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测试题与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3.18 KB
- 文档页数:11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即时小练][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即时小练]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即时小练][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即时小练]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仔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①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①归卧:隐居。
②陲:边缘。
(1) 下列对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下马饮.君酒饮:使……喝B.问君何所之.之:哪里C.但.去莫复问但:只D.但去莫.复问莫:不(2) 下列对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友人的关切。
B.对俗世的厌弃。
C.对隐居的向往。
D.对官场的不舍。
2.解释加点字。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 但手熟.尔(3) 尔安.敢轻吾射3.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①,至北固,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②天为白。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③。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④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⑥,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
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
③漆静:昏暗、宁静。
④傒(xī):家奴。
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⑥喧阗:喧哗,热闹。
⑦摋(sà):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i 念.无与为乐者ii 盖.竹柏影iii 余道.镇江往究iv 剧完,将曙..(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虚词训练67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底的鱼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盖.竹柏影也盖:遮盖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何陋之.有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无所事事的人罢了。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洒入窗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乱叫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问题,本文句式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热闹活泼的场景。
虚词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中的“而”字表示并列关系,而B项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何解释?()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示“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中的“之”字表示“代词”,而C项中的“之”字表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其真无马邪?B. 其真不知马也。
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A。
解析:B、C、D三项中的“其”字表示“大概”,而A 项中的“其”字表示“难道”。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何解释?()A. 苛政猛于虎也。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欲报之于陛下也。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示“在”,D项中的“于”字表示“比”,而C项中的“于”字表示“向”。
5.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何解释?()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余船以次俱进。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以”字表示“因为”,B项中的“以”字表示“认为”,C项中的“以”字表示“把”,而D项中的“以”字表示“按照”。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空白处。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1)则;(2)而;(3)而。
7.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空白处。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 .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 .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 .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 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往之.女家 D .与民由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B .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C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咏雪》)B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杞人忧天》) C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论语·子罕》) D .目似瞑,意暇.甚。
暇:闲暇。
1、选出“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者也D.莲之爱答案:B2、下面句中划线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一贫,其一富B.其如土石何C.吾视其辙乱D.其真无马邪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兼与药相粘(并且)B.虽我之死(虽然)杂然相许(……的样子)旋刻之(随时,马上)C.冀州之南(的)跳往助之(助词,不译)持就火炀之(指铁板)D.面山而居(表并列)聚室而谋(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表转折)A4、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因为)B、茗饮以为酒(以为)C、着重裘以敌之(来)D、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拿,用)B5、下列句中“为”字与其他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A.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B6、下面句中划线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一贫,其一富B.其如土石何C.吾视其辙乱D.其真无马邪C7、选出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其真无马邪。
A.其真不知马也。
B.何足怪哉?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天下事有难易乎?C8、选出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人之食于虎也。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于人不啻倍也。
C.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9、下列句中加粗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于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10、下列各句中“其”指代对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B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A1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朝而往,暮而归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C13、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望天乞水以救之B.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乃摘而藏之D.其事不一而足/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D14、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专项测试题一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面刺寡人之过B、公与之乘C、操蛇之神闻之D、故克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B、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C、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D、安陵君其许寡人!4、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徐公不若君之美妾之美我者C、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D、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5、下面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鱼之乐B、仰而视之C、庄子往见之D、其名为鹓鹪,子知之乎6、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愚公移山C、其妻献疑日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B、故逐之C、公问其故D、必以分人故克之公将驰之其乡人曰可以一战8、对下列加粗“之”字用法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A、(1)(2)B、(3)(4)C、(1)(3)D、(2)(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官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0、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14、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数日十夜而至于郢。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 (二)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个附参考答案1. "其"的用法其,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他”、“她”等。
例如:(1)孔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其意是说,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淡水一样清澈,而小人之间的交情却像甜美的醴酒。
(2)《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因为生了个女儿,被贾母责备。
王夫人听了后,不得不叹了口气,心里想着:“其实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的血肉,何必这么计较呢?”2. "乃"的用法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所以”。
