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遗迹旅游资源——陈氏旧宅.pptx
- 格式:pptx
- 大小:2.96 MB
- 文档页数:7
陈元光故居燕翼宫燕翼宫,史称“陈元光宅”、“陈将军燕翼宫”、“唐陈元光宅”,在陈元光宗族成员中有“开漳祖庙”之称,今称“陈元光故居”,俗称“王府”,位于开漳文化发祥地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背靠将军山、前临漳江、远眺大臣山,是陈元光在闽南的唯一故居。
唐武后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686年12月29日),陈元光奏请设置漳州之际,“承恩”兴建燕翼宫。
落成之际,陈元光喜吟《落成会咏二首》,有“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
筮宅龙钟地,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
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表达感激之情。
其时,陈元光之父陈政已逝,陈元光只能喜迎祖母魏妈,携子陈珦乔迁新居。
陈元光是孝子,曾经筑庐守孝,影响深远。
其后裔念及陈政长期以来仅有将军山墓祭,而未有宗祠祭祀,在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年),由时任漳州镇标中营游击、又是黄梧的外孙陈祖训在燕翼宫倡建云霄陈氏大宗祠,成为漳州唯一祭祀陈政的宗祠,并将陈元光之子陈珦、其孙陈酆、曾孙陈谟、陈詠、陈訏与之合祀,形成完整的祭祀谱系。
陈元光后裔尊称陈政为“云漳鼻祖”,陈元光为“清漳鼻祖”,因此供奉二“祖”的燕翼宫又有“开漳祖庙”之称。
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之际,所立碑铭《重修开漳祖庙裔孙捐银名次碑刻》就冠以“开漳祖庙”。
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太平天国朱义德部与清军交战中,毁于兵火。
民国二十年(1931年)重修。
民国后期,燕翼宫被征用为元甫小学校舍。
新中国成立初期,被云霄县县粮食部门用作粮食仓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拆除天院、前殿等建筑。
1976年,大殿被改为职工宿舍,后殿则被溪美街用作办公场所。
2001年,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燕翼宫”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成立云霄县文物保护协会燕翼宫工作委员会。
2009年开始第一期修复,2012年竣工。
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燕翼宫”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陈元光的历史评价问题,导致燕翼宫长期以来未能见载早期史料,虽然在漳州首部方志——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漳郡图经》有所转机,吴与《图经序》称陈元光“忠贞冠代”。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1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
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
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
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
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文档2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
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
盐官镇陈阁老故居导游词陈阁老本名陈元龙,字陵,号乾斋,清雍正朝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宫至宰相,世称广陵相国,也称“陈阁老”。
其故居位于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堰瓦坎。
这个宅子本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先祖、宋朝的王沆所建,当时称为“王氏园”,有“浙西园林之冠”的美誉。
宋葛胜仲游王氏园后有《临江仙》云:“倦客身同舟不系,轻帆来访儒仙。
春风元已艳阳天。
夭桃方散绵,高柳欲飞绵。
千古海昌佳绝地,双凫暂此留连。
通宵娱客破芳尊。
兰亭修禊事,梓泽醉名园。
”明朝时,此宅为太守陈与郊所有,名“隅园”。
明晚期陈元龙的曾祖陈与相得此园,至陈元龙拜相后,将它改建扩大,并把大门改为竹扉,又增建了双清草堂,还移建了筠香馆,有皇宫内院之气派。
初名“遂初园”,后乾隆皇帝赐名“安澜园”。
清陈卿《安澜园记》中记载:“庭广数亩,宽平如坻,栏俯清流,毅纹渺远,望隔湖山色,在烟光杏霭之中。
夏日荷翠翻风,花红绚日,虽西湖三十里,无以过之。
”可见此园盛况。
提到乾隆和陈阁老,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相传陈阁老本是海宁的一位大盐商,康熙年间,陈阁老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
据说,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
