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课件+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七章 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2 万有引力定律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对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理解1.(多选)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 ∝mr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Mr2,其中M 、m 、r 分别为太阳、行星的质量和太阳与行星间的距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F ∝mr2和F'∝Mr2知F ∶F'=m ∶MB.F 和F'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C.F 和F'大小相等,是同一个力D.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2.(多选)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地球比木星离太阳近,所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一定比对木星的引力大B.行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时,在从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时所受引力变小C.由F=GM 太m r 2可知G=Fr 2M 太m,由此可见G 与F 和r 2的乘积成正比,与M 太和m 的乘积成反比D.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可近似看成圆轨道,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题组二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3.(2020河北唐山十一中高二上期中)(多选)关于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F=Gm 1m 2r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的G 是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得出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B.当两物体间的距离r 趋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C.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的,而与m 1和m 2是否相等无关D.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是一对平衡力4.(2019北京东城高一上期末)两个质点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为F,如果将这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那么它们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变为( ) A.2FB.4FC.F2D.F45.(2019广东佛山高一下期中)如图所示,O1、O2两球间的距离为r,两球的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1、m2,半径分别为r1、r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G m1m2r2B.G m1m2r12C.G m1m2(r1+r2)2D.G m1m2(r1+r2+r)26.(2019福建泉州高一下期末)(多选)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可采用的是(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D.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它们的质量都减为原来的14题组三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7.关于万有引力F=G m1m2r2和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的G是一个比例常数,没有单位B.到地心距离等于地球半径2倍处的重力加速度为地面重力加速度的14C.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是一对平衡力D.若两物体的质量不变,它们间的距离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它们间的万有引力也变为原来的一半8.(2020浙江杭州余杭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下月考)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物体在距离地球表面3R(R是地球的半径)处,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则gg0为( )A.1B.19C.14D.1169.(2020四川石室中学高三期中)研究表明,地球自转在逐渐变慢,3亿年前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2小时。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万有引力定律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达标练1.月球在如图所示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近地点、远地点受地球的万有引力分别为F1、F2,则F1、F2的大小关系是()A.F1<F2B.F1>F2C.F1=F2D.无法确定,当两物体的质量确定时,引力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有F1>F2,选项B正确。
2.关于万有引力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牛顿是在开普勒揭示的行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万有引力定律仅适用于天体之间B.卡文迪什首先用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C.两物体各自受到对方引力的大小不一定相等,质量大的物体受到的引力也大D.万有引力定律对质量大的物体适用,对质量小的物体不适用,A、D错误;根据物理学史可知卡文迪什首先用实验比较准确地测定了引力常量G的数值,B正确;两物体各自受到对方的引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大小相等,C错误。
3.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质量分别是m1和m2的物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时,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大,式中G是引力常量,若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G的单位应为()小为F=Gm1m2r2A.kg·m/s2B.N·kg2/m2C.m3/(s2·kg)D.m2/(s2·kg2)m、距离r、力F的基本单位分别是kg、m、kg·m/s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到用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表示G的单位为m3/(s2·kg),选项C正确。
F=Gm1m2r24.图甲是用来“显示桌(或支持)面的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图乙是用来“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实验。
由图可知,两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A.极限的思想方法B.放大的思想方法C.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D.猜想的思想方法5.地球对月球具有相当大的引力,可它们没有靠在一起,这是因为( )A.不仅地球对月球有引力,月球对地球也有引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抵消了B.不仅地球对月球有引力,太阳系中的其他星球对月球也有引力,这些力的合力为零C.地球对月球的引力还不算大D.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不断改变月球的运动方向,使得月球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能互相抵消,选项A 错误;地球对月球的引力提供了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而不断改变月球的运动方向,选项B 、C 错误,D 正确。
