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巨额盘缠怎么来 寒门学子的钱是从何而来的
- 格式:docx
- 大小:82.65 KB
- 文档页数: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
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牧《阿房宫赋》等都是作为“行卷”而知名,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
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
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
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
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直到放榜始得出来。
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
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
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
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
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中举即可授官,升迁相对较快。
唐代士子科举登第后,即使进士也只能授予从九品的小官。
若非高门出身,又无权贵施援,则难免沉沦潦倒。
宋代科举,进士中举后即可授予官职,而且升迁远比其他途径入仕者要快。
宋朝科举制度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一切以考试成绩定去留,欧阳修感叹“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古代考科举有多费钱?“穷措大”的举子为摆脱困窘四处“打秋风”从隋炀帝创设到光绪帝废止,科举制度实行了将近1300年,虽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但要进入官场仕途,科举才是正途。
在印刷术发明后,科举制度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的局面,随着工艺手册和文学作品的大批量印刷,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走上科举之路,他们刻苦攻读,盼着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对于一名家境贫困的学子来说,从秀才到乡试、会试到殿试,一路考下来,途中的衣食、车马和住宿更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家境贫寒的士子不得不变卖家产或者借贷来应付,常有举子因盘缠短缺而放弃考试,可见这花费之多。
如《儒林外史》所描写的老童生周进,沉迷科举难以自拔,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还连一个秀才也捞不到,为了科举,私塾先生的工作也丢了,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受尽嘲讽,不得不到给经商的姐夫管帐,去了省城路过贡院,满地打滚儿,寻死觅活的,最后几个商人看不下去了,凑了几十两银子,让他交钱换了个监生参加考试,周进“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又如《金瓶梅》里的尚举人,原本是官宦之家,但早已败落,为了上京赶考,把棺材本儿都卖了,把一副桃花洞棺材板儿卖给了西门庆;为了风光一些,还要向西门庆借皮箱毡衫。
考生在考后,也会产生返程食宿、中举犒赏报人、宴请乡邻等费用。
其中开销最大的是开销最大的是宴游费。
拿唐朝来说,据《唐摭言》等文献记载,唐代举子考中进士后仍有很大的花销,除了食宿、车马服装费,开销最大的是宴游费。
宴游费,是举子们集资宴请名士来给大家出题,相当于考前模拟,名目颇多,持续时间达数月,贫寒举子大多要为此借债。
宴游活动中,还有到长安歌妓集中的平康里作狭邪游的节目,那开支更是没准儿,只有官宦富家子弟才能买得起单。
《乾馔子》记载,张大言道:“我在京师应举,每年要开支两千贯钱(千钱为一贯),多用在往来交游上。
”这里“两千贯”是什么概念?对比下“腰缠万贯”这个形容人极其富有的词,可见一斑,在红楼梦里相当于荣国府丫鬟几个月的工钱了。
书生十两银子住店原理从前有个书生,他要去京城赶考。
走了好多天的路,特别累,就来到一家客栈想要住下。
这个客栈的房间呢,一晚要十两银子。
书生把十两银子交给了掌柜的。
掌柜的拿到银子后,就开始忙前忙后,他要让伙计给书生准备一个干净舒服的房间。
他让伙计去打扫房间,铺上干净的被褥,还在房间里点上了熏香,让房间闻起来香香的。
这十两银子可不得了,它就像是一个魔法钥匙。
因为这十两银子,书生能有个地方好好休息。
他可以在柔软的床上躺着,不用担心晚上有风吹雨淋。
他能在房间里的桌子前看书,准备考试的内容。
从这个故事里呀,我们能明白一个道理。
这就像我们在学校里一样。
比如说,我们交了学费来上学。
学费就像书生的十两银子。
学校呢,就像那个客栈。
老师就像是客栈的伙计,校长就像是掌柜的。
我们交了学费,学校就给我们提供教室。
教室就像书生的房间一样。
教室里有干净的桌椅,明亮的窗户,这都是因为我们交了学费才有的。
老师呢,会在教室里给我们讲课,就像伙计给书生准备好房间里的一切一样。
校长要管理整个学校,让学校能好好地运行,就像掌柜的管理客栈。
再想想,我们去图书馆借书看。
图书馆也是因为有各种投入,可能是大家交的一些费用或者是政府的支持,才能有那么多的书。
我们就像书生,我们可以免费地在图书馆里享受读书的乐趣,这也是一种类似的原理。
还有,我们在小区里玩耍的游乐设施。
小区的居民们交了物业费,就像书生交了住店的银子。
然后物业就会安排人来安装和维护游乐设施,这样我们小朋友就能在游乐设施上开心地玩耍啦。
所以呀,这个书生十两银子住店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一些东西,就会得到相应的服务或者东西。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有付出才有收获的呢。
