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摘要采用梁宝勇、程诚编制的“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和郑日昌、邓丽芳和张忠华等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所大学6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心理弹性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可以缓冲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心理弹性部分中介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
关键词心理弹性,心理应激,心理健康,中介作用。
1 引言心理弹性是一种能够使个体在压力、危机、挫折或创伤下仍能积极适应、茁壮成长的心理品质。
是个体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弹性不仅仅意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韧不拔,更强调个体在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心理弹性的研究从崭新的视角聚焦于人们积极品质与能力,以此应对压力情境或克服逆境,它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近20余年来最热门的心理学研究课题之一。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证明应激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适度的应激可以提高个体适应生活的能力,但强烈持久的应激。
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梁宝勇,1994)。
相关研究也证明,应激并不必然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虽然心理应激与身心困扰症状显著相关,但大多数研究发现两者只有较低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多在0.12-0.40之间(梁宝勇,1994)。
因此。
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之间可能有某些调节或中介因素发挥着缓解或减少应激对心理健康消极影响的作用。
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弹性是个体健康适应应激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心理弹性作为个体的保护性资源能够抵御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并促进积极的心理结果,维护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
心理弹性和心理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并且心理弹性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困扰,在心理健康中起到重要作用。
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中所起的具体作用是一个热点问题。
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
《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心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的问题。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大学生还面临着学习方式改变、社交减少等问题,使得心理压力更加凸显。
同时,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认识,不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缺乏应对心理问题的技巧。
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调研结果还显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大学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服务。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调研报告显示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心理健康意识不足以及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并且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
理健康支持。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应激与健康(结课论文) 题目: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院学科门类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浅谈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摘要情绪与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面情绪有利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负面情绪则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正确管理情绪将有助于我们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阐述情绪的基本概述入手,重点阐述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了情绪的功能,最后阐明如何有效管理情绪,旨在对我们心理健康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字:情绪心理健康培养调节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也就是说,一个人健康与否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来评价。
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说,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超过生理因素,身体上许多疾病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
中医认为七情过于波动,或波动持续过久,可使阴阳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等等;西医认为,心理的异常变化,如过分激动会使大脑皮层产生过度兴奋,从而使神经系统紊乱,导致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机能失去平衡,引起的一系列病变[1].俗话说:“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
”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
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强化情绪管理,通过进行自我安慰、学会适度宣泄、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来促进身心健康。
一情绪的基本概述1。
1情绪的含义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是多因素的组合,所有的心理问题最终都是通过不良的情绪所体现出来的。
情绪伴随着情绪活动有一系列的表情动作和生理变化,如紧张、激昂、烦躁、低沉、懒散、忧郁等等。
情感反常、喜怒无常,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从而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和新陈代谢障碍而发生疾病。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在面对各种应激源时,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也是不同的。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激反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学业压力在大学期间,学业压力往往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应激源之一。
面对严峻的学习任务和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感到沮丧、焦虑甚至绝望。
这种情绪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下降,产生消极的应激反应。
针对学业压力带来的应激反应,大学生可以尝试以下解决对策:1.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分解任务,逐步完成,避免拖延;2.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做好总结等;3.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际交往频繁的阶段,但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各种人际关系问题。
例如,与室友相处不和谐、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面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保持积极的态度,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并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适当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过于强势或退缩,在沟通中保持平和的心态;3.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理性的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压力除了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大学生还可能面临情感压力,例如恋爱问题、友情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引发大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在应对情感压力时,大学生可以考虑以下对策:1.与身边的朋友、家人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支持和安慰;2.参加一些利于情感调节的活动,例如运动、音乐、读书等,缓解压力;3.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倾诉自己的困扰,并获得专业指导。
四、经济压力大学生往往还面临经济压力,例如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的支出。
