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

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

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

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四)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五)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

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宏观经济学课程研究报告 ——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1、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信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却绝育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货币政策观。 凯恩斯首次提出了货币市场,打破了将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分开的两分法,这是对古典货币理论的最大突破,货币供求决定利率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核心内容。 2、凯恩斯理论在中国经济上的应用 货币供给被假定为中央银行给定,所以只需要考虑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来源有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者可以视为收入的函数,而第三种动机则可以视为利率的函数,即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收入和利率已知,当收入上升时,货币总需求增加;当利率上升时,货币总需求下降。利率在货币供求中起到了调节与杠杆作用。 我国近年来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稳健的金融货币政策,特别是低利率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力的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就是运用了凯恩斯有关货币的理论。 3、我国经济现状 自金融危机的爆发以来,经济的迅速衰退席卷全球。而中国,这个已改革开放30年,全方位与世界接轨的国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严重的经济冲击。我认为我国目前经济现状的产生是由以下因素共同导致的。 (1)外部环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加深,部分国家经济崩溃致使整个欧盟经济圈越陷越深,并使问题不断扩大。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经济资本中心,大量加印钞票意图转嫁金融危机的做法使得全球经济受到影响。而中国作为其最大外汇储蓄国,美元的贬值造成人民币价值波动,引发国内经济因素的不稳定。国际资本异动等等情况使得中国面临外需回落、资本外逃、摩擦加剧和悲观预期的四重外部压力。 (2)内部环境:我国应对经济冲击主要通过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而想要经济快速增长就需要依靠投资、消费的拉动。在大规模投资中,银行信贷的超常增长又发挥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然而,无论是过高的投资比率还是过快的信贷增长,且不论其所蕴含的风险,其本身就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单单依靠投资的拉动来支撑增长目标的实现。因此,消费需求方面能否有切实的改善和提升,就成为中国保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中国多年以来保守的消费观念也使得

金融理论与政策

1.比较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有效性思想观点。 (1)凯恩斯主义: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就能影响产出。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是货币政策有效。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反之,经济过热,通胀率较高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币供给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率上升的后果。总之,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价格水平和均衡产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增加;如图: (2)现代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影响产出,长期内只会加剧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由于存在适应性预期,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不影响产出。如图: (3)理性预期学派:公众预期到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只有没有被预期到的货币冲击才有产出效应;从而,央行根据公开信息制定的货币政策无实际效应。

(4)新凯恩斯主义:在理性预期假设下货币政策也有效:①现实中存在信息成本,这会导致信息不完全和信息粘性,即便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也难以完全预期到政府行为和未来通胀。②由于存在菜单成本,厂商和公众的行为调整有时滞。 沿袭了凯恩斯主义市场非出清(粘性价格)的假设,并引入理性预期概念,加强了对市场失灵的微观基础的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拉动时,由于工资和价格的粘性,工资和价格的缓慢调整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经济要恢复到正常的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因此,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不管预期中或预期外的政策对总产出都会产生影响,而预期外的影响更大。 2.运用你所学的利率理论分析,以下因素对市场利率的影响:(1)银行危机; (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 (1)银行危机;(2)通胀预期;(3)经济周期。 可以解释经济周期和预期对市场利率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周泽之(1948—),男,深圳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对人类具有优先地位和对社会具有基础作用的论述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深入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 首先,自然界是人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恩格斯说,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p374-375)“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在人类诞生前,自然界没有主体客体之分;人类产生以后,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但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自然界是本源,人是自然的派生物,两者的次序是先有自然后有人;如果没有外部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这些物质资料要靠劳动获得,但劳动不能单独创造财富,只有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2](p383-384)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 身体。” [3](p45) 最后,人类的活动受制于自然。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 界,人能通过他的创造活动来支配自然界。但是人的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以其自身规律限制人的行动;如果无视自然规律任意妄为,那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马克思说,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恩格斯说,“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人利用自然力的程 度使人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 [1](p22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在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的相互作用,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活动的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统一表现为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于,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和一部分,其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作为人类活动的客体也离不开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 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4](p178) 相互作用在于,人以自己的活动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初形态,把天然自然变为“人化自然”,满足了人的需要;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受到自然的改造,使人在自然化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主张两者和谐一致,认为它们不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在人们面前总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生命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 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 [2](p372) 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和中介是实践。马克思说,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 周泽之 (深圳大学社科部,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自然界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决定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服从自然;自然界对于社会的基础作用要求全人类都负有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责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自然、人和社会三者关系,做好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和改革体制三件大事,才能逐步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自然;人;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08)05-0011-03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1 ?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精)

