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爵位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5
北京记忆丨清代宗室爵位等级与府邸规制清朝的宗室爵位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二个等级。
这其中,只有亲王和郡王的宅邸才能叫王府,贝勒以下的宅邸只能叫府,而公侯以下,三品以上的官员的居所,只能叫“第”,一般官员的宅邸只能称为“宅”。
那么,老百姓的住所,就只能叫做“家”了。
清朝的封爵制度有两种。
一是:世降一等,比如,父辈是亲王,儿子则降到郡王,孙子就降到贝勒了。
二是,世袭罔替,意为第一代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后代中总有一人能承袭第一代的爵位,这就是“铁帽子王”。
据统计,北京城内共建有四十多座王府,这其中“铁帽子王”的府邸最豪华、最气派。
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
”说的是:礼王府的房子最多,是北京规模最大的王府。
豫王府的墙最高,比一般王府的墙高出3尺。
清朝总共封了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的。
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另外四位是在清朝后期政治斗争中受封的。
分别是: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弈劻。
清朝王府的建筑规制,布局都是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建筑的。
如果逾制建造宅邸,则要以罪论处。
据《清会典事例》记载:亲王府,基高十尺,外围围墙。
正门五间,启门三间。
正殿七间,丹墀围以石护栏。
左右翼楼各五间。
后殿五间。
寝室二重各五间。
后楼一重,上下各七间。
自后殿至后楼左右均列广庑。
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
后楼、翼楼、旁庑均本色筒瓦。
正殿正脊安装鸱吻,戗脊压脊仙人依次凡七种,余屋用五种。
凡殿、楼、门柱,均红青油饰。
正门门钉纵九横七。
梁栋绘五爪金龙各色花草。
其府库仓廪厩及祇侯各执事房屋宜建置于左右。
门柱黑油,屋顶覆板瓦。
郡王府,正门一重,正屋四重,正楼一重,其间数修广及正门门钉、正屋压脊兽,均减亲王府七分之二。
清朝时期的爵位制度中国古代自从国家诞生,统治机器日益完善,政治制度逐渐繁密,与之相对应的功勋贵族表彰制度也愈发成熟,至清代时,爵位制度已经颇有特色。
中国的爵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传说中的尧舜时期和夏朝都有文献说明设立了爵位及其相关制度,但由于缺乏出土文物和实物资料证明。
其具体情况目前还不能确定。
中国历史上目前可以确定的最早的爵位制度应该在西周时期。
周代统治集团就确定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周代实行了“分封制”,可以世袭罔替。
比如我们熟悉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都是“公”这一级的爵位,在各自的封国里掌握极大的权力。
此后历代均有自各自的爵位制度。
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众所周知,清代的统治阶层来自关外满族,满清统治者在战争年代以及入关建立全国政权的过程中,除了武力征服四方讨平外,还运用体制内的若干奖励和笼络措施巩固其统治。
所以清代的爵位制度与前朝相比,有了系统上呈现出多元并包的特点。
清代除了皇家宗室、异姓功臣的爵位系统外,对蒙古等边疆地区也有爵位。
皇家宗室的爵位分为和硕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十四级。
其中“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这些爵位由高到低的俸禄从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到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蒙古与满族很早就发生关系,两族间还常常通婚以加固友好。
蒙古也有爵位,由理藩院掌管,蒙古语称之为札萨克(意为“统治者”)。
札萨克可以世袭,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这些名称均与满语音译有关。
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
虽然札萨克的自主权很大,但是仍要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受到中央节制。
今天我们知道在有蒙古族同胞聚居的自治区在行政区域上称之为“盟”、“旗”,就是清代蒙古王公贵族统治下的遗留名称,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多元与历史传承。
清朝爵位制度
清朝皇室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各等级名字如下:
1、第一级:和硕亲王。
2、第二级:多罗郡王。
3、第三级:多罗贝勒。
4、第四级:固山贝子。
5、第五级:镇国公。
6、第六级:辅国公。
7、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8、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9、第九级:镇国将军。
10、第十级:辅国将军。
11、第十一级:奉国将军。
12、第十二级:奉恩将军。
爵位等级规定:亲王的一个儿子封为亲王,其余儿子封为郡王。
郡王的一个儿子封为郡王,其余儿子子封为贝勒。
贝勒之子封为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清代爵位等级清代爵位等级一、皇太子爵1、治世子公:特定授予继位皇帝的直系后裔(一般是内阁大臣、孝敬父母的皇孙子孙)的最高荣誉。
2、平国大都督:特定授予继位皇帝的直系后裔的下一级荣誉,也是朝廷重臣的首选。
3、大命公:是皇太子的表兄亲,朝廷顶级大臣侍从等官员的重要职位。
二、高级爵1、相国:是清朝第二高级爵位,原本授予官吏自家子弟或是朋友和信赖的人,但有时也授予官吏登仕诸侯之子或者行贡之士。
2、大夫:是清朝第三高级爵位,原本授予官吏自家子弟或是朋友和信赖的人,但也有授予官吏登仕诸侯之士或行贡之士。
3、郎:郎爵位从明朝开始有所安排,是清朝第四高级爵位,授予官吏登仕诸侯的子孙或者以及官吏的朋友等人。
三、中级爵1、卿:卿爵位系清朝第五高级爵位,授予官吏登仕诸侯的子孙或者以及官吏的朋友等人,也可以授予英俊有功之士。
2、侯:侯爵位是清朝第六高级爵位,授予朝廷官员行贡或者晋爵诸侯之士的子孙、以及官吏的朋友侄友等人。
3、弁:弁爵位是清朝第七高级爵位,授予僚属官吏的朋友等人,也可以授予一些英勇功勋之士。
四、次级爵1、曹公:曹公爵位是清朝第八高级爵位,通常授予官吏朋友的子弟,也可以授予英勇功勋之士。