经济困难可能引发大学生的焦虑和不安,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为了应对经济压力,大学生可以考虑以下解决对策:1.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合理规划自己的开支;2.积极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减轻经济压力;3.与学校相关部门或资助机构沟通,了解和申请相应的奖学金或助学金。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当不太了解,又想弄清某一情况或事件时,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清楚,调查工作结束后,通常还需要写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篇1关于前言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感到“压抑”,“烦躁”,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素质的要求。
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
所以,从xx日到xx日,我们公共管理系开始了社会调查实习。
此次我们小组所选的课题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使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的对象是:淮工,师专,职大,最后以调查报告的方式总结和汇报这次的调查活动。
实习目的通过社会调查实习,将本学期所学习的《社会调查课程》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大学之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为当今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实习内容此次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主要分以下三步骤进行: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调查课题并且确定课题,然后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发放与回收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3、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并整理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做好本次调查实习的总结工作。
实习总结大学阶段面临着目标的选择,社会角色与个性意志,理想与现实,自我成熟感与自控能力之间的矛盾,加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许多大学生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如果应对得不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成为能力发挥和身心健康的障碍。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
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作者:吴善玉赵红姬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4期[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文章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和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应激心理健康[作者简介]吴善玉(1970- ),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护理学院社区护理教研室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护理学及护理统计学;赵红姬(1969- ),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护理学院人文护理学教研室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护理学。
(吉林延吉133000)[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95-02近年来,大学生生活应激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应激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因某种刺激或事件被感知并被评价后,引起个体较大、较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与变化。
过于强烈和持久的生活应激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加重都有相关关系,是影响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①。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还面临着竞争挑战、挫折、矛盾、冲突等多种压力。
当这些压力过大,应激状态时间持续过长,势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校(延边大学)大学生生活应激状况、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对1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校医学部不同专业各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300份。
整个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协助下,学生明确填写量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答卷由调查人员检查无遗漏者为有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9%。
其中医学专业546名,护理专业448名,其他专业201名;男生456名,女生739名,平均年龄21.7岁。
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周芬;史新广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1)001
【摘要】探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可以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通过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130名来自苏州大学的大学生进行测定,并用相关和路径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在近一学期内的应激源主要来自恋爱、专业学习、业余培训、经济、争取政治上进等问题;应激、早期记忆、一般效能、应付效能、焦虑、抑郁和躯体症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相关;一般效能和应付效能是应激、早期记忆与焦虑、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应激源,对不同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周芬;史新广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0521;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05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8
【相关文献】
1.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 蔡佳静;
2.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 曹海龙;卢丽霞;张宏伟
3.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 邱世亮;贾龙
4.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 张健;薛云珍;
5.某校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J], 吴晶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应激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在参加应激教育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应激教育的重要性应激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在参加应激教育之前,我对压力的认识较为片面,认为压力只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障碍。
然而,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压力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潜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而过度压力则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学会应对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掌握应激应对技巧在应激教育中,我们学习了多种应对压力的技巧,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正确认识压力:我们要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接受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
2.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压力。
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3. 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避免拖延,将压力分散到日常生活中。
4. 放松训练:学会放松身心,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
5.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交流,分享自己的压力,寻求他们的帮助。
6. 学会自我调节:通过运动、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1. 增强自信心: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