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启示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理论最显著的发展之一,它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构成了我国众多货币经济论题讨论的经济学基础,也是分析评价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绩效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也非止于完善,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微观基础的日益强调,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也显示出若干缺陷,因此,从现代经济学多元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及其局限,这对促进我国货币需求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若干发展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是基于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由于凯恩斯师从马歇尔,他的货币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剑桥货币需求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在剑桥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中,所提出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货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导向了剑桥对人们持币的交易需求的分析,但是,剑桥理论的缺陷是没有就此作出深入的分析。与剑桥的前辈不同,凯恩斯详细分析了人们持币的各种动机,对人们持币的所得分析更为精确。按照《通论》的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包括:持币的交易动机、持币的谨慎动机和持币的投机动机,相应地人们持币的需求包括:货币的交易需求、谨慎需求和投机需求。在这三种需求中,一般假定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是加性可分的,谨慎需求由于不宜单独分离出来,分别归结到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之中,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就由下列两个部分组成:M=M1+M2=L1(Y)+L2(r)式中L1(Y)代表 与收入Y相关的交易需求,L2(r)代表与利率r相关的投机性货币需求。由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制订中的核心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深化凯恩斯所提出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这一发展也就构成了战后至70年代货币理论发展的主流。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首要发展是围绕交易动机所做出的更加精细的研究。原则上凯恩斯认为人们持币的交易动机主要取决于规模变量,虽然凯恩斯并不否认交易需求同利率有关,但他并未给出一个具体明确的关系。围绕这一问题,鲍莫尔(1952)和托宾(1956)结合库存的费用模型给出了一般的回答。鲍莫尔(1952)和

凯恩斯主义概述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或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 economics)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後,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历史背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作家们开始质疑叙事结构,作曲家开始质疑调性的和谐是否必须的时候,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凯恩斯自己与伦敦的布卢姆茨伯里区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陶醉于改变人们思想的氛围。正是这一经历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使他最终决定与传统理论决裂。1920 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後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後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可是他既没有找到证据,也没有找到一个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 30年代晚期,全球化的经济系统开始冲击英国——当时居于中心地位的国家。为了利用竞争优势,英国按照自由贸易政策,从其它地方进口食品和其他低价值商品,并用节约出来的劳动制造高价值的商品用于出口。这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使英国达到了帝国的颠峰,并控制了包括印度、埃及和广阔的殖民地以及其经济和军事上不同英国的盟国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随着德国经济的崩溃和超通货膨胀的来临以及後来被称为大萧条的全球生产衰退的到来,对金本位,经济自动调整的特性以及以生产带动经济的模式的批评开始浮出水面。数十个不同的学派争奇斗艳。凯恩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传播着一个简单的观点:大萧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三十年代的时候在生产和投资领域有一股投机的风潮——当时的工厂和运输网络远远超出了当时个人的支付能力。对“需求不足”的重视和他创造的允许政府能够调控经济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的形式使当时的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接受他的理论和方法。 也有众多的经济学家反对他的理论,认为导致萧条的根源不是需求的缺乏,而是对商业的信心;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削减政府开支,从而恢复对重返金本位的信心。 凯恩斯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据古典主义经济理论——《通论》以前实践中常用的说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经济混乱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个正常运行的市场中是不会出现的。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经济体系中达到充分就业的关键是两点:一是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价格的不断变动反过来导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二是这个系统创造的新的财富可能会被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消费或者用于投资将来的生产,同样有一个供求机制决定着这个选择。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价格一样的机制,即它是货币的价格。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所以合适的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理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劳动市场论 凯恩斯主义理论有个特点和致命弱点:考察工资粘性和失业等问题时几乎不讨论劳动市场。这就使得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缺乏微观基础。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劳动市场理论,不仅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阐明了劳动市场失灵、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等问题,而且在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理性预期假设基础上,解释了劳动市场失灵的原因,较好地说明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现象,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微观经济学的劳动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地调整,工资上升容易下降难。新凯恩斯主义区分了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随名义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实际工资粘性是指实际工资与需求的变化几乎没有相关性。 1.名义工资粘性 (1)交错调整工资论 该理论认为,在短期内,不论通过合同机制还是理性预期机制来稳定工资水平,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交错调整工资是指劳资双方通过雇用合同调整工资。由于合同签订的时间不同,工资调整就会交错进行,形成一个交错的序列。 交错调整工资使得工资总水平具有了惯性。工资不仅与以前的工资水平有关,而且与今后的工资期望值有关,而工资的期望值又与总需求的变动有关。不过,合同一旦签订,总需求的变动就对未到期的工资合同没有影响,只会影响到期合同的工资调整。所以,总工资水平有惯性。这种惯性会影响产出和就业,使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有替代关系。 总工资的稳定性和产出稳定性之间的替代关系可以这样理解。当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与总工资的增长相适应时,货币政策能使总工资水平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其代价是通货膨胀率提高。当工资水平稳定时,货币投放量的变动会引起经济中超额需求较大的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较大波动。总产量和就业的稳定性就差。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不稳定。反之,总工资水平越不稳定,产出和就业就越稳定。总工资水平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大。 合同机制有助于总工资稳定,导致工资出现刚性。当货币政策与工资的相关程度很低时,工资合同能使名义工资随价格水平的改变而作相应的调整,将工资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工人实际工资水平不变。合同机制维持总工资稳定性的作用越大,总工资水平越稳定,但是就业和总产量的波动就越大。工资越稳定,工资粘性也越大。 工资合同中的期望机制对总工资惯性也有影响。签订合同时,如果双方都重视近期预期的作用,总工资的惯性就大;如果劳资双方都比较重视未来较长时期的理性预期值,那么,总工资的惯性就比较小,工资不太稳定,产出和就业比较稳定。对未来短期内的期望制越重视,工资总水平就越稳定,名义工资粘性就越

