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第三章 行政法)
- 格式:ppt
- 大小:513.50 KB
- 文档页数:14
行政法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行政法的概括一、行政权益与公民权益1、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给予或认同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余公共行政组织执行法律规范、对国家和公共事求实实行政管理活动的权益,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构成部分。
2、公民权益(这里泛指公民、法人或其余组织的权益),是指国家经过宪法、法律确认的,由相应的义务所保证的公民的资格、利益、自由和权能。
3、行政权与公民权益的关系:(1)全部国家权益都直接或间接根源于公民权益,权益是权益的一种特别形式。
(2)行政权益作为国家权益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亦源于公民权益,是公民权益的一种特别的转变形式。
而行政权一旦形成,便与公民权益结成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峙的关系。
(3)内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形成的关系中,一方权益(权益)的实现,要求另一方执行相应的义务。
每一方既是权益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双方的权益义务在整体上应是均衡的。
一方重权益(权益)、轻义务,另一方重义务、轻权益,势必损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应有的均衡。
二、行政法的观点1、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公共行政。
2、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察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许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履行其职权而发生的各样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3、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察行政关系。
三、行政法的渊源1、我国行政法的一般渊源,依照拟订主体、效劳层次、拟订程序的差异,可分为下述几种形式:(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例与部门规章;(4)地方性法例、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有关观点: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拥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劳,是所有立法的依照。
2、法律是国家最高权益机关,包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拟订的规定性文件。
3、行政法例是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或许国务院审批,由总理签订国务院令宣布实行的规范性文件。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肖芳执笔人:刘煜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课程名称:法学概论课程编号:021007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8学分:4开设专业:政治类、行政管理先修课程: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法学概论课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所有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法学概论课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的任务。
法学概论课的目的不是要培养法官或法律专门人才,而是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严格履行公民的义务,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成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2.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认识、分析相关社会问题3.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导言第一次课就是运用一切方法让学生相信学习法律非常的重要、必要和有趣,引导学生随你一起前进到法律圣殿之门前。
然后让学生知道里面的大体结构,以及我们进去之后将要有选择地了解的内容。
教学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其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
同时还要把本门课程的内容大概的介绍给学生。
第一章法理学(12课时)1. 了解我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了解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概念及作用,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法学概论》第三章行政法考点 13 行政法概述(★★★一级考点,选择、简答)1.概念:行政法是在行政国家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2.调整对象: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职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通常被称为行政法律关系。
主要包括四类:(1)行政管理关系(2)行政法制监督关系(3)行政救济关系(4)内部行政关系。
3.行政法的法源:(1)含义:行政法的法源是指行政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即行政法法律规范的来源、出处。
法律渊源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之分。
成文法主要指制定法,不成文法则包括习惯法、判例法等。
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2)行政法法源的内容:①宪法与法律宪法是我国法律位阶最高的法源。
②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③行政立法。
④条约与协定。
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 2.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3.越权无效原则 4.信赖保护原则5.比例原则6.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考点 14 行政组织法与行政主体的构成(★一级考点,选择)1.【行政组织法】:行政组织法是行政法的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行政机关的性质、任务和职能和机构设置;行政机关组织规则和工作规则;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之外的行政主体的范围、职权和法律地位;公务员管理制度等。
2.行政主体的构成:(1)【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行使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包括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国务院所属各工作部门的总和)以及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该行政区人民代表机关产生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2)【其他行政主体】其他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
其他行政主体主要有两大类别:一类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行业组织、工青妇等社会团体、事业与企业组织、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另一类为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
法学概论出题比例:识记:40%,领会:40%,应用:20%第一章法理学(一)法的起源1.识记: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
2.领会: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3.应用:法与宗教的关系。
(二)法的概念和本质1.识记:法的概念。
2.领会:法的本质。
3.应用:比较不同的法的概念。
(三)法的基本特征1.识记:法的基本特征的内容。
2.领会:法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的特殊性体现。
3.应用:比较法与道德。
(四)法的价值的内涵1.识记:法的目的价值的内容。
2.领会:(1)法的价值的内涵;(2)法与自由;(3)法与效率;(4)法与正义。
3.应用:分析法的秩序功能。
(五)法的功能的内容1.识记:法的功能的基本内容。
2.领会:法的功能的局限性。
3.应用:分析“法是万能的”观点。
(六)法制和法治的概念1.识记:法制的概念、法治的概念。
2.领会: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
3.应用:分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七)社会主义法治1.识记: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领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应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发展历程。
第二章宪法(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历史1.识记:(1)宪法的概念;(2)宪法的特征,即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国家最高法、公法、对民主与人权的保障。
2.领会:(1)传统宪法分类和现代宪法分类及其区别(2)我国宪法的基本价值与原则;(3)1982年宪法的结构及其主要内容。
