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
- 格式:doc
- 大小:3.32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悬念”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巧用悬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
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
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扣人心弦,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在不断地尝试着几种方法。
一、在课文导入时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行为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授内容已有的知识或认知背景是他们学习的必要条件,它能对新知识产生同化作用,构成有意义的、高效的学习,使新知识更易于理解和牢固掌握。
导入可以以旧带新,以易带难,使教学具有新鲜感和启发性。
教师针对课文的类型和内容巧妙、灵活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愿望,并使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从而为正式进入课文做好准备。
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中。
成功的导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课文的教学“抛砖引玉”。
二、在讲读课文中可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1、设置悬念留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产生疑问入手,然后提出疑问,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己解决疑问,以问促学。
或者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悬念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求知,主动完善,主动发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用“悬念”成就阅读精彩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悬念教学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知阅读魅力,从思想和情感上与作者或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创新力。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设计有针对性的悬念性问题和情境,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采取悬念阅读教学法的意义(一)能够促进学生内外学习动力的有机整合初中学生大多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学习判断力、丧失学习动机。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悬念引导,不断抛出问题,让学生产生为什么和怎么办的思想,能够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运转的状态,并在怀疑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的兴奋度和自主学习的效率。
同时,在悬念的引导下,学生更乐于并善于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将课堂营造成一个“案发现场,谁先破案就是胜利”。
让学生能够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提升其学习的内外驱动力,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内化语文知识结构,并更新语文知识系统,从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但是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虽然已经明确教学目的,但是却没有有针对性地落实,不是教学方法不严谨,就是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因此,通过悬念教学法,教师为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通过情景的诱导和情感的延伸,学生能够在一个具体完整的情境中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在获得一定启发的同时也能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
除此之外在阅读教学中,从悬念的设置直到问题的解开,是学生的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运用悬念与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一、悬念的定义与重要性悬念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在叙事过程中适时地隐藏信息、暗示事件发展的方向或结局,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
悬念的使用能够增强阅读体验,使读者更加投入故事情节中,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记忆与理解。
二、使用悬念的技巧与方法1. 开门见山、以小见大在文章的开头引入一个悬念,让读者产生兴趣。
可以通过一段神秘的描写、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或者一个紧张刺激的场景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进而让他们想继续阅读下去。
同时,要在引发悬念的同时透露一些关键信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猜测。
2. 适时的信息断点在文章的适当位置设置信息断点,即在关键时刻切断或突然暴露一些信息,使读者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到困惑、震惊或好奇。
通过不完整的信息,读者会产生猜测,并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叙述来获取更多的答案。
3. 运用对比与矛盾在文章中设置对比与矛盾的情节,让读者感到不寻常或不合理。
通过设置情节反差,从而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解欲望。
例如,在一个平静的场景中突然出现突发事件,或者一个反常的行为,都能够产生悬念。
4. 留白和揣摩文章中在适当的地方留白,给读者一些充足的空间去揣摩、猜测以及思考。
适量的留白可以让读者填补空缺的信息,增加与作品的互动,也使得读者更加渴望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从而保持他们的好奇心。
三、悬念的应用举例1. 小说中的悬念运用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引发读者对主角命运的疑问、对故事揭示真相的期待以及对情节发展的好奇,来推动读者的阅读欲望。
例如,在犯罪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设置谜团和线索,让读者一直想要了解谁是真正的凶手。
2. 新闻报道中的悬念运用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通过适时的断点设置,以及对事实的逐步揭示,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求解欲望。
例如,在报道一起刑事案件时,可以先报道案发现场的一些现象,然后再逐渐揭示涉案人员的身份和动机,让读者一直关注案件的发展。
3. 广告中的悬念运用在广告中,悬念的使用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望。
悬念,在语文课上的运用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04-182-01评书往往在情节最波澜起伏、听众最投入的时刻,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把你的兴趣和注意力抓住,使你产生非听不可的强烈愿望。
评书运用的这种吸引人高度注意的艺术手段,叫悬念。
能不能像评书那样运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呢?一、课前巧设悬念,激发情感1、巧设悬念,唤起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巧设悬念,诱发好奇心。
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如教《蘑菇该奖给谁》一文时,我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什么故事呢?”说完板书课题《蘑菇该奖给谁》。
“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蘑菇到底奖给谁了?发生了什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让学生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课中创设教学悬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基础教育明确指出通过让学生“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质疑是创造之母,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源于质疑。
少年儿童天真好奇,对凡事都爱问为什么。
作为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这种敢问敢驳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2024年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悬念的巧妙运用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悬念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悬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导语设计引发悬念课堂伊始,教师的导语如同戏剧的序幕,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来曹操的箭矢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深层的寓意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探寻这其中的奥秘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重点词句设置悬念在语文教学中,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挖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背影”这个关键词,设置悬念:“同学们,作者为何会对一个背影如此印象深刻?这个背影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述,一步步揭开这个悬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利用课文插图设置悬念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示小女孩在火柴光芒中幻想的插图,并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这个插图,小女孩在火柴的光芒中看到了什么?她的幻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和心境呢?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利用学生认知矛盾设置悬念学生的认知矛盾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解上的冲突和困惑。
(完整版)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例谈悬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妙用>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224521)刘冬[摘要]悬念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文本特点,在导入时设置悬念以激发兴趣,在意外结局处设置悬念以引导探究,在结尾处设置悬念以发散思维。
