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分析——以视觉传达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01.66 KB
- 文档页数:2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蓝华坤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2期摘要: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而传统教学模式比较着重于理论,这难免会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无法更好的适应社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较传统方式相比,能更好的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需求。
然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优化。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教学模式完善方法两方面出发,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进行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较以往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常受到限制使其无法顺利的进行,因此有必要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思考,探讨如何更为有效的发挥该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艺术设计专业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形成并发展起来,现在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已经达到一百多个。
艺术设计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基础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素质,以更好的融入社会。
就现在教学状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已初步形成分班、分段的授课模式。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各课程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各学科之间不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不同教师模块式的授课形式,使得不同模块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衔接,科学性和条理性也得不到保证。
这些年来,虽然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创新,但仍无法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质量。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是一种以实践为主导、跨学科交叉合作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工作室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从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来阐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工作室教学要求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进行创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同时,工作室教学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他们提出新的理念和观点,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作品。
其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课程设计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课程设计应紧密结合实际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作品的创作。
同时,课程设计还应提供理论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课程设计还应注重跨学科交叉合作,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第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方法需要多样化。
工作室教学方法可以包括讲座、讨论、实践项目、展览等多种形式。
讲座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专业知识和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可以促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实践项目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创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展览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促进学生的自我展示和交流。
最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评价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评价体系可以包括作品展示、课程考核、实践报告等多种形式。
作品展示可以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实践水平。
课程考核可以评估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报告可以评估学生解决实践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表现。
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
通过结合实践与理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综合考评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分析一、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详解1、新兴的的教学模式相对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相对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工作室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这一载体,教学内容、角拾以及实习实践最后达到合二为一的目的,这样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封闭和压抑的形式。
在这种模式之中,重视实践操作和效率,以完成技术项目为目标,在专业老师的主导下,向学生传授专业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融合生产环节,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使教学与实践达到完美的结合。
面对竞争激烈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是:自学研究、良好表达、管理组织、创新等待能力,通过学校这种工作室模式的教学,学生的上述能力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实践,这些都得益于工作室模式的自由和开放,进而使学生在自主、自立、自我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2、工作室模式基本特征1)自由开放没有传统教学中教室的压抑,充分与市场的实际需求想结合,学生在工作室中的学习和项目分析中,可以自由想象,自由自在、自我教育、从而把教学内容与实践进行自由地探究,总结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内容。
2)项目制这类教学,不再以理论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以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针对性为主。
教师不再对教学起主导的作用,仅仅是指导性的作用,重心转移到学生个性能力的发挥上。
工作室制的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探究,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3)教师与学生充分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在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之中,为了达到教学的目标,学校相应地成立各类导师工作室,导师组成学术骨干,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
同时对导师进行相应的教学资金辅助,解决一部分教学经费支出。
4)加快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以工作室为借鉴平台,学生直接参加与社会企业的生产,实现在校融入社会,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达到无缝隙衔接。
5)因材施教的团队教学工作室学习的学生通常限定在6-15人,实现小团队的教学,进而实现因人施教的目的,改变传统大班级教学中无法实现个性化培养。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分析——以视觉传达为例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蔡 伟摘 要:本文以视觉传达为例,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入手,对其组织管理和改革 实践进行了探索,旨在更深刻的理解导师工作室制的内涵,充分发挥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视觉传达 艺术设计 导师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5-0192相较于其他专业而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更加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基本设计能力与设计方法的掌握。
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能够提供具体直观的设计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同时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专业经验,掌握实践技能。
基于以上,本文以视觉传达为例,简要分析了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一、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同的设计课题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且有的设计项目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需求。
导师工作室制能够针对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开展教学活动,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有着如下特点。
1.竞争机制的存在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每一个工作室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是由导师统筹负责,而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较高,涉及的内容较广,导师在成立工作室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大竞争压力。
首先,不同的导师会建立不同的工作室,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工作室就读,这就给导师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导师的教学水平、人格魅力等都会影响着学生的选择,从而在导师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竞争。
第二,导师工作室中还带来了教师之间的上岗竞争。