一、单选题(选择题)1.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全球导航系统建设完成。
已知地球的质量为M、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卫星质量为m。
当卫星距地心的距离为r时,所受地球引力的大小为()A.B.C.D.2. 物理学家通过对实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得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下列关于几幅课本插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甲图中,牛顿测定引力常量的实验运用了放大法测微小量B.乙图中,研究小船渡河问题时,主要运用了等效法C.丙图中,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质量、角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D.丁图中,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时,运用了理想实验方法3. 如图所示,两球间的距离为r,两球的质量分布均匀,质量大小分别为m1、m2,半径大小分别为r1、r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B.C.D.4. 下列描述符合物理学史的是()A.第谷通过长期的观测,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指出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轨迹是椭圆B.开普勒提出日心说,总结出行星运动的三条规律C.牛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并通过扭秤实验测得了万有引力常量D.牛顿将行星与太阳、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的引力规律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5. 任何一次理论的形成,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和贡献,而不是单纯某一位科学家个人的贡献,那么,万有引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常量是谁总结和测量出来的()A.牛顿和开普勒B.伽利略和牛顿C.牛顿和卡文迪许D.库仑和牛顿6.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实现了物理学上第一次大统一——“地上物理学”和“天上物理学”的统一,它表明天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将行星的椭圆轨道假想成圆轨道,另外还应用到了其他的规律和结论,以下的规律和结论没有被用到的是()A.牛顿第二定律B.牛顿第三定律C.开普勒的研究成果D.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引力常数7. 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些重大的发现和实验,对人类的进步起很大的作用。
第三章万有引力定律第一节认识天体运动.................................................................................................... - 1 - 第二节认识万有引力定律............................................................................................ - 5 -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 9 - 第四节宇宙速度与航天.............................................................................................. - 13 - 章末综合测验................................................................................................................ - 17 -第一节认识天体运动A级合格达标1.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布鲁诺D.第谷解析:日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哥白尼,布鲁诺是宣传日心说的代表人物.答案:B2.关于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天体的运动毫无规律,无法研究B.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的、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C.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所以太阳绕地球运动D.太阳系中所有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解析:天体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做匀速圆周运动,轨迹是椭圆,地球绕太阳转动.日心说虽然最终战胜了地心说,但由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它的一些观点也是不准确的,如运动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而是变速曲线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3.(多选)关于开普勒第二定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行星绕太阳运动时,一定是做匀速曲线运动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一定是做变速曲线运动C.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由于角速度相等,故在近日点处的线速度小于它在远日点处的线速度D.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由于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故它在近日点的线速度大于它在远日点的线速度解析: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故行星做变速曲线运动,A错,B对.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角速度不相等,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行星在近日点时的线速度最大,在远日点时的线速度最小,C错,D对.答案:BD4.开普勒分别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了他发现的行星运动规律,后人称之为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圆,太阳处在圆心上B.对任何一颗行星来说,离太阳越近,运行速率就越大C.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后,开普勒才发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D.开普勒独立完成了观测行星的运行数据、整理观测数据、发现行星运动规律等全部工作解析:根据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A错误;根据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对任何一颗行星来说,离太阳越近,运行速率就越大,所以B正确;在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后,牛顿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故C错误;开普勒整理第谷的观测数据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所以D错误.答案:B5.有两颗行星环绕某恒星运动,它们的运动周期比为27∶1,则它们的轨道半径比为()A.3∶1B.27∶1C.9∶1D.1∶9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3T2=k,有R3AT2A=R3BT2B,解得R AR B=3T2AT2B=9∶1,故选项C正确,A、B、D错误.答案:CB级等级提升6.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轨道为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如图为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A为近日点,C为远日点,B、D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地球从B点经C点运动到D的时间为t1,地球从D点经A点运动到B的时间为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1>t2B.t1<t2C.t 1=t 2D.