例如:(1)《庄子》中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人到山上去砍柴,他砍了一整天,却一根柴都没砍到。
他很生气,就拿起斧子砍树,结果斧子却断了。
他想了想,乃用手拍着树干说:“你不给我柴,我也不给你皮。
”(2)《红楼梦》中,贾宝玉因为被贾母责备,心中很不舒服,就跑到荣府去找宝钗。
宝钗见他面带愁容,问他怎么了,他便把事情说了一遍,乃叹了一口气说:“人生在世,难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
”3. "之"的用法之,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1)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原上草”、“古道”、“荒城”都是“之”的用法。
(2)《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荣府里玩耍,宝玉忽然看到了一只蝴蝶,就追了出去。
黛玉看他跑得那么快,担心他会摔跤,便喊了一声:“宝玉,小心脚下!”这里的“脚下”就是“之”的用法。
4. "者"的用法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个”、“那个”,用于指代前文中提到的人或物。
例如:(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学”、“朋”、“人”都是“者”的用法。
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57、【而】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8、二、判断“而”的用法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59、、D“并且”“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拔山倒树而来(60、表递进,E地”,或不译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1 “因而”“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相委而去()63、暮而果大亡其财()64、马无故亡而入胡(62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5、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2)6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与臣而将四矣()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6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9、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8、国险而)9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 6、长跪而谢之())70、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链接中考:)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1、“而”)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分))(2是()、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5吾恂恂而起 B. 濯清涟而不妖C.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A. 任重而道远)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2分)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乡为身死而不受(22、蹴尔而与之(2分))(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 B. 佳木秀而繁阴,云归而岩穴暝 A. 、执策)29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初中文言虚词试题及答案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D2.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其”字的含义:A. 其真无马邪?B. 其真不知马也。
C. 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A. 难道;B. 恐怕;C. 他们。
3.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A. 乎B. 矣C. 焉D. 哉答案:C4. 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C.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答案:D5.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字的含义:A. 学而不思则罔B. 人不知而不愠C. 温故而知新D. 博学而笃志答案:A. 却;B. 如果;C. 并且;D. 并且。
6.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 乃B. 则C. 因D. 而答案:B7. 下列句子中,“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 受任于败军之际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 相与步于中庭答案:C8.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者”字的含义: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答案:A. ……的样子;B. ……的马;C. ……的人。
9. 根据句意,选择正确的虚词填空:A.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答案:B10. 下列句子中,“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D。
文言虚词——2024届中考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专项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2.与“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之”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臣之妻私臣C.辍耕之垄上D.何陋之有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B.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C.在水之涘能以径寸之木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4.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B.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C.皆布衣之士也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B.且焉置土石有子存焉C.以残年余力以君之力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6.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以残年余力C.其妻献疑曰其如土石何D.投诸渤海之尾告之于帝7.下列句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余拏一小舟B.湖心亭一点C.上下一白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8.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又数刀毙之B.实是欲界之仙都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D.相与步于中庭尝射于家圃9.下列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以钱覆其口B.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以钱覆其口D.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笑而遣之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执策而临之B.其真无马邪弗学,不知其善也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货恶其弃于地也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子之不知鱼之乐11.对下列加粗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俯身倾耳以请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A.两个“以”相同,两个“则”不同B.两个“以”不同,两个“则”相同C.两个“以”相同,两个“则”相同D.两个“以”不同,两个“则”不同1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再而衰,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C.公将鼓之登轼而望之D.望其旗靡被其辙乱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14.“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15.下列句子中的“而”与“乃记之而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潭西南而望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句意为:他的妻子提出疑问。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文言虚词(含答案)1、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2、改写每段话:1.选出“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
水陆草木之花B。
何陋之有C。
花之君子者也D。
莲之爱改写为:从A、C、D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之”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选项。
2.下面句中划线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其一贫,其一富B。
其如土石何C。
吾视其辙乱D。
其真无马邪改写为:在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一个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划线词。
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兼与药相粘(并且)B。
虽我之死(虽然)杂然相许(……的样子)旋刻之(随时,马上)C。
冀州之南(的)跳往助之(助词,不译)持就火炀之(指铁板)D。
面山而居(表并列)聚室而谋(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表转折)改写为:在下列句子中,选出所有加横线的词的正确解释。
4.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因为)B、___以为酒(以为)C、着重___之(来)D、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拿,用)改写为:在下列划线字中,选出一个解释错误的选项。
5.下列句中“为”字与其他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A。
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___。
D。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改写为: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一个“为”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不相同的选项。
6.下面句中划线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其一贫,其一富B。
其如土石何C。
吾视其辙乱D。
其真无马邪改写为:在下面的句子中,选出一个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划线词。
7.选出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其真无马邪。
A。
其真不知马也。
B。
何足怪哉?C。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
天下事有难易乎?改写为:在下列句子中,选出一个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选项。
8.选出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人之食于虎也。