我们也要珍惜这些我们付出后得到的东西,书生珍惜他的房间,好好休息准备赶考。
我们也要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图书馆看书的机会,在小区游乐设施玩耍的机会呀。
古代科举寒门出贵子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代科举寒门出贵子是指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寒门出身的人们通过扎实的学习和努力,成功考取进士及其他高级官职,从而实现了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些寒门出身的贵族子弟成为了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典范,体现了社会流动性的一种形式。
本文将从古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寒门出贵子的典型例子、原因分析以及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重要现象。
首先,我们将对古代科举制度的背景进行介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并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并采取了阶梯式的考试方式,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等三个层级。
寒门出身的人们通过这个制度可以摆脱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社会的上升。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寒门出贵子的典型例子。
在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寒门出身的人通过奋发努力,获得了高级官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比如,明代的戚继光,出身贫寒,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重要的军事将领,他的事迹以及其他类似的例子给我们展示了寒门出贵子的机会。
然后,我们将进行寒门出贵子的原因分析。
寒门出贵子并非偶然事件,它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原因。
首先,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考试的选拔方式,人们的才能和能力可以得到评价和认可。
其次,寒门子弟通常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勤奋学习,他们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最后,我们将探讨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存在不仅满足了社会对高质量政府官员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流动性。
寒门出贵子现象的出现,不仅从个人角度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还对整个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社会流动性提供了一个渠道。
总之,古代科举寒门出贵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现象,体现了古代社会晋升机会的公平性和社会流动性的存在。
通过对古代科举制度的背景、寒门出贵子的典型例子、原因分析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的重要性,并思考当代是否存在类似的机会。
古代举子赶考路费由官府出作者:暂无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9年第10期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行旅十分艰难,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赶考的费用从哪里来?成百上千里的路程,食住行费用不菲。
富家子弟,百十两银子的花费不在话下。
穷苦人家,指望自家筹措,根本不可能。
为了发现更多人才,历朝历代,对读书人制定了相应的资助政策,比如,会送盘缠或者用车马接送考生。
汉代,虽然没有科举制度,但有“举孝廉”之类的推荐选拔机制,对于被举荐的读书人,官府用车马接送。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遗谐公车。
”后来,科举制度成熟后,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就以“公车”代称。
在有些朝代,官府干脆直接给举子发钱,让他们乘坐车船,即公车费。
这笔费用由知县代请,藩库支出。
清代顺治八年规定:举人参加京城会试,由各省布政使给予盘缠。
“安徽十两,江西、湖北皆十七两,福建十五两,湖南十四两,广西十二两,浙江、河南皆十两,山西七两,陕西六两,甘肃、江苏皆五两,直隶、四川皆四两,山东一两,广东二十两,惟琼州府增十两,每名三十两。
”琼州属于今天的海南省,最为偏远,因此给予的资助也最高。
清代,不仅会试有公车费,对于参加乡试(考举人)的秀才也有资助。
一般是由本州县给路费三两。
虽然由县州到省府,远比县州到京师要方便,但这些钱也远远不够秀才们参加考试,因此,地方上的乡绅、家族也会给予一些资助,考中之后还有奖励,考中不同的身份,享受不同的奖励。
同治八年江苏毗陵(今常州)《费氏重修宗谱》就规定:进院给卷资银一两,乡试给卷资银四两,会试给盘缠银十两;入学给花红银五两,出贡给贺银五两;乡试中试给贺银十两,会试中试给贺银二十两,入翰林给贺银五十两,鼎甲给贺银一百两。
此外,各地会馆等也会对参考士子进行援助。
省城有省辖州县会馆,京师有各省的会馆,士子参加乡试、会试,可以免费住进所属州县、省的会馆。
(摘自《北京晚报》)。
