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2014年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表达技巧教案一、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能力层级:E二、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以抒情和描写为主)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
3、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衬托、渲染、烘托、象征、对比、用典、抑扬、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赋比兴等等。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1、修辞手法举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比喻、夸张)(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拟人)(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拟人)(6)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7)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反复)(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10)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高考录用分数]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法-V1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法一、前言古典诗歌是高考中不可避免的科目,而许多学生在复习时都会遇到诸如古文陈述梗阻,长时刻记不牢等问题,导致表现不佳。
因此,本篇教学案将介绍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表现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古诗知识,取得更好的高考录用分数。
二、什么是表现法表现法是一种将古典诗歌配以形象化学习工具(如图片、场景等)进行学习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于诗文中情感、百分比、地理等元素的修正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且深入地理解该文,使其更为容易印象。
三、表现法实例讲解以元稹《离思》为例,介绍表现法的实践方式。
诗歌全文:曾经念奴随马千万行,战场杀敌颜色腥。
路旁荒草已三重,今日凌晨冷露中。
1. 情感元素通过表现法,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仔细突显出情感元素,并将之与形象化的图片联合,使得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以《离思》为例,通过对于照片中的久别,思念等情感元素的修正,使学生对于作品的情感意义更为深刻印象。
2. 百分比元素古典诗歌中,百分比元素的遍布与比较普通。
在表现法中,我们可以将这类元素以图片或场景的模式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文字中的比率。
3. 地理元素表现法也能够用来处理地理元素,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作品中的地点特征。
以《离思》为例,我们可以打造一个枯燥的地图,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记得文中所提到的区域特征。
四、总结表现法是一个对于学生而言相对容易掌握的复习方式,因为其以形象化的视觉场景呈现出高校教材中的知识,能够保留学生的兴趣和精力,让学生更为高效地复习。
因此,在考生复习期间,尝试使用表现法学习古典诗歌,相信一定对于学生的备考大有裨益。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代诗歌,提高人文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古代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课堂讲授: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类及表达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
5. 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强化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与分类介绍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格律、韵律、意象、情感等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近体诗、古体诗、词、曲等2. 第二课时: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分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3. 第三课时: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鉴赏步骤:理解、品味、感悟讲解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主旨等4. 第四课时: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分析几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5. 第五课时: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全面的鉴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七、教学资源与手段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古代诗歌的相关内容2. 教学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作为教学案例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古代诗歌鉴赏实例4. 教学视频: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八、教学环境与条件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齐全3. 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古代诗歌鉴赏材料九、教学策略与措施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3. 比较鉴赏:引导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提高鉴赏能力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教师应及时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十一、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的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诗歌表现手法教案二、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意境的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引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表现手法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进行分析。
3. 诗歌欣赏与分析(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诗歌,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创作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表现手法,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要求富有意境。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诗歌表现手法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诗歌的兴趣。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背诵一首经典的诗歌,加深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诗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诗歌创作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板书设计:1. 诗歌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2. 诗歌欣赏与分析展示经典诗歌分析表现手法3. 创作练习选择表现手法创作富有意境的诗歌十、教学资源:1. 经典诗歌选集2. 相关诗歌表现手法的资料六、诗歌表现手法教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包括对仗、反复、设问、互文等。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
三、教学重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和用法。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难点:1.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准确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诗人和作品介绍、诗歌全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学习。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即诗人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讲解各种表达技巧的分类,例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三、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记录。
四、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作业,例如分析一首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写出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高考研究2014-05-10 0158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教案: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员姓名年级科目教师教学目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结构特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一、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表达方式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
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例:望江东黄庭坚教学内容江水西头隔烟树。
