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赵立生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康善平冠心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主要的疾病,尽管随着心脏介入技术及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但是需要长期坚持治疗,要带病生活,如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仍然较少,现综述如下。
1常用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目前我国临床最常用两种评价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是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和简明36项健康问卷表(SF-36)。
西雅图心绞痛量表是用来评价心绞痛患者功能状态的心理测试问卷,是目前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QOL)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健康量表。
它包括19个问题来量化评价临床相关的5个方面:体力受限、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疾病的认知程度等,是QOL评价的常用量表[1]。
有研究表明,该量表是评价冠心病患者机体生理功能和QOL较好的调查量表,可重复性好,可信度好,较适用于我国冠心病患者[2]。
简明36项健康问卷(SF-36)问卷包括8个健康领域(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躯体损害、心理损害、情感、活力、疼痛和整体健康),它是一种自测量表,目前应用最广泛。
国外多年临床应用显示,SF-36具有良好的可信度,适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患者[3]。
2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中医工作者在中医药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研究,如有的使用口服中成药,有的使用中药注射剂,有的辨证论治等,但有关文献很少,病例样本也很少。
魏湛春[4]应用葛根素、灯盏花注射液为主对发作期和缓解期80例患者冠心病进行治疗,80例中生存质量提高1级者占20%,提高2级者占17.5%,提高3级者占62.5%,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了症状和缩短康复的时间。
邢之华[6]等将6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采用保心汤(党参、黄芪、山楂、葛根、丹参各15g、白术、茯苓各10g、桃仁12g、红花5g)治疗8周,对照组口服长效消心痛、倍他乐克和肠溶阿司匹林,参照国外有关生活质量考核量表,采用个人独立答卷的形式,对生活活动能力、健康愉快感、躯体症状、工作表现、情感状态、认知功能、社会参与、生活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
冠心病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一般采用的是综合治疗的方法。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中医辩证施治能够从病因、病机和病证三方面入手,诊断准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施治,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西医药物治疗方面,利用强效利尿药物及心脏兴奋药可以有效控制慢性心衰的症状,降低心脏负担,减轻心脏静力负荷,从而促进血流动力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具体方法为:首先,通过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病因不同,中医分别采用清热解毒、补气养血、化痰止咳等不同的方法治疗。
其次,西医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洋地黄类、ACEI和ARB等药物,以控制慢性心衰的症状,减缓疾病的进展。
最后,中西医结合,科学施治,同时由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加强身体锻炼,调整饮食、生活方式,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临床实践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有效性得到了肯定。
中医药能够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心脏功能,加速病情的恢复和康复。
而西医药物治疗能够通过强效利尿、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和加强心肌灌注,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心脏负荷。
总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种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减少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一、冠心病概述1.1 疾病定义冠心病是指由冠状动脉动力学障碍或结构性异常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综合征。
1.2 流行病学特征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1.3 病因与发病机制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液凝聚性增高、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心肌缺血等病理过程。
二、中医药治疗原则2.1 以“调气血、活络通窍”为基本原则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活络通窍,改善心脏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2.2 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中医分型和病情变化,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设计。
2.3 综合治疗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需要综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
三、中医药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3.1.1 活血化瘀类中药3.1.2 通络行气类中药3.1.3 补虚安神类中药3.1.4 改善微循环类中药3.2 针灸治疗3.2.1 经络穴位针灸3.2.2 耳穴针刺3.2.3 穴位贴敷3.3 推拿按摩疗法3.3.1 心包经推拿3.3.2 胸肋经推拿3.3.3 腹部推拿3.4 饮食调理3.4.1 低脂低盐饮食3.4.2 高纤维饮食3.4.3 温补养心食疗3.5 生活方式改变3.5.1 合理运动3.5.2 控制体重3.5.3 戒烟限酒附件:1、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临床指南2、冠心病用药汇总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冠心病: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病症,属于一种心血管疾病。
2、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发生慢性炎症反应,形成斑块堆积的一种疾病。
3、心绞痛:一种由于冠状动脉血流供应不足引起的胸痛症状。
4、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心脏病。
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内膜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堆积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的心血管疾病。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病人在身体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心肌对氧气的需求增加而引发胸闷、胸痛等症状。
