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37
- 格式:doc
- 大小:730.00 KB
- 文档页数:9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认识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依占有关资料,概括人类面对的主要环境问题。
3、认识并理解可连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看法、原则等基础知识。
4、理解可连续发展包含生态可连续、经济可连续和社会可连续三个方面,以及可连续发展是解决全世界环境问题的根本门路。
5、运用唯心主义看法,逐渐培育环境意识、全世界意识和参加意识。
二、预习内容时间:______期间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崇拜 ____________自然环境对开人类的限制作用特色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认识:人人对环境是一种 ______关系地时间: __________期间环境问题:环境遇到损坏,地理环关改造境 _______特点:人对环境依赖性 ________,对抗性系自然________认识:人对环境的认识有了 _________的萌芽的历时间: _________期间环境问题: ________欠缺、 ______,史从局部扩展到全世界特色:人地关系全面表现________,人征服地矛盾____认识: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______-回自然顾人类与人类的生计和发展占有必定的 _______,从环境中获得 ____环境人类的新陈代谢和花费活动的荒弃物要排放到____中去人直类____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遇到的影响反过来____的面于人类关系环境直人类向环境讨取资源的速度超出了资源自己及其代替品的___人类向环境排放荒弃物的数目超出了环境的______面产生问环表现_______污染 _______损坏 _______欠缺题境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问地区差别题地区性乡村:主要表现为 ____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
国家差别散布发达因家:主要表现为 ______全世界性:有些问题影响 ____________走向产生背景:20 世纪60 年月以来, _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日趋突出人地概念:既能知足 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___________知足协调其需求的发展——_________连续发展(基础)可内涵_________连续发展(目的)连续_________连续发展(条件)发展_________原则原则_________原则_________原则三、打破重点怎样划分环境问题、生态损坏和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在人类过分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状况下发生的环境损坏或环境退化,进而危害人类和其余生物生计和发展的全部问题。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解决好环境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而要认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本节教材首先从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导入。
简述各个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
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继而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材讲述了三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
说明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必然。
第四阶段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迫切现实需要,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群众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
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化,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人类逐步走上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时代,造成人地矛盾激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发展实际对照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地关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疱丁巧解牛三个阶段人地关系的转变经历了古代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
三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不同的,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表4-2-1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1.(1)20世纪50~80年代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有近60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的200多万辆汽车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 900多居民患病。
事件发生的第一天就有17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 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 000四日市哮喘病事件:1961年前后的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病症剧增,尤其是使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水俣病事件: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了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富山痛痛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爱知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0 000人,16(2)20世纪80博帕尔毒气事件: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2 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及分析】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谋求人地关系和谐,走可持续进展之路。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人地思想演变的了解,熟悉到人地和谐进展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领会走可持续进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可持续进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份,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份内容,要紧从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产生的环境问题、探讨以后人类可持续进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进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自发行动,充分熟悉到人类与环境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大体把握了必然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楚的熟悉。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咱们着重试探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术①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②了解可持续进展形成的背景,熟悉到走可持续进展的必然性③明白得可持续进展的概念、内涵,结合实例明白得可持续进展的三个大体原那么二、进程与方式①结合讲义,归纳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力状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熟悉及其所致使的环境问题②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环境进展的实际对照分析,熟悉人类走可持续进展道路的必然性③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得可持续进展的含义及其原那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正确的人地观②明白得走可持续进展道路的必然性,形成可持续进展的观念三、【重点】明白得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进展的内涵及原那么四、【难点】帮忙学生切身感受可持续进展的必要性,形成正确的人地观五、【教法与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探讨法五、【教学资源】视频、PPT七、【教学进程】八、【板书设计】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原则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定义内涵社会经济生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未来。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程标准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其演变的根源。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重点)[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阅读教材P88~P90前两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
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2)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2)环境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毁林开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3)人地关系:不协调,但产生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2)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教材梳理2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阅读教材P90~P93,填写下列知识。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①全球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变,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②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主要内容①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览众山小
1.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变化过程,从中体会出实践与认识论的关系,理
2.