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
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答案]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可以选择回答上片或下片中的“实”与“虚”各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然后再回答二者的关系(“虚实关系”)又是什么。
方法总结: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诗歌在表达上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2、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达方式是怎样运用的;3、简析此种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境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练习一: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指导教案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教案教学目的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言此意彼”类诗歌“寄托”辨明之法教学过程一.由《石灰吟》导入投影显示: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
这是他17岁时写的一首咏赞石灰的诗。
前两句说的是采石头和烧石头,三四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石灰即使粉身碎骨也要将清白长留人间的心愿。
问:诗人仅是为了写石头吗?明确:不是。
句句写石头,却又句句在写诗人自己。
借对石灰的咏赞寄托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
诗人把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在另一形象上,借物抒情,托物咏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手法被称之为“寄托”。
用这一手法写成的诗作,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言”与“意”之间有的容易有线索可寻,有的则不易找到桥梁,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创作和鉴赏的规律,吟咏咀嚼,辨明寄托,体察其中的寓意。
今天,我们就如何辨明这类诗作中的“寄托”作一探讨。
投影显示:辨明寄托体察寓意二.鉴赏举例1.出示第一例曲池荷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初唐四杰”:卢照邻、王勃(《腾王阁序》)、杨炯、洛宾王。
同学概述这首诗的内容。
提示:这首诗写荷花幽香四溢,圆叶覆盖。
一般说,这荷花应该怡然自得,独得其乐了。
但后两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它“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一个“恐”字,写出了荷花的心中的忧伤,它怕秋风来得早,又怕自己凋零不为人知。
荷花本不会“忧伤”,看来诗人在这里是有所寄托的。
但他究竟要“寄托”什么呢?请看一段介绍,然后再作回答:卢照邻曾在邓王府任职,因染风疾去官,居太白山,服用丹药,手脚痉挛,几成废人。
[屏显]问:诗人在荷花这一意象上寄托什么?提示:借荷花抒怀,“言”在荷花,而“意”在自己,寄托了诗人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学生归纳方法:从这首诗的赏析中,你觉得要辨明诗中寄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联系诗人身世,由表及里,从而洞察诗中寄托的深意。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够准确解读诗歌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及其特点3.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
2. 难点:如何准确解读诗歌中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表达技巧的应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表达技巧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名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表达技巧的重要性。
3. 讲解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及其特点,让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
4. 分析具体诗歌,示范如何运用表达技巧解读诗歌的意义。
5.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6.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强调其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方法的运用。
九、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选集:用于教学示例和让学生分组讨论。
2. 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十、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表现手法说课稿一、说设计思想1、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
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2、本专题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二、说学生情况从训练及考试情况来看,本人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对于诗歌鉴赏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好,答题失误频频,得分的情况很不理想。
究其原因有:忽略信息答非所问;审题不当任意发挥;寻章摘句任意罗列;生搬硬套术语;先入为主,妄加推断;就诗论诗,分析不深;不能迁移,弄错诗意等。
三、说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4、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8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四、说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五、说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语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
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诗歌赏析”(表现手法)公开课教案考纲要求: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 E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 E复习重点:作者思想内容的把握、艺术特色的分析、合理的表述教学时数:六课时。
第1、2课时,思想内容;第3、4课时,艺术特色;第5课时,表述指导;第6课时,作业处理。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2、诗歌赏析中常见的表达技巧㈠修辞手法师: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夸张、拟人、对比、双关、比兴、互文、用典、象征、炼字等。
我们不但要知道每个修辞手法的特征,而且要知道每个手法各自普遍的表达效果。
这里我们不太熟悉的是比兴、互文。
比兴(比喻、起兴),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对于比喻,我们要找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并明确何为“此物”。
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对于互文不能只顾文面而作了片面的理解。
炼字也是我们不熟悉的,我们后面再讲。
※学生先完成讲义下面各首诗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感遇二首(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⑵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⑶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⑷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
⑸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学生回答,老师检查,集中讲解⑴比兴。
诗中以丹橘自比,用丹橘的耐寒、甘美来比喻自己有不媚俗的节操,但这比又是兴,因为它起领了下文。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诗歌的来源讲解诗歌是如何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1.2 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诗歌是如何反映现实生活的。
第二章:诗歌的节奏与韵律2.1 诗歌的节奏讲解诗歌的节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同的节奏所表达的情感。
2.2 诗歌的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三章:诗歌的形象描绘3.1 诗歌中的形象讲解诗歌中的形象描绘,如景物、人物、事件等。
3.2 诗歌的形象描绘手法讲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4.1 诗歌中的情感讲解诗歌中的情感及其分类。
4.2 诗歌的情感表达手法讲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表达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
第五章:诗歌的主题与结构5.1 诗歌的主题讲解如何把握诗歌的主题。
5.2 诗歌的结构讲解诗歌的结构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第六章:诗歌的修辞手法6.1 对仗与排比解释对仗与排比在诗歌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6.2 对比与象征分析对比与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深化意义。
第七章:诗歌的意境与审美7.1 意境的概念探讨意境在诗歌中的定义和作用,如何通过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
7.2 诗歌的审美特点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含蓄、凝练、深邃等,以及它们如何吸引读者。
第八章:古典诗歌的类别与特点8.1 不同类别的诗歌介绍古典诗歌的不同类别,如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等,以及它们的特点。
8.2 诗歌风格的变化讨论诗歌风格的历史演变,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如何反映时代精神。
第九章: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9.1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阅读、分析和感悟来鉴赏诗歌。
