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北缘古元古代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意义_张丽娟
- 格式:pdf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14
扬子地块西北缘轿子顶新元古代过铝质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裴先治;李佐臣;丁仨平;李瑞保;冯建赘;孙雨;张亚峰;刘战庆【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09(16)3【摘要】对扬子地块西北缘后龙门山地区轿子顶穹窿构造核部的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便对其形成时代和岩石成因进行约束.研究结果表明,轿子顶花岗岩体中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岩浆韵律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52~1.23、0.32~1.16),为岩浆成因锆石.对变形花岗岩和块状花岗岩中岩浆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分别为(793±11)Ma 和(792±11)Ma,表明它们的形成时代完全一致,均为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早期.轿子顶花岗岩体的SiO2(72.01%~77.65%)和Al2O3(12.12%~14.18%)含量均很高,A/CNK在0.95~1.13(平均为1.04),为硅和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过铝质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稀土元素总量(∑REE)为(75.81~79.97)×10-6(平均为77.89×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一中等的负Eu异常;高场强元素(Ta、Nb、Ti等)具有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岩体是以杂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轿子顸岩体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新元古代扬子地块西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以及弧陆碰撞造山作用导致的地壳增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即后造山期,是Rodinia超大陆初始裂解阶段产物.【总页数】19页(P231-249)【作者】裴先治;李佐臣;丁仨平;李瑞保;冯建赘;孙雨;张亚峰;刘战庆【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两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两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两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相关文献】1.天山0.9Ga新元古代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胡霭琴;韦刚健;江博明;张积斌;邓文峰;陈林丽2.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J], 张传林;杨淳;沈加林;王爱国;赵宇;董永观;郭坤一3.龙门山造山带轿子顶新元古代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裴先治; 丁仨平; 李佐臣; 李瑞保; 冯建赘; 孙雨; 张亚峰; 刘战庆4.东准噶尔东北缘阿舒达斯晚石炭世碱性花岗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J], 阿里木江·艾合买提;宫相宽;李咸阳;郑飞;尚明亮;木扎帕尔·木合塔尔5.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陈邦学;徐胜利;周能武;白权金;李超;张洪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磁学研究综述
白立新;朱日祥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1996(11)3
【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研究现状,扬子与华夏地块
之间的华南裂谷盆地于奥陶纪初(郁南运动)发生收缩,直到加里东末期基本封闭。
古生代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海槽以拉张为主,扬子地块西缘古生代期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古生代末进入特提斯构造域,发生活化。
目前扬子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学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难点是岩石普遍遭受了重磁化的影响。
【总页数】8页(P109-116)
【关键词】古生代;扬子地块;古地磁;大地构造演化
【作者】白立新;朱日祥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7;P318.4
【相关文献】
1.论扬子地块西缘元古宙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与大地构造演化 [J], 方维萱
2.扬子地块西南缘晚古生代基性岩浆岩的性质与古特提斯洋的演化 [J], 张旗;钱青;王焰;徐平;韩松;贾秀琴
3.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J], 王剑;段太忠;谢渊;汪正江;
郝明;刘伟
4.阿拉善地块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特征和演化 [J], 周立发
5.华北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J], 黄宝春;朱日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的报
告,600字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是中国西部的重要构造单元。
在该地区,从早古生代到中古生代,黑色岩系发育广泛,地质意义十分重要。
本文就此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研究。
首先,在下扬子早古生代黑色岩系中发现了碳酸盐岩、灰质岩、火成岩和花岗岩等多种岩性类型,各个岩性类型的比例不同。
其次,经过对该地区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分析,发现该地区的黑色岩系综合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A-type特征”,以
Al2O3、CaO、K2O、Na2O之比为主要特征,具有玄武岩型、弱酸性和古地壳型等特征。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的形成过程可能是由岩浆形成,受到地幔柱和地壳液体的共同作用造成的,这是一种复杂的多相多组分岩浆活动,它反映出当时地幔柱和地壳液体的活动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古地壳和古地幔的演化历史。
同时,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的综合地球化学特征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古地壳特征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早古生代地球演化过程。