3.应用: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的国家性质1.识记:(1)国家性质的概念;(2)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表述2.领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性质。
3.应用:国体与政体的概念比较。
(三)我国的政治制度1.识记:(1)宪法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表述;(2)统一爱国战线;(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领会:(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力量工人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3)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3)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作用。
第一章法基本理论一、单选题1、法律是一种()A.道德规范 B.社会规范C.任意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标准答案:B2、法是以()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A.社会关系 B.权利和义务C.国家意志性 D.国家强制力标准答案:B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 )决定的。
AA、物质生活条件B、意志C、强制力D、内部矛盾4、法是调整( )的行为规范。
A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D、自然关系5、国家创制法的方式包括()A.通过 B.制订 C.制定 D.颁布标准答案:B6、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A.法的实现B.法的创制C.法学研究D.法律现实7、法是统治阶级的( )。
AA、整体意志B、个别意志的总和C、每一个成员的意志D、领导下的全社会意志8、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进行的解释是()A.限制解释B.学理解释C.立法解释D.司法解释标准答案:C9、法律调整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标准。
CA.唯一B.次要C.主要D.主观10、法治指的是()A.一种治国方式B.有法可依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违法必究标准答案:A11、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CA.规范内容相同B.要求相同C.指导思想相同D.调整范围相同12、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于()DA.18世纪90年代B.18世纪40年代C.19世纪初D.19世纪40年代13、下列具有立法性质的活动是( )。
CA、法律汇编B、法规清理C、法典编纂D、法律推理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立法活动? ( ) DA、法的制定B、法的修改C、法的废除D、法的汇编15、我们将“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称为( )AA、法律关系的内容B、法律事实C、法律关系的主体D、法律关系的客体16、《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第一章法基本理论一、单选题1、法律是一种()A.道德规范 B.社会规范C.任意性规范 D.强制性规范标准答案:B2、法是以()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A.社会关系 B.权利和义务C.国家意志性 D.国家强制力标准答案:B3、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 )决定的。
AA、物质生活条件B、意志C、强制力D、内部矛盾4、法是调整( )的行为规范。
AA、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B、人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C、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关系D、自然关系5、国家创制法的方式包括()A.通过 B.制订 C.制定 D.颁布标准答案:B6、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AA.法的实现B.法的创制C.法学研究D.法律现实7、法是统治阶级的( )。
AA、整体意志B、个别意志的总和C、每一个成员的意志D、领导下的全社会意志8、国务院对其制定的行政法规进行的解释是()A.限制解释B.学理解释C.立法解释D.司法解释标准答案:C9、法律调整对象是划分部门法的()标准。
CA.唯一B.次要C.主要D.主观10、法治指的是()A.一种治国方式B.有法可依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违法必究标准答案:A11、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CA.规范内容相同B.要求相同C.指导思想相同D.调整范围相同12、马克思主义法学产生于()DA.18世纪90年代B.18世纪40年代C.19世纪初D.19世纪40年代13、下列具有立法性质的活动是( )。
CA、法律汇编B、法规清理C、法典编纂D、法律推理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立法活动? ( ) DA、法的制定B、法的修改C、法的废除D、法的汇编15、我们将“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称为( )AA、法律关系的内容B、法律事实C、法律关系的主体D、法律关系的客体16、《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一)是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5103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law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必修:社会工作专业3. 课程目的《法学概论》是一门向文科类非法律本科专业传授基础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和运用基本法律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法的一般理论,以及我国现行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从而为其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5.5.学时为1005. 建议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学原理、形势与政策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法学概论》(第4版).陈光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参考书目:(1)《法学概论》.吕鹤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宪法学》.童之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3)《刑法学》.苏惠渔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4)《民法学》.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5)《法理学》.曾宪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民事诉讼法学教程》.刘家兴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刑事诉讼法学》.卞建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8)《行政诉讼法学》.马怀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应松年主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10)《商法教程》.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经济法学》.张守文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劳动法》.王全兴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主要采用理论阐述、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
由于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入最新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举案说法及现身说法的教学效果。
同时,还应当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和法律信息,以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法学概论名词解释套用公式:谁依照法律权限按照法律程序做什么每一道刑法案例题如:16-18周岁都应该加上应从轻或减轻处罚。
12-14周岁犯故意杀人、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负刑事责任并从轻或减轻处罚第一章法理学(第三重要)第一节法的起源、本质与基本特征一、法的起源(选)原始社会:没有法,有类似于法的习惯奴隶社会:法律自奴隶社会产生;产生了农业、畜牧业,生产力增加了(不强壮的人依附于强壮的人)就产生了奴隶社会;奴隶主要压迫奴隶便产生了奴隶社会的法律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为了保护地主的权力便产生了封建社会的法律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压迫无产阶级,为保护资产阶级而产生了资本主要的法律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保护的所有的人民(一)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以及国家的出现而渐进生产的。
1)原始社会中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氏族(姓)。
2)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二)法同早期氏族习惯的根本区别:a)两者反映的利益不同b)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c)两者反映的意志不同(想法)d)两者的实践结果相同:都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二、法的发展(选)1.从法的形式上看,法的发展体现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
