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门包山出土楚简的研究可以知道,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

大。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诸侯子弟称“王”,显然不符合周朝礼法,但是熊渠却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这种“我蛮夷也”主义,就是从蛮夷这个实际出发,自立自强,创造性地建设楚国的一种基本精神。还有,楚国是最早建立县级制政权的国家,具备后来郡县制的雏形。另外,楚人在文学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碑,其流风余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使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处于领先地位,不仅为当时的楚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也为现代湖北楚地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正是这种压迫和歧视激发了楚人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从最初统治者自立为王到楚武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再到楚庄王雄霸天下,就是在不断地反抗周王朝的压迫中历经艰难困苦走出来的。现在,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更加应当大力弘扬楚人和谐融合的竞争精神,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地理上的居中地位使荆楚地域不仅在文化上有着接纳四方、多元共存的特性,而且在五方杂处中不断地实现着文化的交融与汇通,使得荆楚在文化上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在保守的周王室衰落的同时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并在文化转型及新文化建设中处于先进地位,保证了楚文化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

1941年卫聚贤在《巴蜀文化》一书中,通过大量的巴蜀遗物提出了“巴蜀文化”一词,但并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界定。第一次对“巴蜀文化”进行了科学界定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童恩正先生,他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撰写的:“巴蜀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巴、蜀两族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境内。其时代大约从商代后期直至战国晚期,前后延续上千年。”[3]而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4]

在文化世界,巴蜀文化创造者一向以善于超越自我、贡献新质文化因素著称。虽然从汉以来,巴蜀历史上出的人才,其总量不及长江下游的江、浙、沪,但其所产“精英”,即《华阳国志》所说:“英曜炳灵”的文化巨人则秀冠全国。从司马相如、扬雄到陈子昂、李白、苏轼、张问陶、李调元和郭沫若,都是“文章冠天下”的百科全书式文化巨人。在他们身上,渊源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奇诡和浪漫思维背景的巴蜀人球型思维和发散型思维特征最为鲜明。直到“五四”时期,第一个喊出“打倒孔家店”的是四川新繁人吴虞,体现了蜀人勇于开拓、不畏权势和习惯势力的精神。

两千年来巴蜀文化的不断积累、变异和发展,为我们留下了神奇的自然世界、神秘的文化世界和神妙的心灵世界三方面的不可多得的独特的历史遗产,丰富的延展了长江文化的内涵,铭刻着长江文化突破传统、突破自我、探索创新的精神。在长江文化体系中,巴蜀文化具有独特的璀璨多采的历史地位[5 ]。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看到了中原的豪放大气、荆楚的融会贯通和吴越的清丽婉约。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讥刺”(《汉书?地理志》)十二个字几乎是巴蜀人文性格的整体概括。也正是由于这种人文性格的影响,一代代的巴蜀人似乎总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用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姿态来号令天下,总揽文坛。司马相如

的创作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扬雄是第一个以赋家的身份来批判辞赋弊端的作家,李白用歌行体大肆张扬属于时代的激情,西蜀“花间词派”大胆唱响了诗歌正统地位的挽歌,苏轼用“豪放词”的飘逸清扫了词坛的脂粉气息,郭沫若、巴金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与小说的颠峰作品,魏明伦则是第一个敢为潘金莲翻案的人。他们都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时代的鼓手,敢于唱响时代的最强音[6]。

正是这种大胆的反叛意识和革新精神才使得巴蜀作家能够以一种坚韧冲决的态度走出巴蜀,创造出非凡的成就。袁行霈对此评论道,“ 这些文学家生长于蜀中,却驰骋才能于蜀地之外。他们不出夔门则已,一出夔门则雄居文坛霸主地位。”

第二,瑰丽飘逸的思想,至情至性的品格。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流水,高树葱郁,猿鸣凄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给予人们驰骋飘逸的想象。巴蜀几乎具备了所有产生神秘奇幻想象的条件,在这里的神话故事中诞生了无数高人一筹的神人。《山海经》以奇诡、怪诞、夸张的笔调、淋漓尽致的展开想象和幻想,表现了巴蜀先民渴望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焦灼。《华阳国志》则从蜀王谱系的角度,描述了从蚕丛称王,历经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蜀王代换史及其主要事迹,其中辅以“蚕丛目纵”、“鱼凫仙道”、“杜宇化鸟”、“朱利出井”等神话内容,表现了巴蜀先民对历史的一种勇敢浪漫的原始思维和直觉把握。而“五丁开山”、“廪君化虎”、“鱼盐神女”、“巫山神女”等传说则充盈了巴蜀先民浪漫奇幻,瑰丽飘逸的图腾崇拜。这些都是一种神奇浪漫的地域思想形成的土壤。

中国本土神明谱系中的两大最具智慧和浪漫主义想象的主神都源自于巴蜀。主宰文运、功名利禄的文曲星是蜀中梓潼人;英武而“纵目”的二郎神杨戬是岷山人。这些都流露出蜀人的英雄性格和英雄崇拜意识。这既是上古巴蜀先民在漫长的生命进化史中人生体味的积淀,也是他们适应自然,为生存而改造、创造自然的生存体现。那些大胆的想象和充满智慧以及理想的构思都是巴蜀先民浪漫情怀的体现。

第三,喜艳侬、好华美的审美特性。一年四季的分明,繁复多姿的美景,铸造着巴蜀人对美的敏感心理机制,决定他们的审美创造特色。“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除了对人体各部分,甚至脚踝的细节雕塑写真外,还突出的使用了彩绘着色技法,在眉毛、眼眶都涂有青黑色,并在眼眶中间画出很大的圆眼珠,口部、鼻孔以至耳上的穿孔则涂抹着朱色,这正显示出巴蜀子民偏爱艳侬色彩和华美艺术的美学观念。从这些青铜器和人像绘刻的龙纹、异兽纹、云纹和服饰的阴线纹饰中,从其中表现的绚丽多姿的色彩绘涂中,我们不难看到巴蜀文化美学对精美形制和艳丽色彩的追求和表现特征。这种美学追求,既是特定存在的产物,与中原“中和之美”和北方“真善实用”为美迥然不同,同时又在地域风俗习惯中被不断强化和复现着。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晚唐花间词”群体及其表现的艳侬华美文风,可谓极其自然。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巴蜀文学作品铺张扬厉的叙述和华美艳丽的文辞产生的真正原因了。

总之,巴蜀文化不是符合中国正统思想的“中和”之道,却又激发着人们对自由人格、自由人生的热切期盼,因此博得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内心价值认同。这是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心态的独特魅力。

二、巴蜀文化和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文学

我们都知道,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中,尤其是在凝聚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各种特征的文学方面,南北方的风格差异是很大的。大体上来说,北方地理环境相对较差,且常常面临各国间的征战,因此文学上多注重社会生活实际,文风比较朴实和理性,而南方地区山水秀丽、云蒸霞蔚,天地之间孕育着浪漫热情的生命和神秘梦幻的神话,于是,在这股诡谲多变的气氛之中形成的文学就偏好于各种想象和传说,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灵动飘逸。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同时作为南方文化的代表,便拥有了共同的风格基调。但是,二者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这种浪漫主义下的文学又是有些细微差别的。

首先我们看一下楚文化的状况。楚地文学源远流长,作为最早文学形式的神话,其流传范围极广,影响极深。《庄子》、《楚辞》中就保留了不少有价值的神话和传说,成为楚文学的鼻祖,如湘君湘夫人、巫山神女等等。与北方的严肃、正统局面不同的是,北方文学作品中的神都是严厉古板、不苟言笑的,供人们膜拜和奉养;而楚文学中的这些神仙形象则是饱满生动得多。他们有着和凡人一样的生活,有着和凡人一样的情感世界,他们也呼风唤雨,赐福降祸,但他们也会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非人亦人的形象,反映了楚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楚先民的精神生活中,无论是天神地祇还是人鬼,都那么有血有肉、奇诡瑰丽,富有艺术魅力。无疑地,这为后来楚人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基础[7]。