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使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悬念[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28“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设置悬念,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课堂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来。
悬念在语文课上的运用论文悬念是一种吸引人高度注意的艺术手段。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
悬念这一教学技能,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学生不同的年级层次灵活运用。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即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结果或文中某个突出的片段讲给学生,让学生尝到甜头,产生穷根究底的愿望。
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开课就借用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过《祖国花朵》这部影片吗?在影片中有一首很好听的插曲,它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
歌曲中描绘了一群可爱的少先队员课余时间荡舟北海、尽情欢乐的动人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
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什么吗?”几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当学生知道这首歌词就是要学习的课文时,学习兴趣立刻高涨起来。
即把意外事件或一种违背常理的“怪现象”摆到学生面前,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教学《“科学怪人”》一课时,我是这样来导入课文,引出学生探究兴趣的:首先我问学生:“科学怪人”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不是。
)那“科学怪人”指的是谁?(开文迪许。
)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开文迪许真得很“怪”吗?他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怪”表现呢?学生面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绪中开始讲述课文,造成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即在教学课文内容时,教师撒下重重迷雾,在拨云荡雾中,不断拧紧学生的发条。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先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然后设问:这里有几段?(两段。
)讲了谁和谁?(狐狸和乌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撒下第一重迷雾:“肉明明在乌鸦嘴里,怎么被狐狸叼走了?”学生读完第一遍课文时就恍然大悟了,原来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
接着教师又撒下第二重迷雾:“狐狸是用什么办法叼走肉的?”学生便饶有兴趣地反复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对话,在朗读中让学生揭解开迷雾。
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论文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论文一、新课伊始,巧用悬念,激发求知欲在导入新课时巧妙地设置悬念,精彩的导入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六册课文《狼和鹿》时,我先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狼和鹿分别给他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片段一】生1:小鹿长得很可爱,身上有梅花一样的斑点。
生2:小鹿还长着美丽的像小树一样的角,很善良,它只吃草和树叶,不吃动物。
生3:狼非常凶残,经常吃羊、兔子等动物。
生4:狼还吃人呢!太可恶了,我不喜欢狼。
师:是啊,贪婪而凶残的狼怎么会和美丽而善良的鹿扯到一起呢?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吧!这样的导入巧妙设置了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首尾对照,利用文章出乎意料的结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开头讲的是一回事,而结局却恰恰相反,与开头形成强烈对比。
此时,我们就可以用这出乎意料的结局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文时,当我给学生讲到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师傅说他不是唱戏的料时,我引导学生看课文结尾,设置悬念。
学生大惑不解,明明是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梅兰芳没有学戏的天赋,怎么后来就成了大师了呢?【片段二】生:课文的最后说,梅兰芳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
师:为什么从小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的梅兰芳却在长大后能成为世界有名的京剧大师呢?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第二段,找找原因吧!上面片段中的教学,巧妙利用了事情发展中出乎意料的结局,利用课文首尾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达到乐学、爱学、主动学。
三、抓住文中关键问题,层层设置“悬念连环套”,让学生“钻进去”在教学中,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设置一个接连一个的悬念,能够令课堂跌宕起伏,使学生好奇心高涨、兴趣盎然。
例如,在教学课文《狼和鹿》的时候,在导入新课之后,我设置了悬念。
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中心小学(224521)刘冬
[摘要]悬念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文本特点,在导入时设置悬念以激发兴趣,在意外结局处设置悬念以引导探究,在结尾处设置悬念以发散思维。
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使课堂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堂悬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28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巧妙设置悬念,将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听课更认真;同时,在解决悬念的过程中课堂也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精彩来。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设置悬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它可以使教学的第一锤重重地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故意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进而主动的融入新课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是这样设置悬念: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孪生兄弟吗?
生:双胞胎,一个妈妈生的。
师:你们知道孪生兄弟有什么特点吗?
生:长得很像。
师:文中说“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又是怎么回事呢?地球和火星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看一看吧!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孪生兄弟”入手,设置悬念——“地球和火星有什么相似之处”,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同时,他们阅读的目的性更强,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二、在意外结局处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我们经常发现教材中的一些文本开头讲的是一方面的内容,而结尾处却与开头所描述的恰恰相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从这出乎意料的结局入手巧设悬念,将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课,我通过设置悬念引领学生思考探究。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蜗牛原来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师:请大家再把最后一段读一读,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知道了蜗牛的翅膀慢慢退化了,再也不会飞翔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师:说得非常好,蜗牛原来有一对有力的翅膀,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
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翅膀退化,再也不会飞翔了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一会儿把蜗牛不会飞的原因给大家说一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蜗牛从会飞到不会飞这个出人意料的变化过程,利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内容的强烈对比,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这样教学,一方面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调动起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三、在文本结尾处设置悬念——发散思维
教材中一些文本的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一种余音缭绕或者意犹未尽之感。
这是作者在作品处理上的有意留白,给读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教师在此处设置悬念,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使文章的结尾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苏教版第十二册《螳螂捕蝉》一课的结尾:“听了少年的
话……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置悬念的:
师:吴王认为少年的话很有道理,难道大臣的话就没有道理,不是真正为吴国着想吗?生:大臣们的意见吴王听不进去,他们就应该想个巧妙的办法。
少年很聪明,选择了合适的时间,方法也很巧妙,所以才能够被吴王接受。
师:你这儿说的时机、方法就很重要。
古人云: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天时、地理、人和都非常重要。
也正是因为少年选择了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再加上巧妙的语言,才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由此可见,大臣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就错在时机不对、地点不对。
这里,教师通过巧妙地悬念设置把学生带到了深入思考的境地,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真实、客观。
总之,悬念作为艺术作品的一种巧妙的处理手法,有其独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