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 跳伞表演(一)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跳伞表演-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主要适用于北京师范大学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数与运算”中,第一节“数的认识”。
本节课旨在通过数的认识,让学生学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大小关系问题。
3.学生在跳伞表演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培养数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数的大小关系。
2.比较大小的方法。
3.跳伞表演活动。
(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体验法:通过跳伞表演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和意义。
(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数的大小关系和比较大小的方法。
2.教师出示两个数字,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关系,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数的大小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比较大小的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数字比较大小的方法。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四)跳伞表演活动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跳伞的流程和常识。
2.学生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跳伞表演。
3.学生根据表演中的数字大小关系,灵活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1.学生口算两组数字的大小关系。
2.学生通过比较数字大小,解决简单的大小数学问题。
七、巩固练习1.随堂练习。
2.作业练习。
八、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比较大小的案例。
记录下来并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课通过跳伞表演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5《跳伞表演》北师大版 (1)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章第5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减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跳伞表演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减法的意义,并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法,对数学运算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进行减法运算时,容易受到加法的影响,对减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减法的意义,掌握10以内的减法运算。
2.难点:学生能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跳伞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减法运算。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跳伞表演图片、卡片、小红旗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跳伞员手中的红旗。
提问:“跳伞员手中的红旗减少了,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减少了多少?”从而引出减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跳伞表演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跳伞员从空中降落到地面,他们一共跳了多少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用减法运算表示这个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卡片,让学生进行减法运算。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同时,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减法运算,给予表扬和鼓励。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跳伞表演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1.5 跳伞表演1-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跳伞表演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了解其数学原理;2.掌握跳伞表演中相关的数学知识,如高度、速度、加速度等;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介绍跳伞表演的历史和现状,引导学生了解跳伞表演的基本概念和过程,培养学生对跳伞表演的兴趣和热情。
2.讲授知识介绍跳伞表演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如重力、空气阻力、速度、加速度等,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
3.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跳伞表演中的数学计算。
在跳伞塔上,老师示范如何计算出跳伞的高度、速度、加速度等数值,让学生亲身体验跳伞的感觉,并通过实践计算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创新拓展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拓展活动,如搭建跳伞塔、设计跳伞器材等,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跳伞表演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板书设计:跳伞表演中的数学知识重力、空气阻力、速度、加速度等高度计算公式:H= 1/2gt²,速度计算公式:V=gt ,加速度计算公式:a=g四、课后作业:1.完成跳伞表演中的数学计算习题。
2.拍摄跳伞表演的视频,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表演的加速度、速度和高度变化过程。
3.设计一台自己的跳伞器材,并写出其计算公式。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对跳伞表演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但是由于跳伞表演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安全。
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跳伞表演》教案教学设计跳伞表演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具准备:铅笔、圆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了“谁比谁多几”的内容,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还记不记得是怎么解决的。
(教师演示:左手拿3枝铅笔,右手拿2枝铅笔,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枝铅笔?)(列式的方法:3-2=1)2、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真棒!今天,老师带大家观看美丽的大森林举行的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
3、投影出示10页的主题图,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1)我看到飞行员在表演跳伞,降落伞有红色的、蓝色的,还有黄色队。
(2)我想到了红伞比黄伞多多少个?蓝伞比黄伞多多少个?红伞比蓝伞多多少个?(3)黄伞比红伞少多少个?黄伞比蓝伞少多少个?蓝伞比红伞少多少个?(4)红伞和黄伞共有多少个?红伞和蓝伞共有多少个?黄伞和伞队共有多少个?二、探究新知。
三、1、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本上。
(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3)用圆片或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红伞比黄伞多几个?14—6 =8 蓝伞比红伞少几个?14—7 =7 2、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2、小结: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三、比一比,算一算1、说一说片所表达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
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数学教案-1.5跳伞表演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1到5;2.掌握简单数学加法;3.培养学生观察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1.跳伞表演的原理;2.掌握数字1到5;3.掌握简单数学加法。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自由组合数字1到5和简单数学加法;2.学生如何进行跳伞表演。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启动(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做拉伸运动,以调整运动状态;2.教师出示数字1到5的卡片,让学生依次报出数字、英文名称、数量、拉平手势等,以热身数字观察和认识。
2. 新课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跳伞表演场景背景图,让学生了解跳伞表演基本原理;2.教师出示数字1到5的卡片,让学生依次报出数字和数量,练习加法,组成一个小的数字算式;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跳伞表演场景背景图,用小数字算式计算出跳伞英雄身后落下的数字,在黑板上写下运算结果。
3. 操作体验(30分钟)1.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字和小数字算式,完成一个小跳伞表演;2.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掌握跳伞表演和数字加法知识,体验数字世界和数学之美;3.学生互相观察、交流,共同创作,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4. 总结反思(10分钟)1.教师邀请几组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和分享,展示他们的跳伞表演和数字算式;2.学生对其他组的展示和分享进行观察、提问、点评和总结,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共同促进进步;3.教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鼓励学生思考和思辨。
五、教学评价1.学生在跳伞表演和数字加法方面应用灵活,积极参与操作体验和分享反思;2.学生实现了数字世界和数学之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3.教师通过观察跳伞表演和数字算式,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自信心的提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课时《跳伞表演》(1)一. 教材分析《跳伞表演》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比较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材通过跳伞表演的图片,让学生发现和总结图片中物体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简单的排列规律。
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规律的理解和表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排列规律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排列规律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简单的排列规律。
2.难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排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和总结排列规律。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排列规律。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和表达排列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跳伞表演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排列规律。
2.准备排列规律的卡片,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跳伞表演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图片中物体的排列规律。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这些跳伞运动员,他们是怎么排列的?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排列规律的卡片,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看这张卡片,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试着用手指数一数。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尝试发现和总结排列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用语言表达他们发现的排列规律。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复杂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尝试发现和总结。
跳伞表演(一)学习目标: 1、联合详细情境,进一步领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育提出数学识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要点: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习难点: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和圆片。
学习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蓝天白云,天气冷清,在漂亮的大丛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出色的表演。
你们想看吗?(生答)此刻老师就带小朋友一同来赏识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
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漂亮的大丛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下降伞)二、研究解题策略1、学生认真察看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报告:看到了大丛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下降伞、黄色下降伞和蓝色的下降伞在竞赛;红色下降伞有 14 个、黄色下降伞有 6 个,蓝色下降伞有 7 个。
(师板书:蜗牛的数量)4.学生依据方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同样的数学识题。
5.学生报告所发问题并试试解答。
生 1:红色下降伞和蓝色下降伞一共有多少个?)1 / 3生 2:红色下降伞比黄色下降伞多几个?同学们察看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方才同学提出了“红色下降伞比黄色下降伞多几个 ?”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种问题。
三、学生操作,研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 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下降伞的个数,再摆 6 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下降伞的个数。
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下降伞比黄色下降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报告。
(红色下降伞比黄色下降伞多8 个)依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
板书:14-6=8 让学生说出 14、6、8 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达成的“蓝色下降伞比红色下降伞少几个?”,教师评论学生。
4、这节课经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跳伞表演(一)
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点: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学习难点: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学具准备:课件、小棒和圆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
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
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
(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
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
(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
板书:14-6=8 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黄色:6个蓝色:7个
14-6=8(个) 14-7=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