春秋时期楚国文学成就多在诗歌,但文献记载或收录并不多。这一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虽未明确有楚风分类,但是从当时地域分布图及诗歌语言分析可以得出,《周南》、《召南》皆为南方民歌,而《汉广》一首,实则为江汉地区所作,用灵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楚地人民的安逸、快乐生活。这些都代表了这一时期楚国诗歌的成就。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文学的成就在于散文和诗歌,以庄子散文和屈原诗为典型。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楚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峰。

而浪漫主义的另一代表《庄子》一书,千奇百怪,“寓言十九”,变幻瑰玮,叙事以明理。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体现了他们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庄子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庄子》还极善于塑造雄奇博大的大千世界,创造异常雄伟壮阔的气势。作品塑造了众多巨大无比的形象,如《逍遥游》一文中便出现了几千里之大的鲲和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8]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不仅体现在物体形态的巨大无比,也表现在时间跨度的惊人。庄子文中经常出现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和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等形象。这些想象也反应了当时整个楚国艺术的面貌,即神秘优雅、清新脱俗。庄子面对楚王的邀请,作出了这样的回应:相对于被人供奉在庙堂、整日烟火缭绕的神龟,“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9]多么豪放不羁,多么理直气壮。是啊,与自由自在、无欲无求的田野生活相比,那种虽有富贵荣华却挣扎于相互倾轧、朝不虑夕的日子算得了什么。楚人在政治上浪漫也随之得以体现:物质的丰裕在精神的愉悦面前不值一提。一句话,顺乎自然之法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可以不依赖世俗间任何东西的限制,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逍遥。无功名利禄的牵绕限制,才是真正自由自在的人。这里“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终极价值关怀,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功利、超越得失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而在诗歌的造诣上,成就最高者,莫过于屈原。楚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屈原在楚国诗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中的女神特别多,屈原的23篇作品中有17篇写女性,而且一般都是以女神的身份出现。这都体现了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尤其是在《离骚》中,屈原大量采用夸张手法与比兴手法,是积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杰作。可以说否定和批判现实是浪漫主义叛逆精神的主要特征之一。屈原也在作品中对统治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但是由于他自身的身份因素,他的这些思想都还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的。因而他在被流放后始终不忘楚王,忠于楚王,最后为国为君投江而死。所以说在屈原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包含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了解了楚国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作为楚国近邻的巴蜀大地上的浪漫主义。长期以来,巴蜀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巴蜀地域特色,得到了举世公认。巴蜀文化作为巴文化与蜀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独具巴蜀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承,至今仍体现在巴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古代巴蜀作家多富浪漫气质,但他们在创作方法上偏向于浪漫主义,在文学风格上偏向崇高的审美范畴[10]。应该说,巴蜀文化兼具南北文化的特征。古代巴蜀作家富浪漫气质,近南

方文化的代表——楚;文学风格上偏向崇高,又近北方文化的秦。这其实是与巴蜀地理环境兼具南北特征相一致的。我们不妨仍以作品作家为例加以证明。

汉大赋是最能显示出崇高特征的。说道汉赋,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司马相如。鲁迅先生曾经评大赋代表作家司马相如说:“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宏丽,卓绝汉代。”司马相如的赋作具有崇高的特征,是与他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分不开的。他在《答盛览问作赋》中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作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其传也。”所谓“作赋之迹”,是指具体的表达,即怎样写。他认为,作家在创作前应有仰观宇宙、俯察万类的气势和胸怀,亦即创作主体需具有崇高的意识。如果说“綦组”、“锦绣”代表的是“宏丽”,那么“包括宇宙,总览人物”则代表的是“广博”[11]。

李白最能代表中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崇高的风格。其傲岸、高洁的性格,突破世俗网罗、追求自由个性的精神,上天入地、天马行空的文风,无一不表现出盛唐气象。

古代巴蜀作家体现的富浪漫精神,偏崇高风格,我们认为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巴蜀作家的创新精神和异端色彩,他们将本土固有的文学创作模式与外来风格相结合,并加上自己的丰富想象,往往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经典佳作;其次是时代风气的影响,最能代表这种特征的司马相如、李白、苏轼分别生活在汉武帝、唐玄宗、宋仁宗、神宗时期。这三个时期是最适宜培养浪漫精神和崇高风格的。前人所说的汉唐气象,其实正是以汉武帝、唐玄宗时期为代表。第三,它跟巴蜀审美观的积淀和先贤意识有关。巴蜀原始审美观的形成应该可以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器物的形态和装饰体现出来,都是极富于想象力的,给人以神秘感。

通过描述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在浪漫主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巴蜀文化在具有和楚国一样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同时,又有着荆楚文化所不具备的带有北方文化因素的崇高风格。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二者都处在长江流域,气候条件相差不大,而且经济形态也相差无几;再者,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同属于南方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二者一直都有相互的交融和相互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两地的方位来看,巴蜀深居西南,往北越过秦岭与中原文化相交,往东顺长江越巫山而下至楚国,往南则可以顺澜沧江等与南亚诸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所以巴蜀文化基本上除了土著本体外,还兼有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因素。而楚国则居于中华版图的中央位置,与北方的中原文化、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部巴蜀文化、东部吴越文化都有交集[12]。因此,我们认为,楚文化的多元化要比巴蜀文化更为强烈。而巴蜀文化则由于跟南亚的交流而比荆楚文化多了些异域风格。

第二,从当时国家间的关系来看,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北方大国直接接壤且地形平坦,容易遭受攻击。因此在楚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周王室的排挤和其他国家的打击。也正由此楚国与中原关系一直紧张,纵观整个楚国史,也是在与西周的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的。现在的湖北方言中仍有“不服周”的说法,用来责备孩子不听话,不服管教,便是这种体现。在这种大环境下,荆楚文化虽然会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的程度也应该是比较细微的。再反观巴蜀地区,居于内陆盆地,北有连绵的秦岭山脉,东为险峻的巫山和长江天险,往西则是高寒的青藏高原,这种环境决定了巴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易守难攻之地,自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中原大国对其发动征战。也因此巴蜀与西周的关系就不会想楚国那么紧张,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就会更多、更深一些。

由以上叙述可以知道,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同为南方文化的翘楚,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二者也还是有着细微差别存在的。

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中的原始信仰

说到古人的原始信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或者通过课外阅读知道,中国古代的信仰体系中,大致可分为北方的天地神仙崇拜和南方的巫鬼崇拜。中原诸国由于强大的封建经济实力,其文化体系发展也较为完备,在宗教信仰方面有一整套约定成文的神仙体系和严格的祭祀仪程。而南方文化中则认为万物皆有灵,其崇拜对象也比较泛化,如山、水、植物、动物等等。不过总地说来,南方文化以巫鬼信仰为最盛,南方文化中又以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影响最大。

巫指那些古代能以舞降神的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巫师,起源于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祭祀[13]。之前有很多学者都认为对鬼神崇拜以及祭祀是从殷商开始的,实际上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这样的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古代的巴蜀地区盛行巫教,主要祭祀蚕神,而巫教的主角就是巫。巫是具有双重性的复杂角色,既要代表世俗向神灵申诉,又要代表神灵向世人传话或者告诫,是世人与神灵之间的中介者[14]。为了完成特殊的使命,巫的品质最初必须成为公众的楷模,言行必须成为众人的表率。

