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60年
- 格式:docx
- 大小:16.87 KB
- 文档页数:8
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略述作者:王仲才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6期[摘要]20世纪,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和新音乐思潮的出现,中国音乐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出现,这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起源。
之后我国音乐教育出现了几个时期的发展,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史;西方音乐;新音乐思潮一、20世纪音乐教育的开端1912年,民国将蔡元培所提出的德智体美并行的教育方针列为教育宗旨,特别是首次将美育列入学校教育中,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时,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美育要求的是情感教育,把情感教育当作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这相对于清末“涵养其德性”来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学堂乐歌”是新式学堂中开的乐歌课,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而出现的。
学堂乐歌从上海开始传遍中国,在学堂乐歌的影响下,我国音乐教育先后在各地高等院校开始实施。
1902年,蔡元培在学校设立了唱歌课;1903年,沈心工先后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学堂乐歌出现,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奠定了之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
二、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始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许多留学回国人才及国内高素质音乐人才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1927年,萧友梅创立了上海国立音乐院,标志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
萧友梅在日本、德国留学,1927年萧友梅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积极筹建了国立音乐院,后被任命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长。
上海国立音乐院当时开设了声乐、钢琴、小提琴、作曲四个专业科目。
从建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国立音乐院在国家的音乐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又培养了一批北京、上海等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人才。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作者:陈浩轩王宇诗王涛来源:《中文信息》2020年第07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专业的大量音乐学院出现,管理体制逐渐完善且师资力量逐渐强大,新中国音乐教育无论从规模或规范来看都逐渐越发壮大。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发展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7-0-01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上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所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古早有“四夷之乐”。
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黄翔鹏先生就早已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我认为,历史上经历过以钟磐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世俗乐阶段……”精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三个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三种不同音乐形态,而对于音乐教育方面,早在西周时期,儒家代表孔子对于音乐的发展以及教育就有了深刻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所推行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使得音乐成为一种教化作用。
其一将音乐的使用分为等级,在规模和排列上都有着严格的划分。
体现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其二在音乐场所也规范了使用,在什么典礼演唱、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的调性都有着规范性。
此时西周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反抗。
“德音”与“和”是当时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准则。
西周当时出现大司乐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早记录具有较为完备的音乐教育机构,其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以教授“雅乐”为主要内容,是为了贯彻“礼乐治国”的思想而设立的音乐教育机构。
而后孔子兴办“私学”,以“六艺”作为传授的主要课程,这是古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制度与模式的变革。
并且“有教无类”将范围扩大至平民。
从“学在官府”到孔子兴办“私学”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形态转变中音乐教育领域发生的时代面貌变化。
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2010)
ﻫ
8月3日下午4点,作为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圆桌会议之一,由吴斌、尹爱青、徐沛然、常慧娈四位专家主讲的《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2010)》主题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以下是演讲文字实录。
发展中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1980-2010)
吴斌、尹爱青、徐沛然、常慧娈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
虽然仅有短短的30年,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教育工作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活跃气氛。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报告重新明确了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写进了教育方针。
这种局面为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音
乐教育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景象。
主要表现为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被写进了国家的政策和法规,国家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师资水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得益彰,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学校音乐教育的网站和期刊。
本文拟从自然状况、管理的体制与法规建设、课程与教学、学术研究、校内外活动等几方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变化作以描述,以便对其现状有更加清楚地认识。
