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造林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 格式:ppt
- 大小:290.50 KB
- 文档页数:38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园林树木及栽培课程代码:06633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园林树木栽培学是研究园林树木的生长发育规律、移栽定植、养护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根据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大小周期,掌握树木从移栽定植及其养护管理的主要栽培环节和技术要领,学会分析树木生长发育中的各种主要矛盾,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与方法,具备组织和实施树木挖掘、运输、栽植、水肥管理及整形修剪的现场操作和进行相关教学与科研的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园林树木及栽培以园林树木学、土壤学、农业化学、森林气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为基础理论,是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绪论第1章树木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和年周期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掌握树木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与特点,树体发育阶段分区的原理、依据及其实践意义;树木衰老与复壮的机理。
要求熟记树木年生长周期中的发育阶段、树木的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实践意义,重点掌握树木复壮、树木物候变化的规律、落叶树物候期的特点及其与此相应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树木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树体发育阶段分区的依据;树木衰老复壮的机理;树木年生长周期中的个体发育阶段;树木的主要物候期(重点)识记:生命周期;树木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年生长发育周期理解:树体发育阶段分区的内部条件;春化阶段与光照阶段的意义应用:树木衰老复壮的措施;落叶树年周期中的主要物候期的划分方法、特点及其与周年管理的关系。
(二)树木个体发育阶段的特点;树木的年龄时期;树木年生长周期中的发育阶段和常绿树的物候(次重点)识记:实生树与无性繁殖树木年龄时期的差异;树木年周期中的两个主要发育阶段应用:树木结实大小年现象及怎样克服;物候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树木个体发育中年龄时期的划分及其栽培管理要点;常绿树的物候特点(三)树木的衰老(一般)识记:个体发育;物候;物候期;物候相理解:树木幼年阶段的特征;树木幼年阶段变化的控制;树木的物候特性及物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第2章树木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要求理解树木的根、茎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的关系。
2024年《植树造林》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自然与环境》教材第四章《绿色行动》,详细内容包括:植树的意义、植树的好处、如何植树、树木的分类及特点、森林资源的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树的意义和好处,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2.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植树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树木,了解它们的特点,培养观察和分类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树木的分类及特点、植树的方法。
重点:植树的意义、植树的好处、森林资源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树工具、树木图片、森林图片、挂图、教学PPT。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森林图片,让幼儿观察森林的美丽,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森林这么美?我们能为森林做些什么?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1)植树的意义:讲解植树可以美化环境、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等。
(2)植树的好处:介绍植树可以增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提供栖息地等。
(3)如何植树:演示植树的方法,讲解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等步骤。
(4)树木的分类及特点:展示树木图片,让幼儿认识不同种类的树木,了解它们的特点。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樟树为例,讲解它的特点、生长环境和用途。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分组,根据提供的树木图片,进行分类和特点描述。
5. 动手操作(10分钟)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植树活动,亲身体验植树的过程。
让幼儿分享植树的心得体会,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保护森林资源。
六、板书设计1. 《植树造林》2. 内容:植树的意义:美化环境、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植树的好处:增加氧气、减少二氧化碳、提供栖息地树木的分类及特点:樟树、松树、枫树等植树方法: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画一幅植树造林的画,并标注出树木的名称和特点。
2. 答案示例:画纸上画有一片森林,有樟树、松树、枫树等,旁边标注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2024年幼儿园植树节教案《植树造林》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树节的由来和意义。
2.掌握植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植树节的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植物种子或幼苗。
3.铁锹、铲子、水壶等植树工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植树节的意义
1.初识植树节
–介绍植树节的由来和历史意义。
–讲解植树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植树的方法与技巧
2.植树方法
–示范如何挖坑、放入树苗、浇水等植树步骤。
–强调植树的正确姿势和注意事项。
第三课时:实际植树活动
3.树苗养护
–分组进行实际植树活动。
–引导幼儿用心照料自己所种植的树苗。
四、教学延伸
1.植树日记
–让幼儿记录植树的过程及心得体会。
–鼓励幼儿在日记中表达对大自然的爱。
五、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
–思考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对幼儿参与植树活动的反应进行评估和总结。
六、家长参与
1.鼓励家长参加植树活动,共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意识。
以上是本教案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年《植树造林》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教材《植树造林》章节,详细内容包括:植树的意义、植树的好处、植树的方法、树木的种类及特点、保护树木的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简单的植树方法。
3. 培养幼儿关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植树的方法及树木的种类特点。
重点:植树的意义、好处及保护树木的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植树造林PPT、视频、挂图、实物(树苗、铁锹、水桶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校园内的树木,引导幼儿关注树木的生长状况。
(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家中种植树木的经历,激发幼儿对植树造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植树造林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植树的意义。
(2)教师讲解植树的好处,如净化空气、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植树的方法,如挖坑、放树苗、填土、浇水等。
(2)教师介绍树木的种类及特点,如杨树、柳树、松树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分发画纸和画笔,让幼儿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树木。
