。
梅兰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和革新的古装新戏《洛神》、《天女散花》;对传统剧目《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进行新的加工创造;编演爱国戏《抗金兵》。
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为一体的“花衫”,雍容华贵、凝重流畅的唱腔,形成独特风格的“梅派”。
另外,伴奏加进二胡、月琴,一些新戏中采用新的配乐手法。
三十年代赴美、苏,赢得国际声誉。
周信芳,创编进步时装新戏、新编历史剧,编演《四进士》等。
发扬“海派”改革创新精神,强调唱腔与语言的结合,,形成质朴刚健、铿锵顿挫、富于激情的“麒派”程砚秋,编演《荒山泪》、《窦娥冤》等,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其它剧种和西方音乐,创造委婉幽咽而又刚劲的“程派”。
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训之后,于1901年颁布实行“变法新政”的决定。
于是,在国内译自日本的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
此外,从1902年后不断有人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学或兼学音乐(如萧友梅、高寿田、冯亚雄、陈从志、路黎元等人)。
至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教育当局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为“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第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它的逐步萌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是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联系,大家对此赋予很高的热情,也产生了一批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对当时社会引起不小影响的、优秀的学堂乐歌代表作。
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它比较顺利地向全国普及的阶段,对所发生的种种复杂的政治斗争缺乏精神准备,因而反映在学堂乐歌中的题材内容是从关心政治到逐步回避政治,开始较多地注意联系青少年的生活现实和他们的审美要求,并相应产生了一批与之相连的学生特点更鲜明的作品。
第三个阶段则是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延续,由于这时在学校中的音乐课一般均已改称为“音乐课”,因此对它的称呼也就不再沿用“学堂乐歌”,而改为“学校歌曲”。
在当时,无论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或是维新派的人士,建立新式学堂和开设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主要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新军士兵)的爱国热情,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教育,希望最终达到像日本那样实现“变法维新”的政治要求。
这样就使得本来应是向青少年进行美育和普及音乐知识的普通音乐教育,担负起大大超过其原有使命的负荷。
但正因为有了这个与千百万人民,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的出发点,人们对在当时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传播学堂乐歌给予了难以想象的热诚,使得对这项工作的建设和发展涂上了一层崇高的神圣的光彩,赋予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时代紧迫感。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救国存亡”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基
本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总的革命要求,如(何日醒)(夏颂莱编)、《中国男儿》(石更词、辛汉编)等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有代表性的学堂乐歌。
另外,如《勉女权》(秋理编词)、《缠足苦》等,是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一些作品则表达了要求实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宣传反对迷信、学习科学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来代替封建的旧习俗的思想。
也有不少歌曲是专门作为向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辛亥革命初期,还出现了直接歌颂革命的歌曲。
此外,学堂乐歌在当时曾深受一般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但是必须指出,由于学堂乐歌所反映的主要是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政治认识和改革要求,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的掺杂了实质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观点,有的则掺杂了实质上是大汉族主义的观点。
甚至有人还利用这种形式宣传忠君、尊孔等封建思想。
但是,在当时的学堂乐歌中,占主动地位的还是改良派的思想观点。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
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数采自欧美的、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甚至有些曲调还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
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来填词的,数量却极少(如《采茶歌》、《祖国歌》和《缠足苦》等)。
产生上述情况主要是当时绝大多数从事歌曲编配的知识分子,以及后来在学校中担任音乐课的教师,只是一些爱好音乐、关心新式教育的民主主义者(其中多数是一些留学国外的新派知识分子),有些是应聘来我国教书的日本教师,他们大多对我国的民间音乐并不熟悉。
同时,当时这些知识分子受“维新运动”的影响,片面认为只有这些欧美近代、现代音乐的曲调才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此外,当时许多学堂乐歌的作者对歌词应适合学生的理解力而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对于填词同选曲在艺术上应注意结合等问题还没有加以认真考虑。
当时只有一小部分歌曲在曲调的选择同歌词的编配上结合较好,而在后来的实际流传中也正是这些歌曲影响最大、延续最久。
如《体操——兵操》(沈心工作歌)、《春游》(吴怀疚作歌)、《扬子江》(王引才作歌)等就是较好的例子。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新的音乐教育家,通过他们对学堂乐歌的创作、编配、推广、介绍等方面的辛勤劳动,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曾志忞、李叔同三人比较突出。
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才开始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进行技艺的传授(如在某些教会学校内设立了琴科等)。
在当时出版的唱歌教科书中,大多数还附带五线谱或简谱的读谱法、简单的基础乐理,并且对怎样弹奏风琴、钢琴等作了初浅概要的介绍。
同时,一些基础的音乐理论读物也得到了出版,如曾志忞的(《乐典大意》(1904)、沈彭年的《乐理概论》(1908)、高寿田的《和声学》(1914)等。
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既存在客观的原因,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一方面由于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最初就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而一开始就是主要采取外国的现成歌调进行填词的;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热情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数是留学国外的,或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中多数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不甚熟悉;同时,从本世纪初清廷转而支持“废科举、办学堂”的改良主张,为了满足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堂急需学校的教师,曾一度大量聘请日本的教师来我国担任教学,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对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则更不熟悉。
当时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主要就是引进欧美和日本的体制和经验,而要改掉的主要就是与封建体制密切相连的传统旧文化(包括传统的“旧乐”),因而当时确实不少有改革要求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用西乐才能起到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效果。
尽管当时这种思想符合大多数积极拥护改革要求的进步主张,但今天看来应说是存在一定片面性的。
因为事
实上以我国的传统音调进行填词的《祖国歌》和《勉女权》都是当时比较受欢迎的学堂乐歌,它们也并不因此给人任何萎靡不振的影响。
当然,在辛亥革命之后,这种现象也逐步有一定的改变。
纵观上述学堂乐歌的兴起、发展、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学堂乐歌之所以能为近代国人所接受,是和当时救国的呐喊以及歌词本身所具有的新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的。
尽管它的创作方法,都是对日本和西方的借鉴或照搬,但它却在中国音乐历程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得到“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引进的众多的硬件部分,如新式学校、教育体制、原版教材以及有关乐器、乐器制造工艺的技术和演奏技能的运用等”的同时,失去的却是在采用外来模式的过程中,只注重硬件的引人,忽视了文化互递的关系,外来音乐文化传统与本土音乐文化传统间价值并存及其对音乐文化思维过程的教育功效”。
由于当时政治背景的影响,在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下,是不可能让人们有更多的考虑时间和选择的。
但不管怎样,学堂乐歌自它诞生起,就怀着近代音乐思潮最宝贵的品质及前所未有的果敢精神,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而正是伴随这第一步充满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爱国主义的激情,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