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手外伤【概述】手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中意外损伤经常损害的器官。
目前我国手外伤的发病率较高,急诊处理方法将直接关系到损伤后手的功能,关系到患者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手部创伤修复所涉及的内容既广泛又复杂,本节仅讨论开放性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早期处理。
手外伤的损伤原因包括:刺伤、锐器伤、钝器伤、挤压伤和火器伤。
每一种损伤原因所引起的病变各有特点,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切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便于讨论,根据手外伤累及组织的不同,在此我们将外伤分为皮肤损伤、肌腱损伤、血管神经损伤、骨折脱位,离断伤不在本节讨论之列。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1)手部外伤史:手部遭受暴力的侵袭,有皮肤的裂伤、碾挫伤、缺损等,常伴有伤口的出血。
(2)伤部疼痛:受伤的手部常伴有较剧烈的疼痛,手的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
(3)手部畸形:外伤后出现手的畸形,多表明有骨折、脱位、手或手指的离断。
(4)手部感觉障碍:外伤后手的皮肤感觉过敏或感觉障碍,多合并有手部神经的损伤。
(5)手部血管的损伤:外伤后受伤部位远端的手指皮肤苍白、暗红、指端干瘪、凉冷,甲床充盈障碍,指端针刺无出血或出血极少呈绛紫色,多表明有手部血管的损伤。
(6)手部肌腱的损伤:外伤后手部关节主动活动功能不全或障碍,被动活动正常,多为肌腱的损伤。
伸直固定除被检查手指之外的的其他手指,若被检查手指近侧指间关节能主动屈曲,则说明指浅屈肌腱完整;否则,则为指浅屈肌腱损伤。
手指的近侧指间关节固定在伸直位,远侧指间关节能主动屈曲,则指深屈肌腱完整;否则,则为指深屈肌腱损伤。
掌指关节、指间关节不能主动伸直,多为手的伸指肌腱和(或)骨间肌、蚓状肌腱损伤。
(7)X线拍片:是手外伤的常规检查,它除了可以明确手外伤是否存在骨折或脱位,还可以了解骨折的类型和移位情况,为治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手部拍片应包括正位片和斜位片。
符合上述第(1)或第(2)~(7)项中一项可确诊。
【治疗方案】1.治疗原则(1)早期彻底清创:力争伤后6~8小时内完成异物和失去活力的组织的清除。
创伤骨科手部损伤的康复诊疗技术一、手与上肢功能手的基本功能分为三个方面:①抓握功能,包括捏、握物体,握拳等;②非抓握功能,包括手指的钩子作用如提箱子,敲击功能如打字、弹钢琴等;③感觉功能,如手分辨物体的实质感、触、温感等。
手要完成有目的的动作,也离不开上肢肩、肘关节及前臂的活动,故稳定无痛而灵活的上肢,是完成手功能所必需的。
二、手部损伤的康复手部损伤的康复主要是一些手部慢性病变状态的康复治疗。
1.急慢性水肿许多创伤、感染及疾患使手部组织水肿,是手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水肿使手部重要组织肿胀增厚、活动困难,且渗出物机化很快,使各组织互相粘连、僵硬,僵硬的组织可变得疼痛,影响活动。
手部创伤或手术后,常将手固定制动,而固定又增加僵硬,两者互为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早期控制水肿及练习活动,是打破恶性循环的重要方法。
康复治疗:应用夹板或石膏托,将腕关节保持在功能位,而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不能固定,使各指处于屈曲位做伸直与屈曲活动。
敷料包扎勿过紧,一般不应包扎手指,各手指间用一层细网眼纱布隔开,鼓励病人活动未固定的手指。
为了活动上肢,每日应经常将手举过头顶数次。
抬高患肢及活动上肢与手,是防治水肿的基本方法。
慢性水肿,以至瘢痕期发生了粘连,其康复较为困难,需要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及特殊支具治疗。
开始治疗仍为抬高患肢、主动活动手指,可间断穿戴弹性手套、袖套,利用练习工具练习更易引起锻炼的兴趣。
2.疼痛及过敏手部创伤与疾患常伴有明显疼痛。
此乃因手部神经末梢丰富,感觉神经末端的位置表浅,特别是在桡侧与尺侧。
疼痛有不同的表现:灼性神经痛主要见于战伤,主要神经如正中神经枪伤后,可发生灼性神经痛;神经痛见于手指神经损伤及桡、尺神经在腕部的损伤。
还可发生反射性交感性营养不良(RSD)。
RSD综合征可分为3期:I期为伤后数日至数周,其表现为表浅血流增加、手水肿、潮红、温热,指甲及毛发生长加快,肌肉无力,活动时疼痛加重、骨质稀疏。
Ⅱ期,发病后3个月转入第Ⅱ期,其特点为皮肤凉白,有时青紫,水肿变结实,脱毛,指甲发脆,关节活动受限。
手外伤中医护理常规
定义:因外伤导致手部的组织损伤、功能障碍,常伴有深部肌腱、神经、血管损伤及骨折。
临床表现:肢体疼痛、伤口渗血、功能障碍。
证型:气滞血瘀
一、一般护理
1、保持病室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内严禁吸烟。
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5~10cm,功能位固定。
二、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患肢末梢循环,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2、手部肌腱修复或肌腱移植手术病人,注意保护好石膏外固定,以维持手指在修复肌腱松弛位置上,禁止被动牵拉患指。
