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型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52
血液检查实验报告篇一:血型测定实验报告血型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学习ABO型血的鉴定原理和方法。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二、实验原理:血型就是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抗原分A和B两种抗原,而血清抗体分抗A 和抗B两种抗体。
A抗原加抗A抗体或B抗原加抗B抗体,则产生凝集现象。
血型鉴定是将受试者的红细胞加入标准A 型血清(含有抗B抗体)与标准B型血清(含有抗A抗体)中,观察有无凝集现象,从而测知受试者红细胞膜上有无A 或/和B抗原。
在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A、B抗原而分为A、B、AB、O四型。
(见表4-3-1-1)三消毒采血针;载玻片;消毒棉签;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75%乙醇;受检者血液四、实验步骤(1)取双凹玻片一块,用干净纱布轻拭使之洁净,在玻片两端用腊笔标明A及B,并分别各滴入A及B标准血清一滴。
(2)细胞悬液制备从指尖或耳垂取血一滴,加入含1ml 生理盐水的小试管内,混匀,即得约5%红细胞悬液。
采血时应注意先用75%酒精消毒指尖或耳垂。
(3)用滴管吸取红细胞悬液,分别各滴一滴于玻片两端的血清上,注意勿使滴管与血清相接触。
(4)竹签两头分别混合,搅匀。
(5) 10~30min后观察结果。
如有凝集反应可见到呈红色点状或小片状凝集块浮起。
先用肉眼看有无凝集现象,肉眼不易分辨时,则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有凝集反应,可见红细胞聚集成团。
(6)判断血型根据被试者红细胞是否被A,B型标准血清所凝集,判断其血型。
五、实验结果:我们组本次实验中,载玻片1左边为抗B型定型试剂,呈淡红色,未发生凝聚;右边为抗A型定型试剂,血液在试剂中凝结,试剂较清亮。
该受试者1血型为A。
载玻片2左右边的试剂内的血液皆不出现凝结现象,受试者2为O型血。
六、实验讨论:1.实验中要分清牙签,不要用一牙签一端同时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以免造成抗体试剂不纯。
2.实验中我们组发现15分钟后没有出现血凝现象,可用牙签轻轻搅拌一会儿,有些载玻片上就不现了血块,但有些经搅拌后仍不出现血凝现象,表示确实不含相应的抗原。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临床检验基础实验的操作方法,熟悉各种检验原理及临床意义,提高对临床检验结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皮肤采血法:在手指指腹内侧采血,用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
(2)静脉采血法:在肘静脉采血,用于血常规、生化检验等。
(3)血涂片制备:将采集的血液涂于载玻片上,固定后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2. 血液一般检验(1)红细胞计数:采用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计算一定体积内红细胞数量,计算红细胞计数。
(2)血红蛋白测定: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3)红细胞形态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判断有无贫血、红细胞形态异常等。
(4)血细胞比容测定:采用微量法,测定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5)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试管法,计算网织红细胞数量。
(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采用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速度。
(7)白细胞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白细胞总数。
(8)白细胞分类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各类白细胞百分比。
(9)白细胞形态检查:观察白细胞形态,判断有无感染、炎症等。
(10)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采用试管法,计算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3. 血栓与止血一般检验(1)血小板计数:采用血液分析仪,计算血小板总数。
(2)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一步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4)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判断凝血功能。
(5)凝血酶时间测定:测定凝血酶时间,判断凝血功能。
4.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1)ABO血型鉴定:采用正向、反向定型,确定受血者血型。
(2)交叉配血:将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1)皮肤采血法:成功采集手指指腹内侧血液。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1.全血细胞分析(24项)(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区间:男4-5.5×10^12/L,女3.5-5×10^12/L,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3)血红蛋白含量(HGB):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 g/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休克、严重呕吐及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居住者。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失血、造血机能障碍。
(4)红细胞比积(HCT):参考区间:男40-50;女37-47。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量脱水或血浆丢失及真兴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区间:80-98fl。
临床意义:根据贫血体积大小判断贫血类型。
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体积减小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区间:26-32pg。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8)白细胞分类(DC): ①中性粒细胞50%-70%②嗜酸性粒细胞0.5%-5%③嗜碱性粒细胞0%-1%④淋巴细胞20%-40%⑤单核细胞3.5%-7.9%。
临床意义:①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及汞中毒。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重度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②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③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④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中国乡村医药健康人群中性别、年龄、血型与血红蛋白浓度的关系张湾湾胡军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主要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的氧,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组织[1]。
对于血红蛋白的功能以及相关检测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血红蛋白与性别、年龄、血型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对此做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18年9—11月我中心血站无偿献血机采血小板合格者379名,年龄20~60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43岁,女性平均年龄42.0岁。
献血者均符合国家《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相关标准,并根据知情同意原则登记相关信息。