保罗奥斯特《月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解读

保罗奥斯特《月宫》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消 费观解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 2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 3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4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名称的英译 5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6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7 商务英语广告中比喻的翻译 8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目的论的角度谈广告翻译 9 《红字》中霍桑的女性观 10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2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 13 英汉颜色词翻译 14 我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15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16 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7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8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9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20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21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22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 23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 24 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 25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26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27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 28 功能对等视角下记者招待会古诗词翻译策略研究 29 析乔治艾略特在《织工马南》中的语言特色 30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 31 Cultural Input and Syllabus in English Teaching 32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 33 析《道林格雷》中王尔德用来揭示生活与艺术冲突的方法 34 萨拉的性格魅力 35 金融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 36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 37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38 凯特肖邦小说《觉醒》中的超验主义思想分析 39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40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42 字幕翻译和译制片翻译策略和接受度比较——以《唐顿庄园》为例 43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法国香水网络广告语的汉译本的语言特征

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1)简述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 答: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2)简述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 答:①在稳定的收入增长时期,储蓄率和平均消费倾向不取决于收入水平,这一点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相同。 ②从长期考虑,平均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是稳定的,因为其影响因素在长期中变化不大,这种长期消费倾向的稳定性对消费函数之谜是一个很好的解释。这一点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的结论相同。 ③从短期考察,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的比例。由此使短期消费会有波动,但由于习惯效应的作用,收入减少对消费减少作用不大,而收入增加对消费增加作用较大。 ④把长期和短期影响结合在一起,引起储蓄率或平均消费倾向变化的自变量为现期收入与高峰收入之比。 (3)简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第五章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汇总

第五章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货币金融学说 ?了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理论特点;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有关价格粘性和货币非中性论的主要观点; ?正确认识新凯恩斯主义的利率效应理论; ?掌握新凯恩斯主义信贷配给理论的主要观点; ?能够辨析新凯恩斯主义在经济政策上与凯恩斯、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异同。 主要内容 1.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1.(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 与特点 2.(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政策取向2.二、货币的非中性 1.(一)工资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工资粘性 2.2、工资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2.(二)价格粘性与货币的非中性 1.1、价格粘性 2.2、价格粘性下的货币非中性

1.三、利率作用与信贷配给 1.(一)利率的激励效应与选择效应 1.1、利率的激励效应 2.2、利率的选择效应 2.(二)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与信贷配 1.1、银行最优利率的确定原则 2.2、信贷配给 2.四、经济滞胀理论 1.(一)效率工资论 1.1、效率工资的决定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1.(二)失业滞后论 1.1、对经济滞胀的解释 2.2、效率工资与非自愿失业 2.五、货币政策理论 1.(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和中介指标 2.(二)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 3.(三)信贷政策主张

