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古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
建筑的规划、布局和设计都十分注重对称与平衡,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例如,一般来说,古代宫殿建筑的前半部分是方形的,后半部分是圆形的,形成整体上的对称。
2.古代建筑偏向于使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
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木材资源的丰富,木材成为古代建筑中最常使用的材料。
例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筒瓦覆盖。
这种木材结构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
3.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人相信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古代建筑符合这一理念,建筑的设计和布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融入自然景观。
例如,中国园林建筑注重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以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4.古代建筑追求简洁、精致的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注重线条的简洁和符号的运用。
建筑物通常没有过多的细节和繁复的装饰,而是注重整体的形体和结构。
例如,悬山式的山墙建筑常常以雕刻以及绘画的形式进行装饰,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5.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层次感。
通过灵活运用庭院、走廊、厅堂等元素,古代建筑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例如,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不同深度和高度的院落与建筑体的组合,形成独特的空间布局。
6.古代建筑倾向于采用特定的颜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颜色非常丰富,往往以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这些颜色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祥瑞,黄色代表贵族和尊贵。
7.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建筑师通常会选择地势高处或自然风景秀丽的地方来修建建筑物,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
建筑物的主体以及窗户、门窗等设计都会将周围的景色纳入视野。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主要特点。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结构,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特点,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1. 依山傍水:中国建筑注重环境和谐,喜欢在山水之间建造房屋。
2. 讲究规划:中国建筑崇尚整体规划和设计,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 造型奇特:中国建筑注重形式美感,前赴后继的历史亦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故宫、长城、泰山等等。
4. 注重装饰:中国建筑讲究精细的屋顶和立面装饰,注重细节和雕刻。
5. 强调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在设计时,强调体现华夏文化的内涵,富有哲学思想和艺术性。
6.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中国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是其它国家建筑不具备的显著特点。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富有独特魅力与历史积淀,请您好好欣赏、品味中国建筑的美丽。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1.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建筑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性的表现,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设计中经常运用“五行”学说和阴阳理论,以及宇宙观念,追求整体的平衡。
2.木结构:中国古典建筑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木结构。
木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震性能,也反映了中国珍视自然、尊崇木材资源的特点。
3.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非常重要的一种特征,是通过一系列木雕或石雕构架组成的。
斗拱在建筑中承担着支撑和装饰的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装饰细节和精湛工艺的追求。
4.层次分明:中国古典建筑常以多层次的形式呈现,从底层的牆基,到塔基、天井,再到上层建筑的主体,各个部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层次感明显。
5.廉价素朴:古代中国的建筑多以木、土、砖等材料建造,这些材料相对廉价,注重经济实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朴素情怀。
6.道家思想影响:中国古典建筑常常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建筑的设计中,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7.多檐式屋顶:中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多檐式屋顶,即由多个层叠的檐口组成。
多檐式屋顶不仅在视觉上增加了建筑的宏伟感,也具有良好的排水和透风功能。
8.装饰细节:中国古典建筑强调装饰细节的精湛工艺。
在建筑的柱子、门、窗等部分常常能看到各种雕刻和彩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品味和雕刻技艺。
9.园林景观:中国传统的古典建筑常常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群体。
园林常常注重将建筑与自然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立而儒雅的空间。
10.孔子思想影响:中国古典建筑常常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尊重传统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运用了经典的传统元素,如卦、经文等,以彰显文化底蕴。
总之,中国古典建筑以其优雅、和谐、朴实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历史文化。
这些建筑不仅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其特点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建筑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中国建筑的重
要特点。
2. 遵循几何比例原理:中国传统建筑遵循几何比例原理,从建
筑的基础设计到建筑的细节装饰,均严格遵循着一定的数学原理,
