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法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8
吸痰法名词解释护理学吸痰装置有中心吸引器、电动吸引器两种,它们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
1、电动吸引器吸痰的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并解释。
(2)、检查吸引器性能,正确连接,调节负压40.0~53.3kPa,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3)、病人头转向操作者一侧,昏迷者可用张口器或压舌板帮助张口。
(4)、护士一手将导管末端(连接玻璃接管处)折叠,以免负压吸附黏膜,引起损伤,另一手用无菌钳持吸痰导管头端插入病人口腔咽部。
吸痰时动作轻稳,左右旋转,向上提拉。
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以免缺氧。
导管退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抽吸冲洗,防止导管被痰液堵塞。
(5)、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可按无菌操作由气管插管或套管内吸痰;小儿吸痰时,吸痰管应细,压力<40.0kPa。
(6)、病人痰液黏稠,可叩拍胸背、超声雾化吸入、缓慢滴入生理盐水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便于吸出。
(7)、吸痰过程中,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并注意吸出物的性质、颜色、量及黏稠度等,做好记录。
(8)、吸痰毕,关上吸引器开关,将吸痰导管重新消毒或统一处理,将吸痰玻璃接管插入消毒液试管中浸泡。
2、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治疗盘内吸痰用物每天更换1~2次,吸痰导管每次更换,勤作口腔护理。
(2)、观察病情,如:气道是否通畅,病人的生命体征,吸出液的色、质、量。
(3)、电动吸引器贮液瓶内的液体应及时倾倒。
(4)、使用呼吸机或缺氧严重者,吸痰前可加大氧流量,再行吸痰操作。
(5)、吸痰动作轻柔,防止呼吸道黏膜损伤。
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措施,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它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是一种操作。
吸痰用于年老体弱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家庭最简单吸痰方法吸痰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方法,适用于一些呼吸道疾病患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
正确的吸痰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还可以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介绍几种家庭最简单的吸痰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咳痰法。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吸痰方法,适用于一些患者的痰液较为粘稠,可以通过咳嗽将痰液排出。
患者可以先喝一些温水,然后用力咳嗽,帮助将痰液排出。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患者要注意保持体位的正确,可以选择坐位或半卧位,利于痰液的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咳痰时要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引起呼吸道损伤。
2. 气道引流法。
气道引流法是通过吸气道分泌物的方法,适用于一些患者的痰液较为黏稠,咳痰不易。
患者可以使用吸痰器,将吸痰管插入气道,然后用手持式吸痰器或电动吸痰器吸出痰液。
在使用吸痰器时,患者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吸出过多的痰液,以免引起呼吸道感染。
3. 气道排痰体位法。
气道排痰体位法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利用重力帮助气道痰液排出的方法。
患者可以选择半卧位或俯卧位,利于痰液的排出。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患者要保持体位的稳定,避免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
4. 叩击法。
叩击法是通过叩击背部,帮助痰液排出的方法。
患者可以请家人或护理人员帮助,用手掌轻轻叩击背部,帮助痰液松动,然后再进行咳痰或气道引流。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叩击的力度和频率,避免造成不适。
以上介绍的吸痰方法是家庭最简单的几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呼吸道疾病患者。
在使用吸痰方法时,患者要注意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吸痰方法,避免造成不适。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身体健康!。
经鼻口腔吸痰法是一种辅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的方式,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操作者准备:包括洗手、戴口罩、准备吸痰所需要的器械等。
同时要检查吸痰管包装是否完好,接通吸引器电源后检查仪器是否能够正常建立负压,将检查无误的吸痰管连接至吸引器橡胶管,试吸生理盐水检查是否通畅。
2. 评估患者:核对患者信息,评估患者的病情及有无缺氧等。
如果是清醒的患者,要向其解释做该操作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于昏迷状态或难以配合的患者可以使用压舌板或开口器打开口腔,头偏向一侧。
同时要做好监测,包括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心率以及呼吸音等。
3. 吸痰操作:打开吸引器开关,戴手套,接吸引器,试吸生理盐水测试管道是否通畅。
再将吸痰管插入患者鼻腔或者口腔吸净分泌物。
注意每次吸痰不超过15秒,避免患者窒息。
如果一次未能吸净全部痰液,应休息3~5分钟后再次吸痰,不要连续进行操作。
4. 吸痰完毕:关闭吸引器,取下吸痰管,观察患者病情。