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2. 学会调整情绪:学会将负面情绪转化为正面情绪,如将愤怒转化为动力,将焦虑转化为耐心。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4. 学会自我反思:定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四、总结通过参加应激教育,我深刻认识到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应对压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心理学对心理创伤和应激反应的研究和干预心理创伤和应激反应是人们在遭受强烈或突如其来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变化。
这些变化对个体的健康和生活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心理学一直致力于探索心理创伤和应激反应的机制,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来帮助个体恢复和应对。
1. 心理创伤的理解心理创伤是指个体在经历一系列刺激事件后所产生的精神创伤。
这些刺激事件可能是暴力冲突、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严重疾病等。
在面对这些创伤性事件时,个体的心理状态会遭受打击,产生一系列消极情绪和认知反应,如恐惧、焦虑、回忆、噩梦等。
心理学研究指出,心理创伤的产生与多个因素有关。
其中,创伤的性质、个体的心理素质、社会支持、应对策略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创伤的反应和恢复过程。
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认知来理解心理创伤,并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了指导。
2. 应激反应的表现应激反应是个体在遭受创伤后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这种反应通常在事件刚发生后立即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有不同的反应,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反应:个体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出汗、肌肉紧张等身体反应。
(2)焦虑和恐惧:由于创伤的威胁性,个体会体验到焦虑、恐惧、害怕的情绪。
(3)回忆和反复思考:个体可能不断回想起创伤事件,尤其是与事件相关的细节和画面,甚至再现性梦境。
(4)社交障碍:个体可能避免与他人接触,陷入孤立,对创伤事件进行封闭性的处理。
(5)注意力与记忆问题:个体可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无法顺利完成学习或工作的任务。
以上应激反应的表现是个体面对心理创伤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常见情况,但并非所有个体都会体验到相同的反应。
3. 干预和治疗方法心理学研究对于心理创伤和应激反应的干预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策略。
主要的干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支持:为心理创伤的个体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社会支持,让个体感到被关心和支持。
这有助于个体缓解负面情绪和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应激反应与抑郁症的关联研究近年来,抑郁症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应激反应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这一关联,并探讨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性。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兴趣丧失以及持续的抑郁感。
患抑郁症的人常常感到无助、绝望和缺乏动力。
此外,他们可能还经历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并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脱节感。
二、应激反应的概念和表现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对于面临的压力或挑战所做出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面临不同的应激情境下,个体的应激反应可能会表现为焦虑、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以及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等生理反应。
应激反应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命力量,然而,长期或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
三、应激反应与抑郁症的关联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应激反应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面对长期或过度的应激,人们的大脑可能释放出更多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
这些激素的过量释放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不平衡,进而影响心境调节、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功能。
此外,长期应激可能也会破坏人际关系、削弱支持体系,使个体更容易陷入社交隔离的状态,从而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四、应对应激反应的方法针对应激反应的积极应对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应对策略:1. 寻求社会支持:与亲朋好友进行交谈,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饮食均衡,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 学习放松技巧: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活动来减轻身体紧张和心理压力。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的帮助,以获取更好的支持和治疗。
五、结语应激反应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通用10篇)希望了解某个事件或情况时,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最后用调查报告将调查成果展示出来。
一起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篇1一、调查结果83%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处事乐观、热情诚恳。
当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他依次是: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
1、九成多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
调查结果显示: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另有3%的大学生选择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由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应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们的足够重视。
2、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处理情感问题能力不强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问题(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对未来就业的担心与自身素质的严厉要求。
人际交往:人际问题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学生自卑、孤僻、害羞等无法和别人较好的沟通或者不同性格气质的同学处理问题的方式的差异也会引起人际交往的不融洽。
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大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学业压力的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探讨,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义和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一种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了剧烈创伤事件后产生的心理障碍。
它的主要表现为回忆、避免和过度警觉三个方面。
回忆方面,患者常常困扰于创伤事件的回忆,出现闪回、噩梦等症状。
这些回忆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避免方面,患者常常试图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事物、场景和人物,以避免触发不愉快的回忆。
他们可能会避免谈论该事件,也会避免参加某些活动或去某些地方。
过度警觉方面,患者会出现持续的情绪紧张、易激惹和易怒的症状。
他们对周围环境变化过度敏感,难以入睡,并且容易受到惊吓。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研究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较高的患病率。
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这些压力可能成为潜在的创伤因素,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
另一方面,大学校园中还存在着一些创伤事件,如自杀、意外事故、暴力事件等。
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情况,研究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和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较高,且各年级、各专业的患病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研究还发现,受创伤事件类型、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三、探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方法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干预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应激水平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文章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和结论,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应激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生活应激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应激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中,因某种刺激或事件被感知并被评价后,引起个体较大、较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与变化。