三、给药护理
中药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行气止痛为法,日一剂,分二次温服。
四、临证护理
1、不寐时,对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睡眠的影响,劝导患者不能思虑过度。
2、便秘时,遵医嘱予以中药泡水代茶饮。
通腑合剂内服或中药保留灌肠。
3、剧烈疼痛时,遵医嘱予以曲马多足三里注射。
4、血压偏高时,嘱其卧床休息,起床宜缓慢,防跌倒,放松心情。
五、饮食护理
给予清淡饮食,忌辛辣、肥甘刺激之品,戒烟酒。
六、情志护理
因疼痛等原因而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时,应及时予以疏导。
七、健康指导
1、向患者解释手外伤的相关知识,强调严禁吸烟的重要性。
2、调情志,慎起居,避风寒,防外感。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之品,多食蔬菜水果,防便秘。
4、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告知不可过急,要循序渐进,力量由小到大,缓慢进行,不可用力过猛;在开始锻炼之前先做物理疗法,如理疗、按摩等。
出院后仍须坚持,定期复诊,直至完全康复。
手外伤康复诊疗规范【概述】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瘢痕、挛缩、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用相应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等手段,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适应每日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
【临床表现】1.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
2、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由于皮肤完整,而皮下组织在损伤后严重肿胀,容易导致皮肤将肿胀的软组织紧紧地勒住,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部分病人甚至会因此导致远端肢体或软组织的坏死。
【辅助检查】(一)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常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可选择检查(有适应症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批准)1.神经电生理检查适应症:适用于合并有周围神经损伤的手外伤患者。
2.肺功能检查。
3.四肢多普勒血流图。
【康复评定】1.躯体功能评定握力评定、捏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感觉评定、反射评定、协调性评定、植物神经功能评定。
2.精神心理评定、人格评定、情绪评定等。
【康复治疗常规】1.物理治疗常规(1)运动治疗:手外伤患者早期主要以保持功能位、手部关节被动运动(含CPM)和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若未伴有肌腱损伤后的吻合术,早期还可进行肌肉肌腱的牵伸。
随着骨折和肌腱愈合程度的增加,则进行受限关节的关节松动术、手部肌肉的抗阻训练等,损伤神经者则需要进行感觉再训练。
(2)理疗:早期:止血、镇痛,防止水肿及控制感染的发生。
后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和组织粘连,恢复关节功能。
控制肿胀:冰敷法、压力疗法、超短波疗法、磁疗法;控制伤口感染:超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缓解疼痛:TENS、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毫米波疗法、微波疗法、超声波疗法;增生性瘢痕处理:超声波疗法、音频电疗法、蜡疗法。
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周围神经损伤(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周围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外界直接或间接力量而发生的损伤,损伤后的典型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临床上表现为损伤导致肌肉瘫痪、皮肤萎缩、感觉减退或消失。
1943年Seddon提出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种类型:神经断裂、神经轴突断裂、神经失用。
具体临床表现1.指神经损伤:(1)多为切割伤;(2)手指一侧或双侧感觉缺失。
2.桡神经损伤:(1)腕下垂,腕关节不能背伸;(2)拇指不能外展,拇指间关节不能伸直或过伸;(3)掌指关节不能伸直;(4)手背桡侧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5)高位损伤时肘关节不能伸直;(6)前臂外侧及上臂后侧的伸肌群及肱桡肌萎缩。
3.正中神经损伤:(1)手握力减弱,拇指不能对指对掌;(2)拇、食指处于伸直位,不能屈曲,中指屈曲受限;(3)大鱼际肌及前臂屈肌萎缩,呈猿手畸形;(4)手掌桡侧半皮肤感觉缺失。