同时清洁患者口鼻,观察患者口腔或鼻腔粘膜有无损伤。
5. 整理器具:将用过的吸痰管及玻璃接头进行消毒处理。
以上就是经鼻口腔吸痰法的基本操作流程,应在有专业知识、经过相关培训的医疗工作者指导下完成,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医院常见护理操作规范(吸痰法)(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一】低氧血症1.原因(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吸痰法的名词解释吸痰法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清除肺部或气道中的痰液。
这项技术是为了帮助那些无法通过自然咳嗽将痰液排出的患者。
无论是因为肺部疾病、气道阻塞还是其他原因,吸痰法都可以有效地协助处理痰液问题。
现在,我将向您介绍吸痰法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以及一些常见的吸痰器械。
首先,吸痰法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负压把痰液吸出患者的气道。
通常,医生或护士会在患者的口腔或鼻孔插入一个软管,并与一个负压泵或手动吸引器相连。
当负压被应用于软管时,它会吸引痰液进入软管,并将其存储在一个容器中。
在整个吸痰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掌握一定技巧,以确保安全、舒适地清除痰液。
吸痰法适用于多种病症,包括但不限于呼吸系统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道异物梗阻等情况。
在这些情况下,痰液积聚在肺部或气道中,会导致呼吸困难、感染等严重问题。
通过吸痰法,医护人员可以及时清除这些痰液,以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和减轻不适。
吸痰法的器械种类繁多。
其中最常见的是吸痰管,它是一根长度较长的软管,一端连接负压泵或手动吸引器,另一端插入患者的口腔或鼻孔。
吸痰管一般由柔软的材料制成,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此外,吸痰过程中会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吸痰纸巾、吸痰杯等,以便于将痰液存储和处理。
尽管吸痰法是一项有效的医疗技术,但在使用时需要慎重。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以防止感染的风险。
同时,吸痰过程可能会引起一些不适,如喉部刺激、恶心、呕吐等。
因此,在应用吸痰法前,医护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情况,确保其适用性,并尽量减少不适感。
除了传统的吸痰法,现代医学还出现了一些辅助技术,如超声吸痰和气道湿化治疗。
超声吸痰利用超声波来帮助分解痰液,使其更容易吸出。
而气道湿化治疗则是通过向患者的呼吸气流中添加水分,从而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总之,吸痰法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用于清除肺部或气道中的痰液。
通过负压抽吸的方法,医护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有效地处理痰液问题,并改善其呼吸状况。
然而,在使用吸痰法时需要注意操作规程和患者的适用性,以确保安全和舒适。
吸痰法的临床应用吸痰法的临床应用:吸痰法,在医学上又称为气管插管导管抽吸术,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护理方法,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患者呼吸道通畅,减少并发症。
本文将从吸痰法的定义、适应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吸痰法的定义吸痰法指的是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把导管插入患者气管内,将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出,以维持呼吸道通畅,改善气体交换,预防肺部感染。
这是一种常见、必要的临床操作,常用于重症监护室、手术室、急诊室等医疗环境。
二、吸痰法的适应症1. 患有肺部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伴有大量痰液患者;2. 意外吸入异物导致气道堵塞,需要及时清除异物的患者;3. 患有神经性疾病,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4. 心脏手术、腹部手术后,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呼吸道护理的患者。
三、吸痰法的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检查吸痰设备是否正常,消毒导管,准备好护理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2. 位置调整: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头稍偏向一侧,便于插入导管;3. 护理程序:a. 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b. 用生理盐水滴人气管,软化痰液;c. 选择合适的导管,插入气管,吸出分泌物;d. 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是否有窒息、心慌等情况,如有立即停止操作并处理。
4. 操作完成后,清洗设备,记录护理过程,观察患者反应。
四、吸痰法的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练掌握吸痰技术,确保操作准确;2.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避免误伤气管黏膜;3. 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氧气供应;4. 患者在吸痰过程中应及时通气,避免缺氧;5. 操作前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意外情况。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吸痰法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确、规范的吸痰操作能有效改善患者呼吸道通畅,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不断提升吸痰技术水平,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