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马来西亚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亚洲经济的发展(50年代-90年代)一、东亚与东南亚经济1、概况二战战后反殖民,亚洲独立似春笋。
民族经济初发展,各国发展不平衡。
新韩①实现工业化,金融贸易远盛名。
①相似措施亚洲发展举措新,发展迅速相似性。
a更新产业初期产业密集型,与时俱进后更新。
产业转型高科术,更新换代战略新。
b参与竞争国际竞争广参与,经济特色外向型。
引进外资与外技,发展迅速有疑问。
②存在问题国际资本与市场,过度依赖风险增。
2、新加坡独立②国家新加坡,国小落后举措新。
①政治方面道德教育广施行,社会秩序较稳定。
②经济方面经济策略符国情,产业更新与时进。
经济繁荣多样化,花园城市好美名。
③科教方面发展科技重教育,素质提高多贤能。
3、韩国韩国经济亦飞腾,发展经济策略新。
①经济策略五年计划目标明,产业更新与时进。
引进外资多出口,调整策略符国情。
②存在问题中小企业发展慢,贪污腐化多弊政。
国际市场与资本,过分依赖风险增。
二、印度经济的发展1、措施印巴分治国裂分,印度发展有特征。
国营私营两经济,共同发展渐兴盛。
2、成就工业体系较完整,粮食自给民安稳。
科技成就最突出,核电软件与卫星。
3、问题印度社会多疑问,环境恶化多弊症。
人口膨胀超十亿,民族宗教多矛盾。
三、西亚诸国经济1、收回石油主权战后西亚渐兴盛,各国发展不平衡。
沙特两伊科威特,石油储量世有名。
海湾地区多石油,列强控制获利润。
西亚石油输出国,建立组织③好抗争。
石油主权渐收回,发展经济举措新。
2、经济措施产油国家渐兴盛,石油资源作后盾。
①工业石化工业为主导,单一经济渐变更。
工业体系有特征,发展工业多部门。
国际市场多努力,提高油价收益增。
②农业提高粮食自给率,改善环境兴农耕。
3、问题与矛盾西亚经济不平衡,贫富悬殊有矛盾。
①穷国富国矛盾沙特富裕科威特,世界富国榜有名。
②宗教派系矛盾两伊战争④多原因,世界教派多纷争。
交战八年多损失,经济困境久长存。
③与西方的矛盾海湾石油太丰盛,西方垂涎想吞并。
美国图谋波斯湾,等待时机好入侵。
日期:CATALOGUE目录•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马来西亚的文化特色•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马来西亚的旅游资源•马来西亚的社会生活与教育体系•总结与展望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区域划分地理位置及区域划分历史沿革及重要事件01020304早期历史殖民时代独立运动马来西亚成立外交关系经贸合作人文交流030201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及合作马来西亚的文化特色伊斯兰教影响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官方宗教,对马来西亚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多元种族与信仰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的国家,其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三大主要种族。
各种族间的和谐共处是马来西亚文化的重要特征。
宗教自由与尊重宪法保障宗教自由,各种宗教信仰在马来西亚得到尊重和保护。
多元文化及宗教信仰官方语言汉语(包括粤语、普通话等方言)和泰米尔语在马来西亚也有大量使用者,是这多元文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与泰米尔语文学传统语言及文学音乐与乐器舞蹈表演传统艺术艺术、音乐与舞蹈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高速发展人均收入较高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03农业基础稳固01服务业为主导02制造业重要组成主要产业及经济结构开放型经济政策税收优惠措施完善的法律保障贸易投资环境及政策马来西亚的旅游资源1 2 3吉隆坡槟城亚庇热门旅游城市景点推荐椰浆饭椰浆饭是马来西亚的国菜之一,用椰浆烹制的米饭搭配各种香料、肉类和蔬菜,口感丰富。
海南鸡饭海南鸡饭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美食,选用嫩滑的鸡肉搭配香浓的米饭,味道鲜美。
炒粿条炒粿条是马来西亚一道受欢迎的小吃,用粿条搭配蔬菜、海鲜或肉类炒制而成,口感爽滑。
美食文化体验特色旅游活动及购物攻略浮潜01热带雨林探险02购物攻略03马来西亚的社会生活与教育体系社会生活、民俗与禁忌社会生活禁忌政府重视教育公平,实施免费的基础教育,并提供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以确保所有阶层的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体系及政策教育政策教育体系知名大学马来西亚拥有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学,如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马来西亚国立大学(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等。
马来西亚历史发展是怎样的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马六甲海峡所具有的海上重要通道地位,带来了贸易和外国影响,从根本上影响着她的历史,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马来西亚历史发展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马来西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在文化上和语言上,今天的马来西亚与马来群岛之间并没有多少的区别,然而,出自于外部的影响,今天的马来群岛地区被分划成六个不同的主权国家,即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东帝汶。
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捞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首都为吉隆坡,联邦政府则位于布城,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1、史前时代在马来半岛、沙巴与砂拉越均有考古遗留出土,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四万年前,这些旧石器时代猎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这个矮黑人群体在马来半岛具有极深的渊源。
瑟诺伊人似乎是个复合群体,有一半的母系DNA谱系来自塞芒人,另有一半来自晚近从中南半岛迁来的祖先,学者主张他们是早期南岛语族农耕者的后代,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将语言与技术带到半岛南部,他们与塞芒人结合起来并混血。
原生马来人具有较多样的源头,即使他们显示某些与海洋东南亚的关连,有些人具有来自中南半岛的祖先,约在距今二万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类学家支持原生马来人源自今天中国云南的说法,接下来则是在全新世早期,经由马来半岛往马来群岛的人口扩散。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马来人遭到次生马来人推往内陆,次生马来人是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的人群,其祖源部分来自柬埔寨与越南的占族,这些次生马来人是半岛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人群,他们是现在马来西亚马来人的直接祖先。