4.尺神经损伤:(1)拇指处于外展位,不能内收;(2)呈爪状畸形,环、小指最明显;(3)手尺侧半皮肤感觉缺失;(4)骨间肌,小鱼际肌萎缩;(5)手指内收、外展受限,夹纸试验阳性;(6)Forment试验阳性,拇内收肌麻痹。
5.腋神经损伤:(1)肩关节不能外展;(2)肩三角肌麻痹和萎缩;(3)肩外侧感觉缺失。
6.肌皮神经损伤:(1)不能用二头肌屈肘,前臂不能旋后;(2)二头肌腱反射丧失,屈肌萎缩;(3)前臂桡侧感觉缺失。
7.臂丛神经损伤:(1)多为上肢牵拉伤;(2)上干损伤为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及腋神经支配之肌肉麻木;(3)中干损伤,除上述肌肉麻木外,尚有桡神经支配之肌肉麻木;(4)下干损伤前臂屈肌(除旋前圆肌及桡侧腕屈肌)及手内在肌麻木萎缩;累及颈交感神经可出现Hornor综合征;(5)全臂丛损伤,肩胛带以下肌肉全部麻木,上肢觉得全部丧失,上肢各类反射丧失呈弛张性下垂。
8.腓总神经损伤:(1)足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2)踝关节不克不及背伸及外翻,足趾不克不及背伸;(3)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觉得减退或缺失;(4)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治外伤后综合症秘方7.1 一盘珠汤【来源】李同生,《名医秘方汇萃》【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各12克,川续断15克,广木香、红花、广三七各6克,泽兰叶、苏木各12克,桃仁6克,乌药1 2克,大黄、甘草各6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1小时,浸透后煎煮,武火煎沸后再用文火煮30分钟,共煎两次,取汁混匀,分早、晚各服1次。
【功用】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汤为重要成分。
方中桃红四物汤中以白芍改赤芍,熟地改生地,具行血而不伤正气,活血而能生新血之妙。
续断治血理伤,为疏通气血筋骨之要药;广三七、泽兰叶、苏木、制乳没诸药均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佳品;广木香、乌药为行气止痛之良药;大黄清热消瘀,引瘀血下行;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诸药合而用之,不仅能行血分瘀滞,亦可散气分郁结,活血化瘀无伤血之虑,行气理气无燥热之弊,瘀去气行,诸症自愈。
【主治】跌打损伤、骨折、脱位、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
【加减】本方具有行气祛痰等显著作用,且组方轻灵机巧,如珠走玉盘,法活无穷,变化甚多,针对不同部分的损伤稍加增减,丝丝入扣:上肢伤加桑枝、桂枝、千年健各9克;下肢伤酌加木瓜、牛膝各12克,独活9克,五加皮12克;胸部伤加枳壳、桔梗各9克,木香6克,郁金9克;背部伤酌加乌药12克,威灵仙、狗脊、虎脊骨各9克;腰伤加杜仲、补骨脂、大茴香、巴戟天各9克;小腹伤加小茴香6克,金铃子、木香各9克;胸胁伤加柴胡、青皮、龙胆草各9克,白芥子6克;腹部伤加大腹皮、吴茱萸、枳实、槟榔各9克;足跟伤加紫荆皮、升麻各9克,苏木6克,柴胡9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卓著。
【附记】本方系李氏骨伤祖传秘方,其研究已通过有关专家鉴定,并曾获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急性软组织损伤,本方(一盘珠汤方)可作为通用方,且可随证加减。
证属伤后瘀血凝滞,患处皮色隐泛青紫,作肿作痛,按之陷下,复起较缓,方中重用桃仁、红花、苏木,另加广三七6克、刘寄奴12克以韭汁为引;瘀血凝结,坚积难消者,宜消瘀化滞,原方加花蕊石、广三七各3克;证属气郁凝滞者,气滞刺痛,咳嗽时掣痛,当以通气行滞为主,原方重用乌药、木香,另酌加降香9克,陈皮6克;胸肋损伤、气滞较重者,治宜疏肝行气降逆,原方加青皮、枳壳各9克,沉香15克,柴胡6克,代赭石9克;证属瘀气凝滞,症状较轻,隐痛不愈或受伤时日较久或虽为新伤,但体质虚弱,当以行气活络为主,此方重用乌药、木香,另可酌加枳壳、青皮、香橼皮、香附各9克,根据病情酌加一至二味。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手外伤的门诊患者。
一、手损伤(手外伤)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手损伤。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手外伤(ICD-10编码:S69.7)。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筋伤学》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标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2006年)和《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中有关诊断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临床常见证候:血瘀气滞证营血不调证气血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协作组制定的“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手损伤(手外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的患者。
