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3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Word长文档排版姓名:苏丽萍班级:学号:2013年12月目录一、函数与极限1.1集合的概念1.1.1集合的表示方法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1.3集合的基本运算1.1.4集合中元素的个数1.2常量与变量1.2.1变量的定义1.2.2变量的表示1.2.3邻域1.3函数1.3.1函数的定义1.3.2函数相等1.3.3域函数的表示方法1.4函数的简单性态1.4.1函数的有界性1.4.2函数的单调性1.4.3函数的奇偶性1.4.4函数奇偶性Word 长文档排版一、函数与极限1.1集合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否则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
记作N +或N +。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
记作Z 。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
记作Q 。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
记作R 。
1.1.1集合的表示方法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A 、B 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或B A )。
⑵相等:如何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集合B 是集合A 的子集,此时集合A 中的元素与集合B 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记作A =B 。
教案完整版范文•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办公软件应用技能•网络基础知识与互联网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编程初步•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目录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性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
03020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介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使用,了解网络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及参考资料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主编:XXX,出版社:XXX出版社)参考资料《计算机文化基础》(作者:XXX,出版社:XXX出版社)、《大学计算机基础》(作者:XXX,出版社:XXX出版社)等。
同时,还可以参考相关的在线课程、视频教程等资源进行学习。
计算机发展历程及分类计算机发展历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晶体管计算机,再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分类根据运算速度、输入/输出能力、数据存储量、指令系统的规模和机器价格等因素,将计算机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等类型。
计算机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部分,其中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系统软件如操作系统、编译程序等,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数制与编码数制概念介绍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数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方法。
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引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必须科学合理地设计教案。
本文以计算机基础教案设计为标题,将从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合理设计计算机基础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案设计的基础。
在设计目标时,应考虑学生的年级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要求。
一般情况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
2.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学要求,可以细化这些目标,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计算机硬件部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主机和外设设备的功能和原理等。
2.计算机软件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3.计算机网络部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
4.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通过编程训练、信息搜索和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避免内容过多或过少,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综合考虑,以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实践)设计报告1.任务内容网页的主题为印象山城——本溪。
本溪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城市, 旧名“本溪湖”, 这里矿藏丰富, 被誉为“地质博物馆”, 以产优质焦煤、低磷铁、特种钢而著称。
主要旅游景点有本溪湖、本溪水洞以及东北道教名山——九顶铁刹山等。
山野菜、人参、鹿茸、冻梨等是当地著名的风味特产。
由于近几年国家重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本溪开始实施棚户区改造、绿化带的修建等, 使这个老工业城市又焕发新的光彩, 这是靠全本溪人民的共同努力。
截至2010年末, 本溪已完全年850亿元GDP的总量, 人均5.5万, 增长16.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亿元, 增长27.4%。
本溪县8000人口的高官镇, 以一镇之力单独创造了43.2亿的GDP 量值, 人均52.3万, 相当于深圳市人均GDP的五倍。
1.网页主要从本溪简介、本溪气候、人文历史、自然资源、旅游五个方面介绍本溪,Powerpoint则是主要从本溪简介、历史风韵、旅游信息三方面简要介绍。
2.设计的步骤①网页制作介绍本溪的城市风貌、人文历史、旅游信息, 它含有大量的图片, 故主页设计应包含“简介”、“本溪气候”、“自然资源”、“历史沿革”、“旅游信息”“风光展现”、“PPT欣赏”等字样, 每项均可制成单独的网页(由于时间关系, 仅完成其中几项), 每个单独的网页上部分应相同, 方便网页间切换。
②主页以城市的整体风貌为背景, 标题为山城印象——本溪, 左侧为目录,主页正中设有以本溪城市风貌为主题的Flash(自己制作)。
左侧的目录点击相应的文字就会弹出相对应的网页介绍。
③幻灯片制作3.幻灯片采用总分结构, 第一页设计为总标题“枫叶之都——本溪”。
第二页为总起目录页, 列出“地理位置”、“历史风韵”、“旅游风向标”。
每项均设超链接到其单独介绍的新幻灯片中。
各幻灯片以文字为主, 穿插相应图片, 分别插入层并设计动作效果, 方便演示, 应用演示模板到全部幻灯片, 添加动作按钮, 动作按钮可回到第二页总目录处, 以许嵩的宿敌为幻灯片音乐。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课程设计1. 概述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其技能水平。
本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掌握以下知识:1.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2.常见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3.基本的编程语言的语法、数据结构和算法;4.网络基础知识及常见网络应用的使用方法。
2.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实践操作,学生应该能:1.熟练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2.熟练使用常见的应用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等;3.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数据结构和算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编程任务;4.熟悉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使用常见的网络应用,如Web浏览器、电子邮件等。
2.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1.培养沟通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1.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2.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Microsoft Office、Photoshop等;3.基本的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4.网络基础知识及网络应用的使用方法。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操作,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授课讲解: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2.实验操作:教师通过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掌握应用软件、编程语言及网络知识;3.课程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如开发一个简单的Web网站等。
