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鄂尔多斯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运⾏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产总值(GDP)突破2500亿元,达到2643.2亿元;按可⽐价计算,增长19.2%。
其中第⼀产业实现增加值70.8亿元,增长4.5%;第⼆产业实现增加值1591.5亿元,增长22.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80.9亿元,增长16.5%。
第⼀产业对GDP贡献率为2.1%,第⼆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8.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29.2%。
三次产业结构⽐例为2.7:60.2:37.1。
财政收⼊2010年,全市地⽅财政总收⼊继续实现⾼速增长,完成 538.2亿元,同⽐增长47.1%。
其中,地⽅财政⼀般预算收⼊完成239.1亿元,同⽐增长47.5%。
分税种看,全年增值税完成41.6亿元,增长41.1%;营业税完成43.7亿元,增长67.0%;企业所得税完成33.2亿元,增长40.0%;个⼈所得税完成10.9亿元,增长70.2%。
四⼤税种占税收收⼊的67.3%。
全年地⽅财政⽀出318.9亿元,同⽐增长37.7%。
其中,教育⽀出43.9亿元, 同⽐增长62.6%;社会保障和就业⽀出29.5亿元, 同⽐增长36.9%;医疗卫⽣⽀出16.4亿元, 同⽐增长62.6%;城乡社区事务⽀出53.8亿元,同⽐增长76.4%。
农牧业201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积568.4万亩。
其中粮⾷作物播种⾯积350.7万亩,油料播种⾯积45.0万亩,蔬菜播种⾯积8.3万亩。
全年粮⾷总产量141.0万吨,同⽐增长3.3%,其中⼤⾖产量增长29.2%,⽟⽶产量增长9.2%。
全年油料产量7.0万吨,甜菜产量8.6万吨,蔬菜产量23.4万吨。
全市年末牲畜总头数826.3万头(只),同⽐增长2.2%;牲畜总增头数499.2万头(只),同⽐增长6.6%;年末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804.3万头(只)。
全年⾁类总产量14.9万吨,同⽐增长7.1%;⽜奶产量28.6万吨,同⽐增长0.2%;⼭⽺绒产量2620吨,同⽐增长44.9%;禽蛋产量10310吨,同⽐增长56.2%。
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3.02.20•【字号】•【施行日期】2003.0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内蒙古自治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03年2月20日)2002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和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力度,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扩大内需,改善投资环境,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着力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73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1.98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729.8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630.64亿元,增长11.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233元,比上年增长11.9%。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3.2:40.5:36.3调整为2002年的21.5:42.1:36.4,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优化,二、三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2%。
分项目看,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0.6%、5.4%和 1.3%,食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和交通通讯类等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有升有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0.7%和0.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下达《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内政发〔2002〕1号2002年2月21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金融机构,各大企业、事业单位:《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自治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下达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2002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新的一年,我区既面临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又面临国际经济增长放慢的不利影响和加入WTO带来的挑战。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贯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努力推进思想观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突出抓好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五个重点,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2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根据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我们要深入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改革的精神,抓重点、抓难点、抓落实,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乌审旗自然概况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腹部。
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54”~37°23’50”,东经100°17’~109°40’22”。
辖区东西104公里,南北194公里,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
至2005年底人口97236人,其中男50722人,女46514人,蒙古族29581人,其它少数民族82人。
共30811户,非农业人口23888人。
总人口增加213人,人口出生率为10.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9‰。
,旗人民政府驻嘎鲁图镇,邮编:017300。
代码:150626。
区号:0477。
拼音:Wushen Qi。
【行政区划】乌审旗辖5个镇、1个苏木:嘎鲁图镇、乌审召镇、图克镇、乌兰陶勒盖镇、无定河镇、苏力德苏木。
设59个嘎查村。
【历史沿革】 2000年,乌审旗辖6个镇、7个乡、2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96873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达布察克镇20556 合同查干淖尔镇7643 图克镇3886 沙尔利格镇6809 陶利镇4358 乌兰陶勒盖镇3828 河南乡15937 纳林河乡10973 巴彦柴达木乡2698 黄陶勒盖乡2890 呼吉尔图特乡3933 乌兰什巴尔台乡2762 浩勒报吉乡3394 嘎鲁图苏木4896 乌审召苏木2310。
【地形地貌】乌审旗处于鄂尔多斯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洼地中,海拔一般在1300~1400米,最高海拔1430米,最低海拔1178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南部为梁、滩、沙间地,无定河流经南部80公里,有纳林、海流图、白河等。
北部全为沙源,内多有柳丛,伴有沼泽、源泊70多处。
沙漠、河流、梁地呈西北—东南走向。
【气候资源】乌审旗位于温带南部季风区的边缘,属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受蒙古高压影响极大,西北冷空气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干旱多风蒸发强烈,日照充足,无霜期偏短。
2002年内蒙古主要经济指标在西部各省市区位次变化
无
【期刊名称】《内蒙古工作》
【年(卷),期】2003(000)003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26
【相关文献】