2、伯:伯爵位是清朝第九高级爵位,授予旗人及登仕诸侯之士的子孙及官吏朋友等人,也可授予英勇功勋之士。
3、子:子爵位是清朝第十高级爵位,可授予官吏朋友的子弟、朝廷旗人等人,也可以授予一些英勇功勋之士。
五、低级爵1、男:男爵位是清朝第十一高级爵位,授予朝廷旗人、各个登仕诸侯及特派使者等官吏的子孙和官吏朋友的子弟。
2、秀才:秀才爵位是清朝第十二高级爵位,授予朝廷旗人的子孙或官吏朋友的子弟,也可授予一些英勇功勋之士。
3、世候:世候爵位是清朝第十三高级爵位,授予朝廷旗人的子孙或官吏朋友及僚属朋友之子弟等人,也可授予一些英勇功勋之士。
清代爵位等级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们统一地分为好几个不同的等级,体现了清朝官府对社会等级、职业、权利的认定和界定。
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清清朝官职制度与现代官职对⽐⼀、清朝宗室爵位和硕亲王、亲王世⼦、多罗郡王、郡王长⼦、多罗贝勒、固⼭贝⼦、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分镇国公、不⼊⼋分辅国公、⼀等镇国将军、⼀等镇国将军、⼆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等辅国将军、⼆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等奉国将军、⼆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品,辅国将军为正⼆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都是满语转⾳。
“固⼭”就是“旗”,“多罗”指⼀⾓,“和硕”指⼀⽅,都是指所担当⽅⾯范围的⼤⼩,以“和硕”为最⼤。
封爵分功封与恩封。
功封是因功⽽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承袭爵位不降级。
满族⼈⼊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家铁帽⼦王,后⼜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恩封的爵位则是长⼦承袭时,辈辈经⽗亲下降—级爵位。
但是亲王之⼦孙降到镇国公为⽌,不再下降;郡王的⼦孙降到辅国公为⽌;贝勒的⼦孙降到不⼊⼋分镇国公为⽌;贝⼦的⼦孙降到不⼊⼋分辅国公为⽌;镇国公⼦孙降到镇国将军为⽌;辅国公⼦孙降到辅国将军为⽌。
亲王年俸⽩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清朝官员等级清朝⼊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品⼜分正和从。
称为“九品⼗⼋阶”,九品以下是未⼊流。
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品:【正国级】⽂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政协之类的】殿阁⼤学⼠【政治局常委】⽂职外官:⽆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从⼀品:【正国级减】⽂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太师、太⼦太傅、太⼦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学⼠【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监察长】⽂职外官:⽆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武职外官:将军【⼋旗军⼤军区司令】、都统【⼋旗军⾸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品:【副国级】⽂职京官:太⼦少师、太⼦少傅、太⼦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职外官:各省总督【⼤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品:【部级】⽂职京官:内阁学⼠【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社科院院长】⽂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武职外官:副将【副军长】正三品:【副部级】⽂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理寺卿【最⾼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奉国将军、⼀等侍卫:绣豹)、⽕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师长】从三品:【副部级减】⽂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护军参领、包⾐骁骑参领、王府⼀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副师长或是旅长】正四品:【厅级加】⽂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理寺少卿【最⾼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奉恩将军、⼆等侍卫:绣虎、)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驼⼚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团级】从四品:【厅级】⽂职京官:内阁侍读学⼠、翰林院侍读学⼠、翰林院侍讲学⼠、国⼦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知府【⾃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副护军参领、包⾐副骁骑参领、包⾐佐领、四品典仪、⼆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职京官:左右春坊庶⼦、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长医院院长】⽂职外官:同知、⼟同知、直⾪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绣熊)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理寺左右寺丞、宗⼈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通判武职京官:(蓝翎侍卫:绣彪)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州州同、州同、⼟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副营级】正七品:【县处级】⽂职京官:翰林院编修、⼤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