不料,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
而那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乾隆的身世一直是个谜,百姓们为何会有这样的猜测呢?也许和乾隆下江南有关。
乾隆一生曾六次南巡,其中有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驻跸陈氏家中。
乾隆还曾在陈阁老生前的书房内挥笔写就“双清草堂”四字。
有人因此猜测,乾隆是为探访身世而来的,当他得知身世后,写下“双清”,寄寓“双亲”。
这些猜测未免牵强附会,但乾隆皇帝四次幸驾“安澜园”却是无争的事实,难怪袁枚也做诗感叹: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材。
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
据说陈阁老死时,乾隆曾亲赐祭葬文。
但祭葬文宣读之后,却没有依照惯例镌刻成墓碣,而是当场被焚烧于墓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陈氏书院历史悠久,已有百年历史,清朝晚期建造在广州,建筑装饰典雅,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是广州市的重点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陈氏书院(俗称陈家词),座落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建于清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合资兴建的合族大宗词。
总面积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呈四方形,面积六千四百平方米,是一组“阔五间、深三进”,由大小十九座建筑组成的院落式的艺术建筑群。
建筑组合之间庭院相隔、廊虎穿插。
整座建筑规模宏大,厅堂轩昂,庭院幽雅,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槽,又具有我国南方建筑的鲜明特色。
陈氏书院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以其巧夺天工的艺术装饰著称。
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在内外建籁:构件上巧妙地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铁铸和绘画等装饰艺术,技艺精湛,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传神。
陈氏书院建筑轩伟华丽,上饰石湾文如碧(人名)陶塑,南海布镜泉(人名)泥塑。
门外石狮子和墙上一套套人物(公仔),栩栩如生。
两扇大门的门纽铜狮头,据云每只重一百斤。
头门和门内屏风,是柚木雕的两面通花,不分前后,高与檐齐。
门前陈氏书院横额,亦经很多名家手笔,复经众议选定。
此外各种灰塑、铁铸、木雕、石刻、砖雕多姿多采,琳琅满目,堪称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的大成,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物。
历来每年不少中外人士,旅游参观,摄影留念。
游客摄影留念中外游客参观拍摄正中聚贤堂是祠的主体,建筑最为雄伟。
顶上大型石湾琉璃瓦脊,长二十七米,高三米多,饰以群仙祝寿,两面塑出了二百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仙宫宝殿,玉宇琼楼,更加上七色耀目的奇花瑞物,极石湾陶塑的精华。
堂内通雕“龙王进宝”等图样的十二扇屏门以及两旁花鸟花罩,陪衬得正殿华丽非凡,构成为一组艺术建筑群。
从门厅、聚贤堂、神厅构成南、北、中轴线,高度由两廊向中轴递增,以居中的聚贤堂为最。
宾主分明,构图严密,有六座庭院配置其中,有十六个门通往东、西、后三大花园,嘉树婆娑,奇花衬托,极拱揖之能事。
陈氏大宗祠陈氏大宗祠位于永安贡川城南巫峡头,是我系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陈雍的纪念祠。
该祠为明代宫殿式建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
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闻名遐尔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
贡川陈氏源于河南颖川。
始祖陈雍,字月铭,是太邱陈实的第十九世孙,世居吴兴。
好学多才,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廷,官拜中丞,为官清廉。
于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率次子陈野南下入闽,卜居固发冲(今贡川),启创家声,绵亘世族;延至八世陈文馀,人文鹊起,九子一婿,皆大儒名宦,故有朱熹题赠“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楹联。
陈门历代科甲蝉联,贤能辈出,“半壁宫花春宴罢,满床牙笏早朝归”名噪八闽;陈世卿、陈瓘、陈君举、陈俨、陈文龙、陈君用等数百名状元、进士、文人光昭史册,为人敬仰。
目前,陈雍世系宗枝遍及东南各省,旅居海外及台湾、港澳,遍布八闽五十多个县市,堪称福建的名门望族。
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由陈源湛、漳平的陈九叙、泉州的陈用宾等族人主持营造:清代康熙、光绪年间曾重修,后几经修复如旧。