2.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手的慢性损伤;(2)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者;(3)严重感染以及合并重度复合损伤等。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电解质;(3)胸部X线片、手部正侧斜位X线片;(4)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损伤部位相关的CT或MRI、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等。
(八)康复评定项目1.疼痛2.关节活动度3.肌力4.感觉功能5.肢体体积6.手操作能力(灵巧性、协调性)7.日常生活能力(ADL)(九)治疗方法1.分期治疗(1)早期①中药熏蒸治疗②针灸治疗③运动疗法④物理治疗⑤矫形器治疗(2)中期①中药熏蒸治疗②针灸治疗③推拿治疗④运动疗法⑤物理治疗⑥神经冲动诱导⑦感觉再训练⑧矫形器治疗(3)后期①中药熨烫治疗②针灸治疗③物理治疗④推拿治疗⑤作业疗法⑥运动疗法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血瘀气滞证:理气化瘀,消肿止痛。
手外伤临床诊疗指南第一节开放性损伤【概述】手外伤的发生率高,而且大多数是开放性损伤。
手部开放性损伤如能正确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
反之,如伤口感染、组织坏死,可影响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也增加了晚期修复的困难。
所以,开放性手外伤的早期正确处理,是治疗手部创伤的关键。
【临床表现】1.手部伤口,外伤暴力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2.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肢(指)体远端的坏死征兆。
3.畸形及功能受限。
【诊断要点】1.明确外伤机制。
2.查体(1)伤口检查:了解创口的部位、大小、损伤程度及皮肤缺损情况,同时应注意有无止血带,并记录使用的时间及部位。
(2)血管检查:根据手指的颜色、温度、血管的搏动等作出判断。
(3)神经检查:手指的活动、感觉、反射等。
(4)肌腱检查:手的休息位姿势改变,且在做一些特定的动作时,断裂肌腱的牵动动作消失,注意有无肌肉的协同作用。
(5)骨、关节检查:局部肿胀、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缩短、旋转、成角和侧偏等畸形。
3.检查包括关节部位的摄片,血管的超声检查等,一般在病情稳定后再检查,以积极抢救手的功能为主。
【治疗原则和方案】1.缝合伤口和预防感染只有在进行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闭合伤口,才有可能使手部开放性损伤的感染率降低。
在一般情况下,手部开放损伤,应该争取在伤后12小时内进行清创和闭合伤口。
2.尽可能地恢复解剖连续性在技术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外伤情况,争取早期施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术、断裂肌腱和神经的吻合术,必要时做一期的肌腱移位或移植手术。
3.根据损伤与处理情况,术后做适当固定与功能活动。
4.不同部位的皮肤缺损应及时修复(1)手指皮肤缺损的修复:原则上应尽量设法保存手指长度,不能因皮肤缺损而随意截除患指,特别是拇指和示指,方法有游离植皮、局部皮瓣、鱼际皮瓣、鱼际皮瓣相交臂皮瓣等。
(2)手掌、手背皮肤缺损的修复:小面积皮肤缺损游离植皮或局部转移皮瓣修复。
大块皮瓣缺损,较多应用中厚游离植皮或各种皮瓣移植。
手外伤的中医药健教处方
手外伤:多为综合伤,常同时伴有皮肤、骨、关节、肌腱、神经和血管损伤,完全或不完全性断指、断掌和断腕等也有发生。
【情志调护】
患者意外致伤,顾虑治疗效果,易产生焦虑心理,应使患者畅情志,可采用听音乐、看电视、聊天等方法来分散注意力。
消除思想顾虑,安心养病。
【保健知识】
鼓励病人多饮水,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保持二便通畅。
说明卧床休息,指导床上大小便,说明相关烤灯照射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病室绝对禁烟、戒酒的目的及重要性,保持手术切口敷料干燥。
【功能锻炼】
在可控制下被动轻度活动除患指外的手指,包括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否则,极易发生肌腱粘连,影响功能恢复,应指导和协助病人有控制的进行,活动的力量和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但切忌做粗暴的活动,以免将缝合的肌腱撕脱。
【饮食调护】
术后六小时内禁食,六小时后进食温开水,如无不适情况可进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之品。
【食疗方】
食谱可添加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碎骨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疗可选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煮粥。