(2)教师组织幼儿用彩泥制作树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幼儿课后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植树造林》2. 内容:(1)植树的意义、好处(2)植树的方法(3)树木的种类及特点(4)保护树木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树木,并介绍其特点。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树木是柳树,它有长长的枝条,像绿色的丝带,春天还会发芽,非常美丽。
2. 课后思考:如何保护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植树造林的意义、好处、方法以及树木的种类特点。
《造林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况课程名称(中文):造林学(英文):Silviculture课程编号:14351069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可再生资源,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提供木质及非木质产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多重任务。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包括人工林和天然林培育。
造林学是论述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课程内容系统,含盖面大,实践性强,是林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课程内容包括森林营造的基本理论和配套技术体系(森林立地分析,林分密度、组成与结构,幼林抚育及低价值林分改造,主要用材、经济树种的栽培、经营技术;森林永续利用技术理论。
主要任务是重点讲授森林培育的理论和技术,使学生明确我国森林培育工作的方针, 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的基本理论和生产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造林学基本原理、造林技术体系以及重要造林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造林与经营管理等技术体系,结合实践教学能够灵活应用理论教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教学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并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开展亚热带北部地区重要造林树种的造林、经营的调查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本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章:概论(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森林培育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森林培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关系,森林培育特点;了解造林学的发展简史、与其它学科间的关系,造林学的发展展望。
2、教学重点与难点:森林培育学的概念、森林培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
第一节:森林培育学的概念、发展简史、研究内容及其技术体系(1.0学时)一、森林培育的概念、范畴二、森林培育学发展简史三、森林培育特点及其理论与技术体系四、森林培育学科群第二节:森林培育学发展展望(0.5学时)一、推动森林培育学发展的国内外重大研究计划简介二、森林培育学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及森林资源培育特点(0.5学时)一、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二、世界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第二章:森林立地(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林业区划的依据、原则和方法,全国和我省林业区划现状及成果;掌握立地条件的分析方法,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的划分的依据、原则和方法以及我国立地分类系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各种造林地的特点与宜林性分析。
一、课程名称:森林培育学二、课程代码:_______三、适用专业:林学、森林资源管理、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四、学时安排:____课时五、课程目标:1. 理解森林培育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掌握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
3. 了解森林培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4. 能够进行森林培育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六、教学内容:第一篇森林培育基本原理1. 森林培育学概述- 森林培育学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2. 森林生长发育及其调控- 森林生长发育的规律- 影响森林生长发育的因素- 森林生长发育的调控方法3. 森林立地- 森林立地的概念和分类- 森林立地的评价方法- 森林立地与森林培育的关系4. 造林树种选择- 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造林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造林树种的选择方法5. 林分结构- 林分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林分结构的评价方法- 林分结构的优化方法第二篇种子与苗木1. 森林种子学- 森林种子的生物学特性- 森林种子的采集、处理和贮藏 - 森林种子的质量评价2. 苗木学- 苗木的生物学特性- 苗木的培育技术- 苗木的质量评价第三篇森林营造1. 整地与造林- 整地的目的和意义- 造林的类型和方法- 造林技术2. 幼林抚育- 幼林抚育的目的和意义- 幼林抚育的技术和方法- 幼林抚育的指标和评价3.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的目的和意义- 封山育林的技术和方法- 封山育林的效果评价4. 林农复合经营- 林农复合经营的概念和类型 - 林农复合经营的技术和方法 - 林农复合经营的效益评价第四篇森林抚育与收获1. 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的目的和意义- 抚育间伐的类型和方法- 抚育间伐的效果评价2. 林分改造- 林分改造的目的和意义- 林分改造的类型和方法- 林分改造的效果评价3. 收获与更新- 收获与更新的目的和意义 - 收获与更新的类型和方法 - 收获与更新的效果评价第五篇森林培育规划设计1. 苗圃规划设计- 苗圃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苗圃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指标2. 育林规划设计- 育林规划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育林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指标第六篇区域森林培育与林业生态工程1. 区域森林培育- 区域森林培育的原则和方法- 区域森林培育的效果评价2.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和类型-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技术和方法- 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效果评价七、考核方式:1. 平时作业:____分2. 期中考试:____分3. 期末考试:____分4. 实践环节:____分八、教学进度安排:(此处列出每章节的教学进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训)九、参考资料:1. 《森林培育学》教材2. 《森林培育学实验指导》3. 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十、教学评价:(此处列出教学评价的具体指标和方法)。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精品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环境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具体内容包括:植树造林的意义、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适宜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植树造林的操作技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2. 使学生掌握植树造林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术,学会选择适宜的树种和配置方式。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参与植树造林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植树造林的操作技术、适宜的树种选择与配置。