2、早期王国印度文明对马来群岛的影响,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古代印度人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梵文:Suvarnadvip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上,也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拉丁语:Golden Chersonese),马六甲海峡则称为象牙海湾(拉丁语:Sinus Sabaricus),印度商人来到马来群岛购买丰富的森林和海洋产品,并与和当时来到这里的华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历史马来西亚吉隆坡是一个兼具现代化城市与丰富历史的地方。
它作为马来西亚的首都,积淀了许多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为您介绍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历史沿革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第一章:吉隆坡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吉隆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一千多年前。
根据考古学家们的研究,这个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曾有人类居住。
早期的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并建立了一些小型聚居点。
在14世纪,吉隆坡地区逐渐被马六甲苏丹国掌控。
这个时期,吉隆坡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亚洲各地的商人和船只停靠。
马来、中国、印度等不同文化的影响开始在这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
第二章:殖民时期的吉隆坡吉隆坡的发展走向全新的里程碑是在19世纪初,当时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此地设立了定居点。
由于吉隆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英国人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行政中心,并开始引入现代化的设施和管理制度。
吉隆坡在殖民地时期的发展迅速。
铁路、道路和港口的建设使得吉隆坡的交通更加便利,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和移民涌入。
这些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吉隆坡的面貌,并令城市逐渐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城市之一。
第三章:吉隆坡的现代化进程马来西亚于1957年独立,吉隆坡成为新成立的国家的首都。
这标志着吉隆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随着国家的独立,吉隆坡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现代化进程。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吉隆坡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高楼大厦、购物中心、现代化的交通系统等现代化设施纷纷涌现。
吉隆坡开始变得繁忙而拥挤,成为一个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都市。
第四章:吉隆坡的文化与旅游吉隆坡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
马来、华人、印度人等不同种族和宗教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吉隆坡的文化活动和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吉隆坡的旅游业也蓬勃发展。
世界闻名的双子塔、吉隆坡塔、国家博物馆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吉隆坡的美食文化和购物天堂也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马来西亚事典五一三种族暴动事件五一三种族暴动事件,简称“五一三事件”是指一九六九年五月十三日在吉隆坡发生的种族暴动事件,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城市,造成很大的人命伤亡和财物损失。
1969年5月10日全国举行了第三届大选,联盟政府的得票率出乎意料之外的低。
它在国会104个议席里,只赢得66席,总的票率为49.1%,反对势力在国会里赢得了37席,占总得票率50.9%。
这是独立以来反对势力赢得最多选票的一次。
5月11日和12日,反对势力趾高气扬下,进一步在首都吉隆坡举行了胜利大游行。
这个举止激怒了巫统里的一些激进分子。
他们意识到反对势力的挑唆,认为马来政治权利和其他特权已受到了严重和非分的挑战,他们声色俱厉,于是亦在市区里进行了反示威。
5月13日,两派势力在短兵相接,最后演变成了大冲突,在种族两极化的情况下成了种族性质的流血暴动。
暴动后第二天(5月15日),最高元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国会被解散,国家由敦拉萨为首的“国家行动理事会”执政。
当时的内政部长敦依斯迈医生向世人沉痛的宣布:大马的民主制度已进入了死亡期。
1对于“五一三事件”的产生和动机,有不同的说法和解释。
有的认为,这个事件主要是由马来亚共产党引发的,2也有论者认为这是巫统内部派系的冲突的具体化和表面化,是马来激进分子针对东姑阿都拉曼政权所发动的一次“政变”,3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项偶然的、纯粹的种族冲突事件而已。
事后“全国行动理事会”发表了《五一三悲剧》白皮书,把事件的根源归罪于种族经济的悬差和分化。
4注释:1有关1969年大选,可参考以下资料:S. Drummond and David Hawkins, “The Malaysian Elections of 1969: An Analysis of the Campaigns and Results,” Asian Survey, 10, No. 4 (April): 320-335; Felix Gagliano, Communial in Malaysia 1969: The Political Aftermath, (Athens: Ohio University,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1970); Martin Rudner, “The Malaysian Election of 1969: A Political Analysis,” Modern Asian Studies, 4, Pt. 1 (January 1970): 1-21; Anthony Reid, “The Kuala Lumpur Riots and the Malaysian Political System,” Australian Outlook, Vol. 23, No. 3, 1969: 258-278.2Tunku Abdul Rahman, May 13, Before and After, (Kuala Lumpur: Utusan Melaya, 1969).3Subky Lafiff, “UMNO: 30 years After,”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1977. 他说道:“The May 13 Incident did not occur spontaneously. It was planned quickly and purposely. The identity of the planner of the incident cannot be stated with accuracy.Whatever it was that happened the May 13 Incident was a form of coup d’etat against Tunku Abdul Rahman.”, p.161.4“已经觉得在国家经济生活被排斥的马来人,现在已开始感觉他们在公共服务的地位受威胁。