先将骨碎补与续断煎汤,去渣加入枸杞子,苡米煮粥。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筋伤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年)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刘柏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中有关手部筋伤、骨伤诊断标准。
(1)有明显的手部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感觉和活动障碍。
(3)X 光线示:有明显的骨折线或软组织厚度增加,密度增高,层次混乱不清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手外科学分册》(2006 年)有关诊断标准及《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年)中手损伤康复诊断标准。
(1)有明显的手部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瘢痕或挛缩,手抓握、非抓握及感觉功能障碍。
(3)X 光线示:有明显的骨折线或软组织厚度增加,密度增高,层次混乱不清晰。
(二)病期诊断1.早期:损伤后或术后 3 周内。
2.中期:损伤后或术后 3~9 周。
3.后期:损伤后或术后 9 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活动障碍,食欲不振。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骨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肿痛减轻,筋膜粘连,或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筋脉疲软,麻木不仁,肌萎无力。
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法(一)分期治疗1.早期(1)中药熏蒸治疗禁忌症:①高血压、心脏病、急性脑出血、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等患者;②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③妇女妊娠及月经期;④急性传染病;⑤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⑥对药物过敏者。
方药:伸筋草15g、透骨草15g、荆芥15g、防风 15g、红花 15g、千年健 15g、刘寄奴 10g、桂枝 15g、苏木 15g、川芎 15g、威灵仙 15g。
中医外伤治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按摩推拿:中医学将按摩推拿称为推拿疗法,常用于软组织损伤(如扭伤、挫伤等)帮助疼痛解除和肌肉放松。
常用手法有拇指推法、拇指向上揉法、推撇法等。
2.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指使用药物制成的液体或膏剂,用以渗透肌肉和器官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于骨折、软组织损伤等疾病。
3. 中药外敷法:中药外敷法是指在患处贴敷药物制成的糊剂、膏剂或者药纱布,使用更加方便,适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也可用于较为轻微的外伤治疗。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中治疗外伤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病处或关键穴位使经过受伤部位的气血循环恢复,达到疼痛、肿胀、血淤等症状的缓解,以及肌肉、骨骼的修复作用。
总之,中医外伤治则不仅重点在于症状的治疗,也包括了对人体能量的恢复和修复,这对于身体的健康恢复是极为重要的。
但在具体治疗时,还需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整适宜的治疗方式和药物剂量。
中药外洗方治疗创伤后肘关节陈旧性功能障碍117例分析笔者自1998年10月~2006年12月用中药外洗方加减,外敷治疗创伤后肘关节陈旧性功能障碍117例,获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117例均为门诊病人,辨证为经络瘀阻,风湿痹痛。
其中男72例,女45例,年龄5~65岁,平均31岁。
重度27例,轻度90例。
病程0.5~30年。
11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9例,重度16例,轻度43例,对照组58例,重度11例,轻度47例。
治疗组:透骨草14g,当归14g,乳香9g,没药9g,红花14g,伸筋草16g,海桐皮16g,秦艽14g,防风14g,艾叶16g,钩藤14g。
加水1500ml,浸泡30分钟,文火慢煎45分钟,去药渣,药液泡洗患肘30分钟。
1日2次,15天为1疗程。
做适量肘关节功能锻炼。
治疗1~2疗程,重者3疗程。
对照组:采用口服解热消炎镇痛药物,如阿司匹林0.3g,3次/日,或芬必得0.3g,日2次,舒筋活血片1.25g,日3次。
做适量的肘关节功能锻炼,15天为1疗程。
治疗1~2疗程。
疗效评价标准:①治愈:关节结构正常,症状消失,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②显效:关节结构正常或不正常,症状明显改善,肘关节功能活动部分受限。
③有效:关节结构正常或不正常,症状有所改善,肘关节功能大部分受限。