古代考主路费由国家扳销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隋唐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的遗产,从此以后,国家选拔人才不再看门第,看背景,而是看重才能,通过统一的考试竞争脱颖而出。
不过,仔细想想自有科举以来,古代的考生千千万,考试周期漫漫长,如果不事生产,只忙着做学问,可能真的会衣食无着。
在交通不便利的背景下,古人就连进京赶考都是件耗资不菲、费时费力的事情,如果一个考生出生于偏远省份,那更别提这份辛苦了。
早在唐朝时期,随着科举制一起建立起来的就有各种各样的助学助考机制。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就曾经颁布敕令,“吏部省试其下第人各赐绢五匹,充归粮,各勤修业。
”也就是说,没考上举人的学子也不要担心,朝廷会为每个人发放五匹绢作为回家的路费,这个人性化的措施也是为了保证考生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来年再接再厉。
据说到了唐朝繁盛时期,甚至还赐予食物,对考生有一些医疗救助,个别省份的政府还免除了考生的渡船费。
向以“重文轻武”著称的两宋,的确为读书人设立了很多优待与资助款项。
担心跋山涉水的路费与住宿费?不要愁,朝廷会给考生发一种“交通住宿券”,不用累计里程数,不用支付会员费,拿着券就可以使用官方交通工具,并且在官方驿站借宿。
这样一来大大减轻考生们对于费用的担忧,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人才真的能够有机会去考试竞争。
嶽国家人文历史》古代百姓乘馬也不募在现如今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似乎成了大多年轻人的梦想,可在如此高房价面前,我们那点可怜的工资变得那么微不足道。
这让我们不禁感叹,古代多好呀,虽然生活水平不高,可起码不用为了房子去拼命!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在古代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能比现代更痛苦。
唐代算是我国古代一个经济较发达的朝代了,唐朝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就算如此,唐朝百姓也根本买不起房,一般的百姓大多住在城市周边自己盖的房中,城市中的百姓只能租房,甚至很多官员也对城中的房价望而却步。
大诗人白居易相信大家都知道,32岁的他已经是正九品“校书郎”,月俸近两万文,在当时可算是标准的高富帅,可就算这样他还是买不起房,只能在郊区租房。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看宋朝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求学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上承秦汉,下启明清,因此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宋朝的文化业十分繁荣,因此读书人比较多,但家境贫寒者更是数不胜数。
宋朝政府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便通过各种渠道来筹措经费,来对这一部分群体提供适当的照顾与救济。
这种助学制度作为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宋朝当时的教育业以及中国古代教育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一)减学费、助学金、差旅补助全方位照顾据《全唐文》记载:“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
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
”后唐天成“五年正月五日,国子监奏,当监旧例,初补监生有束修钱二千,及第后光学钱一千。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唐朝官方学校就收取学费束修。
且官学的学费束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比较昂贵的,很多人无力承担。
为此,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助学措施,来保证学生安心修学。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使得就读于各级官学的学生均有公费负担,除免交学杂书抄等费外,膳宿等费用也有国家负担。
并且在一些节日时,朝廷还会有一些特别的赏赐,以此来解决学子们求学路上的后顾之忧。
同时,朝廷也设置了助学钱,所谓助学钱,就是由朝廷或地方行政部门直接拨给学校,资助形式有钱、粮两项,按人头分配的财物。
中央和地方对在读各级官办学校学生的资助,地方官学的助学支出要比中央官学差一些,尽管如此,两宋地方官学所提供给学生的津贴,也能基本上保证学生的生活需要。
陆雍在熙宁间入州学学习时,甚至还将给自己的补助带回家奉养母亲。
宋廷实行的科举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
省试、殿试要到省府、都城参加考试。
一些边远地区的乡村考生因与科考场地或太学较远,参加科考或入太学学习的费用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
一些贫寒学生需要多方筹措学费,甚至告贷方能启程参加科考。
有些因为缺乏旅资,甚至不能成行。
关于贫寒学生士子参加科考的艰辛,真德秀回忆说:“忆余初贡于乡,家甚贫,辛苦经营,财得钱万……疾走不敢停,至都则己惫矣。
为何说古代的科举就是帝王之家的骗术?揭开科举的本质,太阴险了只有幼稚到可笑的小孩子才会相信一个底层出身的农民能通过科举而一夜之间改变他自己和家族的命运,因为那只存在于戏曲故事里。
在传统戏曲里,往往反复强调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困潦倒的穷秀才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京城,在大比之日,妙笔生花,以三篇文章赢得了皇帝的金榜题名,从此之后这位穷小子不但娶了宰相的女儿,还过上了幸福的上流生活。
