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复习智能仪表
- 格式:ppt
- 大小:965.00 KB
- 文档页数:96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 .14SCI EN CE &TEC HNO LO GY I N F O RM ATI ON 工业技术以电脑和微处理器技术为核心技术,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图像显示、自控理论为共性关键技术基础,促成传统仪器仪表升级为智能仪器仪表,发展成为信息工业领域中一系列产品群体。
智能化仪器仪表不仅解决了传统仪器仪表不易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还能简化仪表电路,提高仪表可靠性,更容易实现高精度、高性能、多功能的目的。
1智能仪器仪表概述智能仪器仪表将人工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仪器仪表中,使其具有类似于智能特性或智能功能。
为了实现这种特性或功能,智能仪器仪表中一般都使用嵌入微处理器的系统芯片、或数字信号处理器及集成专用电路,其内部带有处理能力很强的智能软件。
智能仪器仪表与微处理器相结合,取代了许多笨重的硬件,内部结构和前面板大为改观。
微处理器通过键盘或遥控接口接受命令和信号,并用来控制仪器仪表的运算,执行常规测量,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处理,数字显示或传送。
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的技术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使智能仪器仪表与传统仪器仪表有了很大不同。
智能仪器仪表具备的特点在于:智能仪器仪表中采用微处理器后能实现“硬件软化”,许多硬件逻辑可用软件取代。
软件控制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当需要改变功能时,只改变程序即可,并不需要改变硬件结构;通过其内含的微处理器,可以进行许多复杂的计算,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多种自动补偿、自动校正、多次测量平均等技术,以提高测量精度;具有友好的人机对话能力和操作自动化。
智能化仪器实际上是一个专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典型的结构一般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份组成。
硬件部分一般主要包括信号的输入通道,微控制器或微控制器及其外围电路、标准通信接口、人机交换通道,输出通道。
智能仪器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监控程序和接口管理程序两部分等。
智能仪表的构成要素摘要:由于计算机、微电子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仪器仪表已经被更加智能的仪表所慢慢取代。
单片机、dsp、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为智能仪表的设计提供了更多新的方案,智能仪表已经成为现代监测系统中重要的工具。
本文主要阐述了智能仪表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对智能仪表的软硬件构成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智能仪表监测系统1、智能仪器仪表的发展和现状智能仪器是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含有微型计算机或微处理器的测量仪器,由于它拥有对数据的存储、运算、逻辑判断及自动化操作等功能具有一定智能的作用,因此被称为智能仪器。
近年来,智能仪器已经开始从较为成熟的数据处理向知识处理方向发展。
智能仪器仪表在模糊判断、故障诊断、容错技术、传感器信息融合、数据挖掘、知识发现、人工智能、计算智能、机件寿命预测、灾害信息辨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从1971年第一种微处理器出现以来,仪器仪表大致经过了模拟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四个发展阶段。
模拟式仪器被称为第一代,大量指针式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以及一些通用的测试仪器均是典型的模拟式仪器,模拟式仪器功能简单、精度低、响应速度慢。
第二代是数字式仪器,它的基本特点是将待测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以数字形式输出显示并向外发送。
数字式万用表、数字式频率计等均是典型的数字式仪器,数字式仪器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读书清晰、直观,测量结果可打印输出,也容易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并且使用于遥测和遥控等远距离传输。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完全突破传统概念的新一代仪器,即目前比较流行的智能仪器。
智能仪器仪表不仅能完成某些测量任务,还能进行各种复杂的数据运算处理,且能适应被测参数的变化,进行自动补偿,自动选择量程、自动校准、自寻故障、自动进行指标判断与分选以及进行逻辑操作、定量控制与程序控制等工作。
随着新型单片机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器件的出现,新研制生产的智能仪器仪表不断产生,并且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仪器仪表。
1、概念:仪表及作用2、仪表的发展经历那几个阶段?其特点?3、智能仪表的分类及特点?4、智能仪表的主要特点?5、推动智能仪表发展的主要技术1.仪器仪表是获取信息的工具,是认识世界的手段。