3.从世界范围的、人类发展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体会教训的惨痛,警示作用巨大,从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必然的选择,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学法指导
按时间顺序,理顺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变化过程;比较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与地球环境关系变
从教训(重大环境问题)中领悟人地关系协调的必要性;体会人类自主能动意识对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反思自身行为。
从一系列人类环境保护的大事件中,感悟人类的伟大,人类英明地自主选
运用和借助实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三条原则,在学习中融合个人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履。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3.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必然选择。
●课标解读1.根据材料,判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条基本原则。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榆林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与厚重的黄土高原接壤。
史书记载,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榆林市北部地濒海边,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动物成群,是一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沃土。
直到1000多年前,这里依然还是一个古柏参天、林木茂盛、白榆颇多的好地方。
而现在榆林却成为“四望黄沙,不产五谷”的茫茫沙丘。
也成为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榆林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人地关系思想?导入新课——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88~90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90~9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对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3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1]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89图4-2-3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总结[方法技巧]。
→步骤5: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中的1、2、3、4的设问,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中1、2、3、4的设问逐次进行。
→步骤7:教师通过[例2]和教材[思考解答]的解读讲解研析知识“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步骤8: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堂双基达标]中5、6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9: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结]以明确掌握已学的内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文材料总结认可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教学过程及内容:<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可持续发展》<导入>地球能否承受人类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不能)我们必须做出改变!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关系,本节课我们按时间顺序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的演变。
<投影>课前准备一、分组5班:史前文明组(公元前8000年以前)6班:农业文明组(公元前8千年至18世纪初)7班:工业文明(18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8班:现代文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二、任务各组结合课文介绍,利用假期查找每个时期生产力水平、主要生产活动、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主要的环境问题和该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总结每个时期人地关系历史演进的因果关系链<投影>人类历史年代坐标图<学生活动>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时期。
在不同时期存在怎样的人地关系?请各组派代表汇报各组课前准备的内容并板书。
<投影>史前文明图片<教师提问>感谢史前文明组给出的精彩讲解,对于该时期人地关系大家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活动>略<探究活动>原始社会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点、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总结>史前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人们对自然环境充满敬畏、依赖,为适应自然的时期。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2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4。
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举例说明人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八大公害图片,分析得出人地应协调发展
2》通过教材91页人类与环境演变图的分析,描述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3》通过具体事例,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形成“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结合学生身边实例,教师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分析讲解案例,资料和图像,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内容: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指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容:(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要考虑环境保护。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D)A.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B.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C.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解析:图中曲线的变化说明了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①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污染程度低;②阶段经济发展快,环境污染程度加深;③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降低;④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低,所以选项D正确。
2.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B)A.①阶段B.②阶段C.③阶段 D.④阶段解析:从图中不难看出,②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环境污染程度也迅速扩大加深,该阶段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进入③阶段后有所转变,其主要原因是(B)①增加环保投入②科学技术进步③工业发展速度增快④产业结构调整⑤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A.①③⑤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③④⑤解析:发达国家曾经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主要的整治措施包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环保投入,推动科技进步等。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1.知道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重点)3.掌握可持续发展理念,联系实际正确评价人类的发展行为和思想。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阅读教材P88—P90前两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
(2)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
(2)环境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毁林开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3)人地关系:不协调,但产生了科学的萌芽。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
(2)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
(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正误判断:(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 )(2)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环境污染。
( )(3)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 )【提示】(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生态破坏。
(3)×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具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质,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教材整理2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阅读教材P90—P93,完成下列问题: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①全球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变,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
②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
(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主要内容①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
②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③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即代际公平。
④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
(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
(3)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正误判断:(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 )(2)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内公平。
( )(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 )【提示】(1)√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如此定义。
(2)×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际公平。
(3)√“竭泽而渔”就会使鱼无法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做到“以史为鉴”,坚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地思想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从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现代文明时期四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人类活动特点、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都不同。
探讨1:说出人类不同文明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提示】史前文明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农业文明时期不能认识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但开始探索人地关系;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现代文明时期人类认识到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讨2:“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提示】“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
探讨3: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
[核心点击]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1.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27290065】(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A.史前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D.现代文明时期(2)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东北三江平原排干湿地、开垦荒地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解析】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扰动最大。
第(2)题,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会对全球的气候、生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
【答案】(1)C (2)A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材料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
1994年3月25日,《中国21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21世纪议程》共20章,78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探讨1:说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提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
探讨2:在共同性原则要求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一样的吗?【提示】不一样。
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探讨3:“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句话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探讨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体现了共同性原则。
[核心点击]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内容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人类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2.《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维护了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D.持续性原则一致性原则(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A.当地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C.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解析】第(1)题,“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
【答案】(1)A (2)D工业革命探讨1:人类中心论在工业文明时期表现最突出,试分析其核心思想。
【提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探讨2: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面临着哪些前所未有的压力?【提示】(1)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它们的再生能力。
(2)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人类发现替代资源的速度。
(3)环境污染的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自净能力。
(4)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
[读图指导]1.由图可知,人类掠夺式开发利用新材料、新资源。
2.由图可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各种机器、设备竞相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体验评价]3.上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人类依附自然,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B.人类利用工具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抗性增强C.人类要征服自然、人地矛盾尖锐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通过可持续发展,逐步解决环境问题【解析】图示所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盲目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答案】 C[课堂·小结]对点训练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