以达到美学的完美效果。
3. 强调平衡和谐: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强调平衡和谐,即通过
建筑的形式色彩,构造和门窗的布局等方面,营造出同一建筑群体
中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关系。
4. 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物理建
筑结构,也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其设计和装饰风格深受中国哲
学思想影响,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
5. 巧妙运用自然元素:中国传统建筑巧妙地将自然元素融入其
设计中,包括使用传统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建筑元素,如飞檐、斗拱、鸟兽等等,以及运用自然光线、风、水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
形式和风格。
6. 重视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一方
面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在另一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和改进,以适应现代建筑需求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类型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类型: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木构架结构: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即房屋的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由立柱、横梁、檩条等组成木构架,外部再用墙体包围。
这种结构方式与西方石材建筑不同,具有独特的风格。
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构件,用于承受屋面重量和传递荷载。
斗拱的形状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精细和艺术性。
屋顶造型: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造型丰富多样,包括悬山、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五种基本形式。
屋顶的装饰也十分讲究,如琉璃瓦、鸱吻、走兽等,使建筑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布局与方位感: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布局和方位感,讲究“风水”。
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要符合阴阳五行和八卦的原理。
这种方位感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适应。
装饰与雕刻: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和雕刻非常精美,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题材广泛,如花鸟、山水、人物等,技艺精湛,富有民族特色。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宫殿建筑:宫殿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高水平。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园林建筑: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园林建筑包括山水、楼台、亭阁、桥榭等,通过精心布局和造景手法,创造出幽静雅致的氛围。
寺庙建筑:寺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种重要形式,用于供奉神佛和祭祖。
寺庙建筑风格庄重肃穆,雕刻精美。
例如,山西五台山寺庙群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建筑群。
塔式建筑: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最初是用于供奉佛像和舍利。
塔的造型各异,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等多种形式。
塔的内部通常有楼梯可以攀登到塔顶,俯瞰四周的美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1.依山就势,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建筑以依山傍水为原则,
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建筑物的位置和朝向都需要与周围的山水相
协调,同时利用地势和树木等自然元素来起到遮阳、保护等作用。
2.注重均衡和谐的布局:中国古代建筑以中轴线为主,采用对称布局
的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均衡和谐的思想,建筑中的对称体现了这
种思想。
建筑物的主要部分从整体到局部都需要满足统一、协调的原则。
3.重视雕刻和绘画: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物的门、窗、柱子、斗拱等
部分都进行雕刻,以及在墙面上进行绘画,这些都是以文化、历史、宗教
等为题材的。
雕刻和绘画既是美化建筑的手段,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文化
内涵。
4.承袭传统工艺和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倡导精工细作,对建筑材
料的选择和加工要求十分严格。
建筑材料以木石为主,如悬山、建筑梁柱、屋檐等都采用木材,而地基、地板、墙体等则常用石料。
并且,中国古代
建筑在施工中注重手工的使用,如斗拱的砌筑、榫卯的木结构等,都需要
经过精细的手工制作。
5.强调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气势和尊贵感,通过建筑物的高大、宏伟、雄伟等特点来体现。
建筑的形式和结构都以增
加建筑的威严感为目标,如四合院的大门都会设置高台阶,庙宇的屋顶则
通常采用斗拱形式来增加高度。
6.融入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各
种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建
筑与宗教相关的庙宇、寺庙等建筑物,以及与哲学相关的园林等,都通过建筑的形式和氛围来传达思想和信仰。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引言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远的文化内涵。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哲学、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精髓,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行简述,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点1.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通过榫卯、斗拱等结构形式,实现了建筑的承重和装饰功能。
这种木结构形式不仅轻巧灵活,而且具有很高的装饰性。
2.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布局,讲究中轴线对称,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布局、空间和尺度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实现建筑的功能和美学要求。
