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神经元的作用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02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规律及功能解析大脑是人类最神秘、最复杂的器官之一,拥有数十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连接在一起,组成了大脑皮层,控制着人类的思考、记忆、行为和情绪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规律以及功能解析,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细胞,它具有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轴突和树突。
其中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包括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
轴突则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主要通道,而树突则负责接收传入信息并将其发送给细胞体。
神经元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收、处理和发射信息,实现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
二、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分类和分布大脑皮层是人类大脑外部的一层薄膜,包括六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类型的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大脑皮层神经元可以分为三类:锥形细胞、星形细胞和小细胞。
锥形细胞是大脑皮层中最常见的神经元,主要位于第三、四和五层,其轴突可以连接到其他大脑皮层区域,也可以连接到深部结构。
星形细胞则位于第一层和第二层,主要承担支持和维护神经元生存的功能。
小细胞与锥形细胞类似,但其体积较小,主要分布在第六层。
大脑皮层神经元分布的不均衡性也是其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神经元的数量上来看,前额叶和顶叶的神经元密度最高,而枕叶和颞叶的神经元密度相对较低。
从神经元的连接上来看,同一区域内的神经元之间会产生许多连接,而不同区域之间则会建立跨区域的连接,实现信息传递和整合。
三、神经元活动的规律与脑电图特征神经元的活动和信息传递通常通过细胞膜电位来进行,正常时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静息在低水平,当接收到外部刺激时,细胞膜电位会出现“快速上升-快速下降-慢速下降”的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需要大量的离子通道参与,各种离子的参与会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特征。
神经元的活动可以通过记录脑电图来进行研究。
脑电图是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电极采集和放大,呈现出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波形。
306西医综合考研真题笔记生理复习神经系统(一)考纲要求1.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速度,神经纤维的分类以及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2.突触与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与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突触前抑制。
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的特点。
3.反射中枢的概念,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过程。
4.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感觉的特异与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
痛觉。
5.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骨骼肌的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肌紧张及其调节。
锥体系统及锥体外系统在运动调节中的作用,中枢神经调节系统其他部位对运动的调节作用。
6.神经系统对内脏机能的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及其化学传递,低位脑干对内脏机能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机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及两侧大脑半球的职能分工。
8.两种睡眠状态及其特点。
考纲精要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胞体是神经元代谢和营养的中心,能进行蛋白质的合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较短,一个神经元常有多个树突,轴突较长,一个神经元只有一条。
胞体和突起主要有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2.神经纤维即神经元的轴突,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又称神经冲动,是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神经元轴突始段的兴奋性较高,往往是形成动作电位的部位。
3.神经胶质:主要由胸质细胞构成,在神经组织中起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二、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则神经冲动不能传导。
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内有许多神经纤维,每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传导: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但在整体情况下是单向传导的。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学说.神经营养性作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麻醉药作用而丧失了完整性,则因局部电流不能很好通过断口或麻醉区而发生传导阻滞。
一条神经干中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但由于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因此每条纤维传导冲动时基本上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人工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引发冲动时,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生,因此冲动可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
由于冲动传导耗能极少,比突触传递的耗以小得多,因此神经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一般地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其传导速度也越大;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其大致关系为:传导速度(m/s)=6×直径(μm)。
一般据说有髓纤维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与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而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比例与传导速度又有密切关系,最适宜的比例为0.6左右。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则传导速度减慢。
经测定,人的上肢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8m/s和65m/s。
当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时传导速度减慢。
因此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表10-1 神经纤维的分类(一)表10-2 神经纤维的分类(二)(三)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主要是根据传导速度(复合动作电位内各波峰出现的时间)和后电位的差异,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的纤维分为A、B、C 三类(表10-1)。
神经元的形态与作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其形态和作用都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从神经元的形态、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和神经元的功能三个方面来阐述神经元的形态与作用。
一、神经元的形态神经元的形态分为三个部分:树突、轴突和细胞体。
