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长城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历史教案-第6课血肉筑长城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意义及民族英雄。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讲解抗日战争的过程(1)教师讲述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的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等。
4.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1)教师介绍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张学良、杨虎城、左权、赵一曼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英雄,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课所学,绘制抗日战争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
3.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是否得到培养?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血肉筑长城》。
2.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视频。
3.网络资源: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图片等。
4.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卢沟桥事变。
”教师:“正确。
那么这场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学生:“8年。
”学生:“1937年。
”教师:“非常准确。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血肉筑长城》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旗帜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认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战争的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深。
学生对于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情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难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中的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创设战争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英雄人物引导法:以英雄人物的事迹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战争场景、英雄人物等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战争照片、视频等,用于教学展示。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安排好合作探究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素材,呈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经过和民族精神的掌握程度。
血肉筑长城教材教法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共分三目,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日本侵略者攻下故都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大量的战俘和平民惨遭杀害。
这种暴行一方面打击了中国军民抵抗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引起中国军队的仇恨情绪,他们通过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告诉人们,只要在国共两党联合抗战的旗帜下,用中国军人和中华民族的血肉之躯一定可以筑成抵御外来侵略的长城。
本课的重点是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百团大战及其意义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百团大战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的胜利多于失败,损失惨重,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
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二、教法建议1.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采取联系实际的办法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从中挖掘与课程的讲授相关的内容,由此引入新课。
2.在讲述“南京大屠杀”一目时,教师在讲述完整的事件过程之后,还要提示学生理解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中国丧失了30多万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和民族自信的丧失。
3.在讲述“血战台儿庄”一目时,要密切结合书中的“台儿庄战役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台儿庄的地理位置,分析其战略意义,明确日军的侵犯方向和中国军队的进攻方向等基本内容,从而有助于了解战役进行的全过程4.在讲述“百团大战”一目时,建议教师准备一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年),将这幅图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1937~1940年)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抗日的作用和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政策,通过上述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百团大战的背景。
第十六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
(2)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
(3)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4)通过对平型关大捷的学习,了解在抗日战争初期的会战中国共合作最好的一次会战是太原会战。
可以从地理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2)教师准备有关百团大战和抗日战争胜利的视频,让学生对这两个事件有个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
(3)教师收集有关本课的历史图片,展示给学生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学方法:1、讲述法。
对平行关大捷等内容,可采用此法。
通过讲述,使学生联系旧有知识,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2、视频法。
对台儿庄战役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可用此法。
3、讨论法。
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可采用此法。
4、提问讲解法。
针对七大的内容,需要设问引导,步步深入,通过讲解帮助理解。
课时:一课时教学媒体:(一)复习提问:教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今年是抗战胜利多少周年啊?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师:对,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了,为了纪念这一重大的日子,我国举行了许多纪念活动,纪念为抗战牺牲了的战士。
但是,同学们,胜利来之不易,它是我国亿万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换来的;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了日本刽子手的屠刀指向了中华大地,南京30多万同胞被杀,鲜血染遍了整个南京城;面对这种野蛮的侵略与杀戮,中国人民惟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什么啊?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对,全体同胞起来,一致对外,打倒侵略者。
---------------------------------------------------------------最新资料推荐------------------------------------------------------ 第16课血肉筑长城(含课件)第 16 课血肉筑长城(含课件)吉林延吉市第十二中学滕海珍 1330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
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1 / 13一次重大胜利。
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代价换取的。
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百团大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