作用是延伸、扩展、补充或代替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器官的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步人信息时代,对仪表的依赖性更强,要求也更高。
2.第一代--模拟式仪表---基本结构是磁电式和电子式。
磁电式基于电磁测量原理使用指针来显示测量结果。
如指针式万用表、伏特表、安培表、功率表等。
电子式基于模拟电子技术原理。
如记录仪、电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
第二代--数字式仪表---基本结构中含有A/D转换环节,并以数字方式显示或打印测量结果。
如数字电压表、数字功率计、数字频率计等。
比第一代响应速度快,测量准确度高。
第三代--智能式仪器仪表---基本结构中含有CPU。
功能强大、功耗低、体积小、可靠性高等。
第四代--虚拟仪器及网络化仪器,虚拟仪器是以通用计算机为基础,加上特定的硬件接口设备和为实现特定功能而编制的软件组成。
网络仪器---把信息系统与测量系统通过Internet连接起来,做到资源共享,高效完成复杂艰巨的测控任务。
仪器特点:实现资源共享,一台仪器为更多的用户所使用。
环境恶劣的数据采集实行远程采集,将采集的数据放在服务器中供用户使用。
重要的数据多机备份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测试人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修改、扩展十分方便3.聪敏仪器仪表---是以电子、传感、测量技术为基础。
特点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而获得某一有特色的功能。
初级智能仪器仪表---应用计算机及信号处理技术,具有记忆、存储、运算、判断、简单决策、自校准、自诊断、人机对话等功能。
目前绝大多数智能仪表属于此。
模型化仪器仪表---应用建模方法及系统辨识,对被测对象状态或行为做出估计,建立对环境、干扰、仪器参数变化做出自适应反映的数学模型,并对测量误差进行补偿。
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应知试题与答案试卷九一、压力、温度、流量、液位仪表的工作原理:1、控制系统控制稳定的衰减系统ζ应是(C )。
Aζ=0 B ζ<0 C 0<ζ<1 D ζ=12、用差压测量容器液位时,液位的高度取决于( D ).A 压力差和容器截面B 压力差、容器截面和介质密度C 压力差、容器截面D 压力差、介质密度和取压点位置3、用热电偶配电位差计测温时,如热端升温2℃ ,冷端降温4℃,则仪表指示( A ).A 升温2℃B 下降2℃C 升高6℃D 升高4℃4、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正、反作用的确定,是依据:( B ).A 实现闭环回路的正反馈B 实现闭环回路的负反馈C 系统放大倍数恰到好处D 生产的安全性5、控制阀正、反作用的确定,是依据:( D ).A 实现正反馈B 实现负反馈C 放大倍数恰到好处D 生产安全性6、PI控制系统中,如P已经合适,在加入积分作用过程中( B )比例带。
A应适当减少B应适当增加C无需改变 D 不影响7、正作用控制器是指(D).A输入>0、输出>0B输入增大、输出也增大C输出与输入成正比D正偏差增大、输出也增大8、对DDZ-Ⅲ型控制器,以下切换中,无需先平衡的切换是(B).A自动-硬B自动-软C软手动-硬9、对Ⅲ型调节器,若要增大积分作用,减少微分作用,则应( C )时间。
A 增大积分、微分B 增大积分时间、减小微分C 减小积分、微分D 减小积分时间、增大微分10、在正产过程中,最常见的操纵变量是介质的( C )。
A 压力B 温度 C流量 D 液位二、仪表故障原因分析方法:1、用热电偶和数显表组合测温,在连接的补偿导线短路时,仪表指示( A )。
A 补偿温度B 溢出指示C 不确定D 0℃2、电位差计测量范围为200~800℃,若桥路电压增大,则测量下限( A )200℃。
A 大于B 小于C 仍为D 不影响3、与平衡电桥桥路连接的三线制连线,若下支路线电阻高于上支路线电阻,则仪表指示( B )。
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应知试题与答案试卷五一、选择题1.串级控制系统设计中,副回路应包含()A.较多干扰;B.主要干扰;C.特定的干扰;D.主要干扰和尽量多的干扰答案D2.离心泵的负荷控制系统中,调节阀应安装在()A.离心泵的出口;B.离心泵的进口;C.进、出口均可;D.回流或进口答案A3.单纯前馈控制系统是一种对()进行补偿的控制系统A:测量值与给定值的偏差;B:被控变量的变化;C:干扰量的变化;D:特定干扰的变化答案D4.控制阀前后压差较大或口径较大时,流体为一般介质,可选用()阀。
A.单座阀 B.双座阀 C.蝶阀 D. 球阀答案B5.积分控制规律的特点是()A:控制及时,能消除余差;B:控制超前,能消除余差;C:控制滞后,能消除余差;D:控制及时,不能消除余差答案C6.参数整定后、均匀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应是()过程。
A:等幅振荡;B:发散振荡;C:非周期衰减;D:周期性衰减振荡答案:C7.均匀控制系统的目的是()A:液位、流量都稳定在一定的数值;B:保证液位或压力的稳定;C:保证流量的稳定D液位、流量都在一定范围内缓慢波动。
答案:D8.控制阀工作流量特性取决于()。
A.阀芯形状 B.配管状况 C.阀前后压差 D. 阀芯形状及配管状况答案:D9.由于微分规律有超前作用,因此控制器加入微分作用主要用来()。
A. 克服控制对象的滞后和大幅的干扰 B.克服大纯滞后和大幅的干扰C.克服控制对象的容量滞后和大幅的干扰 D. 克服对象的纯滞后和大幅的干扰答案:A10.分程控制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工况被控变量不同;B.不同工况控制手段不同;C.不同工况控制目的不同;D.属于简单控制系统答案:B11. 锅炉汽包三冲量控制中的三个冲量是指()。
A:汽包液位、蒸汽流量、燃料流量;B:汽包液位、蒸汽流量、给水流量;C:蒸汽流量、燃料流量、给水流量;D:汽包液位、燃料流量、给水流量答案:D12.比值控制系统的参数整定后过渡过程曲线应为()。
