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第02讲概论之二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2.62 MB
- 文档页数:39
《概论》课第二讲讲稿(推荐五篇)第一篇:《概论》课第二讲讲稿第二讲: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讲稿)一、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享年83岁,湖南湘潭韶山冲人,字润芝,乳名石三伢子。
母文七妹,父毛顺生。
生日:1893年12月26日,生肖:蛇,身高:186厘米,逝世时间:1976年9月9日。
自我评价:“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
” 最早的志愿:当老师;最爱吃的食物:辣椒、红烧肉、武昌鱼最喜欢的室内活动:读书、看京剧;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游泳、爬山1、生平简介(1)初出茅庐2岁开始寄养在外婆家(韶山市大坪乡大坪村唐家坨)◆资料链接:小时候受舅舅的影响较大,毛泽东的舅舅文玉钦是当地有名的读书人,文才不俗,附近农户家的婚丧喜庆、撰联写对,少不了他。
他还在家里开了个启蒙馆,附近有10多个学生在这里启蒙。
在这启蒙馆还发生过毛泽东抢板凳的故事。
毛泽东3岁时,就喜欢认字,一字连认三遍,他就记住了。
一天,舅舅开的启蒙馆开学了。
他听到蒙馆里读书声,甩掉手里的小木锤直往教室里跑,他大舅母追都没有追上,他跑进教室,就去抢与一个比他高出一大截的学生的板凳。
这学生只得向先生告状:‚先生的外甥坐了我的板凳。
‛他舅母追到这里,双手去抱外甥,见外甥毛泽东双手抱着凳子不肯,大舅父去抢,差点把舅父的眼镜打掉。
文玉钦见毛泽东小小年纪就想要读书,只得另找一条板凳放了一个简易桌子,让其旁听。
从此,毛泽东成了启蒙馆里的旁听生,并养成了好学、好问、勤写、勤练的习惯。
1902年回韶山冲读小学 1908年与罗一姑成婚(父母指定的婚姻)1910年在县立高小读书1914年(21岁)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资料链接:毛泽东年仅十几岁,告别父母,离家上学,年纪虽小,壮志满怀。
改写的《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到学校之后,教他们国学的教员想要考考他们这批学生,看看他们的底子如何,就以‚咏蛙‛为题命他们作诗一首,毛泽东便意气风发地写出了‚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几个基本条例。
首先艺术思潮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变革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哲学思潮关系密切。
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核心。
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也必然会影响到艺术领域,随之产生新的艺术思潮。
第二,艺术思潮的产生也离不开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离不开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
这种艺术自身发展的特定要求与社会思潮相结合,形成新的艺术主张,则会促使新的艺术思潮产生。
第三,艺术思潮的产生,还必须有一大批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创作倾向大致相同的理论家、艺术家,他们有比较系统的艺术思想和活跃的艺术实践活动,创作出一大批艺术作品,往往形成一个或数个艺术流派,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甚至构成了一定的艺术运动,体现出群体性的创作潮流。
例如: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以尼采的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哲学、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在艺术上强调表现,否定理性,主张反传统和标新立异,形成了一个涉及戏剧、绘画、文学、音乐、电影、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的国际艺术思潮。
这种艺术思潮的出现迎合了社会的需要,体现了艺术发展的趋势,并为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艺术体验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像、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
艺术体验是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艺术创作的材料来源于社会生活。
一般来说,获取艺术创作材料的途径,可分为直接的与间接的两种方式。
艺术家直接参与某一方面的社会生活实践,并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获得深切的生活感受。
间接的方、式是艺术家通过查阅文化典籍、图书资料、报纸期刊,以及听他人讲述、搜集民间传说、社会调查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大量的社会生活材料。
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教材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主要内容1马克思主义是什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角色一种学派;一种理论体系;一种意识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的体系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狭义:马恩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广义:马恩所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及其后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模型与实践模式。
3、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它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第一阶段:人从自然界的束缚解脱出来,取得相对自然的自由——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第二阶段:人从人的束缚解脱出来,取得相对人的自由——从奴隶、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人从物的束缚解脱出来,取得相对物的自由——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第四阶段:人从自身的束缚解脱出来,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1、第一阶段:思想流派之一,介绍而已(十月革命前)1899年4月出刊的《万国公报》(基督教广学会办),登载李提摩太节译《大同学》一文,即提到马克思的名字,译为“马克偲”。
1902年以后,梁启超、马君武都曾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绍过马克思及其主张。
而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学说介绍较详细的是朱执信。
他在《民报》上发表了一些文章,其中如《德意志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并评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
孙中山在1912年也曾称赞马克思学说,认为“麦氏(按即马克思)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
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天义报》,刊登过恩格斯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译文,还译载过《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与无产者》。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把开展调查研究、从中国实际出发,作为思想路线的基础。
这是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初步形成)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理论基础)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1957年下半年以后,党的领导工作程度不同地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由此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失误和挫折。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
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邓小平在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江泽民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1)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1.在对毛泽东和毛泽东的思想的认识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守;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2.我们应该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来作为依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3.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4.从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我们不能把文革的全部错误和责任都推在他身上。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最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领导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根本立足点。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推荐]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推荐]作业二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A.科学性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B)A.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B.唯物主义思想 D.决定论思想3、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D)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C)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8、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B)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D、剩余价值二、辨析题:1、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答:观点正确。
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答:观点错误。
商品之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