亚洲近代史中的殖民统治与抗争亚洲近代史被称为殖民统治与抗争的历史。
殖民统治是指上世纪以来,欧洲列强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侵略和统治亚洲各国的历史现象。
亚洲人民经历了痛苦的殖民统治,但他们也不甘心被奴役,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这场殖民统治与抗争的历史给予了亚洲人民许多痛苦,但也塑造了他们的意识,使他们得以建立独立的国家。
亚洲殖民统治始于19世纪末。
当时,由于欧洲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他们开始侵略和殖民亚洲。
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等欧洲列强迅速占领了大片土地,并对当地人民实施残酷的统治。
例如,在印度,英国殖民者不仅剥削了当地资源,还对印度人民进行了严重的种族歧视,致使印度人民陷入了贫困和苦难之中。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东南亚和其他地区。
殖民统治使亚洲成为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亚洲人民被压迫,经济被掠夺。
然而,亚洲人民并未向命运低头,他们展开了顽强的抵抗。
抗争是亚洲人民的选择。
中国人民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人民争取了解放。
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使得英国殖民者难以继续统治,最终印度获得了独立。
东南亚国家也展开了顽强的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越南人民的抗法战争,他们进行了长期而持久的游击战争,最终驱逐了法国殖民者。
其他国家如印度尼西亚、缅甸、马来西亚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展开了独立斗争。
亚洲抗争的胜利往往是以鲜血和牺牲为代价。
许多抗争者被殖民者残酷地压制和杀害。
然而,他们的牺牲并非徒劳无功。
抗争的火种在亚洲各地燃烧,亚洲各国的人民开始觉醒,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应该拥有独立的国家。
亚洲国家的独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即使在殖民统治结束后,亚洲国家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这些挑战包括内部分裂、经济问题、民族和宗教问题等。
但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亚洲国家逐渐走上了独立之路。
亚洲近代史中的殖民统治与抗争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亚洲人民经历了痛苦的殖民统治,但也以自己的努力和牺牲赢得了独立。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不论遭遇怎样的压迫和困难,只要我们有勇气和信念,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独立和自由的道路。
马来亚半岛上的殖民冲突和贸易体系马来亚半岛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地方,拥有着壮观的自然景观、多样性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资源。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片土地曾受到过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导致了许多血腥的冲突和痛苦的历史。
今天,我们将探讨马来亚半岛上的殖民冲突和贸易体系的历史,以了解马来西亚的历史与文化。
1、殖民时期的马来亚半岛在殖民时期,马来亚半岛曾被多个国家和帝国所掌控。
最早的时候,马来人在这里定居,并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和社会体系。
然而,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这个地区开始陷入了动荡。
最早到达马来亚半岛的欧洲殖民者是葡萄牙人。
他们在1511年攻占了马六甲,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然而,他们并没有控制住整个地区,而是与其他欧洲殖民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荷兰人在17世纪末到达了这里,并试图夺取葡萄牙人的权力。
他们在历史上进行了多次战争和冲突,并在19世纪初控制了马六甲。
在这段时间内,马来亚半岛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各种殖民者之间的冲突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土地被掠夺、资源被疯狂的开采,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此外,各种文化和信仰之间的摩擦也加剧了矛盾。
2、贸易体系的发展尽管马来亚半岛遭受了严重的殖民剥削,但这里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多种商品从这里出口,包括橡胶、石油、钢铁和棕榈油等。
马来亚半岛经济活动的中心是新山和吉隆坡。
新马是全国的第二大城市,拥有大量工业和商业机会。
这里的机械工业、化工和石油工业都非常发达,使当地人口受益。
吉隆坡则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
由于当地的石油资源丰富,这里的经济充满了活力。
然而,贸易活动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文化传承和交流。
新加坡、柔佛和霹雳是贸易的中心,拥有极其重要的海港。
这里的历史贸易港口从东南亚、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贸易商和商人。
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和习俗来到这个地区,这种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马来亚半岛旅游业的发展马来亚半岛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因此这里的旅游业非常发达。
