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图文稿
- 格式:docx
- 大小:56.24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邹忌讽齐王纳谏》九图导览学习流程阅读导航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学文体字词积累通读课文思考问题思前想后贯通文意把握结构概括层意理清脉络绘制图示反思阅读质疑问难回扣结构圈画批注细读语段品味揣摩结合问题对话交流走出文本归纳感悟知人论世明确主旨阅读技法读写迁移形神兼备综合评价目标导航图语文知识图整体把握图结构层次图质疑问难图细读对话图主旨归纳图艺术特色图素养提升图实践活动拓展演练总结写法欣赏特色这一课的内容较为浅显易懂,应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以日常小事类比、层层推进的说理技巧。
可思考这种设喻谏言的论说艺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有何借鉴意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结合注释以及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了解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知识(一)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读读写写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即由刘向编订而成。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事。
善于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它以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齐策一》。
讽:用委婉的语言劝告;谏: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纳:接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和谋略,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
此书有十二国策,总共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本书故事中的劝说往往讲究策略如本文的类比。
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早上,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他的妻子:“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妻子说:“你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项自《战国策·齐策一》,这部书是西汉时刘向整理编写的。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受:同“授”。
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j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四.一字多义(二)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 (zhāo)(三)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五)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六)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五.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规劝今:讽刺2.窥镜窥:古:照,看今:偷看3.明日,徐公来明日:古:第二天今:明天4.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地土方圆今:地点5.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批评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6.谤讥于市朝谤讥:古:指责议论今:诽谤嘲讽7.臣之妻私臣私:古:偏爱今:自私七.通假字受:通”授“,赐予,赐给(受上赏)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九.内容理解1、表明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答: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2、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语句是:答: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答: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
4、邹忌为什么时候么会劝谏成功答: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他是一位责任感强,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贤臣,可见邹忌大胆含蓄的进谏是成功的主要因素。
另外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成功的次要因素。
5、你认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有自知之明,不受蒙蔽,细致求实,精于思考,能言善辩,巧于讽谏,远见卓识,尽忠尽职,关心国家大事,是个贤臣。
6、你认为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英明果断,胸怀宽广,明辨是非,知错能改,言而有信,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个明君。
7、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答: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含蓄地指出了国家问题所在——建筑君主售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势强大,使四方畏服。
这样就做到了战胜于朝廷。
8、揣摩妻、妾、客回答邹忌时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彡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9、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一段译注的文字:答:本段文字先写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
最后写纳谏的结果。
作用:突出了邹忌的善谏;突出了齐王的从谏如流;突出了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答: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
11、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答: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
12、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历史意义: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2)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4)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缺点。
14、文章开头用了哪些语句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表现他什么特点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说明邹忌外形魁梧美丽,“朝服衣冠,窥镜”说明邹忌自觉自美,流露出自我欣赏的心理。
15、原来邹忌认为自己是齐国最美的人,事实上他并不如徐公美,那么他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答:是因为他的妻子偏爱他,他的妾惧怕他,他的客人有求于他,所以都告诉我他比徐公美。
16、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类比的手法。
可以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把复杂变简明,把逆耳变顺耳,委婉、含蓄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1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中的“之“指代什么事答:齐王纳谏使齐国政治修明。
18、邹忌巧妙地进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答:齐王欣然纳谏,并采取了有效措施。
群臣争相进谏,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不通过武力即可战胜他国。
19、从文中可见“妻”“妾”“客”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邹忌判断美的原则是什么由此你在生活中应该如何看待别人对你的赞美答:妻、妾、客:利益。
邹忌:实际情况。
启示:要辩证地、理智地、客观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万不可被赞美声冲昏了头脑,迷失了自己。
20、创作与本文有关的对联。
答: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
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10请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
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11.“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
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12.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回答,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
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的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地接受。
13.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
请借用《出师表》中的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开张圣听、察纳雅言、咨诹善道14.请你说说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雾里看花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使用了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15、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邹忌用自身小事的切身感受对齐王进行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6、邹忌的人物形象: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
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具有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精明能干,堪称治国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