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9999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2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课文分析每次教学《满井游记》时,总是觉得这篇文章内容浅显,只要所文中由总而分,人景交融的景物描写讲解清楚就可以了。
但近来读到一些与袁宏道同时代的散文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将之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感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内容可供挖掘。
我所读到的作品为《帝京景物略》(刘侗、于奕正)中的“满井”一条:“出安定门外,循古壕而东五里,见古进,井面五尺,无收有干(栏杆),干石三尺。
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百亩一润,所谓滥泉也。
泉名则劳,劳则不幽,不幽则不蠲洁。
而满井旁,藤老藓,草深烟,中藏小亭,昼不见日。
春初柳黄时,麦田以井故,鬣毵毵且秀。
游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村妆而蹇者,道相属,其初春首游也。
”同书还附有袁宏道游满井诗两首:“出东门子城,古道三五折。
破石蹶荒丘,云是故元碣。
烧柳发柔条,卧槎吐红节。
石沟注涓水,寒鉴写空洁。
燕女竟游骖,罗袜带香雪。
梅花堆鬋(ji ǎn,下垂的鬓发)髻,波影动文缬(xié,有花纹的丝织品)。
青山酣远客,新鸟困啼舌。
红尘来频频,可消奔竞热”。
(《游满井》)“怪我频来去,无樽亦啸歌。
店荒酤酒浊,僧近施茶多。
竹里分黄阙,波间语翠娥。
溪光最胜处,高柳荫长坡。
”此外还有明末的著名文人王思任所著的《游满井记》:“京师渴处,得水便欢。
安定门外五里有满井,初春,士女云集,予与吴友张度往观之。
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
满之貌,泉突突起,如珠贯贯然,如眼睁睁然,又如渔沫吐吐然,藤蓊草翳资其湿。
游人自中贵外贵以下,中者帽者,担者负者,席草而坐者,引颈勾肩履相错者,语言嘈杂。
卖饮食者,邀河好烧,好酒,好大饭,好果子。
贵有贵供,贱有贱鬻,势者近,弱者远,霍家奴驱逐态甚焰。
有父子对酌,夫妇劝酬者,有高髻云鬟,觅鞋寻珥者,又有醉詈泼怒,生事祸人,而厥夭(指帮闲)陪乞者。
传闻昔年有妇即此坐蓐,各老妪解襦以惟者,万目睽睽,一握为笑。
而予所目击,则有软不压驴,厥夭抉掖而去者,又有脚子抽复堕,仰天露丑者,更有,喇吓恣横,强取人衣物,或押人妻女,又有从旁不平,斗殴血流,折伤至死者,一国惑狂。
29满井游记课文研讨一、整体感知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
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
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
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
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
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
“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
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
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
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满井游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满井游记简介本篇选自《袁中郎全集》。
作者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局限于自然景物以及生活琐事的描写,山水游记的成就较高。
《袁中郎全集》共四十卷,凡文集二十五卷,诗集十五卷,有明崇祯间刻本。
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本《袁宏道集笺校》五十五卷。
本篇以清新的笔调写出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了作者的欢快心情。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①。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泠光之乍出于匣也②。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③。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④。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⑤,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⑥,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⑦。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⑧?己亥之二月也。
注释①鹄(hú):天鹅,一说黄鹄。
②泠(línɡ)光:清光。
③靧(huì)面:洗脸;掠(lüè):轻轻地拂过,这里指梳发。
④浅鬣(liè):短短的鬃毛,这里形容麦田中的嫩苗。
⑤茗(mínɡ):茶,这里作动词,意指煮茶;罍(léi):酒器,这里指拿着酒器,作状语;蹇(jiǎn):骑驴。
⑥曝(pù):晒;呷(xiā):喝。
⑦堕:败坏,耽误;此官:作者自指,当时担任顺天府教授的闲职。
⑧恶(wū)能:怎能。
《满井游记》文言文赏析袁宏道实为明代“派”的中坚,他崇尚自然,为诗作文反对当时文坛著名的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主张“独抒性灵”。
其山水小品《满井游记》是他这种创作思想的典型代表。
这篇文章写于他应其兄袁宗道之召入朝为官的第二年春。
此前他已经辞去吴县县令,悠游于江南山水名胜间数载。
对于酷爱自然山水的袁宏道来说,此次遵兄命入朝为官,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实属不得已之选。
就好比是鸟入牢笼再不似往昔能疏放不羁。
尤其身处冬季的北方,虽“花朝节后”仍然是“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严冬如故,而此时正是江南繁花似海的赏春踏青的大好时光。
又“局促一室之内”这样逼狭的空间之中,袁宏道更是如笼中套索,愈发苦闷难耐,所以有时竟不避“冻风时作”的恶劣天气“冒风驰行”。
虽总是“未百步辄返”,然其向往挣脱束缚,投身自然怀抱的迫切愿望跃然纸上。
文章开首写不得游,实为下文写游张本。
在多次出游未果的情况下,袁宏道伺“廿二日,天稍和”的良机,即“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此时的袁宏道真可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若脱笼之鹄”生动表现出其亲近自然后无比舒畅与自由的心理感受。
当此时,万物刚刚挣脱严冬的桎梏,重新获得了生机,而袁宏道也是长时间“局促一室之内”的首次出游。
故所见之景一如袁宏道从逼狭的空间进入广阔天地间的心情一样一扫往日的阴霾灰暗,“一望空阔”,清新明媚之极。
所见局部之景从山水写起,再写到麦田,柳梢,游人,鱼鸟。
所见之景无不融入了袁宏道陶醉于自然山水之间的愉悦舒畅的心情。
“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突出了水的清亮透澈;“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写出了山的明秀。
把水比作“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极写明媚阳光照耀下水的波光荡漾之态,别有一番清新可人的意趣。
把山比作“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使得群峰在明秀之间倍增几分妩媚灵动。
而至于“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既写春天生机乍现的新鲜景象,又可充分感受到此时作者赞美喜悦的心情。
袁宏道集笺校《满井游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袁宏道集笺校《满井游记》原文及鉴赏【导语】:燕地寒,花朝节后①,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中考知识点一、原文及解释: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
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
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匣)也。
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
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
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二、译文: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然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