5.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参与度:学生需参加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及课程设计等,评价参与度;2.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报告的质量;3.课程设计:学生需完成一个实践项目,评价课程设计的质量;4.考试成绩:通过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习成果。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
3.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
4. 学会使用至少一种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制作。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软件安装与卸载等。
2. 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编写、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3. 掌握基本的网络搜索和资料整理能力,能够快速找到并整理所需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享、交流和合作。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树立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针对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将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列举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并解释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运用办公软件完成指定的任务。
3. 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搜索和资料整理,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
4.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以及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软件组成。
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操作系统应用: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软件安装与卸载等。
关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办公软件应用:教授Word、Excel和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包括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设计等。
关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计算机网络基础: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以及如何安全上网、防范网络风险。
关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信息检索与整理:教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搜索、筛选和整理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程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程是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是计算机的基石和基础。
在工业和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计算机的应用正在渗透到各个方面,所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需要精心设计和教学。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计算机科学思维和素养,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够为学习和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三、课程内容3.1 计算机硬件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CPU、内存、硬盘、显示器等硬件设备的结构、功能和作用。
还会介绍到计算机的性能评估。
3.2 计算机操作系统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分类和应用。
会介绍到常用的操作系统,以及如何安装、升级、管理和维护操作系统。
3.3 数据存储与管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数据存储和管理的基本概念、存储器的分类和作用、以及常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软件。
3.4 网络与通信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的概念、应用、协议和技术,还有常见的网络设备和网络应用。
还会介绍到数据通信的原理、技术和规范。
3.5 计算机安全与维护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安全的概念、分类、威胁和保护策略,以及计算机维护的方法和工具。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实践、案例研究、演示、讨论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法,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的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总结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设计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教程第二版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介绍本教程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学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方法。
本教程是第二版,相较于第一版进行了较大的更新和改进,加强了内容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计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知识点讲解: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算法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点,分别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讲解。
2.练习题:通过练习题加强学习者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项目实践: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增强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习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随时向教师反馈问题和意见,教师也将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反馈和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将获得以下收获:•建立从概念到实践的框架,能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核心知识;•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可以更加独立地进行知识掌握和创新实践;•增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项目实践中体会协作的重要是和应用;课程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系统基础1.计算机的发展历史2.计算机基础概念–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体系结构3.总线–总线分类–总线控制方式–总线事务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1.操作系统概念2.操作系统结构–系统内核–操作系统组件–系统调用3.进程管理–进程管理的定义–进程控制技术–进程状态转换第三章:C语言基础1.C语言概述2.C语言基本语法–变量和常量–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表达式3.C语言高级语法–指针–结构体第四章:算法思想基础1.算法与数据结构2.算法设计的基本要求–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3.常用算法–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第五章:综合实践项目1.题目介绍2.项目需求分析3.项目设计实现4.项目评估总结学习反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向教师反馈问题和意见,同时教师也将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反馈和指导。
在课程结束后,将进行学习反馈调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课程方向和内容。
结语本课程为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提供了一种新的、自主的学习方式。
计算机基础教案教案:课时:计算机基础主题: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部分;2.掌握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3.能够描述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2.掌握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2.将各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进行有效描述。