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作者:张林辛来源:《大观》2021年第11期摘要:以时间为主线,梳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概况,并分别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四个阶段来论述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国历史悠久,其音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从夏商周到隋唐时期,音乐在不断地发展,但是音乐教育的普及度并不高,只有统治阶级的贵族们才能接受。
音乐在当时并不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1],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日常娱乐需求,并且随着统治者喜好的变化而变化。
到了明清时期,受科举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音乐发展停滞不前,音乐教育也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一、晚清时期(1840—1912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各阶层对当前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呼声极高。
尤其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出现在新式学堂中。
同时,各种新思想的发展造就了一批立志改革中国音乐教育的知识分子。
例如梁启超在日本时,曾大力支持在日本的部分留学生成立音乐社团,并且编写了学堂乐歌的相关教材和文章;李叔同曾东渡日本留学,在他学成归国时带回了在日本留学期间所学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思想与经验,从而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学堂乐歌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内容顺应了当时的发展需求,同时造就了一批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音乐教育家。
这些教育家们所作的歌词大多反映了当时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需求,例如由沈心工填词的《革命军》。
同时,学堂乐歌的旋律大多来源于欧洲和日本。
学堂乐歌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摇篮曲、进行曲等歌曲体裁,同时带来了齐唱、多声部合唱等丰富的演唱形式。
其中,学堂乐歌把齐唱的演唱方式引进中国,使得更多新的音调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为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民国时期对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是五四运动,重点体现在音乐教育界的各种变化方面。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引言:二十世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关键的一个世纪。
在这个世纪里,中国音乐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变和发展,对提高人民音乐素养、培养音乐人才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其背后的驱动力和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学校音乐教育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早在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化音乐学校——上海音乐学堂即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始。
上海音乐学堂的成立及其后来的改革,推动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1900年代至1940年代,西方音乐教育法被中国引入,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在这一时期,上海音乐学堂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如黄自、刘天华等,他们致力于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音乐教育模式。
此外,一些西方音乐教育家也积极参与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事业,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二、二十世纪中叶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国共产党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内容,吸收了不少西方音乐教育的精华,结合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试图推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更加深入地发展。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程。
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学校音乐教育几乎停滞不前,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被迫离开岗位,音乐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勇敢的音乐教育家仍然坚持不懈地传承音乐教育,为音乐教育事业保留下宝贵的经验。
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型。
传统音乐教育逐渐融入现代教育观念,多元化的音乐教学模式开始出现。
而且,许多外国的音乐教育理念也被引入中国,为学校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引言二十世纪是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步阶段。
本文旨在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期对今后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0年-1949年)二十世纪初,西方音乐教育开始传入中国,各类学校纷纷设立音乐课程。
这一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为主,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师多来自欧美。
尽管受限于新舊交替安乐歌曲主题,但新歌曲并没有停止对旧歌库的关注。
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音乐学校成立并迅速发展,为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建立了基础。
第二阶段:教育改革期(1950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面临重大的教育改革。
音乐教育被纳入全面的教育改革计划中,实施“素质教育”方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此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音乐学校,加强了师资培养和音乐教育理论研究。
同时,从此时开始,中国民族音乐逐渐进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课程,强调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双重目标。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变革。
国内外音乐教育理论观念不断交流和融合。
音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到流行音乐,乐理和演奏技能训练也更加系统完善。
此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创新,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特点与影响因素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国际交流与借鉴。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借鉴了大量西方音乐教育的经验和教学方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与国际音乐教育界展开广泛的交流,吸纳了更多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
2. 地方特色的强调。
中国各地的学校音乐教育注重发展本土音乐特色。