该祠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180平方米,雄伟壮观的歇山式门楼正中“陈氏大宗祠”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两侧石狮雄踞;二进石华表上“世承天宠”大字描金;焚纸宝库、花木草坪、两边厢房布局合理、有序。
追远堂内肃穆高雅,“状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进士”等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民国年间蒋中正、陈仪、陈肇英和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等题献的“雍穆宗风”、“敦宗爱国”、“理学之门,忠贞之家”等匾额大方醒目。
陈氏大宗祠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厚实,木雕、石雕、砖雕工艺上乘,处处显示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艺术。
该宗祠内珍藏着一部(共48分册)清光绪十六年撰修的大宗谱,可供查阅。
大宗祠是陈氏后裔寻根谒祖的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和八月初十举行春秋两祭,我省各地乃至海外裔孙代表,云集于此,举行盛大庆典活动。
笋帮公栈贡川帮公业堂,俗称“笋帮”,砖木结构瓦屋,坐南朝北,有正厅、下堂、回廊房、两天井及砖石门华表,左右皆是防火墙,占地约100多平方米。
福州古厝系列(8)陈氏五楼—陈宝琛故居螺洲作为八闽首县的古集镇,临江而居,镇上古迹众多,这里重教兴学,人文荟萃,里巷成市,素有“小福州”之称。
位于仓山区螺洲古镇店前村的陈氏一家,自明初至清末500多年间中进士有27人,陈宝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法战争后因荐人不察被连降五级,闲居在家二十五年之久。
归里居住期间致力于发展家乡教育事业,曾掌教鳌峰书院,大力推行新学,创办了全闽师范学堂即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并出任首任校长,培养出大批师资力量,使得各大中小学堂在短短数年普及八闽大地。
1935年陈宝琛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得逊清谥号“文忠”并追赠“太师”,葬于马尾区君竹村登龙岭。
陈氏五楼,也称陈宝琛故居,是末代帝师陈宝琛贬官后回乡建的归隐之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陈宝琛的私宅园林。
陈氏五楼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年),初建赐书楼,再建还读楼、沧趣楼,后建北望楼,最后建晞楼,于民国初年竣工,历时25年之久,规模宏大。
有鱼池假山、庭院花园等,占地面积4113平方米。
园中心为一长方形荷池,池南边堆叠有假山,其中靠着西墙的山最有名,是天山落下的铁陨石,上刻着“铁石”二字。
池南边是凉亭和草坪,环绕着圆池和凉亭,园的三面建有五楼,集南方私家园林和北方庭院风格于一体,能与曾为福建第一园林的三山旧馆相媲美。
自2005年始几经修复,1983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花园里的假山、鱼池、凉亭陈氏五楼之赐书楼赐书楼源于陈宝琛曾祖父陈若霖故宅的赐书轩,为双层木构小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
赐书楼为五楼之首,幽雅宁静,用以珍藏皇帝所赐书籍,由书法家翁方纲题“赐书轩”匾,楼前一幢面阔三间的平屋为陈宝琛出生地。
清嘉庆年间,道光皇帝常赐御书给陈若霖,陈若霖随即在家乡府邸内建赐书轩,珍藏御书,以报皇恩。
陈老先生建此赐书轩还意在于激励子孙以学至上,其儿子陈景亮、孙子陈承裘、曾孙陈宝琛等人皆进士出身,这与陈若霖的赐书轩以及陈氏家族注重读书的家风有很大关系。
探访顺溪古建筑群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图文物馆(图)【打印本稿】【进入论坛】【Email推荐】【关闭窗口】2007年01月04日16:56四房全貌2006年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前夕,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阳县顺溪陈氏民居榜上有名。
上月2日,顺溪古建筑群的保护规划论证会议于平阳召开。
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温州市文物局、平阳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实地踏勘了顺溪古建筑,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关于保护规划的介绍,并对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讨论。
处在深山之中、内涵丰富的顺溪古建筑群因其独特魅力成为关注焦点。
民间谚语广为传诵“青街竹,顺溪屋”。
这句流行于平阳民间的古老谚语,准确地表达了平阳西部山区著名小镇的乡土风情,反映了平阳人对本地乡土建筑的自豪感。
一直以来,传统古民居是平阳文化遗产的一大特色,它们以规模宏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闻名于世。
顺溪古建筑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顺溪古建筑群位于平阳县顺溪镇,地处平阳县西部山区,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雁荡山腹地。
周围群山耸立,层峦叠嶂,林木葱茏,清溪环绕。
