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6.01 KB
- 文档页数:2
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照研究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61例AMI患者随机接受瑞替普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再通率、急性期死亡率、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瑞替普酶组距发病时间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但溶栓后30分钟、60分钟、120钟的再通率,瑞替普酶组均高于尿激酶组(P<0.01);两组急性期病死率与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疗效优于尿激酶。
关键词心肌梗死瑞替普酶尿激酶血栓溶解疗法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选择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的AMI患者61例,均符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年AMI静脉溶栓标准,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
瑞替普酶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40~77岁,平均60.0±11.0岁;尿激酶组31例,男26例,女5例,年龄38~74岁,平均58.0±12.0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患者溶栓前常规记录18导联心电图,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及ACT,并查血型配血备用。
①瑞替普酶组:瑞替普酶每次10×106U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的时间不短于2分钟);30分钟后重复上述剂量1次。
②尿激酶组:尿激酶150万U加入5%葡萄糖100ml中30分钟静脉滴入。
瑞替普酶组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同时,给予肝素75U/Kg静脉注射。
溶栓结束后继续使用肝素持续静脉滴注48小时,维持ACT于正常对照的1.5~2倍;尿激酶组溶栓结束后4小时查ACT,恢复至正常对照的1.5~2倍后给予肝素持续静脉滴注48小时。
两组均于48小时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共3天。
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目的:探讨重组链激酶(r-SK)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方法:将80患者随机分为r-SK组(40例)和UK组(40例),分别用r-SK 1.5×106 U和UK 1.5×106 U静脉输注,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不良反应及5周病死率。
结果:r-SK组溶栓后120 min血管再通率(85.0%)明显高于UK组(62.5%)(P<0.05);溶栓后各时间段r-SK组再通率均高于UK组(P<0.05);r-SK组于溶栓治疗4周内其出血、心血管并发症、再闭塞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UK组(P<0.05);心原性休克并发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計学意义(P>0.05)。
r-SK组死亡率(2.5%)明显低于UK组(7.5%)(P<0.05)。
结论:与UK相比,r-SK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 and urokinase (UK) in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through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Methods: 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M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SK group (40 cases) and UK group (40 cases). The patients of the both groups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rapy, r-SK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SK (1.5×106 U) + glucose solution (5%, 100 ml), while UK group was treated with UK (1.5×106 U) + glucose solution (5%, 100 ml). The coronary recanalization rate, adverse reactions and mortality in 5 weeks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85.0%) of r-SK group in 120 min after thromboly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UK group (62.5%) (P<0.05);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period of time in r-SK group after thrombolysis 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K group (P<0.05); the complications of bleeding, cardiovascular, reocclusion in r-SK group within 4 week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UK group (P<0.05); the complication of cardiogenic shock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rate of mortality 2.5% in r-SK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7.5% in UK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rate of recanalization in r-SK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UK group, r-SK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rombolytic drug.[Key words] 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Urokinas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rombolytic therapy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引起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
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摘要】阿替普酶是一种重要的溶栓药物,能够迅速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血流。
本文旨在探讨阿替普酶在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
通过阐述阿替普酶的作用机制、急诊溶栓治疗的优势、超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治疗步骤以及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指导。
研究发现,阿替普酶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和死亡率。
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在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临床实践有着深远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阿替普酶在不同人群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以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作用机制、诊断标准、临床疗效、临床实践、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超早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后,梗死面积减小,心功能改善,并且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关于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在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及其临床意义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有必要对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系统综述和分析,以明确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和致死率,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诊溶栓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替普酶在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机制,评估其与传统治疗方法的优势比较,确定超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探讨实施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的具体步骤,以及总结阿替普酶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通过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阿替普酶在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2. 正文2.1 阿替普酶的作用机制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它通过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来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从而使血栓溶解。
