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郭冲
- 格式:pdf
- 大小:255.45 KB
- 文档页数:2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要点雷艳艳发布时间:2021-05-21T12:02:19.3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作者:雷艳艳[导读]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多方面工作,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稳定性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保障。
榆林众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陕西榆林 719000摘要:建筑结构设计涉及多方面工作,保证建筑结构安全性、稳定性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保障。
抗震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要点,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重视。
文章对建筑结构设计下抗震设计展开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结构抗震引言随着我国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这虽然给城市带来了人才和劳动力,但是也增加了城市住房问题的负担。
在建筑物未建设前,相关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并结合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且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案,建立完整的预防体系,从根本上促进工程项目质量与抗震能力的稳步提升。
1抗震设计的意义地震活动是一种很难准确预测的自然灾难,以现在的技术手段不可能准确地对地震活动做出预测。
但是依据现实条件,提前采取防护手段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手段。
对于非选择性、危险性大的地震活动,如何用科学的理念和技术来预防地震的损害、来减少地震造成的各种损失。
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各自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小型地震不会对建筑结构造成损害,中型地震可以做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建筑物仍然可以使用,在大型地震建筑物不会倒塌保证人员的安全。
这一抗震设计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受到地震灾害影响过程中,如果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所采用的结构布置不协调,那么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当出现破坏时,新建的建筑费用要比维修旧建筑的费用高。
从经济成本来讲,是非常不合算的,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计的,这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首要任务。
2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主要原则 2.1整体性原则展开建筑抗震设计时,设计内容不只是针对某一个建筑内的某一个部位,而是将抗震设计贯穿到整个设计过程中,从而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简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材料和施工工艺等,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下面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简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1、安全性: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采取适当的结构形式,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并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可行性: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建筑物的可行性,包括经济可行性和施工可行性。
在保证抗震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成本,降低建筑物的抗震投资。
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可行性,确保抗震设计方案的实施。
3、可靠性:抗震设计需要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即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工作并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和使用可靠的材料,确保建筑物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1、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对其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
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根据地震影响区域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用途,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2、优化布置结构:在建筑物的平面和立面布置中,合理布置结构体系,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抗震作用。
如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中,尽量选择对称形式,提高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立面布置中,合理增设剪力墙、拉力系统等,提高抗震能力。
3、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材料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强度混凝土、钢材等。
通过选用高强度材料,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韧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4、考虑抗震节点的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抗震节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设计抗震节点,使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合理传递和分散地震力,避免局部破坏。
5、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进行结构抗震计算,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建筑物的地震荷载和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在设计中进行相应调整,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抗爆设计原则发表时间:2016-08-19T13:36:34.737Z 来源:《低碳地产》2015年第7期作者:孙寇柱[导读]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抗爆设计的原则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
江苏东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相关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现场、环境、安全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更要从长远的角度综合考虑,其中抗震设计和抗爆设计是建筑结构中要特别重视的设计环节,对住户和周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抗爆设计时,相关人员要本着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按照相关原则规范,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抗爆性能作出可行性的预测和评估,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抗爆设计的原则分别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爆设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地壳运动时常出现异常现象,造成大地震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国际恐怖主义的盛行,国际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由于高层建筑具有人员密集的特点,因此成为恐怖分子趁机生事的主要地点之一。
由以上可以看出,做好抗震设计和抗爆设计在建筑结构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一)“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是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的历史变革较为丰富,最原始的设计为刚性设计,然后由刚性设计走向柔性设计,再发展到延性设计和结构控制设计。
而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建筑结构设计也因此需要考虑更多的内容,对于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建筑结构设计需要对其建筑物的自振周期,所选建设材料的性能、各个结构的阻尼变化以及建筑物基础差异沉降等因素进行考虑,这也导致建筑结构设计具有极强的复杂性特点,当设计师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对某些影响因素考虑不到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工程的某一建设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的现象[1]。