由于需要高等数学积分知识,高中阶段无法比较t 1、t 2的大小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在AB 段的速度大小大于BC 段的速度大小,则有AB 段的时间小于BC 段的时间;地球在DA 段的速度大小大于CD 段的速度大小,则有DA 段的时间小于CD 段的时间,所以有t 1>t 2,故A 正确,B 、C 、D 错误.答案:A7.地球和金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太阳位于金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它们在近日点速度小于远日点速度C.地球和金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之比D.地球和金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沿不同大小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A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与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行星距离太阳越近,速度越大,在近日点速度大于远日点速度,故B 错误.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r 3地T 2地=r 3金T 2金,则T 2金T 2地=r 3金r 3地,即地球和金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之比,故C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与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速度始终在变化.对于处于不同轨道的地球和金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不相等,故D 错误.答案:C8.(多选)如图所示,已知某卫 星在赤道上空轨道半径为r 1的圆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T ,卫 星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赤道上某城市的人每三天恰好五次看到该卫 星掠过其正上方.假设某时刻,该卫 星在A 点变轨进入椭圆轨道,近地点B 到地心距离为r 2.设卫 星由A 到B (只经B 点一次)运动的时间为t ,地球自转周期为T 0,不计空气阻力.则( )A.T =3T 05B.T =3T 08C.t =(r 1+r 2)T 4r 1r 1+r 22r 1D.t =(r 1+r 2)T 6r 1r 1+r 22r 1解析:依题意有2πT ·3T 0-2πT 0·3T 0=5·2π,解得T =3T 08,故A 错误,B 正确;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知,⎝ ⎛⎭⎪⎫r 1+r 223(2t )2=r 31T 2,解得t =T (r 1+r 2)4r 1r 1+r 22r 1,故C 正确,D 错误. 答案:BC 9.1781年,人们发现了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但是,它的运动轨迹有些“古怪”: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的轨道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总有一些偏差.有人认为是其轨道外侧还有未发现的行星影响其运动,后来据此发现了海王星.设从两行星离得最近时开始计时,到下一次两行星离得最近所经历的最短时间为t ;设天王星的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忽略各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海王星的轨道半径为( )A.3t 2t -T R B. 3⎝ ⎛⎭⎪⎫t -T t 2R C. 3⎝ ⎛⎭⎪⎫t t -T 2R D.tt -T R 解析:由题意可知:海王星与天王星相距最近时,对天体运动的影响最大,且每隔时间t 发生一次.设海王星的周期为T ′,轨道半径为R ′,则有⎝ ⎛⎭⎪⎫2πT -2πT ′t =2π,且R ′3T ′2=R 3T 2,联立解得R ′=3⎝ ⎛⎭⎪⎫t t -T 2R .故C 正确. 答案:C10. 土星直径为120 540 km ,是太阳系中的第二大行星,自转周期为10.546 h ,公转周期为29.5年,球心距离太阳1.429×109 km.土星最引人注目的是绕着其赤道的巨大光环.在地球上人们只需要一架小型望远镜就能清楚地看到光环,环的外沿直径约为274 000 km.请由上面提供的信息,估算地球距太阳有多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R 3T 2=k ,k 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则R 3地T 2地=R 3土T 2土,其中T 为公转周期,R 为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代入数据可得R 3地(1年)2=(1.429×1012 m )3(29.5年)2, 解得R 地≈1.50×1011 m =1.50×108 km.答案:1.50×108 km第二节 认识万有引力定律A 级 合格达标1.下面列举的四位大师,他们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那么其中排列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A.哥白尼 托勒密 牛顿 开普勒B.托勒密 牛顿 哥白尼 开普勒C.哥白尼 托勒密 开普勒 牛顿D.托勒密 哥白尼 开普勒 牛顿解析: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从人类头顶飞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发表著作《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预示了地心宇宙论的终结;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对他的导师第谷观测的行星数据进行了多年研究,得出了开普勒三大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的运行规律之后,牛顿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D 与分析相符,符合题意.答案:D2.(多选)对于万有引力公式F =G m 1m 2r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相距很远,可看成质点的两物体,公式中的r 为两质点间的距离B.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公式中的r 为两球体间的距离C.公式中的万有引力常量G =6.67×10-11N·m 2/kg 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均为1 kg 的两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作用力D.对于任意的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r 表示两物体重心之间的距离解析:对于相距很远,可看成质点的两物体,公式中的r 为两质点间的距离,故A 正确;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公式中的r 为两球体间的距离,故B 正确;根据F =G m 1m 2r 2知,引力常量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质量均为1 kg 的两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作用力,故C 正确;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中,若两个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则r 为质点间的距离,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公式中的r 为两球体重心间的距离,故D 错误.答案:ABC3.(多选)要使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下列办法可以采用的是( ) 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小一半,距离不变B.使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减小到原来的14,距离不变 C.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增大为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D.