3.建筑与园林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园林的结合,通过园林的景观和建筑的空间布局,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园林中的山、水、石、植物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4.色彩丰富: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红、黄、蓝、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不同色彩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寓意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雕刻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雕刻装饰丰富多样,包括木雕、石雕、砖雕等多种形式。
雕刻的内容广泛,包括花卉、鸟兽、人物等,通过雕刻手法细腻地表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设计上,如院落的层次和叠落、建筑的高低错落等,都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
2.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礼制和秩序。
建筑的布局和空间设计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等思想,表现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追求。
3.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道家追求自然之美,强调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体现在建筑的园林设计中,追求自然之美和生态平衡,表现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思考。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1.建筑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建筑使用了丰富的材料,包括木材、石材、砖瓦、泥土等。
不同材料的结合运用,使得建筑更加稳固耐久。
2.优雅简约的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艺术性。
建筑平面多采用对称的形式,如“凸”字型或“回”字型。
建筑物的布局通常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整体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3.重视天地与人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建筑多以朝向北方或南方,取法自然,融入地形地势,使人们在建筑内部感受到宽广的天地之间的交流。
4.严谨的结构和工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非常严谨,欠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建筑师们针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建筑结构多采用梁、柱、墙等基本构件,运用了复杂的榫卯结构,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5.独特的屋顶设计: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设计非常独特,常见的形式有歇山式、脊兽式和悬山式等。
这些屋顶设计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还具有排水、隔热等功能。
6.建筑装饰的精致和讲究: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的精致和讲究。
装饰常用的材料有瓷砖、木雕、石雕等。
装饰的内容多为民俗图案、神话传说、动植物等,寓意吉祥祝福。
7.注重建筑与人的和谐: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建筑的和谐关系。
建筑的规模和高度通常与人的比例相协调,注重人在建筑中的舒适度和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
8.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在建筑选址上,建筑师们常常选择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建造,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9.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也与宗教和文化密切相关。
寺庙、宫殿等建筑常常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10.传统与时尚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例如,在元代和明代引入了伊斯兰教建筑的元素,使得古代建筑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样化。
中式建筑特点及元素中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风格,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元素。
以下将详细解释中式建筑的特点及元素,并对标题进行中心扩展描述。
一、特点:1. 周正性:中式建筑注重对称性和平衡感,建筑整体呈现出周正的形态。
比如在布局上,前后左右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元素相对称。
2. 重重叠叠:中式建筑常采用多层次的建筑形式,通过重叠的屋檐和建筑体块,营造出层次感和立体感。
3. 木结构:中式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木材质感温暖,富有自然气息。
木结构也使得建筑更加轻盈灵动。
4. 适应自然环境:中式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通常与山水相依,以山为背景、水为前景,利用自然的地势和景观来增强建筑的美感。
5. 丰富的装饰:中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使用彩画、瓦当、雕刻等手法进行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精致。
二、元素:1. 屋顶:中式建筑的屋顶多为抬梁式,屋檐翘起,呈现出独特的飞檐翘角形态。
屋顶常常使用彩画、瓦当等装饰,使其更加华丽。
2. 门窗:中式建筑的门窗多为木质,常采用对开式或推拉式的形式。
门窗上常常有雕刻和彩画,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
3. 院落:中式建筑常常有庭院,院落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常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4. 围墙:中式建筑常用围墙围合整个建筑群,围墙多为青砖石墙,有一定的高度,起到界定空间和保护隐私的作用。
5. 水池:中式建筑常有水池或池塘,水池常常与建筑形成对称,起到镜像和烘托建筑的作用,也增加了水的元素和景观的变化。
6. 雕刻:中式建筑常常有雕刻装饰,雕刻内容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花鸟、人物、山水等,雕刻精细细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性。
7. 彩画:中式建筑常常有彩画装饰,彩画多以花鸟、山水为主题,使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使建筑更加绚丽多彩。
8. 石雕:中式建筑常常有石雕装饰,石雕内容多为狮子、龙、凤等神兽,石雕造型优美,寓意吉祥。
9. 窗棂:中式建筑的窗棂常常有特殊的造型,如“蝙蝠窗”、“寿字窗”等,窗棂的造型寓意祝福和吉祥。