1.2 仪器与材料Sysmex XP-300血液分析仪,Nichiryo 微量移液器(日本立洋公司生产,Ni ch ip et E X型),XP-300溶血剂、稀释液(希森美康公司生产),EDTA真空抗凝管(瑞绮公司生产),QSP移液吸头(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生产),一次性采血针(康德莱公司生产),凹形血型鉴定纸,ABO血型试剂(上海血液生物生产),所有仪器均已校准,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
按性别、年龄、血型将血红蛋白浓度分组,每组随机抽取10组样本数据进行比较。
2 结果2.1 不同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比较(表1)男性在不同年龄组,血红蛋白浓度均高于女性,同性间不同年龄血红蛋白浓度差异不大。
作者单位:315000 宁波市中心血站机采室通信作者:张湾湾,Email:1258362532@ 3 讨论血红蛋白是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相关肽链的基因缺陷会造成不同的贫血病征[2],根据血红蛋白的浓度划分贫血严重程度。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一般为120~160g/L,正常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一般为110~150g/L,低于此范围的通常就有轻度贫血了,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
以往对于血红蛋白的研究侧重于功能以及检测方法。
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性别、年龄、血型这些因素尤其是性别因素对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很大,如本文结果中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血型中均高于女性,同性别中血型不同、年龄不同的差异则不大。
临床输血检查方法引言概述:临床输血检查是确保血液输注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供血者和受血者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试验,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
本文将介绍临床输血检查的方法和步骤,以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供血者的检查1.1 健康状况评估:供血者的健康状况是进行输血检查的首要考虑因素。
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供血者的病史、用药情况、过敏史等,以评估其是否适合进行输血。
同时还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血压、心率等指标,以评估供血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1.2 血型和配型检查:供血者的血型和受血者的血型必须匹配才干进行输血。
因此,在输血前需要对供血者进行血型检查,并进行配型检查以确保血液的兼容性。
血型检查通常通过ABO和Rh血型系统进行,而配型检查则是通过检测供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HLA配型来确定兼容性。
1.3 传染性疾病筛查:供血者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传染性疾病筛查,以确保输注的血液不会传播疾病。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筛查包括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的检测,以及梅毒、疟原虫等其他传染病的筛查。
这些检查通常通过血液样本进行,使用PCR、ELISA等技术进行检测。
二、受血者的检查2.1 血型鉴定:受血者的血型鉴定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受血者进行血型检查,可以确定其血型,以便与供血者的血型进行匹配。
血型鉴定通常通过ABO和Rh血型系统进行,可以使用凝集试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方法进行。
2.2 抗体筛查:受血者的血液中可能存在与供血者的血型不兼容的抗体。
因此,在输血前需要对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以排除存在危(wei)险的抗体。
抗体筛查通常通过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等方法进行,可以检测出可能对输血产生不良反应的抗体。
2.3 其他检查:根据受血者的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检查。
例如,对于孕妇输血,需要进行RH血型抗体检测,以避免产生胎儿溶血的风险。
对于儿童输血,可能需要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1.全血细胞分析(24项)(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区间:男4-5.5×10^12/L,女3.5-5×10^12/L,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3)血红蛋白含量(HGB):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 g/L。
临床意义:增多见于休克、严重呕吐及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居住者。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白血病、大失血、造血机能障碍。
(4)红细胞比积(HCT):参考区间:男40-50;女37-47。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量脱水或血浆丢失及真兴红细胞增多症。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区间:80-98fl。
临床意义:根据贫血体积大小判断贫血类型。
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体积减小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区间:26-32pg。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8)白细胞分类(DC): ①中性粒细胞50%-70%②嗜酸性粒细胞0.5%-5%③嗜碱性粒细胞0%-1%④淋巴细胞20%-40%⑤单核细胞3.5%-7.9%。
临床意义:①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铅及汞中毒。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重度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②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③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④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2025年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输血技术(初级(师)214)相关专业知识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A1型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哪项不是输血技术操作中的无菌原则?A、输血前严格洗手B、输血器具需一次性使用C、输血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针头D、输血时允许在空气中暴露一段时间2、在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主要目的是?A、确认患者的血型B、检测献血者的血液是否含有传染病标志C、检查血液的保存状态D、确保输血过程中血液的相容性3、题干:在输血过程中,以下哪项指标不属于血液质量检测范围?A. 血红蛋白含量B. 凝血因子活性C. 细菌培养D. 血型鉴定4、题干:以下哪种输血反应属于迟发型输血反应?A. 发热反应B. 急性溶血反应C. 寄生虫感染D. 过敏反应5、题干:在输血技术中,以下哪种血液成分制品适用于纠正贫血?A、血浆B、血小板C、红细胞悬液D、白细胞浓缩悬液6、题干:在输血过程中,以下哪种情况最可能引起溶血反应?A、血液在室温下保存时间过长B、血液在输血前未进行血液相容性试验C、输血速度过快D、输血过程中血液被污染7、题干:在输血前,以下哪项检查对预防输血反应至关重要?A. 受血者血型鉴定B. 捐血者血型鉴定C. 血液储存温度D. 血液保存期限8、题干:以下哪项不是输血反应的直接表现?A. 发热反应B. 寒战反应C. 呼吸困难D. 血压升高9、题干:在输血前,以下哪项检查结果异常提示输血禁忌?A. 血红蛋白水平正常B. 血小板计数正常C.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D.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10、题干:在输血过程中,以下哪项措施可以预防输血相关性发热?A. 输血前彻底清洗输血器具B. 使用一次性输血器C. 输血前给患者使用抗生素D. 输血过程中加强保暖11、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时,最常用的方法是:A.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B. 红细胞凝集试验C. 淋巴细胞交叉配血试验D. 血清学凝集试验12、输血时,最常用于观察受血者反应的指标是:A. 体温B. 血压C. 心率D. 中心静脉压13、A、交叉配血试验B、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血清学检查D、血型鉴定14、A、4℃B、37℃C、室温D、-20℃15、题干:在输血过程中,以下哪种血液成分最易发生细菌污染?A. 红细胞B. 白细胞C. 血浆D. 冷冻血浆16、题干: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导致大出血,需要进行大量输血。