研究尿激酶原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比较]摘要目的:观察阿替普酶(reteplase,r—PA)与尿激酶(urokinase,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观察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阿替普酶治疗组和尿激酶治疗组两组各30例,观察溶栓再通时间、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等。
结果:与尿激酶组比较,阿替普酶3小时、6小时的血管溶栓再通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及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替普酶组死亡1例,心力衰竭及休克1例,与尿激酶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r—PA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优于UK,且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再通时间早、再通率高、给药方便、药物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治疗AMI的理想溶栓药物。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激酶心肌梗死溶栓疗效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发病急,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
紧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2]。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组和尿激酶治疗组进行溶栓疗效观察。
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0~2011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阿替普酶治疗组和尿激酶治疗组两组各30例,年龄39~75岁。
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7例,下壁+广泛前壁2例,前间壁15例,前壁12例,下壁19例,下壁+右室5例。
病例选择标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可比性。
给药方法:明确诊断后溶栓前应做18导联心电图,急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肾功、血脂、血糖、离子、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及血淀粉酶,并查血型配血备用,取标本后立即开始溶栓,所有患者均首服拜阿斯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同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他汀类调脂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低分子肝素等基础药物治疗。
阿替普酶急诊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阿替普酶(alteplase)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中。
超早期溶栓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线方法之一。
这里我们将探讨阿替普酶超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超早期溶栓是指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内,也就是梗死介入治疗的“黄金时间”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由于超早期治疗可以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减少心脏功能的损伤,因此在现代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多项研究表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超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是非常有效的。
一项荟萃分析报道了包括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8007例超早期AMI患者的数据。
这项研究发现,在规定3个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治疗AMI的患者中,溶栓治疗组的病死率、复发心肌梗死、残余冠状动脉闭塞和心脏病发作的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在另一项大规模随机试验中,共有41个国家的超过22,000名AMI患者被随机分配到接受溶栓治疗或对照组。
这项研究观察到,固定3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比使用对照治疗降低了AMI患者的局部梗死面积、减少了不良后果,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与延迟溶栓8-12小时的AMI患者相比,超早期溶栓治疗患者的6个月生存率更高,心脏功能和左心室收缩功能也更好。
虽然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有时会导致出血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一般是可控的。
总的来说,阿替普酶超早期溶栓治疗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使心肌梗死的面积缩小,减少心脏功能的损伤,并且降低病死率、复发心肌梗死、残余冠状动脉闭塞和心脏病发作的比率。
如果在合适的情况下,能够在短时间内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那么就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使用阿替普酶超早期治疗AMI时,需要注意病人的安全和副作用的控制,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瑞替普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发病时间180/100mmHg;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的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进展性疾病;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外科手术或活体组织检查;心肺复苏术后,有外伤史或不能实施压迫止血的血管穿刺)。
治疗方法:溶栓前急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肌酶和18导联心电图等项目,明确诊断后先给予嚼服阿司匹林片300mg,并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
再静脉注射溶栓药物瑞替普酶18mg(时间不少于2分钟),30分钟后重复上述剂量;用药后即刻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小时1次(连用7天)。
其他药物如调脂药、ACEI或ARB、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均按心梗治疗指南常规使用,对症处理并发症。
溶栓开始后,每半小时复查1次心电图直至2小时;每隔2小时复查心肌酶,观察胸痛缓解时间,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等并发症。
观察指标:溶栓治疗后,进行冠状动脉再通的评定。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溶栓后2小时内回落≥50%;②2小时内胸痛症状基本消失;③溶栓后2~3小时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④血清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14小时以内,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或不伴有低血压。
CK16小时以内。
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再通,但第二与第三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结果溶栓后2小时内,17例患者胸痛基本缓解。
11例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19例患者ST段回降>50%。
根据血管再通标准,所有患者中有19例患者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95%,其中牙龈出血2例;所有患者无脑出血,内脏出血及过敏反应等症状发生。
讨论瑞替普酶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衍生物,属于第三代溶栓药物,在药理学和药代学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