传统中药中有很多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通过对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以探讨中药的应用前景。
中药活血化瘀法是中医传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方法之一、中药中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有很多,如丹参、川芎、桃仁等。
这些中药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能够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肌的供血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此外,中药还能够抑制血栓的形成,预防冠状动脉的闭塞,进一步减轻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是肯定的。
一项针对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显示,该方法可明显缓解心绞痛的症状,提高心肌的供血量,减少心肌缺血的程度。
另外,还有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中药活血化瘀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降低发作的频率和程度。
中药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药活血化瘀法是一种较为温和的治疗方法,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其次,中药活血化瘀法可以与西医药物联合应用,相互增强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中药活血化瘀法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整个机体的差异,提高整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当然,中药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中药活血化瘀法的疗效可能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其次,中药治疗需要一定的疗程和时间,不能迅速缓解症状,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
此外,中药活血化瘀法的具体应用方法和药物配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提高疗效和治疗安全性。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冠心病近年来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真心痛”“心痛”“胸痹”范畴。
中医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其中部分治疗方法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本篇文章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1. 冠心病的概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中医学并无冠心病这一病名,其可归属于“真心痛”、“心痛”、“胸痹”的范畴。
《黄帝内经》有多篇论及“心痛”,“心痛”是“心”系病变的一种症候表现,是由心经脉阻闭不通所致。
从临床表现的角度来看,该病表现类似于现代的心绞痛。
《素问调经论》言:“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凝则脉不通”,该段内容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关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的描述很相似。
中医辨证认为该病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脏腑亏损,淤血内阻,闭塞血脉,进而引发冠心病。
2.病因病机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外因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亏损,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心脉不通。
而传统医学认为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而长期脏腑功能失调又会导致瘀、痰、气滞的产生,故冠心病以瘀血、痰浊、气滞为标,而以脏腑虚损为本,因虚而致实,本虚而标实。
所以,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以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主。
3. 治疗原则针对冠心病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对于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益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是否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补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治疗目的都在于使心脉之气血流通,达到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症配合。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
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讨论其疗效和机制。
首先,中医药的治疗思想是"扶正祛邪"。
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中医药会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川芎、黄连等,这些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已经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不同病理类型,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中医会以补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法,使用补中益气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对于痰湿阻滞型的患者,中医会以祛痰化湿为主要治疗方法,使用升降散等中药进行治疗。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多样。
除了内服中药外,中医药还有针灸、拔罐、艾灸等治疗方法。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被证明在缓解冠心病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拔罐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心脏负担。
艾灸则可以通过温经通络,增强心脏功能。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还有一些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其中包括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理论。
六经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症状,将冠心病分为风寒、风热、湿热、燥热等不同的证型,然后进行选药治疗。