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什么?中国建筑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遗产,其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烙印。
中国建筑较之西方建筑的简洁和明朗,更注重前后左右的对称,讲究意境,糅合东方哲学和宗教文化的精髓,彰显了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那么,中国建筑的特点有哪些呢?本文将深入探讨。
一、中国建筑的传统审美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其审美理念已经广为传承和演化。
传统的审美观念是,建筑应该融入自然,与环境和谐共处,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人“大雅”的审美观,这也是中国建筑独特魅力的来源。
1. 总体布局优美和谐。
中国建筑通常布局都遵循五行生克的原则,要注意它与整个环境的和谐统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肺腑之间要求精神与身体相得益彰,这样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
因此,建筑的总体布局要优美和谐,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之间也要适度相互贯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个建筑的色彩美感。
2. 色彩斑斓,寓意深长。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的环境中游离了三种主色彩,分别为:绿代表五行中的木,红代表五行中的火,黄代表五行中的土。
在建筑设计之时,设计师们要极力使各个颜色之间的和谐协调,因此在中国建筑中,你可以看到红绿搭配、黄红配合的壮观场面。
这些颜色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色彩,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文化内涵。
3. 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
中国建筑讲究的是“以人为本”,注重的是人们的体验和感受。
将观念落到工艺与建筑中,就是要将人的身体上下左右处处都体现、贯穿在建筑设计与营造中。
不单单是所谓的“小缝隙”或“大门”,而是建筑物在人体感官上的触感和印象。
二、中国建筑的工艺技术中国建筑的工艺技术是中国传统高度发达的方面之一,并且长期的合理利用具有本土特点的材料也是其独特性之一。
建筑工艺技术繁荣,除了加强结构、防止地震之外,还荟萃了中国人的精湛技艺,深刻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 木结构工艺技术古代的中国人天生有一种对木的天赋,他们从树叶、借助自然形成了手工切割的木材,用线材将整个建筑体系连接。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1.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古建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人认为“天人合一”,因此古建筑通常以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为设计原则。
建筑中的形式、布局、结构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例如,古建筑常常遵循“居中有正”的原则,即将居住空间布局在中心,周围环绕室内或室外空间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2.严谨的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严谨而富有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师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固和平衡。
古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并运用独特的榫卯结构,即利用榫头和卯榫使木材连接紧密而稳固。
这种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还能够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一定的防护作用。
3.独特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非常独特,常常呈现出流线型、弯曲型或拱形。
这些形式不仅美观,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首先,这种屋顶形式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雪,保证了建筑物内部的安全。
其次,独特的屋顶形式也有利于建筑物的通风和散热,提高了住宅的舒适度。
4.厚重的建筑材料和装饰:中国古建筑常常采用厚重的石头、木材等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耐久,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的寒冷和热量。
同时,古建筑的装饰也非常丰富多样,以砖雕、木雕和石雕为主。
这些装饰图案多为自然景物、神话传说、动植物等,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5.高度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国古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观念在古建筑的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古建筑常常利用自然山水、采用合适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式,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例如,古建筑常常依山傍水,利用山石、水池等自然元素进行布局,形成独特的山水园林。
6.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中国古建筑包括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
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例如,宫殿通常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凸显皇家权威;庙宇以宗教信仰为主题,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园林侧重于创造景观,运用景物、水池和假山等元素提供一种宜人的居住环境;民居则注重实用性,布局合理,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其独特的特征深受国内外建筑界的赞赏和推崇。
下面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几个重要特征。
1. 古老而持久的历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秦时期。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以建筑传承文化,因此取材、施工技术和建筑形式得到了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
2. 呼应自然与宇宙:中国传统建筑常常以自然景观和宇宙观念为设计灵感。
在四合院和园林设计中,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追求自然景观的优美和宇宙的和谐。
3. 对称和比例的追求: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比例的原则。
从分布于中轴线两侧的重要建筑元素到整个建筑群的布局,都追求和谐对称,以达到美学上的平衡和稳定。
4. 木结构和斗拱的应用:中国传统建筑经常采用木结构,使建筑更加灵活和坚固。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结构形式,通过斗拱的应用,建筑物得以实现大跨度的建造,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5. 艺术细节和雕刻: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注重细节和雕刻的艺术。