教学重点:植树造林的意义、生态效益、操作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植树造林操作视频、挂图。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植树造林的成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第一环节:植树造林的意义(1)讲解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2)分析植树造林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3. 第二环节: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1)介绍植树造林对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的改善作用。
(2)举例说明植树造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4. 第三环节:适宜的树种选择与配置(1)讲解如何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
(2)介绍不同树种的配置方式,实现生态、美化双重效果。
5. 第四环节:植树造林的操作技术(1)播放植树造林操作视频,让学生了解整个操作过程。
(2)讲解植树造林的操作要领,强调注意事项。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植树造林的意义2. 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3. 适宜的树种选择与配置4. 植树造林的操作技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校园植树造林方案。
2. 答案要点:(1)选择适宜的树种。
(2)明确植树造林的地点、面积。
(3)制定详细的操作步骤。
(4)预测植树造林后的生态效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植树造林的意义和生态效益有了深入理解,但在树种选择和配置方面还需加强实践锻炼。
2024年《植树造林》大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教材《自然科学》第四章《绿色生活》,详细内容为第一节数学《植树造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植树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树木种植方法,并学习到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认识到树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树木种植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树木种植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植树造林的意义、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植树工具、树木生长周期图、环保宣传片。
2. 学具:小铁锹、水桶、种子、花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环保宣传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植树造林取得的成果,引发学生对植树造林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1)讲解植树造林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树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介绍树木的生长周期,引导学生关注树木的生长过程。
(3)详细讲解树木种植方法,并示范操作。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植树造林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模拟植树过程,进行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1. 植树造林2. 内容:植树造林的意义树木的生长周期树木种植方法植树造林例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校园植树活动方案。
答案: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植树种类、植树方法、后期管理等。
2. 作业题目:分析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从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掌握树木种植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植树造林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植树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扩大植树造林的影响力。
营造林工教案(初、中级工)第一章:林木基础知识1.1 课程介绍本章节主要介绍林木的基本概念、分类、生长习性和生态特性。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林木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造林工作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了解林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掌握林木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特性。
能够识别常见的树种。
1.3 教学内容1.3.1 林木的概念与分类林木的定义林木的分类体系1.3.2 林木的生长习性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树干的生长树枝的分枝规律树叶的排列和形状1.3.3 林木的生态特性林木的生态适应性林木的生态功能林木的生态关系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林木的基本概念、分类、生长习性和生态特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树种特点和生长习性。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和讨论。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相关问题,如林木的分类、生长习性和生态特性等。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树种的识别和实践报告。
第二章:造林技术2.1 课程介绍本章节主要介绍造林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包括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
使学生掌握造林的基本技术,提高造林成功率。
2.2 教学目标了解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技术。
掌握栽植技术和抚育管理方法。
能够进行简单的造林设计和实施。
2.3 教学内容2.3.1 造林地选择造林地的类型和特点造林地的选择原则2.3.2 整地技术浅耕整地深翻整地化学除草2.3.3 栽植技术栽植时间栽植方式栽植深度和密度2.3.4 抚育管理方法浇水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和抚育管理等技术。
采用演示法,展示整地、栽植等实际操作过程。
采用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造林实践操作。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学生能够回答造林地选择、整地、栽植和抚育管理等技术问题。
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正确进行整地、栽植等实际操作。
第三章:森林经营与管理3.1 课程介绍本章节主要介绍森林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括森林资源调查、森林抚育、采伐更新等。
大学造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造林的基本概念,掌握造林的科学原理和实施步骤。
2. 学生能掌握不同树种的生态特性和造林技术要求。
3. 学生能了解我国林业政策及造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造林设计和规划。
2. 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选择树种,进行造林施工及后期管理。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造林项目的调查、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造林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益处。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造林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大学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造林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造林基本概念:包括造林的定义、分类、功能及造林效益。
教材章节:第一章 造林概述2. 树种选择与配置:介绍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适应性及配置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树种与造林设计3. 造林技术要求:涵盖整地、造林方法、栽植技术及幼林抚育等内容。
教材章节:第三章 造林技术4. 造林设计与规划:学习造林项目的设计流程、规划方法及实施方案。
教材章节:第四章 造林规划与设计5. 造林施工与后期管理:掌握造林施工技术、后期管理措施及病虫害防治。
教材章节:第五章 造林施工与后期管理6. 造林项目评价与效益分析:了解造林项目的评价方法、效益分析及改进措施。
教材章节:第六章 造林项目评价与效益分析7. 林业政策与法规:学习我国林业政策、法规及造林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