一、新凯恩期主义经济学派概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凯恩斯主义者们(主要代表是前面章节学习过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剑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同时,着重将凯恩斯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经济政策之中,并不断分析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帮助政府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得到了西方各国政府的重视。在1948——1973年间,西方各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三倍多,经济基本上是稳定的和繁荣的,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曾把这段岁月称为“凯恩斯时代”,可惜好景不长,连年推行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也带来了种种恶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通货膨胀与生产衰退、失业并存的“滞胀”局面。在这种背景下,现代凯恩主义倍受责难,随着时势变迁和政局更替,现代凯恩斯学派从官方经济学的宝座上跌落下来,在西方各国的地位和影响已大大削弱。 在凯恩斯主义是日渐衰落的同时,经济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处于红火时期,经济自由之风吹遍西方,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国,占据了影响和决定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主流学派地位。但在现实中经济自由主义取得的效果却令人失望,各国推行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结果,是以巨大的代价换取了短暂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与我的人生 一小时候的马克思主义 我和大家一样,出生于上世纪末,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正在处于第九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一片大好势头。然而,对我们西北偏远山区的影响却是甚微的。(这也只能是中国地域发展不平衡的悲哀)我没能紧跟经济时尚发展潮流步伐,在我的记忆中,影响我更多的是当时家里一本本发黄的书籍--《邓小平与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主义》,以及现在看来对我影响颇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当然,这本书在我小时候是我看不懂的,对马克思的理解开始来自于村里老人们的交谈。在那个时候,我从老人们那儿听说了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马克思列宁带领的和美国佬,英国佬不同的道路。我也听说了马克思是一位很伟大的英国人(虽然后来知道了是错的),他和另一个德国人恩格斯协作了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相对成熟这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在那个时候,关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我其实是很不了解的,刚开始只是觉得读起来很上口,很有意思。后来也就在母亲的箱子里发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本书,也曾读过几章,可实在是觉得枯燥,很没趣味,比起小时候的一些游戏,那就更不能说了,所以也就没看多少(更不用说是理解多少),就将书籍丢置一边了。不过也就是那个时候,在我的头脑意识中种下了马克思及其主义的种子。 二高中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等到小学乃至初中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也还是甚少的,(那好,我们就直接跳过这个阶段吧)。马克思主义的入门得从高中政治开始。高中政治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了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谈起对我的人生,对我的影响,最大的,其实也是和我们自身最相关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了。说到这,又不得不提俩高大上的词语—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是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初现和形成阶段,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很深远。(不过也都是在高考这个指挥棒下的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方面——物质与意识,认识与实践就基本给我指明了处理三种关系——自身与自然,自身与他人,自身与自身以及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和主动实践方面的方向。 就物质和意识而言,马克思哲学认为,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这三点对于当时处于高考迷茫的我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地说,把我从当时空想各所顶尖名校拉回到现实当中来,让我脚踏实地地分析实际水平,确定高考目标。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指导我怎么在外界诱惑的情况下,保持内心的平静,以实现“宁静以致远”。 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类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当时啊那句‘人类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教案)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式,掌握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 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兴趣, 善于将所学的经济学原理应用到实践,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教学难点: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课型及课时:新授,1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一、回顾:均衡产出的概念和经济社会均衡的条件 二、引入:由一段视频引发对“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的讨论,引 出宏观经济学的创造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出危机爆发的原 因为有效需求不足,而主要又是消费和投资不足,进而提出导致消费 不足的原因这个问题,指出消费函数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中占十分 重要的地位。 三、新授: 1、消费的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庭),为满足消费欲望,而用于购买消费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2、影响消费的因素: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如可支配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信贷状况、消费者年龄构成、制度、风俗习惯。 凯恩斯认为: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是家户可支配收入。 3、凯恩斯的消费函数 广义上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诸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宏观经济学假定消费与收入水平存在着稳定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随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凯恩斯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y)。 4、刻画消费函数的变量:消费倾向 (1)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增加的消费与 Δc MPC Δy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凯恩斯主义之后的宏观经济学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这为应用经济学家带们来了无可比拟的满足感。凯恩斯主义原理在财政政策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了一种简单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不仅在数量上通俗易懂,而且在经济的应用中给人们带来切身的好处。就像应用化学或物理学一样,这种经济学允诺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实现经济扩张,虽存在对这种允诺抱有怀疑的人士,但肯尼迪-约翰逊总统时期的持续稳定繁荣局面显然打消了这些念头。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政府的巨额赤字和货币的快速增长终于导致了经济的“滞胀”。尽管根据凯恩斯主义,承担通胀的风险可以降 低失业率、实现经济增长。 我们不能说这些预测总是失准或者其所根据的学说在根本上是 错误的。凯恩斯主义革命从其在美国取得的成功来看是一场方法论的革命。这场革命最重要的几个特征有:在宏观经济学向数量的、科学的学科进化;在对经济进行确切的数据描述方面的依赖;政府官员对技术性知识越来越强的依赖,以及在调控经济方面对数控理论的引入。正是因为凯恩斯主义理论如此有利于明确计量模型的形成,它才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取得主导的科学地位。 从应用角度来看,宏观模型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重要的经济变量比如通货膨胀率和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某一时期会 怎样变化,这称为经济预测;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变量外生变化会对