以上就是对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的研究和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洋县桑溪沟花岗岩成因:Rodina超大陆裂解与地壳重熔段博林;苏犁;王静;肖亮【期刊名称】《地球化学》【年(卷),期】2018(047)005【摘要】扬子板块西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火成岩,自南向北依次出露碑坝、望江山、城山-毕机沟等基性堆晶杂岩体,并伴生大量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岩体主要侵位于古元古界后河群,中-新元古界火地娅群和新元古界西乡群.前人研究该地区基性杂岩体的成岩年龄集中在830~780 Ma,但对于酸性岩的年龄报道较少.陕西洋县桑溪沟乡一带出露与毕机沟含钒钛磁铁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密切伴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前人统称桑溪乡花岗岩体,本次研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条带状构造的粗粒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与毕机沟辉长岩体密切共生,相互蚕食、穿插,局部可见渐变过渡关系,统称毕机沟花岗闪长岩体;另一类是在侯家沟地区出露规模较大、具有块状构造的二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统称侯家沟花岗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花岗岩体野外地质考察、镜下岩相学观察,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等研究,认为毕机沟条带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代(约822 Ma)正好处于扬子板块从四堡造山运动向裂谷作用转化阶段(0.9~0.8 Ga),代表事件为约825 Ma地幔柱上涌到扬子板块底部,引起岩石圈内部的快速热传导,短时间内诱发含水的SCLM(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发生大比例部分熔融.毕机沟花岗闪长岩岩体属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开始阶段拉斑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结晶的产物.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约784 Ma),处于扬子板块裂谷峰期的晚期(790~760 Ma),在伸展背景下岩石圈厚度进一步减薄,岩石圈底部和软流圈顶部发生大规模部分熔融,伴生幔源玄武质熔浆上侵及构造运动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地壳重熔形成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总页数】16页(P506-521)【作者】段博林;苏犁;王静;肖亮【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P595【相关文献】1.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扬子北东缘的最初响应: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Nd同位素制约 [J], 胡建;邱检生;王汝成;蒋少涌;于津海;倪培2.扬子板块北缘花山群沉积时代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制约 [J], 田辉;李怀坤;周红英;张健;张阔;耿建珍;相振群;瞿乐生3.新元古代扬子北缘地壳增生事件:来自汉南祖师店奥长花岗岩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证据 [J], 敖文昊;张宇昆;张瑞英;赵燕;孙勇4.扬子板块西缘北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J], 沈渭洲;凌洪飞;徐士进;周新民;赵子福;郭建强5.扬子北缘晚古元古代A型花岗质岩: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证据 [J], 黄明达;崔晓庄;程爱国;任光明;何虎庄;陈风霖;张恒利;张建强;任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冀北大囫囵古元古代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周舰【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年(卷),期】2024(54)3【摘要】冀北西部陆块东北缘局部地区发现古元古代花岗岩体,由于缺少系统研究,其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尚不清晰。
本文对冀北大囫囵古元古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果显示:两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年龄为(1855±7)Ma和(1844±8)Ma。
岩石高硅(w(SiO_(2))为71.58%~74.01%)、高钾(w(K_(2)O)为6.44%~7.07%,K_(2)O/Na_(2)O为3.68~4.20),高铝饱和指数(A/CNK为1.12~1.27),为钾质强过铝质岩石;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结合高TFeO/(TFeO+MgO)值(0.74~0.80)和高10000 Ga/Al值(3.36~3.55)及较高的锆石饱和温度(840~873℃),确定其具有A 2型花岗岩特征,暗示其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构造体制。
花岗岩样品具有较高的Sr初始值((^(87)Sr/^(86)Sr)i为0.7130~0.7162)、负的ε_(Nd)(t)值(-8.0~-7.6),Nd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 2)为2.96~2.94 Ga,(^(206)Pb/^(204)Pb)t、(^(207)Pb/^(204)Pb)t、(^(208)Pb/^(204)Pb)t值分别为14.976~15.178、15.192~15.228和35.413~36.626。
综合研究表明,大囫囵钾质强过铝质花岗岩岩浆源自约2.95 Ga的中太古代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的伸展构造环境。
【总页数】12页(P828-839)【作者】周舰【作者单位】核工业二四三大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5【相关文献】1.辽东岫岩-宽甸地区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2.吉南地区古元古代双岔巨斑状花岗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证据3.内蒙古大青山古元古代埃达克质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4.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新元古代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5.新疆西南天山霍什布拉克碱长花岗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与成矿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北缘新元古代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特征及找矿意义李章志贤;郑绍鑫;张晓琪【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24(57)2【摘要】扬子地块北缘的汉南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分布区之一。
新元古代毕机沟和望江山岩体是汉南地区出露最好、研究程度最高的两个层状基性岩体。
毕机沟和望江山岩体被认为是由亏损地幔经历10%~20%部分熔融形成的。
远高于原始地幔的Cu/Pd值(Cu/Pd毕机沟值为3.52×10^(4)~3.97×10^(5),Cu/Pd望江山值为1.78×10^(4)~1.61×10^(6)),表明岩体母岩浆在侵入浅部地壳之前就经历了早期硫化物熔离。
毕机沟岩体中铱族元素(IPGE)与全岩Ni呈正相关,Cu/Ir与Ni/Pd呈负相关,说明在浅部岩浆房硫化物未饱和时,铂族元素的分配主要受橄榄石控制。
望江山岩体中铂族元素与全岩Ni、V、TiO_(2)无相关性,Cu/Ir与Ni/Pd呈正相关,说明望江山岩体中铂族元素受二次熔离硫化物的控制。