④无效:关节结构正常或不正常,功能活动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59例中,治愈33例(55.9%),显效16例(27.1%),有效8例(10.1%),无效2例,总有效率93.1%,16例重者均有效;对照组58例中,治愈3例(5.1%),显效6例(10.3%),有效9例(15.5%),无效40例,总有效率30.9%,11例重者中2例有效。
讨论外伤致病,《灵枢经·寒热病篇》曰:“身有所伤,出血多,及中风寒,若有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
”《灵枢经·邪气藏腑病形篇》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常见的创伤性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创伤性损伤,如跌打损伤、切割伤、烫伤等。
中医外科在诊治这些常见创伤性损伤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历经数千年的实践检验,为患者带来了有效的治疗。
中医外科诊治创伤性损伤,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创伤会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而全身的状况也会对创伤的愈合产生影响。
因此,在治疗创伤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的伤口,还要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对于常见的跌打损伤,中医外科会采用手法复位、推拿按摩等方法。
手法复位是中医治疗骨折、脱位等损伤的重要手段。
医生通过触摸、判断损伤部位的情况,运用巧妙的手法将骨折断端或脱位的关节进行复位。
复位后,再用夹板、绷带等进行固定,以保持复位后的位置。
推拿按摩则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和肿胀。
在创伤早期,中药的应用也起着关键作用。
比如,对于出血较多的创伤,会使用一些具有止血作用的中药,如三七、仙鹤草等。
三七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止血而不留瘀,是治疗创伤出血的常用药。
仙鹤草收敛止血,对于各种出血都有一定的疗效。
同时,还会配合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以预防创伤部位的感染。
创伤后的肿胀和疼痛也是常见的症状。
中医外科常采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丹参、赤芍、红花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淤血的吸收,减轻肿胀。
而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则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此外,还可以将这些中药制成药膏、洗剂等外用剂型,直接敷于创伤部位,增强疗效。
对于切割伤,中医外科注重伤口的清洁和处理。
在清创方面,会用生理盐水、碘伏等清洁伤口,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然后,根据伤口的大小和深度,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
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生肌收口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白及等,促进伤口的愈合,减少疤痕的形成。
烫伤在中医外科中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轻度烫伤,会先用冷水冲洗降温,然后涂抹一些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痛作用的中药膏,如紫草膏、京万红软膏等。
手损伤(手外伤)后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筋伤学》(孙树椿、孙之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刘柏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中有关手部筋伤、骨伤诊断标准。
(1)有明显的手部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感觉和活动障碍。
(3)X光线示:有明显的骨折线或软组织厚度增加,密度增高,层次混乱不清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制定的《临床诊疗指南一手外科学分册》(2006年)有关诊断标准及《实用骨科学》第三版(胥少汀等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中手损伤康复诊断标准。
(l)有明显的手部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瘢痕或挛缩,手抓握、非抓握及感觉功能障碍。
(3)X光线示:有明显的骨折线或软组织厚度增加,密度增高,层次混乱不清晰。
(二)病期诊断1.早期:损伤后或术后3周内。
2.中期:损伤后或术后3~9周。
3.后期:损伤后或术后9周以上。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瘀血停积,血瘀气滞,肿痛并见,多见局部肿胀、疼痛剧烈,活动障碍,食欲不振。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筋臂虽续而未坚,肿痛虽消而未尽,局部肿痛减轻,筋膜粘连,或挛缩强直,关节屈伸不利。