1地理位置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由马来半岛南部的马来亚和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沙巴组成。
地处北纬1°-7°,东经97°-120°。
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
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南濒柔佛海峡与新加坡毗邻,并建有两条长提相通。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29733Km²。
海岸线部长4192公里。
马来西亚因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6月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
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马来西亚分为13个州,包括西马的柔佛、吉打、吉兰丹、马六甲、森美兰、彭亨、槟城、霹雳、玻璃市、雪兰莪、登嘉楼以及东马的沙巴、砂拉越,另有三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纳闽和布特拉再也(简称布城,联邦政府行政中心)。
最高山峰基纳巴卢山是马来西亚最高峰。
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克罗克山脉东北端,哥打基纳巴卢市东北约93公里。
为上新世花岗闪长岩穹窿体,有6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锯齿形山峰,其中主峰洛峰海拔4101米,峰顶岩石裸露,富片状节理和裂隙。
海拔3650~3800米以上有更新世冰川遗迹如冰斗、冰盖和冰谷,海拔2850~3230米有冰碛石,海拔1600米上下有冰川沉积物。
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最长河流拉让河是马来西亚第一大河,全长592公里,流域面积39万平方公里,该河最显著的特征是支流多而长,特别是在下游,岔流如网,有4个较大的河口,海潮能倒灌60公里之远,其景甚为壮观。
2简史古代文明早年的印度文明支配着马来西亚。
从印度输入的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主导了早期马来西亚的历史。
从7世纪到14世纪,在苏门答腊的三佛齐文明达到高峰,其影响力延伸至苏门答腊、爪哇、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的大部分地区。
自考近代史历年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考古学文化中,与后来游牧文明有密切关系的是A.马家窑文化B.红山文化C.仰韶文化D.屈家岭文化【考查知识点】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2.整合儒学,结束经学今文、古文之争的汉化学者是A.董仲舒B.刘歆C.郑玄D.许慎【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两汉时期的思想3.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确立于A.唐代B.北宋C.南宋D.金代【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科举制度的发展4.元代“也里可温”一词所指为A.基督教B.摩尼教C.伊斯兰教D.犹太教【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5.明太祖朱元璋称:“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其中“五府”为:A.督察机构B.司法机构C.军事机构D.宦官机构【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明初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举措6.关于中国近代史开端有多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始于明末的学者是A.范文澜B.胡绳C.蒋廷黻D.郭廷以【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著名近代史专家郭廷以教授所编著的《近代中国史》说,“始于16世纪葡人东航”(注: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第1册:“例言”,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第1页.)7.致使中国领土被割占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勘分西北界条约》C.中俄《北京条约》D.中俄《伊犁条约》【考查知识点】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8.民国前期的国会政治结束于A.皖系军阀执政时期B.直系军阀执政时期C.临时执政府执政时期D.奉系军阀执政时期9.下列作品中,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主题的是A. 《小二黑结婚》B. 《荷花淀》C. 《暴风骤雨》D. 《红旗谱》【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10.20世纪60年代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是A.英国B.联邦德国C.瑞典D.法国【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外关系的新发展11.完全统一以色列部族和犹太族为一个王国的是A.雅各B.扫罗C.所罗门D.大卫12.古代印度社会中,军事贵族属于A.刹帝利B.婆罗门C.犬舍D.首陀罗【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13.成功释读罗塞塔碑文,奠定埃及学基础的有A.商博良B.伊文思C.罗材生D.谢里曼【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古代埃及的文化14.在古代西亚重要史料《贝希斯敦铭文》中并用的文字A.巴比伦文、赫梯文、埃兰文B. 巴比伦文、赫梯文、古波斯文C. 古波斯文、赫梯文、埃兰文D. 巴比伦文、埃兰文、古波斯文【参考答案】D【考查知识点】波斯帝国的文化和宗教15.被视为拜占庭建筑风格典型代表是A.罗马万神殿B.罗马圆形大剧场C.圣索菲亚大教堂D.西斯廷教堂【参考答案】C【考查知识点】查士丁尼时代的文化16.为结束1701-171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荷兰、普鲁士、法国订了A.《亚琛合约》B.《乌特勒支和约》C.《巴黎和约》D.《里斯维克》【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19世纪时期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是A.苏丹马赫迪起义B.埃及阿拉比反英斗争C.阿尔及利亚反法起义D.南非祖鲁人武装起义【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19世纪非洲反殖民斗争1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在于争夺A.欧洲霸主B.巴尔干半岛控制权C.殖民地和海上霸权D.黑海出海口【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9.1946年2月,提出遏制苏联的是A.马歇尔B.凯南C.艾奇逊D.杜勒斯【参考答案】B【考查知识点】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20.1967年8月,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最初参加的是A.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B.印度尼西亚、缅甸、文莱、新加坡、越南C.柬埔寨、泰国、文莱、老挝、马来西亚D.柬埔寨、泰国、菲律宾、新加坡、越南【参考答案】A【考查知识点】亚洲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休戚与共——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史论集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2.左翼运动在马来西亚历史中的影响