1题1.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常规检验的?A. 血细胞计数B. 血红蛋白测定C. 血型鉴定D. 血沉测定2. 血沉测定的正常参考值是多少?A. 0-10 mm/hB. 10-20 mm/hC. 20-30 mm/hD. 30-40 mm/h3.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用于尿液常规检验的?A. 尿蛋白B. 尿糖C. 尿酮体D. 尿胆原4. 尿液pH的正常范围是多少?A. 4.5-5.5B. 5.5-6.5C. 6.5-7.5D. 7.5-8.55.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生化检验的?A. 血糖测定B. 肝功能检测C. 肾功能检测D. 血型鉴定6. 血糖测定的正常参考值是多少?A. 3.9-6.1 mmol/LB. 6.1-7.9 mmol/LC. 7.9-11.1 mmol/LD. 11.1-13.9 mmol/L7.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免疫学检验的?A. 抗体检测B. 抗原检测C. 细胞因子检测D. 血型鉴定8. 抗体检测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ELISAB. PCRC. 血细胞计数D. 血沉测定9.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微生物学检验的?A. 细菌培养B. 病毒分离C. 真菌鉴定D. 血型鉴定10. 细菌培养通常需要多长时间?A. 1-2小时B. 2-4小时C. 4-6小时D. 24-48小时11.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分子生物学检验的?A. PCRB. 基因测序C. 基因芯片D. 血型鉴定12. PCR技术的全称是什么?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 Protein Chain ReactionC. Polymerase Chemical ReactionD. Protein Chemical Reaction13. 基因测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检测基因突变B. 检测蛋白质结构C. 检测细胞因子D. 检测血型14.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遗传学检验的?A. 基因突变检测B. 染色体分析C. 基因表达分析D. 血型鉴定15. 染色体分析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荧光原位杂交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1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毒理学检验的?A. 药物浓度测定B. 毒物检测C. 代谢物检测D. 血型鉴定17. 药物浓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高效液相色谱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18.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病理学检验的?A. 组织切片B. 细胞学检查C. 免疫组化D. 血型鉴定19. 组织切片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冷冻切片B. 石蜡切片C. 细胞培养D. 血细胞计数20.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临床化学检验的?A. 电解质测定B. 酶活性测定C. 激素水平测定D. 血型鉴定21. 电解质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离子选择电极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22.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验的?A. 血液粘度测定B.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C.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D. 血型鉴定23. 血液粘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旋转粘度计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24.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凝固学检验的?A. 凝血时间测定B. 血小板计数C. 凝血因子测定D. 血型鉴定25. 凝血时间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凝血酶时间测定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2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免疫学检验的?A. 抗体检测B. 抗原检测C. 细胞因子检测D. 血型鉴定27. 抗体检测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ELISAB. PCRC. 血细胞计数D. 血沉测定28.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遗传学检验的?A. 基因突变检测B. 染色体分析C. 基因表达分析D. 血型鉴定29. 染色体分析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荧光原位杂交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30.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毒理学检验的?A. 药物浓度测定B. 毒物检测C. 代谢物检测D. 血型鉴定31. 药物浓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高效液相色谱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32.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病理学检验的?A. 组织切片B. 细胞学检查C. 免疫组化D. 血型鉴定33. 组织切片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冷冻切片B. 石蜡切片C. 细胞培养D. 血细胞计数34.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临床化学检验的?A. 电解质测定B. 酶活性测定C. 激素水平测定D. 血型鉴定35. 电解质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离子选择电极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3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验的?A. 血液粘度测定B.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C.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D. 血型鉴定37. 血液粘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旋转粘度计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38.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凝固学检验的?A. 凝血时间测定B. 血小板计数C. 凝血因子测定D. 血型鉴定39. 