过于强烈和持久的生活应激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加重都有相关关系,是影响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①。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学习压力,还面临着竞争挑战、挫折、矛盾、冲突等多种压力。
当这些压力过大,应激状态时间持续过长,势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构成威胁。
本研究旨在了解我校(延边大学)大学生生活应激状况、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料,对1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我校医学部不同专业各年级学生发放问卷1300份。
整个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协助下,学生明确填写量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答卷由调查人员检查无遗漏者为有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9%。
其中医学专业546名,护理专业448名,其他专业201名;男生456名,女生739名,平均年龄21.7岁。
(二)研究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②和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欣等根据我国国情翻译修订的《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③进行测试。
(1)SCL-90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饮食睡眠及其他10个因子,该量表实行5级评分制(1~5分)。
(2)学生生活应
激问卷(SLSI),共51题分为两大部分:应激源包括挫折、冲突、压力、变化和自我强加的5个维度;应激反应包括生理、情绪、行为和认知。
每题以5级计分法,得分越高,被试面临的生活应激越大。
该量表信度为Cronbach’?琢=0.71。
(三)统计学处理
调查数据资料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分析。
根据分析需要,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二)SLSI各因子的群体差异比较
不同特征大学生SLSI各因子分比较结果显示,我校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压力、变化、自我强加及情绪反应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一步对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各维度因子分的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主要是自我强加、压力、挫折等,学生做出的应激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和认知反应;不同年级学生的SLSI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为,从整体数据看,四年级学生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最高,而三年级的最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总分及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经济状况学生的总分、应激源及应激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总分、挫折、情绪反应等因子的得分高。
(三)生活应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不同生活应激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不同生活应激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应激水平学生的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应激水平学生其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它组。
2.SCL-90各因子分与SLSI各因子分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与生活应激的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SCL-90总分与生活应激各因子呈正相关(r值为0.116~0.630,p<0.05或0.01)。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应激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SCL-90总分为因变量,SLSI各因子为自变量,引入变量的p值定为0.10,剔除变量的p值定为0.11,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在?琢=0.10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的依次是挫折、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压力、变化、冲突。
所得回归方程为SCL-90总分=10.33+2.28×挫折+1.96×情绪反应+2.40×行为反应+0.74×生理反应+1.07×压力+1.56×变化+1.11×冲突,方程式的R=0.655,R2=0.429,F= 109.957,P<0.0001 。
三、结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等,人们越来越感到心理紧张,并随之产生应激反应。
作为社会成员中最活跃的大学生,他们同样面临着应激,且不同程
度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已受到我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等多方面的重视④。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15.9%的学生处于高应激状态,所面临的生活应激及产生的应激反应较大;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说明很多学生面临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各种应激源及其产生的应激反应,值得注意。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在压力、变化等应激源及自我强加、情绪反应等应激反应上有显著性差异,女生在这些变量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和男女的性格差异和性别角色定位的不同有关,这一结果与罗嘉文等研究的结果有所不同⑤。
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主要是自我强加、压力、挫折等,所做出的应激反应主要是情绪反应和认知反应,因此,在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时,要着力控制其过激行为、改变其错误的认知方式。
从年级上看,四年级学生遇到的应激源及总分最高,这也可能与面临择业,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毕业生面临的应激源较多有关。
而且大学生所感受到的主要的应激源是压力、变化、自我强加等变量,这是因为进入大学后,与他们在高中时的学习和生活相比,面临着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来说是应激事件。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除冲突、自我强加、生理反应及行为反应4个因子得分差异无显著性外,总分及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得分高。
这一结果提示,非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困难较多,多做出情绪和认知上的反应。
独生子女由于自我照顾能力相对较差,独自生活压力较大,成为主要的应激源。
因此,对于独生子女的心理干预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对非独生子女,主要是让他们学会克服各种困难。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生活应激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⑥。
不同生活应激水平学生心理健康比较结果显示,高应激水平学生的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它组。
心理健康与生活应激的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SCL-90总分与生活应激的各因子呈正相关,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应激源越多,个人的应对能力越差,所引起的生理、情绪、行为的应激反应就越强烈。
对这些变量进一步作多元回归分析,挫折、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压力、变化、冲突对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更大。
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变化,且遇到很多挫折、困难,从而带来了心理矛盾和冲突,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注释]
①陈卫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214.
②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18-121.
③王欣.学生生活应激问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52-54.
④师晓宁,刘晓红,李川云,等.大学生应激源评定现状及思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2):138.
⑤罗嘉文,周东斌,利俊荣,等.大学生生活应激与自我控制状况调查[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9-52.
⑥张俐,刘波.军校护生生活应激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3,4(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