3.当前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现状及其挑战
4.结论: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正文
【一、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起源和发展】
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受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马来西亚的左翼运动逐渐兴起。
这个时期,马来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极度不平等,工人和农民受到剥削,这为左翼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左翼运动在马来西亚历史中的影响】
左翼运动在马来西亚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推动了社会改革,如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殖民主义、推动社会公平等,而且影响了马来西亚的政治格局。
【三、当前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现状及其挑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马来西亚的左翼运动也面临一些挑战。
如何在保持自身理念的同时,适应新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是马来西亚左翼运动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左翼运动是马来西亚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历史和现状都表明,左翼运动对马来西亚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
动作用。
休戚与共——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史论集【一、全文概述】本文集《休戚与共——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史论集》旨在探讨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历史演变、现状及未来发展。
文章从多个角度剖析了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特点、影响、挑战等方面,以期为我国读者提供一幅全面的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画卷。
【二、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起源与发展】马来西亚左翼运动起源于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地区各国纷纷开展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早期的人民党、社会主义阵线到后来的民主行动党等,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三、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主要流派与特点】马来西亚左翼运动主要包括共产主义、社会民主、民族主义等流派。
各流派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相近之处,也有明显区别。
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特点在于,它紧密结合国家民族解放、民主改革、社会进步等任务,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四、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影响与挑战】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推动国家独立、反对殖民统治方面,左翼运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然而,左翼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外部压力、内部矛盾、政策调整等。
【五、我国对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看法与思考】我国一直关注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发展,认为左翼运动在推动国家进步、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我国也关注到左翼运动面临的挑战,认为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索适合马来西亚国情的发展道路。
【六、总结与展望】总之,《休戚与共——马来西亚左翼运动史论集》通过对马来西亚左翼运动的历史梳理,展现了这一运动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迁。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马来西亚左翼运动需要不断创新、调整策略,为国家的繁荣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马来西亚历史文化简介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历史文化丰富多彩。
这个国家位于东南亚,由马来半岛的南部和婆罗洲岛的北部组成。
马来西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本文将对马来西亚的历史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古代历史马来西亚的古代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马来半岛上,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当时的人类在这里生活、狩猎和墓葬。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来半岛上的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许多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地区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二、近现代历史到了近现代,马来西亚的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6世纪,欧洲列强开始进入东南亚地区,并对马来西亚进行了殖民统治。