在原始社会,巫不但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加部落的生产和其他活动,还以神灵代表者的身份指导所有成员生产和生活。作为神的代言人,巫受到所有人的崇拜,甚至被推举为氏族或部落的首领。进入奴隶社会后,巫开始与生产劳动脱离,成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此时,他已经和政治首领脱离,逐步演变为首领的助手。但由于他是神的传话者,地位仍然很高。在做一些重大事件之前,政治首领或普通居民都要通过巫问神灵来决定[15]。

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和楚的巫崇拜极为鼎盛。他们还把这种信仰传播到了中原地区。再这时候两地的巫鬼崇拜都是相当兴盛的,并且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与这种原始信仰直接相关的文学和医学。

在楚国,巫师祭祀之风成就了楚国的巫学传统[16]。民间信巫的情况,在屈原的《楚辞》中有很形象的描写,楚地巫男巫女的容貌装饰、舞姿身态在屈原的诗句中表现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东皇太一》写巫饰太一神,《云中君》一开始也是巫人穿彩衣、缀杜若,扮演云神等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楚人的淫祀中,巫术仪式本身就有艺术的性质”[17]。

楚人“信巫不信医”在并世各族中变现得尤为突出[18]。楚国的巫往往也就是医。《吕氏春秋?勿躬》言“巫彭作医,巫咸作筮”,巫彭和巫咸正是楚人所崇拜的两位神巫,在屈原所作的赋中连称为“彭咸”。而且受此影响,现代社会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群众生病一般都是先请巫觋作法,然后才会去寻医问药。

但是当秦消灭了巴蜀和楚国后,楚国的巫风很快就衰落了,但巫信仰却在巴蜀地区继续盛行。东汉时期,张道陵(34—156年,原名张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人)初到巴蜀时,曾和鹤鸣山下的巫师学习降服魔鬼龙虎的巫术,最后不但得到了制鬼的术书,甚至还掌握了驱鬼的方法。后来,他在创立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派别之一)时就曾使用了很多巫术,使得五斗米道在四川地区极为兴盛。这也反过来影响了巫崇拜,使巫崇拜之风更加兴盛。此时的巫在借鉴佛教的一些仪式和经咒后,使巫术活动具有了念经咒送魂魄的作用。由于巴蜀地区祭鬼巫术的盛行,部分城市也成为了有名的巫文化集中地和保存地,如丰都,即成为我国甚至世界闻名的鬼城,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巫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目光。

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以及日益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巫的政治配角位置被佛教和道教所代替,社会地位也日益下降。他们不再是统治者离不开的助手,而仅是在封禅、祭典、问灾等场合被使唤的人。在民间,巴蜀的巫崇拜却和佛道并行发展。直到近现代,巴蜀的部分地区依然有巫汉、巫婆以及由巫派生出来的算命、卜卦、看相、看风水等行当。有时,人们还会请巫来禳灾逐疫,为死者超度灵魂,而这些活动都和古代流传下来的巫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相互影响

前文对于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大体情况、两种文化的代表性成果以及社会信仰进行了大致叙述和简单比较,并做了简单总结。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作为两种灿烂的文化类型,相互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有了碰撞,就必定会有交集。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叙述。

(一)巴蜀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

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和考古研究表明,巴蜀文化对荆楚文化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在考古学意义上来说,我们很难在楚国腹地甚至楚国境内找到带有明显巴蜀风格的器物,尤其是代表着整个社会生活状况的墓葬形制,几乎是凤毛麟角。而楚文化只有在进入巴蜀大地后才会烙上一些巴蜀文化的印记,这与楚文化对巴蜀文化影响的扩散性和广泛性是差别很大的。

(二)荆楚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

巴蜀文化、楚文化是长江上、中游两支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苑中两大奇葩。但这两支内核各异的区域文化早在其形成之前便开始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如三星堆文化与石家河文化便各自吸收对方的一些文化因素,但从程度比较而言,先蜀文化的影响和辐射力超过了先楚文化。东周之世,二者间的文化交流更趋频繁,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楚文化可谓强势文化,巴蜀文化被更多地烙下了楚文化的印痕[19]。因此,我们在这里将更多地从考古文化分析方面去看这种影响的各种表现。

第一,从葬制葬俗来看,据现有资料表明,巴蜀本地墓葬或无葬具,或为独木棺(即船棺,典型例证为2000年8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一个规模极大规格极高的船棺葬遗址),其他在墓葬的结构形制等方面也比较简单。但在一些大型墓和时代较晚的墓葬中则保留了完好的棺椁形制,并且开始有相当的墓葬设置有墓道和腰坑,这都是典型的楚式墓葬形制;

第二,从出土器物来看,蜀文化受楚文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土的一批陶器、铜器、漆木器上,通过文化因素分析法分析可知,这些器物除了自身固有的特征外,其中还包涵了大量的楚文化素。比如在罗坝村土坑墓和冬笋坝船棺墓出土有流行于楚文化的四耳陶壶,这种陶壶在中原文化中并不多见。另外,在新都大墓中出土有五个铜鼎,从器形上看,鼎呈子母口,有附耳、蹄足状,器盖、器身饰有凤纹,这均为楚式鼎的典型特征。在漆木器方面,巴蜀地区也极大地吸收了楚文化的因素,如受楚文化影响,巴蜀漆器开始才用榫卯结构,但是其普遍性不强。另外从战国中期起,楚国漆器和金工相结合,产生了铜扣器的新工艺,如漆案四角包铜、漆木器装饰铜环、铜辅首和铜蹄足等等,成都羊子山墓出土的战国晚期墓中就有了这种扣器物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巴蜀漆器吸收了楚式漆器的榫卯制作方法,而楚漆器则吸收了部分巴蜀漆器的图案和部分装饰花纹。

一般来说,文化的交流融合首先要有地缘上的因素。巴蜀和楚同处于长江上游,水路往来较为便利,方便了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再者,双飞之间的战争也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和交流途径。另外,在秦欲攻蜀灭楚的时候二者结成了一定时期的联盟。因此,在平常的经济往来和战争—结盟过程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和融合[20]。荆楚文化和蜀文化趋近,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也趋同,这样楚地的汉民族和巴蜀地区的濮人、土著僰人、和滇地人中一种文化认同感便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有了共同的文化归属感,民族的融合就有了更好的推动因素。这为后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两种文化间相互影响的不对等现象

从前文的叙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荆楚文化对巴蜀地区文化的影响远大于巴蜀文化对楚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对等现象。

我们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因素。我们看中国地图就可以知道,巴蜀地区基本上位于我们地理分区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上,为典型的内陆盆地,四面环山,只有一条长江穿流而过,与其他国家交流不便;而楚国地域基本上在第三级阶梯的江

汉平原,治所在整个中华的中间位置,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往来交流方便,融合性更强,扩散性越大。而基于此原因,巴蜀文化就相对要封闭得多。当然,这不可能成为绝对因素,只能是原因之一。

另外,对于楚文化影响大于巴蜀文化的原因,还有其他几个方面[21]。

其一,战争。大家都知道,战争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参战者则直接充当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如上所述,楚国在与巴、蜀的交往中,通过频频战争而蚕食土地并归为楚有,对夜朗、滇地的占领,也是通过“兵威”定属楚,这为楚对其开发经营提供了前提,同时由于楚国势力的外延,被侵逼国如巴国都城也步步西移,这样西移之地的开发力度也大为加强。