例如,西南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更加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培养,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校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引进和推广西方音乐。
中国声乐发展回顾音乐世界是一个多民族音乐文化的绚丽多彩的大世界。
中华民族就是这个博大世界中令人骄傲和自豪的民族,他用独具风格特色的音乐形式为整个音乐世界增添了迷人的光辉。
1.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凝聚着自己智慧和汗水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艺术的长河里,音乐艺术也如漫山遍野绚丽的百花,美不胜收。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可追溯到距今已有8000年的时代,早在奴隶社会就有对最初的民歌的记载:“女承筐,无实;士刺羊,无血。
”(《易经》之《归妹上六》),又有“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记载(《公羊传》东汉何休注),这些都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早期民歌。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及屈原创作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大量类似于歌曲艺术的说唱艺术都是中国民族声乐的源泉,帝尧时代就有了较完整的歌曲。
当时的歌唱还不能准确地称其为艺术形式,直到进入封建社会后,它才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成为世世代代人们喜爱的艺术活动,并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歌唱的职业歌手。
据《列子·汤问》中对一名歌手的演唱记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形象地显示出高超的演唱技术。
此外,该书中还有“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记载。
可见,我国古代早就有这样的好歌手,尽管在这些记载中难免有些夸张,但他们的演唱技艺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到了元、明、清时期,关于歌唱已经开始上升到对理论的探索,出现了有关歌唱的许多论著,如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论》;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的《曲律》;明朝万历年间,沈绥的《度曲须知》;清朝乾隆年间,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等。
但是,这个歌唱的概念与我们今天研究的歌唱不尽相同,从这些有关音乐的文献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歌唱艺术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曲艺、戏曲和民歌。
汉代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发展高峰时期。
由于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民间的歌唱艺术真正走向专业化,民间大量的民歌也得以流传下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浅谈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发展摘要: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从整体看,它和中国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
音乐教育史介于音乐史和教育史之间的一门边线性历史学科。
它既从属于音乐史,又可视为教育史中的分科史。
研究音乐史和音乐教育史中某些共有历史事件时,不难发现音乐史与音乐教育史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史音乐教育史视唱练耳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孔子的“儒家说道”到今天所倡导的“科教兴国”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教育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音乐教育从中国古代发展至今它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道路,这说明时代的进步同样也推动着一定文化形态的相应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发展,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两个历史阶段。
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逐渐取代封建教育,近代新式学校逐渐取代传统的封建学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初创、发展、成熟等几个阶段,从教会学堂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启蒙教育、初高级师范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等一步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最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专业音乐教育。
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音乐教育就好比一个新生儿,她需要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方能茁壮成长。
自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来华的外籍商人、传教士、政客等西洋人络绎不绝,由于他们的到来,中国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他们所带来的一切文化、物品、风俗习惯正不自觉的渗透到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悄然声息的改变着他们的观念意识形态,并且也就在这个时期,西方带来了影响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基督教育。
基督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一种,它在中国的传播确实给早期的音乐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正如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他的《基督教会与教育的关系》一文中所记载的“教育在培养把西方文明的科学、艺术引进中国的人才方面十分重要,中国与世隔绝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不管她愿意与否,西方文明与进步的潮流正朝她涌来,这种不可抗拒的潮流,必将遍及全中国”当时就有许多传教士在中国开办蒙养院、教育学堂、书院、女塾等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从不同程度上都开设了音乐课,如:“崇信义塾”“上海清心书院”“圣芳济书院”“中西女塾”等,根据相关记载,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所创建的“圣芳济书院”刚开始只招收西方的儿童,但自1880年开始,该院对中西学生都有招收,其中就开设了音乐一课,并且在后期的发展中中国学生与日俱增。
中国音乐教育中国音乐教育在传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代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音乐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音乐人才和推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中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学习音乐是贵族和士人的必修课程。
《礼记·乐记》中有“夫子之教也,涵育固一也;所以齐之,深电之,变化之,颂声之,道德之,孝悌之,景行之,可以养生长才,可以升平治民”之说。
这说明古代的音乐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音乐本身,而是注重培养人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
我国的古代音乐教育具有自己的特色。
在《乐府诗集》中,就有很多古代的音乐教育歌谣,如《儿戏鸟》、《南歌子》等等,这些歌谣不仅仅是歌唱和乐器演奏的技巧,更是对音乐节奏、韵律、曲调、表现形式等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对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太古九部”是中国古代的一支重要乐团。