只要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发现,这个故事不但很假,而且还带有浓厚的帝王之术(俗称洗脑)。
当我们揭开真实科举的面纱之后,会将那些梦想穿越到古代的穷小子们羞愧到无地自容。
·科举对穷人来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骗局在古代的科举及第里,可谓是万里挑一,而且还是三年一次。
有的时候,在整个帝国之内,一次科举仅仅只录取不到300人,平均一年才不到100人。
有人会问,像唐朝和唐朝之前的王朝科举就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难道帝国就不需要管理人才吗?当然需要,那么皇帝不经过科举怎么招纳人才呢?古人的方法叫做“举孝廉”。
谁是孝廉?说白了想在古代成为孝廉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1、出身在权贵之家,贵族之间相互推荐自己的儿孙出去做官;2、有直系的亲戚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否则你家再有钱也属于“寒门”;3、有一定的学识,最重要的是要有重臣在皇帝面前推荐你;4、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至少往上三代都出身名门世家;5、你不能出身在商人、屠夫和农民家庭里,你的身份是第一位的;6、你要有足够的资本去运作这件事,也就是到处送礼找关系;在很多幼稚的小朋友眼里,寒门就是穷人。
其实,在古代,寒门的意思是没落的贵族,而非真实意义上的穷人。
穷人即没资格做官,也没资格和门阀贵族们竞争,原因有如下几点:1、人家祖上打下的江山,凭啥你通过读几年书就被你取代了呢?2、同样是孩子,贵族家的孩子一出生就可以薪聘请名师来指导,自家也有足够的藏书和礼教,更有上层阶层的思想和斗争经验;3、农民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会有钱来供孩子长期的高消费吗?4、就算农民子女能读得起书,进京赶考路上的费用就高的惊人,进京之后各种打点也需要花大价钱,名气更是拿钱和关系砸出来的,又怎么和贵族子弟们进行竞争呢?5、穷人生活在底层,他所生活的环境造就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查查历史书上的王侯将相,有几个是穷人家出身的孩子?6、在官官相护的古代,穷人拿什么去和古代的官宦家族的子弟去公平竞争呢?这样说来,科举的作用是什么?就是给底层一个遥不可及的希望,让你能看到,却永远也实现不了。
晚清学子赶考凑路费沿途贩卖鸦片2009年06月08日09:23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6条特别提示:科考之年,为了保证考生们按期赴试不误行程,要求各地官员不能为难和阻碍考生通过。
各地官员也普遍认为:考试需要花费大量费用,参加考试的考生如果不是家里比较贫寒,万不得已,绝不会去私带货物来弥补自己的经费不足,所以明知有人私带货物也装聋作哑,默许其通过。
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状元卷科举考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与偷税漏税本属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但由于大比之年走私往往特别猖獗,出现“凡遇乡试年份,此数月中厘捐因之大为减色”的局面。
科考之年为什么走私猖獗呢?科考之年,各省官员为了保证考生们按期赴试不误行程,要求各地官员在应试考生过境时,不能为难和阻碍考生通过。
这一政策既是对科举考试的尊重与重视,又体现了对应试士子的体恤与关怀。
另外,各地官员也普遍认为:考试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参加考试的考生如果不是家里比较贫寒,万不得已,绝不会去私带货物来弥补自己的经费不足,所以有时候明知有人私带货物也是装聋作哑,默许其通过。
这就为一些不法奸商和应试考生打开了方便之门,出现“奸商藉此舞弊,商通船户,船户利其厚贿,愿为之包送,乃钻营谋干,专做试船生意,黄旗高扯,度局越卡,得以遄行无阻,而偷税之弊至于不可究诘”的局面。
一些贪图小利、素质低劣的应试士子曲解政府的本意,主动参与到走私的队伍中。
由于走私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一些贪利的应考者或自己夹带私货,或“包揽客商货物,代为漏捐以图酬礼”。
每到科考之年,“船上高扯黄旗,上书‘奉旨乡试’字样的舟中,多藏税货”,各地巡查人员,虽然明知过往应试船只有私藏货物,但是碍于官府的明确要求,“厘局不问,巡丁不敢上前查验”。
即使面对政府的巡查,也由于不少士子有意抗拒,使得巡查工作很是被动。
他们藐视官长,文者恃众,武者逞强,遇到盘查往往发生冲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缉私工作的顺利进行。
古人高考花费:盘缠是大开支试卷需付钱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古人高考花费:盘缠是大开支试卷需付钱,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古人高考花费:盘缠是大开支试卷需付钱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期而至。
考季凶猛,自古如此。
在古代,博得前途、获得良好的出路、改变自己乃至家人的命运,只能靠这“一考定终身”了。
因此,古人对“高考”(科举)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在。
赶考一样很“烧钱”许多影视剧里,穷酸的秀才遇到了赏识他的贵人,给予物质资助,考生高中后又回来报恩。
侧面可以看出,古代的科举考试费用并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负担的。
首先是赶考费。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举者刘蜕曾在一篇文章中诉说了赴举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