其它变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称为经济分析。所有凯恩斯模型都有一个共同要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均衡:通货膨胀率越高,实际产出越高(失业率越低)。例如,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模型预测美国失业率将维持在4%,这与4%的年通货膨胀率相一致。以这预测为基础,当时许多经济学家敦行实施有的通货膨胀政策。然而众所周知,政策产生了30年代以来最高的失业率。这是经济计量上的大规模失败。 在理论界,结构性模型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批评来自于:Lucas(1976)、Sims(1980)、Hendry(1985)。Lucas认为结构性模型的外部参数会随着外部性因素发生变化,因此无法用于政策性分析。Sims认为结构性模型施加了许多不可信的识别因素。Hendry则认为该模型存在设定错误。受卢卡斯批评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家发展出了包含理性预期和跨时最优的动态一般均衡(DSGE)模型;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践成果,辛木思将向量回归(VAR)模型引入宏观经济学。亨德瑞等人则创立了从一般到特殊的LSE建模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研究者长期在否定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方面追随凯恩斯,认为古典模型无法解释经济总量时间序列的重要特征。或许古典模型最重要的失误就是价格或工资水平以及货币存量(总需求)与总产出或就业之间的正相关性。古典模型的静态分析通常表明产出和就业水平的决定与价格和总需求的绝对水平毫不相关。但时间序列中广泛存在的正相关性似乎和总需求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一致。凯恩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_人与自然关系_的新范式