据说是大禹时期创建的,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延续到唐代。
唐代音乐发展的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民间音乐团体以及宫廷音乐团体,这些团体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唐代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文学家也在他们的作品中详细地描写了当时的音乐教育活动。
宋代是中国音乐教育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当时设立了官办的太学、永乐学、国子监等多所学府,其中就包括了音乐教育课程。
《太和正音谱》是一部系统地规定了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教材。
宋代开设的乐舞科和乐律科是堪称全球首次的音乐专业课程。
宋代音乐家李之仪的《新声教》和刘基《乐章正宗》等书籍为当时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多教材参考。
明清两代的音乐教育并不如宋代发展得那样迅速,不过在士子教育中,音乐教育仍是必修课程之一。
在颐和园、故宫等皇家园林的雕塑上,也可以看到大量和音乐有关的题材。
二、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在当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音乐教育在组织体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
沙雅县第二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二)摘要:师范生的顶岗支教实习是我国教师培养的特色有效模式,既可以缓解充实当地学校教师的师资力量,又是对应届师范生毕业前综合教学能力的全面检验,一次必要的实战总结。
我于2016年3月在沙雅县沙第二小学参加了一个学期的支教实习,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到了沙雅县沙第二小学的教育现状:专业音乐教师缺乏,音乐课大部分都是有主科老师来进行教学,课时也经常会被语数外主科老师来占用,兴趣班活动基本没有。
结合以上的情况,我从三点对这个现象进行了阐述,一,针对学校音乐教育现状的不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善。
二,改变了由主科教师代课教法的单一性。
三,组织学生开展特色兴趣班,编排文艺节目,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感受力,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质,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现状随着我国大力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地区,那里学校的专业音乐师资力量匮乏,音乐课大都只能由主科(语数外)老师来担任。
教学设备陈旧,音乐课时得不到保证常被语数外主科老师占用。
本文将结合自己在实习支教期间的实践感受来谈一下那里的小学音乐教育的状况。
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潮流,而小学教育则是整个教育环节里的重要基础。
我们国家对音乐教育尤其是小学音乐教育也非常重视,作为一个普及性的教育,现在小学阶段的全国课程设置中,音乐课是一门强制性课程。
小学音乐教育对培养小学生们的智力成长、审美情趣、健康心灵、塑造健全人格起到重要作用。
一、音乐对小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一)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脑,左脑主要负责处理:逻辑、分析、语言、数学等。
右脑主要负责处理:音乐(节奏、旋律)、图像等艺术思维和想象力,左右半脑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相连接沟通。
近十几年来,神经科学家们不断地通过正子扫描仪、磁共振成像等仪器对大脑的活动进行了监控扫描,研究发现:音乐可以刺激并激活大脑里的胼胝体的容量与活性,能够加强左右脑的沟通桥梁作用,让讯息得以用更快速度以及更多样化的线路来进行脑部沟通,平衡左右脑的均衡发展。
我国音乐教育中教材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近几十年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音乐教材的发展。
在这段时间中,音乐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
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音乐教材处于比较倡导传统音乐的状态,其主要为西方音乐历史、西方音乐理论和西方乐曲欣赏。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教学内容开始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多样性的文化氛围营造出更加均衡的教学内容。
到1990年代,电子音乐的技术迅猛发展,丰富了音乐教学的形式,以提高学生运用音乐的能力。
此外,音乐教学正以正确而客观的方式呈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使在校学生更加关注与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时代及其启示。
到21世纪初,音乐教材发展到了更加行业化的阶段,许多实用性教材也得到充分发挥,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需求。
许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开始出现,编制的新颖音乐教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使用。
当前,随着新技术、新思想的不断涌现,音乐教材的发展应更加关注实践性综合性发展,将更加深入全面践行音乐教育理念,突出影响音乐发展和生命学习的精神性、意识形态性,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音乐人才。
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时期,这时期时局混乱,但同时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官学”逐渐衰退,而“士”这个阶层逐渐形成。
百家争鸣时期,最典型的莫过于儒家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一直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與“相长”等。
她创办了私学,并且也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具有教化功能注重音乐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内容要与形式相统一,内在素养要与外在表现相统一。
后来,他的弟子还选编,整理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也就是最早的音乐教材书《诗经》。
孟子认为音乐就应该“与民同乐”。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的音乐教育在秦汉时期出现了新的乐器,比如笛、箜篌、琵琶。
丝竹乐取代了先秦时期的金石乐器,改变了乐队的结构,同时也改变了音乐的旋律。
舞姿,舞容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楚声风靡了全国不仅仅是南北方音乐文化的交融而有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影响了汉人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义。
在秦汉时期,设立了乐府这样的机构,乐府是官办的,制度开明,收集民歌,创编歌曲,创作和填写歌词。
乐府具备了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完整概念,教育的目的明确,教材师资力量与教学理论的设施齐全,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在此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艺术规律和音乐艺术本质特征的文学著作--《史记》。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化大融合,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的一个大交流。
歌、舞、乐三位一体,形成了中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时期。
器乐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著名的音乐理论思想《生无哀乐论》,嵇康认为因为的本身是没有任何思想感情的,音乐的感情在于听音乐的人。
强调了音乐的本身是没有社会性和阶级属性的。
音乐需要和自己的内心进行交流,更着重强调了音乐的自然功能。