国⼦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职外官:京县县丞【⾸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正连级】从七品:【副处级】⽂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监博⼠、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州州判、州判、⼟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国⼦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灵⽂职外官:布政司库⼤使、盐运司库⼤使、盐道库⼤使、盐课司⼤使、盐引批验所⼤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县丞、四⽒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武职外官:外委千总【副连级】从⼋品:【副科级】⽂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义⽂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正九品:【股级】⽂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正排级】⽂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太医院吏⽬、太常寺司乐、⼯部司匠⽂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道库⼤使、宣课司⼤使、府税课司⼤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使、巡检、⼟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副排级】未⼊流:【普通科员】⽂职京官:翰林院孔⽬、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使、兵马司吏⽬、崇⽂门副使⽂职外官:典史、⼟典史、关⼤使、府检校、长官司吏⽬、茶引批验所⼤使、盐茶⼤使、驿丞、⼟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使武职京官:⽆武职外官:百长、⼟舍、⼟⽬---------------------------------------------------------------------------------------------------------------------------2清朝与现在的官职对⽐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揭秘:清朝宗室爵位等级与种类,清朝有哪些爵位大清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
清代对宗室没有实行封藩建国,强调“一统”天下,但同时对皇子和军功都实行封爵制,从分封亲王至奉国将军分为14等。
有功封、恩封、考封之别。
功封是有特殊功勋的被封为亲王,人数极少,可以世袭罔替;恩封是国有大庆时对一些宗室的升等加封;考封是按世系依次降等,以至降为不入等级的“闲散宗室”,与老百姓没有什么差别。
因此,清代宗室的繁衍速度和数量都较明代较少,高级宗爵数量一直受到限制,拥有亲王、郡王衔的较少。
据统计,清初开国只有8名世袭亲王即睿亲王、礼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等所谓“铁帽子王”。
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由于清代的这些制度,宗室没有造成对皇权多大威胁,在这方面,清朝的政策是很成功的。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宗室人员可以通过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等四种途径取得这些爵位。
如在清初开国的“军功勋旧诸王”,有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等8人,被称做“八大铁帽子王”。
他们有用兵权、议政权和旗主权,而且“世袭罔替”,其后代总有一嫡子原爵袭封。
如果因故不能袭封,还准其旁支子孙袭封原爵。
康熙前期,军功勋旧诸王的势力,由于主客观各方面的原因已经削弱;皇权日益加强。
雍正皇帝曾因其弟允祥“公忠体国”,封他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
详细介绍清朝的王爵官位(图文)以清代历史、佚事为题材的电视剧(俗称“清宫戏”)近来很火,充斥各时段荧屏,为各电视台搏取收视率的不二法门。
但从各剧剧情细节看,现在的导演、编剧对历史知识常识的严重匮乏是“清宫戏”的痼疾通病,即使是中央台投巨资、召名导拍摄的“巨作”也纰漏百出。
虽然“清宫戏”大多是‘戏说’类的,不是严谨严肃的历史剧,但其中最起码的常识也应该顾忌一点。
但凡是“清宫戏”,少不了各级别的清朝官员角色,而清朝官员的服饰(补服和顶戴)向来是很出彩的,但也是出毛病最多的细节。
一大批的“清宫戏”,出场官员从七品的县令、四品的知府到二品的总督、巡抚再到一品的大学士、六部尚书,统统全都是红顶戴、仙鹤补服,不禁让人啼笑皆非!最近热播的《神医喜来乐》剧,区区一个沧州的县令,竟然也顶着红顶珠、双眼花翎,穿仙鹤补服(一品大员的服饰);王太医,区区一个太医,居然说是四品官职(太医院最大的左右院判不过是六品官),而且权力大得骇人,能够左右刑部官员!这里,墨某不惭,忍不住恬颜来给这些短见识的导演长点见识,给他们上一堂清朝官制的常识课:首先,清朝官制同以往各朝代一样,分为文官和武官,又分为京内官、京外官(地方官)。
一、品级(级别)1、正一品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文京外官:无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2、从一品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3、正二品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清朝爵位制度
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由宗人府掌管,异姓功臣爵位由吏部验封司负责,而外藩蒙古世爵是由理藩院掌管。
宗室爵位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
正常情况下,宗室爵位承袭一次就要降一等,降四等后就不再降了,会一直保持承袭后等级不变。
不过,有几种情况例外:一是铁帽子王永远不降等;二是该亲王比较受宠,他的儿子会仍然袭封为亲王;三是不受待见甚至是得罪过皇帝的亲王,儿子往往连郡王都袭不到。
另外,清朝规定,低于奉恩将军没有爵位的宗室称作闲散宗室,享受四品官待遇。
清朝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立功而受封的。