专题五物理实验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科综合对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方面: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1)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2)掌握实验方法步骤;(3)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4)会观察、解释实验现象,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5)会分析和评价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2.设计实验的能力.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一、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归纳]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示波器.2.在力学和电学实验中,常需要利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基本物理量.3.读数方法:用各种测量仪器测量有关物理量,读数时首先要弄清测量仪器的精度.以螺旋测微器为例:精度为0.550mm=0.01mm,其读数方法是:读数=固定刻度数(含半毫米刻度)+可动刻度数(含估读刻度数)×精度.[典例分析]【例1】请将下列各种测量仪器的读数填在题中的横线上.示数___________cm 示数__________cm【特别提示】 一般来说,除游标卡尺、秒表、电阻箱外,其他测量仪器的读数都需要估读,即读到精度的下一位. 二、独立完成实验 [方法归纳]1.常见间接测量的物理量及其测量方法有些物理量不能由测量仪器直接测量,这时,可利用待测量和可直接测量的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理量的测量转化..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示数___________s 示数__________s 此时待测电阻为___________Ω电阻箱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___________Ω用0~0.6A 档,此电流 表示数为___________A用0~15V 档,此电压 表示数为___________V2.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为了减小由于实验数据而引起的偶然误差,常需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图象法 3.实验误差的分析中学物理中只要求初步了解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能定性分析某些实验中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知道用平均值法、图象法减小偶然误差;但不要求计算误差.(1)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测量值总是有规律的朝着某一方向偏离真值(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仪器本身不够精确,或实验原理、方法不够完善.由于偶然因素的影响,造成测量值的无规则起伏称为偶然误差.偶然误差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对实验者、测量仪器,被测物理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多次测量偏大和偏小的机会相同,因此,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减小偶然误差.(2)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设某物理量的真值为A 0,测量值为A ,则绝对误差0||A A ∆=-,相对误差为000||A A A A -∆=.真值A 0常以公认值、理论值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代替. [典型分析]【例1】 一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某处,一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如图5-1甲所示,图5—1乙是打出的纸带的一段.图5—1(1)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 ,利用图乙给出的数据可求出小车下滑的加速度a =____________. (2)为了求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所受的阻力,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用测得的量及加速度a 表示阻力的计算式为f =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利用逐差法求小车的加速度.由纸带可知,任意两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04s , 由逐差法可得6172839412342222,,,5555S S S S S S S S a a a a TTTT----====则12346172839422241()445555a a a a S S S S S S S S a T T T T +++----==+++67891234222()()20(8.338.959.1610.26)(5.12 5.75 6.417.05)10m/s20(0.04)S S S S S S S S T -+++-+++=+++-+++=⨯⨯=4.00m/s 2(2)为了求出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还需要测量小车的质量m ,斜面上任意两点间距离l 和这两点间的高度差h . 