三、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在隋唐时期,民间的民族民间音乐,宫廷燕乐和宗教音乐都得到了重大的发展,并且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的交流、乐器的制作、乐谱的刊物、乐曲形式的改革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思想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音乐教育史发展脉络作者:王琨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2期摘要:我国以“礼乐之邦”著称,音乐教育走过了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本文对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思想的情况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回顾,以期对当代的音乐教育事业有所启发和殷鉴。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历史;发展脉络一、前言我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
音乐教育历史悠久。
传统的音乐教育实践与理论探讨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丰硕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对我国音乐教育史的追本溯源、温故知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有利于我们避免重蹈历史的教训,开启更美好的音乐教育的未来。
二、远古时期。
中国音乐教育的萌芽依然破土而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音乐教育和语言一般,最早出现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之中。
因此,人类的音乐教育从伊始就与人类集体劳动相连。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劳动号子,其主要作用是以有协奏的调子和呼应来统一诸如共同抬举木头之类的动作以及鼓劲加油。
这在《吕氏春秋·淫辞》中曾有详细的记载,主要前面抬木头的人呼号、后头的人应和,以协调动作、移动巨大的木头。
在远古时期,由于人类对于自然的力量存在敬畏之心,音乐是人类对于自身无法驾驭的超自然力量的畅想和体验表达,因而那时的音乐又常常与各种宗教活动和仪式联系在一起。
音乐成为了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视之为音乐教育的活动也由此发端。
这在《礼记》、《吕氏春秋》、《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具有著述。
因此,“礼”与“乐”在我国结合在了一起。
历史传说中还述及,尧舜时期即有专任的音乐教师,并把乐教作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重要手段。
三、音乐教育在夏商周时雏形已成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肇始。
夏出现了音乐奴隶和乐官、乐舞、乐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活动。
在商代,音乐教育成为神权统治的重要工具,与祭祀与仪典活动有关的礼乐属于统治阶级必须掌握的业务范围,并且成立了音乐教育与礼乐典籍存放的场所—瞽宗。
综上所述,我国正式的音乐教育在3000年前的商代即已出现了,这可称之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滥觞。
发展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 60 年音乐教育正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而此时回首曾经走过的探索与改革之路,仍有诸多值得细细品味与反思之处。
建国后, 949年—197 8年为第一个阶段,19 78 年至今为第个阶段。
尽管在第一个阶段中已有不少学术研究成果,但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形成,却是在2 0世纪8 0年代以后。
1 9 4 9年一1 9 7 8年:探索酝酿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0年8月颁布了《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定》 ,其中规定中等 师范学校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
1952年3月,在教育部颁发的 《中学暂行规程》 (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 学必修科目,被视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审美教育的个组成部分。
同年7月和11月,教育部分别颁发《师范 学校暂行规程》 (草案)以及《高等师范学校本科音乐专业 的课程设置》,师范音乐教育开始了有计划、有规模的中小 学音乐师资培养。
中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始于上世纪 年代,但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中国 中国的音乐教育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5案)以及《幼儿园暂行规程》 (草案) 中,音乐被列为中小与此同时,为创建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新的音乐学院。
1951年1月,文化部成立艺术教育组。
翌年,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做出《关于整顿和改造全国艺术教育的决定》,明确中央音乐学院(包括华东分院)的任务。
从当时的文献记载可知,建国后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由于建国初期我国的音乐教育是与加强政治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总体方针相吻合的,因此当时音乐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重视政治教育、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时有其时代的合理因素,但由此带来的忽视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些负面影响,却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1 9 6 6年至1 9 7 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国家政治上处于极“左”的错误路线制约之下,学校音乐教育在“唱一支歌等于上一堂政治课”的思想支配下,音乐教师只能教唱有限的歌曲。
音乐课外活动也只能是革命文艺宣传队和演出“样板戏”片断之类。
有关音乐教育的各类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从上述梳理可以察见,从1 9 4 9年至1 9 7 8年,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有所确立并得到一定发展,但学校音乐教育尚处于一种非正常的调整和摸索前进的状态。
1 9 7 8年至今:兴起发展期1 9 7 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下,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研究新情况、 新问题的活跃气氛。
这种局面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 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 9 8 6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研究开始了从“音乐教 学法”向“音乐教育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先后有廖家桦 的“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王岳川的“走向未来的 审美教育学”、万庆华的“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以及 曹理的“音乐教育学构想”等文开始探讨建立音乐教育学的 重要意义、学科界定以及对建立我国音乐教育学框架结构的粗略设想。
立。
同年12月,由音教委发起,并与国家教委联合举办了会(1 9 8 7年后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1 9 9 0年)等音乐教育 学术团体相继成立。