抗震设计分析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探讨
郭超
【期刊名称】《居业》
【年(卷),期】2015(000)014
【摘要】抗震性作为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建筑开发项目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抗震设计在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与普及.本文旨在结合抗震设计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其实际应用的客观分析,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探讨,以期为其在建筑实践中的应该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郭超
【作者单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分析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分析
3.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分析
4.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
5.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问题及措施李波发布时间:2023-06-15T03:00:05.915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3年7期作者:李波[导读]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强化施工设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保证施工中会用到的建筑材料质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合理设计地震外力能量吸收和传递四个方面,来阐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的如何解决。
西安连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710200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强化施工设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保证施工中会用到的建筑材料质量,提升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合理设计地震外力能量吸收和传递四个方面,来阐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的如何解决。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解决措施引言:当下很多建筑在施工中的抗震性符合小型地震不会损害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中型地震让建筑物修缮后维持原来模样,大型地震会保证建筑物不倒,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建筑的结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保证建筑物经过地震以后的使用寿命不受影响,还要节省维护费用。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很多施工方的工作人员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没有明确的认知,在建筑工程项目开工之前没有对施工现场以及周边地区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在施工的建筑材料、工艺上没有根据当地可能会发生的地震情况做出科学结构设计。
一部分工作人员在进行抗震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时,没有根据当地的地理状况进行分析,无法保证整个建筑物受力均匀,同时,工作人员在设计建筑结构的时候没有针对考查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设计时容易忽略抵抗侧向力主体结构的设计,出现建筑物平面不规则设计和不符合抗震概念的设计方案,具有极强的安全隐患,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也很容易出现建筑物倒塌的情况。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问题的解决措施2.1强化设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避免出现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设计出现,首先,需要提高设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法规意识。
分析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发布时间:2022-10-12T03:53:19.46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1期6月37卷作者:郭宏鹏[导读] 基于地震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同时具备了很强的不可预估性,一旦有地震灾害产生,郭宏鹏41051119860711****摘?要:基于地震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同时具备了很强的不可预估性,一旦有地震灾害产生,将会对建筑以及民众的个人安全、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为了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的影响程度,结构工程师在建筑抗震设计时,要注意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从结构概念到结构构件布置都有清晰的理解,如此才可以将建筑的抗震设计落实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并以此来确保设计质量得到提升,增强建设物的抗震能力,防止因为地震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设计要点建筑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十分关键。
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地质情况、环境因素都各有不同,故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抗震设计的标准以及理论,这就需要相关学者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多的研究。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使用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地震灾害明显增多,为建筑结构带来较大破坏,危害了人们人身财产安全。
多年来,地震的发生,严重损伤了建筑物,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使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健康身体,甚至于,为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创伤。
我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标志性建筑,人口密集度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一旦发生地震,带来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对此,加强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建筑结构设计的重点。
几次大地震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地震带来的危害难以估量。
然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却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地震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以便人们做好防护工作。
TM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及方法李淑彦 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地高楼林立。
多功能的居住环境以及简洁美观的立体效果,已然成为人们对建筑设计的主流追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设计中普遍采用结构复杂的建筑体系,这在保证建筑拥有足够多使用空间的同时,无疑也增加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工作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地的高层建筑纷纷拔地而起,速度惊人。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以来就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要使工程建设真正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把握好抗震设计是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以及应对的方法。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点1.1 选择合适的地基 由于施工场地的地质环境不同,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一块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开展施工,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地震所造成的损害。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
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
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 1/18。
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 500 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 2 米以上覆土。
此外,还要尽可能地错开地震周期与在建项目的自振周期,用以防止建筑结构产生共振损坏。