现保存基本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共有10座,总建筑面积达25200平方米,多建于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粉墙黛瓦,沿溪而筑,布局恢宏,体量巨大,构建精巧,给人以古朴、深邃、庄重的感觉,是浙南温州古代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类型之一,素有“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的美誉。
檐柱斗拱大屋营建历史沿革明隆庆年间(1567—1572),居住在昆阳附近大岙底的平阳凤凰山陈姓大族的一支,20世祖陈育球举家翻山越岭西行上百里,从鳌江下游平原来到四面环山的顺溪山坳定居下来。
或许当时陈育球并未想到,他的后裔们经过400多年的筚路蓝缕,使昔日山重水隔、近乎荒芜的山坳发展为鳌江上游的第一大镇。
陈氏迁徙顺溪百余年之后,传至清初陈嘉询(1691—1760)一代,陈家开始大兴土木,营造第一座大屋——陈氏祖屋。
民间先祖宗祠——陈家祠堂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陈家祠堂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
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收录进德国的《世界建筑艺术》和英国的《中国古代艺术建筑》两本巨著中。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是广东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包括石湾陶、广彩瓷、象牙雕刻、粤绣、广州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技艺的载体,涵盖了广东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
陈家祠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陈氏书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是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合资在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其主要用途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场所。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以陈颖川堂和陈世昌堂的名义购买广州西门口外的连元街、荔枝湾福水塘、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房产兴建陈氏书院。
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院落成。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堂
原称陈氏书院。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
宗祠。
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
"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
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香。
潮汕小故宫,陈慈黉故居“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这意思说的都是潮汕民居是仿照宫廷式样而建的,这其中,还是有一段故事的。
相传古时候,潮汕地区的住宅十分简陋,有茅草盖的,有树叶围的,如果遇着刮台风,下暴雨,房屋很容易就会倒塌。
后来,有一户姓陈的人家,生了一个女孩,由于家穷,从小就上山放牛。
风吹、雨淋、日头晒,她长得皮肤黝黑,相貌粗陋,乡里人都叫她做“乌姿娘”。
一天乌姿娘放牛归来,见村头人山人海闹哄哄的,不知出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老伯。
老伯告诉她是朝廷派一位国师来这里寻觅一位“头戴凤冠,身骑麒麟,手执尘佛”的娘娘。
乌姿娘感到新奇,遂将牛栓在树下,走上前去看热闹。
不料人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怎么挤也挤不进去。
她灵机一动,便跃上牛身顶看热闹。
那国师一看见她,立时高兴地叫道:“快接娘娘凤驾!”原来,国师见乌姿娘坐在牛背上,就说她骑的是麒麟,手里拿的牛鞭是尘拂,头上那顶插满野花的斗笠就是凤冠。
众军士急忙上去跪接。
这么一来,吓得乌姿娘从牛身上跌落下来。
说来也奇怪,当军士们将她从地上扶起来时,这个又粗又野的乌姿娘,竟骤然变成了一位肌如白玉,美如天仙的窈窕美女。
国师即命众军士将她抬进京都。
皇帝见了,龙颜大悦,将她立为皇后。
陈皇后进宫后,时刻怀念家乡,后来陈皇后的弟弟国舅陈北科上京认姐。
有一天,满天乌云,电闪雷鸣,飞沙走石,瓢泼大雨下个不停。
皇上退朝回到御书房时,见陈北科眉目紧锁,不时叹息,问他有何不顺心之事。
陈北科乘机奏道:“微臣因思念家乡的父老亲友,他们住的是泥屋草舍,如今雨暴风狂,臣之家乡未知又有多少房屋倒塌!多少人流离失所!”皇上听罢,不禁动了爱怜之心,遂指着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宫阙说:“风停雨止之后,朕赐八万银两,让爱卿之故乡按此仿造房屋居住如何?”陈北科一听,即忙跪下叩头谢恩。
并恳求皇帝传下一道圣旨,选拨潮州的能工巧匠进京,学习建筑工艺。