异姓功臣爵位,或称功臣世爵、民世爵,授予宗室爵位和蒙古爵位以外的人,功臣爵位承袭一次降一等,当降到最低一等恩骑尉后就不再降了,可以一直世袭罔替。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设置,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清朝宗室女子也有爵位封号,而且嫡庶有别,皇后生女封固伦公主,除皇后之外的妃嫔生女封和硕公主,而“格格”是清朝宗室之女的专称,格格若为侧室所生(庶女),均依次降二等。
清朝宗室之女额驸也有相对应的封号和待遇。
从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年间,是清代封爵制度的形成产生及初步发展阶段;从顺治到乾隆年间,是封爵制度的完成阶段;自嘉庆以后,是清朝封爵制度的最后完善阶段。
作为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封爵制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后补充一下,制度是制度,具体执行还得听皇上的,到底爵位能承袭多少次,降等承袭还是不降等承袭,降到哪一等可以世袭罔替
等等不按套路的情况,全凭皇上一句话。
清朝官职制度第一篇:清朝官职制度清朝官职制度一、清朝宗室爵位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
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和硕”、“多罗”、“固山”都是满语转音。
“固山”就是“旗”,“多罗”指一角,“和硕”指一方,都是指所担当方面范围的大小,以“和硕”为最大。
封爵分功封与恩封。
功封是因功而封,可以“世袭罔替”——辈辈长子承袭爵位不降级。
满族人入关后,有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家功封的和硕亲王是“世袭罔替”的,俗称八家铁帽子王,后又增加恭亲王,怡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恩封的爵位则是长子承袭时,辈辈经父亲下降—级爵位。
但是亲王之子孙降到镇国公为止,不再下降;郡王的子孙降到辅国公为止;贝勒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为止;贝子的子孙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为止;镇国公子孙降到镇国将军为止;辅国公子孙降到辅国将军为止。
亲王年俸白银1万两、郡王5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600两、辅国公300两。
二、清朝官员等级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
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
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副军长】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师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副师长或是旅长】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团级】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绣熊)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蓝翎侍卫:绣彪)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副营级】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正连级】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副连级】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正排级】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副排级】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2清朝与现在的官职对比六部:由于过去只有六部,所以其职能往往等于现今多个部门职能的综合。
一、清代的爵位制度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一)宗室爵位共分12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Hu,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以下爵位依次减半)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是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份。
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以带暖壶,“双眼”是指双眼雉翎。
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居住)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以上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等,仅在年俸银和禄米有差别)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
满清八旗及清代官职、爵位详解!【多图】【实用】八旗由来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制基础上建立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
定三百人为一牛??,五牛??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
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
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
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
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
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
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
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
侍卫皇室的人。