1.2 增强建筑的整体性建筑物作为许多细节构件连接而成的整体,是一个具备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能否承受地震惊人的破坏力量,全看各构件间能不能实现协调工作、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说,建筑物的整体性能不但是建筑抗震的首要条件,还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点内容。
一般来说,每层楼盖应足以起水平隔板作用。
我国抗震规范推荐钢结构的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凝土组合楼板或非组合楼板, 对超过 12 层的钢结构, 必要时可设置水平支撑。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石华强发表时间:2019-06-20T16:06:09.0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作者:石华强[导读] 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摘要:本文围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点展开探讨,先简要介绍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的常见问题,然后阐述了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解决措施,以期增大建筑安全系数,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引言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
超高层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抗震设计问题作为一项关键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通过对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来提出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同时提出了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解决措施,希望为超高层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1 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一是结构受力状况。
超高层建筑结构整体的柔性和承载力受建筑受力均衡性的影响,建筑受力均衡性对在强震环境下超高层建筑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超高层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切实关注受力状况,加强对结构构件和连接点之间的受力状况的监测,确保强震环境下临时能量对超高层建筑的冲击,确保受力平衡,保障主体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轴向变形问题。
超高层建筑的竖向载荷大,能够使得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进而影响连续梁弯矩,这一方面会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值减小,另一方面还会造成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的增大,同时也对预制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要加强轴向变形的计算,从而及时调整下料长度,调整结构剪力和侧移的影响。
三是结构延展性。
结构延展性是超高层建筑的一个重要设计指标,与低层楼房相比高层楼房结构更加柔软,这导致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也更大,为了避免地震情况下的倒塌,使超高层建筑结构在塑性变形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需要我们在构造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建筑的延性。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郭聪摘要:目前国内外工程界开始越来越重视当前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然而现在很多专家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在地震当中建筑物的破坏原因和过程,所以要想针对建筑结构进行精确地抗震设计具有较大的难度。
本文针对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当中的若干问题做出了认真地探讨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对如何促进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提升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含义一般来说,所谓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就是指通过地震时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结合建筑结构工程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想。
地震动理论上来说就是一种随机的振动,它具有人们难以把握的随机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要想很精确地预测某建筑物可能遭遇的地震的特性与参数,就目前来说我们还很难有更好的方法。
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这个方面,由于我们不能够很充分地考虑建筑结构的空间作用、建筑结构的性质、建筑的材料以及外界引起变化等等很多种不同的因素,因此有着一种不确定性的存在。
所以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能够全部的取决于计算结果,更应该以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以及经过长时间建筑工程抗震经验所能够总结出来的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方法为基本出发点,进而更好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2.1确保结构构件具有必要的性能在进行抗震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建筑结构构件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刚度和延性等性能。
结构构件需要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底层柱、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对于可能会造成构件相对薄弱的部位,需要采取从事提高其抗震能力,对于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则最好不作为主要的耗能构件。
2.2尽量多的设置抗震防线一个抗震结构体系需要有多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合而成,并且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剪结构就是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者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的。
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和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指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结构不发生破坏或破坏程度较小的能力。
优化设计则是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建筑物结构的材料消耗和造价开支。
抗震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分析一般分为两个步骤: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静力分析是在结构体系属于线性弹性状态时进行的,考虑建筑物的自重和静止荷载,使用受力分析法或等效静力法求得结构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状态指标,并进行设计强度的检验。
动力分析是在随时间变化的荷载(如地震)下,考虑结构体系的非线性动力响应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的过程。
其主要分为时程分析和频率响应分析两种方法。
时程分析是指以时间为坐标轴,采用有限元动力学原理对整个结构系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进行模拟计算。
时程分析能够准确计算结构系统的动力响应,包括结构受力、变形、裂缝形成、破坏情况等。
但计算难度较大,计算量较大,且对输入参数的精度要求较高。
频率响应分析是通过解析式来求解结构系统在地震激励下的最大响应,该方法仅能作为静力分析的辅助方法。
其缺点是不能处理非线性现象,应用场合相对较少。
优化设计在抗震设计要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通过结构优化设计,进行材料的节约和造价的降低。
优化设计包括选优结构形式、优化截面形状和尺寸、优化材料性能等方面。
其中选优结构形式的方法主要有合理选用或组合现有结构形式、引入新的结构体系、增加或减少某些构件的数量等,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效益、实施难度、施工期等综合指标,确定最优结构形式。
优化截面形状和尺寸主要通过不同材料、断面形状和尺寸等条件下的抗震性能比较,控制构件的受力状态和破坏形态,减轻建筑物的截面损伤或集中破坏,实现材料的节约。
优化材料性能也是一种降低建筑物造价的方法。
通过选用性能更好、材质更轻、更高效、耐腐蚀、耐久、维修成本更低的新型材料,来实现轻质化、高效化、耐久化等目标,减少造价开支。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郭冲
发表时间:2019-09-11T15:54:04.1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作者:郭冲
[导读] 地震带来的震荡可能会使建筑物变形,甚至是出现倒塌的现象,即便是经过地震没有很大的影响,其基本的抗震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