小车的受力情况如图5—2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sin ,mg f ma θ-=而sin h lθ= 所以,hf mgma l=-. 【点评】 (1)逐差法充分利用了纸带的实验数据,从而减小了数据测量引起的偶然误差.本题中所给出的实验数据个数为奇数(9个),处理时常舍掉正中间的一个数据.(2)小车下滑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无法直接测量,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转化为测量m ,a ,h 和l .与此相类似,你图5—2能求出打点计时器打纸带上的两记数点的过程中小车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吗?【例2】 一个有一定厚度的圆盘,可以绕通过中心且垂直于盘面的水平轴转动.用下面的方法测量它匀速转动时的角速度.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米尺,纸带,复写纸. 实验步骤:(1)如图5—3所示,将电磁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面上,将纸带的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后,固定在待测圆盘的侧面上,使圆盘转动时,纸带可以卷在圆盘侧面上.(2)启动控制装置使圆盘转动,同时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 (3)经过一段时间,停止转动和打点,取下纸带,进行测量.①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角速度的表达式为ω=________________,式中各量的意义是___________. ②某次实验测得圆盘半径r =5.50×10-2m ,得到的纸带的一段如图5—4所示,求得角速度为________.图5—4解析: ①本实验测量角速度的原理是:圆盘匀速转动时,其线速度s v t=,又角速度v r ω=,所以,其原理式为srt ω=.在纸带上选定两点,设它们在米尺上对应的刻度值分别为x 1、x 2,数出这两点间(含这两点)的打点数n ,打点计时器打点的周期为T ,则打这两点的时间间隔t =(n -1)T ,这段时间内圆盘转过的弧长S =x 2-x 1,若测得圆盘的半径为r ,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的角速度的表达式为21(1)x x T n rω-=-.②若取120,6x x ==cm ,则n =9,又21s, 5.501050T r -==⨯cm . 代入可得226.010rad/s 6.8rad/s 8 5.01050ω--⨯==⨯⨯⨯【点评】 实验原理是完成实验的依据和关键.虽然该实验没有做过,但所用到的实验方法并不陌生,要结合题给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通过联想和迁移,弄清实验原理和所需测量的物理量,进而得出待测量的表达式.【例3】 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得到如下数据(I 和U 分别表示小灯泡上的电流和电压):(1)在左下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可用的器材有:电压表、电流表、滑线变阻器(变化范围0~10Ω)、电源、小灯泡、电键、导线若于.(2)在图5—5中画出小灯泡的U —I 曲线.图5—5图5—3单位:cm(3)若将该小灯泡接在电动势是1.5V ,内阻是2.0Ω的电池两端,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简要写出求解过程,若需作图,可直接画在图中)解析: (1)由于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值远小于电压表的内阻(如:电压为2.00V 时,其阻值R 灯=2.004.000.50U I =Ω=Ω),为减少由于电表接入电路引起的系统误差,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为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的变化范围尽可能大,滑线变阻器应连接成分压电路,实验电路如图5—6所示.图5—6 图5—7(2)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在U —I 坐标系中描点,并将这些数据点连接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如图5—7所示. (3)根据 1.52U E Ir I =-=-作出电源的U —I 图线,它与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交点坐标就是小灯泡的工作点,即工作电流I =0.35A ,工作电压U =0.08V ,故小灯泡的实际功率P =IU =0.28W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主要包括①实验原理及电路;②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其中利用图线确定小灯泡与电源连接后的工作点是解答本题第(3)问的关键.三、实验设计 [专题精讲]实验设计应把重点放在力学和电学实验上,力学以打点计时器为中心展开,电学以电阻测量为中心展开. 1.进行实验设计的总体原则(1)精确性: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 (2)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器材造成损害,且成功率高. (3)可操作性:实验应便于操作和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2.