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
日行六十里,用半岁为往来程,岁须三月侍亲左右,又留二月为乞假衣食于道路。
……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
”刘蜕所说的“半岁为往来程”,虽然诉说了赶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间巨大的经济压力。
半年间不仅收入全无,还有旅途车马费、旅店费、饮食等盘缠,是一笔大开支。
古代考试还有一项开支,学生考试用的每套试卷都由考生来支付,加上置办一些考试装备,如脂烛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来不是小数目。
落榜生复读很常见好多考生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了下一轮备考复习中。
这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表现最明显。
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
这种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
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
”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
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
其实,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少的耗时月余,多者数月甚至半年。
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巨额盘缠怎么来寒门学子的钱
是从何而来的
本文导读:我国的文明史如星河一般璀璨,其中就包括古代让西方顶礼膜拜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萌芽与隋文帝时期,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此后的1300年间一直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科举制的出现,摧毁了自先秦就存在的世家大族把持官职的现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现象也一去不复返。
科举制给所有人都提供了做官和变更阶层的渠道,所以古代的年轻人无不以读书、考试、做官为己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诱惑无人能够抵御,所以古人发出了“世间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的感慨。
但是古代也出现不少如范进这一类,考了一辈子也考不上的人。
要知道古代科举制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级别,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当然这是一个不恰当的类比。
其中童试一般离家乡不会太远,乡试则是在州府一级的大城市中举行,会试、殿试则更加遥远,是在都城里举办。
因为清朝时间离得最近,所以我们不妨以清朝为例。
首都在北京,广东的考生几乎是隔了“十万八千里”,他们怎么去参加考试、又怎么解决这路上的开销?要知道那个时候是没有飞机高铁的,即便是坐马车,没有个把月也是休想到达目的地。
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可以提前在网上订好了酒店,在考试前一天到达就行。
那个时候需要在路上住好久,衣食住行各种各样的花销加起来就多了去了。
如果是富贵人家也就罢了,寒门学子怎么花销得起呢?
首先要明白一点,能够前往北京参加的考试,最低也是会试。
为了避免寒门学子因为没有路费而弃考,历代王朝都会给予考生一定的补助。
以清代为例,近一点的省份如河北可以拿到4两银子,安徽的考生离得远可以拿到20两,广东、海南等地的考生则可以拿到30两之多,折合成今天的购买力在2万元以上!事实上,但凡是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一路上是不需要什么花销的,因为朝廷出面帮助考生食宿全免!
怎么样区分考生和非考生呢?朝廷为考生每人都安排了专车,称为“公车”,晚清康有为、梁启超等考生发起的上书,也是因此而得名为“公车上书”的。
公车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辆车,礼部会特制一面小黄旗,上书“礼部会试”字样。
看完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古代的考生很舒服,福利很好?事实上考生的福利还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公车路过沿途关卡都是免检的,所以他们也是中国最早的“代购”。
因为身份特殊,土匪强盗看见了公车,也是万万不敢劫
道的。
否则上头追究下来,地方各级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一定会尽全力剿匪。
除了经济保障和安全保障,一旦具备进京会试的资格,原本贫寒的家庭也能够立马富裕。
身为未来的官员,地方上的地主富绅为了拉拢巴结,自然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可能连宝贝女儿都能送上门,为的就是和这群未来官员搞好关系。
有着这么多的福利和好处,即便是寒门学子,一旦过了乡试,就不可能再贫寒了。
这么好的福利和待遇,想必许多人都希望“穿越”回去当考生吧。
根据统计,清代的童试通过率仅仅2%而已!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我国2018年985高校的录取率,在这个水平以下的省份数量,达到了17个之多换句话说就是,清代考中童生的概率,和今天考中985的概率是差不多的!过了童试才仅仅是入了门而已。
如果想通过会试,可以去浙江省体验一把考清华北大的感觉,因为二者的“录取率”差不多,都只有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