第三,导师工作室中的竞争机制还对教师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要综合化、全面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够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沟通,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导师工作室制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全面的课程结构系统从课程结构上来说,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这门专业的特色,从社会需求出发,积极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核心,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强化了学生在实践岗位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同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设置以产学研模式为依托,与市场上的艺术设计企业的实践项目为基础,增加了学生的实战感受,能够让学生以公司职工的身份去参与设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3.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不符合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了配合教学实践,通常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理论知识的建构。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视野,实现了各个学科的整合和相互渗透。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式教育训练、启发式教学、单元作品汇报展览等;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增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网络互动式、小组合作讨论式、社会项目竞标等教学手段。
二、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是保证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工作室中的各个教师成员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对整个实践项目有着统筹的规划,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
具体来说,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形式的确定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主的选择导师工作室,每一个导师工作室建立一个创作群,由学生自行推选出工作室创作群的学生团队领导;第二,被推选的学生创作群领导要积极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项目目标、要求等,并与导师、创作群成员进行沟通,确定项目实践计划,做好人员分工;第三,工作室要积极完善各项规定,确保导师工作室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积极参与,提供意见,例如工作室发展目标规定、工作室相关设备管理规定、工作室的奖惩制度等的建立。
2.确定教学任务导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进程、教学时间以及教学大纲要求来分配学时,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
导师工作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与实践相结合,尽量避免一些虚拟性的课题,注重实战性的课题,例如与企业合作项目、网上竞标项目、网上竞赛项目等等。
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题与项目让学生适应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战性,加强各个学科的渗透和整合。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能力来合理安排工作量与工作强度,保证工作内容的多样化设计,注重与真实企业的结合,让学生在企业实战中感受到紧张感和紧迫感,这对于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通过实战来检验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完善。
3.远程监控远程监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能够按照项目进度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教师应当以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为基础,做好监控工作。
首先,工作室导师应当对整个工作室课程进行远程监控,以相应的时间规定和学习计划为基础,通过统一集中或分散集中的方式,利用现场巡视、电话指导、网络跟进等方式对整个DOI:10.16534/13-9000/g.2016.1022・192・・教学实践探索・教学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和控制;第二,在工作是课程结束后,工作室导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经验,让学生发现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总结改进方法,导师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文字或光盘记录,并交由教务办进行备案,对工作室的教学成果进行汇报;第三,导师应当做好学生作业过程及作业质量的讲评工作,讲评的标准应当以市场为基础,之后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此来保证工作室教学质量。
4.评价与分析评价与分析是一种衡量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明白成绩并不是工作室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参与设计的过程和心得体会,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
在成绩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个体与整体相互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个体的水平和个体在整体项目中的作用为基础,给出学生的个体成绩和学生参与的项目实践成绩,最后根据企业的意见和市场的反映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适当调整。
三、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严管”进行改革实践改变传统的“严管”旨在激发学生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热情,并利用这种热情结合专业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和感悟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三大构成、装饰画、设计色彩以及CorelDraw等部分。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导师应当一改传统的“严管”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将传统的素描改为设计素描,色彩改为设计色彩,强调学生自主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导师应当积极增加室外写生训练、主题创作训练等增强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工作室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而不是在教师的管制下被动思考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领悟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人才。
2.对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改革实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有着比较完备的理论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应用。
教师应当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改革,以此来提升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就目前来看,受限于起步较晚的原因,我国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还处于一种模仿和经验型状态,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积累相对薄弱,整体教学缺乏目的性。
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导师工作室教学积极与社会实践相互结合,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市场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专业的先进性,提升专业的竞争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设置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理论来指导实践项目,用实践项目来创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理论,以此方能够不断促进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例如,在工作室教学中,导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积极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与市场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逐步适应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管理方式的改革实践在管理上,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当创新管理方式,实施针对性、个性化的管理,积极建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实验室,以此来拓展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优化专业内的合作交流。
让老师教与学生紧密结合在一起,避免过于注重理论的弊端。
此外,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应当积极推广新的教学技术,增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例如可以将多媒体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相互结合,增加教学的形象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专业理论。
此外,导师工作教学中,应当对学生实行个性化管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以及个人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种个性化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提升了学生对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趣。
四、结论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证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基于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应当积极建立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本文以视觉传达为例,简要分析了艺术设计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探讨了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和改革实践,旨在进一步推进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提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谭秋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刘华伟,岳 昆.工业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J].大众文艺,2015[3]傅媛媛.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5[4]钱原平.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1[5]赵红玉.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立工作室制的探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2011年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宛院发(2011)162号])(上接第182页)学习可以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偏理性,在进行专业创作是不至于过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可以补充好自己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