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海头中学覃红珠授课班级:八年级一班一、内容标准1.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四、教法与学法教师教学1、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史料创设情境,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讨论等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了解、理解、感悟历史。
2、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写作精神和团结合作意识。
学生学习1、结合有关图标、图片、文字资料,比较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的情况及影响,学会归纳、比较,感悟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屏幕展示《国歌》歌词,师生齐唱《国歌》。
[教师提问] 这首歌曲诞生于哪个历史时期?[学生回答] 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是我国的国歌。
[教师介绍]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聂耳于1935年,为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过渡] 面对日冠的疯狂侵略,中华儿女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民族长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展示课题:第16课血肉筑长城【新课教学】[教师引导]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节课主要有哪些内容呢?请大家把课文中的各个小标题读出来。
[学生回答]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师讲述]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分为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课文把“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合并为一个标题是因为它们都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而百团大战则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课题第18课 血肉筑长城 授课班级 1-4班 教学用时 1课时授课时间11.20教学目标1. 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 能力培养:(1)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并联系旧课,引导学生思考: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的,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力。
3. 情感教育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界反法西斯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
难点:中共七大。
突破措施 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归纳法学习方法示图法、讲授法、联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堂类型新授课教 学 流 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复习过程进行评价,以鼓为主。
营造气氛,将学生带本节课的学习。
复习提问:1、简要介绍卢沟桥事变。
2、从西安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逐步建立的?导入新课: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
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战斗争中,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布置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完成本目的任务。
有谁能补充一下“平型关大捷”的有关资料?教师对学生的讲述给予肯定并指出:开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利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分析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徐州的地理位置,即徐州是铁路枢纽,向南可以到达国民党统治心脏地区南京、上海;而日军的侵略路线则是想要两路夹击徐州,而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所以成为中日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
血肉筑长城作文篇一《平凡人的血肉筑长城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城可不仅仅是那道古老的建筑。
我曾经历过这么一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血肉筑长城。
那是一次小区的大扫除活动。
我们小区有一片小花园,原本是挺美的地方,但因为某些居民乱扔垃圾,弄得乱七八糟。
居委会就组织了一次清扫工作。
我当时心里还有点不情愿,毕竟周末嘛,想在家偷懒。
活动那天,来了好多人。
有拄着拐杖的大爷,有抱着小孩的大妈,还有像我这样的年轻人。
一开始觉得大家各扫各的就好了,但慢慢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大爷虽然腿脚不利索,可他在那弯腰捡烟头的动作特别认真,眼睛就像寻宝一样四处搜寻着垃圾,好像生怕漏了一个。
大妈呢,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着扫帚,孩子还咿咿呀呀地叫着,大妈就哄两句,又接着扫地。
我负责倒垃圾,看到piles of(一堆堆)垃圾被清理出来,这工作量还真不小。
有那么一刻,我偷懒靠在树上休息,看到一个小女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费力地拖着一个比她人还大的垃圾袋往我这边走来。
她走得晃晃悠悠的,汗水把头发都贴在脸上了,可小脸蛋上满是认真。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很惭愧,赶紧跑过去帮她。
在这个小区里,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在这一刻,我们就像一块巨大的墙砖,一块一块地连接起来,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构建起一个干净整洁的小花园。
就像在战争时期,千万个平凡的民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抵挡困难,去捍卫美好的啥。
这小小的花园清扫,不也是一种血肉筑长城吗?每个人用自己微小的力量,一点一点筑起了美好的家园,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真实而动人。
篇二《友情中的血肉筑长城》朋友之间呀,有时候也有着“血肉筑长城”的故事呢。
我就有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和我的几个哥们参加了一场篮球赛。
不是什么专业的比赛,但是大家都特别想赢。
我们队算上我一共五个人,水平参差不齐。
我呢,算是那种投篮不太准但是跑得比较快的。
比赛一开始,对手就很强势,感觉对方每个球员都像是篮球巨星附身。
我的一个哥们胖胖的,平时看着懒懒散散的,但在球场上可认真了。
血肉筑长城的典型战例北京,曾经的北平,一个笼罩在皇权紫气之下的千年古都,走过了繁华似锦、帝制威严的盛世,历经了风雨飘摇,国破山河的沧桑,在她的记忆中,有些故事已经被渐渐淡忘,但有些却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长城抗战、“七七事变”、南口战役⋯⋯每一次激战都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奏响的挽歌,那些是伤、是痛,是烙在北京躯干上的永不磨灭的疤痕。
长城抗战万骨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大家都知道国歌中的这句歌词,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句歌词的分量,我们如今的万里长城新气象,真的是用血肉筑成的。
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日本觊觎华北,关东军重兵集结,大举南侵,于1933年1月3日攻陷中原屏障山海关,2月中旬开始准备进犯热河。
此时华北形势危急,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华北地区30余万军队组织起来编成八个军团进行抵抗。
各军团从山海关西的喜峰口、冷口、罗文峪,延至古北口长城沿线100多个长城关口,蜿蜒1000多公里的长城沿线上设防。
长城抗战的主战场包括东线的冷口、中线的喜峰口和西线的古北口。
古北口关麟征领导第八军团二十五师抗战,关麟征和旅长梁恺先后负伤、团长王润波阵亡,伤亡4000余人。
三十二军军长商震和五十七军军长何柱国共同在冷口顽强抵抗,伤亡惨重。
“东陵大盗”的孙殿英率第四十一军在围场及赤峰一带抗击日军。
在喜峰口之战中,半小时杀死12名日军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上士(右)与来访的北平人民自卫会会员。
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中的主角就是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在近身肉搏战中,大刀队的英雄们一个个如入无人之境,左劈右砍,手刃仇敌。
然而,在无数激战之后,长城抗战仍以失败告终。