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
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左右。
镶蓝旗满洲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正蓝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
清代八旗之一。
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大清爵位宗室男子爵位宗室男子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1、和硕亲王。
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皇子只封得镇国将军。
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
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爵位世袭,分为降等世袭与世袭罔替。
降等世袭,即每承袭一次要降一级,但降级若干次(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后便不再递降,以此爵传世。
世袭罔替,即以原爵位承袭。
例如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
宗室女子爵位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1、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2、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3、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4、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5、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6、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7、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8、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宗室女子额驸待遇: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世爵即异姓功臣爵位世爵等级1、公爵2、侯爵3、伯爵(上三者超品)4、子爵(正一品)5、男爵(正二品)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7、骑都尉(正四品)8、云骑尉(正五品)9、恩骑尉(正七品)晋爵方式除恩骑尉外,所有爵位的晋爵都是以云骑尉为基础的。
清朝爵位继承制度清朝的爵位继承制度啊,那可真是个挺复杂又挺有趣的事儿呢。
在清朝啊,爵位继承可不像咱们分个家产那么简单。
就好比一个大家族里有个特别尊贵的位置,大家都盯着呢。
爵位有很多种啊,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
这爵位就像是一顶顶不同级别的帽子,有的帽子金光闪闪,特别耀眼,有的呢,稍微黯淡一点,但也比普通人的强多了。
先说这亲王的爵位继承吧。
一般情况下呢,那是嫡长子优先继承。
嫡长子啊,就像是家里被选定的大当家的接班人。
这嫡长子要是规规矩矩的,没犯啥大错,那这亲王的爵位就稳稳地落到他头上了。
可是啊,这也不是绝对的。
要是这个嫡长子没那个能力,或者品行不端,那这爵位也可能就悬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接力棒,要是他跑着跑着摔倒了,或者跑错方向了,那这接力棒可就不一定还在他手里喽。
那要是没有嫡长子呢?这就像是一个房子没了顶梁柱一样,有点乱套。
这时候啊,其他的儿子就有机会了。
不过呢,他们继承的时候,这爵位可能就会降一级,就像从一个大房子搬到一个小一点的房子,虽然还是有房子住,但没之前那么宽敞舒服了。
比如说,可能就从亲王降到郡王了。
郡王的继承也差不多是这么个理儿。
嫡长子优先,不行就轮到其他儿子,然后爵位也可能降等。
这就像是一级一级的台阶,往下走的时候,虽然还是在台阶上,但位置没之前那么高了。
贝勒、贝子这些爵位呢,继承的时候也遵循类似的规则。
感觉就像是一个连锁反应,一环扣一环的。
而且啊,这清朝的爵位继承还和皇帝的态度有关系呢。
皇帝就像是这个大家族的最大的家长,他要是看谁不顺眼,哪怕你是嫡长子,这爵位也可能给你弄没了。
皇帝要是特别喜欢某个子弟,说不定还能给他升个爵位呢。
这就像老师特别喜欢某个学生,就多给他奖励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啊,就是世袭罔替。
这可就厉害了,就像是得到了一张永远有效的通行证。
像铁帽子王,他们的爵位可以一直原封不动地传下去,嫡长子继承的时候不用降等。
这就好比是家族里的一个特权阶层,永远都能享受最高级的待遇。
清代爵位系统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一)儿子(等级俸禄及服饰)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Ho?o i Cin Wang2多罗郡王Doro i Giyūn Wang3多罗贝勒Doro i Beile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Gūsa i Beise5奉恩镇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6奉恩辅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7不入八分镇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Gurun be Dalire Gung8不入八分辅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Gurun de Aisilara Gung(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
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