教学准备:1.计算机硬件实物或图片;2.投影仪;3.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计算机硬件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概念。
Step 2:介绍主要硬件组件(10分钟)教师介绍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内存(RAM)、硬盘、显卡、声卡、显示器、键盘、鼠标等,并向学生详细解释每个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硬件组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工作原理、发展历程、特点等,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对各个硬件组件进行有效描述。
Step 4: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进行硬件组件的展示,并向其他同学讲解该组件的功能与作用。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给予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Step 5:知识梳理(10分钟)教师通过黑板整理总结,回顾每个硬件组件的功能与作用,并向学生强调各个组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Step 6:总结与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强调学生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深对计算机硬件组成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作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硬件组件,写一份简短的报告,介绍该组件的功能与作用,并附上相关的实例和图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关键概念和技术,并能够独立完成计算机应用相关工作,如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等。
二、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1.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本部分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算法、网络技术等内容。
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应用最基础、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2.计算机应用案例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包括数据处理、人脸识别、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等多个方面。
3.实践项目设计本部分通过实践项目设计,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相关工作的流程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项目包括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等。
三、课堂教学安排本课程设计为期16周,每周3学时(共48学时)。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周数主题内容教学方法1-2 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计算机的指令系统授课、案例分析3-4 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的概念、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授课、案例分析5-6 数据结构和算法算法的概念、最短路径算法、排序算法、搜索算法、哈希表授课、案例分析7-8 网络技术网络安全、TCP/IP协议、网络应用、数据通信授课、案例分析9-12 计算机应用案例分析数据处理、人脸识别、图像处理、网站建设案例分析、讨论13-15 实践项目设计数据分析、图像处理、网站建设等导师指导、项目实践16 总结与回顾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总结学习成果授课、讨论四、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课堂发言、活动参与、课堂作业等,占比15%;2.平时作业: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占比20%;3.期中测试:包括笔试和机试,占比30%;4.期末项目:按照老师给出的项目要求完成项目,占比35%。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设计C语言设计报告题目:制作节日礼花一、选题背景:随着节日的到来,人们都会在节日里燃放礼花,而且礼花的样式有很多,本程序就是实现了节日礼花的制作过程,礼花的制作,然后开始绽放。
展现了一个美丽的节日场景。
二、:设计思路在这个制作节日礼花的程序里,开头是通过调用一系列的库函数,以备下面的程序使用。
接着通过自定义一些函数,来说明存放礼花的位置,礼花的上升,礼花的形状,礼花的盛开等。
这些自定义的函数包括一个结构体函数,定义存放礼花的位置,一个无返回值的函数定义礼花的上升等。
在后面主函数中,通过调用这些自定义的函数来完成节日礼花的制作。
三、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术关键:本程序应用了四、流程图:#include ”Conio。
h”/*字符模式函数*/#include ”graphics。
h”/*圆形与椭圆的综合使用*/#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标准头文件申明*/#include ”bios。
h"#include "math。
h"/*函数原代码*/struct cir /*存放礼花的位置*/{int x;int y;}place;void initgr(void) /* BGI初始化 */{int gd=DETECT,gm=0;initgraph(&gd,&gm,"d:\\tc");}void up() /*礼花炮上升*/{ int aimy;randomize();place。
x=random(440)+100; /*设定礼花的范围*/place。
y=470;aimy=random(300)+60;setlinestyle(0,0,1);setcolor(WHITE);circle(place.x,place.y,3);while(place。
y!=aimy) /*礼花的上升过程*/ {setcolor(BLACK);circle(place.x,place.y,3);place.y—-;setcolor(WHITE);circle(place.x,place。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简介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课程学习和实践。
2. 设计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能力:1.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进行常规操作;2.掌握常见的应用程序的安装和使用,包括邮件、办公软件、浏览器、微信等;3.掌握常见的互联网应用的使用,包括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社交网络、云存储等;4.掌握基本的编程语言和思想,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了解常用的开发工具和技术。
3. 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含以下三个部分:3.1. 基本操作实训本部分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磁盘管理、病毒查杀、软件安装等。
具体内容如下:1.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的常用操作;2.文件的创建、重命名、删除、复制和移动等基本操作;3.磁盘分区、格式化、扩容等磁盘管理技术;4.常见的病毒查杀软件使用方法;5.常见的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包括邮件客户端、办公软件、浏览器、微信等。
3.2. 互联网应用实训本部分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互联网应用技能,包括搜索引擎、网页浏览、社交网络、云存储等。
具体内容如下:1.常见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搜索技巧;2.网页浏览器的使用技巧,包括书签、标签页等;3.社交网络的注册和使用,包括QQ、微博、知乎等;4.云存储的注册和使用,包括百度云、360云盘、腾讯微云等。
3.3. 编程语言实训本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一门基本的编程语言和编程思想,能够编写简单的程序,了解常用的开发工具和技术。
具体内容如下:1.编程语言的选择和介绍,包括Java、Python、C++等;2.基础语法和数据类型的学习;3.算法和数据结构的学习;4.常用的编程工具和开发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包括Eclipse、PyCharm、Visual Studio等。
教案标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分代;2.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室内的计算机设备;2. 投影仪或白板;3. PPT或教案讲稿。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学计算机基础。
二、计算机的发展(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包括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如更快的处理速度、更大的存储容量、更小的体积、更高的智能化水平等。
三、计算机的分类和分代(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的分类,包括超级计算机、大型计算机、中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分代,如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第四代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四、信息技术的特点(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特点,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