每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
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感觉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河上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得如同刚刚擦过一般,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似的。
《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满井游记》原文及翻译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课下解释:1、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北京地区。
3、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
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
冻风:冷风。
作:起。
5、局促:拘束。
6、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
稍和:略微暖和。
7、偕(__é):一同。
8、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
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9、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10、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11、于时:在这时。
12、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13、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14、新开:新打开。
15、匣(__á):指镜匣16、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17、娟然:美好的样子。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及白话文八年级语文课文《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及白话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袁宏道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 )鬟( 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j iā)背。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白话文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就会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我)(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急速行走,没(走到)一百步就(被迫)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
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满井游记》课文详细解析《满井游记》基础字词1.注音燕地(yān)花朝节(zhāo)飞沙走砾(lì)廿二日(niàn)土膏(gāo)鹄(hú)靧(huì)面鬣(liè)蹇(jiǎn)曝沙(pù)汗出浃背(jiā)堕事(huī)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燕(yān):古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花朝(zh 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犹:副词,仍然、还。
厉:猛烈。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时,副词,常常。
作,起。
则:就。
砾(lì):小石块,碎石。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局促:拘束。
之:结构助词。
欲:想要。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驰行:疾行,即快步行走。
辄(zh ã):就】【译文】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却不能够。
(我)每次冒风疾行,走不到百步就返回来了。
【解析】在记游之前,先用烘托、反衬的手法,勾画北国的早春。
花朝节这一天人们要到郊外踏青。
可是这一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为后文作了铺垫,欲扬先抑,把渴望出游与不能出游的矛盾心情暗示给读者;同时,又交代了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此段写北京早春的寒冷和冷风的厉害。
2.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廿(ni àn)二日:二十二日。
稍和:略微暖和。
偕(xiã):一同,协同。
东直:北京东直门。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柳:高大的柳树。
夹堤:分立在堤的两边。
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微:副词,稍微。
润(r ùn):湿润。
空阔:开阔。
若:好像。
脱笼之鹄(hú):从笼子里飞出的天鹅。
之,助词,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鳞浪:像鱼鳞似的波浪。
鳞,像鱼鳞似的。
新开:刚刚打开。
于,从。
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为……所……:被。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擦洗。
鲜妍:鲜艳美好。
明媚:鲜明可爱。
倩(qi àn)女:美丽的女子。
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
靧(huì):洗脸。
髻鬟(jì hu án):环形的发髻。
掠:梳掠】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将:副词,快要、将要。
舒:舒展。
梢:指柳梢。
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开、分散。
浅鬣(liâ):兽颈上短短的鬃毛。
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许:表约数,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盛:多。
泉: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
茗:名词用作动词,喝茶。
罍(lãi):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蹇(jiǎn):原是跛足的意思,引申为驴,这里作“骑驴”讲。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虽:虽然。
尚:还。
劲:猛,强有力。
然:连词,表转折。
徒步:步行。
则:就。
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凡:凡是。
曝(pù)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曝,晒。
呷(xiā):吸。
鳞:指代鱼。
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
喜气:欢乐的气氛。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始:才。
知:知道。
郊:上古时代国都城外百里称“郊”,此外泛指城外。
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
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而:表转折,可是。
城:在城里。
居:居住。
者:……的人。
未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不知道郊田之外还有春色。
之,代春色。
也:语气词,啊。
】【译文】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来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分立在堤的两岸,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在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地荡开,(河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新打开,冷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秀美得像被擦洗过一样,漂亮而妩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过髻鬟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柔软的柳梢迎风飘摇,麦苗像兽颈上的长毛才一寸来高。
