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反常泰北低温竟只有摄氏1度
- 格式:ppt
- 大小:2.86 MB
- 文档页数:24
曼谷二月天气曼谷1月天气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曼谷二月天气,以及曼谷1月天气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泰国曼谷一年天气情况?泰国曼谷一年天气情况?属热带季风气候曼谷二月天气,终年炎热,一年有明显曼谷二月天气的热季、凉季、雨季。
年平均气温27.5°C,6月份为全年最高气温,最高气温为35°C;而一年中最舒适的月份是11月至次年1月,最低气温为11°C。
10月至12月偶有热带气旋从南中国海经过中南半岛吹袭泰国东部,但在暹罗湾形成的热带气旋为数甚少且一般在20~35个左右。
扩展资料曼谷位于湄南河三角洲,昭披耶河东岸,南距暹罗湾40公里,离入海口15公里,城区总面积为1568.737km²,全市总面积为7761.50km²。
曼谷城市地跨湄南河两岸,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
湄南河为曼谷人的母亲河,其源头最远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的冰川。
冰川融化,在泰国北部汇集为四条大河,并在泰国中部集中注入湄南河。
湄南河全长1352公里,河面最宽处达800米,流域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泰国面积的1\3,是泰国农业的重要灌溉水源。
湄南河纵贯南北,把曼谷一分为二,最后汇入泰国湾。
1767年,旧都大城被缅甸军攻陷并彻底破坏,吞武里王朝于河西吞武里建都。
1782年,曼谷王朝帝王昭·披耶·却里克(拉玛一世)把都城从湄南河以西的吞武里迁至河东的曼谷。
拉玛一世在此造宫殿、修城墙,大王宫和玉佛寺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拉玛一世并兴建了曼谷最早的九条街道,其中以唐人街的三聘街最为著名。
拉玛二世和三世统治时期城内增建和维修了许多佛寺,其中以卧佛寺和金山寺为代表。
拉玛五世时期曼谷的大部分城墙被拆除,新建了马路和桥梁。
1892年曼谷城里通了电车。
1900年与大城市之间修通铁路。
1916年建立了第一所大学,朱拉隆功大学。
1937年以湄南河划分成曼谷和吞武里两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发展迅速,面积、人口大大增加。
阿勒泰地区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分析李海花;李焕;葛洪燕;杨温萍;张林梅【摘要】Using climatic method to mak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Altay region in winter (from Novemberto March) in the past 49 years. The result showed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the east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west; the most of the lowest values occurred in December and January, which was the coldest in 1960s; the average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in winter showed an increasing tendency in the past 49 years with H values greater than 0.5, which meant the increasing tendency of 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 was persistent and would continue in the future.%采用气候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表明近49a阿勒泰地区冬季(11—3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区域分布为东低西高,最低值大部出现在12月和1月,这两个月以20世纪60年代最冷。
阿勒泰地区冬季平均极端最低气温49a来呈升高趋势,且具有持续性,未来仍呈上升趋势。
【期刊名称】《沙漠与绿洲气象》【年(卷),期】2012(006)006【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阿勒泰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作者】李海花;李焕;葛洪燕;杨温萍;张林梅【作者单位】阿勒泰地区气象局,新疆阿勒泰836500;阿勒泰地区气象局,新疆阿勒泰836500;托克逊县气象局,新疆托克逊838100;阿勒泰地区气象局,新疆阿勒泰836500;阿勒泰地区气象局,新疆阿勒泰836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气象界和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国气候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研究,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南极比北极极端气温低,冰川面积广大的原因
一、南极极端气温低的原因
1、地轴偏转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轴倾斜,南北半球在太阳的辐射强弱上存在明显差异,太阳直接照射的时间和倾角受到地轴偏转的影响,南极极端气温要比北极极端气温低得多。
2、海洋温室效应
南极半岛地理环境特殊,大部分土地被海洋覆盖,气温受海洋风及厚厚冰层影响较大,海洋温室效应使温度比北极极端气温低得多。
3、受冰川影响的大气
南极极端气温比北极极端气温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冰川影响的大气,冰川影响的大气使南极极端气温大大减低。
二、南极冰川面积广大的原因
1、地轴偏转
南极地轴倾斜比北极倾斜更大,导致极地半球太阳辐射强度更低,温度也更低,大大提高了南极结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南极冰川面积比北极广大。
2、全球变暖效应
由于全球变暖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总体上升,极地气温也比较特殊,极热日子越来越多,极冷的天气也越来越多,使得南极冰川面积广大的可能性也更大。
3、受大陆影响的极端气候
南极地理位置更为极端,受大陆影响的极端气候,使得南极冰川面积大大增加,比北极的冰川面积要大得多。
为什么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气温差异巨大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气温差异巨大的原因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是地球表面温度差异最大的两个地区之一。
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差异都十分显著。
这种巨大的温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理位置。
北极和南极位于地球的两极,处于极地气候区。
由于它们位于地球旋转轴附近,一年中太阳直射角变化很小,导致气候极端。
北极位于北纬90°,而南极位于南纬90°,两个地区相距遥远。
北极地区被大片陆地包围,而南极则几乎完全被冰盖覆盖。
这些地理差异进一步增加了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差异。
第二,海洋环流。
海洋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北极被环绕着的北冰洋影响着北极地区的气候。
北冰洋的冰盖在冬季增大了地区的反射率,导致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
这使得北极地区夏季太阳辐射较强,但冬季辐射较弱。
相比之下,南极的环境更加孤立,没有类似北冰洋的影响,因此南极地区的气温较为稳定。