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Gurun be Dalire Janggin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二)女儿(等级俸禄)1固伦公主:居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Gurun i Gungju2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Ho?o i Gungju3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Ho?o i Gege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Doro i Gege 4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Beile i Jui Doro i Gege5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Gūsa i Gege 6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Gung ni Jui Gege 7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仅宗室爵位就有21级,清朝爵位到底有多复杂?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作为满洲人建立的国家,清朝的爵位制度带有很浓郁的本民族特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爵位制度。
清朝在建立之初时的爵位制度是非常简单的,努尔哈赤时代只有贝勒、贝子两级爵位,且只授予皇族宗室,直至黄台吉(皇太极)创建大清后增设宗室爵位,使宗室爵位划归为12等21级,分别是:1和硕亲王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4固山贝子5镇国公6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8不入八分辅国公9镇国将军一二三等镇国将军10辅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辅国将军11奉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奉国将军12奉恩将军一等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奉恩将军清朝的爵位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明朝,例如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这五个爵位都是明朝法定的宗室爵位。
不过明朝的宗室爵位一共只有8个等级,而清朝却有12等21级。
除宗室爵位负责以外,清朝功臣爵位数量同样繁多,总共9等27个级别,分别是:1公爵一、二、三等公爵2侯爵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侯爵3伯爵一等伯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伯爵4子爵一等子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子爵5男爵一等男爵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男爵6轻车都尉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7骑都尉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8云骑尉9恩骑尉以上是清朝的功臣爵位,虽然只有9等,但每一等又划分数个级别,总共划分了27个级别,冠绝历朝历代。
清朝对于爵位划分之细密是前所未有的,之所以搞出这么多等级,本质上还是为了巩固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
先说宗室爵位,明朝的宗室爵位是世袭的,所有爵位都是如此,例如亲王的爵位可以永远由嫡长子一脉相传,世袭罔替。
但清朝建立后为了鼓励皇子进取以及避免王爵泛滥,采取降爵制,除非有军功或恩赏,皇子的爵位都要每代递降的。
清朝的爵位递降制度看似是更加约束宗室,限制特权,但实际上清朝对皇族的优待一点都不比明朝差。
相比明朝的8等8级宗室爵位制度,清朝的12等21级大大提升了宗室爵位数量,目的是让更多的宗室成员能够拥有爵位。
清朝皇子的爵位
清朝皇子的爵位可分为三种,分别是亲王、郡王和贝勒。
1. 亲王:亲王是清朝皇子中最高的爵位,通常由至亲皇子担任,如太子、皇帝的亲弟弟等。
亲王有亲王府,享有丰厚的俸禄和特权,拥有自己的府邸和数百名随从。
亲王的子嗣通常被封为贝勒,而且可以继承亲王爵位。
2. 郡王:郡王是清朝皇子的爵位之一,通常由皇帝的弟弟或侄子担任。
郡王的爵位较低于亲王,但仍享有一定的特权和俸禄。
郡王的子嗣通常被封为贝勒,而且可以继承郡王爵位。
3. 贝勒:贝勒是清朝皇子的爵位之一,通常是亲王和郡王的子嗣担任。
贝勒爵位相对较低,享有一定的俸禄和特权,但比亲王和郡王的地位要低一些。
贝勒的子嗣通常被封为正白旗的贝子,继承贝勒爵位。
此外,清朝还设有其他较低的爵位,如世子、嫡亲王、亲王的长子等。
每个爵位的具体特权和地位还与其所属的亲族关系和皇权大小有关。
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
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
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
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
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
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
异姓功臣爵位分为九等。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种。
宗室爵
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除了清初受封的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和硕承泽亲王(后世改号为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雍正时怡贤亲王、同治时恭亲王、光绪时醇亲王、庆亲王共十二个王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宗亲世爵只能世袭。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和硕亲王,简称亲王。
清朝宗室和蒙古外藩爵位的第一等爵。
宗室唯皇子、皇兄弟可以获得此爵位。
外藩中只有蒙古“汗”一级的领主才可以获得这个爵
位。
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的。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勒属于皇室爵位(皇室爵位有时候也会授予蒙古人),亲王和亲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如果你把这个分成两个级别,那么亲王加双俸也应该是中间的一个级别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克勤二位郡王。
公侯伯子男和剩下的云都尉、轻车都尉都是给非皇室成员或有功之臣或闲散宗室的。