第10卷第5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0No.5 2010年9月Jo ur na l of N o rthwest A&F U niver 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10 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 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 温莲香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22) 摘 要: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 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0)05-0087-05 在西方生态伦理理论构建过程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主要是持否定或歪曲的态度。他们在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述中,很少有或几乎没有保护环境的思想。他们夸大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性、超前性,否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解决当代人与环境矛盾的指导作用,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 生产中心主义,破坏自然环境的根本原因。美国生态学者唐纳德?沃斯特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考虑的是资本主义对在传统农业环境转变为现代城市环境时的社会群体思想, 在他俩身上,无法找到多少对保护任何古老的自然观的关心以及对环境保护的任何关注。[1]491本顿(Benton)则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马克思进行了指责,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着 技术乐观主义的幻想, 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我们不能操纵的自然条件只是轻描淡写,而对人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的力量则过分强调,并认为劳动、技术可以不断地 #超越?自然的界限[2]38。 事实并不像西方生态学者所说的那样,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异化的批判,他们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思想,这一思想极富前瞻性透视了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基点,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片面性,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资本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以及他们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论述,概括起来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统一。 !收稿日期:2010 02 26 基金项目: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生态维度研究阶段性成果(09YJ A710027) 作者简介:温莲香(1964-),女,山东招远人,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生态文明。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着力于从多个角度说明工资的粘性,并由此来证明劳动力市场的失灵、失业发生的必然性和加强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些研究从多个方面给我国的就业以启示。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工资黏性、劳动市场、就业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个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新学派。它坚持凯恩斯的基本信条,在凯恩斯传统下构建微观基础,并以独辟蹊径的研究方法和新颖的理论观点复兴了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者对失业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提出了独特而又新颖的劳动市场理论。该理论克服了凯恩斯主义考察失业问题几乎不论及劳动市场的致命缺陷,维护了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非出清的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论的关键性假设是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动而迅速进行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则比较困难。由于工资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之分,因而工资粘性也有名义工资粘性和实际工资粘性之分,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市场理论也就分为名义工资粘性论和实际工资粘性论。 (一)长期劳动合同导致名义工资粘性。在一些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中,工资通常是由工会与企业通过谈判订立的合同而固定下来的,一般一定三年不变,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工资是不能随市场的供求行情而调整的。一些没有工会组织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因受有合同企业工资粘性的影响,工资也不会轻易变动。 (二)隐含合同理论。隐含合同是指厂商与工人之间没有正式的工资合同,但互相有将工资相对稳定的协议或默契,被称为“看不见的握手”。该理论认为,从长期看工人向厂商提供劳动服务,厂商支付工资,实际上是一个保障合同交易。这一保险合同可以保护工人免受随机的、可以观察到的经济波动的影响。由于决定工资的劳资双方对待风险的态度是不同的,工人是风险厌恶者,厂商是风险中性者,于是双方在确定工资时会达成一种默契,实际工资保持相对稳定而不随经济波动而变化。将风险由工人工资转移给厂商利润,作为转移风险的代价工人接受低于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隐含合同的存在使工资具有粘性。由于隐含合同的建立或货币工资的调整要参考公众有效性信息,而完全准确地确定公众有效性信息需要耗费厂商和工人较高的成本,因而调整工资的合同只是根据几个比较廉价的、简单的经济参数确定,这就使工资不能随着需求变动迅速做出调整,工资出现粘性。隐含合同之所以导致失业是由于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厂商和工人都只有部分的有限的信息,这就决定了均衡的合同会出现无效率的非充分就业。此时一般会采取解雇工人的形式。暂时失业的工人为了建立起其一个‘可靠者”的声誉,以求将来能得到更优惠的工资合同,往往会拒绝其他厂商提供的高工资的职位,因此失业会继续存在。 (三)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工资影响,工资的减少最终导致的是成本的增加或产量减少。于是当供给波动时会改变劳动力的边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第二次作业答案 二、单选题(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编号填入括号内) 1、乘数的概念最早由(C )提出。 A.汉森 B.索洛 C.卡恩 D.凯恩斯 2、托宾认为货币投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3、平方根定律认为当利率上升时,现金存货余额( C)。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确定 4、立方根定律货币预防动机需求与利率之间存在(B )关系。 A.同向变动 B.反向变动 C.相等 D.不确定 5、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D )。 A.储蓄是收入的负函数 B.储蓄是利率的正函数 C.投资是收入的正函数 D.投资是利率的负函数 6、在IS-LM模型的古典区域,货币投机需求(B )。 A.为正 B.等于零 C.为负 D.不确定 7、当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8、当货币需求增加时,关于IS-LM模型中LM曲线正确的是(C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9、当增加政府税收时,关于IS-LM模型中IS曲线正确的是(A )。 A.向右上方移动 B.向右下方移动 C.向左上方移动 D.向左下方移动 10、在凯恩斯区域,政府主要通过(B )达到目标。

A.货币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物价政策 11、债券的违约风险与利率是(A )变动的。 A.同方向 B.反方向 C.同步 D.不确定 12、根据纯预期理论、流动性理论,下列正确的是(C )。 A.在预期利率上升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斜率更小 B.在预期利率不变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更向下倾斜 C.在预期利率下降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平坦些 D.在预期利率不确定时,LP理论比PE理论的收益曲线变动幅度更小 13、根据储蓄生命周期论,储蓄主要取决于(D )。 A.利率 B.收入 C.当前收入 D.终生收入 14、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的共同点是(A )。 A.承认实际产量和就业量的经常波动 B.否认劳动市场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C.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 D.从微观角度阐明宏观经济政策 1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C )弥补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 A.从宏观角度说明微观主体行为 B.从宏观角度解释宏观经济政策 C.从微观角度说明宏观经济政策 D.从微观角度解释微观主体行为 16、不完全信息的信贷市场通常是在(B )的作用下达到均衡。 A.利率 B.利率和配给 C.利率和政府干预 D.政府干预 17、被新奥国学派、伦敦学派、芝加哥学派、弗莱堡学派推为代表人物的经济学家是(A )。 A.哈耶克 B.萨缪尔森 C.弗里德曼 D.凯恩斯 18、关于中立货币的条件,下列正确的是(A )。 A.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货币供应的总流量不变 B.哈耶克认为保持货币中立的条件是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 C.哈耶克与维克塞尔在这方面是一致的 D.哈耶克认为变动货币供应量若对一般物价没有影响,则对商品相对价格没有影响 19、哈耶克认为货币制度改革的最好办法是(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