建筑元素、柱廊、壁画以及门窗等部分,常常细致精美地雕刻着各种传统的图案和故事,体现着中国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其独特的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和宇宙的追求,以及对和谐、对称、比例和细节的重视。
这些特征让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启发。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自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注重建筑与环境的
相互融合。
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借景、造景等手法,将自然美与建筑美有机结合,创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2.重视伦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等级秩序,建筑布局和装
饰都体现了尊卑有序的观念。
在住宅的布局中,严格区分主人的卧室和客人的接待室,体现了家庭内部的等级秩序。
3.崇尚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注重文化传承和教化功能。
许多传统建筑都
与历史事件、文化传统和文学作品相关联,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是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4.追求和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追求建筑的和谐美。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运
用对称、平衡、统一等美学原则,创造出优美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布局。
5.注重实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注重实用性。
在建筑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居
住者的生活需求和习惯,使得建筑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1.参考借鉴自然:传统中国建筑的设计常常受到自然界的启发。
建筑师们以山水、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为蓝本,将其融入到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中。
2.对称和谐: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对称和谐。
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庭院景观等都要符合对称原则,以营造统一而平衡的整体效果。
3.木结构:传统中国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
木材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柱、梁、板材等部分,使得建筑更加灵活、适应环境变化。
4.置景式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采用置景式布局,即在建筑内外创造出景观,并借景窗、雕刻等手法来欣赏外部环境。
5.独特的屋顶:传统中国建筑的屋顶多为悬山顶、歇山顶或重檐歇山顶等形式。
屋顶的形式和装饰往往与建筑的地域特色和主题有密切关系。
6.精致的雕刻和装饰:中国传统建筑的雕刻和装饰多样丰富,常见的有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
这些装饰元素往往以植物、动物、神话人物等为题材,充满象征和寓意。
7.平衡空间利用:传统中国建筑追求尽可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一般会根据建筑功能和需求,将各个空间分割清晰,并且通过各种手法,如折角、廊道等,来延伸空间。
8.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都会受到自然地势、气候、风水等因素的考虑。
9.景深和透视效果:传统中国建筑常常通过布局和设计手法来营造景深和透视效果,使得建筑在视觉上更具层次感和深度感。
10.对中轴线的尊崇:中国传统建筑常常以一些中轴线为基准,通过对称布局和景观设置来强化中轴线的重要地位,并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11.注重繁简对比: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繁简对比的原则。
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装饰常常以繁为背景,以简为主题,以求达到统一而和谐的效果。
12.针对不同气候特点的设计: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大,传统建筑会因地制宜,针对不同气候特点进行设计,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13.手艺传承和文化含义: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往往需要传承多代的手艺技能,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1.水平平衡感: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整体的平衡和和谐,注重形式和空间的平衡。
通过线条的流动和立柱、椽子等构件的布局,创造出宁静、稳定而有序的氛围。
2.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即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来构建建筑。
这种结构方式具有很高的抗震能力,并且适应了中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环境。
3.斗拱系统:中国传统建筑中常使用斗拱系统,即将圆形的斗拱放置在建筑的上方,形成构造的一部分。
斗拱起到分散重力和均衡力的作用,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定性。
4.屋顶和悬山式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通常是斗拱结构,这种结构能够分散压力并有效抵御风雨和雪的侵蚀。
屋顶的形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常见的有四棱斜面屋顶、歇山式屋顶等。
5.妆樑彩画: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妆樑彩画,即在建筑的椽子、斗拱等构件上绘制各种图案和花纹,以增加建筑的装饰性和艺术观赏性。
这些彩画往往以较深的红色、蓝色和金黄色为主,表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6.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一种住宅形式。
四合院通常由四条围墙围合而成,中间有一个天井,周围是房间。
四合院的布局合理,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并形成较为私密的生活环境。
7.对称性和对角线:中国传统建筑讲求对称和对角线。
对称性是指建筑的一半与另一半镜像对称,体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思想。
对角线的使用则能够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8.四件套:中国传统建筑中常常有四个重要构件,即柱子、梁、墙和框架。
这四个构件共同组成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并有利于建筑的支撑和分担重力。