其二,移民。移民是经营一个地区的最直接方式,它不仅能把先进文化直接带入新占领地,而且能改变居民结构,有助于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和统治所以也是古代开边的最常见手段。其三,监管。楚国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常常将被灭国家的领土置为楚县,由原国的贵族或楚国贵族担任县尹来管理该地区。楚在西南地区的经营也与此有类似之处,对新占领地区往往由原地的贵族来管理,同时派一些楚贵族来该地实行监管。这种治理、经营方式可谓开了后来中国几千年治理边疆地区的基本制度——“羁縻制度”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四,变服从俗。变服从俗是指楚人来到异地之后,由于某些具体原因而在该地定居下来,并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而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即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他们固有的文化、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等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对于当地的发展却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对于两中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者们大多比较偏向于荆楚文化对巴蜀文化,而且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来看,荆楚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确实相对大于巴蜀文化,因此巴蜀文化对楚文化的作用就显得有些相形见绌了。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向我们展示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也从很大范围和极深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生活。比如在文学方面,就出现了一大批耀眼的文人作家。如川蜀地区的巴金、郭沫若、阿来、流沙河、莫怀戚、何其芳,还有人称巴蜀鬼才的魏明伦,哪个不是中国文坛泰斗?荆楚大地上,碧野、翦伯赞、韩少功、熊召政,哪个不是文化大家?还有现代知名作家方方、池莉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是我国现代南方文化的代言人。在民间风俗方面,就有两个非常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节庆活动,一是荆楚地区的端午庆典,这一节日已经从最初的怀念爱国诗人屈原发展到极富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再就是川蜀地区的鬼节祭祀活动。这一过程极大地保留了古代巫文化的一些祭祀仪程,是对巫鬼崇拜这一原始信仰的极好传承。

五、结语

当今的世界,正日趋全球化。人类曾长期生活中相互隔绝的时代,而五百年前的海路大通,开始使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22]。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走向,更是一种文化走向。在政治、经济、军事全球化的同时,文化的全球化不可避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3]。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人类闻名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闻名进步的贡献。当今的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激烈的冲突和艰难的融合使文明的发展处于急剧变化的时代,世界各族文化都面临着如何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以及如何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从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双重任务。中华文化也不例外,既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要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的开放中构建自我,在世界的开放中充实自我,在开放中建构开放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24]。

具有“生生不已”的雄健活力与悠久传统的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垦殖新生产力提

供的丰厚土壤,以吐纳百川的气魄,吸纳中外古今文明的精粹。重新赢得原创性动力,创造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新文化。正所谓“天带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25]继承着传统,又改铸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五彩凤凰,正在现代社会的烈焰里飞腾、超升。适值此历史关头的莘莘学子、青年才俊,当毅然奋起,作兼任顽强、持之以恒的努力,承担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之大任!

参考文献

[1][2] 姚锦.楚文化精神的现代包容性研究[J].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期.16~17页

[3] 童恩正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M].第3版.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46页

[4] 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J].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网站.2008

[5] 谭洛非.濯锦清江万里流:巴蜀文化的历程[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56~158页

[6] 杨蕊丹.奔放华美,至情至性---浅析巴蜀文化及其特征[J].青年文学家.2009.21期.23~24页

[7] 高逸群.楚文化的审美特征与浪漫主义文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03期.30~32页

[8]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M].上编.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5~188页

[9] 洪波.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M].庄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77页

[10] 李凯.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J].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网.2003

[11] 刘海洲.文人视野中的“巴味”和“蜀味”---以巴蜀两地文学创作为例[J].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网.2004

[12]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6~18页

[13]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12~315页

[14] 吴成国.荆楚巫术与武当道教文化[J].湖北大学学报.2009.36卷.41~43页

[15] 濮青松.解读中华传统的巫文化[R].中华网论坛(文化版).2009.5

[16] 卢嘉.关于楚辞中的巫文化[R].古典诗词导读网.2009

[17]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25页

[18] 阮荣华.论荆楚之巫与道教[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卷05期.26~27页

[19] 邹芙都.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4期.14~15页

[20] 林军、张瑞涵.巴蜀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4页

[21] 邹芙都.论楚国对西南地区的经营[J].云南社会科学.2005.02期.63~65页

[22] 欧阳强.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6期.19~21页

[23] 冯天瑜、杨华等.中国文化史[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25~426页

[24] 冯天瑜、周积明等.中华文化史[M].第3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1~22页

[25] 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概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25页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文化的历史沿革 巴蜀是一种特定的称谓,如今可简称为蜀,但在战国以前,巴与蜀是分称的,泾渭分明。“巴”的古义为“吞食大象的巨蟒”,巴文化以重庆为中心,最早源于三峡地区及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重庆、陕西南部及贵州北部地区;“蜀”的古义为“葵中之蚕”,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含川西、陕南、滇北一带。传说,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由此观之,巴蜀的核心区域即为如今的重庆市和四川省。 巴文化 1、早期巴文化。 根据考古发掘和调查,重庆之长寿、江北、巴县、江津、江北、南岸等地,发现了一些遗址,采集和出土了大量石器,岩料是选用长江边的砾石打制加工而成,制作技术分打制、磨制、琢制、打磨相同,打制多于磨制。石器种类丰富,有用于原始农业和砍伐森林的锄、镰、刀、石奔、斧等,也有狩猎捕渔的矛、镞、石球、网坠等。陶器质地粗松,可辩之器形有罐、釜、盆、钵等;三足器和带圈足的器皿,始终没有发现。合川沙溪乡沙梁子遗址,发现了1件尖底角状杯。其遗物所处地层在战国时期巴文化层之下,其年代推测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与此有联系的是在西陵

峡沿岸、清江口一带的二十余处遗址,发现石质工具为主,种类较多,到较晚时间逐渐减少,陶器以鼓肩罐灯形器、夹砂大口缸、夹砂大口尊、尖底杯、竹叶形柄的豆、鸟头把勺等最为典型,与忠县、井沟、巫山大昌坝及三星堆、新繁水观音的夏商时期的文化因素一致。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白马石类型”也发现尖底罐、高柄豆、小平底器但没有鸟头把勺。经济生活是以渔猎、粗放式原始农业为主,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是用江边砾石打制而成,石制工具发达,制陶技术简单,遗址分布密集,但每处面积不大,表明每处聚集人口不多,显示出直接占有自然资源的特征。 早期巴文化是由嘉陵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或部落联盟组成的文化构成,其间当然也有差别,但毕竟都处于山险水边的自然环境,自然能融入在一起,共同组成早期巴文化的要素。 2.春秋时期的巴文化。 杜宇之前,川西早有农业,但蜀人尤崇杜宇,足见他主要贡献是在农业技术的传播、提高方面。若此,巴亦化其教,改变原有粗放农业;在社会结构方面,仍以部落为主。但随着邻近楚国的逐步强大而略有改变,有“巴子”、“巴师”、“行人”。与楚或通婚,或交战,成为楚之附庸。地域范围得以扩大。春秋时期是巴文化发展的过渡阶段。 3.战国时期的巴文化。 这一时期是巴文化青铜文明兴盛的时期,其青铜器主要包括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 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不少文化。在黄河流域的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则为长江流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上的差距,让两个流域的文化风格迥异。 而同属于南方文化的巴蜀和荆楚,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是黄帝的后人,那屈原也就是黄帝后人。而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人的先祖也来自于北方,楚文化也有北方中原文化的色彩,与中原文化一体。 当楚国的先祖来到荆楚大地时,楚国当地还有许多蛮夷。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楚国是在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建立的,所以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形成了一个杂糅的文化。 (二)楚文化的特性 关于楚文化的特征,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压迫下被迫南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大。西周中叶,楚君熊渠分封诸子,均以“王”为号。他不惧周朝,还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中原) 之号谥。”实在是豪迈之举; 第三,和谐融合的竞争意识。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楚武王自立为王,楚庄王开疆拓土威震中原,既而雄霸天下,楚国在与周王朝竞争中国,逐渐强盛起来。 第四,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是九省通衢,也正是这种情况,使得楚文化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并率先实施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南方各族进行兼容并包,形成了五彩斑斓、极具吸引力的荆楚文化。 (三)什么是巴蜀文化 我们今天所采用的关于巴蜀文化的概念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巴蜀文化,它指“四川省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题,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由古至今的地区文化的总汇。” (四)巴蜀文化的特征 那么,山清水秀且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的文化又会有怎样的特性呢? 第一,强烈的反叛意识,锐意的革新精神。“巴蜀人总能引领文坛的革新。蜀中才子,