脏腑辨证是根据中医学的脏腑学说,判断出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从而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这些理论和方法丰富了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式,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的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严重的病例,中医药治疗可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
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慢性心衰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
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首选,然而其临床效果如何仍需要
探讨。
中医认为冠心病慢性心衰是由“气滞血瘀”引起的,因此中医治疗主要是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主要攻坚方针并对症治疗。
中药制剂也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一部分,中药可
以由补气养血到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益气和肝补肾等药方。
而西医主要侧重于针对心肌
缺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洋地黄、硝酸甘油等药物的使用。
当然,中西医结合治
疗冠心病慢性心衰还包括康复训练和营养疗法。
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针对心衰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功能,降低心率,增加心肌灌注和改善呼吸功能等。
同时,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西药治疗也是必要的。
例如,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时,中药如果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动过缓或者过快,从而减少不良反应,也就具有了很
好的治疗效果。
综合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合理的组合和选择,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然而,鉴于
中医方面不同病人的病情以及体质各异,中医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中西医结合治
疗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需要患者的认可和积极配合,遵医嘱用药。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和心绞痛。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对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的综述进行探讨。
一、中医药整体观念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整体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药治疗侧重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心脏功能和抗病能力。
二、中药治疗冠心病1. 温通络脉药物中药中常用的温通络脉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缓解心绞痛症状。
2. 益气养阴药物中药中常用的益气养阴药物包括丹参、黄芪、麦冬等,这些药物具有滋养心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增加心脏的耐受力。
3. 活血化瘀药物中药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包括三七、当归、红藜芦等,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解决冠脉局部瘀阻的问题,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
4. 祛痰化瘀药物中药中常用的祛痰化瘀药物包括薏苡仁、郁金、白附子等,这些药物具有祛除痰浊、化瘀通络的作用,可以改善冠心病伴有痰瘀阻滞的情况。
三、中医调理方法除了中药治疗,中医还强调日常养生和调理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非常重要。
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低脂低盐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
此外,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饱餐也是非常关键的。
2. 运动养生适度的运动对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都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建议冠心病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3. 心理调节中医认为,冠心病与情志有关,心理因素对于疾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冠心病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替代西医药物的治疗。
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综述冠心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紊乱,血管壁损伤和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病症之一。
传统医学中,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已逐步得到临床验证和应用,并在一些方面展现出其独特优势。
本文将系统总结冠心病中医药治疗的实验和临床报告,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常由脾虚湿垢、痰浊内阻、瘀血外闭、气滞神郁等多种因素引起。
具体而言,冠心病患者往往伴随着脾虚、气滞、痰浊等内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外,还伴有血液微循环障碍、心肌缺血、心绞痛等表现,致使心脏功能受损和危险性增加。
因此,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根本思路是强调治疗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二、中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剂1.丹参酮注射液:丹参营养促进血液回流,有助于改善心肌对氧气的利用,提高心肌抗缺血缺氧能力,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2.川芎茶:川芎茶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绞痛等症状缓解有一定疗效。
3.四君子汤加茯苓、泽泻方:四君子汤具有温阳补虚、健脾益气、调中和血等功效,加以茯苓、泽泻等辅料,可清理体内湿气,缓解瘀阻与气滞等原因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
三、针灸治疗冠心病的经验中医之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为经深入浅出的穴位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或道路,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行,Solve a lotof a lot of provide了脾胃等内脏功能亢进的问题和大脑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等问题。
脾胃经道:电针桡骨外侧三寸、足三里、涌泉、神阙等穴位,调节血脂、增强心肝功能,改善心脏活动和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的心绞痛等症状。