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实验器材明确目的确定原理待测物理量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步骤.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以测量电表的内阻为例: 纵向:伏安法及变式1°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可以测量它们的内阻2°两只同种电表,若知道一只的内阻,就可以测另一只的内阻3°两只同种电表内阻都未知,则需要一只电阻箱才能测定电表的内阻横向:除伏安法外,还常用替代法、半偏法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计算法) 1°替代法2°半偏法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计算法)3.电学实验的器材选择和电路设计 (1)电路结构完整的实验电路包括三个部分:①测量电路,②控制电路(变阻器、开关),③电源. (2)思路(3)方法①电表选择:为了减小电表读数引起的偶然误差,选择电表时应先估算待测电流或电压的最大值,同时要考虑电表间、电表与电源间的配置是否合理,测量时各电表的最大偏转量都应接近量程.②分压、限流电路选择 在下列情况下应选择分压电路1°实验要求待测电阻两端电压从零开始连续变化。
2008(常规仪表B卷)一、填空题(20分,每空0.5分)1、时间常数适当输入阶跃变化时,仪表的输出值到达其稳定值的(63.2%)所需的时间。
2、在各公司的智能变送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通信协议,一种是HART通信协议,另一种是DE通信协议。
①将数字信号叠加在模拟信号上,两者可同时传输的是(HART)协议;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分开传输,当传输数字信号时,模拟信号需中断的是(DE)协议。
②当变送器进行数字通信时,如果串在输出回路中的电流表还能有稳定的指示,则该变送器采用的是(HART)协议;如果电流表指示上下跳动,无法读出示值时,则该表采用的是(DE)协议。
③在数字通信时,以频率的高低来代表逻辑“1”和“0”的是(HART)协议;而以脉冲电流的多少来代表逻辑“1”和“0”的是(DE)协议。
3、流体的密度与(温度)和(压力)有关。
其中气体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液体的密度则主要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与(压力)的关系不大。
4、压力开关是一种简单的(压力控制装置)。
当被测压力达到额定值时,压力开关可发出(报警或控制)信号。
5、在用吹气法测量液体时,液位上升,导压管口的静压力(升高),因而从导压管中溢出的气泡也随之(减少)。
6、用于测量流量的导压管线、阀门组回路中,当正压侧阀门或导压管泄漏时,仪表指示(偏低);当负压侧阀门导压管泄漏时,仪表指示(偏高);平衡阀泄露时,仪表指示(偏低);正压侧高管全部堵死,负压侧畅通时,仪表指示(跑零下)。
7、涡轮流量计是一种(速度)是流量计,它与流量成(正比)。
8、噪音较大时,可选用(套筒)阀。
9、调节强腐蚀性流体,可选用(隔膜)阀。
10、当危险侧发生短路时,齐纳式安全栅中的电阻能起(限能)作用。
11、产生爆炸必须同时存在的三个条件是( 存在可燃性气体 ) 、(其与空气混合且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有足以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火花,电弧或高温 )12、用差压法测量容器液位时,量程的大小取决于介质(密度)、(取压点位置)。
XMT 9007-8智能温湿度调节仪表使用手册(2008年)(本手册适用于XMT9007-8温湿度调节仪)使用前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制造商:余姚市腾辉温控仪表厂联系电话: 0574-******** 0574-******** 传真:0574-******** Email: ****************目录1.产品简介 (03)2.型号规格 (03)3.技术指标 (04)4.安装接线 (05)5.参数一览 (07)6.参数设置 (09)7.详细设定 (09)1)操作权限 (09)2)加热控制设定 (09)3)加湿控制设定 (09)4)制冷控制点设定 (10)5)控制方式选择 (10)6)温度变送下限输出设定 (11)7)温度变送上限输出设定 (11)8)通讯波特率/湿度变送参数 (11)9)打印间隔时间/通讯地址/湿度变送输出下限 (11)10)制冷回差 (11)11)加热PID控制设定 (11)12)加热回差设定 (12)13)加湿PID控制 (12)14)加湿回差控制 (13)15)湿度传感器选择 (13)16)干温传感器误差修正值 (13)17)湿度传感器误差修正值 (13)18)设定系统时间 (14)8.控制输出说明 (15)9.产品常见问题 (16)一.产品简介XMT9007-8温湿度仪采用选进的PID算法,替代了传统的位式控制方式,提高了温湿度控制的精确度,适合大多数对湿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同时兼容了位式控制与回差控制,可通过仪表控制三路负载:加热,制冷与加湿或除湿(除湿可参考XMT9008-8-4系列仪表).1、传感器:可选用高分子或双PT100来测量湿度。
2、控制方式:对加热、加湿器仪表有PID、位式两种控制方式供用户选择,位式控制使用方便,PID控制能达到较高控制精度。
对制冷设备,用户也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延时输出功能。
3、串口通讯:仪表可通过安装RS485计算机串口通讯模块跟计算机进行通讯来实现计算机对仪表的远程控制(通讯距离1K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