巴蜀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巴蜀地域文化试题 2012年1月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列举题(每题5分,共30分) 1. 请简述什么是四川路。 答:公元1001年(北宋真宗咸平四年),北宋政权将巴蜀故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四川"正式得名。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6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答:司马相如《子虚赋》、《天子游猎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蜀道难》等;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郭沫若《女神》、;巴金《激流三部曲》、《随想录》;沙汀《淘金记》;艾芜《南行记》;周可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3. 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南征、北伐。 4.请列举15处四川的风景名胜古迹。 答: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黄龙溪、金沙遗址、大足石刻、乐山大佛、三星堆、瓦屋山、碧峰峡、白龙宫、龙池风景区、黄龙寺、剑门蜀道、蜀南竹海、四姑娘山、武侯祠、稻城、卧龙保护区、蒙山、海螺沟、杜甫草堂、罨画池、沪沽湖、望江楼、米亚罗、西岭雪山、九寨、贡嘎山、天台山、西岭雪山、白龙湖、诺水河、龙池、二滩、海螺沟、合江佛宝、盐亭高山、剑门关、七曲山、广元天台、二郎山等。 5.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答:落下闳(大约公元前156~前87年),中国西汉著名的民间天文学家,字长公,巴蜀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全国文学家。落下闳经同乡谯隆推荐,由故乡来到京城长安。改革历法的工作由太史令司马迁主持。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采用落下闳、邓平的改革方案,并由落下闳进行运算工作,于公元前104年制定出一部新历。新历已具备了气朔、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内容。它首次提出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的原则和135个朔塑月中有23个食季的食周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推算五星位置的方法,为后世历法的树立了范例。新历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汉武帝决定采用新历于地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巴蜀地域文化_作业答案(0000)

巴蜀历史与文化作业1 一、选择题(1-10题和21-30题为单选的哦,大家别抄错了哦!)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A)A、巫山人 B资阳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巴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极广,其中内容特别丰富,最令世人瞩目的是(D)A富林文化B羊子山文化C铜梁文化D三星堆文化 3、最早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枢纽前期工程的是(B)A李冰B杜宇C开明D司马错 4、李冰最早在(A)凿井煮盐,开创了巴蜀井真诚业的新局面。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5、公元前106年,西汉王朝在巴蜀故地设(B)A巴郡和蜀郡B益州C山川D山峡四路 6、东汉时期,巴蜀盐业迅猛发展,特别是(B)开始用天然气煮盐,开创了世界开然气煮盐的历史。A广都B自流井C临邛D郫 7、公元221年,齐备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前蜀B后蜀C成汉D蜀汉 8、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建立了(D)政权A后蜀B蜀汉C成汉D前蜀 9、公元934年,(A)在成都建立了后蜀政权,A孟知祥B孟昶C王建D刘禅 10、唐代,四川制糖业十分发达,制造糖霜技术传入(D)A梓州B简州X蜀州D遂州 11、三星堆文化遗址可能是蜀国(C、D)的都城A蚕丛B柏灌C鱼凫D杜宇、开明王朝 12、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ABC)率大军伐蜀,蜀国灭亡A张仪B司马错C都尉墨D安阳王E李冰 13、汉代巴蜀的金银工艺技术很高,其技法有(ABC)A金银错B鎏金C锃金我D仓金 14、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国南北朝的(ABCFH)所统治A宋B齐C梁D陈E北齐F北周G东魏H西魏 15、诸葛亮治蜀采取了(ABCD)等措施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C务农殖谷、闭关息发D南征北伐 16、诸葛亮为巩固南征胜利成果,采取了(ABCD)等措施A调整南中行政区划健全郡县制B移南中劲卒青羌余家人入蜀C把夷帅徙置成都为官D派人到南中推广牛耕技术 17、唐肃宋时期,唐代巴蜀地区的主要行政区划是(ABC)A剑南东川B剑南西川C山南西道 18、隋唐时期,蜀锦生产主要集中在(ABC)A成都府B蜀州C绵州 19、隋唐时期,巴蜀地区商业十分繁荣,主要商业城市有(ABCDE)A成都B梓州C陵州D阆州E夔州 20、隋唐时期,蜀罗主要生产地在(ABCD)A成都府B蜀州C彭州D汉州 21、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发动起义,994年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A大蜀)政权 22、宋代四川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C)C交子 23、公元1286年,元朝设(D)从此开始了四川独立建省的历史。D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24、1644年12月14日,张献忠在成都产(B)政权B大西 25、明朝万历年间(A)种植引进四川。A草棉 26、1835年,在今四川自贡市境内,钻出了井深101.42M的(A),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M的深井,A焱海井 27、1978年开始,四川在农村试行“凶产到组”责任制。(A)首先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联产计酬”实验,并取得成功,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A广汉金鱼公社 28、 15ABCD 16ABCDE 17ABC 18ABC 19ABCD

巴蜀文化精粹

巴蜀文化精粹 姓名:欧建林班级:2016年春季班成绩:100分 1 “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有_________。 A、饮食, 语言, 民居, 文学 B、方言, 作物, 气候,服饰方言, 作物, 气候,服饰 C、方言, 民居, 饮食, 民间信仰 D、民间信仰,作物, 气候,服饰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2 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就曾说过“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 俗”是指_________。 A、风格,俗气 B、流行,习惯 C、格调,俗习 D、风俗,传统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3 傣家竹楼的房顶呈“人”字型,是因为____________。 A、方便排水 B、方便饲养禽类 C、因为美观 D、防止潮气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4 以重庆为中心,向北辐射至大巴山南缘,向南辐射至贵州东部,向东辐射至湖北等地的文化区域是_________。 A、蜀文化 B、巴文化 C、汉文化 D、楚文化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5 巴蜀地区的古国历史有_________年。 A、3000 B、4000 C、5000 D、6000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6 公元前316年开始,巴蜀地区成为_________国的属地。

A、楚 B、秦 C、魏 D、赵 我的答案:B 得分: 5.0分 7 全世界唯一一所连续办学2000多年未曾中断、未曾迁址的学校是__________。 A、石室中学 B、石鼓书院 C、岳麓书院 D、清华大学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8 被称为“西道圣人”的人是_________。 A、司马相如 B、文翁 C、扬雄 D、严君平 我的答案:C 得分: 5.0分 9 其文章“广博闳丽,卓绝汉代”的是___________。 A、贾谊 B、扬雄 C、王褒 D、司马相如 我的答案:D 得分:5.0分 10 “川北圣人”_____________及其领导民盟的第三种道路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构成内容。 A、张澜 B、刘咸炘 C、廖平 D、吴虞 我的答案:A 得分: 5.0分 11 近现代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中,属于巴蜀的人物有___________。 A、郭沫若 B、邹容 C、吴虞 D、廖平 E、刘咸炘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分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独立。我自己是四川人,过去对此感觉不明显。后来一位在中国各个地方教过英语的美国老师告诉我,她发现四川人和别处人不同,很独立,不太容易听人的话。过去有个名对联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是明末清初的话,到清末民初似也如此),大致也反映出这一特点。巴蜀文化与周边西南的云、贵、藏,西北的陕、甘、青,甚至远到东南亚的文化,都有一些相似,又都不那么一样。 当然,作为中国文化之一部分,巴蜀文化是中国文化之下的一个区域分支,还是存在于某一特定区域的中国文化,是可以斟酌的。换言之,中国文化不必是由一个个可区隔的子文化相加而成,而是中国之内各地方人共同分享又各自表述的一个文化;共享者反映共性,各表者表现个性。梁启超早就说过:“自春秋以降,我族已渐为地方的发展,非从各方面综合研究,不能得其全相。”因此,要“了解整个的中国,非以分区叙述为基础不可”。只有通过“分区叙述”以展现个性,才能够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的共性。以下所说的巴蜀文化或区域文化,大体都基于这一视角。