A。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项训练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怅恨久之公将驰之B.以光先帝遗德以塞忠谏之路也。
C.仓鹰击于殿上休祲降于天D.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伤先帝之明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罔不因势象形余因得遍观群书C.吴广以为然谓为信然D.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胜佐之,并杀两尉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B.以君为长者徒以有先生也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D.陈胜、吴广乃谋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孤之有孔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祭以尉首杀之以应陈涉C.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D.陈涉乃立为王乃不知有汉6.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辍耕之垄上B.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C.试用于昔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D.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7.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B.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或以为死今诚以吾众诈自称D.受任于败军之际苟全性命于乱世8.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弱为强者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B.其如土石何其船背稍夷C.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D.而君逆寡人者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9.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于鲁,行十日十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C.不足为外人道也山峦为晴雪所洗衣D.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温故而知新10.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B.由是先主遂诣亮遂用猖蹶,至于今日C.此为何若人好为《梁父吟》D.其真不知马也必先苦其心志11.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自立为将军今为宫室之美为之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C.公将鼓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2.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B.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笑而止之曰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以牒为械1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且焉置土石B.吾妻之美我者虽欲言无可进者C.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4. 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且焉置土石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C.入则无法家拂士诚如是,则霸业可成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15.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B.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时人莫之许也C.还于旧都受任于败军之际D.窥镜,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30道文言文虚词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辍耕之陇上B. 怅恨久之C. 无丝竹之乱耳D. 马之千里者答案:D2. “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是()A. 温故而知新B. 人不知而不愠C. 敏而好学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3. “以”字表示因为的是()A. 以刀劈狼首B. 不以物喜C. 以我酌油知之D. 徐以杓酌油沥之答案:B4. “于”字表示在的是()A.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 受制于人C. 战于长勺D. 苛政猛于虎答案:C5. “其”字表示揣测语气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如土石何C. 安陵君其许寡人D. 必先苦其心志答案:A6. “为”字表示作为的是()A. 为宫室之美B. 不足为外人道也C. 全石以为底D. 为天下唱答案:C7. “乃”字表示于是的是()A. 乃不知有汉B. 乃重修岳阳楼C. 家祭无忘告乃翁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答案:B8. “则”字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入则无法家拂士D. 则汉室之隆答案:D9. “且”字表示将要的是()A. 年且九十B. 且焉置土石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 不义而富且贵答案:A10. “焉”字表示哪里的是()A. 且焉置土石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惧有伏焉答案:A11. “乎”字表示疑问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不亦说乎C. 此乐何极11. “乎”字表示疑问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不亦说乎C. 此乐何极D.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答案:A12. “也”字表示判断语气的是()A. 莲,花之君子者也B. 徐公何能及君也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于我何加焉也答案:A13. “若”字表示好像的是()A. 若毒之乎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 仿佛若有光D. 若为佣耕答案:C14. “所”字表示“……的地方”的是()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 衣食所安C. 所以动心忍性D.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案:A15. “与”字表示和的是()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遂与外人间隔C. 吾与徐公孰美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答案:C16. “者”字表示“……的人”的是()A. 后遂无问津者B. 二者不可得兼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陈胜者,阳城人也答案:A17. “因”字表示于是的是()A. 因屏人曰B.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 罔不因势象形D. 因以为号焉答案:A18. “然”字表示这样的是()A.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 佁然不动C.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D. 吴广以为然答案:D19. “则”字表示如果的是()A. 入则无法家拂士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战则请从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答案:C20. “虽”字表示即使的是()A. 虽乘奔御风B. 虽有嘉肴C. 虽我之死D. 虽不能察答案:C21. “为”字表示被的是()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 不足为外人道也C. 为宫室之美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A22. “于”字表示到的是()A. 皆朝于齐B. 生于忧患C. 欲有求于我D. 达于汉阴答案:D23. “之”字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是()A. 何陋之有B. 无丝竹之乱耳C. 马之千里者D. 辍耕之垄上答案:B24. “其”字表示自己的是()A. 蹲其身B. 故人不独亲其亲C. 其真无马邪D. 下视其辙答案:A25. “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人不知而不愠C. 而伯乐不常有D. 溪深而鱼肥答案:A26. “以”字表示凭借的是()A. 不以疾也B. 可以为师矣C. 以中有足乐者D. 以塞忠谏之路也答案:B27. “或”字表示有的人的是()A. 或王命急宣B. 或异二者之为C. 或以为死D. 而或长烟一空答案:C28. “乃”字表示才的是()A. 乃不知有汉B. 蒙乃始就学C. 乃悟前狼假寐D. 乃重修岳阳楼答案:B29. “且”字表示况且的是()A. 年且九十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 且壮士不死即已D. 且焉置土石答案:C30. “焉”字表示句末语气词的是()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惧有伏焉C. 且焉置土石D. 必有我师焉答案:A11。
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虚词: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虚词:且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虚词: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③(2)—②(3)—①虚词: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答案】(1)—⑥(2)—⑤(3)—②(4)—③(5)—④(6)—①虚词:为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答案】(1)—⑤(2)—③(3)—④(4)—②(5)—①虚词: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答案】(1)—⑦(2)—⑥(3)—⑤(4)—③(5)—④(6)—②(7)—①虚词:也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答案】(1)—②(2)—⑤(3)—①(4)—③(5)—④虚词: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1)—④(2)—③(3)—⑥(4)—②(5)—①(6)—⑤(7)—⑩(8)—⑨(9)—⑪(10)—⑫(11)—⑦(12)—⑧虚词: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答案】(1)—⑤(2)—⑦(3)—④(4)—②(5)—③(6)—①(7)—⑥虚词: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5)不拘于时(《师说》)(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答案】(1)—②(2)—③(3)—①(4)—⑥(5)—④(6)—⑤虚词: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2)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5)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答案】(1)—⑤(2)—④(3)—②(4)—①(5)—③虚词:则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答案】(1)—④(2)—①(3)—②(4)—③虚词:者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读未来:(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答案】(1)—②(2)—⑤(3)—①(4)—③(5)—④虚词:之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答案】(1)—⑤(2)—②(3)—④(4)—③(5)—⑦(6)—⑧(7)—①(8)—⑥读未来: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