使两物体间的距离和质量都减小为原来的14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F =G m 1m 2r 2可知,选项A 、B 、C 中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都将减少到原来的14,而选项D 中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保持不变,故选项A 、B 、C 正确. 答案:ABC4.下列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B.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成反比解析: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相互的,是同一性质的力,所以选项A 正确;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大小与太阳和行星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行星距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选项B 、C 、D 均错误.答案:A5.(多选)关于引力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引力常量是两个质量为1 kg 的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吸引力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给出了引力常量的值C.引力常量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D.引力常量的测定,使人们可以测出天体的质量解析:引力常量的大小等于两个质量为1 kg 的质点相距1 m 时的万有引力的数值,而引力常量不是两个质量为1 kg 的质点相距1 m 时的相互吸引力,A 错.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但他并未测出引力常量的值,引力常量的值是卡文迪什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在实验室中测出的,B 错.引力常量的测定,成了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的证据,而且也可以帮助人们测量天体的质量,这也是测出引力常量的意义所在,C 、D 对.答案:CD6.如图所示,两球间的距离为r ,两球的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 1、m 2,则两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A.G m 1m 2r 2B.G m 1m 2r 21C.G m 1m 2(r 1+r 2)2D.G m 1m 2(r 1+r 2+r )2 解析:两球质量分布均匀,可认为质量集中于球心,由公式可知两球间万有引力应为G m 1m 2(r 1+r 2+r )2,故D 正确. 答案:DB 级 等级提升7.(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F =m v 2r,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B.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v =2πr T,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匀速圆周运动的一个公式,它是由速度的定义式得到的C.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我们引用了r 3T 2=k ,这个关系式实际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D.在探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时,使用的三个公式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 解析:物理公式或规律,都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建立的.有些通过实验获得,并能在实验室中进行验证的,如本题中选项A 、B.但有些则无法在实验室中进行证明,如开普勒的三大定律,是根据行星运动的观察结果而总结归纳出来的,每一条都是经验定律,故开普勒的三大定律都是在实验室中无法验证的定律.公式F =GMm r 2来源于开普勒定律,无法得到验证.故本题正确选项是A 、B.答案:AB8.(多选)在讨论地球潮汐成因时,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已知太阳质量约为月球质量的2.7×107倍,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约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半径的400倍.关于太阳和月球对地球上相同质量海水的引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引力远大于月球引力B.太阳引力与月球引力相差不大C.月球对不同区域海水的吸引力大小相等D.月球对不同区域海水的吸引力大小有差异 解析:根据F =G Mm R 2,可得F 太F 月=M 太M 月·R 2月地R 2太地,代入数据可知,太阳对相同质量海水的引力远大于月球的引力,A 对,B 错.由于月心到不同区域海水的距离不同,所以月球对不同区域海水的引力大小有差异,C 错,D 对.答案:AD9.有两个大小一样、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球体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若用上述材料制成两个半径更小的均匀球体仍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将( )A.等于FB.小于FC.大于FD.无法比较解析:设球的半径为R ,密度为ρ,则球的质量m =43πR 3ρ,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相同的球紧靠在一起时的万有引力F =G m 2(2R )2=49G π2R 4ρ2,由此可知,用同种材料制作两个更小的球,靠在一起时的万有引力F ′,比两个大球紧靠在一起时的万有引力F 小,故选项B 正确.答案:B10.两个质量均匀、密度相同且大小相同的实心小球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如图所示.现将其一个小球按图所示挖去半径为原球半径12的球,并按如图所示的形式紧靠在一起(三个球心在一条直线上),试计算剩余部分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解析:设两实心小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挖去部分质量为m 1,由万有引力公式知,挖去小球前,两实心小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G mm(2r )2.挖去部分与左边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 1=G mm 1⎝ ⎛⎭⎪⎫5r 22,又有m 1∶m =⎝ ⎛⎭⎪⎫12r 3∶r 3=1∶8, 联立得F 1=225F . 则剩余部分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F ′=F -F 1=2325F .答案:2325F 第三节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A 级 合格达标1.地球可近似看成球形,由于地球表面上物体都随地球自转,所以有( )A.物体在赤道处受的地球引力等于两极处,而重力小于两极处B.赤道处的角速度比南纬30°大C.地球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都指向地心,且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比两极处大D.地面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提供向心力的是重力解析:由F =G Mm R 2可知,若将地球看成球形,则物体在地球表面任何位置受到地球的引力都相等.此引力的两个分力,一个是物体的重力,另一个是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在赤道上,向心力最大,重力最小,A 对.地表各处的角速度均等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B 错.地球上只有赤道上的物体向心加速度指向地心,其他位置的向心加速度均不指向地心,C 错.地面上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与地面支持力的合力,D 错.答案:A2.某个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一半,半径也是地球半径的一半,那么一个物体在此行星表面上的重力是地球表面上重力的( )A.14倍 B.12倍 C.4倍 D.2倍解析:物体在某星球表面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G 星=G M 星m r 2星=G 12M 地m ⎝ ⎛⎭⎪⎫12r 地2=2G M 地m r 2地=2G 地,故D 正确.答案:D3.“嫦 娥三号”携带“玉兔”探测车在实施软着陆过程中,“嫦 娥三号”离月球表面4 m 高时最后一次悬停,确认着陆点.