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8-009第二章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导学案附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1、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和____。
2、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位女高音,他们中音调高,响度大。
3、人在野外喊话时,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A.说话声的响度B.说话声的音调C.说话声的音色D.敲门声音的不同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
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检测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复备栏或测评学生笔记栏10分钟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
(写出两点)7、向暖水瓶中灌开水的时候,当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就可以判断水位越来越高了,这是根据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中的来判断的。
点拨指导追问5分钟六、反思升华、全面提高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
A.音调B.响度C.音色 D.都不是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归纳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一、音调──振动频率(单位:赫兹);二、响度──振幅;三、音色──不同发声。
1.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巩固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有针对性音调和频率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3)振动频率..超声波和次声波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者“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3.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晰准确、含义唯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声音的响度.4.减少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医生用的听诊器就是利用这个道理制成的.(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实验分析: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规律总结:一般地,区分不同人、不同乐器的声音,是根据其音色来判断的;用敲击法鉴别碗是否有裂纹,铁路工.学生交流讨论后积极发言.(教师适时点评)教师总结:从甲、乙、丙三图可知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方案二: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音调就会改变(如图乙).解:取长短不同的铜制空心管,将它们悬挂在木架上,敲击它们,选出其中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社会生活中密度用途很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所以发生火灾时为了避免吸入燃烧后产生的有毒气体,人应贴近地面爬行B.农民常用一定密度的盐水进行选种C.飞船尽可能采用强度高、密度大,性能优良的新材料制造D.拍摄房屋倒塌伤人的特技镜头时,房屋构件的道具一般用泡沫塑料制作,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泡沫塑料的密度较小2.“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kg、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A.6g B.60g C.600g D.6000g3.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导学案主备人:编号3 学生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什么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什么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什么不同?学习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学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音调与音色的区别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声音的三种特性是:,,。
2、音调是指声音的,跟物体振动的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振动的,音调就低;决定音调(频率是指,物体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是。
超声波:高于的声音,次声波:的声音)3、响度是指声音的或。
响度跟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4、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有关二、学点导学学点一:音调例题1、如图是童谣“小蜜蜂”的一段歌词与乐谱.当小玲唱到“大家一起”这四个字时,一定改变的是()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声速例题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学点二:响度例题3、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则鼓声()A.音调越高B.音色越好C.响度越大D.越低沉学点三:音色例题4、一种新型保险柜安装有声纹锁,只有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才能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锁.这种声纹锁辨别主人声音的依据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声速三、针对练习1、是我们辨别各种声音的依据,不受音调和响度的影响。
2、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和____。
2、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位女高音,他们中音调高,响度大。
3、人在野外喊话时,为了减少声音的分散,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是为了增大声音的____。
4、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的叫声响度大。
5、声音的响度取决于[ ]A.离发声体的距离B.发声体的振动频率C.发声体振动的幅度D.发声体的种类6、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A.说话声的响度B.说话声的音调C.说话声的音色D.敲门声音的不同7、对于声音的特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音调高的,响度一定大B.响度大的,振动幅度大C.响度小的,频率一定低D.音调、响度同,音色一定同8、使二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变高,应采取的办法是:A.把弦拉得紧些;B.把弦放松些;C.增加发声部分的长度;D.用更大的力拉琴。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二章声现象第2节声音的特性(含教学反思)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第二章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声音的特性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引导他们探索和理解声音的特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特性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音叉、尺子、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测量工具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的兴趣。
2. 探索声音的音调:a. 让学生拿出一根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拨动尺子,观察和听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
b. 引导学生发现,尺子振动快慢不同,声音的高低也不同,即音调不同。
c. 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下不同振动速度下的音调。
3. 探索声音的响度:a. 让学生用手掌拍打桌面,观察和听拍打产生的声音。
b. 引导学生发现,拍打的力量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
c. 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下不同力量下的响度。
4. 探索声音的音色:a. 让学生拿出一只气球,吹起来后,用嘴轻轻挤压气球,观察和听气球振动产生的声音。
b. 引导学生发现,气球的振动方式不同,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c. 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下不同振动方式下的音色。
b. 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记录。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运用。
2. 活动重点:声音特性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并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
但在活动中,部分学生对于声音特性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和指导。
《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
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
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运用钢尺,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我们可以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如果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观到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此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如果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结论: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教师总结: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一、教案主题:声音的特性教案及反思二、教学对象:初中物理学生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区分3.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4. 实验: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5. 课堂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奇妙。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解释乐器的发声机制。
3. 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简易的乐器,如笛子、鼓等,观察和分析乐器的发声原理。
第二课时: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区分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并区分。
2. 讲解:详细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第三课时: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速度。
2. 讲解:简要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公式。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
第四课时:实验:影响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2. 讲解:讲解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3. 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对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
第五课时:课堂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声音特性在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声音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