凝血时间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凝血酶时间测定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40.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免疫学检验的?A. 抗体检测B. 抗原检测C. 细胞因子检测D. 血型鉴定41. 抗体检测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ELISAB. PCRC. 血细胞计数D. 血沉测定42.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遗传学检验的?A. 基因突变检测B. 染色体分析C. 基因表达分析D. 血型鉴定43. 染色体分析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荧光原位杂交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44.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毒理学检验的?A. 药物浓度测定B. 毒物检测C. 代谢物检测D. 血型鉴定45. 药物浓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高效液相色谱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4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病理学检验的?A. 组织切片B. 细胞学检查C. 免疫组化D. 血型鉴定47. 组织切片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冷冻切片B. 石蜡切片C. 细胞培养D. 血细胞计数48.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临床化学检验的?A. 电解质测定B. 酶活性测定C. 激素水平测定D. 血型鉴定49. 电解质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离子选择电极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50.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流变学检验的?A. 血液粘度测定B.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C.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D. 血型鉴定51. 血液粘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旋转粘度计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52.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凝固学检验的?A. 凝血时间测定B. 血小板计数C. 凝血因子测定D. 血型鉴定53. 凝血时间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凝血酶时间测定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54.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免疫学检验的?A. 抗体检测B. 抗原检测C. 细胞因子检测D. 血型鉴定55. 抗体检测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ELISAB. PCRC. 血细胞计数D. 血沉测定56.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遗传学检验的?A. 基因突变检测B. 染色体分析C. 基因表达分析D. 血型鉴定57. 染色体分析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荧光原位杂交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58.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毒理学检验的?A. 药物浓度测定B. 毒物检测C. 代谢物检测D. 血型鉴定59. 药物浓度测定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高效液相色谱法B. PCRC. ELISAD. 血细胞计数60. 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血液病理学检验的?A. 组织切片B. 细胞学检查C. 免疫组化D. 血型鉴定61. 组织切片通常使用哪种方法?A. 冷冻切片B. 石蜡切片C. 细胞培养D. 血细胞计数1. C2. A3. D4. C5. D6. A7. D8. A9. D10. D11. D12. A13. A14. D15. A16. D17. A18. D19. B20. D21. A22. D23. A24. D25. A26. D27. A28. D29. A30. D31. A32. D33. B34. D35. A36. D37. A38. D39. A40. D41. A42. D43. A44. D45. A46. D47. B48. D49. A51. A52. D53. A54. D55. A56. D57. A58. D59. A60. D61. B。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是一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它在血液分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该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人体血液中的血型,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宝贵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血型分析对于临床医学至关重要。
血型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抗体的特定组合,可以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不同血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免疫反应和输血并发症。
此外,在众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准确了解患者的血型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血型分析方法包括人工凝集试验和血清学鉴定。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手工操作,耗时且容易出错。
而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血型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血型鉴定。
其工作原理是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和抗体反应,通过自动配对和分析来确定血型分类。
通过快速、精确的操作,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血型的识别,大大节省了医护人员的时间和精力。
值得一提的是,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在血型鉴定过程中遵循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它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种类的血型,并进行准确的判断。
这是由于该设备采用了先进的光学技术和算法,能够检测并区分不同血型之间的微小差异。
准确的血型判断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降低因血型不匹配引起的风险。
除了血型鉴定外,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还具备其他的血液分析功能。
它可以快速测定血液中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的多功能性使得它成为医疗实验室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全自动血型分析仪的使用带来了许多优势。
首先,它提高了血型鉴定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判断疾病的发展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其次,该设备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人工操作,减少了人为的失误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还具有高效的样本处理能力,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样本,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