三星堆青铜面具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心或主体基本稳定,边缘却伸缩波动,变多于定。巴蜀文化亦然,它不仅在时序上是流动发展的,对外也始终包容开放,没有太强的排他性。在长期持续的互动中,外在因素时常内化于巴蜀文化之中,进而物质化于我们这几天看到的历史遗迹和民风民俗之中。从三星堆到金沙的出土物事可以看出,从很早开始,巴蜀文化就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中原不甚同;但又一直和中原保持接触,与中原文化关联密切,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入流。包括后来文翁的教化作用,影响恐怕也没有教科书上说的那么大。 司马相如的学问,就是在文翁入蜀之前修习所得。蒙文通先生曾细考其文,发现他“所用词语,多本‘六经’”。故在文翁办学之前,“六经之学已传于蜀”。四川既然出过这样可以影响全国而且带动风气(后来赋的文体很流行)的人物,文翁开发的必要性就减小了(除非文翁入蜀更早)。且文翁带来的不必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那个儒学文化。那是中原重黄老的时代,长安就正在重黄老,他会带

初中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一、口语交际 方法指点:审题五要素 1、对象(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以及与对方的关系) 2、角色(你是什么身份)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3、场合(特定的情境) 4、话题(针对什么问题) 5、意图(你说话的目的何在) 6、常用礼貌用语收集: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 说“打忧”祝人健康说“保重”看望别人说“拜访”赞人见解说“高见”请人接受说“笑纳”很久不见说“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答题基本格式:称呼+礼貌用语+说话原因+说话目的 例题解析:(一)单一角色型1、例如: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2分) 审题:对象:妈妈角色:孩子事件:母亲节、洗脚答案:妈妈,从小到大,您在我的身上付出了很多,今天是母亲节,让我来给您洗一次脚,孝敬孝敬您,好吗?注意:对人用敬辞;对己用谦辞;“您”字挂嘴边;“好吗”作结束。 2、例如:小明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里比较紧张,医院给奶奶配了一瓶降血压 的药,标签上注有:5mg×100片。(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mg,一日三次,待血压明显下降后改为一日一次。请你为小明设计一段话,既告诉奶奶如何吃药,又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 答案:奶奶,不要紧张,只要您按时吃药,每次一片,每天三次,血压下降后,一天只须吃一片,您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的,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实战训练:根据情境说话。(3分) 王平同学到商场买考试用的签字笔,商场售货员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王平问道:“?”事后,发现买的签字笔型号不对,回到商场要求更换,他对那个售货员说:“?” 答案:示例:阿姨,你这有考试专用的签字笔吗?(注意:有称呼和问话)阿姨,不好意思,我刚才买的的签字笔型号不对,能给换一下吗?(注意:称呼和表歉意,商量的语气) (二)代为转述型方法指点:1、审题,筛选信息2、注意情景中在时间、地点变化上设置的转述障碍3、表述得体,简洁流畅实战训练: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张琳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要超过45字。 李蓉是班上的语文课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琳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 李蓉请张琳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教语文的郝老师,并让张琳代自己向郝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郝老师能批改好,好让张琳后天来时带给她。第二天,张琳

巴蜀文化简介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传说,早建有地方政权,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考古发现,商至西周时,蜀人与黄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后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钵等,虽具地方特色,但铜镞、铜戈、铜矛却为黄河流域常见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礼器与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 文化辐射力 巴蜀文化又有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 元代的双流人费著《岁华纪丽谱》曾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俗尚游乐是巴蜀人的一大特点。所以,巴蜀很早就兴起了旅游习俗,到唐宋时达到顶点。以成都而论,全年的固定的游乐活动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体出游,并与歌舞娱乐、体育竞技、商贸活动结合在一起,具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国蜀汉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的中心遗迹是成都武侯祠。武侯祠本是刘备墓、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武乡侯祠的合祀之地,但人们都用武侯祠这个名称来代称这几处遗迹。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受到万世云霄的崇敬,“武侯祠”这一称谓,让我们深深领略到其中历史文化积淀的况味。从武侯祠出发,沿着当年刘备入蜀的路线,可以陆续拜谒大邑子龙庙、德阳庞统祠、绵竹诸葛祠、绵阳富乐山和蒋琬墓、昭化费祎庙和剑阁翠云廊,北出汉中可到沔县定军山诸葛墓和武侯祠。一路上我们尽可以领略历史淘尽千古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铁马金戈变为渔樵江渚的沧桑变化,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南方丝绸之路 远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庆涂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的南海,这些都充分证明巴蜀先民与南方世界有

川菜简介

川菜简介[图] 川菜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是在巴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按中国历史演变序号——朝代来说,川菜历经了春秋至秦的启蒙时期后,到两汉两晋之时,就已呈现了初期的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已跨越了巴蜀疆界,进入北宋东京、南宋临安两都,为川外人所知。明末清初,川菜运用引进种植的辣椒调味,对继承巴蜀早就形成的“尚滋味”、“好辛香”的调味传统,进一步有所发展。晚清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地方风味极其浓郁的体系,与黄河流域的鲁菜,岭南地区的粤菜,长江下游的淮反扬菜同列。 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发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三个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变化巧妙而著称。“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认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见长。且看川菜怎样运用辣味,就能和别的地方比较出它的长处了。辣椒与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别使用,就出现了干香辣(用干辣椒)、酥香辣(糊辣壳)、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葱姜蒜)、甜香辣(配圆葱或藠头)、酱香辣(郫县豆瓣或元红豆瓣)等十种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种味型,与麻辣沾边的达13种,如口感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辣香辛兼有的鱼香味型,甜咸酸辣香鲜各味十分和谐的怪味型,以及表现不同层次麻辣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调料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辣出了风韵。 川菜的烹饪方法 川菜拥有4000多个菜肴点心品种。这些菜点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五个大类组成的。当今流行的川菜品种既有对历代川菜品种的传承,也有烹饪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开拓、创新。 众多的川菜品种,是用多种烹饪方法制作出来的。常用的烹饪法,大类有30种,这当中既有一些全国通用的,也有一些四川独创的。如四川独创的小炒、干煸、干烧、家常烧就别具一格。小炒之法,不过油,不换锅,临时对汁,急为短炒,一锅成菜,菜肴起锅装盘,顿时香味四溢。干煸之法,用中火热油,将丝状原料不断翻拨煸炒,使之脱水、成熟、干香。干烧之法,用中火慢烧,使有浓厚味道的汤汁渗透于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浓厚味。家常烧先用中火热油煵炒豆瓣,入汤烧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烧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烧法烹饪的。 川菜的特产原料

德阳巴蜀文化介绍

课程名称: 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 作业名称: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介绍 班级: 13级旅管2班 授课教师: 干鸣丰老师 学生姓名: 杜莉高金华何晓雨康钰兰 学号: 07 09 12 15 德阳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1.德阳简介 德阳就是四川省地级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南靠成都,北接绵阳,东壤遂宁,西邻阿坝,现辖旌阳区、中江县与罗江县,代管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就是成都旅游门户圈得重要组成部分。 德阳市历史悠久,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分为古迹与建筑类、人类文化遗址、宗教文化等类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独具魅力得有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乡村文化与德孝文化等。