第三,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也对北极和南极的气温差异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球的大气环流系统主要由赤道地区吸收的热量和高纬度地区释放的热量所驱动。
南极地区的大部分热量是通过大气环流从赤道地区带来的,这使得南极的气温较北极更加温暖。
而北极则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较小,其气温更为寒冷。
此外,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还存在其他因素导致气温差异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引起的科里奥利力和海洋表层水运动对气温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增大了北极和南极之间的温差。
综上所述,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气温差异巨大主要是由地理位置、海洋环流、大气环流以及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这种差异使得北极和南极成为了地球上最极端的气候区域之一,也为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提供了独特的特点。
全球变暖为何出现极寒在说极寒天气频发的原因之前,让我们先认识一下极地漩涡。
地球两极地区常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温度低,空气寒冷,因此极地是大气的冷源。
北半球极地由于冷空气大量堆积下沉,在地面形成极地冷性高压,按照“补偿原理”,其上空形成一个深厚的冷性低压系统,周边冷空气源源不断流入补充,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会对运动的大气施加一个偏向力,这个地转偏向力尽管在赤道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极地非常大,它使在北(南)半球运动的大气向右(左)偏移,造成低压系统中的大气逆时针旋转,形成半径达数千千米的巨大“回旋气流”,因此被称作极地漩涡,北极地区的漩涡叫北极漩涡,而它就是冷空气的背后“大佬”。
此外,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不同纬度上大气吸收的热量也不同,因此,大气中存在着温度差和气压差,也就是存在着温度梯度和气压梯度,产生热力和动力。
在北半球中纬度上空盛行西风气流,其对流层顶附近常年存在着强西风中心区,中心最大风速能达到30-40米/秒以上(又称极锋急流或温带急流,属于高空急流的一种),冬季更加强盛。
西风急流的强度和路线受北极和中纬度地区之间的温差推动,温差越大速度越快,气流路线越趋于直线。
强劲的西风带环绕在中纬度地区,环绕包裹着北极涡旋,将冷空气紧紧地禁锢在极区内。
相反,温差越小气流速度越慢,路线则呈现波浪形,冷空气便不能再稳固地被封锁在北极地区,容易顺着大气波的“大槽”长驱南下。
如果把极地比作一个巨大的羊圈,那么西风急流就是羊圈的围栏。
正常情况下,赤道很热,极地很冷,这种温度差使得西风急流自西向东沿纬圈运动,没有大的波动,羊圈的围栏非常牢固,“搞事情”的小羊——北极涡旋中的冷空气被牢牢控制在羊圈里。
可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赤道与北极的温度差减小,围栏不牢固了,这时羊群很容易冲破羊圈,南下狂奔,导致中纬度甚至低纬度地区出现极寒天气。
北极增温,导致海冰快速融化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极以2-3倍的速率升温,导致海冰快速融化。
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有哪些影响厄尔尼诺(El Niño)是指南美洲附近海域出现异常暖水的现象,它对全球气候产生广泛的影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更是受到了厄尔尼诺现象的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降雨分布的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我国降雨分布的异常。
通常情况下,中国的南方地区在夏季会出现丰富的降雨,而北方地区相对较干旱。
然而,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南方地区的降雨会显著减少,导致干旱和干燥的情况加剧。
同时,北方地区的降雨会增加,引发洪涝等灾害。
这种异常的降雨分布对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都带来了严重挑战。
二、气温的变化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我国的气温产生影响。
一方面,由于南方地区的降雨减少,地表蒸发量减少,导致南方地区的气温显著升高。
另一方面,北方地区的降雨增加,会降低地表温度,使气温较低。
这种南北差异的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能源消费等领域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三、自然灾害频发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导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厄尔尼诺发生时,南方地区的干旱和干燥条件会导致森林火灾的风险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同时,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会导致农田水稻等作物受灾面积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此外,洪水还可能导致房屋倒塌、交通瘫痪等问题。
因此,厄尔尼诺现象给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控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
四、生态系统受损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对我国的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南方地区由于降雨减少,湿地和水源减少,致使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物种多样性下降。
而北方地区的降雨增加则可能引发山洪等自然灾害,对山地森林和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这种生态系统的恶化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带来不利影响。
五、经济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经济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由于降雨分布的异常和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了重大损失。
作为农业大国,中国的粮食产量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会导致全球粮食市场的波动,进而影响到物价和经济稳定。
2018年广西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分析2018年广西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成因分析2018年,广西地区遭遇了一次罕见的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这场灾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理位置、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广西2018年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使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而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一般来说是温暖湿润的气候。