若总质量为M 的“嫦 娥三号”在最后一次悬停时,反推力发动机对其提供的反推力为F ,已知引力常量为G ,月球半径为R ,则月球的质量为( )A.FR 2MGB.FR MGC.MG FRD.MG FR 2 解析:设月球的质量为M ′,由G M ′M R 2=Mg 和F =Mg 解得M ′=FR 2MG,选项A 正确. 答案:A4.某星球的半径为R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则该星球的平均密度为( )A.3g 4πR 2G B.3g 4πRG C.g RG D.g R 2G解析:根据重力近似等于星球的万有引力,有G Mm R 2=mg ,解得M =gR 2G.把该星球看作均匀球体,则星球体积为V =43πR 3,则其密度为ρ=M V =3g 4πRG. 答案:B5.随着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上的人们登陆其他星球成为可能.假设未来的某一天,宇航员登上某一星球后,测得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倍,而该星球的平均密度与地球的差不多,则该星球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 )A.12B.2倍C.4倍D.8倍解析:由G Mm R 2=mg 得M =gR 2G ,而M =ρ·43πR 3,由两式可得R =3g 4πρG ,所以M =9g 316π2ρ2G 3,易知该星球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8倍.D 正确.答案:DB 级 等级提升6.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一个质量为600 kg 的飞行器到达月球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月球上的质量仍为600 kgB.在月球表面上的重力为980 NC.在月球表面上方的高空中重力小于980 ND.在月球上的质量将小于600 kg解析:物体的质量与物体所处的位置及运动状态无关,故A 正确,D 错误;由题意可知,物体在月球表面上受到的重力为地球表面上重力的16,即F =16mg =16×600×9.8 N =980 N ,故B正确;由F =Gm 1m 2r 2知,r 增大时,引力F 减小,在月球表面,物体的重力可近似认为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故C 正确.答案:D7.2018年10月20日,酒泉 发射中心迎来60岁生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它拥有我国最早的航天发射场和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2013年6月,我国成功实现目标飞行器“神 舟 十 号”与轨道空间站“天 宫 一号”的对接.已知“神 舟 十 号”从捕获“天宫 一号”到两个飞行器实现刚性对接用时为t ,这段时间内组合体绕地球转过的角度为θ,地球半径为R ,组合体离地面的高度为H ,万有引力常量为G .据以上信息,可求地球的质量为( )A.(R +H )3θ2Gt 2B.π2(R +H )3θ2Gt 2C.(G +H )3θ24πGt2D.4π4(R +H )3θ2Gt 2解析:组合体在圆轨道运行的周期T =2πθ·t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得GMm (R +H )2=m ⎝ ⎛⎭⎪⎫2πT 2(R +H ),所以M =(R +H )3θ2Gt 2.选项A 正确. 答案:A8. 对于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卫 星来说,它们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会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化而变化.某同学根据测得的不同卫 星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 与周期T 关系作出如图所示图像,则可求得地球质量为(已知引力常量为G )( )A.4π2b GaB.4π2aGbC.Ga4π2bD.Gb4π2a解析:根据G Mm r 2=m 4π2T 2r ,得r 3=GMT 24π2,由题图可知r 3T 2=GM 4π2=a b ,所以地球的质量M =4π2a Gb.答案:B9.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重16 N ,它在以5 m/s 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的火箭中的视重(即物体对火箭竖直向下的压力)为9 N ,则此火箭离地球表面的距离为地球半径的(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取10 m/s 2)( )A.2倍B.3倍C.4倍D.12解析:设此时火箭离地球表面高度为h .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N -mg ′=ma ,① 在地球表面处mg =G Mm R2,② 由①可得g ′=0.625 m/s 2.③ 又因h 处mg ′=G Mm(R +h )2,④由②④得g ′g =R 2(R +h )2.代入数据,得h =3R ,故选B. 答案:B10.火星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火星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一位宇航员连同宇航服在地球上的质量为50 kg.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1)在火星上宇航员所受的重力为多少?(2)宇航员在地球上可跳1.5 m 高,他以相同初速度在火星上可跳多高? 解析:(1)由mg =G MmR 2,得g =GM R 2,在地球上有g =GMR 2,在火星上有g ′=G ·19M⎝ ⎛⎭⎪⎫12R 2,所以g ′=409m/s 2,那么宇航员在火星上所受的重力mg ′=50×409N ≈222.2 N.(2)在地球上,宇航员跳起的高度为h =v 202g =1.5 m ,在火星上,宇航员跳起的高度h ′=v 202g ′,联立以上两式得h ′=3.375 m. 答案:(1)222.2 N (2)3.375 m第四节 宇宙速度与航天A 级 合格达标1.不同的地球同步卫 星,下列哪个物理量可能不同( ) A.线速度大小 B.向心力大小 C.轨道半径D.加速度大小解析:同步卫 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 mM r 2=m 4π2T 2r =mv 2r=ma ,则有r = 3GMT 24π2.同步卫 星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所以各个同步卫 星轨道半径相同,线速度v =GMr,所以所有地球同步卫 星线速度大小相同,故A 、C 不符合题意.向心加速度a =GM r2,所以加速度大小相同,但质量不知,因此向心力大小不一定相同,故D 不符合题意,B 符合题意.答案:B2.行星A 、B 都可看作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其质量之比为1∶2、半径之比为1∶2,则行星A 、B 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之比为( )A.2∶1B.1∶2C.1∶1D.1∶4解析:根据第一宇宙速度计算的表达式可得v 1=GMR,行星A 、B 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之比为1∶1,C 正确,A 、B 、D 错误.答案:C3.已知地球两极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a 、周期为T .由此可知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 )A.aT2πB.gT2πC.T ag2πD.T a 2+ag2π解析:根据a =4π2T 2R ,解得地球的半径为R =aT24π2,则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gR =agT 24π2=T ag2π.答案:C4.如图所示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的三颗人造地球卫 星A 、B 、C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v =gR ,可知三颗卫 星的线速度v A <v B <v CB.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三颗卫 星受到的万有引力F A >F B >F CC.三颗卫 星的向心加速度a A >a B >a CD.三颗卫 星运行的角速度ωA <ωB <ωC解析:由G Mm r 2=m v 2r 得v =GM r ,故v A >v B >v C ,选项A 错误;卫 星受的万有引力F =G Mmr2,但三颗卫 星的质量关系不知道,故它们受的万有引力大小不能比较,选项B 错误;由G Mmr2=ma 得a =GM r 2,故a A >a B >a C ,选项C 正确;由G Mmr2=mω2r 得ω=GMr 3,故ωA >ωB >ωC ,选项D 错误.答案:C5.(多选)我国计划2020年发射 火星 探 测 器.已知火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火星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2.下列关于火星探测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射速度只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即可B.