英国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成为了这个地区的最大殖民者,他们通过武力和外交手段控制了整个马来半岛。
在殖民统治期间,英国对马来西亚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掠夺和剥削,导致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然而,在20世纪初,马来西亚人民开始进行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其中最著名的领袖是苏格兰人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Tunku Abdul Rahman),他领导了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并成功地推动了马来西亚的独立。
1957年8月31日,东古阿卜杜勒·拉赫曼宣布马来西亚独立,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首任总理。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
在政治方面,马来西亚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军事政变。
在经济方面,马来西亚实行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Import 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大力发展本地工业和制造业。
这些政策使得马来西亚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三、文化遗产马来西亚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形式。
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传统音乐、舞蹈、戏剧和手工艺品等。
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马来西亚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漫长而复杂的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今天的城市形态。
本文将对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1957年至1970年代初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城市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主要城市人口较少,基础设施也缺乏。
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在这一时期,吉隆坡、槟城、槟岛等城市开始崛起。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相关问题,例如缺乏住房、基础设施不足等。
政府不断提高投资额,推动城市化进程。
第二阶段:1970年代至1990年代1970年代,马来西亚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政府开始制定城市化政策,吸引外资,大力推进城市建设。
在这一阶段,吉隆坡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槟城也开始发展。
新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例如城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
第三阶段:1990年代至今1990年代,马来西亚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时,城市化进程已进入成熟阶段,政府主要面临的任务是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技术和建设基础设施。
在这一时期,马来西亚城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不断加速的态势。
除了吉隆坡和槟城等传统城市之外,更多的城市不断崛起,例如槟北区、吉打等地。
同时,城市犯罪率、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结语马来西亚独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历史演变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今天马来西亚的城市形态。
今后,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发展不断变化,马来西亚城市化进程也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特点的人物。
他原籍福建,出生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母亲是欧洲人,因此他是一个混血儿。
辜鸿铭父亲的老板是一个英国人,因为喜欢辜鸿铭,将其收为义子,从小就让他接受西方教育。
辜鸿铭13岁时,被送到英国读书。
当时是1870年,比清朝派出赴美留学的幼童还要早。
辜鸿铭在欧洲留学10年,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拿到多个学位,精通十几种外语,他的中文水平不如他的外文水平是肯定的,他当时号称英文水平中国第一,没有人敢提反对意见,他能完整背诵莎士比亚的37个剧本。
1880年前后,辜鸿铭回到新加坡,而此时,后来名声大振的严复刚刚进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不久。
辜鸿铭在新加坡遇到了一位具有维新思想的中国人,名叫马建忠。
据说,1882年左右,有一次辜鸿铭与马建忠在一个海滨旅馆里长谈了三天三夜,从此以后,辜鸿铭突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1885年,辜鸿铭回到中国,在张之洞的手下干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如鱼得水。
他痛感欧洲人翻译的很多中国经典著作有大量的错误,因此在这个领域做了很多工作。
同时他认为西方人歧视中国人很没有道理,便在国外用外文发表介绍中国的文章,应该说,辜鸿铭是有意识主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第一个中国人,欧洲甚至还有专门的辜鸿铭研究会。
当时欧洲著名的人物,例如托尔斯泰、毛姆都来中国与辜鸿铭会见。
甚至很多中国留学生,例如胡适,对于辜鸿铭的最初了解也是来自于西方的报刊书籍。
本文不是要写辜鸿铭的传记,而是要说一些辜鸿铭晚年的小事。
清朝灭亡后,辜鸿铭拖着长辫子在北大教授英文,是当时著名的保守人物。
比方说他喜欢小脚,世人皆知。
有一次他向欧洲女性介绍纳妾制度,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他说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当然要配好几只茶杯,一个茶杯则没必要配好几只茶壶。
当时的辜鸿铭俨然是儒家文化的忠诚捍卫者,他同时也是西方文化最严厉的批判者。
1921年,英国大文豪毛姆来到中国,专程到辜鸿铭的家中拜访。