整个长城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共伤亡、失踪6万5千余人,日本方面,共伤亡6千余人,长城抗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并延缓了日本军事侵略华北的进程。
人们用“一将功成万骨枯”形容战争的残酷,胜利的代价,而长城抗战的惨烈之处在于,大功未竟万骨枯。
这6万5千余个英魂,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想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长城,保父母妻儿的周全,虽然那一战失败了,但他们的赤子之心正是我们华夏男儿真正的本色,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血肉筑长城作文篇一《平凡英雄筑起血肉长城在生活中,咱们常常会听到“血肉筑长城”这句话,感觉挺高大上的,但你要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咱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事儿。
就说咱小区的老张吧,那可是个热心肠。
有一回下大雪,雪那个厚啊,能把人的脚脖子都给埋了。
小区里的路都被雪盖住了,到处白茫茫一片,走个路都得像个企鹅似的小心翼翼。
这时候老张可就坐不住了,他穿着个旧棉袄,戴着个毛线帽子,拿着铲子就出去了。
我从窗户那儿往外看,就看到老张在那吭哧吭哧地铲雪。
雪可不好铲啊,又湿又重的。
老张弯着腰,脸被冻得红扑扑的,呼出的气息在空气中变成一团团白气。
他一点一点地把雪从路上挪到路边,铲一会儿还得停下来,用手套擦一擦额头上冒出来的汗珠。
这老张好像不知道累似的,从小区这头一直铲到那头。
本来没法走的路,慢慢就露出了黑色的地面。
这时候啊,其他邻居们看到老张这么卖力气,也都坐不住了。
有的拿着小铲子,有的扛着扫帚就出来了。
还没上学的小孩子也非要跟着大人来帮忙,拿着个小塑料铲子在那装模作样地铲雪,倒是弄得自己一身雪,像个小雪人一样,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一会儿,这小区里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
这不就像在筑长城吗?老张就像个开头的小砖块儿,他一发动,带动了整个小区的人。
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这看起来虽然是件小事,但是这就是咱生活中的“血肉筑长城”啊。
每一个平凡人都是一块砖,只要大家团结在一起,就能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
篇二《我看到的“血肉长城”》有时候我就在想,长城这东西好像离咱们挺远,但其实近得很呢。
我记得有一回跟朋友出去旅游,去的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山区。
那个村子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路也是坑坑洼洼的。
我们本来就是想去体验一下乡村生活的。
到那儿的时候啊,就看到村子里的小学特别破旧。
学校的墙都是灰扑扑的,有些墙皮都脱落了,露出里面的砖头,窗户的玻璃也是破了好几块。
这时候,我们就想啊,这可怎么办呢,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能好好学习呢。
血肉筑长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A.日军:已由进攻东北发展为准备进攻华北乃至整个中国。
B.中国:国共内战停止,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民党军队:由“不抵抗”转为“坚决抵抗”。
D.结论: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是局部的,七七事变后的抗战是全国性的。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
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
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这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
(布置学生阅读79——8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
1.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平型关大捷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意义
平型关大捷 1937.9 山西太原附近八路军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台儿庄战役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 意义: 台儿庄战役 1938.春山东台儿庄第五战区国民党军队抗战以来最重大的胜利
教师小结、过渡:
这两次战役都是在正面战场上阻击日军的进攻,平型关大捷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由第五战区的国民党军队取得。
后来,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
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组织了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1.1938年底以后,日军怎样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提示学生阅读80页第二段小字,答出:“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
2.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百团大战的知识点:
战役名称时间地点中国军队指挥者意义
百团大战 1940.8 华北八路军彭德怀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学生根据81页“动脑筋”,回答:你能从目标、规模和战绩方面评价百团大战吗?
A.目标: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B.规模:兵力共计100多个团,20多万人;战线长达2000多公里。
C.战绩:战斗达180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 2000多公里,拔掉敌据点近3000个
中共七大
组织学生通过列表,回答七大的知识点:
事件名称时间地点意义
中共七大 1945.4 延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
1.当堂完成83页“练一练”:选A(8月15日)。
2.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引导:A.平型关大捷、敌后游击战、百团大战等是共产党和人民的抗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的抗战;还有爱国华侨对抗战的贡献等,说明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得来的,它改变了百年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历史。
B.美国在太平洋打击日军、苏联红军进攻东北的日军、加拿大白求恩大夫志愿援华等,说明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国际间的有力配合和援助。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这是取胜的最根本原因。
四.巩固小结
1.根据84页“活动与探究”,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支援了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C.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政治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2.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内战烽火》。
中生本课结合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本课通过“唱国歌”等活动,利用教学图片、教师有感染性的语言等教学情景,时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同时,结合现代初中生的弱点进行“团结”、“合作”的教育,体现历史教学的教育性。
一直以为初中生处于感性向理性的过度阶段,特别是初中低年级阶段,课堂教学要从感性出发,在感性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理性的挖掘。
本课教学也是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
但课后,笔者却一直在思考: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是不是该对教材进行深度的理性挖掘?初中历史课对教材深度挖掘到底应该处在什么位置?
另外,本课也存在着一些细节上不足之处:如在台湾问题上,学生用了“回归”一词,教师没有及时指出学生用词不当,在复述学生答案是也范了同样的错误。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学生多次出现了有争议的回答,个别错误答案也没有引导学生探讨,让学生及时纠正。
以后,一定要注意课堂细节,注意多多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
的反响比较好,尤其用地图讲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学科特色,易生接受,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教材还可以进一步整合,如把这节课分成两个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中共七大、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第二课时学习对抗战有利的形势、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这样教学内容就不会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