发射速度只有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才可以C.发射速度应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小于第三宇宙速度D.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约为第一宇宙速度的一半解析:根据三个宇宙速度的意义,可知发射火星探测器的速度应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小于第三宇宙速度.故选项A 、B 不符合题意,选项C 符合题意.已知M 火=M 地9,R 火=R 地2,则火星探测器环绕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与地球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v max ∶v 1=GM 火R 火∶GM 地R 地≈0.5,故选项D 符合题意.答案:CDB 级 等级提升6.星球上的物体脱离星球引力所需要的最小速度称为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v 2与第一宇宙速度v 1的关系是v 2=2v 1.已知某星球的半径为r ,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16,不计其他星球的影响,则该星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为( )A.grB.gr6C.gr3D.13gr 解析:设地球的质量为M ,半径为R ,近地飞行的卫 星质量为m ,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 R 2=m v 2R,①在地球表面有GMmR 2=mg ,② 联立①②式得v =gR .利用类比的关系知该星球第一宇宙速度为v 1=gr6,第二宇宙速度v 2与第一宇宙速度v 1的关系是v 2=2v 1, 即v 2=gr3.答案:C7.在距地面200 km 的轨道上,宇宙飞船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船的速度一定大于第一宇宙速度B.在飞船中,用弹簧秤测一个物体的重力,读数为零C.在飞船中,可以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D.因飞船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中一切物体的质量都为零解析:由GMm (h +R )2=m v 2(R +h ),得v =GMR +h < GM R. 所以飞船的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故A 错误;在飞船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用弹簧秤测一个物体的重力,读数为零,故B 正确;在飞船中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不可以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故C 错误;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飞船处于完全失重状态,飞船中一切物体的质量不会改变,故D 错误.答案:B8.在地球上空有许多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 星,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可以发射一颗静止在上海正上空的同步卫 星,来为2019年10月份NBA 中国赛的上海站提供通信服务B.离地面越高的卫 星,周期越大C.在同一圆周轨道上运动的卫 星,向心加速度大小可能不同D.这些卫 星的发射速度至少为11.2 km/s解析:同步卫 星只能定点在赤道上空,不能静止在上海正上方,故A 项错误;由GMm r 2=m 4π2rT 2可知T =4π2r3GM,故离地面越高的卫 星,运行周期越大,故B 项正确;同一轨道上的卫 星轨迹半径相同,则根据GMm r 2=ma ,可得a =GMr2,故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故C 项错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 星发射速度至少为7.9 km/s ,故D 项错误.答案:B9.已知地球同步卫 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 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6 hB.12 hC.24 hD.36 h解析:同步卫 星的周期与其中心天体的自转周期相同.设地球的半径为R 1,某行星的半径为R 2,地球的同步卫 星的周期为T 1,轨道半径为r 1,地球的平均密度为ρ1,某行星的同步卫 星周期为T 2,轨道半径为r 2,行星的平均密度为ρ2,已知T 1=24 h ,r 1=7R 1,r 2=3.5R 2,ρ1=2ρ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有。
2.万有引力定律一、单选题1. 若想检验“使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同步卫星距地心的距离为地球半径k 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 .地球吸引同步卫星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21k B .同步卫星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21k C .物体在同步卫星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约为在地球表面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的21k D .苹果在同步卫星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的21k 2.(2020·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一期中)一名宇航员来到一个星球上,如果该星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两倍,它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一半,那么这名宇航员在该星球上所受的万有引力大小是它在地球上所受万有引力的A .0.5倍B .2倍C .4倍D .8倍3.(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一名宇航员来到一个星球上,如果该星球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一半,它的直径也是地球直径的一半,那么这名宇航员在该星球上所受的万有引力大小是他在地球上所受万有引力的( )A .0.25B .0.5C .2.0倍D .4.0倍4.(2020·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已知地球质量为月球质量的81倍,地球半径约为月球半径的4倍.若在月球和地球表面同样高度处,以相同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物体,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水平距离分别为s 月和s 地,则 s 月:s 地约为( )A .9:4B .6:1C .3:2D .1:15.(2020·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中学高一期中)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大仙林星”.如图,轨道上a 、b 、c 、d 四个位置中,该行星受太阳引力最大的是( )A .aB .bC .cD .d6.(2020·安徽省肥东县第二中学高一期中)如有两艘轮船,质量都是1.0×106 kg ,相距10 km ,已知引力常量G=6.67×10-11 N·m 2/kg 2,则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 )A .6.67×10-5 N ,相比于船自身的重力,该引力可忽略B .6.67×10-5 N ,相比于船自身的重力,该引力不能忽略C .6.67×106 N ,相比于船自身的重力,该引力可忽略D .6.67×106 N ,相比于船自身的重力,该引力不能忽略二、多选题7.(20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中学高一月考)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22Gm m F r =公式中,G 为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测得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B .122Gm m F r =公式中,当r 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C .122Gm m F r=公式中,1m 与2m 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的,而与1m 、2m 是否相等无关 D .122Gm m F r =公式中,1m 与2m 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是一对平衡力 8. 如图所示,三颗质量均为m 的地球同步卫星等间隔分布在半径为r 的圆轨道上,设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