四、艾灸治疗冠心病的经验冠心病是一种患者体寒现象明显征状表现的病症,中医学认为通过艾灸治疗可刺激灸穴点,提高体内机能完整性,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对提高面部、手指、四肢末梢等体表局部循环及调节心血管系统有显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应用优势探析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式各有优势,结合运用中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应用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是显著的。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方法,包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调理脏腑等。
桂枝加陈皮汤可以温中散寒,活血化瘀,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也可以缓解心绞痛的症状,并且对调节心血管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而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冠脉旁路手术等可以解决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问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够充分发挥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中医治疗能够调和气血,改善心血管的功能,减少冠脉痉挛的发生;西医治疗则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从而减少心肌缺血,降低心绞痛的发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中医药物能够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肌的氧供;西医药物和介入治疗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中医调理脏腑,强身健体,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西医药物和介入治疗可以延长心肌细胞的存活时间,减缓心功能的恶化,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显著,应用优势明显。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身体状况,合理选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冠心病证治集锦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 常见证型如下:1 标实证1.1 气滞心胸治法:疏理肝肺,和血通阳。
方药:(1) 主方: 四逆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柴胡疏肝散加减。
(2) 单、验方: 解郁舒心汤(曹永康验方): 太子参、麦冬、香附、丹参各10g, 五味子、娑罗子各6g, 桔梗、枳壳、川芎各5g, 佛手片、玫瑰花各3g[1] 。
随证加减: 兼脾胃气滞者合逍遥散; 气滞湿阻合丹参饮或橘枳姜汤; 气郁化热合丹栀逍遥散; 便秘重者加当归芦荟丸; 气滞血瘀合失笑散、旋复花汤; 肝气犯胃合平胃散;痰浊盛加二陈汤。
(3) 中成药:①开胸顺气丸。
②逍遥丸。
(4) 其它: 以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2] 及加减泻肝煎[3] 为主方。
1.2 痰浊闭阻治法: 化痰理气, 宣痹通阳。
方药:(1) 主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半夏、温脾豁痰汤。
(2) 单、验方: ①温胆汤加减方( 邓铁涛验方): 法半夏、竹茹各9g,茯苓、丹参各12g, 橘红、枳壳、甘草各 4.5g, 党参15g 。
②加味瓜蒌薤白汤(刘正锡《新千金方》): 瓜蒌30g, 薤白、赤芍、降香各15g,丹参、太子参各20g,川芎、红花、枳壳、桂枝各10g。
随证加减: 痰郁化热合小陷胸汤或涤痰汤、清气化痰丸、行军散、黄连温胆汤等;痰浊阻胃合橘桔姜汤; 寒痰壅滞合二陈汤加减;气虚加四君子汤;风痰重者加涤痰汤; 痰热互结、心络瘀阻合枣仁温胆汤。
(3)自拟方: ①清气消痰汤[4](黄连15g, 黄芩、胆星、陈皮、降香、枳实、白术各10g, 茯苓20g, 半夏12g, 大黄6g, 芒硝3g, 丹参30g。
)②活血化瘀汤(柴胡、郁金、石菖蒲、香附、地龙干各10g, 桂枝、琥珀各6g, 党参30g, 丹参、鸡血藤各20g, 血竭0.6g, 远志12g,川芎15g。
)加茯苓、半夏各15g,陈皮10g;化热加瓜蒌皮15g, 黄芩10g[5] 。
(4)中成药:①瓜蒌片。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冠心病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常常是冠心病和心衰同时存在的情况。
传统的中西医疗模式各有优缺点,应结合起来共同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冠心病慢性心衰归于“心脏病”类别,认为其主要病因是“心气虚弱,纳绝食少,命门火衰”,因此治疗应着重于补益心气,调理气血,增强体质等方面。
中药治疗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中草药,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大枣、当归等,常用配方包括参苓白术散、脾胃和中汤等。
中草药有保健作用,能调整人体生理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等。
其中,人参可以补气养血,增强身体抵抗力;黄芪可以补脾气,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大枣可以补中益气,缓解暖胃、解酒毒。
当归可以补血调经、养阴润燥。
这些中草药可以根据患者情况,灵活搭配使用。
中医针灸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也是常用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和调整自体神经的平衡从而减轻不适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穴位包括“气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
西医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主要是针对冠心病、心衰的具体病理机制进行治疗。
针对冠心病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血管药物等,以缓解急性期心梗或者稳定期心绞痛等症状;针对心衰主要使用ACE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以减轻心衰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可以克服单一医疗模式治疗效果的缺点,实现中西医疗模式良性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方面取得显著优势。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为中医药在心脏系统疾病防治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能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减轻心脏负荷,加速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改善心肺功能,提高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使心脏系统得到更好的保护。
中药治疗冠心病48例小结
吴利平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1(017)005
【摘要】@@ 笔者自1995年以来,对48例冠心病从气痰淤论治,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rn1临床资料rn48例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8岁,平均60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1年.所有病例均按1 980年广州第一届全国内科学术会议依据WHO所通过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择,病人中属初发型劳累性者1 2例,稳定型劳累性者26例,恶化型劳累性者3例,自发性心绞痛7例.