1.西部12省市区2002年与2020年全面小康的差距--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 [J], 饶光明
2.2002年1—6月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J], 无
3.各省市区新经济指数位次与经济实力位次对比 [J], 无
4.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及位次 [J], 无
5.2000-2002年西部十二省市区7项主要经济指标 [J], 王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鄂尔多斯调查队2009年3月5日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活力、重民生、抓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
一、经济运行综合(一)经济总量2009年鄂尔多斯经济总量跃过20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16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3.0%。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0.6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60.5亿元,同比增长22.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9.9亿元,同比增长24.5%。
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0.6%,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7.1%,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2.3%。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58.3:38.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361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0.0%。
(二)财政收入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完成365.8亿元,同比增长38.0%。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0亿元,同比增长37.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31.4亿元,同比增长37.4%。
其中,教育支出27.0亿元, 同比增长3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6亿元, 同比增长9.6%;医疗卫生支出10.1亿元, 同比增长61.0%;科学技术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90.7%。
农牧业2009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8.2万亩。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0.4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136.5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小麦产量增长48.6%,玉米产量增长6.2%。
全年油料产量6.9万吨,甜菜产量8.5万吨,蔬菜产量19.0万吨。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294.8万头(只),同比下降1.6%;牲畜总增775.9万头(只),同比增长58.9%;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1288.8万头(只)。
鄂尔多斯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在线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目标,以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强化政策引导,落实保障措施,稳定发展环境,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运行综合(一)经济总量2008年鄂尔多斯经济总量跃过1600亿元大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60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2.9%。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7.7亿元,同比增长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1.4亿元,同比增长2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3.9亿元,同比增长25.8%。
第一产业对GDP 的贡献率为2.2%,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5.7%,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为32.1%。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4.3:55.0:40.7调整为3.6:58.1:38.3。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102128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9.9%。
(二)财政收入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在高平台上继续实现高增长,完成265.0亿元,同比增长50.8%。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8.2亿元,同比增长53.5%。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8.4亿元,同比增长42.5%。
其中,教育支出19.9亿元, 同比增长3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7亿元, 同比增长79.3%;医疗卫生支出6.3亿元, 同比增长35.5%;科学技术支出1.7亿元,同比增长49.7%。
农牧业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2.1千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5.6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31.0万吨,同比增长5.4%,其中小麦产量下降1.8%,玉米产量增长5.9%。
全年油料产量7.7万吨,甜菜产量8.8万吨,蔬菜产量19.7万吨。
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316.3万头(只),比上年同期下降2.6%;牲畜总增758.3万头(只),同比下降1.7%,总增率达56.1%;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1305.3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比重达到99.2%。
鄂尔多斯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市委扩大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化二次创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4.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9.26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57.02亿元,增长23.5%。
市场价格稳中有降。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5%,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居民消费的各大项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有所上涨,食品类指数与上年持平外,其他各类价格指数均较上年有所回落。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73.90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45.09万人,第二产业11.47万人,第三产业17.34万人。
职工工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23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646元,增长13.2%;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609元,增长21.4%;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363元,增长17.2%。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强化税收征管措施,使财政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亿元,增长23.2%。