历史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
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
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其后又有所修改。
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
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多罗郡王,简称郡王,清朝宗室、蒙古新疆西藏外藩封爵之第二等。
皇子、宗室子、外藩得封之,和硕亲王世袭者,承嗣者封多罗郡王。
满语“多罗”,其义为礼、道、理。
将其放在爵位前面,有“礼的、道的”意思。
所以,多罗郡王,简称礼郡王或理郡王。
多罗贝勒,原为满族贵族称号,即金代“勃极烈”的异译。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封爵名,全称为多罗贝勒。
清初,天命年间置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
崇德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多罗贝勒为三等爵,位次多罗郡王而高于固山贝子。
亦用以封蒙古贵族
固山贝子,简称贝子,清爵名。
原为满语“贝勒”的复数,有王或诸侯之意。
清建国后,成为宗室爵位名。
崇德(顺治)元年(1636)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固山贝子为宗室封爵第四级,低于多罗贝勒,而高于奉恩镇国公。
奉恩镇国公
清爵名,又称入八分镇国公。
宗室封爵第五级,在固山贝子下,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上。
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
终清之世,宗室之待遇,有所谓“八分”。
恩礼所被,以八分为最优。
据宗人府事例封爵载:天命年间,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
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
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
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
奉恩辅国公
清爵名。
宗室封爵第六级,在奉恩镇国公下,不入八分镇国公上。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镇国公(或者称为奉恩镇国公,简称镇国公)不同,在奉恩辅国公(辅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为第七等爵。
不入八分辅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八等爵。
镇国将军
爵名。
明用以授郡王除被封为郡储以外的诸子。
清为宗室封爵第九级,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下,辅国将军上。
镇国将军品级为武官正一品。
清制,镇国将军分三等。
分别为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清代为宗室封爵第十级,在镇国将军下,奉国将军上
奉国将军
明、清时代,宗室封爵之第十一位,有一、二、三等之别。
奉恩将军
清爵名。
宗室封爵第十二级,为最低级。
武官正四品。
清朝封爵详细情况
清朝的封爵,与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睿亲王、勇毅侯之类。
其中我们比较耳熟的清代异姓功臣中,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而且在中华民国初年的军阀、内阁重臣、封疆大吏、社会名流等人中,我们还经常见到这些人的姓名前加有爵号,这是因为他们或世袭、或实封有各种爵号,虽然已改朝换代,但历史的印记或遗老遗少的秉性不能改变的缘故。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
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间,他们是: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属于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富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大学士傅恒,傅恒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的弟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职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最高等级,傅恒死后,就再无人取得过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
傅恒有四子:富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富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父死后,承袭一等忠勇公)、富长安(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其监督和珅自尽,却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富康安(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平台湾林爽文乱,进一等嘉勇公;平廓尔喀,加赐一等轻车都尉;前往安南国平乱途中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
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王,世袭罔替)。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吴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亲吴雅氏)族孙。
按制是长子袭亲王,但遍观清史,真正长子承袭的很少,而且可以看出多是由比较喜欢的儿子或比较受宠的妻妾所生的儿子承袭。
亲王的儿子中除了一个袭郡王外,其他儿子按出身的不同被授予不同的爵位,不过这个爵位要考封,而不是一定会封。
如果考试不合格的话,就不会被授予爵位,等同闲散宗室。
按规定,亲王嫡福晋所生的儿子考封为不入八分公,侧福晋所生的儿子考封二等镇国将军,妾媵(另室所居)所生的儿子考封三等辅国将军。
无论是嫡、侧福晋还是妾媵,都是要在宗人府登记的,如果与没有登记的女子生下的孩子,那是不会被承认宗室身份,更不要说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