树突是神经元的主要接收区域,通过树突可以接受到来自其他神经元、感受器和内部化学物质的信息;轴突是神经元的主要传导区域,通过轴突可以将信息从细胞体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要代谢区域,其中包含着神经元的核心器官核(nucleus)和许多代谢酶、糖蛋白、酸性磷酸酶(acidic phosphatase)等细胞质内器官。
神经元的形态结构非常复杂,有不同的类型,主要分为髓鞘神经元和非髓鞘神经元。
髓鞘神经元的轴突被髓鞘包裹,这种骨骼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护轴突并增加电信号的传递速度。
非髓鞘神经元的轴突没有髓鞘包裹,其电信号传递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神经元在形态学特征上还存在另一种二极型神经元和多极型神经元。
二极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和一个树突,即只有两个突起结构。
而多极型神经元一般拥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即有多个突起结构。
二、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基本单元,其信号传递可以分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种。
电信号是指在神经元内部或跨越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物理信号,其特点是传递速度快、传递距离短。
化学信号是指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一种生物化学信息。
化学信号具有传递速度慢、传递距离较远和具有计量响应能力等特点。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通讯的物质基础,由神经元末端分泌入突触间隙,作为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媒介”。
神经元的信号传递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神经元接受外部刺激,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在两端的轴突末端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释放后将与另一神经元或靶细胞结合,并产生新的响应。
在这个过程中,神经递质是通过结合神经元上的受体(receptor)膜上的结合位点,促使靶细胞或另一个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状态改变,产生更大的电位变化和新的神经冲动,从而在本体神经元到达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纤维1、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不衰减性;(5)相对不疲劳性。
2、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因素(1)神经纤维的直径:纤维直径大的,传导速度快;(2)髓鞘:有髓、无髓;(3)温度:温度降低时传导速度降低。
二、神经元1、突触的分类电突触、化学性突触2、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3、突触传递的机理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1)兴奋性突触传递机制当神经冲动传至兴奋性突触时,使突触前膜兴奋,引起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强,于是突触间隙液中的Ca2+顺浓度差扩散进入膜内,促使突触小泡释放某种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Na+、K+、C1-的通透性增大,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快速内流,引起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2)抑制性突触传递机制当抑制性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至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兴奋,Ca2+流入前末梢,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如甘氨酸等),该递质扩散到后膜,并与特异受体结合,使后膜对K+、C1-(尤以C1-)通透性升高。
于是C1-进入细胞内,K+逸出细胞外,使后膜内负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形成所谓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3)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在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有许多结节状曲张体,它的内部有大量的含有递质的小泡。
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其中释放出来,经弥散方式到达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与其受体结合,发挥生理效应。
由于这种化学传递不是通过典型的突触结构,所以称为非突触(性)传递。
4、突触传递的特征(1)单向传递(2)总和作用(3)突触延搁(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5)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5、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指是指突触前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号物质。
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一、简介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并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和行为。
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是指神经系统在不同情况下反应和调节的规律性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
二、节律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明显的节律性特征。
例如,人体的生物钟控制睡眠和醒来的节奏,呼吸和心跳也有规律的节律。
此外,神经系统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也存在时间上的节律性,比如某些生理过程在白天更为活跃,在夜晚则相对较为沉寂。
三、反射性神经系统对于刺激的反应具有反射性的特点。
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神经系统会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处理,产生相应的反射动作。
例如,当我们触摸到热物体时,神经系统会迅速传递信号,使我们迅速收回手。
四、适应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适应性。
神经系统可以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活动,以适应新的情况。
这种适应性又分为短期适应和长期适应。
短期适应是指神经系统对于短时间内的刺激做出的调整,如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产生寒战以增加体温。
长期适应是指神经系统对于长时间的刺激做出的调整,如人体在高海拔地区生活时会逐渐适应低氧环境。
五、协调性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还表现在其具有协调性。
神经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通过神经纤维相互联系,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整合,从而协调身体的各种活动。
六、可塑性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还包括其可塑性。
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这种可塑性使得我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和应对不同的挑战。
例如,学习新的技能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会建立新的连接,从而改变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
七、整体性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还体现在其整体性。
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共同参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一个区域的活动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活动,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和平衡。
这种整体性使得神经系统能够高效地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神经元活动的那些事儿。
你想想啊,咱们的大脑就像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神奇的大工厂。