2. 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等。
第二课时五、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
2.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如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
六、小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通信等;3. 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教学内容:1. 计算机概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和分代、信息技术的特点;2.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应用;3. 计算机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文件管理、常用软件的使用;4. 计算机编程: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算法和数据结构、编程方法和技巧;5.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网络协议、互联网的应用。
教学安排:共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PPT展示和板书演示,讲解计算机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深入理解计算机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第一章:计算机与信息社会1.1 计算机的发展1.1.1 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1.2 计算机的分类和分代1.1.3 信息技术的特点1.2 信息技术概述1.2.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发展1.2.2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1.3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1.3.1 计算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1.3.2 计算机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二章:计算机系统2.1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2.1.1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2.1.2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2.2 操作系统的功能和应用2.2.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功能2.2.2 常用操作系统的应用第三章:计算机操作3.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3.1.1 计算机的开关机操作3.1.2 鼠标和键盘的操作3.1.3 桌面和界面的操作3.2 文件管理3.2.1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3.2.2 文件管理的常用操作3.3 常用软件的使用3.3.1 办公软件的使用3.3.2 网络通信软件的使用第四章:计算机编程4.1 编程语言的基本概念4.1.1 编程语言的分类和发展4.1.2 编程语言的选择和应用4.2 算法和数据结构4.2.1 算法的概念和特点4.2.2 数据结构的基本类型4.3 编程方法和技巧4.3.1 编程规范和习惯4.3.2 编程思路和技巧第五章:计算机网络5.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5.1.1 网络硬件设备的组成5.1.2 网络软件和协议5.2 互联网的应用5.2.1 浏览器的使用5.2.2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的使用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2. 实践成绩:上机操作练习、实验报告;3. 期末考试:闭卷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编程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介绍本文档记录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程第五版课程设计的详细内容。
该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存储、运算、控制、输入输出等基础知识的实际运用,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
本课程设计主要通过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及算法等相关技能,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基础准备。
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三个不同的实验:实验一:计算机存储结构与加减运算实验本实验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存储结构以及如何进行加减运算。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计算机的存储结构,包括内存、寄存器、缓存等。
2.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包括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3.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计算机存储结构和加减运算的理解。
实验二: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和多线程编程实验本实验主要介绍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和多线程编程。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操作系统进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进程、线程、进程调度等。
2.实现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并通过多线程编程将进程调度程序优化。
3.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操作系统进程管理和多线程编程的理解。
实验三:计算机网络实验本实验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包括网络协议、通信原理等。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通信原理,包括TCP/IP协议、UDP协议等。
2.实现一个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并通过实验操作测试其通信效果。
3.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课程设计评分标准本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报告撰写质量(占总分20%)。
包括实验设计的详细程度、实验步骤的清晰度、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
(一)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计算机基础》是各专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可以为学生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能力培养方面与其它课程的分工与联系
该门课程作为计算机的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文档处理、数据处理以及网络安全和信息搜索整理方面的能力。
它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其它专业课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手段。
三、设计思路
(一)设计依据
课程设计主要依据“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与现实需求的结合程度,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精心设计10个典型的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设计由易到难,使用学生的操作技能逐步提高。
四、课程设计
(一)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组成。
(2)了解信息安全相关知识。
(3)使用Internet。
(4)办公自动化与无纸化办公。
2.能力目标
(1)认识计算机基本硬件及功能。
(2)较熟练使用操作系统进行系统设置与优化。
(3)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应用完成文档编排、电子表格制作、幻灯片制作等。
(4)较熟练应用互联网。
3.职业素质目标
(1)使学生充分认识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通过操作系统、办公系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培养认真、刻苦、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养成规范、严谨、精确的工作态度。
(二)内容设计
(三)实施设计
四、课程资源设计
(一)教学团队
(二)教学资料及相关资源
1.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
2.教学录像
3.教学视频
4.课后强化训练习题
5.实验实训
6.电子教案
7.配套考证试题库
六、考核评价设计
考核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期末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具体构成如下: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平时作业、平时测试等。
期末成绩主要包括:期末理论考试(40%),期末操作考试(60%)。