这些学会的成立以及各类音乐教育学术 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也极大 地推动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翌年,1 9 8 6年3月,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成“首届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中国音协中国教育学会高校音乐教育学会(1 9 8 6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 会)、此外,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建设的研究》(19 8 7—1 9 9 0 ); “八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991 — 1995); “九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 1 9 9 6 —2 0 0 0 ); “十五”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2001—2005)等重大艺术教育科研课题的展开及其成果,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这些国家课题以外,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关于本学科的建设还有大量国外的著作及文献引进:李妲娜主编的《世界音乐教育集萃》;杨立梅编著的《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一音乐基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奥尔夫、古尼尔特著,廖乃雄译的《为儿童的音乐一一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青选》( 2 0 0 4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富译的《关注音乐实践》等。
此外,一些国内学者所著的有关音乐教育学的专著和教材相继出版。
比如,马东风著的《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曹理著的《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谢嘉幸、郁文武编著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姚思源著的《论音乐教育》等。
步入21世纪,我国的音乐教育更加活跃。
2003年由杨瑞敏、杜晓十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正式启动,此后年里,音乐教师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的活动广泛开展起来;2004年8月中国教育学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在大连联合主办了“全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研讨会” ;2 0 0 4年1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2009年6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第七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09年8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学术骨干培训’暨’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 等。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也在不断更新的音乐教育观念中建立和发展。
从政治教育转向人文教育,从学科知识技能教育转向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育,从忽视个体转向重视学生个性及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进入新世纪:领域更宽广伴随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也随之而逐渐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
尤其是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 0 0 1 - 2 0 1 0)》等文件的颁布,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实践也由此开启了新的时代篇章。
反思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尤其是以音乐教育学的学科视角来审视,不难看出世纪之交的音乐课程改革是以社会发展需求来提出的改革。
不容否认的是,我国当代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突出强调“以人为本” ,强调个体发展系统的注入,审美教育也是因此获得实际的支撑。
然而,如果因此而忽视了音乐学科系统、学科教育的存在,审美教育也就无法真正实现。
另外,如果过分强调“学科为本” ,强调学科体系的严谨性,而忽略了灵动的生命主体性,则又会使事物发展到另一极端方面。
再者,如果仅将音乐学科等同于感官艺术,而忽视其间蕴涵人类文化的巨大情感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各种特定民族文化、历史时代精神,忽视音乐总是与其他相关艺术文化活动综合发生作用的事实,则亦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
因此,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不仅要强调“以人为本”还要倡导“以音乐为本” 、“以文化为本”在崇尚西方音乐仍盛的今天,音乐教育领域的“崇西”现象仍普遍存在。
毫无疑问,以开放心态认真学习包含西方在内的所有人类优秀音乐文化传统是必要的,但如果并不是脚踏实地从自身的实践出发,而是仅就西方某些国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亦步亦趋,则大缪矣。
当今的中国音乐教育,应加强重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并对世界各国的多民族音乐加以引荐。
今天我们学习西方,和100 年前学习西方,应该有一个本质的不同。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已经开始在寻求这种中外、古今音乐教育资源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比例的平衡。
在北京、上海、江苏、甘肃、黑龙江等地的中小学课程中已经增设“京剧进些音乐院校中也开始开设“世界音乐” “亚洲音乐课程等。
这些课程改革与探索,恰恰反映了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正逐渐拓宽视野、拓展思路。
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制度下,已经不存在任何一所不办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学院,大多数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也纷纷办起了音乐艺术学院。
然而,由于以往对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割裂,造成了专业音乐院校很少关注自身的音乐教育研究。
在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研究中,有关专业音乐教育的专著仍非常少。
应当说,和大量的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所产生的大量成果相比,当代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研究的这些成果则略显单薄了。
我国当代专业音乐教育研究的这种缺失,有待更多专业音乐工作者的投入其中。
音乐教育学科领域是非常广阔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在日益发展。
仅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而言,目前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有7个委员会: 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委员会,专业音乐家教育委员会,研究委员会,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委员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委员会,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音乐政策委员会。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音乐教育所需研究的领域是多么宽广。
而相比当前国际音乐教育所涉猎的诸多领域,我国的一些研究尚处于前进摸索的阶段,其研究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
综观新中国音乐教育的60年,其间曾经历了艰难与崎岖中摸索前进的阶段,也曾经历了在改革春风中腾飞前进的阶段。
在当今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将会有更广阔和多元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