全市财政支出26.9亿元,增长15.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牧业基础仍很薄弱;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农业经过三年大旱,2002年我市种植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7.0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9%;油料播种面积49.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1%;甜菜播种面积3.3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0%。
鄂尔多斯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鄂尔多斯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鄂尔多斯调查队(2017年3月6日)《鄂尔多斯日报》2017年3月11日第4版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扎实抓好保障民生和防控风险工作。
全市经济运行平稳,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5.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1.15 万人,乡村人口54.38万人,城镇化率为73.54%。
全年出生人口为2.15万人,出生率为10.49‰;死亡人口为1.05万人,死亡率为5.13‰;自然增长率为5.36‰。
年末户籍人口15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17.9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7.6亿元,增长3.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461.4亿元,增长 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7%,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48.9亿元,增长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3%,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4:55.7:41.9。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1.0亿元,同比增长1.1%,剔除营改增等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同口径增长3.8%。
其中,税收收入298.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6.3%,同比增长0.3%;非税收入152.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3.7%,同比增长2.8%。
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63.4亿元,同比下降1.7%。
全市新增就业3022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097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236人。
鄂尔多斯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市委扩大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深化二次创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全市经济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4.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119.26亿元,增长15.3%,第三产业增加值57.02亿元,增长23.5%。
市场价格稳中有降。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5%,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在居民消费的各大项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有所上涨,食品类指数与上年持平外,其他各类价格指数均较上年有所回落。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73.90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45.09万人,第二产业11.47万人,第三产业17.34万人。
职工工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23元,比上年增长13.1%。
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646元,增长13.2%;城镇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9609元,增长21.4%;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363元,增长17.2%。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税体制,强化税收征管措施,使财政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全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5亿元,增长23.2%。
全市财政支出26.9亿元,增长15.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农牧业基础仍很薄弱;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二、农业经过三年大旱,2002年我市种植业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7.0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7.9%;油料播种面积49.4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1%;甜菜播种面积3.3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0%。
2002年,我市雨水充足,种植业生产喜获丰收。
全年粮食产量75.90万吨,比上年增长29.0%,其中小麦产量3.23万吨,比上年下降43.1%,玉米产量57.9万吨,比上年增长27.4%;其中优质高效玉米10.70万吨,比上年增长168.9%。
全年油料总产量9.20万吨,比上年增长0.1%;全年甜菜总产量8.40万吨,比上年增长4.5%。
畜牧业生产步伐加快。
据牧业年度统计,我市家畜总头数637.17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8%;牲畜总增头数237.25万头(只),总增率为37.9%,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为602.4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5.8%;牲畜出栏率达44.51%,比上年提高3.47个百分点,其中大牲畜、羊、猪分别出栏4.57万头、210.06万只和63.92万口,出栏率分别为20.86%、38.64%和106.08%,全年肉类总产量8.05万吨,比上年下降了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是4.86万吨0.22万吨和2.67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了4.0%、24.1%和1.8%。
奶类总产量4.5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97.4%;羊毛产量6767吨,比上年下降了9.9%;山羊绒产量821吨,比上年增长12.0%。
林业、渔业稳步发展。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农牧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0.5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
农用拖拉机27756台,比上年增长2.5%,农副产品加工动力机械13655台,比上年增长19.5%;农用运输车34624台,比上年增长22.3%。
农业机械化作业耕地面积208.6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2002年,我市本着“工业立市”的发展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业生产。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57.71亿元,增长29.99%。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除集体经济外,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均呈增长态势。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39.23亿元,增长18.2%;股份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1.04亿元,增长35.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实现增加值17.09亿元,增长19.0%。