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气血两虚证:损伤后期,气血不足,筋骨不坚,筋脉疲软,麻木不仁,肌萎无力。
舌淡苔薄白,脉虚细。
二、治疗方法(一)分期治疗1.早期(1)中药熏蒸治疗禁忌症:①高血压、心脏病、急性脑出血、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等患者;②饭前饭后半小时内、饥饿、过度疲劳;③妇女妊娠及月经期;④急性传染病;⑤有开放性创口、感染性病灶、年龄过大或体质特别虚弱的人;⑥对药物过敏者。
方药:伸筋草15g、透骨草15g、荆芥15g、防风15g、红花15g、千年健15g、刘寄奴10g、桂枝15g、苏木15g、川芎15g、威灵仙15g。
以上诸药用水浸泡1500ml,倒入熏蒸容器中,水煎熏蒸,水温保持在38~42℃,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天一疗程。
(2)针灸治疗有神经损伤者选用,以远端及阳明经取穴为主,以促进气血运行,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取穴: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悬钟。
操作方法: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正中间,直刺0. 5~1.0寸,取泻法;合谷: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故桡侧的中点处,直刺0. 5~1.O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取泻法;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直刺1. 0~1.5寸,取泻法;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l横指处,直刺1~2寸,取泻法;悬钟: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处,直刺0. 8~1.O寸,取泻法。
每曰一次,每次治疗30分钟。
可采用电针治疗,选用疏密波形,中等刺激量,作用时间30分钟左右,电针使用注意事项如下:1.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顾虑;说明治疗意义,争取合作。
2.全面了解病情及服药情况。
必要时,作心电图及脑电图检查。
3.治疗室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
4.检查电针治疗仪的性能是否良好,清点毫针数目,检查针尖是否锋利,针体有无弯曲。
备好消毒用品、牙垫、氧气枕及急救箱等。
5.取下活动义齿及眼镜。
6.通电后,短时间内给予较弱的输出电量,使患者适应一段时间,然后逐渐增强至能耐受的程度,持续15~20分钟。
根据病情,可增大输出电量达中等刺激的程度,持续10~30秒。
7.上肢通电治疗时,只能在一侧上肢的两个穴位上进行;不能两侧同时通电,以防意外。
8.治疗完毕拔针时,针孔应稍按片刻,以防出血。
治疗结束时,要清点毫针,以防遗漏。
必须做好治疗记录。
9.一般每日治疗1次。
但可根据病情需要,每日治疗2~3次。
(3)运动疗法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维持功能位:腕背伸40°~45°,尺偏约15°,指屈肌处于最大功能位,手指各关节稍屈曲,从示指到小指屈曲角度递增,拇指处于对掌位,掌指关节半屈曲,指间关节轻微屈曲。
此体位便于患者进食、抓握等活动。
主动运动:骨折和肌腱损伤主张早期介入,根据患者受伤的程度制订不同的锻炼时间和方法在医师和治疗师的正确指导下功能锻炼。
骨折患者提倡早期对于远端未制动关节进行主动运动,伤后5~7天开始,治疗师扶握制动关节,以控制运动予以支持,施力不应超过明显疼痛范围的极限,另一手协助远端关节进行屈曲伸展运动,活动范围可在解剖平面及肌肉可拉长的范围及功能模式等情况下进行。
每次10分钟左右,每天数次,以不引起疲劳为限,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单纯肌腱、韧带损伤术后及早开始行被动功能锻炼,活动强度可逐渐增强,并增加患指主动屈伸运动,其活动强度也逐渐增强。
2周后以主动屈伸运动为主,治疗师适当予以辅助。
每天分2~3次间断进行,每次15~20分钟,以病人耐受的最大疼痛程度为限,同时逐渐增加屈伸幅度和强度,主动伸、屈同步进行,采取保持掌指关节伸直而主动完全屈曲近及远侧指间关节(直拳),指关节屈曲而腕处中立位(全拳),伸远指间关节而屈掌指关节(勾拳)三种方式进行。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康复训练:屈肌肌腱修复后用支具维持腕20至30度屈曲,MP关节45至60度屈曲位,进行被动屈指、主动伸指锻炼。
伸肌腱修复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手背伸肌腱表浅,损伤率高,并且易与骨发生粘连,开始主动活动时,容易过分牵拉,因此,在活动第1周必须注意保护,伸肌腱修复术后使用掌侧夹板,固定腕关节300~400伸直位,同时用橡皮筋拉伸所有指间关节,嘱咐患者术后1~3周依靠弹力牵引被动伸指,在支具控制范围内练习主动屈指,被动伸指,禁止被动屈指和主动伸指。
(4)物理治疗骨折治疗仪治疗:患肢处于磁耦合盘中,并置或对置法,每次30分钟,每天1~2 次,10次一疗程。
紫外线治疗:用红斑量隔天1次,主要作用消炎、消肿及促进伤口早期愈合。