马来亚为什么改名叫马来西亚?“马来亚”,指的是马来亚半岛的统一体。
所谓“马来西亚”,则指马来亚半岛的十一州加上砂拉越和沙巴,但不包括新加坡。
马来亚半岛的十一州也叫西马来西亚或简称西马;而砂拉越和沙巴则合称东马来西亚或东马。
马来亚半岛包括柔佛、森美兰、马六甲、雪兰莪、吡叻、槟榔屿、吉打。
玻璃市、吉兰丹、丁加奴和彭亨等十一州及吉隆坡联邦直辖区。
总面积为131,587平方公里,到一九八O年底,森林地占全境的近60%(760万公顷);耕地占27%左右(360万公顷)。
一九四二年日本占领马来亚。
马来亚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抗敌。
日本投降后,英国在马来亚恢复殖民统治,并于一九四八年二月成立“马来亚联合邦”,把新加坡划分出来成为单独的“直辖殖民地”。
一九四八年六月,英国颁布“紧急法令”,宣布马共和其他进步组织“非法”,对马来亚人民实行武装镇压。
马来亚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进行了九年多的抗英民族解放战争,终于迫使英国承认马来亚联合邦在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独立。
但通过《马英防务和互相协定》,英军仍然驻在马来亚。
一九五九年新加坡实现内部自治。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六日,英国把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拉越和沙巴合并起来,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汶莱因为在石油税收和苏丹地位等问题上持有不同意见,拒绝参加马来西亚。
新加坡由于同马来亚联合邦在政治上、经济上矛盾尖锐化,一九六五年八月九日又被从马来西亚分割出来,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一九五七年马来亚联合邦独立时颁布马来亚宪法,马来西亚成立后,基本上沿用这个宪法,改名为马来西亚联邦宪法,后经过多次修订。
宪法赋予联邦及各州立法权限。
法庭的司法权必须在宪法范围内行使。
作为立法、司法及行政的主脑的最高元首的权利,须在宪法的范畴内行使。
马来西亚的政制属于君主立宪。
由原来的马来亚半岛上九个马来州(槟榔屿和马六甲除外)的世袭统治者(苏丹)中,每五年选出一任最高元首。
最高元首的总理代表联邦政府,而九个州的世袭统治者和非马来州的州元首以及各州的州务大臣或首席部长参加统治者会议。
二战期间中国军队曾在马来半岛发动游击战1941年,鉴于日军南进迹象越来越明显,英国决心利用马来亚华人与中国的天然联系,以增强当地防务,蒋介石对此也表示支持。
经过重庆军统与英国特别行动处(SOE)秘密协商,以岑家焯少将为首的9名中国军官从印度乘船前往新加坡,等他们于12月18日到达时,日军已开始进攻马来亚。
英国当局欢迎岑家焯一行的方式很特别,作为见面礼,英方释放了所有关押在监狱里的被捕华人,其中包括反对英国统治的马共党员。
岑家焯以中国军事顾问和军统驻新加坡站特工为教员,组建第101特种战学校,向165名学员传授游击战技能。
经短期培训后,他们被派到马来农村,日后成为马来人民抗日军的骨干。
在岑家焯倡议下,1941年12月25日,英国殖民政府在新加坡组建星华义勇军,当地华人踊跃报名。
星华义勇军被送到柔佛州集训,但岑家焯发现星华义勇军的装备实在太差,每个士兵随身携带的2个弹匣里只装有20发子弹,很多狩猎用鸟枪和帕兰刀都被当作武器。
一个叫朱金声的中国顾问在日记中写道:“我们连根本没有配发手榴弹和机枪,英国人给连里每个人发一只水壶、一条席子、一把刺刀和24发子弹,连里的几名女兵只被允许从事救护、烹饪和一些简单的后勤工作。
”实际上,英国人有的是武器,但他们担心华人会把武器藏起来倒卖,他们根本就不信任华人。
训练期间,还曾发生一场悲剧。
两名来自重庆的中国军官因身穿英军军服,被不知情的英军当成日本间谍枪杀。
事后,岑家焯要求在星华义勇军的军服上增加醒目的大手帕形状,以防友军误伤。
星华义勇军后来被编成4个连和1个排,第l连驻扎裕廊岛,第2连配属给澳大利亚第22旅,第3连驻守新柔长堤,第4连防守实龙岗河和白沙之间区域,剩下一个华人警卫排则防守新加坡市中心的克兰芝。
少将捐躯1942年1月31日,日军发起新加坡战役,星华义勇军被派往红树沼泽地带巡逻,还有一个连被配属给马来亚步兵第1旅,参加巴西班让战役。
由于缺乏足够弹药,星华义勇军损失惨重,但中国军官指挥的华人部队前赴后继,令日军进攻速度大大降低。
日本第25军司令官山下奉文恼羞成怒,发誓拿下新加坡之日,将血洗当地华人。
2月13日,也就是驻新加坡英军总司令阿瑟·欧内斯特·帕西瓦尔中将向日本人投降的前两天,他下令解散星华义勇军,以免华人士兵被日军俘虏后遭到成批屠杀。
每名幸存下来的星华义勇军士兵都收到10元叻币的酬劳。
然而日军一入城,就搜捕华人“败兵”,很多人都被日军杀害。
随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马来亚崩溃,抵抗日本侵略军的重任落到由马共领导的马来人民抗日军肩上。
侥幸逃出新加坡的岑家焯等4名国民党军官出于抗日的目的,选择与马共合作。
从1942年2月到l943年中旬,马来人民抗日军处于最艰难的时期,他们缺粮少弹,日军还故意制造“无人区”,用恐怖手段对付游击队,三分之一的游击队员在这一时期死去。
1942年6月12日,岑家焯率一支25人的游击队袭击日军车队,不幸被日军包围,岑家焯少将和朱金声上尉被俘。
为威慑其他反抗者,日军将两名中国军官斩首,头颅挂在新加坡市区示众。
蒋介石轻视游击战由于岑家焯阵亡,国民党军官对马来人民抗日军的影响逐渐减弱,另两名活下来的中国军官只担任顾问,未被赋予指挥权。
1943年5月24日,英军上校约翰·戴维斯和5名中国军官乘潜艇从锡兰(今斯里兰卡)秘密登陆马来半岛,重新与马来人民抗日军取得联系。
9月12日,英军“136特遣队”登陆。
在中国军官劝说下,l944年1月1日,马来人民抗日军领导人陈平来到“136特遣队”营地,双方达成一致,英国提供武器、金钱和补给品,帮助培训游击队成员,但马来人民抗日军要受英国军官指挥。
然而,“136特遣队”自己也因丢失电台而与盟军总部失去联系,实际行动中反倒只能按照抗日军的指示作战。
据战后统计,马来人民抗日军同日军作战340次,以牺牲1000名战士的代价消灭5500名日军。
游击战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l945年底,曾在马来人民抗日军担任顾问的国民党军官上书蒋介石,要他重视游击战的作用,但蒋介石却认为决定胜负的还是正面作战,游击战只能起骚扰作用。
晚清“下南洋”移民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
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超过500万……晚清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方向有二,一是美洲,二是东南亚。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当苦力”。
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
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之多;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至东南亚的“契约华工”约200万人;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超过500万……晚清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方向有二,一是美洲,二是东南亚。
在清代,东南亚泛称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11个国家。
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远及东南亚沿海地区,商民往来频繁。
