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自我陶醉讲古诗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少年中国说朗诵稿梁启超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朗诵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人,他不仅在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少年中国说》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是向我们阐述了他对弱国与强国之间的差异以及对青年成长的思考。
《少年中国说》中有一段描写“夜晚飞琼台”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夜晚飞琼台,静望澄迈邑。
石马山未起月,龙章路半含烟。
远戍辘轳音,春灯胜夜婵。
万家缀空翠,五洲唱韶宴。
乐音韵定鸣,方寸忽殊变。
千古风流志,一时篇跋传。
”这段描写,形象地表达了一个青年对祖国的爱,对祖国的心灵寄托。
在这样一个聚集了天地人情的场境里,青年们以悠扬的歌声弘扬了民族文化,以自信的心态迎接挑战,以坚强的意志书写人生盛景。
我认为,这段话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是立足于国情的青年成长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弱国和强国之间的差距总是巨大的。
但是,向前看,我们不应该被这个差距所压倒,而是应该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成长为当今的栋梁之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关键在于培养青年。
他说:“我们应该培养青年国民,他们将成为新中国伟大的建设者,为了使新中国真正兴起,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在平时努力地去培养自己,它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国民的素质与精神意志的培养是不能再西化一点点的。
相信自己,相信我们自己的国家,青年们,我们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站在整个世界舞台上,成为一个强大、繁荣和美好的新中国!”梁启超的这段话,让我深受启发。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青年人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自身的成长中去,在学习、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品格、形成自己的思想,做到做有所为、不做有所不为,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意识形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梁启超《情圣杜甫》:没有哪种情感,老杜表达不了梁任公文思迅疾,口才流畅,他的演讲,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哪怕只是看文稿,亦很容易卷入其中,无从自拔。
最近沉迷杜甫,视频、音频、文字、谈话皆围绕老杜展开,近乎将其复活于我之日常。
今天看《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文中提到梁任公的演讲《情圣杜甫》,顿生好奇,搜来一揽,洋洋洒洒近万字,读起来酣畅淋漓,读完仍意犹未尽。
演讲开始前,他先做了两点说明:第一,新事物固然可爱,老古董也不可轻轻抹杀。
内中艺术的古董,尤为有特殊价值。
因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不受进化法则支配的;不能说现代人的情感一定比古人优美,所以不能说现代人的艺术一定比古人进步。
第二,用文字表出来的艺术——如诗词、歌剧、小说等类,多少总含有几分国民的性质。
因为现在人类语言未能统一,无论何国的作家,总须用本国语言文字做工具;这副工具操练得不纯熟,纵然有很丰富高妙的思想,也不能成为艺术的表现。
从情感与艺术,语言与艺术切入演讲主题,让听众认识到情感和语言是对艺术(诗词、歌剧、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两个因子。
被梁任公捧为“情圣”的杜甫,正是驾驭情感和语言的殿堂级诗人。
他的“情”,体现在对老妻的“月夜思”(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对老弟老妹的心心念念(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对儿女的愧疚怜爱(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对老友李白的“赠思怀梦”(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对老皇帝的“一饭未曾忘君国”(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对落魄王孙的深切哀伤(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对老百姓的“三吏三别”(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对天下所有寒士的“无私奉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工部写情,往往愈拶愈紧,愈转愈深。
他的情感,像一堆乱石,突兀在胸中,断断续续地吐出,从无条理中见条理,真极文章之能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语文组丁李宁课程分析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文章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所以品文和品人是这篇文章的重点。
所谓品文就是品赏文章。
所谓品人就是品评人物。
品文是从教书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赏析文章的写人技巧,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从育人的角度观照这篇文章,重在关注人物的性格、品质,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熏陶,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学情分析平常说到爱国主义,学生总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爱国主义似乎离自己很远。
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的爱国情操。
设计理念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
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⑵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⑴感知伟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我们先来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
我对他有四个描述:1.他是广东新会人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他是谁呢?——梁启超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设计意图】用竞猜题开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梁启超歌颂新中国的诗词稿子一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梁启超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你们知道吗?梁启超先生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要是能看到咱们如今的新中国,那得写出多么精彩的诗词来呀!想象一下,他会被祖国的壮丽山河所震撼。
可能会写道:“山川万里展新颜,锦绣中华梦已圆。
” 看看咱们这广袤的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都透着生机和希望。
他也会为咱们国家的科技进步而欢呼。
说不定会吟出:“星辰大海征途远,科技之光耀世间。
” 想想那些先进的技术,高铁飞驰,5G 领先,多让人骄傲啊!要是梁启超先生能看到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他的诗词一定会充满着赞美和自豪!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谈谈梁启超歌颂新中国的诗词。
我一直在想,要是梁启超穿越到现在,看到咱们新中国的模样,他得激动成啥样啊!你瞧,咱们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他可能会写:“城中巨厦冲云起,现代繁华映眼前。
” 那场面,多壮观!再看看咱们的农村,也是一片欣欣向荣。
他也许会说:“乡村绿野展新画,富足生活乐万家。
” 农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多让人开心。
还有咱们的文化传承,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梁启超没准会感叹:“传统精华传千古,今朝创新更风流。
” 各种非遗项目得到保护和发展,太赞了!咱们国家的体育事业也蒸蒸日上,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
他大概会高呼:“健儿奋勇争佳绩,荣耀国旗飘满天。
” 那场面,想想都热血沸腾。
而且,咱们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美,青山绿水处处可见。
他可能会吟诵:“自然美景如诗画,生态和谐乐永年。
” 这就是咱们美丽的家园。
哎呀,真希望梁启超能真的看到这一切,用他的妙笔为新中国写下更多动人的篇章!。
《少年中国说》全文及解说赏析少年中国说近现代:梁启超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
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
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
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
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
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