9.精雕细刻和装饰性: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性。
建筑的柱子、斗拱、檐口等处常常进行雕刻,运用各种传统的雕刻工艺,使得建筑更加精美和艺术化。
10.基于地理环境的设计:中国传统建筑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适应中国不同地理环境的建筑风格。
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多使用砖石结构,南方湿热地区的建筑多使用木材和竹子,这些设计都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
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这些古老而精美的建筑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实用功能。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几个文化特征:1. 传承与融合:中国古建筑注重传统和历史的延续。
建筑师们通过对传统建筑风格和技艺的学习与运用,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具魅力的古建筑风格。
这种传承与融合的精神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敬仰与珍视。
2. 和谐与平衡: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师们借鉴山水画的构图原理,通过布局、材料选择和装饰形式的巧妙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的山、水、天空等自然元素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这种和谐与平衡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敏感。
3. 象征与意境:中国古建筑常常通过建筑的形式、装饰的图案与符号来表达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歇山顶的屋顶形状象征山的形态,脊兽的石刻则寓意着神性和保护。
墙壁上的精美绘画、雕刻和装饰物则常常通过图案和色彩传递着美好的寓意和文化价值。
4. 人文关怀与社会功能:中国古建筑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功能。
除了作为居住、祭祀、学习等活动场所外,古建筑也常常被设计为社交和交流的场所,如庭院、钟楼等。
古建筑的设计和规划都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活动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
总之,中国古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而闻名于世。
其传承与融合、和谐与平衡、象征与意境以及人文关怀与社会功能等特点体现了对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尊重与关注。
这些文化特征使得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及大体分类1.应用性强:中国古建筑注重实用性,建筑结构合理、功能齐全。
古建筑作为人们居住、工作或举行仪式活动的场所,建筑形式与功能需求相适应。
2.建筑大胆创新: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建筑中常采用独特的构件和装饰,如斗拱、重檐、翘角、飞檐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巧妙设计和艺术创作能力。
3.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依山就势、遵循风水理念,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中。
建筑的布局、材料的选取、颜色的运用等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4.富有文化内涵:中国古建筑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
建筑构件、装饰图案、雕塑等都富有寓意和象征意义,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邃和博大精深。
根据中国古建筑的风格、用途和特征,可以大体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宗教建筑:包括佛寺、道观和庙宇等。
这类建筑通常庄重肃穆,宏伟壮丽,建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例如北京的故宫、峨眉山的金顶寺等。
2.宫殿建筑:主要是皇宫和统治者的行宫,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
这类建筑多采用山水园林的手法,注重布局和景观效果,代表性的有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大明宫。
3.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人们为了追求生活艺术化而建造的。
这类建筑侧重于自然景观和园林景色的营造,有小桥流水、假山亭榭、花木繁盛等特点。
例如苏州的拙政园和扬州的个园等。
4.民居建筑:代表了普通百姓的居住空间,体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这类建筑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建筑形式简洁、功能齐全。
其中,南方水乡的木屋和北方的四合院都是典型的民居建筑。
5.阳台楼阁建筑:典型的代表有杭州的雷峰塔和黄山的光明顶。
这类建筑通常建在高山或绝壁之上,结构独特,景观优美,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场所。
总之,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传统建筑特点1.木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种结构不仅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还有很好的自然保温、隔热和吸音效果。
2.斗拱和歇山顶:斗拱和歇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特点。
斗拱是一种石雕结构,用于支撑悬臂结构的梁柱系统,使室内空间更加开阔。
歇山顶则是一种特殊的屋顶形式,常见于寺庙、古建筑等。
3.平面布局: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非常注重对称和均衡。
大多数建筑都是由对称的单元组成的,室内外空间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整体的布局。
4.四合院和偏殿: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由四个独立的建筑环绕中心庭院而成。
这种形式能够提供私密性和通风性。
偏殿则是在主建筑之外增加的附属建筑,常用于增加空间和丰富建筑的层次感。
5.平面和立面装饰:中国传统建筑大量采用刻、绘、彩等多种装饰技法。
例如木雕、石雕、彩画等,用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这些装饰多以动植物为主题,取材于自然景观,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追求。
6.屋脊和鼓楼:屋脊和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标志性元素。
屋脊是屋顶两侧突起的部分,常用于装饰和凸显建筑的特点。
鼓楼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常见于城市的四合院等建筑群中,用于传达信息和报时。
7.风水和规划: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风水和规划。
风水即古代中国的地理学说,通过布局和设计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规划则涉及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包括建筑的朝向、高度等,以保证建筑符合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的需求。
