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格式:docx
- 大小:292.16 KB
- 文档页数: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 掌握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和再摄取机制。
3. 了解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4.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神经生物学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2. 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和再摄取3.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4. 实例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2. 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兴奋传递的机制。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突触的功能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4. 设计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动画、图片等资源3. 教学道具(如模型突触等)4. 实例分析材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介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重要性。
2. 讲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和再摄取机制。
3. 介绍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掌握突触的基本知识。
4.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兴奋传递的机制。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神经递质的作用和突触的功能,加深对兴奋传递过程的理解。
6.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关键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神经递质释放、扩散和再摄取机制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突触结构和功能的了解。
4. 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制。
2. 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和再摄取过程。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 简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 说出突触的结构。
(生命观念)3. 通过兴奋传递特点的分析,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突触的结构及类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吸毒为什么会上瘾》。
多巴胺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知道。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第二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引出本节课主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板书)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
【提出问题】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还能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吗?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末端时,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通过什么结构?【概念讲述】兴奋在神经元内部以电信号形式移动叫兴奋的传导,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需要借助化学物质,叫兴奋的传递。
【预习反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预习p28-29页,了解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等结构,请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突触结构图的名称及突触常见类型的填写。
板书:突触结构图,画出突触的常见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轴突—树突型,表示为讲述兴奋传递过程播放动画,理解本节课重点。
传递过程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
思考:突触小泡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通过什么方式?由动画可以看出,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注意:突触间隙内为组织液,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通过扩散的方式运输。
师生共同总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转换模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交流讨论: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下列问题1.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中信号是如何转换的?2.若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打开Na+通道,突触后膜电位将怎样变化?如果打开的是Cl-通道,突触后膜电位如何变化呢?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分析归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高二必修三生物课本要学的重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知识点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将信息传递2.突触:神经元的轴突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的特点类型:轴突–胞体型⊙–〈⊙–〈轴突–数图型⊙–〈–⊙–〈突触后膜的面积较大的意义有利于接受神经递质3.传递过程①递质的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②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③特点①单向传递②突触延隔(突触的数量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时间)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④神经递质作用效果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兴奋性递质乙烯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抑制性递质甘氨酸谷氨酸等⑤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⑥突触小题内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含量多⑦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酶水解否则突触后膜神经元持续兴奋或抑制※麻醉药主要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作于部位在突触间隙高二生物学习方法指导1、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的进化等。
2、观察比较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不仅可以获得新知,也能验证已知。
生物学是实验科学,观察是获得生物知识的重要环节。
如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等等,有效地发挥观察在生物学学习中的作用。
而我们生物学的原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来的。
3、综合归纳教师授课尤其是新授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
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
(分枝多而短)示的(2)神经递质:、多巴胺、氨基酸类等突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处也发生电位起a和c处发生电位变化都会产生兴奋处时产生兴奋或抑制经系统(大脑、脑干和小脑)。
要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知识回顾】一、1、神经元(1)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长而少神经纤维(2)兴奋传导[思考] 突触2、(1)反射突触中枢神经系统内外环境规律性(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思考](1)传入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2 图略(3)刺激完整的反射弧【自我检测1】D 解析:人看见酸梅引起唾液分泌而非吃到酸梅,这属条件反射过程,需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
这一反射过程中,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效应器是唾液腺,B正确。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的是感受器,并不是神经中枢,C错误;在突触部位,兴奋传递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D正确。