9.2 诗歌鉴赏的深入技巧探讨如何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以及如何评价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十章:实战演练与作品鉴赏10.1 诗歌创作实践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诗歌,通过实践加深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
高三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设计意图: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明显的变化,高考命题者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专题的设计思想:扎实立足课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2、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二、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教会学生答题模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讲授,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消除对诗歌鉴赏的神秘感,增强诗歌鉴赏兴趣。
2、讨论法。
刚开始进行诗歌鉴赏,会有一定难度,组织有效地讨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
3、练习法。
通过一些经典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回顾上节课复习的修辞专题。
二、常考的表现手法:回顾常考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三、说说下列诗句的主要表现手法:辨别一些典型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直抒胸臆)四、典例精析通过经典案例解析高考答题思路和格式: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诗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步骤一)诗中的“野草”“夕阳”“燕”是实景,旧时乌衣巷的繁华是虚景(步骤二)虚实结合,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朱雀桥、乌衣巷的繁华鼎盛,可如今野草丛生、荒凉无比,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步骤三)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诗歌赏析”(表现手法)公开课教案考纲要求: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 E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 E复习重点:作者思想内容的把握、艺术特色的分析、合理的表述教学时数:六课时。
第1、2课时,思想内容;第3、4课时,艺术特色;第5课时,表述指导;第6课时,作业处理。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2、诗歌赏析中常见的表达技巧㈠修辞手法师: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对偶、夸张、拟人、对比、双关、比兴、互文、用典、象征、炼字等。
我们不但要知道每个修辞手法的特征,而且要知道每个手法各自普遍的表达效果。
这里我们不太熟悉的是比兴、互文。
比兴(比喻、起兴),比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对于比喻,我们要找出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并明确何为“此物”。
互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对于互文不能只顾文面而作了片面的理解。
炼字也是我们不熟悉的,我们后面再讲。
※学生先完成讲义下面各首诗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感遇二首(其二)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⑵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⑶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⑷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
⑸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学生回答,老师检查,集中讲解⑴比兴。
诗中以丹橘自比,用丹橘的耐寒、甘美来比喻自己有不媚俗的节操,但这比又是兴,因为它起领了下文。
[高考录用分数]高考古典诗歌复习教学案:表现手法(1)高考录用分数是考生在高中学业结束后取得的一项荣誉,对于想要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成绩。
而古典诗歌是高考文学选修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表现手法是学生需要关注和掌握的重点。
一、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是古典诗歌表现手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可以通过许多表现手法来体现。
首先,用词要精准、感人,表达情感的语言要生动、具体,能够直接切入人心。
其次,常常使用倒装、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艺术效果,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二、写景手法古诗歌中还有很多描写自然和描写现实生活的作品,这就需要运用到写景手法。
写景手法要求诗歌的描写具有强烈的感官形象感,能够让读者通过诗歌充分的感受到诗歌所描写的景象。
同时,使用具体的细节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增强诗歌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借景抒情在很多古诗歌中,借景抒情是一种常用的抒情手法,其核心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物象等景物之中来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
这种手法要求诗人能够深入对景物的探究并将其真实体验转化为语言表达,借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态度。
四、象征手法在古典诗歌中,象征手法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象征物象来代表某一情感或属性,使诗歌的内容更具体化和形象化。
但是,这种手法需要诗人具备一定的比喻和联想能力,在选取象征物象上要极其精准。
总之,古典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并且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语言文学素养,进而提高我们的高考志愿录取分数。
课题古代诗歌阅读方法指导执教人主备课教师执教班级研讨成员备课组长签名教学目标1、系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表现方法,理解常用的诗歌意象;2、掌握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学会通过对诗歌关键词的分析来鉴赏诗歌的语言。
重点1、了解古典诗歌语言表现方法,理解常用的诗歌意象;2、掌握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
难点掌握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过程主备教案二次备课一、考纲解读《考纲》要求: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读懂诗歌——“4步”阅读法(一)“读”标题蕴含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④揭示作品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从思想内容分,这是什么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送”字提示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中用“春江渺茫”“日暮”“何处泊”“断人肠”等词,表达了作者惜别哀伤之情。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即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即作者的一些主要生平经历。
(1)通过作者来确定朝代,了解朝代背景。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处于社会动荡之际,诗风苍凉雄健,倡导建功立业!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靡,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2)看作者的创作风格。
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高考研究
2014-08-20 2319
2014年高考古典诗歌复习表现手法教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重点:掌握几种重要的描写手法,学会赏析。
学习难点: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准备】
描写手法:主要有:白描、细描、象征、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自主探究】
1、白描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2、细描
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4、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5、烘托烘托
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0、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11、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
12、从对方着笔(虚写)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13、细节描写
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典题导航】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
(5分)(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这首诗将“边城暮雨”的远景与“雁飞低”的近景、“雁飞”的高与动和“芦苇”的低与静、“雁飞低”的抑与“芦笋生”的扬形成了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
(意思对即可)
【分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臵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这可能是诗人醉眼朦胧中的幻景。
【巩固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6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