毕机沟和望江山岩体中矿物不具有定向性,加上望江山岩体中二次熔离出的硫化物中铂族元素依然亏损,说明这些岩体更可能是岩浆单次贯入冷却形成的,而非岩浆通道。
因此,浅部可能不具备赋存大型矿床的条件,今后的找矿工作应该聚焦于更深部。
【总页数】13页(P1-13)【作者】李章志贤;郑绍鑫;张晓琪【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P595【相关文献】1.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及找矿意义2.哀牢山-金沙江构造带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I号含矿岩体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3.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望江山层状岩体矿物成分和铂族元素特征:对岩浆演化过程和构造环境的制约4.辽东某超基性岩体铂族元素矿化地质特征5.扬子陆块北缘东河铂钯矿化超基性岩脉成岩时代与岩石成因:锆石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约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划分
张永康
【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扬子板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北)胶(南)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总页数】6页(P162-167)
【作者】张永康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厅,江苏南京,2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广西灵山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学意义——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斜向碰撞的证据 [J], 汪劲草;李帅;黄冠文;李细光;余何;熊彬;陈磊
2.扬子地块西、北缘中元古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J], 耿元生;旷红伟;柳永清;杜利林
3.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 [J], 张永康;刘聪
4.扬子地块西缘中元古代A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赵锴;蔡永丰;冯佐海;徐天德;周云;刘风雷;胡荣国;刘昊茹
5.西大别红安地区榴辉岩原岩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对扬子板块北缘中元古代晚期地壳生长作用的显示 [J], 汪晶;吴元保;彭敏;焦文放;刘小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岛弧花岗岩类成分极性及成因的地球
化学探讨
张宏飞;骆庭川;张本仁;凌文黎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19)2
【摘要】对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古代岛弧花岗岩类成分极性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在SiO2含量相近的条件下,由北向南岩石中K2O、K2O+Na2O,K2O/Na2O逐渐增加,而CaO逐渐降低;从北向南,微量元素Rb,Ba,Th,Zr,Nb,Ta,ΣREE及Rb/Th,Rb/Nb,ΣLREE/ΣHREE(La/Yb)N等逐渐增加或具增加趋势,而Sr,Co,Ni和Sr/Ba具逐渐降低或具降低趋势;
【总页数】8页(P219-226)
【关键词】花岗岩;成分极性;成因;地球化学
【作者】张宏飞;骆庭川;张本仁;凌文黎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121
【相关文献】
1.扬子克拉通北缘随(州)-枣(阳)地区新元古代变质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J], 薛怀民;马芳;宋永勤
2.苏鲁造山带胶东区段花岗片麻岩类的常量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证据 [J], 薛怀民;刘福来;孟繁聪
3.扬子克拉通北缘中、新元古代洋壳俯冲及壳幔再循环作用的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J], 凌文黎;张本仁;张宏飞;骆庭川
4.扬子克拉通北缘新元古代大陆岩石圈脱层作用信息——毕机沟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体同位素地球化学指示 [J], 凌文黎;张本仁;周炼;赵祖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扬子地块西缘新远古代花岗岩研究综述摘要:扬子陆块西缘发育一系列新元古代花岗岩,对认识扬子陆块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花岗岩的研究现状及扬子地块西缘现在研究的一系列岩浆岩做了简要讨论。
为探讨扬子地块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进而为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时期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依据.关键词:花岗岩;扬子西缘,构造演化1引言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地质是我国乃至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它所蕴藏的地质科学问题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地质学家,如古大陆形成与解体、早期生命起源、资源分布及环境效应等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扬子地块西缘中-新元古代的地质演化,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目光。
近年来,有学者将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新元古代碰撞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联系在一起。
目前在Rodinia超大陆聚合时间上已基本形成共识, Li XH etal(1997)认为赣东北、皖南和桂北蛇绿岩(约900~1000 Ma)是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碰撞缝合带的标志,时代上与全球Grenvillian造山带也基本一致,代表华南Rodinia超大陆形成的时间。
然而前人对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与聚合时间的研究已初见成果,但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期间形成的岩浆岩的成因和构造背景还有争议.2花岗岩研究现状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历史十分悠久,自JamesHutton(1795)年以来,200余年至今,花岗岩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在认识花岗岩成因方面先后经历了三个认识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 1974 年 chappell 和 white 发现 , 花岗岩成因受成岩物质源岩控制, 将花岗岩划分为 I 型和 S 型 ,在花岗岩研究中掀起了研究花岗岩源岩的思潮;第二个层次是 1979 年 Pitcher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 ,把按源岩划分的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与不同构造环境结合 , 提出了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类 ,使花岗岩研究深入到探索构造环境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