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可见。
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凡是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安闲自在,所有的动物之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啊。
【解析】“廿二日天稍和”,状写天气和心情。
一个“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显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
“偕”“出”“至”,连用三个动词组成一个连动句子,表现出作者那种兴奋惬意的心情。
从“高柳夹堤”始,描写景色。
“若脱笼之鹄”是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从局促困居的情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
描写春水之美。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用对偶句式,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已融,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泽。
“鳞浪层层”句写微风吹过水面的样子。
用新开匣的明镜来比喻明亮的春水,显得优美熨帖,同时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梳妆对镜的美人。
写春山之美。
这个比喻,与上面开匣明镜般的春水的比喻,虽然分别指山和水,却一气相通,由明镜而带出对镜梳妆的美人,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体,给人以相互生发的和谐美感。
写草木之美。
“柳条将舒未舒”写柳芽刚吐的风韵。
“柔梢披风”写出杨柳的动态美。
“柔”“披”写早春的杨柳的风姿,很传神。
这两句写杨柳,回应前面“高柳夹堤”一句,而作进一步的领略欣赏。
这里从游人落笔,写出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两句是抒写作者自己的感受,直观地写出了早春的特征:寒中微暖。
作者通过鱼鸟一动一静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在春光中悠然自得的情态。
这里着眼于大自然的生物。
通过以上三层描写,得出一个审美结论:“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这几句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对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
以上写景,写人,涉及鱼鸟,然后至自身。
“始知”两个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
第二段细致地描写了游满井时所见到的景物,以上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文章最后由物及人。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首,无实意。
以:因为。
堕(huī)事:耽误公事。
堕,坏、耽误。
潇然:潇洒无牵挂的样子。
于:在。
此官:当时作者任顺天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适:副词,正好。
恶(wū)能:怎么能。
恶,疑问代词,在句中作状语,怎么。
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译文】能够不因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徜徉的,只有我这种官啊。
而这个地方恰好离我近,我的游览将从这里开始,又怎么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解析】首句是议论句。
“惟”字,颇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职闲而懊恼,反而以此暗自庆幸。
没有那种庸俗的封建官场习气,流露出袁中郎独特的性情与个性。
结尾交代写作缘由。
“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体现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
“余之游将自此始”表示这一次满井之游将会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开端,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春游的珍惜之情。
第三段以议论作结。
写自己游览与为官两不误,而且特别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29课满井游记1.出处: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
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鲜明旗帜,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世称“公安派”,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2.古今异义:披风(柔梢披风):古: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今: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局促(局促一室之内)古义:拘束;今义:拘谨不自然。
3.一词多义:①时:(冻风时作)副词,常常;(于时冰皮始解)名词,时候。
②为:(山峦为晴雪所洗)表被动,被;(故为之文以记之)写;(人为刀,我为鱼肉)是。
③得:(欲出不得)能愿动词,能够;(悠然自得)形容词,舒适、闲适;(得道多助)得到。
④之:(脱笼之鹄)助词,的;(如倩女之靧面)主谓之间,不译;(郊田之外)限定关系,以;(未之知也)代词,代城居者不知郊田有春这件事。
⑤乍:(波色乍明)副词,初,开始;(冷光乍出于匣也)副词,突然,忽然。
⑥鳞:(鳞浪层层)名词作状语,像鱼鳞似的;(呷浪之鳞)代鱼;(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指鱼类和爬行类动物。
⑦偕:(宠辱偕忘)一起;(偕数友出东直)和,与。
4.词语活用:①泉而茗者: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
②泉而茗者: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③罍而歌者: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④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⑤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①冷光乍出于匣也。
宾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译:冷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
②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状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萧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萧然者”。
译: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自然。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是“知”的宾语。
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的句式。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译: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这一点。
①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省略主语“我”,即<吾与余>偕数友出东直。
)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便)同几个朋友出了北京城东直门,到了满井。
②柔梢披风。
(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被”的状语,又构成状语后置。
)译:柔软的柳梢在风中散开。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能够不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不受拘束流连忘返在山水草木之间的,恐怕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吧。
翻译:①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成语积累【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多。
【悠然自得】安闲自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