2.巴蜀文化旅游资源 2、1古蜀文化 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四川地区迄今发现得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得古蜀文化遗址,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得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得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现已陆续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特别就是三星堆旁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得发现,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一批青铜人物雕像群、连座2、6m高得青铜立人像、造型神奇得青铜纵目面像、约4m高得青铜神树与1、42m长得金皮杖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三星堆文化遗址处于长江上游文化区之中心得成都平原,从遗址内出土得大量珍贵文物以及遗址东、南、西三面所发现得商代古城墙上瞧,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三星堆就是蜀国早期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邑所在地。

2、2三国文化 成都就是三国时期蜀汉得政治与经济中心, 而罗江白马关就是秦入蜀得最后一道关隘,就是整个西川、成都平原得屏障,就是历史上著名得三国古战场之一。白马关景区隶属四川省罗江县,地处成德绵经济圈中心地带,景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形成了三国文化旅游与体育运动休闲两大板块。景区内有全国唯一祭祀刘备军师庞统得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庞统祠;《三国演义》中描述得庞统率军攻取益州过程中箭身亡得落凤坡,以及后人在此为追思庞统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而兴建得衣冠冢-血坟;诸葛亮之子孙诸葛瞻、诸葛尚训练蜀军将士得点将台;诸葛瞻、诸葛尚率领蜀军将士抵御魏军邓艾得古战场八卦谷;以及目前保存完整得4、7公里金牛古驿道。德阳市得三国遗迹就是蜀汉历史上最悲壮得一幕,有着极其深远与广泛得影响,对于研究三国文化、开展三国文化旅游具有重要得价值。 2、3乡村文化 德阳得乡村文化旅游独具特色,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什邡马祖故里、渔江新村、广汉松林桃花山景区等共同构建了德阳乡村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中国绵竹年画村、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两个4A级景区就是这条精品线路上得精华。其中,绵竹年画村景区围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文化,融合四川民居与江南水乡风格,结合新农村建设,集年画生产与乡村观光于一体。而在九龙山乡村旅游景区,可以享受到风光秀美得湿地沟、独具扬州风韵得九龙水街,更可以体验滑草、登山、山地自行车等运动项目。

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

在“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上的 讲话 王生铁 (根据记录整理) 2010年12月19日 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长江文明是中国重要的流域文明,荆楚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区域文化。为了深入研讨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繁荣和发展区域文化、推进学术研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共同主办的“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借此机会,我首先向来自各省市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各位专家、各位新老朋友、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这一主题谈点肤浅的认识,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国文明的文化地理结构,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地理中,有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就是长江和黄河。我们已经知道,凡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代文明,其起源和发展均与大江大河有关,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离不开尼罗河,以至埃及被称为尼罗河的馈赠,古巴比伦文明则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两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兴起的,古印度文明(或称印度河文明)则是在印度河流域兴起的,中国文明则是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兴起的,长江和黄河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至被学者称为中国的两河。 从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看,中国文明起源呈“满天星斗”的格局,但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则是位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两河的中下游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文化区、黄河下游的海岱文化区、长江中游的两湖文化区和长江下游的东南文化区。这四个地区产生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新石器时代,这四大文化区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后来就构成了中国文明的基本区域或核心区域。这就是中国文明的两河地区。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长河。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长江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它自西而东,横贯我国东、西、中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涉及除青海、西藏以外的沿江九省市,横贯我国腹心地带,不仅把东、中、西三大板块连接起来,而且与京沪、京九、京广、焦柳等南北铁路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集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于一体的显著区位优势,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最具活力的区域

巴蜀文化与楚文化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 (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因此,楚民族既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比较理性的认识神鬼注重人事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也不可能像中原民族那样去认识人性,感知礼乐,具有中原民族那样浓厚的礼教伦理意识。这是楚文化具有特质的一面。 我们从已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的研究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冶炼和铁器制造、技术水平最高的漆木器和丝织品等工艺技术都出自楚国,且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从精神文化层面讲,楚人有极高水平的乐理知识(曾侯乙墓出土大型乐器、荆州凤凰山古墓群出土大量乐器及乐舞图案织物等)、文学造诣(屈原、宋玉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家极其代表作品)、原始信仰(成熟的巫文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根基之一在于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荆楚文化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分量的。 (二)楚文化的特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互关联的普适性与特异性。荆楚文化除了具备中国整体文化的伦理类型、基本精神及主要特点普适性之外,也有自己的特异性[2]。对于这个问题,从目前众多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四个方面的特征,即, 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一点是从荆楚民族的形成来看的。楚先民们在北方强国的歧视和排挤下被迫流迁,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一直遭受侵伐的,于是只有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壮大自己,并在强国林立的情况下保全自己,摆脱被伤害的命运。这与楚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和坚定意志相得益彰; 第二,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这一点是从楚人立国为出发点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和荆门包山出土楚简的研究可以知道,周成王仅封予熊绎子男之爵,与当时其他诸侯地位差距甚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e3661831.html,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作者:刘恒言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1期 摘要: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独树一帜,李白的诗歌风格与 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巴蜀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分析了巴蜀文化的特点、发展,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文化;李白;诗歌;影响 李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传奇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息息相关,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的四川绵阳,到公元762元去世,生活在唐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在25岁前,李白都是在四川绵阳渡过,在25岁东出夔门后,便再未回过四川。在此后的36年中,无论李白到了什么地方,对于故乡都是心存眷戀,李白的诗歌忽而雄壮、忽而悲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李白的诗歌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纵观李白的创作史,与巴蜀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大地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文化孕育的重要土壤,四川处于东亚大陆亚热带地区,河流纵横、风光旖旎、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古代,四川的交通非常闭塞,除了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周边分别有巴山、秦岭、青藏高原,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论述,也正是由于这样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孕育过程,其不断地发展创新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文化、心灵、自然世界,至今依然在对四川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纵观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几个特征: 开放性特征: 在历史的发展下,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黔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如同聚宝盆一般,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汇的多元化复合体。 整体性特征: 巴蜀文化的独立历程较短,与汉文化之间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说明巴蜀人对于母体文化有着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在文化的渗透发展下,形成了锲而不舍、融会贯通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特征:

四川城市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成都文化旅游的现状与未来》—— 以巴蜀文化为底蕴 摘要 本文一共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巴蜀文化为底蕴分析了成都文化旅游 资源的概况,并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的不同类型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主要从 目前成都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出发,总结了成都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据此 提出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建议。 关键词:成都巴蜀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发展 1.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1.1.成都文化旅游的背景 成都是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中心,是巴蜀文化永恒的故乡。源远流长的巴蜀文明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有4500年以上从未间断的文明发展史,传承至今,积淀深厚。早在4500年前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到3000年前殷周时期,成都产生三星堆青铜文明。秦汉时期成都成为世界漆器的中心和我国西南地区的冶铁中心。西汉时期的成都是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所地方郡学,使汉代巴蜀文化比于齐鲁,与中原文化并肩发展。唐代,成都手工业盛极一时,是当时全国最繁荣的城市,曾有“扬一益二”之说。宋元时期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成都也曾拥有领先世界1000年以上的深井钻探、采盐和制盐技术,闻名全国的川菜、川剧、川酒也得利于岷江所赋予的富庶的物质和优越的地理条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岷江流域更显示出现代经济、文化的蓬勃生机,位于成都盆地的成都既有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又具备了全国闻名的时尚、创新和休闲等适宜现代人类活动的流行元素,具备开展“城市游”的良好条件。传统的巴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补充,提升了成都盆地及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竞争力。 1.2.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文化旅游资源可分为江源文明类、巴蜀文明历史古迹类、宗教文化类、名城古镇文化类、红色文化与英杰伟人故里类、民间文学艺术及手工技艺、民间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现代餐饮娱乐节庆民情风俗等7大类,1依此划分;成都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 1.2.1江源文明水利工程系列文化旅游资源 岷江流域是古蜀人最早开发的经济文化区域,古称“江源”,为江、淮、河、济“四渎"之首2。古蜀人整治岷江经历了大禹治水、鳖灵凿金堂峡、李冰建都江堰与开锦江、文翁开湔江、高骈改道府河、今天的锦江和沙河整治工程等六个大阶段,从而以“江源”为源头,发展出如锦如绣的锦江文明。在这里