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由于地震灾害的破坏力较大,特别是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基于此,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常见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更好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质量。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
一、抗震设计面临的问题
1、建筑高度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我国的建筑物大多以高层建筑为主,对于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有着一定的标准要求。
但是有些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全然不顾设计标准,超过设计标准加建楼层,一旦发生地震,这些建筑物的抵抗力就会大大的降低,地震带来的震荡可能会使建筑物变形,甚至是出现倒塌的现象,即便是经过地震没有很大的影响,其基本的抗震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
2、建筑位置问题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人口的数量仍旧在不断的增加,但是我国可实际应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相关开发商可能不会考虑建筑的地点是否适合建造房屋,对地理位置不能够进行合理的选择。
建筑的地点需要具备开阔的基本性能,地理位置要平坦,土体要坚实,河流附近和山坡边缘都不是合适的建筑地带,在选择地址的时候应该考察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尽量避免在类似的地带建造房屋,对于地震活跃的地带和大陆板块的衔接地带都应该尽可能避免建造房屋,这样可以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
3、建筑材料问题
建筑的选材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对于地震频发的地区,其建筑材料的选择更加有严格的要求,在我国的建筑过程中,其建筑结构主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一旦发生侧移就会带动更大程度的位移,建筑结构中的钢框架一旦发生位移就会造成建筑结构的负载增加,相应的抗震性能就会减弱,应该选择适合的建筑材料。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1、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
抗震设计时,要保证发生小地震时安全,不会给住宅造成毁坏;当发生中级地震时,住宅所受的损坏不大,不会为居民带来安全威胁,并且住宅所损坏的结构可以修复并继续使用;当出现大地震时,不会倒塌,可以给人们空间、时间及时逃离。
结构抗震设计目标总得来讲就是:小震安全可靠、中震损坏可修、大震高楼不倒。
2、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
结构设计时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优化结构抗震设计的目的。
首先,住宅结构设计要具备一定的刚性和弹塑性,在地震力影响住宅时不会因为刚性过硬或者弹塑性过大,使得其的结构发生无法修复的形变。
其次,由于强震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余震,这时就不允许住宅结构过度追求抗震能力,这会导致住宅刚性过大,而无法承受余震带来的压力,这就要求在抗震设计时既要抗住强震的破坏力,又要承受得了余震的多次侵扰。
最后,为了避免刚性太小,导致住宅结构在余震攻击下变形过大而无法修复,所以要求建筑具备延性良好的分体系,防止住宅在强震中集体崩塌。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措施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强弱与周边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抗震能力弱的建筑会直接威胁到建筑结构内及周边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对周边建筑和设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切实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经过多年的实践,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谨慎选择建筑抗震结构、合理的布局减少地震带来的能量、建筑中设置多重抗震防线,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满足要求。
1、谨慎选择建筑抗震结构
谨慎的选择建筑抗震结构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选择强度较优、刚度较高的建筑结构主体,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结构的变形,同时能够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针对建筑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必须的措施,防止安全性问题的出现。
2、合理的布局减少地震带来的能量
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中对建筑采取以位移为基点的结构设计和定量分析能有效的减少地震灾害的能量输入,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效果。
在建筑进行施工中其地基要尽量的选择在比较坚硬的场地,同时要尽量的避开地震活跃范围,减少地震余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共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3、在建筑中设置多重抗震防线
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时要设置多重抗震防线,这样可以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伤害。
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可以将延展性好的构件加入到建筑物的抗震体系中,可以将其视为第一道防线,同时可以将一些其他的建筑构件作为第二、第三道防线,这样在地震发生时,第一道防线遭到破坏后,可以利用其他的防线进行抵抗地震的后续冲击力,以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常见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4.1防震缝的设计
在预防地震的基础原则上展开抗震结构的设计,对于一些没有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应该在一定的地点设置相关的防震缝,利用防震缝可以有效的分解建筑的内部结构,使得建筑内部结构呈现出独立的单元,缝隙的两侧应该预留出合适的宽度,这样可以使得防震缝同上层建筑物分开,当地震发生时,防震缝可以很好的减缓地震带来的波动程度,建筑的某一单元受到损害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4.2墙体的设计
在内部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一旦发生地震,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建筑物的墙体,墙体经过地震的侵袭很容易产生裂缝,严重就会产生倒塌的现象,因此,墙体的设计是至关重要,应该对墙体结构展开单独的设计,墙体的纵向设计和横向设计应该符合抗震性能的基本要求。
在总体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应该进行细致化的设计,其中,墙体的横向设计应该以均匀为基础,当地震来袭时,墙体不会发生横向位移。
对于墙体的纵向设计而言,当强大的地震来袭时,墙体不会发生竖向的裂痕,纵向设计同横向设计的结合可以有效的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而且,能够有足够的承载力。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强度主要受墙体数量的影响,假如墙体量没有达到要求,建筑的结构空间就会产生隔断,建筑的强度自然无法得到保障,相应的,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就相对的减小,因此,墙体的设计和分布对于抗震设计而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4.3屋顶的设计
对于现代房屋而言,其建设的质量越好,建筑的结构稳定性也就越强,当发生地震时,其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小,人们受到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就越小,为了能够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应该在整体的设计中减轻结构的重量,例如屋顶的建设可以既能符合标准,同时能够减轻重量,适当的减轻屋顶的重量可以减小整体建筑的重量。
5、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现今,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也就是延性结构体系,主要是控制建筑结构的刚度,如果发生地震,就会使建筑的构件进入非弹性的状态中,使其具有较大的延性,进而有助于地震作用下的能量消耗,尽可能的减小地震效应,避免建筑物的倒塌。
此外,通过采用相关的隔震措施,如软垫隔震、摆动隔震以及滑移隔震等,可以改变高层建筑的动力特性,进而减少所受到的地震能量的作用,同时通过采用高延性构件,也可以增加高层建筑结构的耗能能力,有助于减轻地震效应。
四、结束语
通过文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在我国地震灾害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地震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危害,我们在实际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建筑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做到高度重视。
不断的总结建筑结构的实践经验,并积极的探索总结得到的经验、技术,争取全面的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结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康冬虎.带托柱转换层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D].重庆大学,2014.
[2]宋阳.中欧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对比[D].武汉工程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