【总页数】1页(P23)
【作者】吴利平
【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
【相关文献】
1.坦索罗辛联合中药治疗64例输尿管小结石体会 [J], 崔崎;韩玲
2.近年中药治疗肝纤维化规律小结 [J], 肖健;蓝娇娜
3.刺络拔罐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56例小结 [J], 袁云霞
4.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8例小结 [J], 田仁松;朱剑熹;杨烜;吴龙海;田仁军
5.纤维镜下等离子手术配合中药治疗声带小结疗效观察 [J], 廖培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的中医疗法韭白粥【原料】韭白30克,粳米100克。
【制作】韭白洗净,粳米淘净。
韭白、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
【用法】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玉米粉粥[原料】玉米粉50克,粳米100克。
【制作】粳米洗净,玉米粉放入大碗内,加冷水调稀。
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九成熟,将玉米粉糊倒入,边倒边搅,继续用文火煮至玉米烂成粥。
【用法】每日两次,早、晚餐食用。
木耳烧豆腐【原料】黑木耳15克,豆腐60克,葱、蒜各15克,花椒1克,辣椒3克,菜油适量。
[制作】将锅烧热,下菜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豆腐,煮十几分钟,再下木耳翻炒,最后下辣椒、花椒、葱、蒜等调料,炒匀即成冠心病的中医疗法冠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通过广泛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危险因素,如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缺乏体力活动和肥胖等,这些因素多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等方式加以调节和控制。
为此,预防冠心病可以通过以下各项措施1.合理调整饮食一般认为,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补充维生素C,B,E等,限制食盐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2.加强体力活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比长期坐位工作和缺乏体力活动的入的冠心病发病率低些,同时体育锻炼对控制危险因素(减低血脂、降低高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循环也有良好的作用。
3.控制吸烟;吸烟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有人报告,在35~54岁死于冠心病的人群中,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多4~5倍,吸烟量多者危险性更大,可高达4yuk675倍,戒烟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和冠心病的死亡率显著减少,而且戒烟时间越长效果越大。
这足以说明吸烟的危险性和戒烟的重要性。
4.治疗有关疾病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冠心病有关的疾病,尽可能消除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止冠心病是十分重要的。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赵立生
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综述
【关键词】冠心病中医药治疗进展
摘要:冠心病近年来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真心痛”“心痛”“胸痹”范畴。
中医治疗冠心病有较好的疗效,其中部分治疗方法已被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本篇文章将对近年来中医治疗冠心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1. 冠心病的概述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中医学并无冠心病这一病名,其可归属于“真心痛”、“心痛”、“胸痹”的范畴。
《黄帝内经》有多篇论及“心痛”,“心痛”是“心”系病变的一种症候表现,是由心经脉阻闭不通所致。
从临床表现的角度来看,该病表现类似于现代的心绞痛。
《素问调经论》言:“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凝则脉不通”,该段内容的描述与现代医学关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绞痛的描述很相似。
中医辨证认为该病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年老体虚等因素导致脏腑亏损,淤血内阻,闭塞血脉,进而引发冠心病。
2.病因病机
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外因是由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亏损,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形成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心脉不通。
而传统医学认为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而长期脏腑功能失调又会导致瘀、痰、气滞的产生,故冠心病以瘀血、痰浊、气滞
为标,而以脏腑虚损为本,因虚而致实,本虚而标实。
所以,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以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主。
3. 治疗原则
针对冠心病的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病机特点,对于其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本虚益补,权衡心之气血阴阳之不足,是否兼见肝、脾、肾脏之亏虚,调阴补阳补气血,调整脏腑之偏衰,尤应重视补心气、温心阳;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理气、活血、温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络、理气化痰。
补虚与祛邪的治疗目的都在于使心脉之气血流通,达到通则不痛,故活血通络法在不同的证型中可视病情,随症配合。
4.诊断分型