万有引力定律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双基巩固学考突破1.万有引力的发现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统一:“地上物理学”和“天上物理学”的统一,它表明天体运动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从相同的规律。
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他将行星的椭圆轨道简化为圆轨道,还应用到了其他的规律和结论。
下面的规律和结论没有被用到的是()解析: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他将行星的椭圆轨道简化为圆轨道就是利用了开普勒第一定律,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再借助于牛顿第三定律来推算物体对地球的作用力与什么有关系,同时运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来导出万有引力定律。
而卡文迪什通过扭秤实验得出的引力常量是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故选B。
答案:B2.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南大仙林星”。
如图所示,轨道上a、b、c、d四个位置中,该行星受太阳引力最大的是在()A.aB.bC.cD.d可知,距离越近,万有引力越大,由题图可知a位置距离太阳最解析:由万有引力表达式F=G m1m2r2近,故该行星受太阳引力最大的位置是a,A正确。
答案:A3.月—地检验的结果说明()解析:通过完全独立的途径得出相同的结果,证明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和星球之间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A 正确,B 错误;由公式F=G m 地m r 2,知C 、D 错误。
答案:A4.设地球是半径为R 的均匀球体,质量为m 地,若把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地球的中心,则物体受到的地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C.Gm 地m R 2解析:设想把物体放到地球的中心,此时F=G m 地m r 2已不适用。
地球的各部分对物体的吸引力是对称的,故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是零,A 正确。
答案:A5.质量均为1×105kg 的两物体(都可看成质点)相距1 m 时(已知引力常量G=6.67×10-11N·m 2/kg 2),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最接近于() 解析:F=G m 1m 2r 2=6.67×10-11×1×105×1×10512N=0.667N,接近于一个鸡蛋的重力。
6.1 行星的运动1.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推论出下列结论中,哪个是错误的( ) A.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都是椭圆,地球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B.同一卫星在绕地球运动的不同轨道上运动,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C.不同卫星在绕地球运动的不同轨道上运动,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同D.同一卫星绕不同行星运动,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2.银河系中有两颗行星环绕某恒星运转,从天文望远镜中观察它们的运转周期为27:1,则它们的轨道半长轴比是( )A. 3:1B. 9:1C. 27:1D. 1:9 3.下列说法中符合开普勒对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描述是( )A.所有的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C.行星从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时,速率逐渐增大D.离太阳越远的行星,公转周期越长 5.两个质量分别是m 1和m 2的行星,它们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径分别等于,则它们运行周期的比等于( )A .3/221R R ⎛⎫ ⎪⎝⎭B. 3/212R R ⎛⎫ ⎪⎝⎭C.12m m D. 21m m 6. 我国的人造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有近地点和远地点,由开普勒定律可知卫星在远地点运动速率比近地点运动的速率小,如果近地点距地心距离为R 1,远地点距地心距离为R 2,则该卫星在远地点运动速率和近地点运动的速率之比为( ) A .12R R B. 21RR 12R R 21R R 7.下面关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察所记录的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些数据在测量记录时误差相当大B .这些数据说明太阳绕地球运动C .这些数据与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为模型得到的结果相吻合D .这些数据与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为模型得到的结果相吻合8.某一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月球绕地球轨道半径的1/3,则此卫星运行的周期大约是( )A.1~4天之间B.4~8天之间 C.8~16天之间 D.16~20天之间9.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运动周期越长D.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10.太阳系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越大,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 ( ) A.越长 B.越短 C.相等 D.无法判断11.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公式32Rk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量B.若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半长轴为R,周期为T,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半长轴为R1,周期为T1,则331221RRT T=。
必修二----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行星的运动
太阳系主要成员——太阳和其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1、地心说
(1).内容: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绕地球转动。
(2).代表人物:托勒密
(3).地心说为什么统治了人们很长时间?
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也符合宗教神学关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4)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天体运动的不断研究,发现“地心说”所描述的天体的运动不仅复杂而且问题很多.如果把地球从天体运动
的中心位置移到一个普通的、绕太阳运动的行星的位置,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天体的运动,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行星
运动的描述也变得简单了.
随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星星的位置为船队导航,因而对行星的运动观测越来越精确,科学家经过
长期观测及记录的大量的观测数据,用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很难得出完美的解答。
对行星的运动很难得出完满的解答,所描述的行星运动也很复杂.
2、日心说
(1)日心说提出的背景
在当时,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航行已经使不少人相信地球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球体。
(2)哥白尼的推测
是不是地球每天在围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 .