2、轻重工业同步增长,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
2002年我市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同比增长29.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9.34亿元,同比增长30.6%。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呈增长势头。
其中,原煤5919.12万吨,比上年增长47.1%;铁合金6.08万吨,增长48.6%;生铁9.47万吨,增长32.4%;供电量28.34亿千瓦时,增长44.9%;水泥130.27万吨,增长1.6%;纯碱9.64万吨,增长13.5%;白酒0.87万吨,增长25.3%;呢绒46万米,增长43.8%;服装571.48万件,增长37.9%。
4、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4.21%,比上年提高10.9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101.05%,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6.31%,比上年提高0.3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85160.06元/人,比上年增长28.5%.。
2002年我市建筑业继续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4.26亿元,同比增长11.5%。
四、固定资产投资2002年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契机,以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8.31亿元,增长3.1%;更新改造投资5.94亿元,增长32.8%。
房地产开发投资3.68亿元,增长96.3%;其他投资4.44亿元,增长356.0%。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全年第一产业投资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6%;第二产业投资29.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第三产业投资26.5亿元,比上年下降2.4%,主要是由于运输邮电业投资下降38.5%所致。
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焦炭3万吨/年,水力发电66万千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6个/年,新建高速公路117公里,改建公路446公里,粮食仓库8500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29.4公里。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按销售地分,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0.78亿元,增长15.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14.8亿元,增长13.1%。
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9.63亿元,增长9.0%。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75亿元,增长11.6%;餐饮业零售额4.97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1.50万元,增长13.0%。
六、对外经济2002年,我国加入WTO对我市的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全市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增长。
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443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1%。
其中出口总额32898万美元,增长40.7%;进口总额1539万美元,增长10.6%。
同时,引进国内外资金力度也在继续加大,引资的来源和领域趋于多元化。
2002年,全市合同外资金额7019万美元,同比增长196.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999万美,同比增长36.7%;利用外资新签合同项目15个,同比增长114.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
2002年全市公路客运量1045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公路客运周转量77853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7%。
公路货运量4163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公路货运周转量31638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5%。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
全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6.5%。
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31.59万户,比上年增长71.0%,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3.97部/百人。
旅游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55万人,比上年增长19.2%;国际旅游人数0.78万人,比上年增长14.7%。
全市旅游总收入4.6亿元,创汇300万美元。
七、金融和保险2002年,我市金融系统认真贯彻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加强信贷政策引导,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200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6.51亿元,增长3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73亿元,增长15.0%。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23亿元,增长22.0%。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8.45亿元,增长30.0%;中长期贷款49.33亿元,增长14.9%;个人消费贷款8.29亿元,增长29.1%。
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78.84亿元,现金支出503.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1.8%,收支相抵,全年货币净投放24.37亿元。
随着险种的不断增加,我市保险事业也快速发展。
全年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0611万元,比上年增长49.1%。
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015万元,比上年增长20.9%;人寿险保费收入20596万元,比上年增长68.1%。
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401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财产险赔款4425万元,比上年增长18.4%;人寿险给付976万元,比上年增长6.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全市现有高等教育学校(含成人)1所,在校生785人。
中等专业学校4所,在校生5590人。
普通小学297所,在校生101496人。
普通中学68所,在校生75027人。
其中,高中在校生22794人,初中在校生52233人。
全市现有幼儿园85所,在园幼儿24246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显著。
2002年全市共取得科技重大成果15项,其中3项获自治区级奖励。
年内共申请专利34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全市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乌兰牧骑6个,文工团1个,晋剧团1个,歌舞剧团2个;从业人员374人。
公共图书馆9个,从业人员113人。
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8个,共有从业人员110人。
博物馆9个。
档案馆9个。
2002年末,全市拥有广播发射台138座,其中,中波广播发射台5座;调频广播发射台13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2%;拥有电视转播发射台75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7%。
年末有线电视用户8.6万户。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