从法的内容上看,法的发展经历了从法与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浑然一体到逐渐分离和相对独立的过程。
【了解】不同的法学家对于法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英国法学家梅因将法的发展总结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德国思想家韦伯认为法的发展是从不合理走向合理、从实质合理性走向形式合理性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发展是从一个历史类型向另一个历史类型依次更替的过程。
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直接原因:社会革命「生产力对应矛盾」2.人类历史上的法可以划分为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前三种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属于剥削阶级类型。
法学考研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法学概论一、法学的含义和分类1. 法学的含义法学是研究法律的学科,包括法的规范、法的实施和法的效果等内容。
法学是以法律为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
2. 法学的分类法学可以分为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二、法的基本概念1. 法的含义法是指国家权力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2. 法的性质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强制性。
3. 法律的功能法律的功能主要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调整社会关系和约束国家权力等。
三、法学研究方法1. 比较研究法比较法是指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规则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2. 历史研究法历史法是指通过对法律发展过程和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揭示法律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3. 社会学研究法社会学法主要是通过对法律实施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进行研究,以揭示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
四、法学专业前沿研究领域1. 新型法律问题研究新型法律问题研究是指对新型社会问题所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例如网络法律、环境法律、食品安全法等。
2. 法学理论研究法学理论研究包括法学基本理论、法学观念、法学范畴、法学规范、法学方法等方面。
3. 法律技术研究法律技术研究是指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等。
第二章:宪法学一、宪法的基本概念1. 宪法的含义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机构、根本制度和根本权利的基本条文。
2. 宪法的性质宪法的性质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具有排他性、基本性、超然性、优先性等特点。
3. 宪法的职能宪法的职能主要包括规范国家机构、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等。
二、宪法的起源和发展1. 宪法的起源宪法起源于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过程,最早的宪法是古希腊的雅典宪法和罗马的十二表法。
2. 宪法的发展宪法发展包括宪法内容的发展、宪法体系的变迁以及宪法实施效果等方面。
第三章行政法行政法概述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第一节(一)基本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2.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3.精简的原则第一节(一)基本原则1.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之间和行政机关与公务员相互关系的根本准则2.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原则3.行政机关的组织建设,实行精简的原则第一节(二)基本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行政首长负责制3.行政机关和政府组成人员任期制4.政府会议制度5.行政机构和行政职位的设置实行编制管理制度第一节(二)基本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节(二)基本制度2.行政首长负责制第一节(二)基本制度3.行政机关和政府组成人员任期制第一节(二)基本制度4.政府会议制度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第一节(二)基本制度5.行政机构和行政职位的设置实行编制管理制度第一节行政机关(一)概念行政机关: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行使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二、行政主体的构成 选择 ☆☆3.2.2二、行政主体的构成第一节行政机关(二)特征1.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2.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是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第一节行政机关(二)特征1.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是什么)2.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3.行政机关是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第一节行政机关(二)特征1.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是什么)2.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做什么)3.行政机关是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第一节行政机关(二)特征1.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是什么)2.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做什么)3.行政机关是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怎么做)第一节行政机关(三)中央行政机关1.中央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国务院所属各工作部门的总和2.国务院的机构:国务院的机构分为各部委、直属机关、办事机构、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亊业单位、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及临时机构第一节行政机关(四)地方行政机关1.地方行政机关: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由该行政区人民代表机关产生的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
行政法(完整word版)行政法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等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既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依据,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法规范的核心,贯穿于行政法的始终。
1. 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 程序正当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4. 高效便民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高效、便民,减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负担。
5. 诚实守信原则:行政机关应当诚实守信,履行承诺,不得欺诈、误导。
6. 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法的主体行政法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法的核心主体,负责制定和执行行政法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则是行政法的重要主体,享有行政法赋予的权利,承担行政法规定的义务。
三、行政法的主要内容1.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立、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等。
2. 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行为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3. 行政程序:包括行政程序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4. 行政监督:包括行政监督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5.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6. 行政赔偿:包括行政赔偿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四、行政法的作用1.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范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等,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程序正当性。
2. 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法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