自此以后,潮州地区就仿照宫廷式样,建造了“下山虎”、“三壁连”、“四点金”、“五间过”、“驷马拖车”、“百鸟朝凰”等住宅,既美观,又坚固。
陈家祠导游词陈家祠P59讲解路线【简介】——【建筑特点】——【一进(大门外)】——【二进(首进大厅和聚贤堂)】——【后进】——【西斋和厢房】【简介】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又称陈氏书院。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动工,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
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后,改办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建筑,成立了专门保护机制,多次进行修葺,于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艺术博物馆,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的主体建筑坐北向南,占地面积为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为6400平方米。
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0米,“深三进,广五间”,包括9做厅堂,东西斋10座房子和我建的六座庭院,大小合计19座,聚贤堂位于中央,其它按中轴线依次布列,相互建议长康联通,组成外封闭、内开饭的形式。
门前坪地和东西后三院环绕四周,与内部庭院相应,从外往里望去,长廊贯穿南北,庭院层层相通,一进高于一进,最高处达16。
8米。
这种布局严谨、主次分明、虚实相应,前低后高的形式体现了我国南方祠堂建筑的规矩和传统的艺术风格。
一次陈家祠被誉为“岭南艺术建筑明珠”。
【建筑特点】陈家祠的建筑特点有两个,一是每座房子从柱基到瓦脊全都缀满了石雕、砖雕、米雕、泥塑、陶塑、铁铸、和彩绘,琳琅满目。
他们的题材都是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地方风物,精雕细刻,用材讲究,确确实实是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艺术宝库。
二是极富岭南风味。
那些华丽的装饰,陡峭的瓦脊,小巧的拱门和各种比例、手法都突出表现岭南的建筑风格。
长廊贯通全院遮阳挡雨,房舍高大阴凉,内外庭院满目苍翠,与广州亚热带气候十分适应,让人觉得幽雅宜人,极富岭南风味。
【一进(大门外)】来到陈家祠一进,首先介绍一下屋顶脊饰。
脊饰在明亮的蓝天衬托下,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你们看:那蹲伏在屋沿垂脊上六对一米多高的灰塑独角狮,全身朱红色,大眼圆睁,张口翘尾,就像要凌空而下,气势雄伟。
行摄山西陈氏皇城相府东方古堡太行奇葩太行山腹,大地苍茫;世事沉浮,皇城相府。
清史上有这样一个人,“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他就是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官、《明史》《康熙字典》《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大清一统史》的总裁官——陈廷敬。
文风昌盛,陈氏浸染,地处太行腹地的陈氏宅院——皇城相府,今古同辉,名扬四海。
皇城相府从笔直畅通的高速路下来,在蜿蜒的乡村公路上行驶了10多分钟,领略过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气息后,随着逐渐增多的车流人流来到了著名的皇城相府首门广场。
笔者入座观赏席,刚拿出相机,就听到一声锣响,吱呀一声,城门洞开,眼看着一列列穿着清朝盛装服饰,打着肃静、回避和种种官职牌号的大臣、太监、宫女们依次出场。
《迎圣驾》《迎圣驾》这才知道,每天上午9点,相府广场都会举行这么一场别开生面,名为《迎圣驾》的开城仪式。
仪式模仿当年康熙皇帝幸临此宅的情景,不仅生动有趣,还使游客从中感受到一语双关之意,不由得让人兴致勃勃起来。
半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游人们依次验票进入相府正门。
一重门,打开一方天地。
一进院,展现一个世界。
在历史的涤荡下,烟消云散般消逝了所有过往,只留下一座气势恢弘的深宅大院。
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具体地点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640余间、9道城门,城墙1700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米至3米,整个院落的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甚为壮观,是一座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建筑群。
科甲鼎盛冠盖如林据史料载,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年至1760年)的260多年中,皇城陈氏家族共出了41位监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显族。
在此期间,先后有38位陈氏族人步入仕途,遍及大半个中国的14个省区。
在陈氏家族最为鼎盛的康熙年间,为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以及父子同编《康熙字典》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