神经元呢,就是这个工厂里的一个个小工人。
它们可忙啦!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就像是一场热闹的聚会。
它们通过一些小小的“信号”来传递信息,这不就跟咱平时聊天说话一样嘛!一个神经元“喊一嗓子”,其他神经元就知道该干啥啦。
有时候啊,这些神经元还挺“挑剔”的呢!它们对不同的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
就好比说,有些神经元喜欢亮光,一看到亮光就兴奋起来;而有些呢,对声音特别敏感,听到声音就开始活跃啦。
你说这神经元活动像不像一场精彩的表演呀?每个神经元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
它们一起合作,才能让我们的大脑正常运转,让我们能思考、能感觉、能行动。
咱们的记忆也是神经元活动的功劳呢!每次我们经历一件事情,神经元就会把这些信息储存起来,就好像是给这场经历拍了张照片一样。
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些神经元就会“翻出”之前的“照片”,让我们能想起来。
神经元活动还有个特点,就是它们会不断地学习和适应。
就跟我们人一样,要不断进步嘛!比如我们学习一项新技能,神经元就会慢慢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让我们能更好地掌握这项技能。
哎呀呀,你说神奇不神奇?这神经元活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大的影响。
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聪明才智,可都离不开这些小小的神经元呀!所以啊,我们可得好好爱护我们的大脑,让这些神经元能开开心心地工作。
多吃点对大脑好的食物,多锻炼锻炼大脑,别老是让它闲着。
总之,神经元活动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充满了惊喜和未知。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吧!。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也称为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系统中传输信息的细胞。
它们在动物体各种神经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基本定义:
神经元是生物体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是信息的传输枢纽,主要完成神经信息的接收、传递和发射功能。
2. 功能:
(1)接收功能:神经元通过接收外界信号,累积输入信号并传输到神经系统其他部分;
(2)传递功能:神经元通过内部轴突连接形成神经网络,可以将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输到另一个神经元;
(3)发射功能:神经元累积的输入信号和传输信号达到一定量时,突然释放出大量兴奋性物质使范围内的神经元被触发进行反应;
3. 结构:
神经元结构由树突(dendrites)、中心体(cell body)和轴突(axon)组成,其中树突是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信号,中心体负责信号的累积和分析,轴突是把信号传递出去的。
4. 分类:
根据功能及结构形态的特点,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调节神经元等三类:
(1)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接受信息,将外界的触觉、味觉、嗅觉等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存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
(2)运动神经元:负责把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电信号转换为运动,促使肌纤维行运动;
(3)调节神经元:是信号传递途径中的终点,调节神经元可以控制生物体的各种动作,如消化、呼吸及心脏活动等。
5. 重要性:
神经元具有两种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把外部输入信号转换成内部电子信号,使神经系统可以捕捉、分析外部输入的信号;另一方面,神经元可以将内部的电子信号转化为外部的信号,使神经系统可以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组织和器官。
因此,神经元对于神经系统的开发和运作至关重要。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神经元,神经纤维突触神经递质.受体学说.神经营养性作用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两种。
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
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一)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传导是依靠局部电流来完成的。
因此它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局部受麻醉药作用而丧失了完整性,则因局部电流不能很好通过断口或麻醉区而发生传导阻滞。
一条神经干中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但由于局部电流主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加上各纤维之间存在结缔组织,因此每条纤维传导冲动时基本上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人工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引发冲动时,由于局部电流可在刺激点的两端发生,因此冲动可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
由于冲动传导耗能极少,比突触传递的耗以小得多,因此神经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二)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一般地说,神经纤维的直径越大,其传导速度也越大;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直径成正比,其大致关系为:传导速度(m/s)=6×直径(μm)。
一般据说有髓纤维的直径是指包括轴索与髓鞘在一起的总直径,而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比例与传导速度又有密切关系,最适宜的比例为0.6左右。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则传导速度减慢。
经测定,人的上肢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分别为58m/s和65m/s。
当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时传导速度减慢。
因此测定传导速度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表10-1 神经纤维的分类(一)表10-2 神经纤维的分类(二)(三)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主要是根据传导速度(复合动作电位内各波峰出现的时间)和后电位的差异,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的纤维分为A、B、C 三类(表10-1)。
A类:包括有髓鞘的躯体的传入和传出纤维,根据其平均传导速度又进一步分为α、β、γ、δ四类。
B类:有髓鞘的自主神经的节前纤维。
C类:包括无髓鞘的躯体传入纤维(drC)及自主神经节后纤维(sC)。
2.根据纤维的直径的大小及来源分类将传入纤维分为I、Ⅱ、Ⅲ、N四类(表10-2),I类纤维中包括I a和I b两类。
(四)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元的细胞体与轴突是一个整体,胞体和轴突之间必须经常进行物质运输和交换。
实验证明,轴突内的轴浆是经常在流动的。
轴浆流动是双向的,一方面部分轴浆由胞体流向轴突末梢,另一方面部分轴浆由轴突末梢反向流向胞体。
胞体内具有高速度合成蛋白质的结构,其合成的物质借轴浆流动向轴突末梢运输;而反向的轴浆流动可能起着反馈控制胞体合成蛋白质的作用目前知道,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轴浆运输分两类。
一类是快速轴浆运输,指的是具有膜的细胞器(线粒体、递质囊泡、分泌颗粒等)的运输,另一类是慢速轴浆运输,指的是由胞体合成的蛋白质所构成的微管和微丝等结构不断向前延伸.在缺氧、氰化物毒化等情况下,神经纤维的有氧代谢扰乱使ATP减少到50%以下时,快速轴浆运输流动即停止,说明它是一种耗能过程。
逆向流动的速度约为快速顺向运输速度的一半左右。
有人认为,破伤风毒素、狂犬病病毒由外周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机制,可能就是逆向轴浆流动。
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一)经典的突触概念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引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
主要的突触组成可分为三类:①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②轴突与树突相接触;③轴突与轴突相接触(图1 0-1)。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突触的接触处有两层膜,轴突末梢的轴突膜称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为突触间隙。
突触前膜和后膜较一般的神经元膜稍增厚,约7.5nm左右。