然而,2018年广西遭受了持续多日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这在该地区是非常罕见的。
气温的异常变化是由于下层冷空气的南下和上层暖湿气流的北上造成的,这种气象形势极不稳定,容易引发极端天气情况。
其次,广西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是其遭受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原因之一。
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处于副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地区。
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山脉交错,导致各地区的气候存在较大差异。
冬季雨水集中,湿度较高,且地面高程和地势变化也比较大,这使得广西地区非常容易形成降温和积水情况。
此外,人类活动对于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增加,城市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
这使得城市气温相对较高,而农田和乡村地区的气温则相对较低。
在极端天气情况下,这种温差会进一步导致雨雪冰冻现象的发生。
此外,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工业活动也会增加废气的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异变的可能性。
针对上述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减少和防止类似的灾害事件的发生。
首先,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同时,广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因素,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不利影响。
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排水条件,降低积水的可能性。
总之,2018年广西一次极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地理位置以及人类活动都对此次灾害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引起了广泛关注。
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是一种与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变化相关的气候现象,主要由El Niño和La Niña两种状态组成。
本文将回顾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并探讨其强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ENSO事件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ENSO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呈现出明显的变化。
其中最为显著的事件是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的El Niño,以及1988-1989年和1998-1999年的La Niña。
这些事件引起了全球各地的极端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和风暴等。
近年来,ENSO事件的频率似乎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二、ENSO强度ENSO事件的强度通常用太平洋海温的正负偏差来衡量。
正常情况下,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与太平洋西部海面温度存在差异,形成所谓的温差。
当温差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发生El Niño或La Niña事件。
强度的测量通常采用气候指数,如NINO3.4指数,它衡量了太平洋东部海温与全球平均海温之间的差异。
近百年来,ENSO事件的强度呈现出明显的波动。
大多数事件的强度在中等到弱之间,但也有少数事件达到了极强的水平。
根据历史记录,1982-1983年的El Niño事件被认为是近百年来最为强烈的事件之一,太平洋东部的海温上升了超过2摄氏度。
同样,在1997-1998年的El Niño事件中,太平洋东部的海温上升了约1.8摄氏度。
这些事件的强度远远超过了正常水平,并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ENSO对全球气候的影响ENSO事件的强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变的。
El Niño事件通常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变暖,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和风暴增加。
而La Niña事件则相反,会导致一些地区的降雨增加和风暴减少。
厄尔尼多尔现象1. 概述厄尔尼多尔现象(El Niño)是指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全球气候系统产生异常变化的现象。
这一现象通常会持续6个月到2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厄尔尼多尔现象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2. 厄尔尼多尔现象的原理2.1. 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在正常情况下,太平洋赤道东部海洋表面水温较低,通常为22-28摄氏度。
然而,当厄尔尼多尔现象发生时,赤道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甚至可以达到30摄氏度以上。
这种海水温度升高是厄尔尼多尔现象的首要特征之一。
2.2. 热带东太平洋高压减弱热带东太平洋高压是位于太平洋赤道地区的一个高气压系统,它通常维持着正常的太平洋气候系统。
然而,在厄尔尼多尔现象发生时,热带东太平洋高压会减弱甚至消失,使得气候系统发生异常变化。
3. 厄尔尼多尔现象的影响3.1. 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厄尔尼多尔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出现异常变化。
在厄尔尼多尔现象发生时,赤道东部地区降水量减少,而赤道西部地区则会变得异常潮湿。
这种降水分布的变化会影响到全球气候格局,引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并对农业、水资源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3.2. 鱼类资源的变化厄尔尼多尔现象对太平洋地区的渔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厄尔尼多尔现象发生时,海水温度升高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导致一些物种数量大幅下降,而另一些物种则迅速增多。
这对渔业资源管理和捕捞业产生了巨大挑战。
3.3. 社会经济影响由于厄尔尼多尔现象对全球气候、渔业等产生重大影响,它也会对社会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洪灾、干旱、渔业资源减少等因厄尔尼多尔现象而引发的问题,会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对一些国家的经济稳定产生严重影响。
4. 厄尔尼多尔现象的预测与应对4.1. 预测方法科学家通过观测海洋表面温度、大气环流等指标,来预测厄尔尼多尔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些观测数据可以通过卫星、浮标等技术手段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提前预警和预测厄尔尼多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