《巴蜀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巴蜀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古蜀文明探秘 1、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重要古蜀文化遗址,它位于 A.四川省广汉市 B.四川省新津县 C.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D.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正确答案:四川省广汉市 2、首次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是由哪位学者完成的 A.燕道诚 B.葛维汉 C.董笃宜 D.罗雨仓 正确答案:葛维汉 3、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出土许多精美的器物,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其中不包括以下哪种器物 A.青铜器 B.玉器 C.贝器 D.银器 正确答案:银器 4、三星堆遗址群、金沙遗址群、十二桥遗址群的关系是

A.三星堆和金沙属于同一体系,十二桥属于另一体系 B.三星堆和十二桥属于同一体系,金沙属于另一体系 C.十二桥和金沙属于同一体系,三星堆属于另一体系 D.三者属于同一体系 正确答案:三者属于同一体系 5、目前考古学家一般认为金沙遗址的性质是 A.商业中心 B.军事重镇 C.祭祀中心 D.君主宫殿 正确答案:祭祀中心 6、目前考古学家认为,船棺葬文化来自 A.楚文化 B.中原文化 C.巴蜀本地文化起源 D.多个来源发展而来 正确答案:多个来源发展而来 7、古蜀文化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从早到晚的顺序是 A.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 B.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宝墩文化 C.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船棺葬文化、金沙文化 D.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 正确答案: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8、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image.png

A.三星堆遗址 B.宝墩遗址 C.金沙遗址 D.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群 正确答案:金沙遗址 见面课:巴蜀地区的三国文化 1、从汉中直通成都的最重要一条蜀道是()。 A. 荔枝道 B.米仓道 C.褒斜道 D.金牛道 正确答案:金牛道 2、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祁山地区的实际次数是()。 A.2次 B.5次 C.6次 D.7次 正确答案:2次 3、为陈寿《三国志》做注,极大丰富三国史料的南朝人物是()。 A.张俨 B.裴松之 C.谯周 D.习凿齿 正确答案:裴松之

成都市天府广场简介及城市广场建设

成都市天府广场简介及城市广场建设 摘要:城市广场作为为市民提供公共生活的开敞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从地理位置、建筑实体、设计构思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介绍了成都市天府广场,简单探讨了城市广场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成都天府广场;广场建设 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不仅是人流会聚的地方,而且也是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一个城市要令人难忘,让人留恋,它就要有具有魅力的广场。成都被誉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除了舒适的气候、休闲的生活节奏外,优美的城市环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而天府广场正是美丽成都的缩影。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都非常注重天府广场的建设,2007年2月9日,人们期盼多年的天府广场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图1)。整个广场景观着力展示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与太一生水、水兴天府的历史都市成都风貌。综观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无不体现出“手笔大、构思新,具有独特、新颖、严谨、流畅”的特点,展现了成都新时代的精神气质,同时又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天府广场是集城市政治、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心广场的定位和性质,尤其是亭、水、雕塑处理很好,贯彻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1、地理位置 天府广场位于四川省会成都的中心(图2),是成都城市交通的枢纽,区位优势显著,是展示成都文明精华、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最佳窗口,也是体现成都城市精神的形象标志,同时也是市民休闲、娱乐、集会、游览的重要场所。周边有许多大型的购物商城,以及成都最大的购物步行街-春熙路,这些使得天府广场成为了成都的商业中心。天府广场交通便利,各大公交站均有到达天府广场的班次,而且已经修成的成都市地铁一号线和即将修成的地铁二号线均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向成都四面辐射,因此天府广场坐拥地利上的绝佳位置成为成都市的一颗明珠。 2、天府广场实体介绍 实体是广场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的载体,是广场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天府广场面积为8万多平方米。尺度较大,但由于它的等级较高,功能较多,空间组成形式丰富,因此建筑面积算比较合理。广场整体是一个倒角矩形,如果从空中俯瞰广场,将会发现天府广场所有建筑构成了一个太极图案(图3),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而且在建设时考虑了未来的地铁规划,因此天府广场充分利用了地下的空间,是一个平面和下沉相结合的混合式广场。地下一层建为商场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建在地下二层,与天府广场周边大厦相同,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地下停车

2020智慧树知到《巴蜀文化》答案章节[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巴蜀文化》答案章节[完 整答案] 见面课:古蜀文明探秘 1、三星堆遗址是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重要古蜀文化遗址,它位于 A.四川省广汉市 B.四川省新津县 C.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D.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 正确答案:四川省广汉市 2、首次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是由哪位学者完成的 A.燕道诚 B.葛维汉 C.董笃宜 D.罗雨仓 正确答案:葛维汉 3、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出土许多精美的器物,是古蜀文明的重要见证,其中不包括以下哪种器物 A.青铜器 B.玉器 C.贝器 D.银器

正确答案:银器 4、三星堆遗址群、金沙遗址群、十二桥遗址群的关系是 A.三星堆和金沙属于同一体系,十二桥属于另一体系 B.三星堆和十二桥属于同一体系,金沙属于另一体系 C.十二桥和金沙属于同一体系,三星堆属于另一体系 D.三者属于同一体系 正确答案:三者属于同一体系 5、目前考古学家一般认为金沙遗址的性质是 A.商业中心 B.军事重镇 C.祭祀中心 D.君主宫殿 正确答案:祭祀中心 6、目前考古学家认为,船棺葬文化来自 A.楚文化 B.中原文化 C.巴蜀本地文化起源 D.多个来源发展而来 正确答案:多个来源发展而来 7、古蜀文化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从早到晚的顺序是 A.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 B.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宝墩文化

C.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船棺葬文化、金沙文化 D.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 正确答案: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船棺葬文化 8、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image.png A.三星堆遗址 B.宝墩遗址 C.金沙遗址 D.成都商业街船棺墓葬群 正确答案:金沙遗址 见面课:巴蜀地区的三国文化 1、从汉中直通成都的最重要一条蜀道是( )。 A. 荔枝道 B.米仓道 C.褒斜道 D.金牛道 正确答案:金牛道 2、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祁山地区的实际次数是( )。 A.2次 B.5次 C.6次 D.7次 正确答案:2次

积累对联——巴蜀文化、民俗、名人

一、巴蜀文化 武侯祠 1.简介: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侯 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 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 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 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对联赏析: (1)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赏析】这是明代文人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2)收二州,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望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艾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赏析】收二州(指收复东川、西川),排八阵(孔明排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点七星灯续命),一心只望酬三顾(报三顾茅庐之恩)。 取西蜀(辅佐刘备占领西川,成就蜀汉霸业),定南蛮(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 东和北拒(东和吴国孙权,北抗魏国曹操),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借东风,火烧赤壁)。 (3)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赏析】要理解上联的意义,首先要理解两个词组:一是“攻心”。攻心二字出于《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论》,马谡被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马谡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他认为打仗最重要的是瓦解敌人斗志,收服敌人之心。其意思和《孙子》“上兵谋……下政攻城”相近。这个战略为诸葛亮所赞赏。 二是“反侧”。反侧在这里是不正直、不顺从。《诗、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意思是作此歌以穷极其反侧不正之情。《苟子、王制》:“道逃反侧之民。”杨注:“反侧,不安之民也。”故反侧是指一些不安分守法之人。 懂得这两个词组,上联便好解了。意思是说,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