(3).内容: 他假设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4).代表人物:哥白尼
(5)哥白尼日心说的进步:行星运动的描述简单了,地心说遇到的问题解决了
(6)哥白尼日心说为什么在发表一个世纪中完全被人们所忽视 ?
a.在他的著作中,“日心说”只是一个“假设”b当时的欧洲正处于基督教改革与反改革的骚乱中. c在哥白尼的著作中有一些很不精确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计算结果不能很好地与行星位置的观测结果相符合,
日心说相对地心说能更完美地解释天体的运动,但这两种学说都不完善。
因为太阳、地球等天体都是运动的,鉴于当
时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能力,日心说比地心说更先进。
3.天文学家对天体运动进一步的研究
1.其后,许多天文学家对天体运动进行不断的探索、完善,建立了最初的天体运动理论。
(1)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探索: 在哥白尼之后,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了较仔细的测量,大大提高了测量的
精确程度。
在第谷之前,人们测量天体位置的误差大约是10’,第谷把这个不确定性减小到2’。
得出行星绕太阳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2)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的研究.
总结了他的导师第谷的全部观测资料,在他最初研究时,他得到的结果与第谷的观察数据相差8/,而当时第谷公认的
误差位2/,开普勒想,这8/可能就是认为行星绕太阳匀速圆周运动造成的.后来他花了四年时间一遍一遍地进行数学计
算,通过计算这一怀疑使他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开普勒(1571-1630)是继哥白尼之后第一个站出来捍卫太阳中心说、并在天文学方面有突破性成就的人物,被后世的
科学史家称为“天上的立法者”。
2.(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太阳系中各个行星以椭圆轨道运行的,太阳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注意:a太阳并不是位于椭圆中心,而是位于焦点处。
b不同行星轨道不同,但所有轨道的焦点重合。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即: R13:R23=T12:T22或: R3/T2=k
注意:k 的大小与行星无关,只与太阳质量有关。
①行星绕太阳运动都符合:对于地球和木星,就有:
②对于同一个行星的不同卫星,它们也符合运动规律:
③月球人造卫星以及其他行星的卫星不是绕太阳运动,它们和行星的运动比较,就有:
意义: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高中阶段对行星运动的近似化研究
a 多数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b 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大小)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c 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二、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将行星绕太阳做椭圆运动简化为匀速圆周运动,则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来充当.
由向心力的基本表达式知F=mv ²/r,由周期T 表达的向心力公式为:4π²mr/T ²;
把开普勒第三定律变形为T ²=r ³/k,代入上式得到F=4π²mk/r ²
上式表明,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m/r ²
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既然太阳吸引行星,行星也必然吸引太阳,就行星对太阳的引力F ’来说,太阳是受力星体,因此,
F ’的大小应该与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与行星、太阳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也就是F ’∝M/ r
2 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F 与F ’大小相等,故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大小应该与太阳的质量和行星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者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 ∝Mm/r ²,写成等式就是F=GMm/r ².式中G 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练习:见后页
三、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1.(1)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Gm 1m 2/r ²,G=6.67×10-11 N.m 2/Kg
2 (3)适用条件:
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例题:.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F=Gm1m2/r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式中G 为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测得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B.当r 趋近于0时,万有引力趋近于无穷大
C.m1、m2受到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D.公式中的F 应理解为m1、m2所受引力之和
2.万有引力和重力 重力是万有引力产生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因而地球表面的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向心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3322R R T T ≠行卫
卫行32'R
K T =k T R T R ==2323木木地地
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就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的向心力,如图所示,
由于纬度的变化,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向不断变化,因而在地球表面的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即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通常的计算中因重力和万有引力相差不大,而认为两者相等,即 mg=GMm/R2
3.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问题
设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天体半径为R,由mg= GMm/R2
得g= GM/R2 ,由此推得两个不同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关系为 :
g1/g2=R22/R12*M1/M2
4.关于天体运动规律的计算
物理模型:运动天体(看成质点)围绕中心天体(不能看成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5.运动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的计算(见后页)
6.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见后页)
7. 处理人造卫星问题的基本思路
基本方法: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圆心都在地心;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
物理模型:地球是中心天体,卫星是运动天体
注意:
①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与它的高度和中心天体的半径都不相同
②离地面不同高度,重力加速度不同,
③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便于计算;
④利用黄金代换式gR2=GM推导化简运算过程。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等问题(见后页)
四、经典力学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
伽利略、牛顿时代之前。
人们对力学现象的研究大多直接反映在技术之中或完全融合在哲学之内,物理学就整体而言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
这个阶段对力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阿基米德。
第二阶段:
从伽利略到牛顿。
是经典力学从基本要领、基本定律到建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系列的科学家为经典力学打下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
牛顿之后。
经典力学又有新的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后人对经典力学的表述形式和应用对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