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朝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依然有增无减。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贫困战乱造成移民浪潮晚清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
开发东南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至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
就国内而言,“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
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当苦力”。
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出现以华人劳工为主体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贸易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凋敝,民众生活困苦,在经历太平天国和两广洪兵起义(1854年至1861年,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广东天地会发动反清大起义,起义军自称为“洪兵”。
有40多个县的天地会先后举事,参加者达100万人,并一度围攻广州城,后辗转进入广西,建立“大成国”等农民政权)以及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到了19世纪60年代,东南地区满目疮痍,农村生活更加艰难。
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急需大量劳动力之际,各国纷纷在中国东南地区设立招工公所。
洋行、公所通过雇佣“客头”(“猪仔头”),将贫民诱至“猪仔馆”,签订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成为所谓“契约华工”。
当时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夺华工的现象。
数十年间,仅在东南亚就有约200万华工,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岛的种植园和印尼等国矿山。
由于深受“猪仔馆”和船主的非人待遇,契约华工不断反抗,各界舆论也纷纷质疑、抨击。
迫于内外压力,各殖民国家相继出台改善华工状况的条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贩运“猪仔”与保护华侨的法令,宣告苦力贸易的终结。
这一时期也有部分华人以自由劳工的身份前往东南亚从事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活动。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初,是下南洋新的高峰期。
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而东南亚则得到殖民宗主国的扶持。
除了传统的种植园、采矿经济外,铁路、航运、金融、制造等新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对于熟练劳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中国向东南亚移民达到顶峰,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
日军侵入东南亚后,打压华人社会,大量华人回迁国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东南亚的华人大幅减少。
随着共和国的建立,持续数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飘流海外的辛酸“下南洋”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艰险。
首先是“违法”。
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被允许的。
朝廷认为,迁居海外无异于“弃绝王化”,因此,不仅不给移民任何保护,而且对回国者严厉制裁。
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于光绪三年(1877)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
光绪十九年(1893),清政府解除华侨海禁。
进入民国,华人参与当地政治、经济、教育事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次是旅途的艰险。
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担心官军稽查与海盗行劫,海上风险难测,帆船时有倾覆的危险。
近代出洋华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饱受猪仔头与猪仔馆的虐待。
华工被封禁在船舱内,条件恶劣,死亡率极高,贩运华工的船只被称为“移动地狱”。
自由移民者也经常遭到偷渡船主的讹诈与各色人等的刁难。
再次是登陆后,移民同样面临着凶险的环境。
一方面,需要克服难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迫。
殖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地区开发,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充满担忧,因而有意压制华人,以致迫害、屠杀华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尤以印尼多次屠杀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
殖民势力消退后,土著政权也延续了以往排华、限制华人的政策。
一旦政局出现动荡,华人往往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发泄不满的对象。
漂流海外的孤独感和受到的各种压迫,促使华人通过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寻求慰藉与帮助,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与土著通婚。
早期移民大多是单身的成年男子,妇女数量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少华人便与当地妇女通婚,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华人有数世不回中华者,遂隔绝声教,语番语,衣番衣,读番书”。
19世纪末,随着有关禁令的取消,华人妇女迁往东南亚者日渐增加,华人华侨与外族通婚的现象逐渐减少。
二是创立同乡会馆。
移民迁入早期,即出现以互助为目的的合作团体,马六甲的青云亭、槟榔屿的广福宫、新加坡的天福宫都是不分籍贯的华人互助机构。
随着移民增加,来自同一省份、府县、方言区的同乡会馆逐渐取代前者,使华人社会的人口分布逐步呈现出强烈的地缘色彩。
三是加入秘密会党。
早在1799年,槟榔屿当局已发现华人会党(“私会党”)的存在,后来会党在东南亚各地势力急剧膨胀,成为影响当地政治的重要力量。
在早期华人社会中,会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保护人的角色。
在华工贸易中,私会党大多充当“猪仔头”角色,其势力还遍布赌场、妓院、烟馆等场所。
私会党内部派系林立,经常发生械斗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