二、外界刺激相对静止显著活跃1、(1)电信号神经冲动(2)外正内负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3)双向传导[思考]1.(1)静息电位: K+外流动作电位:Na+ 内流(2)协助扩散2、(1)突触轴突线粒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2)乙酰胆碱(3)①轴突神经递质兴奋抑制②单向轴突树突细胞体思考:(1)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高尔基体、线粒体(3)突触的数目(4)兴奋抑制(5)胞吐流动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特异性受体【自我检测2】A三、1、(1)脑(2)脊髓2、(1)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2)脑干呼吸中枢(3)大脑皮层(4)小脑(5)躯体运动【自我检测3】C四、1、感知反射活动语言学习记忆思维2、写字看懂文字说话听懂话3、(1)刺激(2)贮存再现4、神经元新突触[思考](1)看不懂看不见(2)听不懂听不见【自我检测4】C 解析:A、B、D都与语言中枢有关,属于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是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知识回顾】一、1、神经元(1)细胞体突起树突轴突长而少神经纤维(2)兴奋传导[思考] 突触2、(1)反射突触中枢神经系统内外环境规律性(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思考](1)传入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2 图略(3)刺激完整的反射弧【自我检测1】D 解析:人看见酸梅引起唾液分泌而非吃到酸梅,这属条件反射过程,需大脑皮层参与,A正确。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 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兴奋在突触小体中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3.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5.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是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直接联系的活动。
() 6.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提示:1.√2.√3.√4.×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其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锻炼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初步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初中我们学习过用锤子敲击膝盖内侧是什么实验啊?(膝跳反射)谁能告诉老师它是通过什么过程来完成的啊?没错,是反射弧。
反射弧中只有一个神经元吗?最少有两个。
兴奋是如何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呢?通过本节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学习我们就能够解决了。
环节二、新课教学那现在同学们请看这是两个相连接的神经元的图片,观察这两个神经元是相接触的吗?神经元有发生形变吗?(不是相接触的,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和球状,我们把这个结构叫做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结合课本看看突触由哪几部分组成?(突触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是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出后膜是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和树突膜;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递质,例如乙酰胆碱。
递质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演示动画)兴奋传递过程是怎么样的啊?(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设错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由突触前膜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蛋白接受递质的化学刺激,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改变。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而传递给了另一个神经元。
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结合刚才老师讲的内容,之前那两位同学的回答不够完整,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一定要全面。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二)学习 目 标核 心素 养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和特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1.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通过反射弧中兴奋传递特点的实验探究,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如图)①突触由图中的b 突触前膜、c 突触间隙以及d 突触后膜组成(填字母及名称)。
②其他结构a .图中a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b .图中e 、f 、g 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特点①特点:单向传递。
②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常见突触类型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3.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功能区障碍症特征功能障碍症①S区不能讲话(听得懂、看得懂)运动性失语症②W区不能写字(听得懂、看得懂)失写症③V区看不懂失读症④H区听不懂(会写、会讲、会看)听觉性失语症(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III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P18 - P19
1.突触: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
与其他神经元的、等
相接触形成的结构;
包括、、。
2.突触的常见类型:
1)
2)
3.传递过程
1)兴奋的传导过程:
轴突末梢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移向与之融合,
释放出
神经递质与上的特异性结合
引起一个神经元的。
2)传递特点:
A 单向性: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中,只能由释放,然后作用
于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方向的。
b突触延搁(0.5ms)
*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即被酶分解或被转移.
4.信号转换:信号信号信号
5.巩固练习:历年小高考题目专练
2017-23.右图为突触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结构Q的名称是
A.突触前膜
B.突触间隙
C.突触后膜
D.突触小体
2016-25.右图为反射弧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代表效应器
B. ②代表神经中枢
C. ③中突触处兴奋传递方向是双向的
D. ④未兴奋时,膜两侧电位呈外正内负
2015-38.(6分)图1为反射弧模式图,其中①-⑤表示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图2为图1中甲处突触结构示意图,其中a-d表示相应结构或物质。
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结构①为感受器,结构②的名称
为,
结构(填序号)表示效应器。
(2)图2中结构a的名称为。
(3)如果给结构①施加一次短暂有效刺激,
兴奋在甲处的传递是(填“单”
或“双”)向的,在结构④上的传导
是(填“单”或“双”)向的。
(4)已知箭毒能与图2中物质c牢固结合,从而导致物质b不能和物质c发生作用。
若先用箭毒处理结构③,再给结构①施加一次短暂有效刺激,那么施加刺激前后结构d内外电位情况分别是。
2014-24.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B.兴奋部位的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形式传导D.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2014-25.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下图为人体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神经中枢的是
A.①
B.③
C.④
D.⑤
2013-2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B.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突触间隙
C.神经递质由突触后膜释放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2012-38.(6分)下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结构。
请据图回答:
(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③的名称为,结构(填数字序号)表示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填“单”或“双”)向的。
(3)在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
(4)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④某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