以上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历史文化。
在现今社会,传统建筑还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丰富的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使用各种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泥土和瓦片等。
这些材料是丰富耐用的,同时能够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2.四合院的造型: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中间通常有一个庭院。
这种结构体现了中庙堂和侧出廊的布局。
3.异形屋顶: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通常有特殊的形状,如悬山顶、抬梁顶和歇山顶等。
这种设计在防风、排水和自然通风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4.对称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对称和平衡的布局,通常建筑物的左右、前后、内外呈现一种和谐的呼应。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
5.丰富的艺术装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细节,建筑物的门窗、柱子、梁和檐下等都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和彩绘,以增加建筑物的艺术价值和装饰效果。
6.凝练的结构:中国传统建筑强调木结构,并采用特殊的结构连接方式,如斗拱、卯榫和斗栱等。
这种结构设计既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又能够展示出建筑物的优美曲线。
7.开放的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联通,常常采用庭院、走廊和回廊等空间形式,使得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增加了光线和通风的效果。
8.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周围山水的景观,以创造出一种和谐的人-自然关系。
10.功能与美学兼顾: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性和美学的兼顾,建筑物的设计既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又追求建筑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11.尊重天地之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尊重天地之道的思想,建筑物的造型和布局与自然的原理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12.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对后世建筑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对后世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建筑风格,也对世界建筑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建筑介绍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建筑通常选择在山水秀丽的地方建造,以便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
建筑的布局和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如山势、水流、阳光等。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和园林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精心布置和植被的选择,营造出宜人的环境氛围。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对称和平衡。
中国传统建筑非常注重建筑元素的对称和平衡,力求在整体布局上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无论是建筑的整体布局,还是细节部分的设计,都力求左右对称,并且追求平衡美。
这种对称和平衡的原则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也体现在内部空间的布局和装饰上。
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形式的变化和丰富性。
传统建筑采用多种形式和样式,如重檐歇山式、单檐歇山式、硬山式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建筑的形式和样式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
例如,歇山式的屋顶可以有效抵御风雨,适用于山区和海边地区。
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砖瓦等。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保温性能,而且能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传统建筑还注重材料的装饰和雕刻,通过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艺术价值。
除了以上几个特点外,中国传统建筑还注重建筑的功能和使用。
传统建筑往往是多功能的,既可以用作居住,也可以用作办公、商业等用途。
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都非常讲究,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传统建筑还注重空间的连通性和通风性,以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了解和保护传统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建筑理论——山西平遥县双林寺调研心得李丹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710000)【摘要】: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关键词】:传统建筑、斗拱、彩绘、泥塑佛雕The the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The study of ShuangLin temple in PingYao ShanXi【 abstract 】 :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China's long history created splendid ancient culture, ancient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ny buildings have sprung up in ancient Chinese masters and architectural masterpieces, built the palace of many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tombs, temples, gardens, homes, years...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reference of our country's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lready has a worldwide influence, become a remarkable cultural heritage. Appreciate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like open a history of heavy. The conceptions of ancient legends, many dissenting Confucian HanWu achievements, Tang empire of GongJin smok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history to find records of the intelligence of millions of workers, all the images recorded by it.【key words 】: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tone carving, painting,clay sculpture Buddha2015年七月九日至七月11日,我与同伴们一起在山西平遥进行古建筑调研,了解了平遥古城城墙和城墙内著名的古民居,并着重参观了平遥县西南六公里桥头村双林寺。