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
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
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
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
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
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
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侯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
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
呜呼,面皴齿尽,白发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
龙源期刊网
梁启超讲古诗
作者:临漪
来源:《高中生·作文》2019年第04期
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学生们很喜欢听他讲课。
熊佛西教授曾这样描述梁启超授课时的情景:“先生讲学的神态如音乐家演奏,又如戏剧家表演,讲到幽怨凄凉处,他痛哭流涕;讲到慷慨激昂处,他手舞足蹈,眉飞色舞;讲到得意处,他的声音愈来愈高,语句愈来愈快,陶醉于其中,不能自拔。
总之,他能把他整个灵魂注入他要讲述的题材或人物中,使听者忘倦,有身临其境之感。
”
一次,梁启超为学生讲授古乐府《箜篌引》。
梁启超首先把那首古乐府工整地抄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晃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
不等朗诵完,他就大声喝彩,叫一声“好”。
接下来,他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又大叫一声“好”,再继续朗诵“公竟渡河”,再大喊一声“好”。
他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抑扬顿挫地朗誦“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所有诗句朗诵完后,他连续地大声叫道:“好!真好!实在是好!”他就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过一声,并无半句解释。
待朗诵后,梁启超就高呼也在听课的儿子梁思成:“思成,擦黑板,快擦黑板!”黑板擦完后,这首古乐府就算讲完了。
当时,梁实秋也在现场听课。
后来,梁实秋回忆道:“任公(梁启超的字)讲《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16个字时,经过他充满感情的朗诵,便勾勒出一出悲剧来。
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20年后的一天,我
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当时,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我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授过的《箜篌引》。
”。
教师与激情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理查德.威伍教授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
"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是一个有激情的的教师。
课堂上教师的激情会吸引、召唤学生、感染学生,它会把课堂推向高潮,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
著名学者梁启超就是一个很有激情的老师。
他讲古诗,讲到精彩处,"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绪转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梁启超先生无论是充满激情的神态,还是充满激情的语言,都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是不是只要教师有激情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呢?一次"送课下乡"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
今年春天,根据教研室的"送课下乡"活动的安排,我曾到乔官中学执教过一堂课:《背影》。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先是上网搜集了大量的教学素材,然后精心地设计教案,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接下来就是试讲,与同事们进行切磋、修改完善。
课讲完了,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课堂进行地很顺利,跟预设的差不多。
一位听课的老师也对我说:"这堂课你真是费了功夫,课件制地真好,图文并茂,还插入了'望父买橘'的视频和歌曲,你真是越讲越动情,我们是越听越有味!"不料教研员高老师的一席话却惊醒了我这个梦中人,他说:"教师要有激情,但更重要的是要用教师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激情。
学生的精彩才是老师最大的精彩!"在这堂课中,我时而充满激情地范读课文,时而声音哽咽地诉说自己的亲情故事……在这堂课中,我成了这节课的"明星"。
却偏偏忘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能喧宾夺主。
当一个教师的激情是以自我表演,自我陶醉,自我展示为表现形式时,它就会抑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的机会就少了。
关于梁启超的诗
嘿,你知道梁启超吗?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啊!他写的诗,那
真叫一个绝!
就说那首吧,“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哇塞,这写得多么有气势啊!梁启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陆游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
这就
好像我们看到一个超级英雄,心中那种敬佩和向往的感觉,对不对?(就像我们看到蜘蛛侠在高楼大厦间穿梭,心中忍不住惊叹一样。
)还有,“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却余人物淘难尽,又
挟风雷作远游。
”你瞧,这诗把大自然的力量和人的豪迈都展现得淋漓
尽致。
这就如同我们在狂风暴雨中勇敢前行,毫不畏惧,是不是特别
带劲?(就跟我们在波涛汹涌的海上冲浪,尽情享受那种刺激和挑战
一样。
)
梁启超的诗,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深沉内敛,但每一首都有着他独
特的情感和思考。
他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对理想、对未来的追求。
这多像我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不管遇到
多少困难都绝不放弃呀!(就像我们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日夜苦读,咬牙坚持。
)
梁启超,他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时代的先驱,一个思想的
引领者。
他的诗,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那个时代的道路,也给我们
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力量。
他的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用心去感受。
所以啊,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欣赏梁启超的诗,去领略其中的魅力和智慧。
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浙江余杭人。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1、__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
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
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
龙源期刊网
梁启超自我陶醉讲古诗
作者:临猗
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6年第03期
梁启超当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学生们最喜欢听他讲授的古诗词课。
熊佛西教授曾这样描述梁启超授课时的情景:“先生讲学的神态有如音乐家演奏,或戏剧家表演,讲到幽怨凄凉处时,会如泣如诉,痛哭流涕;讲到慷慨激昂处,则手舞足蹈,怒发冲冠;讲到得意处,则声音愈来愈高,语速愈来愈快,深陷于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总之,他能把他整个的灵魂注入他要讲述的题材或人物中,使听者忘倦,身临其境。
”
一次,梁启超为学生讲授古乐府中的《公无渡河》。
他先把那首古诗工整地用粉笔抄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不等朗诵完,就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又大叫一声“好”,再继续朗诵“公、竟——渡、河”,再大喊一声“好”,接着来回走动、抑扬顿挫地朗诵:“堕河——而死——,其奈——公何!”全部诗句朗诵完了后,竟连续地大声叫道:“好!真好!实在是好!”
他就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过一声,并无半句解释。
待朗诵赞叹过后,他就高呼也在听课的儿子梁思成:“思成,快抹黑板!”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
当时,梁实秋也在现场,他回忆道:“任公(梁启超的字)讲《公无渡河》,‘公无渡河,公竞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时,经过他充满情感的朗诵,便活生生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授过的这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