超短波(无金属内固定者):用无热量,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
HE-NE激光散焦照射疗法,每次30分钟,每天1~2次。
(5)矫形器治疗手支具的应用:一般应将患手支具固定于功能位,否则将会影响手的功能恢复。
骨折后患手需固定4~6周。
屈肌肌腱修复后患手固定于屈曲位3周。
伸肌肌腱修复后患手固定于伸直位6周。
神经损伤后需患手固定功能位3周。
2.中期(1)中药熏蒸治疗方药:伸筋草15g.海桐皮15g.秦艽15g.独活15g、红花15g.当归15g 钩藤15g、乳香10g、没药10g等。
以上诸药用水浸泡1500ml,倒入熏蒸仪中,水煎熏蒸,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前。
(2)针灸治疗有神经损伤者选用,以局部及循经取穴为主,以缓解局部症状为主要目的。
取穴:太渊,列缺,阳溪,阳谷,外关,合谷,阿是穴及循经取穴。
操作方法: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取泻法;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向上斜刺0. 5~0.8寸,取泻法;阳溪: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直刺0. 5~0.8寸,应用泻法;外关及合谷取穴方法同早期针灸治疗。
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分钟。
电针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
(3)推拿治疗在患者治疗部位近心端,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轻微带动皮下组织。
着力均匀、连贯,力度轻柔,逐渐扩大范围。
每日两次,每次治疗20分钟。
(4)运动疗法骨折患者应轻度主动活动患肢,治疗师应固定近端关节,协助受累关节进行助力或主动运动,可进行单方向或多方向的运动,主动运动时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用力到引起轻度疼痛的最大限度,每次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防止受累关节粘连、挛缩。
屈肌腱修复术后的中期康复训练:第4周,逐步增加屈肌腱活动范围,允许患指主动完成轻微屈指练习:伸肌腱修复术后的中期康复训练:3周以后,去除掌侧夹板,嘱患者继续主动屈指练习和依靠弹力牵引被动伸指练习。
可采用手CPM机治疗,防止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
(5)物理治疗蜡疗:蜡饼法,每次30分钟,注意保护未愈合创面和结缔组织。
中频中药透入疗法:中药处方:熟地黄、黄芪、鸡血藤、木瓜各12g.川断15g羌活15g.红花9g.丹参30g.木香9g.独活9g.川芎30g.儿茶9g.秦艽15g.乳香9g.没药9g.川乌99等,研磨成细粉,平均分成两份装纱布袋用醋浸泡,蒸至40℃后放于硅胶电极板上并置于患肢,治疗时间20分钟1次,每曰1次,10天1疗程。
电刺激疗法:采用AMIOOOA(双通道)神经功能重建治疗系统,刺激失神经支配的肌运动点,频率50Hz,每次30分钟,每日1次,以引发肌肉收缩为度。
(6)神经冲动诱导神经损伤患者开始进行运动神经冲动的诱发。
“传递冲动”训练:在神经损伤早期,肌力为0~l级时,即鼓励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试图引发皮层及脊髓前角细胞兴奋,引起神经冲动,防止神经元变性,加强轴浆运输,发挥神经的营养作用,促进神经纤维再生。
镜像训练:患者面对镜面,双手同时做屈伸运动,利用视觉反馈,通过健侧运动诱发患侧的神经冲动。
(7)感觉再训练神经损伤的患者提倡早期进行,在伤后3周即可开始,首先进行移动性触觉、持续性触觉、压觉和触觉定位的训练。
通过直视下的健侧与患侧感觉对比,闭眼前后的患侧感觉对比和闭眼状态下健侧和患侧的感觉对比来增加感觉的灵敏度,提高分辨能力。
之后促进实体觉的恢复,锻炼涉及到一系列触觉辨别任务,包括形状、质地和日常物品辨别。
(8)矫形器治疗此期可选择静态性(固定性)和功能性(动力性)手支具提供动力牵引力,以补充失去的肌力,帮助无力的肢体运动等,从而达到减少残疾程度,增进功能的目的。
3.后期(1)中药熨烫治疗方药:透骨草15g、当归20g、羌活20g、红花15g、乳香10g、没药l0g、白芷l5g、骨碎补15g.防风15g.木瓜l0g.川椒15g.续断15g等。
以上药物研末,置于布袋中,蒸汽加热后熨烫患处,每日1次,每炊20分钟,10天一疗程。
(2)针灸治疗有神经损伤者选用,取穴:肾俞、肝俞、腰阳关、阳陵泉、悬钟、太溪、曲池、足三里、太冲、合谷。
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直刺0. 5~1.0寸,取泻法;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斜刺0. 5~0.8寸,取泻法;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刺1. 0~1.5寸,取泻法;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直刺0. 5~0.8寸,取泻法,其余穴位取穴方法同前。
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分钟。
电针用法及注意事项同前。
(3)物理治疗蜡疗:可选用蜡饼法、浸蜡法、刷蜡法,每次30分钟。
超声波疗法:每天1次,每次10~15分钟,主要作用减少粘连及增加手部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