以下是我在调研中了解到的双林寺信息以及我的心得。
1 历史前沿1.1 双林寺前身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其地本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
中都寺创建年代很早,因古文献记载失详,难以确考。
寺中现存最古之碑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姑姑之碑”。
年代久远,字迹模糊,第二十行“重修寺于武平二年”尚可辨认。
“武平二年”(571)乃北齐年号,既是重修,其创建年代必早于此。
即使从北齐算起,中都寺至今也已历经一千四百多个春秋了。
1.2 “双林寺”名称由来中都寺当时为一方胜境,庙貌雄伟,香火隆盛,游人不绝,曾建有“七重楼阁,高可望省”,可惜毁于火灾,原阁础石至今犹存,直径一米有余,足证其规模之大。
约至宋代,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盘之地为古代天竺拘尸那城跋提河旁沙罗双树之间,尔时佛在双树之下,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圆寂升天,四边双树顿开白花。
称为“双林入灭”。
宋以后,寺中曾住有尼姑,故有“姑姑之碑”及“贞义祠”等遗迹,盖与纪念尼姑有关。
双林寺建筑,历遭一千数百年的风雨兵灾之患,庙貌渐即倾圮,虽然历代皆有修葺,但到元末,已到了“殿楹损壤,厅廊倾颓”的地步。
因此,明朝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已全为明代和清代建筑了。
2 寺院简介2.1寺院总体布局分析双林寺坐北朝南,庙群占地面积约为一万五千平方米,内分东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庙院,沿中轴线坐落着三进院落,由十座殿堂组成。
前院为释迦殿、地藏殿、罗汉殿、天王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娘娘殿和贞义殿。
东部为禅院、经房等(现为小学校所用),明代时于寺庙外围建一周高大的夯土包围墙,上置箭垛,外观颇似一座小城堡如图2.1.1所示。
2.2 主要大殿分析天王殿天王殿是双林寺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大殿,坐落于拱形山门正北(图 2.2.1拱形山门),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檐下挂一竖匾,书“天竺胜境”四字, 图 2.2.1 双林寺鸟瞰图2.1 夯土包围墙笔力遒劲。
前檐置五铺作斗拱,如意头假昂。
明间置板门,次、稍间置窗。
屋顶悬山式,屋脊正中琉璃宝顶上有明“弘治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题记,乃明代重修时所置(如图2.2.2)。
天王殿为悬山檐下斗拱密集,斗拱规模较小,结构作用减弱,装饰作用增强,显示出明清时候木构件做法。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只有重要的建筑,如宫殿、陵寝、苑囿、坛庙、寺观的主要建筑上才使用斗拱。
同时斗拱的形制也成为建筑等级的标志。
廊檐下塑四大金刚,每尊约高三米,一字排开。
这些佛的护法力士形象已突破一般金刚凶恶可怖的造型程式,采用了写实的造型手法,加之空间中宏大的架式和大块的形体,使人感到他们具有人间武士的亲近感,同时又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气魄。
天王殿内,天冠弥勒菩萨结跏居中而坐,帝释、梵天胁侍左右。
南墙倒坐四大天王,北墙两侧为八大菩萨。
殿中塑像风格都较写实,人物造型生动。
尤其是四大天王,高达三米之多,分别手持琵琶、宝剑、蛇和伞,各自护卫东南西北。
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物件,按佛教《圆觉经》中“四轮”之说,为土、金、风、水。
因佛经在中国长期流传,又附会为“风调雨顺”,清代翟灏所著《通俗篇》引王业燕《阁知新录》说,凡寺门内四大天王,各持一物,暗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图2.2.2 拱形图2.2.3 天王殿 图2.2.4 四大天王释迦殿穿过天王殿,北面坐落着释迦殿,同两厢罗汉殿、武圣殿、阎罗殿和土地殿组成第一进院落。
释迦殿是本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栏额普拍枋出头,檐下无斗拱。
明间置门,正中匾额书“灵鹫遗风”四字。
屋顶悬山式,满布灰瓦,整个建筑风格质朴简洁。
释迦殿内,释迦牟尼正中高坐,左右胁侍文殊、普贤,是本殿主要塑像。
殿内四壁运用圆雕、深、浅浮雕手法,采取分层组合、连环壁塑形式,表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到涅盘成佛以及四方传经普渡众生的佛传故事。
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态各异,活动于建筑、山石之间,构思构图绝妙,令人叹为观止,颇富有我国民间艺术的传统特色,释迦殿影壁墙后塑一座渡海观音,是双林寺彩塑中的精彩之作。
观音用圆雕手法塑造,单腿盘坐于红色莲瓣之上,整个身形突出壁外,神情安详自若,与背景上波涛汹涌的海浪形成强烈对比,具有静中有动的艺术效果,观者无不称奇。
释迦殿两厢各为四间悬山式建筑,因在殿内隔墙,又分为罗汉、武圣、阎罗、土地四个小殿。
罗汉殿内塑十八罗汉,是难得的艺术珍品,他们略与真人等高,分塑于观音两侧。
这些罗汉像比例适当,解剖准确,形体厚重,造型优美,一个个神采奕奕,颇具个性,古代艺术大师运用纯熟的传统彩塑技巧,使这些罗汉塑像达到了呼之欲出、若闻其声的艺术境界,被人们称之为“神品”。
大雄宝殿中轴线上第二进院落为正北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厢的千佛、菩萨二殿,布局较图2.2.4 释迦殿为宽敞。
大雄宝殿乃明初重建,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椽,“侧脚”、“生起”较明显,设一步前廊,四周檐下五铺作斗拱一圈,柱头、补间铺作各一朵。
梁架结构整洁合理,颇合法制。
斗模门窗装修及屋脊吻兽皆为典型明代风格。
殿内主像为“三身佛”,两侧是文殊、普贤坐像。
三身佛前有铁铸包泥“接引佛”迎门而立。
这些塑像经清代重新妆绘,较其他殿塑像略有逊色。
殿内还有明代所绘壁画《礼佛图》,惜于民国初年为白粉所盖,从1982年洗出的局部中,尚可窥到壁画一斑,线描挺拔,设色艳丽,尚有元代遗风。
2.2.6 大雄宝殿 2.2.7 檐下斗拱与彩绘娘娘殿娘娘殿为全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建筑,建于明正德年间,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内“送子娘娘”塑像系根据民间传说所塑,清代曾重妆。
前檐墙内有清代壁画“送子图”,娘娘殿东侧小殿为贞义祠,内塑“睡姑姑”和“药婆婆”塑像,乃民国年间重塑。
娘娘殿和贞义祠内塑像、壁画制作年代较晚,艺术水平—般。
双林寺游览心得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
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
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
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
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