对于该病的诊断分型一直存在争论,《中医内科学》[1]把本病分为七个证型:心血淤阻型、痰浊闭阻型、寒凝心脉型、气滞心胸型、心肾阳虚型、心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王荣丽[2]通过中医辨证将病人分为两大类:阴阳气血虚损型和痰瘀型;丁莉[3]认为本病可分为五种证型进行论治,分别为:血虚证型、气滞证型、寒瘀痹阻证型、气阴两虚证型以及痰浊中阻证型;孙汇玲[4]认为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可分为心气不足型、痰湿阻滞型、寒凝血脉型、气虚血瘀型、血瘀阻滞型、心气阻滞型五种症型;关于本病的症候分型诸位医家虽然存在分歧,但大部分医家认为本病分为血瘀型、虚型、痰浊型以及寒凝型四种。
5.中医药治疗
许从真[5]将冠心病分为七型论治:其中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
气、活血化瘀,常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对于气虚血瘀型治宜益气化瘀,黄芪生脉饮主之;痰浊血瘀型又有寒痰瘀血和热痰瘀血两种,前者治宜宣痹通阳,祛痰化瘀;后者治以清热化痰、活血化瘀。
血虚血瘀型治宜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用自拟养血化瘀汤加减;肝胆郁滞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解少阳。
方用自拟和肝定痛汤;肝肾阴虚型治宜补肾养肝,方用自拟补肾养肝汤;寒凝气滞型治宜芳香温通、宣痹通阳,用自拟芳香温通饮;亡阳欲脱型治宜温阳益气、回阳固脱,方用自拟回阳固脱饮。
李佑新[6]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9例,采用益气活血之方药补阳还五汤(黄芪60g,淫羊藿、桑寄生、当归尾各15g,桃仁、赤芍、川芎、地龙各10g,红花6g随证加减)总有效率81.6%,显著高于常规西药组58.3%。
杨亚利[7]治疗冠心病60例,采用自拟补气化瘀汤(黄芪30g,党参、葛根、丹参各20g,瓜萎、赤芍、郁金各15g),治疗组总有效率88%。
孙合群[8]治疗冠心病80例使用自拟三参桂附汤扶心气,壮心阳,理痰湿,活心血,治愈率22.5%,总有效率达96.25%。
王万军[9]等采用温阳化瘀法治疗冠心病30例,自拟温阳通络汤(瓜萎30g,薤白15g,半夏6g,降香5g,丹参10g,川芎10g,当归10g)加减,30例中合并高血压9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高血脂10g,总有效率为90%。
杨洁[10]用益气活血汤(西洋参、黄芪、丹参、川穹、红花、三七粉、降香、甘草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65例。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75.55%,心绞痛好转率为70.6%。
舒静等[11]采用益气活血法(黄芪、太子参、三七、桃仁、红花、广地龙、三棱、莪术、鹿角片)治疗15例心肌梗死后重构晚期病例6个
月后,左室重构指标明显改善,左心室肥厚明显减轻,推测益气活血法对心肌梗死后引起的左室重构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王健[12]给40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病人口服益气活血方药煎剂(党参、黄芪、白术、丹参、郁金、田七、赤芍等)。
结果显示:治疗后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较治疗前升高,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降低。
A/E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益气活血方有改善冠心病病人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作用。
丁莉等[3]从中医辨证角度阐述了冠心病的辨证用药,对于血瘀型证型,选用活血化瘀类药物,代表药为含丹参、三七、水蛭、蜈蚣等活血化瘀成分的制剂,如:血塞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银杏酮酯滴丸等。
气滞证型选用理气活血类药物,代表药为含丹参、三七、水蛭、蜈蚣等活血化瘀成分的制剂,如:血塞通胶囊、血府逐瘀胶囊、银杏酮酯滴丸等。
寒瘀痹阻证型选用芳香温通治标止痛,代表药为含麝香、苏合香、肉桂、人参等,具有芳香温通,益气强心成分的制剂,如麝香保心丸等。
气阴两虚证型选用理气化痰、活血通络药物治标,对症用药、标本兼治来有效提高冠心病的中药治疗效果,代表药为参松养心胶囊等含人参、桑寄参、麦冬、丹参、土鳖虫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成分的制剂。
痰浊中阻证型选用代表药为含人参、水蛭、全蝎、蜈蚣等,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成分的制剂。
如通心络胶囊。
综上所述,本病的病位在心。
本病的性质属于本虚标实。
故治疗不可一概而论,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
而中医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汤剂的
煎煮、服用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应加大对中药剂型的研究,以及新药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5-146.
[2]王荣丽.中医辩证治疗冠心病40例[J].医学信息,2011,24(9):5687-5688.
[3]丁莉,王海黎.从中医辩证角度谈谈冠心病的中药治疗[J].中国医疗前沿,2011,6(17):62-63.
[4]孙汇玲.中医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627-628
[5]许从真.冠心病心绞痛辨证论治.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 ,1(13 ) :59.
[6]李佑新,丁道猛.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9例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35(4):33~34
[7]杨亚丽.补气化瘀汤治疗冠心病60例[J].陕西中医,2003;23(8):683~684
[8]孙合群.三参桂附汤治疗冠心病80例[J].四川中医.2003:21(1):42~43
[9]王万军,胡焕株,马长春.温阳化瘀法论治冠心病心绞痛30例[J].吉林中医药,2007;27(5):21
[10]杨洁.益气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6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1):940
[11]舒静,董耀荣.益气活血方治疗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2002,21(9):13
[12]王健.益气治血方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8,5(9):3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