突触间隙约20nm左右,其间有粘多糖和糖蛋白(图10-2)。
在突触小体的轴浆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聚集的囊泡(突触小泡)。
它们含有高浓度的递质(图10-3)。
不同突触内含的泡大小和形状不完全相同,突触小泡在轴浆中分布不均匀,常聚集在致密突起处。
由于突触传递功能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因此有人认为,突触在形态上也可能存在两种类型。
兴奋性突触的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它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的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它对突触后膜的作用是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一般都分支形成许多突触小体,与其后的神经元构成突触,所以一个神经元能通过突触传递作用于许多其他神经元。
另一方面,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可以接受许多神经元的突触小体构成突触,因此一个神经元又可接受许多不同神经元的作用。
据估算,一个脊椎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上可有2000个左右突触,而一个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则约有30000个突触。
(二)电突触神经元之间除了上述的经典突触联系外,还存在电突触。
电突触的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
两层膜间的间隔只有2-3nm,连接部位的神经元膜没有增厚,其旁轴浆内无突触小泡存在(图10-4)。
连接部位存在在沟通两细胞胞浆的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这些通道而传递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传递一般是双向的。
因此,这种连接部位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传递,与经典突触的化学递质传递完全不同。
电突触的功能可能是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放电。
电传递的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
电突触可存在于树突与树突、胞体与胞体、轴突与胞体、轴突与树突之间。
图10-4 几种不同形式突触的模式图箭头示传递方向(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由于荧光组织化学等新方法的应用,目前已明确除了经典的突触能进行化学传递外,还存在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首先在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上进行。
实验观察到,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有大量的念珠状曲张体(varico sity)。
曲线体内含有大量的小泡(图10-5),是递质释放和部位。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具有30000个曲线体,因此一个神经元具有大量的递质释放部位。
但是,曲张体并不与效应细胞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而是处在效应细胞附近。
当神经冲动抵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释放出来,通过弥散作用到效应细胞的受体,使效应细胞发生反应。
由于这种化学传递不是通过经典的突触进行的,因此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也有这种传递方式存在。
例如,在大脑皮层内具有直径很细的无纤维,这种纤维是去甲肾上腺素能性的,纤维分支上具有许多曲张体,能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这种曲张体绝大部分不与支配的神经元形成经典的突触,所以进行的是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又如在黑质中,多巴胺能纤维也有许多曲张体,且绝大多数也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此外,中枢内5-羟色胺能纤维也能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由此看来,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已知,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也能在轴突末梢以外的部位进行,轴突膜也能释放化学递质(如释放胞浆中的乙酰胆碱),树突也能释放化学递质(如黑质中、树突可释放多巴胺)。
图10-5 交感神经肾上腺能神经示意图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有下列几下特点: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距离大的可达几十微米;④递质弥散的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长轴突的神经元,也有大量短轴突和无轴突的神经元。
长轴突的神经元是投射性神经元,它们投射到远隔部位,起到联系各中枢部位功能的作用;其轴突末梢通过经典的突触联系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方式,完成神经元间的相互作用。
短轴突和无轴突神经元不投射到远隔部位,它们的轴突和树突仅在某一中枢部位内部起联系作用;这些神经元称为局部回路神经元(local circuit neuron)从进化来看,动物越高等,局部回路神经元数量越多,它们的突起越发达。
局部回路神经元的活动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学习、记忆等。
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称为局部神经元回路(local nuronal circuit)。
三、神经递质前文已述及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来完成的(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情况也是如此)。
一个化学物质被确认为神经递质,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全盛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成酶系,能够合成这一递质;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以防止被胞浆内其它酶系所破坏,当兴奋冲动抵达神经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③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递质离子施加到神经元或效应细胞旁,以模拟递质释放过程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④存在使这一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环节(摄取回收);⑤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
(一)外周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节前纤维的递质也是乙酰胆碱。
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与菸碱样作用(N样作用);而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作用,也毒蕈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2.去甲肾上腺素为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
在高等动物中由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仅是去甲肾腺上素,而不含肾上腺素;因为在周围神经末梢中不含合成肾上腺素所必需的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但是,不是所有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都是肾上腺素能纤维,像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却是胆碱能纤维。
3.嘌呤类和肽类递质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除胆三能和肾上腺素能纤维外,还有第三类纤维。
第三类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嘌呤类和肽类化学物质。
第三类纤维是非胆碱能和非肾上腺素能纤维,主要存在于胃肠(二)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的接头处递质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肯定是中枢的递质,而且分布比较广泛。
2.单胺类递质是指多巴胺、去甲肾上腺,色胺多巴胺递质系统主要包括三部位:黑质-纹状体部分、中脑边缘系统部分和结节、漏斗部分。
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比较集中,极大多数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位于低位脑干5-羟色胺递质系统也比较集中,其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